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50

清代满汉关系研究图书

A Study on Manchu-Han Rela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SSAPID:101-5326-7092-22
ISBN:978-7-5097-259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本书是学术界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第一部学术论集,内容围绕不同时期满汉关系或满汉关系的不同侧面(如军事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展开,既有对历史事件、现象、制度、人物的考察,也有对满文文本(档案、碑文、日记、辞书、子弟书)的解读,以及对基本概念(如满族、满洲、旗人、汉军、汉人、领域性)或旗人意识、多元认同等问题的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晚清史学科·晚清史论丛(第4辑)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编 辑: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一 清初满汉关系

  南兵游击胡大受敕谕建州女真考

   一 胡大受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

   二 敕谕建州女真事件再解读

    1.与朝鲜的矛盾纠葛

    2.胡大受敕谕建州女真

    3.胡大受的历史命运及启示

  清太祖时期女真与汉人之关系

   一

   二

   三

    1.天灾

    2.金军的迅速推进

    3.清太祖顾此失彼的措施

    4.女真人肆无忌惮的压迫

    5.毛文龙的鼓动和袭扰

    6.汉人势孤力单的抗争

   四

    1.语言

    2.教育

    3.制度

    4.文艺

    5.饮食起居

    6.信仰

  清太宗皇太极的太庙仪式和堂子

   前言

   一 皇太极导入的皇帝仪式之一:祭天仪式

   二 皇太极导入的皇帝仪式之二:祖先祭祀

   三 关于向太庙进献供品

   结语

  清入关前汉人官僚对其政治的影响

   一 努尔哈赤时代汉官的作用

   二 皇太极对汉官的方针

   三 汉官对入关前对清政治的影响

  清初期对汉军旗人“满洲化”方策

   1.清初的汉军旗人

   2.汉军旗人的“满洲化”方策

  清入关前政权儒学化问题再考察*

   引言

   一

   二

 二 八旗制度与满汉关系

  尚可喜一族的旗籍与婚姻关系

   导言

    (一)何为满汉关系

    (二)尚可喜的旗籍

    (三)再说尚可喜的旗籍

    (四)尚可喜一族的姻戚

   结论

  清代台湾绿营中的旗籍总兵官

   前言

   一 台湾总兵官的特质

   二 影响台湾政情的旗籍总兵

   三 旗籍总兵在台湾的角色

    (一)旗籍总兵被任命的时机为何

    (二)旗籍总兵在台的业绩以及其质量

    (三)旗籍总兵是否能与道台和衷共济

   结语

  清代旗人选任绿营官制度考察

   一 相关内容及武官选任专用术语的前提性介绍

    (一)

    (二)

    (三)

   二 旗人在全国范围内出任绿营官之制度及其变化

    (一)旗人在全国范围内出任高级绿营官

    (二)旗人在全国范围内出任中级绿营官

   三 乾隆元年以后旗员出任特殊省区绿营中下级官制度

    (一)直隶、山西两省北部沿边

    (二)直隶省

     1.直隶内地

     2.东西陵

     3.承德及其附近地区

     4.长城沿边以北蒙古地区

    (三)陕西、甘肃两省及四川部分地区

    (四)以上几省低级绿营官之选任

     1.扩大满洲旗员武官升途

     2.乾隆元年以后的京旗旗人选补几省绿营官,主要是选补满洲旗人

     3.以满洲旗员为表率,并历练满员,择优以分发各省充任绿营官,以期激发、提高绿营战斗力

     4.乾隆七年后以旗员出任陕甘及四川松潘绿营官,也有强化该地区军事统治之用意

     5.乾隆元年以后所规制的满洲旗人出选这几省的绿营武官,主要是副将以下至守备以上的中级官

   余论

  从法律看清朝的旗籍政策

   前言

   一 清代的旗籍政策

    (一)八旗比丁制度

    (二)清查另记档案人

   二 冒籍的法律处分

    (一)旗人之间的过继

    (二)汉人过继旗人当差

    (三)旗人过继给汉人为嗣

    (四)随母改嫁

   三 寡廉鲜耻例

    (一)逃人为雇佣

    (二)卖身

    (三)窃盗

    (四)卖艺

    (五)其他

   结论

  清代北京的旗民关系

   一 内城商铺的发展

   二 商铺与商人

    (一)商铺的分工

    (二)商铺的转手

    (三)地域优势与老字号

    (四)商人的构成

     1.经商的旗人

     2.民间商人

    (五)影响商业经营的因素

  北京“回子营”的250年史250 Years History of Turkic-Muslim Camp in Beijing(NIHU Program Islamic Ares Studies,Central Eurasian Research Series,No.2,Tokyo:the University of Tokyo,2009)的第二章以及终章内容的要点概括。">*

   序

   一 回子营的成立

    (一)清朝平定回疆

    (二)“回子营”的成立

    (三)回子营的居民

   二 清朝与北京的突厥系穆斯林

    (一)香妃与容妃

    (二)回子营的作用

    (三)乾隆皇帝修建的清真寺

    (四)清朝统治的合法化

   三 回子营的变迁

    (一)回子营的扩大

    (二)回子营的衰落

    (三)清朝的覆灭与新的危机

   四 东安福胡同的记忆

  清代的旗、民关系:以江宁驻防为例

   前言

   一 江宁驻防的设立

   二 旗厮恶棍,鱼肉乡民——清前期旗、民的社会与经济冲突

    (一)旗人勒索

    (二)欺侮僧人

    (三)旗马践食禾苗

   三 由冲突到融合——旗俗与汉俗的交流

    (一)丧礼

    (二)节令

   四 太平军攻入与江宁满城的崩溃

   五 大爆炸——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满城的灭亡

   小结

  旗民与满汉之间:清代“随旗人”初探

   (一)畿辅的“随旗人”

   (二)内务府会计司所属的大粮庄:“老圈庄头”

   (三)管理三旗银两庄头处:国初带地投充庄头

   (四)消失的群体

  升允考论*

   一 升允的旗籍和主要经历考辨

   二 升允的家世、民族出身和民族意识

    1.利用自己的蒙古人身份,联络内外蒙古王公贵族,争取他们参与或支持自己的讨袁复清“大业”

    2.大批印制散发讨袁檄文,并广泛散发

    3.致书自己的故旧朋友,或打探消息,或谋划下一步行动

    4.拜访蒙古政府的大臣要员,期望获得政治、军事支持

   三 入蒙、求俄与赴日:民族认同还是政治认同

  “旗人也,汉人也”:满洲人升寅(1762~1834)与其青年时期的生活经验

   引言

    1.资料方面

    2.升寅的从政生涯

     通向仕途

     仪式与仪礼

     学习满语

    3.升寅在盛京的童年生活

   结论

  八旗汉军“勋旧”佐领考

   一 “佐领分类法”与雍正朝八旗改革

   二 从《根源册》来看的八旗汉军“勋旧”佐领

    (一)属于旧汉人的“勋旧”佐领

    (二)属于旧有私兵家族的“勋旧”佐领

    (三)有关公主下嫁的“勋旧”佐领

   三 围绕“勋旧”的名称

   结束语

 三 边疆治理与满汉关系

  清代东北驻防八旗与汉人

   一 黑龙江地区八旗制的展开与居民构成

    (一)驻防八旗的设置与扩充

    (二)“准八旗组织”的发展

     布特哈八旗

     呼伦贝尔八旗

   二 汉系居民的类别与来历

    (一)承担公务者

     汉军八旗

     水手

     站丁

     屯丁

    (二)奴仆

    (三)流人,放出家奴

    (四)民人

   三 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汉系居民与其他集团的相互影响

  论雍正时期盛京地区的边境统治政策

   绪论

   一 内外隔离

   二 旗人与犯越

   结论

  故土与边疆:满洲民族与国家认同里的东北*

   前言

    A.领域性与身份

    B.民族、族界、与身份多元

    C.Sinification/Sinicization:汉化,中国化?

   一 东省复杂的领域性

    A.历史背景简述

    B.满洲根本之地的八旗

    C.流放者的异乡

   二 晚清东三省:纷争的边地,地方化的故土

   三 从清末人口记录看东省旗人

   结语

  日本公司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土地经营

   小引

   一 东亚劝业株式会社的设立及其农场用地

   二 从东亚劝业的经营看“国策”与“营利”

   三 存在于东亚劝业农场的传统土地权利关系

   小结

  新疆军府制下的理民体制与满汉员的任用

   一 伊犁将军的“总统”职权与政区分划

   二 乌鲁木齐都统的设立与东路州县体系的形成

   三 北路伊犁的理民体制:从理事同知到抚民同知

   四 官缺规定与满汉员的任用

   小结

 四 晚清满汉关系

  从天地会看清代民间社会的满汉关系

   引言

   一 渊源——传说

   二 行为——仪式

   三 口号——叛乱

   小结

  道光、咸丰朝的粤海关与关监督

   一 粤海关监督的出身和任期

   二 粤海关税银的去向

   三 忠诚还是能力?

  关于太平天囯的“反满”问题

   一 太平天囯“反满”的纲领性文件

   二 攻占南京后对旗人的屠戮

   三 后期对清朝政策的转变

   附录:太平天囯《奉天讨胡檄》原文

  满汉关系下嘉道年间淮北的捻党活动及政府的应对

   捻党活动概况

   一 教徒的活动

   二 其他民众的违法活动

   官府应对措施

   一 处理教徒起事

   二 处理其他民众的违法活动

    (一)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严缉查拿

     2.处罚上罪加一等

     3.加强兵防

     4.搜缴违禁物品

    (二)知人善任

  戊戌年翁同龢开缺前后清廷满汉关系管窥

   一

   二

   三

  袁世凯集团与满洲亲贵之间的冲突和调适

   一

   二

   三

   四

   五

  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

   一 慈禧太后化除满汉畛域懿旨探源

   二 官绅奏议讨论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三 清政府满汉政策的新变化

   余论:满汉问题与清王朝覆灭

  辛亥时期思想界关于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

   一

   二

   三

  清末“反满”革命思潮下的史学

   一 新史学成为“反满”革命的学术载体

   二 追根溯源:辨种族,尊黄帝

   三 借史学之功助“反满”革命

   四 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及评价

  辛亥革命中的满汉关系

   一 “反满”宣传下的满汉关系

   二 武昌首义后的满汉冲突

    (一)武昌首义后旗人的恐慌与伤害

    (二)部分旗人及旗籍官员的排汉措施与满汉交恶

   三 革命军对满政策的调整

    (一)革命军宣传及战斗对策的调整与旗人反复

    (二)革命军筹划旗丁生计处置旗营旗产

   小结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清室、宗室、八旗与民国政府的关系

   前言

   一 关于《优待条件》和五族共和的问题

    (一)《优待条件》的成立

    (二)隆裕太后赞美现象*

   二 执行《优待条件》的实况

    (一)民国与清室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供给清室岁费

    (三)王公世爵继承的实践

   三 八旗世爵世职的继承

   结语

 五 档案与文献

  关于八旗值月档

   导言

   一

   二

   三

   四

   结论

  关于日本东洋文库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镶红旗满洲衙门档案

  从满文档案看满汉关系*

   一 清字文书的使用与档案形成

    (一)使用清字文书定制

     1.使用清字文书人员规定

     2.使用清字具奏事项的规定

     3.清字官员上行文书格式

    (二)清字档案的形成

     1.内阁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机构

     2.题本的办文运转程序与档案的形成

     3.朱批奏折的回缴制度

   二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中官员使用清字实录

    1.满蒙汉官员混用满汉文折子

    2.满洲官员在写清字折中错误使用词汇

    3.在清字奏折使用中地方大员,出现清语语序、语气等语法的错误

   三 满文档案使用中反映出的满汉关系问题

    (一)必须使用清字奏报公务的具体地区与官员身份

     1.如前所述,驻防八旗地区的满蒙将军、办事大臣、领队大臣、都统、副都统等官员要用清字折奏报

     2.满蒙将军等官奏报公务必是将军所辖之事,若是民事则用汉折具奏

    (二)满洲人汉化实况

     1.汉化实况

     2.改进措施

    (三)满文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填补清代官书及汉文档案之不足

     1.笔者与刘子扬先生合撰《满文老档综析》一文中,将《满文老档》与官书史料作过比较,其文字记载,不加任何修饰的词汇,真实反映历史事实

     2.重大历史事件更正汉文史料的记载

  满洲汉化:台湾乾隆御碑研究

   附录

  《闲窗录梦》作者身份考

   一 作者非大学士松筠

    1.生年不一致

    2.卒年不一致

    3.在京生活时间、经历不一致

   二 作者系穆齐贤

   三 穆齐贤其人

    1.生平

    2.身份

  试论清朝满、汉文档案在有关记载上的特征及其规范

   前言

   一 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的汉文廷寄

   二 清朝官僚会见大活佛之际的礼仪

   三 清代档案表达形式的规律

   四 满文档案表达形式的特点

   结论

  从“子弟书”看嘉道时期满汉文化关系

   前言

   一 历史记忆:时人笔下的“子弟书”

   二 文化交融:“子弟书”中的满汉特征

   结语

  清代满蒙辞书“序”研究

   一 满蒙辞书“序”概说

    (一)满蒙辞书的界定

    (二)满蒙辞书“序”的类型及价值

   二 满蒙辞书编撰者情况及分析

   三 从“序”看满蒙辞书的编纂目的

    (一)规范、推广满文

    (二)利于蒙文学习

    (三)利用汉文化的教化功能

   四 “序”反映的语言态度

    (一)对国书带有强烈的自豪感

    (二)对“旗人”称谓的使用

   结语

 序言

在清代268年历史中,满汉关系始终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一关系的演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清王朝的兴衰,且对近代中国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学术界有关清代满汉关系的第一部学术论集,内容围绕不同时期满汉关系或满汉关系的不同侧面(如军事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展开,既有对历史事件、现象、制度、人物的考察,也有对满文文本(档案、碑文、日记、辞书、子弟书)的解读,以及对基本概念(如满族、满洲、旗人、汉军、汉人、领域性)或旗人意识、多元认同等问题的探讨。本书的出版,不仅对清代满汉关系研究是一个推动,对清史、近代史、满族史、民族关系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Adelman,J. and Aron,S. 1999. “From borderlands to borders:Empires,nation-states,and the peoples in between in North American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4(3):814-841.

Asiwaju,Anthony I. 1983. Borderlands Research: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l Paso,Texas:Center for Inter-American and Border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El Paso.

Anderson,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London:Verso.

Azusa,ōyama 大山梓,and Yamagata Aritomo 山縣有朋. 1966. Yamagata Aritomo ikensho山縣有朋意見書(Opinions of Yamagata Aritomo). Tokyo:Hara shobō.

Baud,Michel and Schendel,Willem Van,“Toward 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Borderlands”,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8.2(1997):211-242.

Brooks,James. 2001. Captives and Cousins:Slavery,Kinship,and Community in the Southwest Borderland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rubaker,Rogers,and Frederick Cooper. 2000. “Beyond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ety 29:1-47.

Crossley,Pamela Kyle,Helen F. Siu,and Donald S. Sutton. 2005. Empire at the Margins:Culture,Ethnicity,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定宜庄,1992,《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定宜庄et al. 2004,《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Elliott,Mark 2001,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riksen,Thomas Hylland. 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London:Pluto Press.

Gladney,Dru C. 1991,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 Ping-ti. 1998.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no. 1(February):123-155.

James,H.E.M. 1888,The Long White Mountai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姜相顺 et al. 1987,《盛京皇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Kantō Totokufu Rikugun Keiribu hen 关东都督府陆军经理部编. 1911. Manshū shi sōkō 满洲地方志草稿(Draft of Manchurian gazetteers). Dairen:Nanman Tetsudō Kabushiki Kaisho.

Lattimore,Owen. 1932. Manchuria:Cradle of Conflict. New York:Macmillan Co.

Lattimore,Owen. 1962. 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Collected Papers,1928-1958. Lond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Robert H. G. 1970. 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g History.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兴盛,1990,《东北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Liu,Lydia H. 2004. The Clash of Empires: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刘小萌,1998,《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刘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Maier,Charles. 2000. “Consig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History:Alternative Narratives for the Modern Era”,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5.3,807-831.

《满蒙汉三文合璧教课书》,1909. China:s.n.

Martínez,Oscar J. 1994. Border People:Life and Society in the U.S.-Mexico Borderlands. 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Millward,J. A. 1998. Beyond the Pass:Economy,Ethnicity,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1759-1864.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ugent,Paul,and A. I. Asiwaju. 1996. African boundaries:barriers,conduits,and opportunities. London;New York,N.Y.:Pinter.

Perdue,Peter. 2005. 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due,Peter. 2002. “A Review of 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33.2(Autumn):343-344.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

Rawski,Eveleyn S. 1996. “Reenvisioning the Qing: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no. 4(November):829-850.

Sack,Robert D. 1986. Human Territoriality:Its Theory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Peter.1989. Boundaries:The Making of France and Spain in the Pyrene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ao Dan. 2009a. “Chinese by Definition:Jus Sanguinis,Nationality Law,and State Succession”,Twentieth-Century China(Winter).

Shao Dan. 2009b. “Borders and Borderlands”,in Palgrave Dictionary of Transnational History,eds. by Akira Iriye and Pierre-Yves(Palgrave/McMillan).

Tagliacozzo,Eric. 2005. Secret Trades,Porous Borders:Smuggling and States along a Southeast Asian Frontier,1865-1915.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Truett,Samuel,and Elliott Young. 2004. Continental Crossroads:Remapping U.S.-Mexico Borderlands History,American Encounters/Global Interactions.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王铁崖,1957~1962,《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

王锺翰,1988,《满族史研究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谢国桢,1948,《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上海,开明书店。

徐世昌,1914,《退耕堂政书 》,中国边疆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Yelvington,Kevin A. 1991. “Ethnicity as Practice?A Comment on Bentle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3(1):158-168.

奕赓,1935,《佳梦轩丛著》,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

张玉兴,1988,《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沈阳,辽沈书社.

赵中孚,1976,《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June):313~335.

赵中孚. 1999. 《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

张杰、张丹卉,2005,《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1644~1840》,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张杰,1994,《清代鸭绿江流域的封禁与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no.4:42~52。

简 介:满族经济史论述了自周代至新中国成立止,满族从氏族到部族再到部族联盟,最后到民族的经济史全程,重点关注了满族人口迁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关系的变迁。

作者: 杨思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