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图书
History Compil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History Textbook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and Republic of China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论著。在描述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的基础上,研究教科书的内容,探讨了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的关系,即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认同、政权统治合法性认同之建立的关系。
相关信息
表格目录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改版弁言
索引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书目
后记
附录 清末民国时期中小学的历史课程设置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稿约
导论
导论
一 历史教科书与民族主义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历史教科书:联结国家、学界与民众的纽带
(二)历史教科书编写:政学分合与知识生产
(三)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关注民族主义内部因素
二 学术史回顾
(一)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
(二)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专题研究
1.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
2.中国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
3.中国历史教科书内容
4.中国历史教科书案
(三)小结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
四 历史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
上编
第一章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 清政府教育宗旨与教科书编写
二 救急之选:引译日本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三 爱国教育:中国自编教科书之兴起
四 教科书与清政府教育目标之分合
小结
第二章 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 养成共和国民: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二 1922年新学制与教科书编写
三 新学制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注重文化史教学
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与白话文教科书
培养世界意识与混编教科书
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编写
一 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 教科书编写的模式化与“国定本”的颁行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科书改编本
四 高扬民族主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养成国家观念,突出近代所受的外国侵略
突出古代历史的荣光
五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分合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者
一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者概况
二 编者之构成:地缘与学缘
三 编者的职业与专业:编辑与史家
四 编者与政府之分合
小结
第五章 书局的权势网络与知识生产
一 高集中度与高关联性:以商务印书馆为中心的出版业
二 书局与课程标准的制订
三 上层路线:书局与教育部之关系
四 占领市场之一:民初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告战
五 占领市场之二:书局间的竞争与合作
小结
第六章 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
一 清末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
二 民初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
四 教科书叙述与国家、思想界之关联
五 教科书叙述:孔子儒学在近代中国的难局
小结
下编
第七章 古代与近代的表述:中国历史分期问题
一 历史分期与中国历史书写
二 “近古”与中国古代史:发展或停滞
三 中国近代史:“旧史结穴时代”或“西力东渐时代”
四 中国现代史:史家与时代
五 “共和”、“中华民族”与“世界化”:中国近代之展开
六 中国历史公式:普遍历史中的中国史
余论
第八章 考古发现与民族认同
一 考古学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编写
二 史前史的出现与中国历史的拉长
三 商代的信史开端与中国历史期的缩短
四 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社会进化阶段的象征
五 考古学与民族认同:古史辨运动之参照
小结
第九章 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起源说
一 中国人种起源作为问题的出现与“西来说”
二 1930年代前教科书中的“中国人种西来说”
三 1930年代后教科书中的“中国人种土著说”
四 考古发现与“中国人种土著说”的兴起
五 “暂行断定”“土著说”:考古发现与民族情感
小结
第十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中国民族叙述
一 清末引译教科书中的民族叙述
二 清末自编教科书中的民族叙述
三 民初的中华民族“一源说”
四 民族同化:部分民族之汉化
五 民族融合: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小结
第十一章 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民国教科书中的清史叙述
一 教科书中的清初内政措施叙述与清史
二 民初教科书中的清初内政叙述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中的清初内政叙述
四 共和政体与民初教科书中的共和立场
五 党国体制:政治认同与汉族立场
六 民国社会中汉族意识的参照
七 政治认同下的双重民族叙述
小结
第十二章 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新文化运动叙述
一 民国教科书中的新文化运动叙述
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复兴传统文化
思想革命:反孔与民主、科学
二 整理国故与新文化运动
三 整理国故与“反传统”: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四 教科书中对五四运动及其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叙述
五 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阐释
小结
第十三章 帝国主义话语与中国近代史书写
一 帝国主义话语与历史教科书编写
二 帝国主义话语与历史书写:以鸦片战争为例
三 帝国主义侵略及其影响
四 军阀: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
五 国民革命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帝反封建与合法性建构
六 光荣与苦难:民族史叙述与民族国家认同
小结
第十四章 教科书案(上):《现代初中本国史》案
一 《现代初中本国史》之编写
二 《现代初中本国史》中的“三皇五帝”叙述
三 黄帝始祖地位与“共信”之国本
四 传疑与象征:其他教科书黄帝叙述之参照
五 国民党的思想控制
小结
第十五章 教科书案(下):《白话本国史》案
一 《白话本国史》之编写
二 《白话本国史》中关于岳飞的叙述
三 《白话本国史》案
四 民族英雄叙述的尺度:南京国民政府对历史人物的扬抑
余论
结语
结语
一 教科书知识的性质:国家意志与个人观点
二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
三 历史教育的本义:个人与国家
四 历史知识:建构与反建构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出版前言
那珂通世编《支那通史》,东文学社,1899。
桑原骘藏:《东洋史要》,金为重译,商务印书馆(原书未标注出版时间)。
市村瓒次郎:《支那史要》,陈毅译,广智书局,1902年初版,1903年再版。
柳诒徵:《历代史略》,江楚书局,1902。
《普通历代史》,世界公学,1902。
张肇桐编辑《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2年初版,1903年再版。
市村瓒次郎、泷川龟太郎:《支那史》,桥本海关译,教育世界社,1903。
田口卯吉:《中国文明小史》,刘陶译,广智书局,1903。
白河次郎、国府种德:《支那文明史》,竟化书局译,竟化书局,1903。
富山房编辑《支那史教科书》,唐秋渠译,上海东亚译书会,1903。
横阳翼天氏编辑《中国历史》上册,东新译社,1903。
萨幼实编辑《东洋文明史》,上海支那翻译会社,1903。
丁宝书:《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初版,1906年20版。
支那少年编译《支那四千年开化史》,广智书局,1903年初版,1906年3版。
桑原骘藏:《中等东洋史教科书》,周同愈译,文明书局,1904。
汪承镛编辑《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4。
陈懋治:《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4年初版,1908年18版。
姚祖义编纂《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高小),商务印书馆,1904年初版,1910年22版。
姚祖义编辑《最新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4年初版,1906年6版。
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商务印书馆,1904年初版,1905年订正3版。
澄衷学堂编辑《小学本国史教科书》,澄衷学堂,1904。
吴葆诚编辑《东西洋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5。
张肇桐编辑《中外故事读本》,文明书局,1905。
普通学书室编纂《普通新历史》,商务印书馆,1906。
李培锷编纂《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新教科书》,乐群书局,1906年再版。
富光年编辑《简易历史课本》,商务印书馆,1906年3月初版,4月3版。
周世棠编著《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新学会社,1906。
徐念慈著述《中国历史讲义》,宏文馆,1907。
吕瑞廷、赵澂璧编纂,赵玉森增订《新体中国历史》,商务印书馆,1907年初版,1912年15版。
赵钲铎编辑《高等小学历史课本》,中国图书公司,1907年初版,1910年7版。
桑原骘藏:《东洋史要》,金为译述,商务印书馆,1908年初版,1914年7版。
章嵚编著《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08年初版,1911年3版。
沈恩膏编辑《本朝史》,中国图书公司,1908。
张运礼编辑《新编中国历史全书》,商务印书馆,1909。
许志毅编《简明新国史教本》,中国图书公司,1909。
陈庆年编纂《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初版,1911年5版。
汪荣宝编纂《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9年初版,1911年4版。
吴曾祺编辑,赵玉森重订《增订中国历史读本》,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1915年5版。
陈庆年编辑,赵玉森增订《增订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1913年9版。
李岳瑞编《国史读本》,广智书局,1912年修正初版,1922年11版。
潘武编《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华书局,1912年初版,1913年5版。
潘武编辑《历史教科书》(讲习适用),中华书局(未见出版时间)。
普通学书室编纂《增订普通新历史》,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1915年再版。
章嵚编著《中学中华历史教科书》,文明书局,1913年修订版。
章嵚、丁锡华编《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中华书局,1913年初版,1914年5版。
潘武、章嵚编《新编中华历史教科书》(高小),中华书局,1913年初版,1915年6版。
叶维善编辑《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1913。
沈颐编纂《中国历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1922年9版。
傅运森编纂《共和国新历史》,商务印书馆,1913。
赵玉森编纂《共和国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1924年25版。
赵玉森编纂《新教科书历史》,商务印书馆,1914年初版,1920年8版。
钟毓龙编《新制本国史教本》,中华书局,1914年初版,1915年再版。
钟毓龙编《新制本国史教本》,中华书局,1914年初版,1920年16版。
北京教育图书社编纂《实用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5年初版,1921年29版。
杨喆、庄启传编辑《新式历史教科书》,中华书局,1916年初版,1922年49版。
吴研因编纂《新法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0年初版,1923年57版。
吴研因、王钟琳编《新法历史教授书》,商务印书馆,1920。
汤济沧编著《新式国史课本》,国光书局,1920。
傅运森编纂《新法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2年初版,1923年21版。
赵玉森编纂《新著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2年初版,1923年3版。
金兆梓、洪鋆编《新小学历史课本》,中华书局,1923。
傅运森编辑《新学制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23年初版,1926年90版。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初中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初版,1925年14版。
金兆梓编《初级本国历史》,中华书局,1923年初版,1925年14版。
金兆梓编《新中学本国历史》,中华书局,1923年发行,1931年25版。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初版,1933年国难后1版。
张鸿英编《小学文体历史教科书》,中华书局,1924年7月发行,7月再版。
吕思勉编辑《新学制高中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4年初版,1927年4版。
胡朝阳著,江起鹏、周世棠、江起鲲等订正《第一简明历史启蒙》,新学会社,1908年初版,1925年45版增订。
杨喆、朱翊新编辑《新学制高级历史课本》,世界书局,1925。
陆光宇编辑《新撰初中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5年初版,1928年48版。
李岳瑞原编,印水心修订《评注国史读本》,世界书局,1926年1月初版,9月再版。
金兆梓编《初级本国历史参考书》,中华书局,1926。
金兆梓编《新中学本国历史参考书》,中华书局,1926年发行,1932年7月6版。
蒋维乔编《订正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1927年33版。
李直编《新中华历史课本》,中华书局,1927年发行,1931年30版。
朱翊新编《新主义历史课本》,世界书局,1928。
金兆梓编《新中华初中本国史》,新国民图书社,1928。
王钟麒编《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商务印书馆,1929。
王钟麒编《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1932年国难后第17版。
陆东平、朱翊新编《高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29。
朱翊新、沈味之、朱公振编著《初中历史》,世界书局,1929年3版。
朱翊新、黄人济、陆并谦编著《初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0年初版,1930年3版。
杨人楩编辑《北新本国史》,北新书局,1930年初版,1932年6版。
郑昶编《新中华语体本国史》,中华书局,1930。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1934年7版。
吕克由编辑《高中本国史》,民智书局,1931。
缪凤林编著《高中本国史》,钟山书局,1932。
钟月秋编著《高中本国史》,湘芬书局,1932。
梁园东编辑《高中本国现代史》,世界书局,1932年初版,1933年再版。
何祖泽编纂《初中本国史》,新亚书店,1932。
金兆梓编《新中华高中本国史》,中华书局,1932年发行,8月再版。
李云坡编《初中本国史》,文化学社,1932年3版。
赵钲铎编辑《初中本国史》,民智书局,1932。
徐映川编著《复兴教科书历史》,商务印书馆,1933。
姚绍华编《初中本国史》,中华书局,1933年初版,1934年12版。
朱翊新编著《初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3年8月初版,9月再版。
朱翊新编著《朱氏初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3。
傅纬平编著《复兴初中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5月初版,12月65版。
谢兴尧编著《谢氏初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3。
陈登原编著《陈氏高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3年7月初版,9月3版。
孟世杰编辑《高中本国史》,文化学社,1934。
梁园东编著《新生活初中本国史》,大东书局,1934。
余逊编著《余氏高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4年7月修正,9月再版。
罗元鲲编《高中本国史》,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1946年16版。
吕思勉编著《复兴高中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2月初版,10月10版。
周予同编著《初中本国史》,开明书店,1936年5版。
周予同编《本国史》,开明书店,1934。
李云坡:《新标准初中本国史》,文化学社,1934年4月。
高彦博:《本国史讲义》,手写本,封面标注为“北平市立师范学校,1934”。
杨东莼编《高中本国史》,北新书局,1935。
吕思勉编著《初中教本本国史》,中学生书局,1935。
白进彩编著《高中本国史》,文化学社,1935年3版。
罗香林编著《高中本国史》,正中书局,1935。
应功九编著《初中本国史》,正中书局,1935。
易仁荄编著《初中本国史》,大光印书馆,1935年4版。
沈仲龙编《中国历史》,(原书无出版社),1936。
卢文迪、姚绍华、范作乘编《历史》,中华书局,1936。
卢文迪编《历史》,中华书局,1936。
孟世杰编辑《初中中国史》,百城书局,1931。
李清悚、蒋恭晟编辑《初中本国史》,大东书局,1937。
徐映川、傅纬平编校《复兴历史教科书》(高小),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1939年126版。
蔡沔因编著《初中新本国史》,世界书局,1937。
朱翊新编著《初中本国史》,世界书局,1939年新4版。
金兆梓编《新编高中本国史》,中华书局,1937年初版,1939年10版。
卢文迪、丁绍植编《历史》,中华书局,1941年12版。
范作乘编《高小历史课本》,中华书局,1941年155~156版。
罗香林编著《高中本国史》,正中书局,1945年沪1版。
宋延庠等编辑《初级中学历史》,国定中小学教科用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5年上海白报纸本第1版,1946年第130版。
宋延庠、孙懋禄、蒋子奇编辑《高级小学历史课本》,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6年1月北平片艳纸本初版,7月3版。
鲍文希编《中国史》(中学历史科补充适用),万叶书店,1946。
蒋子奇、聂家裕编辑《高级小学历史课本》,大东书局,1946年第2次修订本。
孙正容:《高中新本国史》,世界书局,1947年6版。
杨东莼编《高中本国史》,北新书局,1946。
杨东莼编著《开明新编高级本国史》,开明书店,1947年2月初版,11月4版。
周予同:《本国史》,开明书店,1947。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
王韬、顾燮光等:《近代译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王有朋主编《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周振鹤编《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陈学恂、陈景磐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日本学术振兴会,1973。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教育部参事处编辑《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商务印书馆,1936。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大纲汇编·历史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孙彩霞编辑《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印《抗战建国纲领宣传指导大纲》,衡阳区书刊供应处,1938。
中华民国大学院编纂《全国教育会议报告》,商务印书馆,1928。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财政、实业、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
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出版社,1934。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朱有 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北京出版史志》编辑部编《北京出版史志》第8辑,北京出版社,1996。
陈江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补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钱炳寰编《中华书局大事纪要(1912~1954)》,中华书局,2002。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商务印书馆,1987。
《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1992。
《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商务印书馆,1998。
石鸥、吴小鸥编著《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1897~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补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汪耀华编著《上海书业同业公会史料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俞筱尧、刘彦捷编《陆费逵与中华书局》,香港中华书局,2002。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我与开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回忆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7。
朱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学林出版社,1993。
http://chinese.fudan.edu.cn/zhongwenxi/historynow/zhongwenxishi.asp.
灌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灌云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
江苏省昆山中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昆山中学史(1946~2006)》,方志出版社,2006。
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精选(9)·昔年文教追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集》(合订本)第10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上海出版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出版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孙海林主编《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1903~1949)》,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3。
天台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台文史资料》第5辑,1989。
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盐城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政协江苏省常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辑《文史资料辑存》第6辑,1966。
政协江苏省灌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灌南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5。
政协萍乡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萍乡文史资料》第1辑,1984。
政协天津市乐亭县委员会文史研究委员会编《乐亭文史》第4辑,1989。
政协浙江省湖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州文史》第9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陈引驰选编《学问之道:中国著名学者自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智书局,1925。
范文澜:《大丈夫》,开明书店,1930。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冯自由:《革命逸史》,新星出版社,2009。
傅国涌编《过去的小学》,同心出版社,2012。
傅国涌编《过去的中学》(增订本),同心出版社,2012。
裴小楚编著《中国历代民族英雄传》,大方书局(原书未见版权页)。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中华书局,2011。
顾颉刚等编著《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2006。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李济著,张光直主编《李济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局,193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实秋著,张昌华编《槐园梦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刘百川:《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影印本),凤凰出版社,1997。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1988。
陆费逵:《陆费逵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陆费逵:《陆费逵文选》,中华书局,2011。
吕思勉:《吕思勉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民出版社,195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商友敬主编《过去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王云五:《王云五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吴珮瑛等:《民国乡村小学生的日记》,华文出版社,2012。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杨琥编《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杨天石主编《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易君左:《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镇江江南印书馆,1933。
张元济:《张元济全集》,商务印书馆,2008。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乔晓军编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二编》,三秦出版社,2007。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王崇人主编《中国书画艺术辞典·篆刻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国立编译馆”三民主义大辞典编审委员会主编《三民主义大辞典》,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大公报》 《大学院公报》
《东方杂志》《建国教育》
《教育部公报》《教育公报》
《教育通讯》《教育杂志》
《教与学》《申报》
《史地学报》《新月》
《新民丛报》《学部官报》
《现代学生》《中华教育界》
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贺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阿普尔等:《国家与知识政治》,黄忠敬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卜正民、格力高利·布鲁主编《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等译,巨流图书公司,2004。
卜正民、施恩德编《民族的建构: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陈程等译,吉林出版集团,2008。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
陈淳编著《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陈理等主编《中国近代边疆民族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陈科美:《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
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陈其泰:《中国史学史》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陈启能、倪为国主编《书写历史》,上海三联书店,2003。
陈启能、倪为国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1997。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冬青书屋同学会编《庆祝卞孝萱先生八十华诞——文史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
F.A.哈耶克编《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小学教科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
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等译,三联书店,2004。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冯春龙:《中国近代十大出版家》,广陵书社,2005。
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等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等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复旦大学历史系等编《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亚洲的现代化道路:历史与经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龚延明、祖慧主编《岳飞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2004。
顾潮编《顾颉刚学记》,三联书店,2002。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8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韩学儒、吴永涛主编《三秦近代名人评传》初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何伟亚:《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刘天路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黄昌勇、陈华新编著《老交大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黄东兰主编《新史学》第4卷,中华书局,2010。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家近亮子:《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王士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贾逸君编《民国名人传》,岳麓书社,1993。
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
《近代以降的历史教学与历史教科书问题研讨会论文集》,上海,2015。
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
卡尔·瑞贝卡:《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的民族主义》,高瑾等译,三联书店,2008。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东方出版中心,2011。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岁有生、王传奇译,中华书局,2013。
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李学勤:《中国古史寻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李永圻编《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李永圻、张耕华编撰《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林甘泉主编《孔子与20世纪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刘凤云、董建中、刘文鹏编《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刘凤云、刘文鹏编《清朝的国家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高明士等译,中华书局,1993。
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
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团心态》,麦田出版社,200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路康乐:《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1861~1928)》,王琴、刘润堂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孙立新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
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马建标:《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
孟森:《后现代的认同政治》,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孟钟捷、苏珊·波普、吴炳守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上海三联书店,2013。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夏应元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欧阳哲生:《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庞朴主编《中国儒学》,东方出版中心,1997。
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彭雷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彭明:《五四运动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2版。
彭明辉:《晚清的经世史学》,麦田出版社,2002。
彭明辉:《台湾史学的中国缠结》,麦田出版社,2002。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秦榆编著《骚客的传记》,京华出版社,2006。
沈颂金:《考古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学苑出版社,2003。
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石鸥、吴小鸥:《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石鸥:《百年中国教科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
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
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民族出版社,2003。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
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孙江主编《新史学》第2卷,中华书局,2008。
孙江主编《新史学》第8卷,中华书局,2014。
孙江、刘建辉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辑,三联书店,2013。
孙隆基:《历史学家的经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文权:《柳诒徵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陶希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新生命书局,1935。
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中华书局,2003。
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2003。
王春霞:《“排满”与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王笛著译《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王栋、龚志伟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王建伟:《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王锟:《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齐鲁书社,2006。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王湜华:《王伯祥传》,中华书局,2008。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王余光、吴永贵:《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汪家熔:《中国出版通史·清代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
汪向荣:《日本教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王久安:《我与开明 我与中青》,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吴科达:《臣民还是公民——教科书审定制度和思想道德教科书(190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黄山书社,2008。
吴少珉、赵金昭:《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学苑出版社,2003。
吴小鸥:《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启蒙价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吴相:《从印刷作坊到出版重镇》,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吴永贵:《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萧君和主编《中华民族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萧一山:《清代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萧一山:《清代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
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冰:《中国近代教科书中的日本和日本人形象——交流与冲突的轨迹》,商务印书馆,2014。
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
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2。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
徐勇:《近代中国军政关系与“军阀”话语研究》,中华书局,2009。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华文出版社,2002。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
袁英光、桂遵义编选《李平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
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綦甲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臧振华编辑《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1997。
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章清:《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章清:《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广智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张耕华:《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
张君劢:《儒家哲学之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张岂之主编《五千年血脉——黄帝及黄帝陵史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3。
张卫波:《民国初期尊孔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张元、周樑楷主编《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清华大学研究院,1998。
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张仲民、章可编《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以教科书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赵学先等编著《中国国民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中华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1928~1937)》,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朱庆葆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10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中华书局,2007。
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赵京华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卞孝萱:《吕思勉自述治学》,《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
曹琴仙、吴洪成:《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与白话文教材》,《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钞晓鸿、郑振满:《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陈新:《论历史叙述中的理解和解释》,《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储著武、汤城:《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的探讨》,《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崔玉军:《西方关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范式与主题》,《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方维规:《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2年6月号。
葛兆光:《〈新史学〉之后——192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龚志伟:《国耻叙事与近代中国的民族构建》,《史林》2011年第3期。
观云:《中国人种考》,《新民丛报》第35~60号,1903~1905年。
韩玉霞:《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史学月刊》1987年第5期。
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何成刚、李美:《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何成刚、李杰:《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风波述论》,《历史教学》2005年第9期。
何炳松:《中华民族起源之新神话》,《东方杂志》第26卷第2号,1929年1月。
黄现璠:《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师大月刊》第5期,1933年7月。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季家珍:《改造国家——晚清的教科书与国民读本》,孙慧敏译,台湾《新史学》12卷12期,2001年6月。
暨爱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纪奚:《应研究“历史教科书史”》,《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江湄:《另一种整理国故——论“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金兆梓:《历史教学的我见》,《教与学》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
金兆梓:《中学历史教材的商榷》,《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10月。
金兆梓:《我也来谈谈国定本教科书》,《新中华》复刊第5卷第4期,1947年2月。
康桂英:《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李波:《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李长银:《一件关乎民国年间政、学、商三界的重大事件——1929年〈本国史〉教科书案新探》,《历史教学》2014年第5期下半月刊。
李帆:《清季的历史教科书与线性历史观的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2期。
李帆:《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李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再论刘师培对拉克伯里“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接受与阐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当代亚太》2005年第12期。
李伟:《痛抚伤痕话当年——我在八年抗战中》,《文史春秋》2007年第1期。
李喜所:《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确立的初步考察——以梁启超为中心的文本梳理》,《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李学勤:《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李孝迁:《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
李扬眉:《“疑古”学说“破坏”意义的再估量——“东周以上无史”论平议》,《文史哲》2006年第5期。
林静:《商务印书馆与近代教科书的出版》,《津图学刊》1994年第2期。
林齐模:《从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心》,《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林志宏:《蒋廷黻、罗家伦、郭廷以:建立“科学的中国近代史”及其诠释》,《思与言》第42卷第4期,2004年12月。
刘积英、张新华:《同人书店与商人书局——从融资方式看开明书店与世界书局的发展》,《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刘黎红:《“五四”时期两种整理国故活动的比较》,《东方论坛》2006年第3期。
刘紫萍:《中华民族起源之神话及学说》,《河南博物馆馆刊》第11集,1937年8月。
陆殿扬:《中小学国定教科书编纂之经过及其现状》,《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第1期,1947年1月。
罗厚立:《历史记忆抹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读书》1999年第5期。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马执斌:《丁宝书及其〈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江南大学学报》(人社版)2014年第4期。
缪凤林:《中国民族西来辨》,《学衡》第37期,1925年1月。
缪凤林:《中国民族由来论》,《史学杂志》第2卷第2期,1930年5月。
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比较》,《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欧阳军喜:《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卷第12期,1949年10月。
钱炳寰:《谈谈中华书局的创办人》,《出版史料》1992年第4期。
钱炳寰:《20年代教科书竞争二三事》,《出版科学》1997年第4期。
瞿骏:《“民国范儿”的迷思——论清末民国教科书之“另一面”》,《学术月刊》2014年第9期。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
沈松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兼论民族主义的两个问题》,《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3期,2002年12月。
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4分,2002年12月。
石鸥:《最不该忽视的研究——关于教科书研究的几点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舒习龙:《中国近代历史编纂的改革与传统编纂优势的发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宋军令:《商务印书馆对近代教科书出版的贡献》,《编辑学刊》2004年第4期。
素痴:《关于“历史学家的当前责任”》,《大公报·史地周刊》第2期,1934年9月28日。
孙江:《拉伯克里“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东亚传布与文本之比较》,《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孙文阁:《简论柳诒徵对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的编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年第7期。
孙正容:《中等学校历史教学漫议》,《教与学》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
田亮:《略论吕思勉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佟柱臣:《中国夏商王国文明与方国文明试论》,《考古》1991年第11期。
汪乾明、邹秀英:《论二十至四十年代初“五四”精神的认同与变异》,《史林》1999年第2期。
王德毅:《岳飞的历史地位——兼论民国以来的岳飞研究》,《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22期。
王东杰:《“故事”与“古史”:贯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的一条道路》,《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
王刚:《时势与理路:“整理国故”运动与吕思勉的史学道路》,《史林》2014年第2期。
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史林》2008年第1期。
王建伟:《“反帝”口号与苏俄问题:1925年底的一场争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3期。
王晴佳:《中国史学的西“体”中用——新式历史教科书与中国近代历史观之改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王正瀚:《简论我国第一部中外史合编课本——〈新学制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4期。
吴景贤:《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法与通史之检视》,《教与学》1935年第4期。
吴俊:《论鲁迅的“排满”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7期。
吴小鸥:《近年来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研究综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吴贤辉:《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
吴之光:《民国前黄小学前身史略》,http://blog.cz001.com.cn/?uid-169018-action-viewspace-itemid-1272895。
夏鼐:《五四运动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夏晓虹:《〈蒙学课本〉中的旧学新知》,《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
肖群忠、张英:《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深圳大学学报》(人社版)2007年第5期。
熊斌:《国耻记忆与民族自信:民国时期国耻纪念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徐冰:《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日本学刊》1998年第5期。
杨红波:《他们是谁 谁来选择 选择谁——论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编写者的选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6期。
杨琥:《“五四运动”名称溯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杨人楩:《教育的滥用》,《新路周刊》第2卷第3期,1948年11月。
杨思信:《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历史考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杨思信:《拉克伯里“中国文化西来说”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反响》,《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杨天石:《胡适与国民党的一段纠纷》,《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尹钛:《“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建构——以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为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3期。
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在中国的介绍与影响》,《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4期。
俞筱尧:《从编辑到编辑——宋云彬先生文化苦旅六十年》,《学林漫录》第15集。
虞云国:《论吕思勉的新史学》,《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2期。
袁英光、仲伟民:《刘师培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期第4期。
岳军:《岳飞思想研究动态的回顾》,岳飞网http://www.yuefei.net/bbs/thread-2943-1-1.html。
臧嵘:《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1期。
曾平:《“整理国故”与“再造文明”的不同路径》,《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
曾天山:《论教科书在亚洲教育中的作用》,《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张国荣:《“专制政治”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生成与传播——以民国小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人文杂志》2012年第3期。
张国荣:《民族主义与历史知识的重构——以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四大发明”表述为例》,《清华大学学报》(人社版)2012年第5期。
张汉林:《吕思勉〈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述评》,《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1期。
章清:《重塑“中国历史”——现代学科意识的提升与“专门史”的书写》(下),《学术月刊》2008年第9期。
张蓉:《商务印书馆与清末新式教科书的发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2期。
张维屏:《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讲义所反映之当代古史观念的探讨》,《思与言》第41卷第2期,2003年6月。
张运君:《京师大学堂与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张仲民:《历史书写与记忆塑造——古腾堡在近代中国》(下),《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赵轶峰:《历史分期的概念与历史编纂学的实践》,《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
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周利荣:《文明书局考》,《出版史料》2007年第2期。
郑利华:《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郑师渠:《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朱煜:《民国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8期。
朱煜:《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子冶辑注《〈蒙学读本全书〉卷端》,《出版史料》2003年第2期。
邹振环:《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左玉河:《民族化与世界化:战时历史教育的两种趋向》,《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第3期。
蔡诗慧:《百年史学经典的价值——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付春扬:《国民党党国体制:作为一种政体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韩立萍:《伪满洲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何宗旺:《蒋维乔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华晨:《民国时期初中本国史教科书研究(1920~1936)》,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侯弈君:《杨东莼与〈高中本国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李波:《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林旦旦:《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探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施继辉:《清末国史教科书中的上古史论》,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王慜:《近代商人出版家的成败——以沈知方与他的世界书局为中心的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王双钰:《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王伟:《格致新报与戊戌维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王友军:《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徐佳银:《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张建华:《晚清中国人的国际法知识与国家平等观念——中国不平等条约概念的起源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张梅:《文明书局教科书出版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郑峰:《多歧之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知识分子研究(1902~1932)》,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