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54

人才国际竞争力图书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ALENT

SSAPID:101-2976-1623-83
ISBN:978-7-5097-1483-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球化人才竞争呈现这样的局面: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最发达国家。纵观世界人才竞争形势,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国际竞争的背景下积极制定并实施更加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战略,引进人才并使用好人才,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进而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组织开展了关于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工作。本书是这项规划工作下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基础性成果。是在深基础、大样本、长跨度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国内第一本对人才国际竞争力进行详细阐述的专著,本书独创了关于人才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形成了可操作、可比较的内容丰富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涉及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样本,以及近50年的历史分析和未来预测,从多个侧面分析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位置及其动态变化;展示了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历史变化轨迹,分析了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瓶颈,对于决策部门判断和预测未来人才发展的国际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倪鹏飞 潘晨光
编 辑:桂芳;张永棣;安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3 科学、科学研究

 编委会成员

 附录

 第一部分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一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 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任务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突破

   二 国家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介绍

    (一)古典国际贸易三理论

    (二)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

    (三)新生产要素理论

    (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六)核心竞争力理论

    (七)新经济增长理论

    (八)钻石模型理论

    (九)双重双钻石模型理论

   三 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一)IMD报告的指标体系

    (二)WEF报告的指标体系

    (三)IPS报告指标体系研究

    (四)OECD的《科技和产业工作报告2003》的合成指标体系

    (五)英国产业与贸易部《生产率和竞争力指标》报告的指标体系

    (六)爱尔兰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年度竞争力报告:2008》的指标体系

    (七)UNDP的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

   四 人力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劳动力

     2.人力资源

     3.人力资本

    (二)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确立

    (四)人力本身测度方法总结

     1.估算方法

     2.使用的主要指标

     3.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

   五 人力综合水平评估回顾

    (一)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二)人力资源竞争力

   六 人才及比较

    (一)人才的定义

    (二)人才的产出因素

    (三)人才的投入要素

   七 人才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

    (一)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人才金字塔模型(GTPM)

    (二)全球人才指数(GTI)

    (三)国家创新指数

  第二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 人才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二 人才本体分析框架

   三 人才环境分析框架

   四 人才创富分析框架

   五 人才创新分析框架

   六 人才本体:人才竞争力的主导核心

   七 人才环境:人才竞争力的综合保障

   八 人才创富:人才竞争力的基础支撑

   九 人才创新:人才竞争力的跨越引擎

  第三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定方法

   一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一)系统优化原则

    (二)通用可比原则

    (三)实用性原则

    (四)目标导向原则

   二 指标体系解释

    (一)人才本体

     1.现实人才

     2.潜在人才

    (二)人才环境

     1.生活环境

     2.创业环境

     3.创新环境

     4.宏观环境

    (三)人才创富

    (四)人才创新

   三 指标体系检验

    (一)一致性检验

     1.增长率指标

     2.规模数据指标

     3.数据不完整的指标

      (1)打分数据

      (2)非打分数据

    (二)互斥性检验

  第四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方法

   一 样本选择

   二 数据处理

    (一)数据标准化

    (二)数据移动平均平滑处理

    (三)各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三 人才国际竞争力计量方法

 第二部分 中国人才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第五章 中国人才本体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一)现实人才:实力卓越但屈居第二,国际人才成为最大制约

     1.人才基础:人口规模优势彰显,人才基础世界榜首

     2.主体人才:政策效应渐显现,竞争力遥遥领先

     3.初级人才:人口规模优势明显,排名第4差强人意

     4.中级人才:相对位置较高,发展仍显不足

     5.高级人才:表现突出名列前茅,但与前三名差距明显

     6.国际人才:移民效应较弱,遭遇增长瓶颈

    (二)潜在人才:受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双重牵制,竞争力仅位于世界下游

     1.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削弱竞争力增长基础

     2.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居世界下游,严重影响竞争力提升

     3.中级教育:发展明显落后,职业教育最短板

     4.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显著落后,如何提升是关键

     5.教育培训: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6.留学教育:跻身世界前十,发展潜力无限

   二 历史比较

    (一)现实人才:稳中有升实力卓越,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人才基础:先降后升渐趋稳,稳居世界榜首

     2.主体人才:急速攀升后保持稳定,规模虽大素质却有待提高

     3.初级人才:先升后降,发展势头减缓

     4.中级人才:窄幅振荡后快速下滑,整体实力仍然偏弱

     5.高级人才:加速上升后维稳,增长趋势仍可期

     6.国际人才:快速下滑后趋稳,瓶颈效应明显

    (二)潜在人才:匀速爬升后下滑,增长趋势不明朗

     1.教育投入:小幅稳步增长,继续加大投入

     2.教育质量:维稳6年后下滑,提高质量成关键

     3.中级教育:持续微跌后抬升,扭转颓势指日可待

     4.高等教育:持续微升渐趋稳,实力仍明显落后

     5.教育培训:维稳6年后下滑,落后状态仍未打破

     6.留学教育:小幅持续爬升,发展趋势良好

  第六章 中国人才环境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一)生活环境:总体排名较为靠后,生活水平仍待提高

     1.收益成本:总体处于中游,生活成本提高较快

     2.卫生保健:排名较为靠后,医疗水平待提高

     3.环境质量:优势明显,应继续保持

     4.社会保障:排名较为靠后,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娱乐环境:排名较为靠后,报纸电视需进一步普及

     6.基础设施:排名较为靠后,航空业仍待进一步发展

    (二)创业环境:总体排名较为靠后,创业便利和政府监管排名靠前

     1.创业激励:税收优惠明显,总体排名极为靠前

     2.创业便利:排名极为靠前,优势需继续保持

     3.就业市场:排名较为靠后,就业市场还需规范

     4.法制环境: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法制环境仍待改善

     5.政府监管:总体排名极为靠前,政府监管优势明显

     6.服务体系:排名极为靠后,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7.基础设施:排名较为靠后,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建设

    (三)创新环境:总体排名较为落后,需强化制度激励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资金投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投入最多

     2.创新平台:总体水平处于中下游,创新平台指数待提高

     3.创新体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4.制度激励:总体排名较为落后,应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5.基础设施:总体排名较为靠后,计算机网络仍待进一步普及

    (四)宏观环境:总体排名处于中游,宏观环境较为稳定

     1.经济环境:总体排名较为靠前,应继续提高人均GDP

     2.对外开放:总体排名处于中游,应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3.政治环境:排名较为靠后,需进一步稳定政治环境

     4.移民政策:总体排名处于中游,需增强人才竞争力

   二 历史比较

    (一)生活环境:指数上升排名下降,生活环境改善速度慢于其他国家

     1.收益成本:生活成本上升过快,拉低收益成本竞争力

     2.卫生保健:八年间指数有所下降,但已呈上升趋势

     3.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均有上升,上升速度居于前列

     4.社会保障:排名下降幅度较小,未来支出压力较大

     5.娱乐环境:指数排名上升较为明显,要保持改善趋势

     6.基础设施:指数排名都有所下降,下降速度同比超过其他国家

    (二)创业环境:指数排名上升明显,发展速度快于其他国家

     1.创业激励:与大部分国家趋势一致,提升速度要快于其他国家

     2.创业便利:指数下降排名上升,与大部分国家的趋势基本一致

     3.就业市场:下降幅度较小,改善难度较大

     4.法制环境:总体没有变化,和其他国家趋势一致

     5.政府监管:总体优势较大,变化相对较小

     6.服务体系:总体变化不大,与其他国家趋势一致

     7.基础设施:指数排名稍有上升,仍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环境:基础较差,上升速度较快

     1.资金投入:指数排名提升显著,改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

     2.创新平台:指数排名均有上升,提升速度快于其他国家

     3.创新体系:指数排名处于中下游,提升速度快于其他国家

     4.制度激励:排名落后指数上升,有待进一步完善

     5.基础设施:指数排名均有所上升,但提升速度慢于其他国家

    (四)宏观环境:指数下降排名上升,与大部分国家趋势一致

     1.经济环境:排名较靠前,指数下降趋势应关注

     2.对外开放:指数下降排名上升,提升速度快于其他国家

     3.政治环境:指数下降排名未变,改善速度处于中游

     4.移民政策:指数波动排名下降,提升速度慢于其他国家

  第七章 中国人才创富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一)产出效率: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在中等收入国家中较为领先

    (二)产出结构:指数排名较为靠后,服务业仍待发展

    (三)产出规模:指数排名较为靠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二 历史比较

    (一)产出效率:指数和排名上升较大,提升速度较快

    (二)产出结构:指数排名稍有上升,竞争力仍待提高

    (三)产出规模:指数排名都有下降,但仍有较大优势

  第八章 中国人才创新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一)专利产出:增长速度名列前茅,人均水平差距悬殊

    (二)著作产出:规模潜力遥遥领先,平均水平明显落后

    (三)版权费:跻身世界前十,增长潜力待提高

   二 历史比较

    (一)专利产出:先升后降再上升,2006年起快速增长

    (二)著作产出:急速拉升振荡后急跳水,扭转下探趋势为当务之急

    (三)版权费:竞争力稳中有降,上升仍为总趋势

  第九章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GTC)在全球的位置

   一 现实比较

    (一)2006年全球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美国遥遥领先,中国差距明显

    (二)2006年中等收入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国略胜一筹,群雄竞争激烈

    (三)2006年人口规模1亿以上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美国傲视群雄,中国力争上游

    (四)2006年亚洲地区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新、日优势显著,中国追赶吃力

   二 历史比较

    (一)1999~2006年间中国人才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指数波动剧烈,排名缓缓上升

    (二)1999~2006年间中等收入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前10名变化情况:俄罗斯竞争力大幅攀升,中国亦取得可喜进步

    (三)1999~2006年间人口规模1亿以上国家人才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群雄有进有退,中国成绩卓著

    (四)1999~2006年间亚洲人才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土耳其拔得头筹,中国稍弱

 第三部分 中国与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比较

  第十章 中国与美国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人才本体:现实难分伯仲,潜在有待提高

    (一)现实比较:现实各有千秋,潜在中国稍逊

     1.现实人才:各有特色,美仍领先

     2.潜在人才:美全部领先,中落后较大

    (二)历史比较:美国一贯第一,中国举步维艰

     1.现实人才:美一中二,毫无变化

     2.潜在人才:中远远落后于美,目前无进步趋势

   二 人才环境:中国有比较优势,美国独占鳌头

    (一)现实比较:三落后一领先,中美环境难相匹

     1.生活环境:中环境好,美其他高

     2.创业环境:中国三项领先,二者差距不大

     3.创新环境:美国优势明显,中国亟待加强

     4.宏观环境:美稍领先,中有特点

    (二)历史比较:中国创业环境扭转乾坤,其他仍陷低谷;美国宏观环境不甚乐观,创业环境急跌,其余依旧鹤立鸡群

     1.生活环境:美领先中,优势明显

     2.创业环境:中进九美退七,二者位置调换

     3.创新环境:美国稳居第一,中国居四十名外

     4.宏观环境:中国曲折上升,美国稍有下降

   三 人才创富:美国实力强劲,中国进步神速

    (一)现实比较:美国依旧领先,差距并非很大

     1.产出效率:中国总体差距不大,有两项劣势明显

     2.产出结构:整体远远落后,增长势头强劲

     4.产出规模:总体虽然落后,中国增速极快

    (二)历史比较:美国踯躅不前,中国纵身一跃

     1.产出效率:中国极速上升,已接近美国

     2.产出结构:美稳稳领先,中盘旋不前

     3.产出规模:中美差距不大,中波动更剧烈

   四 人才创新:美国占据榜眼,中国起伏不定

    (一)现实比较:美国卓尔不群,中失比较优势

     1.专利产出:美仍领先,中需加强

     2.著作产出:美基础好,中增长快

     3.版权费:美领先中,中将超美

    (二)历史比较:美国稳稳当当,中国升升落落

     1.专利产出:走势相似,美仍领先

     2.著作产出:美稳居第一,中退回原位

     3.版权费:美持续第二,中进步神速

   五 人才国际竞争力:美国一路领先,中国曲折前行

    (一)现实比较:中美实力目前差距明显

    (二)历史比较:美国稳居第一,中国正在路上

  第十一章 中国与印度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 人才本体:两国水平相当,人才基础突出

    (一)现实比较:中国领先,有待发展

     1.现实人才:两国优势明显,人才基础突出

     2.潜在人才:中国明显落后,教育有待加强

    (二)历史比较:中国稳步提高,逐步赶超

     1.现实人才:中国保持第二,印度曲折发展

     2.潜在人才:两国排名稳定,印度始终领先

   二 人才环境:总体水平不高,中国略有领先

    (一)现实比较:环境指标落后,两国均待提高

     1.生活环境:两国指标落后,但环境质量指标优势突出

     2.创业环境:中国明显落后,政府监管指标居前

     3.创新环境:均不突出,中国更落后

     4.宏观环境:中国明显领先,国际排名居中

    (二)历史比较:稳定发展,中国领先

     1.生活环境:保持稳定发展趋势,差距渐渐缩小

     2.创业环境:印度明显领先,中国有待发展

     3.创新环境:印度明显领先,中国逐步追赶

     4.宏观环境:两国基本稳定发展,中国领先优势明显

   三 人才创富:总体水平领先,结构有待调整

    (一)现实比较:中国产出结构有待调整,印度产出效率差距明显

     1.产出效率:中国领先优势明显,但有两项三级指标落后

     2.产出结构:两国排名比较落后,四级指标表现参差不齐

     3.产出规模:均有突出优势,中国略有领先

    (二)历史比较:曲折发展,中国领先

     1.产出效率:两国均是曲折发展,近年中国上升明显

     2.产出结构:发展趋势类似,中国始终领先

     3.产出规模:中国发展较为稳定,印度发展波动较大

   四 人才创新:中国优势突出,印度有待提高

    (一)现实比较:中国领先,差距明显

     1.专利产出:两国排名居中,中国稍微领先

     2.著作产出:中国明显领先,印度发展落后

     3.版权费:中国明显领先,印度排名居中

    (二)历史比较:中国领先,差距扩大

     1.专利产出:中国始终稍有领先,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著作产出:两国差距明显,近年排名下降

     3.版权费:中国领先,差距明显

   五 总体指数:中国略有领先,发展速度缓慢

    (一)现实比较:两国指数不高,中国略有领先

    (二)历史比较:发展平稳,差距扩大

 第四部分 中国人才竞争力的优劣势与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一 人才本体优劣势分析

    (一)现实人才资源丰富但国际人才数量不足

    (二)潜在人才竞争力不足且智力外流严重

   二 人才环境优劣势分析

    (一)生活环境有待改善,仅环境质量优良

    (二)创业环境竞争力弱,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发展严重滞后

    (三)创新环境总体实力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制度激励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宏观环境较稳定,要着力稳定政治环境

   三 创富产出优劣势分析

   四 创新产出优劣势分析

   五 中国人才竞争力优劣势小结

  第十三章 人才国际竞争力政策建议

   一 人才的国际战略

    (一)战略目标:人才强大国家

    (二)战略路径:四大战略

    (三)战略对策

     1.从战略高度维护国家人才安全

     2.制定面向未来的人才体系发展规划

     3.改善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4.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

     5.推动人才创新环境建设

   二 人才的培养与训练

    (一)倡导学以致用,注重能力培养

    (二)推动实施低人力成本战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释放人才存量优势,发挥人才增量作用

   三 人才的引进与利用

    (一)贯彻能力原则,提倡以用为本

    (二)实现人才结构优化,发挥人才结构作用

    (三)推进人才管理模式、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四 人才的环境营造

    (一)重视环境建设,鼓励人尽其才

    (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三)承接国际人才转移,培育自身竞争优势

 序

 后记

 课题组成员

在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在开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的背景下,“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深基础、大样本、长跨度的研究,本书即该课题的基础性成果。作为国内第一本对人才国际竞争力进行详细阐述的专著,本书独创了关于人才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形成了可操作、可比较的内容丰富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涉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样本,以及近50年的历史分析和未来预测,从多个侧面分析了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对于决策部门判断和预测未来人才发展的形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A.E.Andersson,1985,Creativity and Regional,Development.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Vol.56,pp.5-20.

[2]A New Ranking of 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An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Report Sponsored by Cisco,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9).

[3]Barro,R.J.,1991,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pp.407-443.

[4]Barro,R.J.,Lee,J.W.,1993.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32,No.3,pp.363-394.

[5]Barro,R.J.,Lee,J.W.,1994,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Vol.40,pp.1-46.

[6]Barro,R.J.,1997,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Cambridge,MA:MIT Press.

[7]Barro,R.J.,Jong Wha Lee,1996,International Measures of Schooling Years and Schooling 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Vol.86,No.2,pp.218-223.

[8]Baumol,W.J.,Blackman,S.A.B.,Wolff,E.N.,1989,Productivity and American Leadership:the Long View,MIT Press,Cambridge,MA.

[9]Blaug,M.,1976,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A Slightly Jaundiced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14,pp.827-855.

[10]Bontis,N.,2004,National Intellectual Capital Index:A United Nations Initiative for the Arab Region,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No.5,pp.13-39.

[11]Buckingham,M.,& Vosburgh,R.M.,2001,The 21st Century Human Resources Function:It’s the Talent,Stupid!Human Resource Planning,Vol.24,No.4,pp.17-23.

[12]Byeongju Jeong,2002,Measurement of Human Capital Input Across Countries:a Method Based on the Laborer’s Incom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7,pp.333-349.

[13]Camilo Dagum,Daniel J.Slottje,2000,A New Method to Estimate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Human Capital with Application,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11,pp.67-94.

[14]Christopher Schumann,Measuring Human Capital:Old and New Approaches and Their Suitability for Growth Analysis of Transitional Countries.

[15]Desai M.,1991,Human Development:Concepts and Measurement,European Economical Review,Vol.35,pp.350-7.

[16]Desrochers,P.,2001,Diversity,Human Creativity,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Growth and Change,Vol.32,pp.369-394.

[17]Eaton,J. and Z.Eckstein,1997,Cities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Vol.27,pp.443-74.

[18]Gary S.Becker,1993,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Glaeser,E.L.,1998,Are Cities Dyi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itve,Vol.12,pp.139-60.

[20]Glaeser,E.L.,1999,The Future of Urban Research:Nonmarket Interaction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21]Glaeser,E.L.,2000,The New Economics of Economic Geography.

[22]Gottlieb,Paul D.,1995,Residential Amenities,Firm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Vol.32,pp.1413-36.

[23]Hanushek,Eric and Kimko,Dennis,D.,2000,Schooling,Labor-Force Quality,and the Growth of N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5,pp.1184-1208.

[24]Heidrick & Struggles,2007,Mapping Global Talent,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25]Ishak Yussof,Rahmah Ismail,2002,Human Resourc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ow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the ASEAN Region,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Vol.9,No.1,2002.

[26]Jane Jacobs,1993,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New York:Random House.

[27]Jean-philippe Stijns,2006,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World Development,Vol.34,No.6,pp.1060-1083.

[28]Joaquin Maudos,Jose Manuel Pastor,1999,Lorenzo Serrano,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Human Capital in OECD Countries,Economics Letters,Vol.63,pp.39-44.

[29]Jonathan Temple,1999,A Positive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on Growth,Economics Letters,Vol.65,pp.131-134.

[30]Kirkin,J.,2000,The Economy of Cities,New York:Random House.

[31]Lloyd,R.,and T.N.Clark,2001,The City as Entertainment Machine,in Research in Urban Sociology,Vol.6,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Urban Redevelopment,ed.Kevin Fox Gatham,pp.357-78,Oxford:JAI/Elsevier.

[32]Lucas,Robert E.Jr.,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22,No.1,pp.3-42.

[33]Ludger W?βmann,2002,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Human Capital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ole of Measurement Issues in Education,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Vol.27,No.4,pp.47-76.

[34]Mankiw,N.G.,Romer,P.,Weil,D.,1992,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7,No.2,pp.407-437.

[35]Mareille Monteils,2002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est,The French Case,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Vol.27,No.4,pp.93-107.

[36]Mincer,Jacob,1970,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 Incomes:A Surv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uman Capital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pp.1-26.

[37]Murphy,K.M.,Shleifer,A. & Vishny,R.W.,1991,The Allocation of Talent:Implications for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pp.503-30.

[38]Murthy,N.R.V.,Chien,I.S.,1997,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OECD Countries:Some new findings,Economics Letters,Vol.55,pp.425-429.

[39]Neumayer E.,2001,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a Constructive Proposal,Ecological Economics,Vol.39,pp.101-14.

[40]Noorbakhsh F.A.,1998,Modifi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World Development,Vol.26,pp.517-28.

[41]OECD,2009,The Global Competition for Talent,Policy Brief,February,pp.1-8.

[42]Paul Romer,1990,Human Capital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Unit Roots,Investment Measures and Other Essays,Vol.32,pp.251-285,280.

[43]Ragnar Torvik,1993,Talent,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95,No.4,pp.581-596.

[44]Richard Florida,2000,Competing in the Age of Talent:Environment,Amenities,and the New Economy,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R. K.Mellon Foundation,Heinz Endowments,and Sustainable Pittsburgh,pp.6-18.

[45]Richard Florida,2002,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alen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92,No.4,pp.743-755.

[46]Romer,P.M.,1990,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pp.S71-S102.

[47]Rosalie L.Tung,2008,Brain Circulation,Diaspora,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26,pp.298-304.

[48]Sagar A.D.,Najam A.,1998,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a Critical Review,Ecological Economics,Vol.25,pp.249-64.

[49]Schultz,T.,1962,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0,pp.1-8.

[50]Scott R.Sweetland,1996,Human Capital Theory:Foundations of a Field of Inquiry,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66,No.3,pp.341-359.

[51]Shephard,R.W.,1970,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2]Summers,R.,Heston,A.,1991,The Penn World Table(Mark 5).An Expanded Set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1950-1987,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6,No.2,pp.1-41.

[53]World Economic Forum,2009,Global Mobility of Talents:What Will Make People Move,Stay,or Leave in 2015 and Beyon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8-2009,pp.83-94.

[54]Ying-Chyi Choua,Ying-Ying Hsub,Hsin-Yi Yen,2008,Human Resourc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alyzing Competitivenes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echnology in Society,Vol.30,pp.141-153.

简 介:科学人才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使得人才测评工作需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数据和评价标准。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概念得到启发,我们认为对于人才的评价或者考核也可以测量他们(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人才的作用就是实现和超越组织的目标,即目标的“达成”。而目标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按照组织的性...

作者: 谭永生 文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