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46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0)图书

BLUE BOOK OF SHANGHAI ANNUAL REPOR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2010)

SSAPID:101-5796-7652-30
ISBN:978-7-5097-1290-0
DOI:
ISSN:
关键词:

上海 文化 世博

[内容简介] 阐述了世博会主题本身的文化意义以及将在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四个层面给上海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结合上海文化发展进程分析了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世博文化展示的公共性、艺术理念的创新、城市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等问题。“世博会的历史机遇”主要探讨世博会对上海及长三角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影响,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长三角文化产业的重新布局、世博志愿服务的健全机制、本土非物质文化与世博会的互动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操作思路,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变化,同时也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后世博”时期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营销的理念创新与形象塑造、上海文化发展的角色定位、浦东新区文化建设的前景规划等问题。选取世博会中的具体个案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不同个案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启示意义,其中还特别关注并诠释了本届世博会首次推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文化理念及其内涵。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作 者: 叶辛 蒯大申
编 辑:周映希;徐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Abstract

 中文摘要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法律声明

 总报告

  总报告

   一 2009年上海文化发展回顾

    (一)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五四”运动90周年

    (二)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硕果累累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国内外文化交流营造世博氛围

   二 世博会: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跨越

    (一)世博会的本质是文化

     1.世博会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推动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世博会是全球文化多样性得以展示和交流的最大平台

    (二)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的文化意义

     1.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和载体,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互为依存

     2.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文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3.上海世博会充分体现了文化元素的集聚和彰显

    (三)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世博契机

     1.文化形象的重塑

     2.文化精神的提升

     3.文化产业的升级

     4.文化事业的完善

    (四)世博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世博会的文化意义

  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文化定位的思考

   一 世界、东方与中国

   二 历史、当下和未来

   三 科学、技术和人文

   四 国家、地方和个人

   结语

  探究崧泽文化渊源 推进世博主题实践

   一 崧泽文化基因的主要表现及其意义

   二 崧泽文化精神密码的当代诠释

   三 推进世博主题实践的重要举措

  世博会:公共视野中的文化展示

   一 世博会的诞生:文化走进公共视野

    (一)法国艺术沙龙展

    (二)法国国家工业展览会

    (三)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与皇家美术学院

   二 世博会与文化公共性的培育

    (一)弘扬人类追求和平进步的共同理想

    (二)表达对人类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三)展现多样性的文化,提倡文化共享

   三 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启示

  以世博演艺中心为载体,凸显上海世博的艺术理念

   一 艺术世博的特征和历届世博会的成功经验

    (一)艺术世博的特征

     1.展演结合是艺术世博的特征

     2.艺术世博的动态展览效应丰富了世博的博览功能

     3.艺术世博强大地促进了人气积聚

     4.艺术世博进一步延伸会展消费链

     5.艺术世博的演艺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突破

    (二)展演结合的艺术世博是历届世博会成功举办的重要标志

     1.巴黎世博会开创展演结合先河

     2.近代世博会展演结合屡建奇功

     3.世博演艺活动得到参展方的踊跃参加

     4.爱知世博会使艺术世博更趋完美

      (1)精心选址

      (2)演艺功能齐全

      (3)节目丰富

      (4)盛况空前

   二 世博演艺中心是艺术世博的重要载体

    (一)艺术世博需要世博演艺中心的支撑

     1.演艺中心应成为“艺术世博”的世界文化遗产

      (1)“艺术世博”是中国世博会的特质和优势

      (2)演艺中心应该成为聚焦国际眼球的世界文化遗产

     2.丰富的演出计划需要演艺中心的支撑

     3.公共活动中心无法承担世博高端演出

     4.上海现有演出场所无法替代世博演艺功能

      (1)地理位置远离世博区

      (2)规模和空间布局上无法衔接世博演艺精彩

     5.世博临时场馆放弃了世博品牌效应

    (二)艺术世博理念期待演艺中心对文化产业的突破

     1.规模化的大型高档演艺已成演艺产业的发展趋势

     2.上海缺乏规模演艺的高档演出场所

     3.演出场所的瓶颈制约了演艺和观众的双重需求

     4.单一的盈利模式无法保持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世博演艺中心独特的功能定位与创新的盈利模式

    (一)独特的功能定位

     1.核心功能差异化

     2.演出产品差异化

     3.配套功能差异化

     4.功能布局差异化

     5.目标客源差异化

    (二)创新的盈利模式

     1.上海之光歌舞秀

     2.时尚娱乐白天演出

     3.视听娱乐活动

     4.艺术培训

     5.艺术会展

     6.休闲音乐茶座

     7.地下艺术商场出租

     8.会议出租

     9.车位出租

   四 世博演艺对文化产业的引领和推动效应

    (一)演艺创新提升品牌效应

     1.以演艺集聚上海文化品牌

     2.以互动提升上海城市品牌

    (二)世博演艺发挥强大的产业辐射力

     1.演艺中心为黄浦江旅游带增添活力

     2.演艺中心以多元消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演艺中心以产业融合提升现代服务业功能

  公民素养的彰显 城市形象的提升

   一 世博会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世博会的重要方式

    (二)志愿者是办好世博会的重要力量

    (三)志愿服务是提升上海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

   二 上海的志愿服务体系为服务世博会奠定基础

    (一)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为世博会志愿服务提供丰富资源

    (二)志愿者多次参与大型活动为世博会志愿服务积累实践经验

    (三)相关机制的逐步完善为世博会志愿服务提供保障

     1.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志愿服务日趋规范

     2.社会化的运作机制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3.志愿服务条例的实施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支持

   三 世博会志愿服务系统现状

    (一)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队伍分类及岗位分布

    (二)已报名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呈现来源广、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1.报名人数众多

     2.年龄结构年轻化

     3.覆盖人群范围广

     4.总体文化素质高

    (三)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系统的运作

     1.组织

     2.招募

     3.培训

   四 世博会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

     1.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2.借鉴“整建制使用”的用人方式

     3.推行分级管理的运作方法

    (二)合理规划志愿服务岗位

     1.对游客的流量要有科学估算

     2.注重细节安排,人性化设计志愿服务岗位

     3.采用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方式

    (三)强化培训机制

     1.培训教师持证上岗

     2.培训过程专家指导

     3.培训成绩记录存档

     4.培训内容实用多样

    (四)创新激励机制

     1.志愿者应以精神激励为主

     2.最好的激励形式是人文关怀

     3.激励形式应开拓创新

    (五)建立长效机制

     1.优化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

     2.储备志愿服务的人才资源

     3.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体系

 世博会的历史机遇

  乘势而上 志在创新

   一 历史的机遇,上海的能量

   二 综合的投入,规模的产出

   三 开发的重点,强劲的拉动

    (一)利用世博机遇,大力推动上海和长三角的文化旅游业

    (二)利用2010年世博会,继续提升上海的演艺和娱乐业

    (三)利用2010年世博会,积极拓展上海的艺术品产业

    (四)利用2010年世博会,努力提升上海的会展产业

    (五)利用2010年世博会,开发上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业

  世博机遇与长三角文化产业新布局

   一 长三角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布局

    (一)文化产业与布局

     1.文化产业

     2.产业布局

      (1)区位理论

      (2)增长极理论

      (3)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模式理论

    (二)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江苏省——文化资源丰富

     2.浙江省——民营资本充裕

     3.上海市——文化机构成熟

    (三)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布局现状

     1.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布局的“点—轴”形态

      (1)上海市——打造世界文化中心

      (2)南京市——打造历史人文品牌

      (3)杭州市——打造文化天堂品牌

     2.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生产力的地域分布特征

   二 世博机遇与长三角文化产业新布局

    (一)影响长三角文化产业新布局的要素

     1.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新布局的形成基础

      (1)文化资源丰富

      (2)投融资体制成熟

      (3)基础设施完备

      (4)市场潜力巨大

      (5)技术储备殷实

      (6)政策环境良好

     2.世博效应助推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新布局要素的成熟

      (1)世博文化平台推进城市群资源优化整合

      (2)世博科技理念促进文化新业态逐步形成

      (3)世博文化效应激发文化市场需求

      (4)世博经济效应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二)世博机遇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形成“点—网”布局

     1.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2.梯度转移的产业发展模式加速“点—网”布局的形成

     3.“点—网”形态的文化产业布局将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拓宽和创新本土文化的利用与展示

   一 拓宽上海本土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博会中的利用领域,多方位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价值与表现价值

    (一)会展领域

    (二)演艺领域

    (三)工艺品领域

   二 延伸上海本土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博会中的展示平台,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本土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框架

    (一)各民俗旅游景区中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二)各家庭收藏馆、陈列馆中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三)各社区、街道中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三 增强上海本土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博会中的创新意识,开发具有时代特色与都市风情的民俗文化项目产品

    (一)情景体验类项目

    (二)生态园区类项目

    (三)动画游戏类项目

  上海世博会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互动

   导论 上海的百年梦想成真

   一 历史上世博会与非遗良性互动的典例分析

   二 上海非遗保护现状及堪忧之处

    (一)一些重要的非遗项目正在自然流失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青少年的严重缺位

    (三)许多重要的非遗资源被闲置

   三 乘世博会之东风,加速提高上海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平

    (一)非遗应当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

    (二)非遗保护工程要落地社区

    (三)非遗保护工程要进入学校

    (四)建立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激励机制

    (五)世博会要招募中老年志愿者参加非遗展示

    (六)在郊区试办以本土非遗开发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结语

 “后世博”与上海文化发展

  “后世博”初期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一 对“后世博”初期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及挑战的分析

    (一)国家文化政策利好带来的机遇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逆市发展机遇

    (三)世博会带来的效应放大机遇

    (四)“两个中心”建设及文化、金融相关举措的出台带来的机遇

    (五)长三角联动发展及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机遇

    (六)金融危机扩散及同业竞争加剧是上海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七)产业业态及发展方式的急剧变化将是上海面临的第二大挑战

    (八)体制机制积弊及后世博市场的阶段萎缩将是上海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二 “后世博”初期上海发展文化产业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

    (一)国营部分因集团化改革正向效应尚未真正发挥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

    (二)民营部分因制约因素过多而难以集聚和释放更多的发展活力

    (三)文化消费成本过高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吃力

    (四)文化资源及文化生产消费服务配置不合理导致发展不均衡

    (五)文化产业结构布局规模及法制建设等尚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六)文化建设领域内管办文化的体制机制和观念力度亟待继续创新强化

    (七)某些文化产业领域因与非文化领域间多方协调不畅而导致发展滞缓

    (八)以上海为核心的区域性开放式大流通文化市场体系有待真正建立

   三 “后世博”初期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一)关于文化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思考

     1.危机时期终端化低端化居家式文化消费将成为主流

     2.民营类产业项目特别是投资周期长的文化项目会面临调整压力

     3.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会发生明显的量差变化

     4.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宏观协调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势更需要发挥

     5.节庆盛事类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效果明显

     6.金融危机时期更需要发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

    (二)关于文化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分类处置、有所侧重的阶段性策略

     2.适时盘整建设周期长、回报相对滞后的文化行业项目领域

     3.推动长三角文化大市场的制度化共建

     4.发挥公益文化事业抵御金融危机的特殊作用

    (三)关于发挥世博会产业带动效应的相关思考

     1.世博会有望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平台

     2.上海文化产业需要与世博创意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四)关于发挥世博会产业带动效应的对策建议

     1.要更加关注世博内涵建设

     2.要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市能级提升

     3.追求世博会与文化产业的共赢

     4.力求实现文化贸易的均衡发展

     5.保障世博永久性场馆的后续开发利用

    (五)关于长三角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思考

     1.长三角具备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大市场建构需要从三地规制“有限破壁”做起

    (六)关于长三角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要继续争取国家对长三角联动发展的领导协调、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

     2.要打造足以覆盖长三角都市圈、辐射海内外的大文化市场有机体系

     3.要完善长三角文化大市场的制度化建设

     4.要探索“制度化共建”的发展路径

     5.要积累文化大市场制度共建的经验

    (七)关于文化产业应对发展模式转型和“两个中心”建设的相关思考

     1.上海文化产业有条件实现与三个目标产业的对接

     2.文化金融建设和“两个中心”建设将助推上海文化产业新一轮发展

    (八)关于文化产业应对发展模式转型和“两个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1.集中力量,重点发展

     2.利用新平台,拓展创新空间

    (九)关于文化产业在发展方式和手法能级等方面创新提升的相关思考

     1.上海文化产业需要按照变化了的实际再度配置整合文化资源

     2.上海文化产业需要在“重心下移”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实现提升

     3.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将很快进入“后世博”阶段

    (十)关于文化产业在发展方式和手法能级等方面创新提升的对策建议

     1.要逐渐推动上海报刊业走内涵式发展、分众化发展、跨界化发展道路

     2.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民营资本向纵深发展

     3.要进一步扩大上海华语影视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4.要在上海演艺业培育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广泛赞誉度的文艺品牌

     5.要力争在动漫原创、游戏原创、网络服务规范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

     6.要促进传统出版产业向新媒体出版覆盖拓展

     7.要在上海会展业实施国际化、规范化战略

     8.要积极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科学化地发展

     9.要在政府文化的宏观管理方面做到科学作为、法制作为、有效作为

     10.要鼓励更多的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11.要结合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展开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的前瞻性研究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愿景与角色

   一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后世博”制约上海文化发展的各类因素

     1.制作能力强,原创能力弱

     2.知晓率高,号召力小

     3.活动项目多,一流品牌少

     4.政府主导多,民间自发少

   二 国际大都市文化战略转型及其对“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厘定

    (二)国际大都市近年来文化发展策略的巨大转型

     1.借助“文化创意”全面振兴城市发展

     2.借助“文化关怀与普及”全面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宜居特色

     3.以“文化象征”树立国际文化都市的地位,借此推广“文化象征”的意识形态

    (三)文化策略的转型对“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启示

     1.上海必须认识到今后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

     2.上海必须认识到文化发展策略中文化普及与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

     3.上海还必须认识到,文化大都市不是已有文化资源的相加,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三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愿景

   四 “后世博”上海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角色定位

    (一)一个基本的发展大方向

    (二)基于实际发展的角色定位

  世博会效应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意象营销

   一 从城市营销到意象营销

   二 中国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国际大都市意象建构的积极影响

   三 从“精彩世博”到“精彩上海”

   四 走向更美好未来的“精彩上海”意象营销操作取向

  世博会与浦东文化建设的前景规划

   一 浦东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与面临的重大发展契机

   二 现代都市文化:“后世博”时代浦东城市文化建设的三大主题

    1.以文化产业为基础,培育创意文化

    2.以娱乐品牌为支撑,打造娱乐文化

    3.以精神塑造为核心,创新主旋律文化

   三 塑造合理文化空间:打造“三轴两圈”的文化空间格局

   四 打造文化生活基础:以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社区文化

 案例研究

  科学技术与人文内涵的融会

   一

    (一)注重世博会的创新精神

    (二)强调世博会的艺术色彩

    (三)突出世博会的交流特色

    (四)奠定世博会的规范特点

   二

    (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二)上海世博会论坛

    (三)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演艺活动

   三

  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困境

   二 需要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 生态城市的景观与功能效应

  “城市最佳实践区”蕴含的文化理念与启示

   一 “城市最佳实践区”入选案例介绍

    (一)宜居家园

     1.“首尔文化经济”

     2.圣保罗的“城市清洁法案”

     3.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城市战略中引领项目”

    (二)可持续的城市化

     1.弗莱堡沃邦居住区:“旧军营生态改造范例”

     2.马尔默:“生态城”

    (三)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

     1.伦敦:“零能耗生态住宅发展项目”(Bedzed)

     2.巴黎/巴黎大区:“植物墙建筑”

     3.奥登赛:“自行车的复活”

   二 “城市最佳实践区”背后的文化理念

    (一)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理论的递变

    (二)入选案例蕴涵对“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强调

   三 “城市最佳实践区”蕴涵的启示

    1.大、中、小城市建设生态社区与生态城市有不同的路径与做法

    2.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阶段性目标

    3.“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综合考虑、配套落实的决心

    4.政府要对生态建筑、新环保科技的采用进行推广和鼓励

    5.增强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理念推广与市民教育

    6.要吸纳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生态城市”

  爱知世博会的市民参与

   一 会场内外

    (一)关于经济效果、地域振兴

    (二)关于环境意识

    (三)关于市民参与度

   二 “地球市民村”

   三 “N-expo city交响乐”事业

   四 “入场人次”的达成

   五 “物”与“人”的交流

   小结:“温情的市民博”

  浦东新区迎世博的文化举措

   一 精心筹划,有关各方积极落实

   二 迎世博窗口服务,推进取得成效

    (一)文化娱乐行业迎世博窗口服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

     1.抓宣传动员,营造迎世博文化氛围

     2.抓专题培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3.抓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4.抓薄弱环节整改,不断提升文明测评成绩

     5.推进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强化责任,不辱使命,再接再厉,全面提高浦东新区文化娱乐行业迎世博窗口的服务水平

     1.以浦东新区图书馆“创建市民文明行动最佳实践区活动”为抓手,重点推进公共图书馆行业创建文明行业工作

     2.以贯彻落实行业服务标准为途径,全面提高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服务水平

     3.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为目标,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文化娱乐氛围

     4.以迎世博为主题,以凸显地域文化品位与文明亮点为主线,继续开展多样化的文化主题活动

   三 世博会展馆的后续利用及浦东文化

    (一)五大永久性保留建筑是:中国馆、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世博演艺中心

     1.中国馆

     2.世博轴

     3.世博中心

     4.主题馆

     5.世博演艺中心

    (二)保留的工业遗产

    (三)可能被保留的部分外国展馆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0)》编委会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2010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以“文化世博”为主题,将文化研究的视角聚焦于世博会背景下的上海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了从各个层面更完整地探讨世博会对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本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世博会的文化意义,第三部分为世博会的历史机遇,第四部分为“后世博”与上海文化发展,第五部分为案例研究。“总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总结了2009年上海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存在问题以及在下一步发展中所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世博会主题本身的文化意义以及将在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四个层面给上海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总报告既是全书主旨的概括,也与其他各部分相关研究形成内在呼应。“世博会的文化意义”结合上海文化发展进程分析了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定位、世博文化展示的公共性、艺术理念的创新、城市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等问题。“世博会的历史机遇”主要探讨世博会对上海及长三角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影响,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长三角文化产业的重新布局、世博志愿服务的健全机制、本土非物质文化与世博会的互动策略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和具体的操作思路,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变化,同时也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后世博’与上海文化发展”重点研究“后世博”时期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营销的理念创新与形象塑造、上海文化发展的角色定位、浦东新区文化建设的前景规划等问题。“案例研究”选取世博会中的具体个案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不同个案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启示意义,其中还特别关注并诠释了本届世博会首次推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文化理念及其内涵。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广局、上海市青浦区文广局、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

吴建中:《世博文化解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上海世博》杂志编辑部编《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东方出版中心,2008。

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编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主题解读》,东方出版中心,2009。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单霁野:《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叶辛、蒯大申主编《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青浦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青浦县志》。

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辑《崧泽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辑《福泉山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陆士谔:《新中国》,改良小说社,1910。

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考林、霍斯金斯等:《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2004。

王仲伟主编《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王方华等主编《世博会与上海经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童世骏主编《科学发展观研究》系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叶辛、蒯大申主编《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

国家及上海近年发布或内部制订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研究》、《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5~2007年)》、《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指导手册》、《未来五年上海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重要举措》及《2008上海市文化服务业发展报告》等。

社科文献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上海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长三角蓝皮书》、《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及苏浙沪《文化年鉴》等。

〔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方海萍、魏清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李奎泰:《首尔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文化政策之比较:城市文化政策和研究现况》,2005年上海—汉城(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林广:《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与纽约文化形态比较研究》,智识网。

许焯权:《Public Art Research(公共艺术研究)最后报告》,香港艺术发展局。

香港文化委员会咨询报告:《一本多元,创新求变》。

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谭昆智主编《营销城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周文辉:《城市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黄景清:《城市营销》,海天出版社,2003。

尹继佐主编《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4期。

于萍:《瑞典Bo01住宅示范区对我国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启示》,《住宅产业》2005年第7期。

李健、李春发:《生态城市的建设及规划原则》,2006年6月19日第10版《天津日报》。

舒圣祥:《伦敦拥堵费越收越堵的启示》,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http://www.expo2010.cn/。

“BedIED”,http://www.bioregional.com/what-we-do/our-work/bedzed/,登陆时间:2009年8月18日。

AGNES BRUNET、李晓桦、郑贤玉:《马尔默明日之城》,http://www.21cbh.com/HTML/2009-3-20/HTML_UT8G7KXTR4VH.html,登陆时间:2009年7月15日。

《圣保罗拆除大型户外广告,重现城市历史风貌》,http://www.bjmac.gov.cn/pub/guanwei/I/I3/I3_8/200712/t20071219_7671.html,登陆时间:2009年7月15日。

《筑龙建筑人物》,http://project.zhulong.com/renwu/myphoto.asp?m=44&id=5586,登陆时间:2009年7月28日。

《毕尔巴鄂古根哈姆博物馆》,http://baike.baidu.com/view/1195323.htm,登陆时间:2009年7月28日。

简 介:“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转型的关键阶段,文化建设对确保上海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作用更为突出,将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实现“四个率先”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2011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主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作者: 叶辛 蒯大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简 介:本报告围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主题,立足“十二五”时期的文化规划,以2011年度北京的文化战略、发展、建设和管理为基本内容,从文化政策与文化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总结分析首都文化发展的现状、原因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作者: 赵弘 李建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