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69

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图书

The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central region (2006)

SSAPID:101-5759-1661-83
ISBN:978-7-80230-453-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首部《中部蓝皮书》,对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展望。全书框架清晰成熟,有点有面,既有宏观的政策取向,又有微观的问题分析;既有行业发展的一般概述,也有本年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追踪。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部蓝皮书
作 者: 赵凌云 阳小华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通力协作,实现中部地区整体崛起

 法律声明

 综合篇

  中部地区的定位与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

   一 中部区情分析

    1.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2.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

    3.中部地区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4.制约中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意义与中部崛起的机遇分析

    1.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意义

    2.中部崛起的机遇

   三 中部地区发展定位

    1.中部地区的综合定位——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2.中部地区功能定位——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辐射全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枢纽

    3.中部地区的产业定位——现代化的商品粮和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新型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四 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路

    1.加强粮食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推进中部农业产业化

    2.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培植和壮大优势产业,推进中部工业化

    3.着力打造以武汉、郑州等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完善城镇体系,推进中部城市化

    4.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中部市场化

    5.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中部和谐化

   五 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中部农业的投入,加快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2.推进中部工业化,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3.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推进中部城市化,加快城市群建设和县域发展

    5.加快中部社会事业发展

 省情篇

  中部崛起:安徽省情再认识及发展战略取向

   一 安徽自然地理概况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安徽自然地理概况

    (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1.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回顾

     2.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特点

   二 中部崛起:安徽省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安徽在中部崛起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2.具有相对资源优势

     3.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生态环境良好

     5.皖中、沿江地区产业发展已有良好基础

    (二)安徽在中部崛起的制约因素

     1.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2.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3.区际贸易格局不利

     4.软实力支撑缺位

     5.地方政府响应能力偏弱

   三 东向发展: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一)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

    (二)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三)东向发展: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若干问题

   一 中原崛起目标的确立

    (一)提出中原崛起目标的宏观背景

     1.十六大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中央采取的“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方针,是构思、提出中原崛起目标的政治背景

     2.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面对国内新一轮区域竞争作出的有力回应

     3.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顺应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明智抉择

    (二)河南决策层对中原崛起目标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三)河南省理论界和有关方面对中原崛起相关问题的研究

     1.对中原崛起奋斗目标的研究

     2.对实现中原崛起目标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3.中原崛起重点问题的研究

   二 河南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要差距与问题

    (一)河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河南发展的主要差距

    (三)河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协调

     3.高消耗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

     4.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高

     5.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三 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加快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思路

    (二)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三)加快中原崛起的重点:实现“两个跨越”

     1.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2.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中部崛起:湖北省情再认识与发展战略

   一 已有的认识成果

    1.经济省情

    2.社会发展省情

    3.对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判断

   二 近年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1.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排位后移,“凹陷”特征明显

    2.三次产业不平衡发展,产业竞争力依然较低

    3.各项收益逐年增加,但经济效益未见明显好转,效益指标在全国位次依然靠后

    4.对外经济贸易及吸引外资呈现良好势头,但对外开放仍显不足

    5.创新能力弱,与科教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相称

    6.三农问题十分突出

    7.城乡二元经济对比明显

    8.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 关于湖北发展的理论思考

    (一)湖北经济大而不强的本质特征在于发展的低层次性

    (二)湖北经济长期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是低层次发展的根源

     1.“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怪圈

     3.产业“低水平扩张”的怪圈

     4.区域经济“自我封闭循环”的怪圈

   五 湖北摆脱发展困境的思路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与城乡“二元经济”的怪圈

    (二)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打破“低水平扩张”与“自我封闭循环”的怪圈

   六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

    (一)“中部崛起”将推动湖北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二)“中部崛起”与湖北定位

     1.湖北在中部地区的优势

     2.“重要战略支点”定位

   七 政策建议

    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作为提升湖北发展层次的源动力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升湖北发展层次的重要途径

    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对外开放作为提升湖北发展层次的引擎

    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政策支持作为提升湖北发展层次的重要支撑

  中部崛起:湖南省情再认识与发展战略

   一 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的新变化

    (二)中部六省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二 湖南省情的再认识

    (一)湖南经济发展的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2.丰富的自然资源

     3.领跑湖南经济的长株潭城市群

     4.发达的科技教育

    (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

     1.三农问题制约湖南经济社会发展

     2.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工业增长缓慢

     3.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三 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思路

     2.战略目标

    (三)战略措施

     1.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发展产业集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3.建设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湖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5.发展有湖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6.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7.实施人才战略,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8.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湖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部崛起:江西省情再认识与发展战略

   一 改革开放22年江西省情及发展战略回顾

   二 新世纪以来江西发展战略

   三 对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取向的反思

    1.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振兴江西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

    2.对“把江西的经济大厦建立在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战略的反思

    3.对“立足农业、主攻工业”发展战略的反思

    4.对“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发展战略的反思

    5.对“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战略的反思

   四 江西基本省情的再认识及“十一五”发展战略指向

    1.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4.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5.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中部崛起:山西省情再认识与发展战略

   一 山西省情再认识的基本出发点和意义

    (一)新世纪山西面临的国内外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山西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科学抉择

   二 对山西省情的认识及发展战略回顾

    (一)建设能源基地发展战略的确立

     1. 从建设“能源基地”到“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

     2.建设能源基地初期山西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山西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及“14888”工程的提出

    (三)山西经济上新台阶决策的提出

    (四)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及建设中西部经济大省的提出

     1.实施赶超发展战略

     2.创建中西部经济发展山西示范区

    (五)1999年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思路的提出

     1.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确定

     2.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

   三 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

    (一)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二)“中部崛起”战略与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战略支点作用研究

   一 对武汉市情的再认识

    (一)武汉与中部其他五省中心城市的比较分析

     1. GDP和人均GDP领先,具有规模经济

     2.产业结构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3.人口众多,市场优势明显

     4.区位优势独特,交通物流更具竞争实力

     5.科技实力雄厚,综合竞争力强劲

     6.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城市圈综合实力较强

     7.经济外向度相对较好,利用外资能力强

    (二)武汉在中部崛起中面临的挑战

     1.武汉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善,部分优势产业已形成一定特色,几大开发区发展迅速,但原有主导产业出现老化倾向,新兴产业也面临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配套率低等发展瓶颈问题

     2.武汉是科学与教育重镇,具有位居全国三甲的科教优势,但传统管理体制和改革滞后,使企业、院校和研究单位没有形成产学研创新和利益驱动协作体形式,市属科技力量也相对薄弱

     3.武汉地处华夏腹地,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互流的枢纽地位,但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使武汉的区位优势不再“风光无限”

     4.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名列首位,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首位度过高,致使武汉城市圈出现断层结构,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基础设施缺乏统一协调

   二 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与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一)率先崛起与发挥战略支点作用的关系

    (二)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策略选择

     1.营造适合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2.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增长极

     3.打造城市圈,形成城市增长极

     4.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壮大中部资本市场

     5.加强中部合作,争取支持武汉成为中部中心城市

   三 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相关政策呼吁

    (一)国家重大项目支持

    (二)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

    (三)支持武汉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四)将武汉新区作为中部“综合改革试验区”

 专题篇

  安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一 安徽装备制造业产业指标分析及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法基础上的产业总体情况评价

    (二)因子分析法基础上的产业指标体系评价

    (三)结论性分析

     1.品牌战略是优势产业和优势行业的支撑点

     2.对传统支柱行业的更新改造是形成行业和产业优势的关键

     3.培育先进的电子装备业要与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齐头并进

   二 宏观调控下的安徽汽车制造业发展思路

    (一)安徽省汽车整车制造的发展思路

     1.要从汽车整车制造的发展战略角度确定生产的主攻方向

     2.抓紧企业的产权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我们不仅要抓汽车制造业自身发展,同时要抓好汽车装备业的发展

     4.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

    (二)安徽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发展思路

   三 提高安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水平的路径研究

  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和策略研究

   一 中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总量具有相当规模

     2.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3.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二)中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沉重

     2.社会保障能力不足

     3.技术装备落后

     4.体制改革滞后

     5.环境问题突出

     6.结构调整任务大

     7.对外开放程度低

     8.特殊问题

   二 国家对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支持方向和重点

    (一)支持方向

    (二)支持重点

     1.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构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和机制

     2.支持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落后面貌

     3.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合理布局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 支持中部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建议

    (一)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政策

     1.社会保障支持政策

     2.财税支持政策

     3.国企改革支持政策

     4.金融支持政策

     5.工业结构调整资金和重点项目支持政策

     6.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7.对外开放支持政策

     8.土地和矿产资源支持政策

    (二)结合中部老工业基地实际给予的特殊支持政策

     1.企业改革支持政策

     2.对外开放支持政策

     3.金融支持政策

     4.税收支持政策

     5.土地支持政策

     6.环境保护支持政策

     7.对特殊原因搬迁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

    (三)资源型城市支持政策

     1.比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持政策

     2.结合中部老工业基地实际给予的特殊支持政策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一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1.Ⅰ阶段(1949~1976年):城市化进程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Ⅱ阶段(1977~1991年):城市化平缓推进,城市协作显现

    3.Ⅲ阶段(1992~2005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集群发展

   二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与全国水平比较

    2.中部省与省比较

    3.中部省会城市比较

    4.中部城市化与工业化比较

    5.中部城市化与非农化比较

   三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1.城市群: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2.中部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及发展目标

    3.城市群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

    2.构建基础设施平台以增强中部地区城市功能

    3.大力提升中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产业支持能力

    4.以新型城市化模式不断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5.完善推进中部地区城市化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机制

  中部六省对外开放比较研究

   一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发展态势

    (一)纵向看:中部各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2.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外资进入渠道逐步拓宽

     3.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

     4.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5.开放意识逐渐增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

    (二)横向比:对外开放水平与东部差距较大

     1.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不足

     2.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外资利用总额较小,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

   二 中部六省对外开放测度及比较

    (一)对外开放度的含义及测度方法

    (二)实证测评比较

   三 山西对外开放在中部六省所处的地位及原因分析

    (一)对外开放意识不足

    (二)特殊产业结构制约

    (三)软环境建设滞后

    (四)对外开放主体发育不成熟

   四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启示一: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是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启示二:注重软环境建设,提升服务,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前提

    启示三:政策明确,狠抓落实,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关键

    启示四:提高开发区规划建设水平,把园区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

   五 山西扩大开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观念开放

    (二)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协作与发展

    (三)优化软环境,在市场体系和制度上加快与发达地区接轨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资水平

    (五)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集聚示范效应,使之成为山西扩大开放的排头兵

    (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扩大开放中的主体作用

  中部崛起与武汉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 加快武汉资本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一)武汉具有发展中部资本市场的良好金融基础

    (二)完善的资本市场是武汉率先崛起的内在要求

     1.大力发展武汉资本市场,是增强武汉区域金融辐射力,推进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2.大力发展武汉资本市场,是进一步增强武汉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强化武汉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地位的需要

     3.大力发展武汉资本市场,是深化武汉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4.大力发展武汉资本市场,是全力发展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需要

    (三)加快武汉资本市场发展是提升现有资本市场地位功能的必然要求

   二 武汉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武汉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武汉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定位

    (三)武汉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构想

   三 加快武汉资本市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1.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2.建立武汉柜台交易市场,重塑汉柜品牌

    (二)大力培育优质的资本市场主体

     1.做大做强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在武汉主导产业中的支撑作用

     2.以武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组建汉口银行

     3.围绕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相当规模的优质资本市场主体

     4.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资本市场投资主体

    (三)深入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机制

     1.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拓宽农村资本融通渠道

     2.广泛招商引资,谋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获得招商引资的放大效应

     3.建立华中金融租赁公司,拓展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4.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强化以社会信用环境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建设

  中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

   一 基本情况

    1.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3.基层干部的群众观念、施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 主要做法

    1.始终把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始终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3.始终把规划为先、“三清三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

    4.始终把探索符合赣州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路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5.始终把吸引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三 经验体会

    1.一定要规划先行

    2.一定要科学切入

    3.一定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

   四 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2.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3.资源整合困难

    4.发展生产的任务相当艰巨

    5.农民主体地位还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6.农民社会保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7.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明显不足

   五 对策建议

    1.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

    2.改革经济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体系建设

    3.建立城乡统一的科技、教育、文化、图书等社会事业体制,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4.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6.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中部蓝皮书》编委会

安徽“十五”规划课题组:《安徽经济区域布局研究》(未发表的研究报告)。

杨树珍主编《中国经济区划研究》,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谢培秀:《东向战略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谢培秀:《皖东南区域有希望在全省率先崛起》,《咨政》2005年第8期。

安徽社科院课题组:《安徽区域分类及区域发展研究》,省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谢培秀:《中部崛起:安徽区域经济差距与发展战略取向》,载中国区域经济学2005年年会论文集。

谢培秀:《中部崛起:豫皖淮北平原发展战略探讨》,载河南大学“中原与中部崛起理论、战略和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尹世洪:《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江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汪玉奇、马雪松:《江西:走向崛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陈新华、李婉萍:《经济世界思考录——以江西经济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

江西省社科院课题组:《江西“十一五”发展基本思路与对策》,《2006年江西经济蓝皮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张国刚、刘治彦、朱肖里:《以工业为主导的江西经济发展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汪玉奇:《江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和新实践》,《科普动态》2006年第15期。

雷仲敏等:《山西经济发展的报告——工业经济跨世纪发展的思路与选择》,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陈家骥、王龙等:《新世纪发展之路》,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领导组办公室:《山西经济结构调整重要政策汇编》,2004。

谢克昌等:《煤化工发展与规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梁嘉骅等:《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研究》,山西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05。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统计局关于2004年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的统计公报》,2005。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晋政发2006第11号),2006。

山西省委宣传部编《山西经济上新台阶对策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奎等:《跨世纪的工程——山西未来十五年发展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山西省人民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领导组办公室:《山西省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前进》2006年第5期。

钟新桥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1期。

赵卫等:《对外开放程度度量方法的研究综述》,《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6期。

郭宝华等:《对外开放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12期。

张亮:《对湖北经济增长贡献分析》,《经济纵横》2005年第3期。

韦海鸣:《广西区域开放测度与对外开放战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赵曦等:《湖北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6期。

龚曙明:《湖南经济外向度的测量与思考》,《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付桂生:《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企业经济》2004年第1期。

罗秀娟、孙亚超:《中部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的供求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0月号。

李春明:《大力开拓资本市场 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中部崛起”研究小组:《金融弱化现象中的融资机制: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杜迎伟:《中部崛起的金融发展战略对策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宋清华:《中部崛起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武汉金融》2005年第8期。

陈泽华:《构筑中部崛起的金台阶——评〈武汉——中国第三证券交易所理想之地〉》,《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李昌、程贵孙:《我国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7月号(下半月)。

叶初升、叶先勇:《建构非证券产权交易中心 振兴湖北经济》,《湖北经济》2003年第2期。

中国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中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差距比较及金融支持策略》,《武汉金融》2005年第11期。

中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课题组:《武汉担当中部崛起“龙头”的金融对策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2期。

曹凝蓉:《金融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思考》,《武汉金融》2006年第3期。

朱金生、王仁祥、石丹:《“十一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长江论坛》2005年第2期。

黄孝武、方少勇:《构建大武汉金融圈 促进湖北中部崛起》,《武汉金融》2006年第1期。

刘军、肖智刚、刘凤:《关于中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研究》,《武汉金融》2004年第2期。

施青军:《区域开发与资本市场——兼论以资本市场促进西部大开发》,《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3期。

李冀峰、郎莹梅:《国外资本市场系列介绍之一——美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导刊》2005年第9期。

朱芬莲、闫征、王岳、王来兴:《培育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开拓市场化融资渠道》,《西安金融》2003年第7期。

林毅夫:《新世纪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中国投资》2001年第2期。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和根本解决思路》,《今日科技》2004年第3期。

朱新蓉:《武汉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赵胄豪、姜艳生:《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创造加快发展的金融优势》,《前进》2006年第4期。

夏春萍、马波、闵信生:《区域资本理论与中西部资本市场深化》,《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贾震涛、郑水平:《“武汉·中国光谷”提案诞生的前前后后》,《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1期。

刘进先、邹德文、陈要军:《发展规模制造,打造高技术制造业基地》,《学习与实践》2003年第7期。

蔡靖方、侯功显:《武汉东湖高新区区域发展演进研究》,《科技创业期刊》2005年第2期。

杨忠诚:《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北京、上海的比较研究》,《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第1期。

李强、钟书华、万青云:《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湖北省国资委:《以“五个统一”促进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国有资产管理》2006年第4期。

上海产权交易管理办公室:《发挥监管优势 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国有资产管理》2006年第4期。

陈新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及模式》,《理论学习》2006年第1期。

陈琦、陈德棉:《印度的柜台交易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3期。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武汉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机遇与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25期。

任洁:《构建西部区域资本市场》,《西部论丛》2006年第4期。

王仁祥、石丹:《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分析及对策》,《武汉金融》2005年第6期。

简 介:全书分为八篇,内容包括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7月

简 介:本书从思想解放、宏观调控、经济、教育和医疗、法制建设等24个方面,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总结基本经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