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走向社会的基础结构图书

Towar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SSAPID:101-7095-9388-71
ISBN:978-7-5097-319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我国农村发展、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和思考的成果,反映了作者紧密关注改革开放进程,并伴随这一进程对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它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基础结构的变迁、社会管理和发展困境,对我国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改善,以及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道路,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中肯的见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大社会学·教授自选集系列
作 者: 王思斌
编 辑:秦静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编 社会学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后农民家庭间合作的必然性及其选择

    1.农民家庭之间经济合作的必然性

    2.合作对象的选择

   二 亲属家庭合作在农村合作经济中的地位

    1.亲属家庭在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状况

    2.商品生产的发展对亲属家庭关系的影响

    3.制约亲属家庭合作的因素

   三 近几年来农村亲属家庭关系的特点

    1.亲属关系的紧密化

    2.亲属关系非宗法趋势的加强

    3.经济利益成为亲属家庭联系的重要纽带

    4.亲属家庭关系的易动性

   四 农村社会关系的近期发展趋势及其完善的途径

  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农村社会亲属化

   一 传统婚姻观念及婚姻行为

   二 婚姻观念的变迁及其对婚姻行为的影响

   三 新婚姻观念影响下的农村家际关系

  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

   一 边际理论

   二 村干部的边际地位

   三 村干部的自我归属取向

   四 村干部的职能管理行为

   五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途径

  农村发展的组织依托

   一 发展——我国农村面临的迫切问题

    1.社区发展:不发达农村地区的主题

    2.我国农村发展的探索及现实任务

    3.落后农村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

   二 社区组织——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

    1.从组织入手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2.农村社会运行的组织方式

    3.农村组织的现实选择

   四 结语

  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与社会变迁

   一 研究人际关系初级化对考察社会变迁的意义

    (一)人际关系初级化的含义

    (二)本文的角度

   二 近几十年来中国大陆人际关系的变化

    (一)改革以前人际关系的政治化

    (二)改革以来中国大陆人际关系变化的社会背景

     1.政治方面的变化

     2.经济体制及单位内部利益关系的变化

     3.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

    (三)从称呼看人际关系初级化

     1.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变化

     2.公共场合称呼的变化

     3.组织、机构中的人际关系的变化

     4.人际关系初级化的范围与程度差异

   三 人际关系初级化的社会结构及文化的寓意

    (一)人际关系初级化与制度变迁

    (二)人际关系初级化与世俗化

    (三)人际关系初级化与文化变迁

   四 人际关系初级化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意义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制度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角度

   二 改革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三 影响小城镇建设的制度因素

    1.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对小城镇发展的推动

    2.政府行为在小城镇发展中的作用

    3.制度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四 关于小城镇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一 改革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

   二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的农业基础地位问题

    (二)农村的社会管理问题

    (三)关于农村的综合发展问题

   三 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关于增产不增收和乱收费

    (三)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

    (四)农村管理问题

   四 农村的整体发展

    (一)反贫困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四)农村的发展道路

  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 社区建设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一)社区建设的概念及其提出

    (二)我国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二 社区建设中的经济和政治

    (一)社区建设的社会发展目标

    (二)经济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

    (三)社区建设中的政治

   三 社区建设中的参与

    (一)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参与的过程

    (二)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四 社区建设中的张力与整合

    (一)社区建设中的张力

    (二)社区建设中的整合

   五 社区建设的逻辑及理论模式

    (一)社区建设的逻辑

    (二)社区建设的理论模式

    (三)社区建设的时序模式

   六 结语

  共事依赖:乡—村干部关系的一种模式

   一 关于以往乡—村干部关系研究视角的简要分析

   二 本文研究的角度——共事及共事依赖

   三 共事依赖的个案及分析

    1.个案一:西镇干部与古村支部书记的互相依赖

    2.个案二:武镇东村支部书记黄林倒台

    3.共事依赖的解释

   四 共事依赖的条件及其意义

    1.共事依赖的条件

    2.共事依赖概念的理论意义

   五 简短的结语

  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

   一 本研究的分析前提及关心的问题

   二 村干部权力竞争的家族模型

   三 村干部权力竞争的革命(政治)模型

   四 村干部权力竞争的个人利益模型

   五 古村干部间的成就型冲突*

    1.古村干部之间的冲突

    2.村干部间的成就型冲突

   六 村干部权力竞争诸解释模型之比较

   七 成就模型的解释范围及现实意义

  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

   一 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特征及其研究的意义

    1.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提出

    2.新农村建设初显的行动特征

    3.从实施结构的角度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二 实施结构的含义及视角

   三 我国新农村建设参与者的角色结构

    1.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

    2.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

    3.地方精英的角色

    4.村民:被动员者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四 新农村建设者的性情倾向及行动结构

    1.参与者们的性情倾向

    2.几种基本的行动模式

     (1)分层动员—响应模式

     (2)委托—自主模式

     (3)参与—协作模式

   五 结语:走向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建设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

   一 研究的基本视角与目的

   二 对以往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 研究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视角

   四 嵌套结构视角下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

    1.嵌套结构视角下社会行动要素的再说明

    2.多元嵌套结构下中国人的情理行动

   五 结语

 第二编 社会政策

  社会管理初论

   一 什么是社会管理

   二 社会管理的对象和任务

   三 社会管理的演进与管理过程

    1.社会管理活动的演进

    2.社会管理的过程

   四 社会管理的原则

  略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一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二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

    1.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利益分化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影响

    3.政府的非制度化努力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

    2.改革以来农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面临的困难

   四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及建构特征

    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特征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特征

   五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

    1.摆正政府在建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2.吸收民众参与,强化支持体系

    3.发展社会服务的机构,满足服务保障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政策

   一 剧烈的社会变迁需要积极的社会政策作保证

   二 近几年来改革所涉及的有关社会保障的关键问题及政策回应

    1.改革对原有社会福利制度的挑战

    2.政策对问题的积极回应

   三 社会政策在回应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会政策缺项和滞后

    2.一些社会政策的整合性差,影响政策效果

    3.某些社会政策的执行主体不到位

   四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态势及社会政策的任务

    1.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总体状态

    2.非正式支持网络在社会保障中发挥的作用

    3.社会政策在提高保障程度中的作用

  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混合福利与社会资本的基本联系

    1.混合福利的概念

    2.社会资本的社会福利含义

    3.社会资本对混合福利的支持

    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中的社会资本

   三 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的发展

    1.弱势群体的概念

    2.在弱势群体中发展社会资本的必要性

    3.在弱势群体中发展社会资本的方法

    4.诱导性社会资本的建立

   四 建立富含社会资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 结语

  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

   一 社会政策时代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政策时代的特征

    2.社会政策时代的多样性

   二 中国社会政策时代的到来

    1.中国正在走向社会政策时代

    2.走向社会政策时代背景下的政府能力建设

  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实施的关系

    1.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联系

    2.我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3.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政策行动与社会行政

   二 社会政策实施研究的兴起

    1.公共行政:政治与行政的分野

    2.社会政策对社会行政的统合

    3.对社会政策实施或社会行政的再关注

   三 社会政策实施(社会行政)研究的焦点

    1.社会政策实施的理念

    2.社会政策实施的过程

    3.政策执行人员的自由裁量权问题

    4.社会政策实施中的利益共同体

    5.社会政策对象的非主体性

    6.社会政策实施结果研究

   四 开展社会政策实施研究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1.我国社会政策的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2.加强社会政策实施研究推动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发展

  我国社会政策的弱势性及其转变

   一 社会政策弱势性的含义及研究的意义

    (一)社会政策弱势性的含义

    (二)社会政策弱势性问题研究的意义

   二 社会政策弱势性的表现

    (一)社会政策弱势性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政策弱势性的主要表现

     1.经济政策绝对优先于社会政策

     2.公共政策笼罩社会政策

     3.立法过程拖后社会政策

     4.社会政策系统的弱势性

   三 社会政策弱势性的生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战略

    (二)社会问题的“非问题化”策略

    (三)政策选择中精英的经济偏向

    (四)社会政策责权的非专属性

    (五)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

   四 社会政策弱势性的转变

    (一)社会快速转型与社会政策弱势性的转变

    (二)社会政策的增权

    (三)社会政策的发展与政府的能力建设

  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

   一 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概念

    (一)社会福利

    (二)普惠型社会福利

    (三)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

   二 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社会权利观的建构

    (二)适宜的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与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三 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责任优先

    (二)需要导向的制度建构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四)家庭福利责任的保护与激活

    (五)社会福利机构的培育与发展

   四 结语

 第三编 社会工作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应具有的时代特征

   一 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二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与我们的选择

   一 社会工作教育的国际通则

    1.社会工作教育有自己的规范

    2.社会工作教育国际通则的主要内容

   二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选择

    1.基本国情——选择的背景

    2.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现实选择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

   一 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及经验积累

   二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基本取向

    (一)促使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取向

   三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着眼点——本土化与创新

  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

   一 利他主义——社会工作的精髓

   二 社会工作——价值相关性社会互动

   三 社会工作中的“投入理解”

   四 利他主义——社会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一 概念的辨析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

    (二)本土性社会工作

   二 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的认定

    (二)中国社会工作(助人)系统的结构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性质

   三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任务与策略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领域和任务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策略

   四 结语

  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

   一 社会工作与制度和文化的关系

    1.社会工作的技术性特征

    2.制度与文化对开展社会工作的意义

   二 中国社会求—助关系的社会及文化基础

    1.求—助关系及其文化基础

    2.中国社会的社会团结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求—助关系

    1.计划体制是一种管理和提供支持的制度

    2.计划经济体制下组织中的求—助关系

    3.计划经济体制下求—助结构的差异性

   四 中国社会求—助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1.中国社会助人系统的结构

    2.中国社会求—助关系的基本特点

    3.中国社会求—助关系中的情、理、法

   五 中国社会的求助模式对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启示

    1.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

    2.发展人文主义的社会工作模式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1.社会工作对文化的关注

    2.对“求—助”关系的理解及对帮助的复杂反应

    3.本文的角度及研究的问题

   二 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底层贫弱群体

    1.底层贫弱群体的概念

    2.底层贫弱群体的生成及构成

   三 底层贫弱群体的福利意识形态及其诉求

    1.福利意识形态的含义

    2.社会福利领域对意识形态的关注

    3.福利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

     (1)经济基础或生活实践

     (2)群体生活文化的影响

     (3)福利观念与责任意识

    4.底层贫弱群体的福利意识形态

     (1)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模式与福利意识形态

     (2)体制改革以来社会福利模式的变化及福利意识形态

    5.底层贫弱群体的福利诉求

   四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福利服务的理论模型

    1.底层贫弱群体看待遭遇困难的基本角度

     (1)问题世界

     (2)问题的责任归因

     (3)帮助者的角色

    2.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的反应模型

     (1)制度性原因——政府帮助

     (2)个人原因——政府帮助

     (3)制度或结构性原因——非政府帮助

     (4)个人原因——他人帮助

    3.对上述理论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1)理论模型的解释范围

     (2)问题世界中的嵌套结构与历史性

     (3)受助者的期望

     (4)受助者的惯习的影响

   五 底层贫弱群体接受福利服务模型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1.关于贫弱群体接受福利服务行为的理论概括

    2.本项研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社会工作的迫切要求

    1.市场化改革的意外社会后果

    2.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 我国的两种社会工作

    1.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

    2.两种社会工作各自的优势及限制

   三 专业社会工作面对的结构性张力及其嵌入性发展

    1.专业社会工作面对的结构性张力

    2.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

   四 快速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取向

    1.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向及特点

    2.社会工作制度的建构

    3.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互构性演化

   五 结语

 走向社会的基础结构(自序)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农村发展、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的成果。它反映了作者紧密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并伴随这一进程对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文章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基础结构变迁,社会管理和发展困境,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问题及改善,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道路,都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和中肯的见解。

简 介:本书共分为总报告、政策篇、实务篇、区域发展篇、专题篇和社会工作大事记六大部分,并首次将我国港澳地区和北美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关内容纳入进来。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逐步理清社会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及形成机制,从中寻求破解社会问题、提升中国社会工作的路径、机制和方法,以顺利应对社会转型期间众多社会问题的挑战,实现中国社会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