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7

太谷学派史稿图书

History of the Taigu School

SSAPID:101-1599-2787-82
ISBN:978-7-5097-570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太谷学派是晚清民国年间区域性民间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太谷学派史稿》着力研究太谷学派道统赓续历程中,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和黄葆年各传领袖的生平事迹及学派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各自特点。《太谷学派史稿》为国内第一部太谷学派通史性质的研究专著。

相关信息

丛书名:太谷学派研究丛书·淮扬文化研究文库
作 者: 周新国
编 辑:李兰生;赵子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 传记

 后记

 总序:拓展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新视野

 附录 太谷学派大事记

 文前彩插

 绪论

  一 太谷学派研究的百年回顾

   1.初步探索阶段(晚清至1949)

   2.缓慢发展阶段(1949~1966)

   3.停滞阶段(1966~1978)

   4.复苏阶段(1978~1990)

   5.高潮阶段(1990至20世纪末)

   6.继续推进阶段(2000至今)

  二 太谷学派研究的价值意义

 第一章 周太谷与太谷学派的创立

  第一节 太谷学派建立的背景

   (一)摆脱汉学烦琐,求个性发展,现恢弘气象

   (二)由经入手,反清其源流,直达义理

   (三)终通且博,融会贯通,蔚为大观

   (四)笃实自洁,学问与人品比翼,学作楷模,人为楷模

   (五)重友切磋,少文人相轻之病,多相互磨砺推许之气

  第二节 周太谷的悟道经历

  第三节 周太谷的传道、授徒与建立太谷学派

   一 周太谷的传道

   二 周太谷的授徒

   三 周太谷招张积中、李光炘为徒,确立太谷学派二代宗主

  第四节 周太谷创立的太谷学派的特色

   (一)学派门徒的广泛性

   (二)学派成员的戚缘性

   (三)学派规矩的严格性

 第二章 张积中与“还道于北”

  第一节 张积中“还道于北”的背景

  第二节 张积中的受学经历

  第三节 张积中黄崖传道

   其一,入寨自捐

   其二,商业利润

  第四节 黄崖惨案

   一 黄崖惨案的前奏

   二 清政府与黄崖山寨各自的军事准备

   三 清军剿灭黄崖山战斗过程

    (一)接触战与夺卡战

    (二)合围

    (三)总攻

  第五节 张积中与黄崖惨案对太谷学派的影响

 第三章 李光炘“传道于南”

  第一节 李光炘“传道于南”的背景

  第二节 李光炘的早年经历

  第三节 李光炘的“受学悟道”

   一 “受学悟道”

   二 确定“首席”地位

   三 潜心问学成道

   四 助赈与避难

  第四节 李光炘“传道于南”

   一 龙川弟子之来源

   二 龙川弟子之规模

   三 “传道于南”之功效

  第五节 李光炘对太谷学派的贡献

   一 李光炘与黄崖事件的应对之策

   二 李光炘对太谷学派北宗的收容

   三 李光炘的历史评价

 第四章 太谷学派的“南北合宗”

  第一节 太谷学派“南北合宗”的背景

  第二节 黄葆年、蒋文田、刘鹗、朱玉川等人生平

   一 黄葆年生平

   二 蒋文田生平

   三 刘鹗生平

   四 朱渊生平

  第三节 从济南初合到上海“愚园雅集”

  第四节 归群讲学

  第五节 “南北合宗”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李泰阶、黄仲素、钟泰、王伯沆等人与学派余绪

  第一节 太谷学派余绪活动的背景

  第二节 太谷学派余绪的活动方向

   一 传统讲学派的保守与坚持

   二 理论研究派的学理与洒脱

   三 文献整理派的远见与开明

周敦颐著,谭松林、尹红整理《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5。

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张伯端:《悟真篇三家注》,华夏出版社,1989。

袁承业辑《王心斋先生遗集》,民国初年刻本。

《王心斋全集》编委会:《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

李光荣:《南园集》,同治年刻本。

方浚颐修、晏端书等纂《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光绪元年刻本。

张丙炎:《石樵先生遗集》,光绪十年刻本。

李光炘:《龙川先生诗抄》,光绪十四年刻本。

李少平:《黄蘖山人诗集》,光绪十四年刻本。

王检心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光绪十六年刻本。

马锡纯编《泰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王贻牟修《光绪续修泰州志稿》,民国十年本。

谢延庚修、刘寿曾纂《民国江都县续志》,民国十五年刻本。

李光炘:《龙川先生诗抄》,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1977。

《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

《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张集馨著、杜春和整理《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

阮元:《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85。

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97。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高尔庚:《井眉居诗抄》,民国十二年铅印本。

钱锡万编《姜堰乡土志》,民国六年文明书社石印本。

金天翮:《皖志列传稿》,民国二十五年苏州利苏书社排印本。

胡维藩修、卢福保纂《宣统续纂泰州志》,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油印本。

郑辅东修、王贻牟纂《续纂泰州志稿》,扬州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曹允源:《吴县志》,文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杨钟义:《雪桥诗话续集》,《丛书集成续编》第20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

杨士骏:《山东通志》,上海商务书局,1934。

梁秉鲲等修、王丕煦等纂《民国莱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

于宗潼纂《福山县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李起元、王连儒修《民国长清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

赵昶、贾铭恩等纂《朝城县志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吴式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魏绍昌:《老残游记资料》,中华书局,1962。

张祖佑原辑、林绍年鉴订《张惠肃公(制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3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文廷式:《文芸阁先生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刘德隆、朱禧、刘德平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7。

钱仪吉等:《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卞孝萱等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

单毓元等纂修《民国泰县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8册,凤凰出版社,1991。

江苏省仪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仪征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江苏省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扬州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海分社,1997。

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兖州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张振生等编《聊城地区政权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2期。

尹真人弟子撰《性命圭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一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01。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5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龙顾山人纂《十朝诗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章士钊著,章含之、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第5卷,文汇出版社,2000。

殷梦霞、王冠选编《古籍佚书拾存》第八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张连生、秦跃宇编《宝应刘氏集》,广陵书社,2006。

潘超、丘良任、孙忠铨等编《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

韩国钧、王贻牟主纂《民国续纂泰州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0册,凤凰出版社,2008。

胡裕燕、万清选修《光绪清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5辑,凤凰出版社,2008。

北图影印室:《晚清名儒年谱》第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王文濡:《说库》,广陵书社,2008。

刘鹗著、刘德隆整理《刘鹗集》(上、下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胡寄尘:《虞初近志》,上海广益书局,1919。

卢冀野:《酒边集》,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店,1934。

刘鹗:《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刘蕙孙:《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0。

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1。

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简锦松编撰《帝国的最后一瞥——老残游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马叙伦:《石屋续渖》,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

许宝蘅著、许恪儒整理《许宝蘅日记》第二册,中华书局,2010。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

张相文:《南园丛稿》,《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五编)第9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徐珂:《清稗类钞》,商务印书馆,1984。

淄川刘德培编写组:《刘德培》,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杨天石:《泰州学派》,中华书局,1980。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王德威:《从刘鹗到王祯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

江地:《清史与近代史论稿》,重庆出版社,1988。

陈辽:《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刘蕙孙:《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陈来:《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戴逸:《步入近代的历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王学钧:《刘鹗的自辩状——老残游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王学钧:《刘鹗与〈老残游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出版社,1992。

严薇青:《严薇青文稿》,齐鲁书画社,1993。

沈寂等编《中国秘密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盛成:《我的母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卿希泰:《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出版社,1994。

刘瑜:《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范春三、袁东旭:《旧中国三教九流揭秘》,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刘德隆:《刘鹗散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陈辽:《陈辽文存》,香港银河出版社,1998。

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郭因等编《学术百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李申:《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王学钧:《刘鹗·曾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李详:《药裹慵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周新国:《中国近现代史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张华松:《齐文化与齐长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鲁枢元等主编《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龚杰:《王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瑞腾:《老残梦与爱:〈老残游记〉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周建超:《秘密社会与中国民主革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董玉书:《芜城怀旧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夏敬观:《学山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吴善中:《晚清哥老会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刘家平、苏晓君编《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第5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季芳桐:《泰州学派新论》,巴蜀书社,2005。

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林富士:《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卢前:《卢前文史论稿》,中华书局,2006。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孟森:《心史丛刊》,中华书局,2006。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新星出版社,2006。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江峰:《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

朱季康:《张积中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周新国:《周新国自选集》,凤凰出版社,2010。

张进:《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美〕秦家懿、〔德〕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吴华译,三联书店,1990。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加〕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美〕欧达伟:《中国民众思想史论》,董晓萍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法〕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房德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埃·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孙向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种种》,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05。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

〔英〕王斯德:《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加〕王大为:《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一种传统的形成》,商务印书馆,2009。

Han Kühner,Die Lehren und die Entwicklung der “Tgaigu Schule”,Eine dissidente in einer Epoche des Niedergangs der onfuzianischen Orthodoxie,Wiesbaden:Harrassowitz,1996。

李定夷主编《黄崖流血记》,《小说新报》1916年第2卷第1期。

卢冀野:《泰州学派源流述略》,《东南论衡》1926年第1卷第7期。

金天翮:《泰州学案》,《甲寅周刊》1927年第1卷第44期。

丁融明:《泰州教》,《甲寅周刊》1927年第1卷第45期。

卢冀野:《论太谷学派与宗教答章严行》,《国闻周报》第四卷第十八期,1927。

卢冀野:《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清学旁捜记》,《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十四号,1927。

章士钊:《太谷教》、《孤桐杂记》,《甲寅周刊》1927年第1卷第39号。

金天翮:《周太谷传》,《国学论衡》1933年第21卷第5期。

谢兴尧:《道咸时代北方的黄崖教》,《逸经》1936年第3期。

刘厚滋:《同治五年黄崖教匪案质疑》,《史学集刊》1936年第2期。

刘厚滋:《黄崖教案质疑补》,《史学集刊》1937年第3期。

刘厚滋:《张石琴与太谷学派》,《辅仁学志》1940年第9卷第1期。

陶元珍:《大成教之远源》,《经世日报·经世副刊》1946年第2期。

任鼐:《刘铁云与太谷教》,《中央日报》(南京版)1947年1月27日第345期。

质庐:《由黄崖案谈太谷学派》,《中央日报》(南京版)1947年2月2日第351期。

任鼐:《太谷教中之李晴峰》,《中央日报》(南京版)1948年11月27日第645期。

刘蕙孙:《太谷学派的遗书》,《福建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年第2期。

刘蕙孙:《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文汇报》1962年10月11日。

李仰华:《有关太谷学派的资料》,《仪征文史资料》1983年第19期。

杨本义:《新旧泰州学派的几点惊人相似》,泰州市委员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州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印行。

徐允明:《“内圣外王”之谜——太谷学派管窥》,《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8年第3期。

王学钧:《太谷“圣功”之学》,《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1988年第11、12期合刊。

李谷鸣:《论太谷学派的发展》,《学术界》1988年第2期。

方宝川:《太谷学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哲学动态》1989年第10期。

陈辽:《略谈太谷学派》,《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11月30日。

陈辽:《太谷学派:我国传统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益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

陈辽:《一部用诗写成的诗史——评黄葆年手抄本〈书古诗存后〉》,《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陈辽:《我所看到的太谷学派遗书》,《泰州文史资料》第5辑,1993。

陈辽:《太谷学派的最后大本营》,《苏州杂志》1991年第3期。

陈辽:《一篇鲜为人知的书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1年第4期。

程起瑞:《儒家最后一个民间学派——太谷学派》,《学术研究》1991年第2期。

陈辽:《所见太谷学派遗书》,《文献》1992年第1期。

苏青:《首届太谷学派学术讨论会略记》,《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

陈辽:《论太谷学派在儒家文化上的新变》,《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陈辽:《道家思想与太谷学派》,《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陈辽:《佛家思想与太谷学派》,《江淮论坛》1993年第4期。

王学钧:《〈老残游记〉的太谷学派观》,《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朱禧:《刘鹗〈老残游记〉太谷学派及其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严薇青:《“黄崖教案”余闻点滴——在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周新国:《刘鹗与太谷学派》,《江海学刊》1994年第6期。

陈辽:《鲜为人知的近代卓越文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朱松龄:《太谷学派与气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张秋收、诸祖仁:《泰州图书馆收集、入藏太谷学派遗书情况简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李仰华:《太谷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陆草:《论近代文人的抑郁心理》,《中州学刊》1996年第1期。

方宝川:《太谷学派对孔子“性与天道”学说的阐发与实践》,(台湾)《孔子与人生》1996年第4期。

方宝川:《漫谈儒家孝道之衍化——清代太谷学派孝悌观为中心》,(台湾)《孔子与人生》1997年第7期。

王学钧:《刘鹗〈述怀〉释论——刘鹗与太谷学派之关系片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黄心川:《“三教合一”在我国发展的过程、特点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

方宝川:《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作者考略——兼谈太谷学派与道教》,《道韵》1999年第5期,(台湾)中华大道出版社。

王学钧:《太谷学派的儒教观:“窃比老彭”释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王学钧:《刘鹗“三谒龙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张燕:《老残游记的隐寓手法》,《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刘蕙孙:《我所知道的铁云先生与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王学钧:《蒋文田与李龙川》,《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王学钧:《“四句”解禅——太谷学派世俗禅片论》,《禅学研究》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陈宝良:《明末儒家伦理的困境及其新动向》,《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郭武:《道教与民间宗教关系综述》,《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刘晓东:《“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陈宝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学刊》2002年第2期。

王学钧:《太谷学派“圣功秘诀”:“心息相依”》,《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方宝川:《太谷学派〈易〉学发微》,《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陆学松:《太谷学派主导思想及学派之演变》,《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习五一:《宗教与邪教——中华民族文化古今渊源辨析》,《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德〕汉斯·库奈:《太谷学派的发展和教义:儒学正统衰落时代的政治异端学派》,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4年第16期。

方宝川:《谢逢源稿本〈龙川弟子记〉》,《文献》2003年第1期。

王学钧:《三教归一 天下为公——刘鹗与太谷学派思想论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蔡文锦:《太谷学派一传大弟子李光炘的〈李氏遗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金文子:《我所知道的太谷学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王学钧:《李龙川与淮军名将李长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蒋海怒:《书写和口传: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学海》2005年第4期。

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文史哲》2006年第1期。

徐小跃:《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朱季康:《近二十五年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与评价》,《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太谷学派史稿黄建铭:《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导控——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陆勇:《社会变迁与学术团体宗教化》,《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

江峰:《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朱季康:《清咸同年间黄崖事件再认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路遥等:《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若干学术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李向平:《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视角》,《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

加润国:《儒教的类型特征》,《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江峰:《自我控制——中国宗教的情感修行模式》,《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刘德隆、刘弘逵:《张积中、李光炘早年的诗歌唱和——论小王屋山居诗及〈素心女史诗馀〉》,《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詹石窗、江峰:《论太谷学派对道教生命思想的融通》,《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朱季康:《张积中“还道于北”史述及考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江峰:《太谷学派:渐入文化研究视域的民间儒家学派》,《哲学动态》2007年第12期。

吾敬东:《道教、儒教与佛教异同之辨析》,《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

杨凤岗:《对于儒教之为教的社会学思考》,《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朱季康:《论太谷学派生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朱季康:《早期太谷学派的性、命、心观》,《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刘德隆:《刘鹗生平业绩与师承关系研究——〈刘鹗集〉出版前言(节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江峰:《和谐——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的灵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江峰、詹石窗:《试析朱熹对太谷学派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东南学术》2008年第6期。

王伟凯、李培志:《太谷学派传人黄葆年之〈帝君祭文〉读解》,《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江峰:《太谷学派道教诗歌的诗化哲学透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朱季康:《黄崖山具体军事解决过程考论》,《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朱季康:《乾坤生成说:太谷学派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朱季康:《太谷学派(肇始阶段)与扬州学派关系谈片》,《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朱季康:《晚清民间传统儒家学派的孝悌坚持与创新——以太谷学派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朱季康:《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对理学的反动——以太谷学派为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周新国:《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太谷学派发展轨迹探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张进:《危机与应对——黄崖教案后的李光炘与太谷学派》,《扬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朱季康:《近代转型期中华东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的人民政治观》,《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朱季康:《晚清山东黄崖山事件的再思考——基于心态史学视野的群体性考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10年第3期。

朱季康:《张积中设立太谷学派北宗前生平考述》,《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朱季康:《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的天人和谐观——以太谷学派为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刘向东:《太谷学派形成时期的重要资料——〈南园集〉》,《扬州史志》2010年第2期。

朱季康:《清季社会转时期中下层传统文人的成长、生存与牺牲——以太谷学派北宗张积中为缩影的研究》,《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朱季康:《清季社会转型期太谷学派的处世与义利观》,《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朱季康:《清季民间儒家学派对客观唯心认识论的坚持与发展——以太谷学派为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朱季康:《近代华东民间传统教育团体的治学理念——以太谷学派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朱季康:《张积中以易释字说与太谷学派的思想》,《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朱季康:《对晚清咸同年间太谷学派黄崖山聚众的考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张仲民:《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智识学术网。

张进:《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已刊)。

朱季康:《黄崖山事件与太谷学派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

韩荣钧:《黄葆年与太谷学派研究》(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