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39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图书

Study on Huang Baonian and Taigu School

SSAPID:101-3831-5938-15
ISBN:978-7-5201-086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太谷学派的渊源、性质及发展变迁的过程作了探讨,分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独特演化进程,并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征。书中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脱离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既指出其滞后于时代的保守一面,也肯定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扬州大学中国史学科丛书
作 者: 韩荣钧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摘要

 后记

 绪论

  一 选题因由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本书的主体框架和主要观点

  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太谷学派的渊源

  第一节 有关太谷学派的性质之论说

   一 学派说

   二 宗教说

   三 秘密结社、秘密革命等说

  第二节 太谷学派的思想渊源

   一 有关太谷学派的思想渊源之论说

   二 太谷学派与儒学

    (一)太谷学派与早期儒学

     1.太谷学派自列于儒者门墙,自觉上承孔孟的道统,并奉孔子为神圣

     2.继承早期儒家的心性、伦理之学

    (二)太谷学派与两汉儒学

     1.太谷学派吸收今文经学、谶纬神学的微言大义和社会政治思想

     2.吸收今文经学、谶纬的神学思想,神化孔子、周太谷等

     3.接受今文经学和纬书的思维模式,承接其观念范畴

     4.用今文经学和纬书的阴阳、五行、八卦思想贯穿学说体系

     5.接受了纬书的文字学思想

    (三)太谷学派与两宋理学

     1.太谷学派继承了宋儒对佛道的融摄作派,吸收了宋儒的神秘主义思想

     2.继承宋儒的道统思想

     3.继承了宋儒的宗教形式和部分理学范畴

    (四)太谷学派与阳明心学、泰州学派

     1.两者都反对宋儒对“情”的压抑,提倡“自率其性”

     2.两者都肯定人欲是自然的合理的要求,反对去欲存理的说教

     3.两者都把“友道”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4.两者有着相似的社会、政治思想

   三 太谷学派与道教

    (一)周太谷与道教

    (二)张积中与道教

    (三)李光炘与道教

   四 太谷学派与佛教

   五 太谷学派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

  小结

 第二章 太谷学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太谷学派的创成:周太谷与太谷教

   一 漫游天下,归儒开宗

   二 传道维扬,生徒渐众

   三 后世神化,终成教宗

  第二节 太谷学派的兴盛:张积中与黄崖教

   一 张积中其人

   二 圆融三教

   三 黄崖传教

   四 黄崖惨案

  第三节 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

   一 李光炘其人

   二 儒学上宗王反宋

   三 杂糅三教,自创教派

   四 黄崖教案后的退藏与变革

  第四节 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实至名归的太谷学派

  小结

 第三章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第一节 黄葆年生平

   一 文化古郡,诗书家风

   二 清贫家世,才贯乡里

   三 拜师从道,终身不渝

   四 嘤鸣求友,如琢如磨

   五 仕宦山东,治行卓异

  第二节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一 继志述事,赤心耿耿

   二 南北雅集,坦诚与共

    (一)癸未初会

    (二)武阳夜集

    (三)朝城欢宴

    (四)亭山修禊

    (五)莱阳菊宴

    (六)芝阳欢会

    (七)泗水泛菊

    (八)“第二花朝”

    (九)愚园雅集

   三 归群合宗,克奏大功

  第三节 黄葆年与归群草堂

   一 归群草堂之社会环境

   二 黄葆年之归群草堂讲学活动

    (一)归群草堂概况

    (二)草堂的讲学形式

    (三)黄葆年之讲学内容

    (四)草堂收徒要求

    (五)草堂的经济维持

   三 黄葆年与归群草堂同人之活动

    (一)癸卯第一花朝蝴蝶会

    (二)癸卯重阳之会

    (三)甲辰重九之会

   四 黄葆年之晚年生涯

   五 黄葆年与归群弟子

   六 黄葆年之讲学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黄葆年对太谷学派宗教思想的改造及学派内部的思想分化

  第一节 黄葆年对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

   一 早期太谷学派的宗教思想

   二 黄葆年对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

  第二节 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神秘思想的修正

   一 黄葆年对学派神秘主义思想的修正

   二 黄葆年对学派传道形式的修正

   三 黄葆年对学派思想修正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节 太谷学派内部的思想分化

   一 原教旨派

   二 修正派或义理派

   三 事功派

   四 调和派

  小结

 第五章 黄葆年的理学思想、经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第一节 黄葆年的著述

  第二节 理学思想

   一 心性论

   二 情欲论

   三 仁论

   四 道统论

   五 天命论

   六 太和思想

   七 中庸思想

   八 孝悌思想

   九 亲师取友思想

   十 修身思想

  第三节 经学思想

   一 黄葆年的治经宗尚

   二 诗经学思想

   三 礼学思想

   四 易学思想

  第四节 政治思想

   一 等级秩序思想

   二 尚贤、尚德思想

   三 大同思想

   四 非争思想

   五 重民思想

   六 重义轻利思想

   七 拒斥西学

  小结

 第六章 黄葆年的文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第一节 文学思想

   一 为文重写情

   二 重文道合一

   三 倡学文合一

   四 重诗教

   五 肯定制艺时文

  第二节 教育思想

   一 重学

   二 重寻师访友

   三 重师道

   四 重弟道

   五 教育内容

   六 教学论

  小结

 第七章 归群余绪,太谷遗响

  第一节 刘大绅易学名家

   一 师友名流

   二 甲骨功臣

   三 学派后劲

   四 易学名家

   五 结缘红楼

  第二节 春兰秋菊各芬芳

   一 叶玉麟散文重镇

   二 邓邦述醉心藏书

   三 王伯沆道德文章

   三 钟钟山学兼中西

   四 卢冀野才情学问

  第三节 刘蕙孙克绍箕裘

   一 《周易》和太谷学派的研究

   二 《老残游记》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三 先秦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

   四 中外关系史方面的研究

  小结

 余论

 附录 泰州黄葆年先生学行年表

太谷学派在近代流播于江淮苏鲁一带近二百年之久。一般认为它是一个近代儒学民间化、宗教化的典型个案。由于学派活动和其思想内容的秘密性质,长期以来其真实面目不为主流学界所认识,而被罩上种种神秘色彩,并被冠以多种宗教的名目,如太谷教、泰州教、平三教、黄崖教等。太谷学派到底是一学术流派还是一宗教团社是本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书对太谷学派的渊源、性质及发展变迁的过程作了探讨,分析了其由学术到宗教再到学术的独特演化过程,揭示了其即学术即宗教,最终一归于学术的本质特征。本书着重探讨了学派重要传人黄葆年在学派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其自身较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揭示出正是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成功改造,才使学派终于改变了神秘和秘密的性质,完成了由宗教到学术的嬗变,才使学派日益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儒学学派被学界所认可而成就其在近代思想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本书第一章、第二章主要论述太谷学派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太谷学派作为后起的思想派别虽自认儒家传承的道统,实则受到儒、佛、道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太谷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多线性的。神秘主义成为贯穿早期学派思想的一条红线。谶纬神学的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被早期太谷学派所吸收和继承。由于太谷学派的长时段跨度,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面貌和组织行为特征。故本书对其性质作了阶段性的分析,而非非此即彼之定性。其早期更多地体现了宗教的性质,儒教特征十分明显,晚期表现为从宗教到儒学的依归。本书试图以太谷学派的民间宗教性质为论述的着力点,研究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发展衍变的历史,以期找出该学派演化与社会、政治变迁的因应关系。本书把太谷学派分成四个阶段来考察其发展演化的进程:第一阶段太谷学派的创成:周太谷与太谷教;第二阶段太谷学派的兴盛:张积中与黄崖教;第三阶段太谷学派的退却:李光炘与泰州教;第四阶段太谷学派的转型:黄葆年和实至名归的太谷学派。第三章主要论述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南北合宗中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章首先对黄葆年的生平进行了考述,揭示其成长发展的独特背景。黄葆年家世清贫,刻苦上进,终于科举成名。黄葆年拜从太谷学派和长期仕宦的经历对其一生思想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对太谷学派的忠诚是终生不渝的。在仕宦山东期间,黄葆年为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核心作用。黄葆年晚年讲学归群草堂,影响及于大江南北,终使太谷学派一朝复兴而被世人看重。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和思想发展,以及讲学于归群草堂实为黄葆年在太谷学派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太谷学派之所以能在20世纪前期复兴于世,黄葆年对学派成功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引导应居首功。第四章主要论述黄葆年对太谷学派宗教思想的继承与改造。黄葆年在推动学派南北合宗和主持归群草堂的过程中,对太谷学派的思想做了扬弃,接受了作为太谷学派主要修养方式的“心息相依”思想并有所发展,摈除了学派早期的秘密活动方式和神秘主义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派产生了质的变化。黄氏以讲学大师的身份活动,更多地凸显了学派思想中的理学色彩,从而彰显了学派的学术本色,并使之作为一个儒家学术团社被社会所接受。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黄氏对学派思想的修正,学派内部亦发生了思想分化。在形式上团结的情势下,学派已出现几个思想分支。本书把他们分为原教旨派、修正派或义理派、事功派和调和派四个思想分支,并分别对其作了分析,以期弄清学派思想变迁对学派整体面貌的影响。第五章、第六章主要论述黄葆年的思想。这两章对黄葆年的理学思想、经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进行了翔实的梳理、分析。黄氏独特的出身、经历和学派的背景,使其思想具有自身的特色。黄氏理学家的立场决定了正统儒家的思想占据了其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太谷学派学人中,黄氏讲学的理学色彩最为浓厚。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归群后学及其在学术方面的影响。黄葆年苏门讲学获得了广泛盛誉,有不少名学者前来受教、请益。本章主要介绍归群弟子刘大绅、叶玉麟、邓邦述、王伯沆、钟泰及其再传弟子卢冀野、刘蕙孙的文化成就,以见太谷学派在近现代的影响。余论部分对太谷学派的性质作了论定,对黄葆年和太谷学派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做了评价,对黄葆年在太谷学派性质转变中的作用做了强调。本书认为太谷学派作为一个近代民间儒学流派,走上了一条宗教化、政治化的道路。其民间宗教的特征十分明显,神秘主义的色彩异常浓厚。太谷学派的政治实践逾越了当时的政治许可限度。太谷学人在现实中遭遇残酷的碰壁之后,走向了一条逆向回归的路程:从政治发展和宗教发展的途路上退却,回复到学术发展的本色层面。这样,终于使之获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学派再一次复兴。黄葆年对太谷学派的思想有继承、有发展,更有自己的思想特色。其对学派的改造,在太谷学派的思想演化和性质变迁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决定了学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黄氏之思想影响及于学派之外而被后起的新儒家引为同道。黄葆年一生的思想追求奠定了学派和其自身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黄葆年不愧为思想超迈且能身体力行的一代儒者。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一、二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1998。

方宝川编《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清)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光绪乙酉年(1885)刻本。

中国史学会主编《捻军》(四),神州国光社,1953。

魏绍昌:《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1962。

刘德隆等:《刘鹗与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谦立之、王守中:《义和团资料丛编——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

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清)张廷玉等修《明史》,中华书局,1974。

赵尔巽等修《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2册,中华书局,1962。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三》,北京出版社,2007。

(宋)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明)王阳明撰,董平、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王艮撰,袁承业辑《王心斋先生遗集》,宣统二年(1910)刻本。

《王心斋全集》编委会:《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明)何心隐撰,容肇祖整理《何心隐集》,中华书局,1960。

(明)颜钧撰,黄宣民点校《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

《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

(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

钱仪吉等:《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

徐世昌:《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

(清)马锡纯编《泰州乡土志》二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锦章书局石印本。

钱锡万编《姜堰乡土志》,民国六年(1917)文明书社石印本。

王景涛修,单毓元纂《泰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凤凰出版社,1991。

(清)胡维藩修,卢福保纂《(宣统)续纂泰州志》,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油印本。

郑辅东修,王贻牟纂《续纂泰州志稿》,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梁秉鲲等修,王丕煦等纂《民国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

于宗潼纂《福山县志稿》,烟台福裕东书局,民国九年(1920)藏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李起元、王连儒修《民国长清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

(清)赵昶、贾铭恩等纂《朝城县志续志》,民国九年(1920)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吴式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民国九年(1920)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

曹允源:《吴县志》,文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兖州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张振生等编《聊城地区政权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县文史资料》第1~7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第1~5辑。

莱阳市志编辑委员会办公室编《莱阳古今杰出人物》,山东新闻出版局,1998。

(清)刘鹗:《老残游记》,严薇青注,齐鲁书社,1981。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清)黄育楩:《破邪详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见《清史资料》第三辑,中华书局,1982。

李详:《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清)王先谦:《虚受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台北:中华书局,1971。

马一浮:《马一浮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丛书集成续编》第20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李根源:《雪生年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卢前:《酒边集》,会文堂新记书局,1934。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巴蜀书社,1995。

郑州大学《嵇文甫文集》编辑组编《嵇文甫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

胡朴安:《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8。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0。

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

顾颉刚:《史迹俗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世纪出版集团,2005。

王德威:《从刘鹗到王祯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

王学钧:《刘鹗的自辩状——老残游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王学钧:《刘鹗·曾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李瑞腾:《老残梦与爱:〈老残游记〉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出版社,1992。

刘德隆:《刘鹗散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刘蕙孙:《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简锦松编撰《帝国的最后一瞥——老残游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严薇青:《严薇青文稿》,齐鲁书社,1993。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黄奭:《黄氏逸书考·易纬》,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邓之诚:《骨董琐记》,中国书店,1991。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卢前:《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1。

王焕镳:《因巢轩诗文录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杜维明:《论儒家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李文海、孔祥吉:《清代人物传稿》,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吕思勉:《理学纲要》,东方出版社,1996。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98。

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屈守元:《经学常谈》,巴蜀书社,1992。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1。

唐兰:《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

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中华书局,2003。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沈卫威:《“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7。

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明)尹真人弟子撰《性命圭旨》,屈丽萍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千峰老人(赵避尘):《性命法决》,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林子秋、马伯良、胡维定:《王艮与泰州学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

龚杰:《王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华书局,1940。

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史》,三秦出版社,1996。

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洪汉鼎、傅永军:《中国诠释学》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汤一介:《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

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书店,2002。

吴雁南、冯祖贻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唐君毅:《哲学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盛成:《我的母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戴逸:《步入近代的历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章伯锋:《晚清民初政坛百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刘仞尼、段昌国等:《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林富士:《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

陈荣捷:《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廖世德译,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金梁:《近世人物志》,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67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程 :《明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江地:《清史与近代史论稿》,重庆出版社,1988。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系统》(二)(儒学),台北: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2。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世伟:《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朱云汉、彭怀恩:《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江峰:《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

周新国:《周新国自选集》,凤凰出版社,2010。

张进:《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12。

吴善中:《太平天国史学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日〕小野川秀美:《晚清政治思想研究》,林明德、黄福庆合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

〔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日〕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日〕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蒋国保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日〕竹内实:《日中关系研究》,程麻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日〕伊藤公雄、桥本满:《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

〔美〕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美〕杰克·D.道格拉斯、〔美〕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会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05。

〔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法〕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德〕《蒂利希选集》,何光沪选编,三联书店,1999。

(清)戴莲芬:《黄崖教匪》,《鹂砭轩质言》卷一,进步书局,光绪五年(1879)十月序。

(清)胡蕴玉:《张积中传》,《虞初近志》,广益书局,1913。

(李)定夷:《黄崖流血记(清代轶闻·短篇小说)》,《小说新报》第2年第1期(1916年正月)。

卢冀野:《泰州学派源流述略》,《东南论衡》第1卷第7期,1926。

章士钊:《孤桐杂记》,《甲寅周刊》第1卷第39号(1927年1月8日)。

金天翮:《泰州学案》,《甲寅周刊》第1卷第44号(1927年2月26日)。

丁洽明:《泰州教》,《甲寅周刊》第1卷第45号(1927年4月2日)。

卢冀野:《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行严》,《国闻周报》第4卷第18期(1927年5月15日)。

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清学旁捜记》,《东方杂志》第24卷第14号(1927年7月25日)。

金天翮:《周太谷传》,《国学论衡》第2期(1933年12月1日)。

谢兴尧:《道咸时代北方的黄崖教》,《逸经》文史半月刊第3期(1936年4月5日)。

刘厚滋:《同治五年黄崖教匪案质疑》,《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第2期(1936年10月)。

刘厚滋:《黄崖教案质疑补》,《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第3期(1937年4月)。

刘厚滋:《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第9卷第1期(1940年6月)。

尹和重:《老残游记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学位论文,1960。

刘蕙孙:《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上海《文汇报》1962年10月11日。

马幼垣:《清季太谷学派史事述要》,马幼垣《中国小说史集稿》,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0。

〔日〕淡岛高成:《刘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学位论文,1985。

李基承:《老残游记研究》,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86。

王瑞雪:《刘鹗及其老残游记研究》,东吴大学“中研所”硕士学位论文,1986。

方哲恒:《老残游记析论》,台湾大学“中研所”硕士学位论文,1987。

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的几点惊人相似》,《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

徐允明:《太谷学说的传道书——〈老残游记〉》,《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4期。

〔美〕林顺夫:《中国最后一部古典小说——论〈老残游记〉的境界和结构》,耿百鸣译,见李范文、陈奇猷等《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王学钧:《刘鹗〈题愚园雅集图抚本后并序〉考辨——刘鹗与太谷学派之关系》,《文献》1990年第3期。

王学钧:《“二巳传道”考辨——刘鹗与太谷学派关系论考之一》,《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3期。

陈辽:《太谷学派:我国传统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益阳师専学报》1990年第4期。

王学钧:《二巳传道考辩》,《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3、4期合刊。

张纯:《关于〈新泰州学案〉》,《清末小说から》第13号(1990年12月1日)。

〔日〕樽本照雄:《井上红梅·大成教·刘铁云》,《清末小说から》第17号(1991年4月1日)。

圆庐:《李黄学派二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第三辑,1991年。

苏青:《首届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略记》,《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

陈辽:《佛家思想和太谷学派》,《江淮论坛》1993年第4期。

刘德隆:《试析黄葆年给刘鹗的一封信》,《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盛成:《关于〈老残游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王学钧:《老残游记新解》,《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4期。

严薇青:《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第3期。

孔一青:《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文史哲》1994年第1期。

王汎森:《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新史学》5卷4期,1994年。

王文清、赵宗来:《刘鹗的易学时世观管窥》,《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周新国:《刘鹗与太谷学派》,《江海学刊》1994年第6期。

刘德隆:《黄葆年给刘铁云的一封信》,《清末小说から》第34号(1994年7月1日)。

严薇青:《“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在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彭长卿:《震钧、李范之论泰州教》,《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刘瑜:《试论太谷学派对刘鹗的影响》,《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

严薇青:《刘鹗生平事迹资料二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王平:《论老残游记的文化内涵及其渊源与价值》,《齐鲁学刊》1995年第3期。

贾二强、王雪:《论清代的太谷教》,《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谢冕:《一部小说的预告——刘鹗论》(上),《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

谢冕:《一部小说的预告——刘鹗论》(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魏泉:《老残游记的文化意蕴》,《东岳论丛》1998年第4期。

汪叔子:《刘鹗及太谷学派与维新运动关系》,《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

张燕:《老残游记的隐寓手法》,《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吴振清:《刘鹗致祸原因考辨》,《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刘蕙孙:《我所知道的铁云先生与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刘怀玉:《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摭拾》,《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3期。

戴立芳:《老残游记:刘鹗自恋情节的无意识显现》,《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朱季康:《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Step Feuchtwang.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The Imperial Metaphor,Routledge Curzon Press,2001.

Hubert Seiwert,Ma Xisha. 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Heterodox Sects in Chinese History,Brill Press,Leiden Boston,2003.

Gregory,D.Alles. Religious Studies-A Global View,Routledge Curzon Press,2008.

简 介:太谷学派是晚清民国年间区域性民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太谷学派史稿》着力研究太谷学派道统赓续历程中,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和黄葆年各传领袖的生平事迹及学派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各自特点。《太谷学派史稿》为国内第一部太谷学派通史性质...

作者: 周新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