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84

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图书

SSAPID:101-3552-0560-18
ISBN:978-7-5097-265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政治口号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样的时代决定了什么样的政治口号的产生,因此,口号是了解一个时代的微型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时代的某一部分内容甚至整个时代的基本特征。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都有效利用口号进行政治动员,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宣传自身的政治理念。口号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员手段虽然早有发端,但其广泛应用正是开始于这一时期。此时,口号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北伐时期,对于政治口号的强调与应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口号无所不在的局面。本书稿以20世纪20年代的“反帝”、“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反赤化”、等政治口号为例,通过重新解剖其内涵,开掘新的学术思路,以此揭示那个时代所富有的多层次的政治文化魅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作 者: 王建伟
编 辑:张晓莉;潘焕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书目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学术评审委员会

 序言

 导论

  一 1920年代历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二 1920年代政治口号史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三 本书意旨、写作思路及方法论简析

 第一章 五卅运动与1920年代国内政局

  一 民族自觉的激起

  二 内斗与外争

  三 从五四到五卅:由“思想革命”到“社会革命”

  四 从五卅到北伐:城头变幻大王旗

 第二章 1920年代“反帝”口号的提出及其演变脉络

  一 20世纪早期“帝国主义”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及演变

  二 中共早期“反帝”口号之提出

  三 国民党对“反帝”口号之响应

  四 五卅运动中“反帝”口号之普及

  五 北伐开始后“反帝”口号之变异

 第三章 1920年代关于“反帝”口号的论争

  一 口号与行动

  二 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

  三 整体与个别

  四 “反帝”视野下的苏俄因素

 第四章 1920年代“打倒军阀”口号的历史遭际

  一 “反帝”与“打倒军阀”口号

  二 “打倒军阀”口号的策略分析

  三 政党领军与主义治军:国民党人区分自身与军阀的现实努力

  四 北伐前后“打倒军阀”口号的现实困境

 第五章 “反帝”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口号的逻辑关联

  一 从“不平等条约”体系到“不平等条约”概念

  二 五卅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口号的普及

  三 “修约”与“废约”口号之争

  四 五卅之后“修约”与“废约”实践的南北互动

 第六章 从“赤化”到“反赤化”:军事战场的正面交锋

  一 从国民党改组到五卅时期:“反赤”气氛的局部出现

  二 李景林树起“反赤”旗帜与国民军是否“赤化”的争论

  三 直、奉、鲁等系军阀联合与“反赤”气氛的高涨

  四 北伐军攻入武汉与“反赤”局面的逆转

  五 “反赤”声势的最终低落

 第七章 师出有名:“赤化”与“反赤化”在思想战场的观念竞争

  一 中共在思想战场的主动出击

  二 奉、直、皖等系的“反赤”宣传

  三 “智识阶级”的“反赤”言论

 第八章 社会舆论视野下的“赤化”与“反赤化”之争

  一 “赤化”义为何?

  二 对“赤化”兴起原因的探讨

  三 对“反赤化”方式的批评

  四 社会舆论界提出的“反赤化”之道

 第九章 1920年代中国的政治口号与口号政治

  一 “反帝”与“反赤”口号对峙中的民族主义

  二 “反帝”与“反赤”口号对峙中的内在悖论

  三 1920年代中国的“口号政治”

 结语

 后记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改版弁言

本书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以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几个主要口号为例,探讨当时的政治文化。在方法论上,将传统政治史、思想史以及社会史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既关注国共两党对口号的宣传,也重视口号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尤其是受众的反应,呈现出立体的画面,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龚书锋本书具体考察20世纪20年代国内政局,系统梳理出几个政治口号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播过程、引发的歧异论争、演变状况、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剖析其政治内涵,揭示其蕴涵的思想文化魅力,把政治口号史研究推向深入,颇具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中华书局 陈铮

《大公报》,《晨报》,《晨报副镌》,《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上海、广州),《申报》,《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现代评论》,《语丝》,《向导》,《前锋》,《中国青年》,《醒狮》,《政治生活》,《政治周报》,《战士》,《共进》。

1.晨报编辑处、清华学生会编《五卅痛史》,无出版地,1925。

2.章进编《联俄与仇俄问题讨论集》,北新书局,1927。

3.《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4.《中国国民党宣言集》(增订本),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69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6。

5.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

6.蒋永敬编《北伐时期的政治史料:1927年的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81。

7.《邓演达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9.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廖仲恺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3。

10.《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

1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3。

12.《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

13.《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

14.《三一八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

15.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7.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与省港罢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0.荣盂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1.方汉奇主编《邵飘萍选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2.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1924~1927)》第2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

24.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5.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5卷,武汉出版社,1990。

26.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民众运动)、第4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8.陈正茂、黄欣周、梅渐农编《曾琦先生文集》(中),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6),1993。

29.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0.杨绛编《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31.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档案出版社,1994。

3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学习出版社,1996。

3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3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36.段云章、倪俊明编《陈炯明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7.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第1、2、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86,2005。

38.居正编《清党实录》,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无出版时间。

1.邹鲁:《回顾录》,台北,三民书局,1974。

2.李品仙:《李品仙回忆录》,台北,中外图书出版公司,1975。

3.沈云龙:《黄膺白先生年谱长编》上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4.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8。

5.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

7.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人民出版社,1979。

8.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919~1936年)》,中华书局,1979。

9.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10.王凡西:《双山回忆录》,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11.张国焘:《我的回忆》,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12.沈亦云:《亦云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13.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行,1980。

14.陈公博:《苦笑录(1925~1936)》,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

15.〔苏〕C.A.达林:《中国回忆录(1921~1927)》,侯均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6.〔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7.〔苏〕A.B.勃拉戈达托夫:《中国革命纪事:1925~1927》,李辉译,三联书店,1982。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9.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3。

20.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1.〔苏〕维什尼亚科娃—阿基莫娃:《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苏联驻华顾问团译员的回忆》,王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2.〔苏〕A.B·巴库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郑厚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

24.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上),现代稀见史料书系,东方出版社,2004。

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2004。

1.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现代书局,1933。

2.陈端志:《五四运动之史的评价》,生活书店,1935。

3.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华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

4.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

5.〔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

6.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7.〔德〕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一九二四—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统一战线》,李逵六译,三联书店,1985。

8.李健民:《五卅惨案后的反英运动:1925~1926》,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6。

9.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编纂委员会编《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台北,中央文物出版中心,1988。

10.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响应(1914~1924)》,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11.〔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杨云若、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2.〔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

14.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5.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1925~1931)》,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9),1993。

16.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7.吴翎君:《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

18.杨天石主编《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中华书局,1996。

19.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

20.高郁雅:《北方报纸舆论对北伐之反应——以天津大公报、北京晨报为代表的探讨》,台北,学生书局,1999。

21.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2.〔德〕尤尔根·奥斯特哈梅尔(Jurgen Osterhammel):《中国革命: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上海》,朱章才译,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0。

23.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4.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5.张静如主编《北伐战争(1926~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6.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7.桑兵:《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8.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0.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31.〔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王草、葛平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2.〔日〕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3.〔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李霞、徐蕾译,三联书店,2004。

34.冯筱才:《北伐前后的商民运动(1924~1930)》,台北,商务印书馆,2004。

35.〔日〕家近亮子:《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王士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7.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8.王奇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9.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0.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06。

41.〔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2.颜浩:《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3.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4.徐勇:《近代中国军政关系与“军阀”话语研究》,中华书局,2009。

45.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燕京大学法学院,1949。

2.李时岳:《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知识界的帝国主义观和民族主义观》,《吉林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

3.李子林:《试论本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4.徐义君:《试论广州武汉时期国民政府的反帝外交策略》,《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

5.李守孔:《北伐前后国民政府外交政策之研究——民国十三年元月到民国十六年三月》,《中华民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1912~1927)》,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6.齐卫平:《20世纪初中国人对帝国主义概念的使用及认识的局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7.习五一:《论废止中比条约——兼论北洋政府的修约外交》,《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

8.蒋建农:《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史学集刊》1988年第3期。

9.陈祖怀:《论“军事北伐,政治南伐”——北伐战争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史林》1989年第1期。

10.吴孟雪:《加拉罕使华和旧外交团的解体——北京政府后期的一场外交角逐》,《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1.吕芳上:《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1917~192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

12.蒋永敬:《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训政的背景及挫折——军权、党权、民权的较量》,《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3.司马文韬:《略论国民党改组后否认“赤化”的辟谣声明》,《民国档案》1993年第4期。

14.汤志钧:《章太炎对中共态度探析》,《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15.李云汉:《北伐史的面面观》,台北,《近代中国》第113期,1996年6月。

16.沈予:《国民革命与日蒋关系》,《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7.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8.徐勇:《近现代军阀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军阀概念输入中国之成因》,《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9.罗志田:《知识分子与革命: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耿云志编《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0.黄金麟:《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台北,《新史学》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

21.郑文祥:《论五卅运动前后上海学生运动的统一和分化》,《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22.余敏玲:《蒋介石与联俄政策之再思》,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年12月。

23.桑兵:《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4.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5.熊玉文:《大众传媒与五四运动“内除国贼”目标的确立》,《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

26.杨天宏:《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7.李育民:《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目标探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8.王栋:《20世纪20年代“不平等条约”口号之检讨》,《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29.杨奎松:《“容共”,还是“分共”?——1925年国民党因“容共”而分裂之缘起与经过》,《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0.张太原:《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1.沈寂:《胡适访苏及其感受》,台北,《近代中国》第150期,2002年8月。

32.唐启华:《北京政府时期条约观念的演变与修约成果——北洋“修约外交”刍议(1912~1928)》,台北,《近代中国》第152期,2002年12月。

33.冯兆基:《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废约运动》,台北,《近代中国》第152期,2002年12月。

34.徐勇:《北伐革命的逻辑诠释:“反军阀”旗帜的提出、运用及其政治文化意义》,牛大勇、臧运祜主编《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新观点与新材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35.裴宜理:《上海的政治党派与大众抗议(1919~1927):社会网络、集体认同与关系》,收入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4。

36.冯筱才:《江浙战争与民初国内政局之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7.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8.杨天宏:《北伐时期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9.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0.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41.罗志田:《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2.章清:《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43.黄文德:《北京外交团的发展及其以条约利益为主体的运作》,《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4.牛大勇、陈长伟:《北伐时期列强对华政策研究评介》,《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5.徐勇:《南方党人的“武力”认识及其建军模式类型研究》,台北:《近代中国》第162期,2005年9月。

46.杨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47.郭若平:《非基督教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表述》,《东南学术》2007年第1期。

48.杨利文:《北伐前后国民革命军的党代表制》,《民国档案》2007年第1期。

49.胡悦晗:《话语背后——从话语动员与权力关系角度浅析上海日商纱厂二月罢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0.敖光旭:《革命、外交之变奏——中俄交涉中知识界对俄态度之演变(1919~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5期,2007年3月。

51.敖光旭:《国家主义与“联俄与仇俄”之争——五卅运动中北方知识界对俄态度之解析》(上)、(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期。

52.王希锋:《第一次直奉战争前的电报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3.吴继金:《北伐战争中北伐军的美术宣传》,《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54.杨天宏:《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55.杨天宏:《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对北洋体系的整合》,《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

56.苏明:《质疑与消解:从〈欧游漫录〉看徐志摩苏俄观之转变》,《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7.杨会清:《“红五月运动”的兴起及其运作模式(1921~1935)》,《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6期。

58.李翔:《“国民革命”概念演变考论——以1897~1927年为中心》,《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59.李志毓:《试论国民革命时期广东的“群众政治”(1925年6月~1926年7月)》,《北京档案史料》2009年第1期。

60.左双文、高文胜:《北伐出师后蒋介石的对外方略》,《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61.黄兴涛:《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2.李翔、李国兴:《主义治军、以党领军与以军控党——论1923~1926年国民党军队政工制度的引入与变异》,《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杨红林:《朝野纠葛:公众舆论与北京政府时期的修约外交(1925~1928)——以京、沪两地为核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3。

2.周斌:《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3。

3.张建华:《晚清中国人的国际法知识与国家平等观念——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源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论文,2003。

4.张少鹏:《民初国家主义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

5.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

6.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论文,2006。

7.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标准与数量考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论文,2006。

8.尹钛:《阶级话语的建构与实践:以1920年代中国国民革命为中心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论文,2007。

9.陈佑慎:《邓演达与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2007。

10.马建标:《权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务的政治化(1915~1922)》,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8。

11.李志毓:《话语、路线与斗争中的国民党左派——以汪精卫集团和小资产阶级问题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9。

1.Arthur Waldron,From War to Nationalism:China’s Turning Point,1924—192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王栋,“China Interacts with the World:Unequal Treaties,Imperialism,and Nationalism”,王建朗、栾景河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简 介: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论著。在描述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的基础上,研究教科书的内容,探讨了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的关系,即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认同、政权统治合法性认同之建立的关系。

作者: 刘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