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26

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图书

SSAPID:101-7271-7397-35
ISBN:978-7-5097-2368-5
DOI:
ISSN:

[内容简介] 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使团出洋到英、美、德、日等国考察政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清末新政改革、预备立宪乃至辛亥革命影响至大。本书运用大量中外文档案、报刊、回忆录等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叙述与研究。再现了清朝廷为改革图强而动议派遣使团出洋考察,使团人员的选拔,启程与刺杀事件的发生,考察行程与经历,各国的不同反应,大臣回国后的活动及影响等全过程。通过本书论述,一副百年前中国人向外探索学习并与世界交往的画面展现在面前,同时晚清政府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迟滞性特点也显露无遗,而贯穿在整个活动中的“革命”因素则预示了晚清中国的走向。本书不仅对于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以及近代中外关系、文化交流史具有学术意义,对于当今中国人走向世界、借鉴外国经验也有一定现实意义。尤其是作者搜集运用了大量当时国内外报刊报道、档案、日记等资料,详细而具体,很多内容为以往所罕见,不仅可以使读者大开眼界,而且内容新鲜生动,颇具可读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作 者:陈丹
编 辑:高世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稿约

 序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改版弁言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书目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以往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基本资料及本书的基本内容、创新点

   一 基本资料

   二 本书的基本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目的研究

  第一节 上谕的颁布及国内外舆论

  第二节 “五大臣”称呼的由来及存在的问题

   (一)“五大臣”等称呼的由来

    1.“考察政治大臣”与“出洋大臣”

    2.“四大臣”和“五大臣”

    3.“二(两)大臣”和“三大臣”

   (二)对本书用法的说明

  第三节 对大臣出洋目的猜测及原因

  第四节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的背景

   一 日俄战争

   二 立宪运动

   三 革命潮流

   四 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

   五 教案问题

  第五节 袁世凯的上奏与清政府派大臣出洋

  第六节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目的

 第二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过程研究之一:筹备阶段

  第一节 随员及经费

   一 随员的选调

   二 经费的筹措

  第二节 遇刺事件

   一 炸弹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形

   二 舆论对于炸弹事件之评说

   三 炸弹事件对五大臣出洋的影响

 第三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过程研究之二:考察活动总论

  第一节 出洋考察运作方式

  第二节 各国考察总体情况

   一 戴端使团的总体考察情况

   二 泽尚李使团的总体考察情况

 第四章 考察政治大臣出洋过程研究之三: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戴端使团与美国

   一 戴端使团在美国的主要活动

   二 美国人眼中的戴端使团

    1.使团的基本情况

    2.“休息日并不休息”(No Rest On Sunday)——使团的繁忙

    3.连珠炮式的问题(questions came in rapid-fire order)——使团的认真仔细

   三 戴端使团眼中的美国

  第二节 戴端使团与德国

   一 戴端使团在德国的主要活动

   二 德国人眼中的戴端使团

   三 戴端使团眼中的德国

  第三节 泽尚李使团与日本

   一 泽尚李使团在日本的主要活动

   二 日本人怎样看待五大臣出洋

   三 泽尚李使团眼中的日本

  第四节 泽尚李使团与英国

   一 泽尚李使团在英国的主要活动

   二 英国人眼中的五大臣出洋

   三 泽尚李使团眼中的英国

 第五章 考察政治大臣的回国及其作用研究

  第一节 考察政治大臣回国及各界的反应

  第二节 考察政治大臣促进各项改革的奏议

   一 关于政治改革的奏折

   二 关于其他改革的奏折

  第三节 著书立说——游记及编译之书籍

   一 游历日记

   二 综合性考察报告

    (一)《欧美政治要义》

    (二)《列国政要》

    (三)《列国政要续编》

   三 编译的各类专门书

  第四节 考察政治使团的其他作用

   一 通过与外国交涉协助解决清政府面临的许多难题

    (一)五大臣出洋与清末禁烟运动

    (二)五大臣出洋与教案问题

   二 加强与海外华人的接触和联系

    (一)五大臣与留学生

    (二)五大臣与华侨

   三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四 促进国内其他改革的进行

 第六章 出洋人员研究

  第一节 五大臣与出洋考察政治

   一 五大臣的资历

   二 五大臣在考察活动中的表现

  第二节 随员情况

   一 随员选调及其资历

   二 随员具体情况介绍

   三 随员在考察活动中的作用

   四 考察结束后的随员情况

   五 随员的奖励

 第七章 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戴端使团与泽尚李使团之比较

  第二节 五大臣使团与中国其他游历者(使团)出洋之比较

   一 五大臣出洋与蒲安臣使团考察欧美之比较

   二 五大臣出洋与1887年游历使出洋考察之比较

  第三节 五大臣使团与岩仓使团、伊藤博文使团出洋之比较

   一 五大臣出洋与岩仓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

   二 五大臣使团与伊藤博文使团之比较

 结论

 附录 使团成员名单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学术评审委员会

清末五大臣出洋是清末政治史、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尤其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以至辛亥革命的发生影响很大,可是以往尚缺少对此事件的全面、系统研究。……该书运用了大量中外文史料,特别是发掘了一些未刊档案、日记、年谱、地方志、报刊以及英美德日等国外文史料。全书内容丰富、史料扎实、条理清楚、行文流畅、注释规范,具有创新性和实证性,是迄今对清末五大臣出洋事件的最新最全面研究成果。——王晓秋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是影响清末政局的重要事件。从前,学者们习惯以革命史观解读它。本书作者能不落窠臼,别开路径,以中立的眼光与历史的观念,全方位地考察五大臣出洋对于清末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的影响,论定其在中国百年宪政史上的地位。对五大臣在美、德、英、日四国的活动,予以特别关注,从而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我相信,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即将到来之际出版该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热切期待它能早日与读者见面。——徐万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案、宪政编查馆档案、外务部档案、端方档案等。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硃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7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

《谕折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清外务部收发文依类存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孙学雷主编《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续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端方)存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沈祖宪辑录《养寿园电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沈祖宪辑录《养寿圆奏议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袁世凯未刊书信稿》,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袁世凯奏折专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70。

《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岳麓书社,2005。

《张文襄公奏稿》,民国9年铅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湖南出版社,1996。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吴勤训:《瀛槎集》,民国28年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吴宗濂:《寿萱室条议存稿》,国家图书馆藏。

杨寿枏:《云在山房类稿》,铅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28。

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铅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06。

陈庆年:《横山乡人类稿》,横山草堂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刘桂梁等译,知识出版社,1986。

《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国家图书馆藏。

《欧美政治要义》,石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08。

《列国政要》,石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07。

《列国政要续编》,商务印书馆,1911,国家图书馆藏。

《端方书札》(缩微胶片),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端方档案草目》,国家图书馆藏。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6。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一书局,1906,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陈四益点校《出使九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1986。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商务印书馆,1909,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蔡琦:《随使随笔》,国家图书馆藏。

谢兴尧整理点校注释《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新华出版社,2006。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王季烈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

黄尊三:《三十年日记》,湖南印书馆,1933。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张德彝:《欧美环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志刚:《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苓泉居士自订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陆闰生先生五十自述记》,铅印本,《北京日报》承印,1925。

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

关祖章:《苍梧关太史行述》,1933,国家图书馆藏。

〔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李宪堂、候林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台北明文书局,1985。

朱传誉:《张季直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

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84。

胡健国主编《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台北“国史馆”,2005。

李新、孙思白等主编《民国人物传》,中华书局,1978。

费云文:《民国人物新传》,圣文书局,1985。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北平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故宫博物院,1932。

清宪政编查馆编《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辑《清廷之改革与反动》,台北正中书局,1973。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3。

《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中美往来照会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

荣孟源、章伯峰主编《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李刚己辑录《教务纪略》,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赵炳麟:《光绪大事汇鉴》,民国11年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华书局,1987。

《宜昌市志》,黄山书社,1999。

《湖北省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文员会编《广东省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管林主编《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广东近现代人物词典》,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大公报》《申报》《时报》

《中外日报》《新闻报》《华字汇报》

《南方报》《天津日日新闻》《顺天时报》

《上海日报》《中西日报》《民报》

《东方杂志》《京话日报》《北洋官报》

《中华报日刊》《京报》《宪政杂志》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田筱丹:《清末新政研究述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专辑,2001。

祖金玉:《清末驻外使节的宪政主张》,《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陈向阳:《90年代末清末新政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陈文英:《1986~2000年清末立宪运动研究综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黄俊军:《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俞勇嫔:《戴鸿慈与清末宪政运动的开端》,《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

冀满红、李慧:《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刘仕慧:《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侯宜杰:《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赵秉忠:《清末五大臣出洋》,《历史教学》1983年第6期。

邓珂:《五大臣出洋考察》,1983年8月6日《团结报》。

唐宝林:《吴樾炸五大臣策划经过》,《安徽史学》1984年第3期。

马东玉:《五大臣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活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朱金元:《试论清末五大臣出洋》,《学术月刊》1987年第5期。

伊杰:《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动因及其演变过程》,《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

伊杰:《〈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非载泽等所上》,《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2期。

陆建洪:《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简介》,《地方政治与行政》1989年第2期。

朱红英:《清季出洋考察大臣戴鸿慈》,《文史杂志》1989年第1期。

陈荣勋:《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历史作用》,《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陈荣勋:《简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在晚清历史上的地位》,《石油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罗华庆:《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政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4期。

罗华庆:《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与预备立宪对日本的模仿》,《江汉论坛》1992年第1期。

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夏白鸽:《清末历史上第一次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出洋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年第1期。

李秀清:《中国宪政实践史上移植西方法的第一次尝试》,《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易红英:《试探清末“五大臣”出洋对教育的考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白鸽:《清末五大臣德国之旅》,《北京纪事》2005年第1期。

赵广示:《试析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政治考察的原因》,《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赵广示:《清末五大臣政治考察的积极成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严昌洪:《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文史知识》2005年第8期。

郭世东:《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江淮法治》2006年第17期。

王立新:《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

张应超:《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教案述评》,《近代中国教案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马昌华:《清季安徽教案述略》,《近代中国教案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刘国强:《连州教案述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张敏:《中西合璧的晚清上海体育文化》,《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3期。

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汤重南:《岩仓使团出使欧美》,《世界历史》1985年第8期。

任云仙、牛杰:《清末报刊评论与中国外交论析》,《安徽史学》2005年第6期。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与日本明治宪政》,《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颜海英:《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所藏世俗体象形文字石碑考释》,《北大史学》第10期。

颜海英:《国家博物馆的古埃及文物收藏》,《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4期。

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

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张连起:《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赵军:《折断了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晓秋主编《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变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夏白鸽:《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民族出版社,2000。

王晓秋、杨纪国:《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一八八七年海外游历使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苏智良、张华腾、邵雍主编《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侯宜杰:《袁世凯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

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王业龙、周卫红译,杨立文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汤重南:《日本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于恩德:《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杨志信等译,三联书店,1958。

〔美〕威罗贝:《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王绍坊译,三联书店,1957。

〔美〕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澳门星光书店出版社,1985。

闵锐武:《蒲安臣使团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苏全有、陈九如:《徐世昌家族》,金城出版社,2000。

皮后锋:《严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晓红、陈清宇:《上海超级大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收录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相关档案。

北京支那研究会:《最新支那官紳録》,三秀舎,1918。

橋川時雄:《中国文化界人物総鑑》,中華法令編印館,1940。

《東京毎日新聞》

《大阪朝日新聞》

《東京朝日新聞》

川島真:《光緒新政下の出使大臣と立憲運動》,《東洋学報》第75卷,第3号,1994。

孫安石:《清国留学生取締規則事件の諸相——政治考察五大臣,上海,そして韓国との関連を中心に》,《中国研究月报》第565号,1995。

孫安石:《清末の政治考察五大臣の派遣と立憲運動》,《中国—社会と文化》1994年第9号。

孫安石:《光緒新政期,政治考察五大臣の日本訪問》,《歴史学研究》第685卷,1996年第6期。

永井算巳:《清末の立憲改革と革命派》,《中国近代政治史論叢》,汲古書院,1983。

菅野正:《清末日中関係史の研究》,汲古書院,2002。

東亜同文会:《対支回顾録》,東京原書房,1968。

大久保利謙:《岩倉使節の研究》,宗高書房,1976。

泉三郎:《堂々たる日本人》,祥伝社,1996。

汪婉:《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汲古書院,1998。

熊達雲:《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視察》,成文堂,1998。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Part I,Series E,Asia,Volume 14,Annual Reports on China 1906-1913,edited by Ian Nish,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n,1995.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DC.

The Letters and Friendships of Sir Cecil Spring-Rice,a Record,Edited by Stephen Gwyn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the Riverside Press Cambridge,1929.

The Times;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New York Tribune;

Chicago Daily Tribune;

Los Angeles Times;

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Observer and Chronicle;

Boston Daily Globe;

Outlook;

The Hartford Courant;

The Watchman;

Baptist Missionary Magazine;

Congregationalist and Christian World;

Reformed Church Messenger.

E-Tu Zen Sun,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Missions of 1905-1906,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24,No.3.(Sep.,1952),pp.251-269.

Liao,Sheng-Hsing,The Que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Ch’ing China:The Pioneering Phase,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PH.D,1978.

Meribeth E.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New York:Octogan Books,INC,1963.

Norbert Meienberger,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China(1905-1908),The Concep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Tz’u-His,Bern:Peter Lang,1980.

Ssu-Yu Teng & John K.Fairbank,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Harold Monk Vinacke,Modern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20.

W.A.P.Martin,The Awakening of China,New York:Doubleday,Page & Co.,1907.

Immanuel C.Y.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p.499-512.

J.O.P.Bland and E.Backhouse,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10.

John H.Fincher,Chinese Democracy:The Self-Government Movement in Local,Provincial and National Politics,1905-1914,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81.

Daniel H.Bays,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1895-1909,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8.

Stephen R.Mackinnon,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1901-190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David Edward Owen,British Opium Policy in China and India,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34.

Delber L.Mckee,Chinese Exclusion versus the Open Door Policy,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Detroit,1977.

The North-German Gazette(德文报刊)

简 介:本书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此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多角度地展现了清末政治史与晚清政局演变鲜活而丰富多彩的复杂面相。

作者: 李细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