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31

满族经济史图书

The History of Manchu Economy

SSAPID:101-9506-9151-53
ISBN:978-7-5201-232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满族经济史论述了自周代至新中国成立止,满族从氏族到部族再到部族联盟,最后到民族的经济史全程,重点关注了满族人口迁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关系的变迁。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杨思远
编 辑:宋淑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写作分工

 前言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导论 满族经济史研究的意义、文献与分期

   一 满族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满族经济史的研究动态

   三 满族经济史的分期

 第一篇 周至金代满族经济史

  第一章 周至西汉肃慎人的氏族采集狩猎经济

   第一节 满族的起源

    一 东北“三大地域经济”与“四大族系”的形成

    二 长白山北系的肃慎人及其演变

   第二节 肃慎人的采集狩猎活动

    一 肃慎故地东北部肃慎人的渔猎生活

    二 肃慎故地西南部肃慎人的社会经济面貌

   第三节 肃慎人的氏族社会

    一 肃慎区域内氏族社会间的差异

    二 肃慎人氏族组织的发展

   第四节 肃慎人与中原王朝的经济关系

    一 肃慎人与周朝的贡赐关系

    二 肃慎人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

  第二章 东汉至隋唐挹娄、勿吉、靺鞨人的经济活动

   第一节 挹娄

    一 挹娄人的渔猎生活

    二 原始农业与铁制工具的出现

    三 家畜饲养和手工业的进步

    四 挹娄社会内私有制已确立

    五 氏族制度的衰落

    六 汉至两晋时期挹娄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

   第二节 勿吉

    一 铁器的引进使农业进入“耦耕”时期

    二 “麦、穄”等作物的种植

    三 粮食剩余与“嚼米酝酒”

    四 勿吉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及其对外扩张

   第三节 靺鞨

    一 靺鞨各部的分布及发展

    二 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

    三 黑水靺鞨的社会经济性质

    四 靺鞨与中原王朝的经济关系

  第三章 辽宋女真部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

   第一节 女真人的来源和分布

    一 女真人的来源

    二 女真人的分布

   第二节 辽宋时期女真人父系氏族公社经济的瓦解

    一 女真使用铁器及开始冶铁的时间

    二 辽宋女真的经济发展

    三 辽宋女真从父系氏族联合体到猛安谋克

    四 辽宋女真部贫富分化及奴隶的出现

   第三节 辽宋女真与辽、宋、高丽的经济来往

    一 女真与辽朝的朝贡关系

    二 女真与宋朝的经济交往

    三 女真与高丽的友好往来

  第四章 金国女真部族的奴隶制经济及其集权官僚化

   第一节 金国奴隶制经济的生产力基础

    一 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二 耕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 冶矿业、采盐业等工矿业取得巨大进步

   第二节 金代女真部的土地制度

    一 牛具税地的产生

    二 “计口授地”制的产生

    三 土地兼并与限田

    四 牛具税地的破坏与地主租佃制的形成

   第三节 金国的财政

    一 金国的财政收入

    二 金国的财政支出

    三 金国的财政管理

   第四节 金代的货币金融

    一 货币的种类

    二 借贷与典质

    三 金末币制紊乱导致经济崩溃

   第五节 金代女真部奴隶制向官僚地主制的转化

    一 奴隶制的确立及奴隶的来源

    二 奴隶制的迅速瓦解

    三 奴隶制向官僚地主制的转化

   第六节 金政权的灭亡

    一 经济衰败

    二 政治上的败坏及猛安谋克的崩溃

    三 蒙、宋联合灭金

 第二篇 元明满族经济史

  第五章 元代蒙古族统治下女真各部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金朝灭亡与女真人口的一分为二

    一 中原女真部与汉族的经济融合

    二 关外女真部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三 关外女真部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元廷对女真各部的经济统治

    一 元廷在关外女真聚居区“设官牧民”

    二 元政府对女真部的经济政策

    三 元统治者对女真各部的经济剥削

   第三节 女真各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 “女直”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官僚地主制经济

    二 水达达的多元经济并存

    三 吾者野人的父系氏族经济

    四 乞列迷的母系氏族经济

    五 骨嵬的母系氏族经济

  第六章 明代女真部奴隶制的发展与后金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明初女真各部南迁的经济意义及后果

    一 女真部南迁与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族的形成

    二 女真南迁后的经济进步

   第二节 奴隶制形成的物质基础

    一 大规模使用奴隶的冶铁业开始出现

    二 农业的发展

    三 手工业缺乏独立性

    四 商品经济和货币的产生

    五 阶级分化

   第三节 后金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一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经济基础

    二 后金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八旗制度

    三 庄园制“拖克索”的发展

    四 奴隶制是后金国主要的生产关系

    五 努尔哈赤颁布严刑峻法巩固奴隶制经济基础

   第四节 奴隶制国家形成对于女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 后金政权的建立与满洲各部的统一

    二 后金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女真部族的农耕化

    三 后金政权的建立为满洲统一文字和货币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 后金女真部奴隶制经济向官僚地主制转化

   第一节 民族间经济矛盾推动女真部向官僚地主制经济过渡

    一 满汉矛盾激化与后金民族压迫政策

    二 奴隶制经济向官僚地主制经济过渡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努尔哈赤的经济政策加速官僚地主制经济的形成

    一 “各守旧业”

    二 “计丁授田”

    三 按丁征赋佥差的赋役制度

    四 天命十年十月的编丁立庄

   第三节 后金官僚地主制社会的阶级结构

    一 汗、贝勒、按班、额真等奴隶主转化为贵族官僚地主

    二 诸申社会地位下降

    三 奴隶性质的包衣阿哈

   第四节 后金奴隶制向官僚地主制转变在满族经济史上的意义

    一 为满族入主中原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 使分散的部族经济向统一的民族经济转化

  第八章 皇太极的经济事业与满洲的形成

   第一节 努尔哈赤晚年后金经济形势的恶化

    一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二 与明朝决裂导致经济濒临崩溃

   第二节 皇太极时期恢复经济的政策

    一 缓和阶级矛盾

    二 政治上由贵族君主制转变为专制君主制,依仿明制

    三 经济上对内加强“固本”,对外增加交流

    四 军事上改革八旗兵制

   第三节 皇太极主政时期满洲的经济成就

    一 农产品生产已能实现自给

    二 官营军事手工业的成就

    三 满洲内外贸易的兴盛

  第九章 明代女真与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女真与汉族之间的敕书、朝贡与马市

    一 明朝政府颁发的敕书开启了女真与汉族贸易的大门

    二 明代朝贡政策对女真经济的影响

    三 马市是女真部与明王朝贸易的重要通道

   第二节 女真对朝鲜国从“依赖”到“掠夺”

    一 女真与朝鲜的贡赐关系

    二 女真与朝鲜的边境互市

    三 直接掠夺李朝

    四 皇太极时期对朝鲜的“强制”贸易

   第三节 女真部与蒙古族的经济关系

    一 女真与蒙古的联姻关系

    二 明后期女真与蒙古经济关系日趋紧张

    三 努尔哈赤对蒙古各部的“经济”拉拢

    四 皇太极时期满蒙经济关系的调整

 第三篇 清代初中期满族经济史

  第十章 入关后清朝经济的满族民族性

   第一节 满族为主体的清朝经济制度

    一 土地制度及为其服务的田地圈占、汉人投充与《逃人法》的制定

    二 《赋役全书》的编订与赋税制度

    三 通宝钱币与白银并行的货币制度

   第二节 满族民族性在清朝中央及地方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上的体现

    一 中央行政机构决策系统及各经济管理部门

    二 各地方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

    三 关外边区的经济管理机构

   第三节 满族主政全国在满族经济史上的意义

    一 满族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确立了主体民族的经济地位

    二 满族经济与全国经济的融合

    三 元明清三代经济之比较

  第十一章 清初满族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

   第一节 满族统治阶层的特权经济地位

    一 满族统治阶层经济地位的巩固

    二 满族统治阶层对国内各民族的剥削

    三 奴隶制经济进一步向集权官僚制经济转化

   第二节 八旗土地所有制

    一 一般旗地

    二 王庄

    三 皇庄

    四 牧场与山地

   第三节 清廷对满族的经济政策

    一 八旗旗饷政策

    二 旗、民分居政策

    三 以东北地区为主的封禁政策

   第四节 满族社会等级结构

    一 清代满族人的分布

    二 满族人的四个部分

    三 满族内部的阶级矛盾

  第十二章 康雍乾年间满族经济的四个部分

   第一节 满族统治集团的经济生活

    一 皇族的城居生活

    二 王公贵族阶层

    三 闲散宗室阶层

   第二节 各地满族官僚阶层的经济生活

    一 利用职权,贪贿成性

    二 崇尚奢侈生活

   第三节 八旗兵丁的腐化与由盛转衰

    一 八旗兵丁的生计来源

    二 “八旗生计”问题的出现

    三 恩赏周济,解决“八旗生计”

   第四节 关外世居地的满族经济

    一 关外世居地满人的分布与迁移

    二 关外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 清代世居地满人的其他生产活动

  第十三章 嘉道年间满族经济由盛转衰

   第一节 满族经济四个部分的衰落

    一 满族统治阶层的衰堕

    二 满族官员贪腐日益严重

    三 八旗兵丁的困顿与整治旗务

    四 东北世居地满人的自力性经济

   第二节 满族寄生性的民族经济

    一 满族寄生性经济的两面性

    二 脱离生产的寄生性民族经济

    三 寄生性经济成为清亡后满族经济重获新生的历史起点

  第十四章 清代满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满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一 满人的“汉化”

    二 旗内汉人的“满化”

    三 满汉关系趋于一体化

   第二节 满族与蒙古族的朝贡互市、封授爵职与联姻

    一 满蒙朝贡互市

    二 对蒙古贵族封授爵职

    三 满蒙联姻

   第三节 满族与国内其他民族的贡赋关系与民间经济交流

    一 满族与藏族的朝贡关系

    二 满族与维吾尔族的贡赐关系与贸易

    三 满族与国内其他民族间的民间经济交流

   第四节 满族与国外民族的朝贡、贸易关系

    一 与朝鲜、琉球、安南等藩属国的朝贡关系

    二 满族与俄罗斯的互市

    三 英国对清国的鸦片走私

 第四篇 晚清至民国满族经济史

  第十五章 晚清帝国主义侵略下满族统治阶层经济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 满族统治阶层成为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工具

    一 开辟通商口岸与租界

    二 转嫁大量战争赔款

    三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二节 满族统治阶层加重对国内各民族剥削

    一 满族统治阶层的经济特权

    二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三 折发制钱,削减兵饷

   第三节 满族统治阶层经济地位开始动摇

    一 清廷财政危机

    二 满族贵族官庄制度的崩溃

    三 旗兵闹饷与各民族抗捐抗税运动

  第十六章 晚清关外满人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关外满族自给性经济的解体

    一 满族世居地开辟通商口岸

    二 日俄对关外满族经济的掠夺和压榨

   第二节 关外八旗生计的窘迫与土地制度崩溃

    一 粮饷兵俸减成发放

    二 租赋贡差沉重

    三 《旗民交产章程》允许关外旗地买卖

    四 移旗实边

    五 开垦升科与丈放马厂庄田

   第三节 晚清关外满族经济的近代化

    一 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三大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三 工艺传习所

    四 工矿业发展

  第十七章 清朝灭亡与满族统治经济地位的丧失

   第一节 满族统治经济地位的丧失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满族统治

    二 满族统治地位丧失的经济表现

   第二节 清朝灭亡与满族贵族地位骤变

    一 满族贵族阶层的腐败

    二 清帝逊位与签订《清室优待条件》

    三 坐食家产的没落贵族

    四 投资工商企业

   第三节 关外满族的经济生活变化

    一 旗丁归农,计口授田

    二 驻防体制消亡

    三 王庄、官庄全部丈放

    四 满族人遭受军阀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

   第四节 旗下兵丁与关内各地驻防满族的生活状况

    一 旗营解散,驻防制度被取消

    二 旗民原有秩序被打破

    三 旗饷的愆期与停发

    四 旗产、营产的清理与处置

    五 旗民生计的困厄

    六 八旗生计救济机构的设立

  第十八章 民国初年满族自力性民族经济的开创

   第一节 满族寄生性民族经济的终结与自力性经济的开创

    一 满族寄生性经济的终结在满族经济史上的意义

    二 满族自力性经济创造的历史前提

    三 民初满人冠姓、更名与改籍

   第二节 满族职业的多元化

    一 政府机关人员

    二 文化工作者

    三 军警

    四 农民

    五 工人

    六 零工

   第三节 民国初年文化事业成为满族就业的重要领域

    一 满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积淀

    二 文学事业

    三 艺术事业

    四 科学事业

   第四节 民国初年满族经济的发展

    一 畜牧业

    二 手工业

    三 工业

    四 商业

  第十九章 近代东北的工业化与伪满洲国统治下的满族经济

   第一节 近代东北的工业化

    一 清末洋务运动开启东北工业化

    二 甲午战争后日俄资本的输入

    三 辛亥革命后东北民族资本与外国输入资本竞相发展

   第二节 满族世居地经济命脉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夺取

    一 路权

    二 邮电、通信权

    三 金融垄断

    四 矿权

    五 海关及对外经济贸易被控制

   第三节 遭受双重剥削的满族农业

    一 满族世居地的农业

    二 土地集中与地主剥削加剧

    三 “粮谷出荷”与掠夺农产品

    四 “配给制”加重盘剥

   第四节 满族世居地工矿业遭受的掠夺

    一 宗主国对满族世居地工矿资源的需求

    二 宗主国对满族世居地工矿业的掠夺

    三 日本帝国主义对满族世居地工矿业掠夺的后果

  第二十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满族经济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下满族人民遭受的苦难

    一 满族城区、工矿区企业遭到大肆破坏

    二 货币贬值,物价猛涨

    三 满族农村惨遭洗劫

    四 各行各业的满族市民在死亡线挣扎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满族

    一 共产党组织在东北的发展

    二 东北抗日斗争中的满族

    三 满族人民全力支援解放战争

   第三节 满族聚居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一 满族聚居区解放时的土地占有情况

    二 《土地法大纲》与满族聚居区的土地改革

    三 土改后满族农民经济状况的改善

 文前辅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满族经济史论述了自周代至新中国成立止,满族从氏族到部族再到部族联盟,最后到民族的经济史全程,重点关注了满族人口迁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关系的变迁。

[1]《八旗通志初集》卷一七、卷一八、卷二三、卷二八、卷二九、卷五四、卷六八、卷七〇。

[2]《八旗通志续志》卷六八。

[3]《八旗文经》卷二七、卷六〇。

[4]《北风扬沙录》。

[5]《北史》卷九四。

[6]《北洋公犊类纂》卷一。

[7]《渤海国志长篇》卷十六。

[8]《财政年鉴》。

[9]《册府元龟》卷九六八、卷九七二、卷九九九。

[10]长顺:《吉林通志》卷一〇四。

[11]《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五七、卷八〇、卷一五九、卷二二五、卷二五五、卷二五九、卷二六三、卷二七八、卷二八二。

[12]《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卷二、卷一六、卷一八。

[13]《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八、卷二三、卷二四、卷二五、卷六一、卷七七、卷八六。

[14]《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二六、卷二七。

[15]《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一〇、卷一九、卷二一。

[16]《朝鲜李朝实录·宣祖》卷六九、卷七一、卷一三四。

[17]《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卷一六、卷一七。

[18]《朝鲜李朝实录·中宗》卷二七。

[19]《朝鲜李朝实录中国史料(下编)》卷三。

[20]《陈亮集》卷二。

[21]陈仁锡:《无梦园初集》卷三、卷一〇。

[22]《陈言图报奏》,《史料丛刊》所收,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九日。

[23]《承德县志书》,奉天交涉司路南作新石印局。

[24]程开祜:《筹辽硕画》卷二〇、卷三七、卷四一。

[25]《大戴礼记》卷十一。

[26]《大金国志》卷六、卷十二、卷二三、卷三六、卷三九。

[27]《大明会典》卷一一一、卷一二九。

[28]《大清光绪会典事例》卷八六、卷八七、卷一一三、卷二五四。

[29]《德宗实录》卷五五一、卷五七一。

[30]董佳明:《音汉清文鉴》卷一三。

[31]《东三省政略》卷一、卷七、卷八、卷十一。

[32]《奉天通志》卷一二、卷三二、卷四二、卷四九、卷五十、卷一〇八、卷一一六、卷一四七。

[33]《奉天调查局档案》卷三一二一〇。

[34]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84。

[35]《滏水文集》卷十二,《故叶令刘君遗爱碑》。

[36]《高丽史·成宗世家》。

[37]《高丽史·睿宗世家》

[38]《更生斋文甲集》卷四。

[39]《光海君日记》卷二、卷一六九。

[40]《光绪邸报全录》。

[41]《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谕》。

[42]《光绪会典事例》卷二。

[43]《广州府志》卷六五。

[44]《归潜志》卷八、卷十。

[45]《国语·鲁语下》卷五。

[46]《国朝宫史》卷一九。

[47]《汉书》卷六。

[48]《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二。

[49]《黑龙江述略》卷四。

[50]《黑龙江外纪》卷六。

[51]《黑龙江志稿》卷八。

[52]《后汉书》卷八五。

[53]《户部井田科奏咨辑要》。

[54]《淮南子》卷一。

[55]《寰宇通志》卷一一〇。

[56]《皇明从信录》卷五。

[57]《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一四五。

[58]《皇清开国方略》卷一〇。

[59]《皇清奏议》卷四一。

[60]黄维翰:《呼兰府志》。

[61]《吉林通志》卷三一、卷三八。

[6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八。

[63]《建州纪程图记》。

[64]金德纯:《旗军志》张潮题词。

[65]《金华文集》卷二五。

[66]金梁:《光宣小记》。

[67]《金文最》卷七二、卷七三。

[68]《金史》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五、卷十八、卷二四、卷三六、卷四四、卷四五、卷四六、卷四七、卷四八、卷四九、卷五〇、卷五一、卷五五、卷五七、卷六五、卷六七、卷六八、卷七〇、卷八八、卷八九、卷九六、卷一〇〇、卷一〇二、卷一〇四、卷一〇六、卷一〇七、卷一〇八、卷一〇九、卷一一三、卷一一九,《金史·地理志》《金史·高丽传》《金史·世纪一》《金史·世纪二》《金史·乌春》。

[69]《金史详校》卷四。

[70]《晋书》卷九十、卷九七。

[71]《荆州八旗驻防志》卷六。

[72]《旧唐书》卷九九下、卷一九九下。

[73]《军机处录副奏折》卷一〇〇。

[74]《开元县志》卷二、卷八。

[75]《开原图说》卷上。

[76]《辽东志》卷二、卷三、卷七、卷九。

[77]《辽史·食货》《辽史·太祖纪》《辽史·太宗纪》。

[78]《老档秘录》卷上、卷下。

[79]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卷一,《达海传》。

[80]《李康惠公奏疏》卷一五四。

[81]《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九。

[82]《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二三。

[83]陆游:《老学庵笔记》。

[84]《满文老档·太宗》卷一、卷六、卷五五。

[85]《满文老档·太祖》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一三、卷二〇、卷二一、卷二三、卷二四、卷二五、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三〇、卷三一、卷三二、卷三三、卷三五、卷三七、卷三八、卷四四、卷四五、卷四七、卷四九、卷五五、卷五八、卷六〇、卷六一、卷六二、卷六五、卷六六。

[86]《满洲实录》卷二、卷三。

[87]《满洲老档秘录》上编、下编。

[88]《蒙古风俗鉴》卷一。

[89]苗耀:《神麓记》。

[90]《明会典》卷一一一。

[91]《明经世文编》卷四二二、四八〇。

[92]《明清史料》甲编第七本、第八本;乙编第二本;丙编第一本。

[93]《明史》卷一九八。

[94]《明神宗实录》卷三、卷四九四、卷五六八。

[95]《明实录》正统二年十月癸未条。

[96]《明太宗实录》卷三四、卷四一、卷六四、卷一〇七。

[97]《明武宗实录》卷一四、一〇五。

[98]《明宪宗实录》卷七四、卷一七六、卷一九五、卷二六八。

[99]《明孝宗实录》卷一五四、卷一九五。

[100]《明一统志》卷八六。

[101]《明英宗实录》卷四一。

[102]欧阳兆熊:《水窗春呓》。

[103]彭孙贻:《山中闻见录》卷三。

[104]《契丹国志》卷二十、卷二二。

[105]《潜碓居类书》卷一四。

[106]《钦定八旗则例》卷三。

[107]《钦定大清会典(康熙朝)》卷一、卷一二三。

[108]《钦定大清会典(雍正朝)》卷一。

[109]《钦定宗人府则例(乾隆朝)》卷三。

[110]《钦定大清会典(嘉庆朝)》卷一、卷一三、卷六八。

[111]《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九、卷一一一四。

[11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八九、卷一一九八、卷一二〇八。

[113]《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14]《清代经世文编》卷三五。

[115]《清朝文献通考》卷五、卷一三、卷一七、卷八八、卷一七九、卷一九一、卷二四六。

[116]《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六、卷七、卷九、卷二六、卷七一。

[117]《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卷一。

[118]《清高宗实录》卷一七、卷四四、卷九八、卷一〇二、卷一〇三、卷一一六、卷一二一、卷一二四、卷三八五、卷四七六、卷五二六、卷五七三、卷五七六、卷五七七、卷五七八、卷五九三、卷五九五、卷六九一、卷七三五、卷九〇五、卷九五四、卷一一三九、卷一一五四、卷一四八八。

[119]《清皇室四谱》(上海聚珍仿宋本),卷三。

[120]《清开国史料考叙论订补编》。

[121]《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五〇。

[122]《清穆宗实录》卷八八、卷二八三。

[123]《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五二、卷六三。

[124]《清仁宗实录》卷五六、卷一一一、卷一一三、卷一四八、卷一五三、卷一七一、卷二二五、卷二二七、卷二五四、卷三一三。

[125]《清仁宗御制文二集》卷二。

[126]《清圣祖实录》卷二、卷六、卷一八、卷二二、卷三二、卷四三、卷四四、卷八七、卷九一、卷一〇二、卷一〇六、卷一一二、卷一四四、卷一五一、卷一九八、卷二一〇、卷二二二、卷二三一、卷二五二、卷二六二、卷二八七、卷五七六。

[127]《清史稿》卷一三、卷一一四、卷一二〇、卷一二一、卷一二五、卷一三七、卷二一八、卷三六二。

[128]《清史列传》卷二、卷三、卷二三、卷三五。

[129]《清世宗实录》卷五六、卷六一、卷八五、卷八九、卷一一八、卷一二七、卷一五二、卷二四五。

[130]《清世祖实录》卷六、卷九、卷一二、卷一三、卷一四、卷一五、卷二〇、卷二二、卷二五、卷三〇、卷四〇、卷四七、卷五八、卷七二、卷七四、卷七六、卷八〇、卷八八、卷九〇、卷一四九。

[131]《清太宗实录》卷一、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〇、卷一一、卷一三、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卷一八、卷二四、卷二五、卷二八、卷二九、卷三〇、卷三一、卷三三、卷三四、卷三五、卷三六、卷三九、卷四一、卷四六、卷四七、卷五二、卷五五、卷五七、卷五八、卷五九、卷六二、卷六五。

[132]《清太祖实录》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133]《清文彙书》卷七。

[134]《清文鉴》卷一九。

[135]《清宣宗实录》卷一〇二、卷一五三、卷一六五、卷三一六。

[136]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一一。

[137]《全辽志》卷一。

[138]《容裔三笔》卷三。

[139]《三国志》卷三、卷四、卷三〇。

[140]《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卷二四四。

[141]《山海经》卷十七。

[14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〇。

[143]《沈馆录》卷三。

[144]沈鲤:《纶扉奏稿》卷二。

[145]沈垚:《落帆楼集》卷八。

[146]《盛京内务府地亩稿档》。

[147]《盛京通志》卷一、卷一八、卷二四。

[148]申忠一:《建州图录》。

[149]史惇:《恸余杂记》。

[150]《史记》卷一、卷四。

[151]《宋会要辑稿·蕃夷三·女真》。

[152]《宋史·外三国·高丽》。

[153]《宋史》卷一七六。

[154]《隋书》卷八、卷八一。

[155]谈迁:《北游录》。

[156]谈迁:《国榷》卷一四、卷七八。

[157]《唐会要》卷二一九。

[158]《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卷中。

[159]万表:《黄明经济文录》卷三四。

[160]《王司马奏疏》卷二。

[161]《王、张二公疏》卷一。

[162]《围场文史资料》第二辑。

[163]《为旗民工艺厂呈发给毕业学生文凭备案由》,《黑龙江政府档案》卷科二〇。

[164]《魏书》卷一〇。

[165]魏源:《圣武记》卷三、卷一四。

[166]《文献通考》卷三二七。

[167]《五代会要》。

[168]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

[169]吴振域:《养吉斋丛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0]《锡良奏稿》第二册

[171]《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一、卷十二。

[172]熊廷弼:《熊经略集》卷一。

[173]《新唐书》卷八七、卷九六、卷九七、卷九八、卷九九、卷一〇〇、卷一〇三、卷一二八、卷一二九、卷二一九。

[174]《许恭襄公边镇论》卷一。

[175]徐珂:《清稗类钞》。

[176]《续文献通考》卷四。

[177]徐宗亮等撰:《黑龙江述略》。

[178]《宣统元年十二月奉署档》卷三。

[179]《宣统政纪》卷七〇。

[180]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

[181]《御制文三集》卷一六。

[18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二四。

[183]杨宾:《柳边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

[184]杨正泰:《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七。

[185]叶向高:《苍霞草》卷一一。

[186]叶向高:《女直考》。

[187]奕赓:《管见所及》。

[188]《遗山文集》卷十八《嘉议大夫陕西东路转运使刚敏公神道碑》。

[189]《永吉县志》卷三一。

[190]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

[191]《元典章》卷一七。

[192]《元史》卷一、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一〇、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二〇、卷二一、卷二四、卷二五、卷三三、卷四〇、卷四一、卷四三、卷四四、卷五八、卷五九、卷九一、卷九四、卷九六、卷九八、卷一〇〇、卷一三三、卷一四六。

[193]昭梿:《啸亭杂录》卷一、卷二。

[194]张济民:《辽阳县志》卷二四。

[195]庄季裕:《鸡肋编》。

[196]《支那经济书》卷一〇。

[197]《竹书纪年》卷上。

[198]《硃批谕旨》第一册、第三九册。

[199]《宗人府说堂稿》。

[200]《宗人府堂稿来文》。

[201]《左传》昭公九年,《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卷四五。

[1]〔苏〕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商务印书馆,1980。

[2]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91。

[3]曲绍宏、白丽健:《中国近代财政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宝廷:《长白先生奏议》卷上,《请教养宗室片》,载(清)夏震武编《嘉定(徐致祥)、长白(宝廷)二先生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5]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北京志·民族·宗教卷·民族志》,北京出版社,2006。

[6]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国际文化出版社,1994。

[7]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学研究基地编《北京文化发展研究报告》,同心出版社,2006。

[8]〔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

[9]邴正、邵汉明主编《东北抗日战争研究》(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10]波·少布主编《黑龙江满族述略》,哈尔滨出版社,2005。

[11]步平等编《东北国际约章汇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2]《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伪满洲国十四年史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13]常书红:《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5]陈锋:《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16]陈连营:《帝国黄昏——徘徊在近代门槛的中国社会》,人民出版社,2012。

[17]陈楠、任小波主编《藏族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18]陈钦:《北洋大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19]陈侠君:《筹鄂(俄)龟鉴》,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

[20]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1]陈致远:《日本侵华细菌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2]陈宗舜:《末代皇父载沣》,北方文学出版社,1987。

[23]《大中国文化》编委会:《中国历代经济简史》,外文出版社,2012。

[24]戴绪恭、谭克绳主编《中国现代史研究概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5]戴逸、史全生:《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红旗出版社,1997。

[26]戴迎华:《清末民初旗民生存状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27]〔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但焘编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8]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29]定宜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0]丁海斌、时义:《清代陪都盛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1]东北财经委员会调查统计处编《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1931~1945)》(东北经济参考资料二),1949。

[32]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3]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4]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编印《东北经济史论文集(下册)》,吉林教育出版社,1983。

[35]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东北经济小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3。

[36]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37]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9。

[38]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9]冯玉祥:《国事刍言(冯玉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98。

[40]冯仲云:《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冀中新华书店,1946。

[41]付百臣、刘信君:《吉林建省百年记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2]傅波:《赫图阿拉与满族姓氏家谱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43]傅懋勋:《罗常培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

[44]傅孙铭:《沙俄侵华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45]范文澜:《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62。

[46]高哲、高若千泽:《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清史译丛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8]高德步:《百年经济衰荣》,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9]高晓燕:《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0]高哲:《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1]顾奎相:《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2]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53]关凯:《中国满族》,中华民族出版社,2012。

[54]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55]郭晓婷:《子弟书与清代旗人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6]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粮食·供销合作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57]海关总税务司:《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1913年中英文本。

[58]韩效文、杨建新:《各民族共创中华》,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59]何德刚:《春明梦录·客座偶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0]何烈:《清咸同时期的财政》,国立编译馆,1981。

[61]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2。

[62]弘治、张鑫典、孙大超:《盛世之毁》,华文出版社,2004。

[63]胡钧:《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20。

[64]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65]霍文达、许树沛:《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66]吉林市博物馆编《吉林史迹》,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67]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吉林省志·国内商业志·粮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68]贾敬颜:《民族历史文化萃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69]蒋坚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上海联合书店,1931。

[70]蒋芫苇、隋鸿跃:《爱新觉罗的后裔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1]〔俄〕A.B.基尔希纳:《攻克瑷珲》,郝建恒译,商务印书馆,1984。

[72]〔日〕箭内亘:《元代蒙汉、色目待遇考》,陈捷、陈清泉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32。

[73]金普森:《近代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4]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四)》,辽沈书社,1985。

[75]孔经纬:《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6]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77]孔经纬:《伪满时期的东北经济状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78]赖惠敏:《清皇族的阶层结构与经济生活》,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

[79]赖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中华书局,2016。

[80]老舍:《正红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1]李鹏年、朱先华等编著《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

[82]李凤琪:《青州旗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8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84]李为:《清代粮食短缺与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85]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载柴德庚等编,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6]李一鸣:《川岛芳子传》,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7]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

[88]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89]李治亭:《清朝通史·顺治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

[90]林家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91]林家有:《辛亥革命与少数民族》,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92]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第一辑、第二辑),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

[93]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黑龙江省五常县营城子调查资料》,1964。

[94]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95]列宁:《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1953。

[96]罗贤佑:《元代民族史》,《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第六卷,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97]刘子敏等:《东北亚金三角沿革开发史及其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

[98]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9]刘小萌:《清代八旗子弟》,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100]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01]刘小萌:《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02]刘小萌:《旗人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3]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4]刘显之:《成都满蒙族片段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

[105]刘信君、霍燎原主编《中国东北史(修订版)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06]刘永佶:《官文化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07]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

[108]罗继祖:《枫窗脞语》,中华书局,1984。

[109]罗曼诺夫:《帝俄侵略满洲史》,商务印书馆,1937。

[110]马克:《黑龙江旅行记(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

[111]马克思:《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1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112]〔日〕满洲国史刊行会编《满洲国史》,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印,1990。

[114]《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中华书局,1979。

[11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2011。

[1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117]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第3册,中华书局,1963。

[118]闵纬国:《当通胀来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19]莫东寅:《满族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8。

[120]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1。

[121]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文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5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

[122]欧阳琳:《光宣时期吉林旗人生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

[123]潘景隆、张璇如:《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吉林旗人生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24]潘喜廷:《东北亚研究——东北近代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2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6]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

[127]齐福霖:《伪满洲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28]祁美琴:《清代内务府》,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129]人民出版社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61。

[130]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世界近现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1]〔韩〕任桂淳:《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三联书店,1993。

[132]日本关东厅庶务课调查系:《1900、1901年二於ケル关东州统治状况二关スル“アレキセ—フ”总督ノ上奏文》,商务印书馆,1931。

[133]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34]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

[135]史殿荣:《经济研究与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136]宋恩荣、余子侠:《日本侵华教育全史》东北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7]苏崇民:《满铁史》,中华书局,1990。

[138]苏崇民主编《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六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39]苏崇民主编《满铁档案资料汇编》第十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0]孙邦主编《伪满史料丛书·经济掠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41]孙海延:《长春市志粮食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142]孙激扬:《港口史话》,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143]孙静:《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144]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45]孙进己:《东北古代各族使用铁器的三个阶段——东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46]孙进己:《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者诸形态的区别——东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47]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8]孙翊刚:《中国财政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9]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

[150]淡宗英:《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夏金元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51]汤景泰:《白山黑水:满族传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152]藤利贵:《伪满经济统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153]滕绍箴:《满族发展史初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54]滕绍箴:《清代八旗子弟》,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155]滕绍箴、滕瑶:《满族游牧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56]佟悦:《清代盛京城》,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157]〔美〕托马斯·莱昂斯:《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浙江出版社,2009。

[158]万仁元、方庆秋、王奇生:《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59]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

[160]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161]王方中:《1842~1949年中国经济史编年记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62]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63]王佩环:《一个登上龙廷的民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164]王守梅、翟留栓主编《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5]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

[166]王希隆:《各民族共创中华: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族、赫哲族的贡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167]王先谦:《东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68]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卷一二九,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69]王玉卿、李鹏年:《清宫史事》,紫禁城出版社,1986。

[170]王兆春:《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171]王钟翰:《满族史研究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72]王钟翰:《清史满族史讲义稿》,鹭江出版社,2006。

[173]王钟翰:《清史杂考》,中华书局,1963。

[174]王钟翰:《清心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

[175]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6]吴正格编著《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77]〔日〕西村成雄:《中国近代东北地域史研究》,法律文化社,1984。

[178]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

[179]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8。

[180]解学诗:《满铁史资料·煤铁篇》,中华书局,1979。

[181]《新宾满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新宾满族自治县概况》,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182]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83]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1962。

[184]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第七卷,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85]杨思远:《中国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

[186]杨思远:《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论》(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187]杨学琛、周远廉:《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88]杨志玖主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中华书局,1992。

[189]姚念慈:《清初政治史探微》,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190]俞鸿钧:《财政年鉴》第三篇,中央印书局,1948。

[191]于沛主编《清史译丛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2]袁森坡:《避暑山庄与外八庙》,北京出版社,1981。

[193]曾康霖:《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94]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195]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196]张博泉、魏存成:《东北民族考古与疆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197]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故宫出版社,2012。

[198]张佳生:《满族与长白山》,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199]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00]张杰、张丹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01]张沦波:《中国的资源》,世界书局,1943。

[202]张寿崇:《满族说唱文学:子弟书珍本百种》,民族出版社,2000。

[203]章开沉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岳麓书社,2000。

[204]章乃炜等编著《清宫述闻(初、续编合编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

[205]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

[206]赵令志:《清前期八旗土地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207]赵梦涵、武普照、张国光:《中国财税商贸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208]郑川水、陈磊:《大清陪都盛京》,沈阳出版社,2004。

[209]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10]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2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

[21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21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上、下)第5辑,民族出版社,2009。

[214]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2009。

[21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满族史研究集》,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

[2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编《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7]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故宫出版社,2012。

[218]周致中:《异域志》,商务印书馆,1936。

[219]朱诚如:《辽宁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220]朱志峰:《东北抗日战争研究》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1]安双成:《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历史档案》1983年第2期。

[2]暴磊:《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学理论》2013年第9期。

[3]包奕诚:《论日本经济危机与九·一八事变》,《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4]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开发东北农业述略》,《齐鲁学刊》1991年第3期。

[5]戴逸:《乾隆初政和“宽严相济”的统治方针》,《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1期。

[6]戴迎华:《民初旗民生存状况述论》,《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

[7]刁书仁、车今顺:《略论清代东北八旗牧厂地的开放》,《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8]丁永隆:《浅议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接收》,《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9]定宜庄:《辛亥革命后的八旗驻防城:山东青州满城个案考察(1911~2003)》,《满族研究》2008年第12期。

[10]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11]高强:《清末东北移民实边政策述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2]葛玉红:《东北近代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3]关伟、关捷:《辛亥革命时期东北满族活动的考察》,《满族研究》2012年第3期。

[14]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15]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2期。

[16]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阿城县小岭地区金代冶铁遗址》,《考古》1965年第3期。

[17]黑龙江省博物馆:《宁安牛场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考古》1960年第4期。

[18]黑龙江省博物馆:《东康原始社会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8期。

[19]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东宁县大城子新石器时代居住址》,《考古》1979年第1期。

[20]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东宁县团结遗址发掘报告》,(吉林省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资料),1978。

[2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滚兔岭遗址发掘报告》,《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2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研究报告:《河口与振兴——牡丹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科学出版社,2001。

[23]华山、王赓唐:《略论女真族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国家的形成》,《文史哲》1956年第6期。

[24]黄国盛、谢必震:《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经济交往性质初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1期。

[25]吉林地区考古短训班:《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0年第2期。

[26]《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吉林机器局旧址,第112号。

[27]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80年第2期。

[28]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永吉县星星哨水库管理处:《永吉星星哨水库石棺墓及遗址调查》,《考古》1978年第3期。

[29]贾艳丽:《清末旗人的民间自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0]姜相顺:《近代沈阳满族的经济生活和民族资本的发展》,《满族研究》1987年第10期。

[31]金启宗:《北京郊区的满族》,《满族研究》1985年第4期。

[32]康波:《清末东北旗人的实业与生计初探》,《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33]李成义:《帝国主义利用营口港对旧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34]李德:《满族歌舞》,《满族研究》1987年第2期。

[35]李德新、刘晓东:《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遣戍》,《满语研究》2013年第2期。

[36]李剑峰:《民初吉林省筹办旗人生计述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37]李普国:《清代东北的封禁与开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年第1期。

[38]李晓光:《1904~1911年日俄对我国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3期。

[39]李兴华:《清入关前商业贸易》,《满族研究》2010年第2期。

[40]李燕光:《李林清代的王庄》,《满族研究》1988年第1期。

[41]李自:《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7卷第6期。

[42]李自然:《试谈宁夏八旗驻防的特点》,《满族研究》2005年第4期。

[43]梁波、冯巧:《满铁地质调查所》,《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4]梁玉多:《关于渤海国经济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45]梁玉多、辛巍:《勿吉的农工及相关问题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46]刘一民:《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土地政策上的合作与互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7]刘智文:《清代东北封禁政策刍议》,《学习与探讨》2003年第6期。

[48]马协弟:《清代满城考》,《满族研究》1990年第1期。

[49]马越山:《清代东北的封禁政策》,《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2期。

[50]潘永强、郝艳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村土地经济思想研究》,《前沿》2004年第10期。

[51]彭冠龙:《从两份土地法文件看1946~1952年土改小说创作》,《宜宾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2]曲晓溪:《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黑龙江土地改革》,《世纪桥》2011年第22期。

[53]沈燕:《满铁殖民统治政策的确立、实施及影响》,《满铁研究》2014年第4期。

[54]宋莉莉、王桂芳:《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变迁原因探析》,《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9期。

[55]宋燕:《日俄战后至“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及后果》,《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9期。

[56]苏崇民:《絮絮叨叨说满铁》,《满铁研究》2012年第3期。

[57]孙冬虎:《清代以来东北地区民族构成及地名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10期。

[58]孙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满族的政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9]孙淑秋:《试论清朝对汉族的政策》,《满族研究》2011年第1期。

[60]孙瑜:《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以伪满水泥工业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61]孙宅巍:《国民政府经济接收述略》,《民国档案》1989年第3期。

[62]孙占文:《五道岭冶铁遗址的两个问题》,《黑龙江日报》1963年3月28日。

[63]田志和:《论清代东北驻防八旗的兴衰》,《满族研究》1992年第2期。

[64]佟佳江:《八旗制度消亡新议》,《民族研究》1994年第5期。

[65]佟克力:《清代伊犁驻防八旗始末》,《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

[66]佟柱臣:《东北原始文化的分布与分期》,《考古》1961年第10期。

[67]佟柱臣:《吉林的新石器文化》,《考古通讯》1955年第2期。

[68]王立群:《北洋时期直隶旗地问题浅探》,《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

[69]王永祥:《阿城五岭地区古代冶铁遗址的初步研究》,《黑龙江日报》1962年11月13日。

[70]伪满洲农产公社总务部调查科:《满洲农产物关系参考资料》,1942。

[71]韦庆远:《论“八旗生计”》,《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1990年第1期。

[72]王仲荦:《古代中国人民使用煤的历史》,《文史哲》1956年第12期。

[73]汪宗猷:《二百年来广州满族经济生活的变迁》,《广东文史资料》1988年第35期。

[74]费驰:《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变迁》,《研究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

[75]许汉琴:《“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76]薛红:《肃慎和西团山文化》,《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

[77]阎崇年:《北京满族的百年沧桑》,《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78]杨洪波:《清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多重性及其性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79]杨奎松:《战后初期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变动及原因——着重于文献档案的解读》,《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80]杨思远:《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论坛》2013年第8期。

[81]杨学琛:《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82]杨学琛:《清代旗兵和余丁的地位和反抗斗争》,《民族团结》1963年第9期。

[83]杨友谊:《“嚼酒”民俗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3期。

[84]姚永超:《1906~1931年日俄经济势力在东北地区的空间推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85]禹露:《战后国民党对日占区的接收及其后果》,《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6]于是:《民谣无本句句真》,《今日辽宁》2014年第2期。

[87]余梓东:《论清朝民族关系格局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3期。

[88]曾康霖:《研究通货膨胀也应解放思想》,《金融研究》1993年第5期。

[89]张福记:《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会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90]张海鹏、李丹:《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满族对日斗争的特点》,《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91]张国庆:《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渔猎农牧经济特征论》,《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92]张海林:《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认识“民族主义”重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93]张伟:《松嫩平原早期铁器的发现与研究》,《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94]赵寰熹:《清代北京旗民分城而居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8卷第1辑,2013年1月。

[95]赵书:《辛亥革命后的北京满族》,《满族研究》1989年第10期。

[96]赵书:《正红旗下的人们》,《民族文学》1999年第2期。

[97]赵英兰:《有关清代东北地区封禁的几个问题》,《理论学刊》2008年第3期。

[98]赵展:《论清代满族四种社会群体的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99]郑川水:《清末满族社会特点初探》,《学术月刊》1982年第2期。

[100]郑川:《论清朝的旗饷政策及其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101]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晋绥日报》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十三日。

[1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考古》1986年第7期。

[103]庄严:《勿吉、黑水靺鞨的经济社会性质》,《黑河学刊》1986年第4期。

[1]程姝:《哈尔滨解放区“三农”法规研究》,黑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雨桐:《日本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5~1931)》,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3]林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富农的理论与政策》,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倪晓一:《清代皇族养赡恩赏制度研究:以京师地区闲散宗室和觉罗为核心》,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5]苏日嘎拉图:《满蒙文化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6]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7]朱有霞:《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局部执政经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