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8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增订版)——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图书

Local Governors and New Policy Reforms: Further Study on the Power Structure in Late Qing

SSAPID:101-8357-5853-26
ISBN:978-7-5201-289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此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多角度地展现了清末政治史与晚清政局演变鲜活而丰富多彩的复杂面相。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科文献学术文库·文史哲研究系列
作 者: 李细珠
编 辑:吴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出版说明

 作者简介

 附表

 附录 再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与清末民初政治走向

 人名索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清末地方督抚辖区变革与改制

  第一节 裁撤漕运总督与苏淮分省始末

  第二节 开发蒙疆与察哈尔、热河及绥远建省之议

  第三节 川边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之议

  第四节 裁撤云南、湖北、广东巡抚

  第五节 东三省改制及其督抚建置

 第二章 清末地方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

  第一节 地方督抚群体结构的统计分析

   (一)总体人数

   (二)出身背景

   (三)旗汉比例

   (四)籍贯分布

  第二节 地方督抚人事变迁的统计分析

   (一)任职人次

   (二)任职背景

   (三)在职年龄

   (四)任期时间

   (五)任职频率

   (六)离职原因

  第三节 地方督抚的群体特性及其对新政的影响

 第三章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启动

  第一节 清廷新政上谕探源

  第二节 督抚商议联衔复奏中辍

  第三节 督抚纷起单衔上奏

  第四节 姗姗来迟的江楚会奏

  第五节 各方反应与新政的启动

 第四章 地方督抚与吏治改革:以裁革胥役、陋规与捐纳制度为例

  第一节 裁汰胥吏、差役与行政效率问题

  第二节 裁革陋规与行政腐败问题

  第三节 捐纳制度革废难题与新政经费困境

  第四节 吏治改革与新政进程反思

 第五章 地方督抚与立宪思潮及清廷预备立宪之决策

  第一节 地方督抚与日俄战争前后的立宪思潮

  第二节 督抚与五大臣出洋考政

  第三节 督抚与清廷预备立宪之决策

  第四节 各方反应透视

 第六章 地方督抚与丙午官制改革:以直督袁世凯、鄂督张之洞为中心

  第一节 直督袁世凯与责任内阁制的提出

  第二节 清廷高层政争与责任内阁制的流产

  第三节 鄂督张之洞对地方官制改革的参与及其影响

  第四节 清廷与地方督抚的紧张关系

 第七章 民间舆论压力与地方督抚的尴尬:以浙抚张曾敭与秋瑾案为例

  第一节 秋瑾案激变之肇因

  第二节 民间舆论攻击之要点及其压力

  第三节 清朝官府之恐慌及其应对举措

  第四节 张曾敭出处进退之尴尬

  第五节 余论:预备立宪时期民间舆论之发达及其政治影响力

 第八章 地方督抚与灾荒、民变及社会控制:以湘抚岑春蓂与长沙抢米风潮为例

  第一节 预控不力

  第二节 应变乖方

  第三节 善后失策

  第四节 余论:利益纠葛与机制失灵及其后果

 第九章 地方督抚与立宪派在谘议局的政争:以江督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为例

  第一节 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

  第二节 江苏谘议局的开办与张人骏

  第三节 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的权限之争

 第十章 地方督抚、立宪派与清廷之间的权力博弈:围绕国会请愿与责任内阁制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立宪派、地方督抚请愿国会与责任内阁制

  第二节 清廷内部载沣派、奕劻派对国会与责任内阁制的态度

  第三节 清廷关于国会与责任内阁制的决策和地方督抚、立宪派的反响

 第十一章 地方督抚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清政府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

  第一节 地方督抚平满汉畛域言论

  第二节 慈禧太后化除满汉畛域懿旨探源

  第三节 官绅奏议讨论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第四节 清政府满汉政策的新变化

  第五节 余论:满汉问题的困境

 第十二章 清末新政与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兼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实际权力的消长

   (一)关于军事权

   (二)关于财政权

   (三)其他权力

  第二节 地方督抚干政的影响力与清廷中央集权的实际效力

  第三节 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

 第十三章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督抚任职概观

  第二节 地方督抚对革命风潮的反应与应对策略

   (一)弃城革职

   (二)光复后去职

   (三)反正独立

   (四)自杀与被杀

   (五)托病解职

   (六)清帝退位后去职

  第三节 地方督抚在民国与清朝之间的出处进退

  第四节 “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与清王朝覆灭及民初政治走向

 余论 改良与革命的历史选择

 Abstract

 初版后记*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增订版后记

督抚制度起源于明,形成于清。作为省级行政长官,地方督抚是介于清朝廷与府厅州县基层政权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运作功能。该书从督抚群体研究、分省区域研究、督抚个案研究的视角,具体研究了十三个专题,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反映了清末新政的发展进程与晚清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系统探讨督抚制度在晚清演变的基本态势,以及清末新政时期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新政的关系,认为由儒家传统培育出的督抚群体特性负面因素较多,相应地制约了新政发展,而且其群体内部个体差异性非常明显,从而导致了各省新政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具体探讨地方督抚在清末新政过程中的思想与活动,指出地方督抚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清廷中央新政决策,也是在各省推动新政具体实施的主政者,揭示了督抚在新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深入探讨在清末新政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及其与清廷中央集权的关系,力破既往学界“督抚专政”与“内轻外重”陈说,提出“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说,认为在辛亥鼎革之际中央与地方权威一并流失,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地方无力效忠中央,清廷中央与地方均不能有效地应对革命,使清王朝走向覆亡之路,并导致军人势力崛起与军阀政治,直接影响民初政治走向,为北洋军阀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该书是清末新政史和晚清政治史研究一项重要的实证性科研成果,为观察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和权力格局演变态势,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简称“一档藏”):录副奏折、朱批奏折、电报档、军机处随手登记档,据国家清史编委会网上工程:中华文史网(http://www.qinghistory.cn)。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档案(简称“所藏档”)和未刊稿本。

《樊增祥致鹿传霖函札》,甲243。

《李经羲张之洞岑春煊等致郑孝胥电》,甲64。

《钱恂日记函稿》,甲248。

《沈瑜庆观察函稿》,甲590。

《时务汇录》,乙F99。

《唐烜日记》,甲143。

《议复外省官制电稿》,乙F69。

《易顺鼎等函札》,甲111。

《奏折丛钞》(光绪三十二年—宣统二年),乙F39。

瞿鸿禨档案,甲375:0-4,共5函。

李鸿藻档案,甲70:0-13,共14函。

梁鼎芬(节庵)档案,甲134:0-1、甲135:0-2,共5函。

鹿传霖档案,甲170:0-5,共6函。

许同莘存《广雅遗事及赵凤昌来函等件》,甲622-4。

张曾敭档案,甲192:0-28,共29函。

张之洞档案,甲182:0-490,共491函。

《大公报》《东方杂志》《国风报》《国闻周报》《汉口中西报》《近代史资料》《京华报》《警钟日报》《历史档案》《民报》《民立报》《南方报》《人文月刊》《申报》《时报》《时事采新汇选》《政治官报》《知新报》《中外日报》。

〔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刘桂梁等译,知识出版社,1986。

〔美〕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

〔英〕埃德温·丁格尔:《辛亥革命目击记:〈大陆报〉特派员的现场报道》,陈红民等译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英〕赫德:《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叶凤美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福建谘议局第二次会议速记录》,福建谘议局,宣统二年(1910)刊本。

《福建谘议局第四次会议(临时会)速记录》,宣统二年(1910)刊本。

《福建谘议局第一次会议速记录》,福建谘议局,宣统元年(1909)刊本。

《国会请愿代表第二次呈都察院代奏书汇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铅印本。

《湖南谘议局第一届报告书》,湖南谘议局,宣统元年(1909)刊本。

《湖南谘议局议事录》,湖南谘议局,宣统元年(1909)刊本。

《江苏谘议局第二年度报告》,江苏谘议局,宣统三年(1911)刊本。

《江苏谘议局第一年度报告》,江苏谘议局,宣统二年(1910)刊本。

《钦定吏部铨选则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刻本。

《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实录》(光绪朝),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宪政初纲》,《东方杂志》临时增刊,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

《湘鄂米案电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铅印本。

《宣统政纪》(《清实录》第60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会议速记录》,清末铅印本。

爱新觉罗·载沣:《醇亲王载沣日记》,群众出版社,2014。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编委会编《汪荣宝日记》,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新华出版社,2006。

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

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

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香港,春秋杂志社,1966。

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刘永翔、许全胜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中华书局,2007。

陈夔龙:《庸庵尚书奏议》,1913年刊本。

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李开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陈淑编《光绪建元以来督抚年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铅印本。

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中华书局,1990~1996。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陈衍编辑《石遗室师友诗录》,集成图书公司印本。

谌东飚校点《瞿鸿禨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岳麓书社,1986。

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

窦坤等译著《〈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直击辛亥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杜春和、耿来金、张秀清编《荣禄存札》,齐鲁书社,1986。

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端方:《端忠敏公奏稿》,1918年刊本。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冯煦:《蒿庵随笔》,1927年刊本。

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1947年印本。

傅嵩炑:《西康建省记》,成都公记印刷公司,1912。

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商绛雪斋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

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光绪三十三年(1907)。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编《清代稿钞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5。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广西辛亥革命资料》,内部发行本,1960年5月。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贵州辛亥革命资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何刚德:《话梦集·春明梦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何平、李露点注《岑春煊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河北省博物馆:《鹿传霖日记》,《文物春秋》1992年第2、3期,1993年第1、3期,1994年第3期。

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4。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辑(47),台北,文海出版社。

胡如虹编《苏舆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胡思敬:《丙午厘定官制刍论》,南昌退庐,1920。

胡思敬:《国闻备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胡思敬:《退庐疏稿》,南昌问影楼,1913。

湖南省博物馆编《余肇康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内部发行,1981年9月。

江春霖:《梅阳江侍御奏议》,民国年间刊本。

金梁:《光宣小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瞿鸿禨:《圣德纪略·儤直纪略·恩遇纪略·旧闻纪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2辑(520),台北,文海出版社。

康继祖编《预备立宪意见书》,教育品物公司,光绪三十二年(1906)校印本。

崑冈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再版。

崑冈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再版。

劳乃宣:《韧庵老人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辑(65),台北,文海出版社。

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

黎元洪:《黎副总统政书》,武昌,湖北官纸印刷局,1914。

李兴盛、马秀娟主编《程德全守江奏稿(外十九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96。

廖少游:《新中国武装解决和平记》,北京,陆军编译局印刷所,1912。

廖一中、罗真容整理《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林葆恒:《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经筵讲官弼德院顾问大臣林文直公行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刊本。

林绍年:《林文直公奏稿》,京师,1927年刊本。

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第十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刘体仁:《异辞录》,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毛佩之辑《变法自强奏议汇编》,上海书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宁省编辑委员会编《满族社会历史调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81。

聂国柱主编《辛亥革命在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宁海县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童保喧日记》,宁波出版社,2006。

钱仲联辑注《沈曾植未刊文稿》,载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3,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饶怀民、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岳麓书社,2001。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1、2、1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988。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大清宣统新法令》,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绍英:《绍英日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2~125),台北,文海出版社。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奭良:《野棠轩全集》,吉林奭氏刊本。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民国丛书》第二编(46),上海书店,1990。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9。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谭承耕、李龙如校点《张百熙集》,岳麓书社,2008。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98。

陶成章:《浙案纪略》,1916年铅印本。

陶模:《陶勤肃公奏议遗稿》,1924年刊本。

王尔敏、陈善伟编《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

王蘧常编著《沈寐叟年谱》,《民国丛书》第二编(76),上海书店,1991。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82。

王锡彤:《抑斋自述》,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王先谦:《葵园四种》,1921年重刊本。

王彦威纂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

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吴丰培编《赵尔丰川边奏牍》,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

吴自修:《辛亥殉难记》,民国年间刊本。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86。

徐世昌:《退耕堂政书》,1914年刻本。

徐世昌:《徐世昌日记》,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

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中华书局,1962。

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1~2册,中华书局,2010。

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

杨琥编《夏曾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杨寿枏:《苓泉居士自订年谱》,1943年刊本。

杨寿枏:《云在山房类稿》,1930年刊本。

杨仲华:《西康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姚锡光:《筹蒙刍议》,京师寓斋,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叶德辉:《郋园六十自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民国铅印本。

贻谷:《蒙垦奏议》,京华印书局刷印本。

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上海官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

俞天舒编《黄体芳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袁克文:《辛丙秘苑》(与《洹上私乘》等合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岳麓书社,1986。

张超宗:《蒙边新制或问》,弇山堂辛亥类稿,宣统三年(1911)。

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

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湖北通志馆,1947。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张守中编《张人骏家书日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张一麐:《心太平室集》,《民国丛书》第三编(82),上海书店,1991。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77~1978。

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武汉出版社,1990。

赵炳麟:《赵柏岩集》,全州赵氏1924年铅印本。

赵春晨、曾主陶、岑生平校点《王之春集》,岳麓书社,2010。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缩印版。

赵启霖:《瀞园集》,武昌,益善书局,1931。

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在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李方惠等译,三联书店,2001。

郑曦原编《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蒋书婉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政协浙江省萧山市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文史资料选辑》(四),1993。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在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199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补遗》,《历史档案》1993年第3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中华书局,1990。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中华书局,1994。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中华书局,1964。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

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书店,198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专题资料选辑》第2辑),中华书局,1978。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58。

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匋斋(端方)存牍》,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钟碧容、孙彩霞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周芾棠等辑《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周馥:《周愨慎公全集》,秋浦周氏校刻本,1922。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湖南出版社,1996。

朱保烱、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朱彭寿编著《清代人物大事纪年》,朱鳌、宋苓珠整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

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郭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韩〕金衡鍾:《清末新政时期研究——江苏省的新政与绅士层》,首尔大学出版部,2002。

〔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

〔美〕A.W.恒慕义主编《清代名人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美〕拉尔夫·尔·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陈霞飞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美〕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王琴、刘润堂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

白文刚:《应变与困境: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柴松霞:《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法律出版社,2011。

陈丹:《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陈煜:《清末新政中的修订法律馆——中国近代化的一段往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崔运武:《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地方督抚——刘坤一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刁振娇:《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以江苏谘议局为视角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董丛林、徐建平等:《清季北洋势力崛起与直隶社会变动》,科学出版社,2011。

董丛林、张淑霞主编《晚清直隶总督与辖区经济开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董丛林等:《清末直隶新政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樊百川:《淮军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傅宗懋:《清代督抚制度》,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丛刊》第四种,1963。

傅宗懋:《清制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高汉成:《签注视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耿云志等:《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

侯宜杰:《袁世凯传》,百化文艺出版社,2004。

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胡绳武:《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贾小叶:《晚清大变局中督抚的历史角色——以中东部若干督抚为中心的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姜涛:《人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何鹏校,法律出版社,2003。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4),1982。

李启成:《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中华书局,1981~1982。

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

林志宏:《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台北,联经,2009。

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表》,中华书局,1995。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刘增合:《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三联书店,2005。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94。

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

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1997~1999。

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

罗尔纲:《湘军新志》,商务印书馆,1939。

马平安:《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辽海出版社,2011。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彭剑:《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

钱实甫编著,黄清根整理《北洋政府职官年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邱涛:《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申学锋:《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谘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店,2005。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中华书局,1933。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1),1981。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王尔敏:《淮军志》,中华书局,1987。

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王奎:《清末商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8),1984。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王玉棠:《刘坤一评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

魏秀梅:《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5),1977。

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

谢放:《张之洞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4),1991。

谢如程:《清末检察制度及其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谢世诚:《李鸿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徐建平:《清末直隶宪政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50。

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尤志安:《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以中国刑事诉讼制度近代化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

张从容:《部院之争:晚清司法改革的交叉路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

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张海鹏:《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张华腾、苏全有:《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中华书局,2009。

张连起:《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9。

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6),1983。

张小莉:《清末“新政”时期文化政策》,人民出版社,2010。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3),1982。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中国绅士〉续编》,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赵军:《折断了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

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赵云田:《清末新政研究——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华文出版社,2003。

朱沛莲:《清代之总督与巡抚》,台湾文行出版社,1979。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日〕石川桢浩:《长沙大抢米的“镇压”与电信》,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册,中华书局,1994。

〔日〕中村义:《日本和湖南省——自长沙开港起至抢米事件》,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

白景石:《清前期督抚“满人为多”质疑》,《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1期。

迟云飞:《端方与清末宪政》,《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中华书局,1997。

迟云飞:《清代最后的保守主义——1906至1911年政府官员中的反立宪思想》,《北京档案史料》2001年第2期。

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迟云飞:《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

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崔志海:《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丁原英:《辛亥革命前的几处群众反压迫斗争之二:一九一○年长沙群众的“抢米”风潮》,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第一集,1954年7月。

杜涛:《清末民变研究初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傅宗懋:《清代督抚甄补实象之分析》,《清制论文集》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

耿云志:《张謇与江苏谘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宫玉振:《铁良南下与清末中央集权》,《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关晓红:《独断与合议: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及运作》,《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关晓红:《清季督抚文案与文案处考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关晓红:《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

关晓红:《清季外官改制的试办与成效》,《史学月刊》2011年第11期。

关晓红:《清末官制改革与行政经费》,《学术研究》2009年11期。

关晓红:《陶模与清末新政》,《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关晓红:《晚清督抚衙门房科结构管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关晓红:《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

关晓红:《晚清直省“公费”与吏治整顿》,《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关晓红:《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关晓红:《种瓜得豆:清季外官改制的舆论及方案选择》,《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6期。

郭卫东:《论岑春煊》,《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

郭卫东:《论丁未政潮》,《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郭卫东:《戊己庚辛年间东南督抚对清室帝位的干预活动》,《江海学刊》1991年第3期。

何瑜:《试论清代中央集权体制的结构特点》,《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4期。

何瑜:《晚清中央集权体制变化原因再析》,《清史研究》1992年第1期。

简婷:《灾荒·长沙抢米风潮·辛亥革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李绮:《地方督抚势力与晚清科举制度的改革》,《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李绮:《论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李细珠:《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明清论丛》第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

李细珠:《清末民变与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效能——以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矛盾为视点》,《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李细珠:《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以张曾敭与秋瑾案为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李细珠:《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李细珠:《日韩合并与清末宪政改革》,《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李细珠:《试论宣统政局与清王朝的覆灭》,《北方论丛》1995年第5期。

李细珠:《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

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

李细珠:《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界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趋向》,(韩)《东亚文化》第46辑,2008年12月。

李霞:《清前期督抚制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

李学智:《清末政治改革中的满汉民族因素》,《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李振武:《督抚与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7。

李振武:《督抚与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李振武:《李经羲与国会请愿运动》,《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李振武:《袁、张、周有无联衔奏请立宪》,《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刘凤翰:《晚清新军编练及指挥机构的组织与变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台北,1980。

刘凤云:《清代督抚与地方官的选用》,《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刘高葆:《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

刘广京:《晚清督抚权力问题商榷》,《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刘硕:《地方督抚与清末预备立宪》,《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刘伟:《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刘增合:《清季中央对外省的财政清查》,《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刘增合:《西方预算制度与清季财政改制》,《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

刘增合:《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鲁克亮:《贫困与权利——重新解读“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

罗尔纲:《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5卷第2期,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7年6月;又名《中国近代兵为将有的起源》,《困学集》,中华书局,1986。

彭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台北,正中书局,1979。

彭雨新:《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财政的崩溃》,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

彭祖珍:《一九一○年长沙“抢米”风潮》,载湖南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邱远猷:《太平天国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沈鉴:《辛亥革命前夕我国之陆军及其军费》,《社会科学》第2卷第2期,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1月。

沈乃正:《清末之督抚集权、中央集权与同署办公》,《社会科学》第2卷第2期,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1月。

沈晓敏:《清末浙江谘义局与行政官厅的关系——以谘义局议案为中心》,《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苏钦:《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化除满汉畛域”初探》,《法律文化研究》第2辑,2006。

苏云峰:《张之洞的中国官僚系统民主化构思——对张之洞的再认识》,《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台北,1989年9月。

孙燕京:《“内轻外重”抑或“内外皆轻”?——评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兼论晚清政治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2期。

滕新才:《良弼、铁良与清末政局》,《文史杂志》1994年第3期。

王家俭:《是清朝的忠臣还是民国的罪人?——对于末任甘新巡抚袁大化的历史评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王家俭:《晚清地方行政现代化的探讨》,《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王霞:《地方督抚与清末法制改革》,《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王学珍:《清末报律的实施》,《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王雪华:《关于清代督抚甄选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王跃生:《清代督抚体制特征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4期。

王钟翰:《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清史续考》,台北,华世出版社,1993。

魏光奇:《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

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督抚的人事嬗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册,台北,1973。

吴春梅:《张之洞调和满汉思想述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吴志铿:《晚清有关消除满汉畛域的讨论——以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谕令建言为中心》,载李国祁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编辑小组编《近代国家的应变与图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

席萍安:《锡良与二十世纪初年的四川》,《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夏晓虹:《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谢霞飞:《清末督抚与官制改革》,《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谢霞飞:《清末督抚与预备立宪的宣示》,《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谢霞飞等:《宣统朝督抚奏请阁会评议》,《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徐洪波:《对晚清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消长的再认识》,《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徐建平:《锡良东北经济改革方略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徐建平:《总督锡良与东北边疆的开发》,《北方论丛》2001年第6期。

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清末民变风潮》,《求索》2005年第9期。

薛学共:《刘坤一与晚清政局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阳信生:《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斗争新探》,《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杨鹏程:《20世纪初湖南的自然灾害与米荒》,《船山学刊》2003年第2期。

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杨鹏程:《湖南谘议局的荒政“谘议”》,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

杨鹏程:《湖南谘议局与长沙抢米风潮》,《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

杨鹏程:《清季湖南灾荒与民变》,《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翟海涛、王建华:《端方与清末的满汉政策》,《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继格、刘大武:《试析清末化除满汉畛域原因》,《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张践:《丁未政潮与预备立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张守真:《清季东三省的改制及其建设》,《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赵可:《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赵希鼎:《清代各省的政治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

赵云田:《清末边疆地区新政举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台北,1976。

朱东安:《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庄吉发:《于式枚与德国宪政考察》,《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Daniel H.Bays,Chin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Chang Chih-tung and the Issues of a New Age,1895-1909,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8.

Mary B.Rankin,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 Chekiang,1902-1911,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Meribeth E.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1.

Min Tu-ki,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Norbert Meienberger,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China,1905-1908:The Concep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Tz’u-hsi,Bern:Peter Lang,1980.

Roger R.Thompson,China’s Local Councils in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1898-1911,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Roger V.Des Forges,Hsi-Liang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Revolu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Seungioo Yoon,The Formation,Reformation,and Transformation of Zhang Zhidong’s Document Commissioners,1885-1909,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Sheng-hsiung Liao,The Que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Ch’ing China:The Pioneering Phase,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PH.D.,1978.

Stephen R.MacKinnon,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1901-190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William Ayers,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Co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