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354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China's Systematic Support for Its Outbound Investment

SSAPID:101-2575-8583-10
ISBN:978-7-5097-4440-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海外投资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日益重大;而当前我国海外投资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投资的进一步展开及遭遇诸多困难,迫切要求我国政府从国家层面对海外投资进行全方位促进。作者基于对全球海外投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认为我国应发挥我国国家特定优势,从外交、文化、法律、监督管理、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与标准化、行业引导与跨国公司培育、风险防控、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海外证券投资促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对我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进行完善,以为我国企业走向海外保驾护航。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作 者: 裴长洪
编 辑:高雁;李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7 贸易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前言

 附录:调研报告

 绪论

  绪论

 上篇 海外投资的实践考察与理论发展

  第一章 全球海外投资考察

   第一节 全球海外投资的基本状况

    一 全球海外投资的历史回顾

    二 全球海外投资的显著变化

     (一)发展中经济体在对外投资中的兴起

     (二)投资重点转向服务业

   第二节 全球海外投资的主要问题

    一 投资保护主义屡有抬头

    二 东道国权益与投资者保护关系失衡

    三 多边投资协议步履维艰

     (一)国际投资的未来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多边投资协议

      1.双边条约协调能力有限

      2.区域性投资协议难以统一

      3.现有多边投资协议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多边投资立法推进的主要障碍——以OECD多边投资协议草案为例

      1.发达国家内部利益协调尚待时日

      2.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际

    四 知识产权的滥用与流失并存

     (一)TRIPs协定忽视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护

     (二)发达国家滥用知识产权以限制竞争

     (三)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资产流失严重

    五 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尚需改善

     (一)政治不稳定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三)其他不足

   第三节 全球海外投资的前景展望

  第二章 海外投资理论:回顾与发展

   第一节 海外投资理论回顾

    一 西方学者的理论探索

    二 中国学者的理论探索

     (一)中国学者对于海外投资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者的代表性理论

      1.经济利益决定理论

      2.综合优势理论

      3.发展战略理论

      4.二阶段理论

      5.技术累积与竞争策略模型

      6.跨国投资门槛论

      7.发展对外金融投资论

    三 简要比较

   第二节 国家特定优势:海外投资理论的补充解释

    一 海外投资理论的主要不足

     (一)现有理论未重视投资母国的重大作用

     (二)现有理论未重视企业优势的母国来源

     (三)现有理论对于国际投资新现象解释乏力

    二 对外投资与母国:基本考察

    三 对外投资的母国基础条件

     (一)定义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2.分析过程

     (三)简要结论与理论解释:母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构成该国对外投资的基础条件

      1.简要结论

      2.理论解释

    四 对外投资的母国特定优势

     (一)母国行业优势

     (二)母国规模优势

     (三)母国区位优势

     (四)母国组织优势

      1.特定产业组织

      2.投资促进体系

     (五)其他特定优势

      1.国家形象优势

      2.国家文化优势

      3.国际规则的掌控力及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力

    五 结语

  第三章 中国海外投资考察

   第一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海外投资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

     (一)1979~1989年中国海外投资计划管制色彩仍较浓时期

     (二)1990~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市场转型时期

     (三)2000~2010年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海外投资迅猛发展时期

    二 中国海外投资发展历程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海外投资发展深受经济体制变化的影响

     (二)由低层次海外投资方式逐步向较高层次海外投资方式过渡

     (三)从海外投资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产业扩张过渡

     (四)由没有海外投资经验向日益积累与丰富海外投资经验过渡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额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相称

     (二)中国海外投资日益流向服务业

     (三)中国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由港和资源富集国家

     (四)中国海外新建与并购投资方式大体平分秋色

     (五)中国海外投资依然由少数中央企业主导

    二 中国海外证券投资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海外证券投资呈长期扩大趋势

     (二)中国海外证券投资增速超过直接投资

     (三)中国海外证券投资规模极为有限

     (四)中国海外证券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五)中国海外证券投资结构逐步多样化

     (六)中国海外证券投资收益低、风险大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海外投资缺乏顶层设计

    二 中国海外投资的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一)投资主体发展不平衡

     (二)海外投资的市场没有完全放开

     (三)海外投资税制不完备

     (四)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还不利于扩大海外投资

    三 中国海外投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不完善

     (一)中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中国海外投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1.核准政策徒添企业投资成本和限制投资自由

      2.海外投资的监管没有抓手

      3.海外投资的调控机制不健全

      4.海外投资的保障体系不完备

      5.海外投资的服务政策不到位

    四 中国海外投资屡受投资保护主义损害

    五 中国海外投资结构与收益欠佳

     (一)投资结构不合理

     (二)投资收益差

   第四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前景

    一 金融危机对中国海外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正常经营

     (二)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新增投资的增长速度放缓

     (三)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海外投资面临更大的风险

     (四)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

    二 金融危机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发展机遇

     (一)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货币体系发生变化,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海外投资扩张的步伐

     (二)全球金融危机使资产价格便宜、西方跨国公司投资谨慎、资金供应紧张和对外部资金政策放宽,为中国扩大海外投资提供机遇

     (三)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寻求战略资产资源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投资发展的机遇

    三 “十二五”期间中国海外投资前景展望

     (一)近年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及其增长率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及其增长率预估

  第四章 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设计与若干重大关系

   第一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战略

    一 中国实施海外投资的战略地位

     (一)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国家资源安全的需要

      2.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3.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三)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企业利益的需要

      1.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2.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有利于企业应对保护主义

      3.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有利于企业全面进步

     (四)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是保证国家利益的需要

      1.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有利于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3.实施海外投资战略有利于利用外资和资本流入

    二 中国海外投资战略的指导思想

     (一)树立全球化观念

     (二)树立最大经济效益观念

     (三)树立战略效应观念

     (四)树立风险经营观念

     (五)树立权变观念

     (六)树立联合竞争观念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阶段

    一 海外投资发展阶段的一般划分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四)第四阶段

     (五)第五阶段

    二 我国海外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

    三 国内学者划分中国海外投资发展阶段的设想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实施条件

    一 中国海外投资实施的国家条件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国家特定优势

      1.行业优势

      2.规模优势

      3.母国区位优势

      4.组织优势

      5.其他特定优势

    二 中国海外投资实施的企业条件

     (一)所有权优势

      1.企业主体的性质

      2.技术水平

      3.企业规模

      4.国际市场营销

     (二)内部化优势

     (三)东道国区位优势

   第四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实施模式

    一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模式比较

     (一)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实施模式

      1.扩大市场份额,在海外收购或建厂的模式

      2.低成本运作,国内生产、海外市场销售模式

      3.推进国际化资源战略,以资产换资源的模式

      4.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以创新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模式

      5.组建跨国战略联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二)中国海外间接投资的实施模式

    二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实施模式选择

     (一)海外投资实施模式选择的一般分析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实施模式的选择

      1.现阶段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应以合资为主

      2.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为主

      3.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并购为主

      4.不同规模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第五节 中国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

    一 海外投资与国内投资的一般分析

    二 海外投资对母国国内投资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替代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

     (二)海外投资对国内投资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三 中国海外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分析

     (一)外汇储备因素

     (二)居民储蓄因素

     (三)国内投资过热

     (四)海外投资动因

     (五)商品的进出口

   第六节 中国海外投资与吸收外资

    一 中国海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辩证关系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中国海外投资与吸收外资全面统一

     (二)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需要海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统筹兼顾

     (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协调发展

     (四)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开放水平,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

    二 中国海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现实格局

     (一)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结构比较

      1.存量结构比较

      2.产业结构比较

      3.区位结构比较

      4.投资方式比较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管理现状

     (三)中国海外投资与吸引外资的互动关系表现

    三 中国海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协调发展

     (一)优化外资结构,着力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二)创新外资利用方式,大力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

     (三)强化投资主体,努力提升海外投资水平

     (四)完善外债管理制度,确保国家外债安全

   第七节 中国海外投资与国际贸易

    一 海外投资与国际贸易相关模型

     (一)蒙代尔的替代模型

     (二)小岛清的互补模型

     (三)上述模型的比较和适用性分析

    二 中国海外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

     (一)中国海外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二)中国对外贸易对海外投资的影响

 下篇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

  第五章 全球海外投资促进体系考察

   第一节 美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

    一 健全的法律体系

    二 税收优惠与鼓励

    三 投资保障制度

    四 资金扶持与援助

    五 信息与咨询服务

   第二节 欧盟国家海外投资促进体系

    一 投资促进机构

    二 金融扶持政策

     (一)设立特别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

     (二)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及贷款担保

     (三)放松外汇管制,促进本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三 财政扶持政策

     (一)避免双重征税

     (二)境外投资准备金制度

    四 投资保险政策

    五 信息与技术服务

    六 国际政策协调

   第三节 日本海外投资促进体系

    一 机构设置

    二 金融支持

    三 财政支持

    四 保险制度

    五 综合服务

   第四节 亚洲“四小龙”海外投资促进体系

    一 淡化管制

    二 财政金融支持

    三 投资保护

    四 综合服务

  第六章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的总体设计

   第一节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现状

    一 法律体系不完备

    二 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 财税促进不够

    四 金融支持不足

    五 缺乏整体设计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重构

    一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利益

     (二)有利于实现投资者利益

     (三)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

    二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总体框架结构

     (一)外交促进体系

     (二)文化传播体系

     (三)法律体系

     (四)监督管理体系

     (五)财税金融体系

     (六)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体系

     (七)行业引导与跨国公司培育体系

     (八)风险防控体系

     (九)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体系

     (十)海外证券投资促进体系

     (十一)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七章 外交促进体系

   第一节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一 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 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三 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

    四 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第二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一 多边贸易体系建设

     (一)坚持把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最主要平台

     (二)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

    二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一)推动G20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方面的作用

     (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两轮驱动

     (三)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四)争取国际碳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第三节 加强气候变化协作

    一 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

    二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双边合作

    三 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研合作

   第四节 积极开展资源协调

    一 加强资源外交,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二 以能源外交为重点,维护能源安全

   第五节 大力增进军事互信

    一 全方位发展对外军事关系

    二 联合国维和行动

    三 中外联演联训

    四 边境信任措施

    五 国防科技合作

    六 国际灾难救援

   第六节 深化国际反恐合作

    一 支持联合国体系内反恐合作

    二 推进地区安全合作

    三 加强海上安全合作

   第七节 完善对外援助体系

    一 加强对外援助理论研究

    二 加快对外援助立法

    三 建立成熟的援助机制

     (一)科学制定援助规划,提高立项工作水平

     (二)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加强人才建设

     (三)加强援外项目管理,提高援外工作效率

    四 增加多边援助

    五 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六 创新援助方式

     (一)丰富援外志愿者构成

     (二)改进项目援助

     (三)试行方案援助

   第八节 扎实推进侨务外事

    一 海外华侨华人的基本状况

    二 侨务外事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 侨务外事工作的推进重点

     (一)加强壮大海外侨力

     (二)加强培育友好力量

     (三)加强构建和谐侨社

     (四)加强维护侨胞权益

     (五)加强拓展华文教育

     (六)加强华文媒体合作

     (七)改善归侨侨眷生活

   第九节 加强外交协调配合

    一 加强外交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二 外交部门加强对外投资服务

     (一)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二)加强双边或多边协议的签订

     (三)加强实地调研与投资推介

     (四)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调

     (五)协助地方建立企业“走出去”服务中心

    三 完善领事保护

     (一)加强国内立法及国际司法合作

     (二)加强领事保护能力建设

  第八章 文化传播体系

   第一节 完善文化传播规划体系

    一 我国文化传播体系的不足

     (一)缺乏战略层面规划

     (二)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三)国民教育体系尚不能提供充分支持

     (四)文化的创新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五)文化传播的整体参与程度较低

    二 完善文化传播规划体系

   第二节 加强文化传播研究评估

    一 加强对于国际形势与国际舆情的研究评估

    二 加强对于传播对象国(地区)的研究评估

    三 加强对于我国文化传播状况的研究评估

    四 注重研究评估手段的现代化

   第三节 改善汉语对外传播平台

    一 孔子学院亟须三大突破

     (一)扩大师资规模,提升师资水平

     (二)增加教材数量,改进教材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二 孔子学院需要加强互动

   第四节 加快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

    一 完善海外布局,加强运营保障

    二 统筹文化资源,夯实发展后劲

    三 加强国际合作,增进交流互动

    四 实施专项工程,展示时代气息

   第五节 发挥体育文化的传播功能

    一 注重民族文化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营销推广

    二 注重民族体育项目的海外推广

   第六节 改进对外军事文化宣传

    一 我国对外军事文化宣传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配置松散,尚未形成合力

     (二)宣传的目的性太强,内外区别不明显

     (三)投入力度小,传播效益低

    二 改进对外军事文化宣传

     (一)在目标定位上,全面展示我军整体实力

     (二)在传播理念上,树立三种观念

      1.对话观念

      2.开放观念

      3.平衡观念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第七节 增强新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

    一 建立对外传播旗舰网站

    二 提供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

    三 建立新型交互式传播模式

     (一)要持续进行网站的搜索引擎优化(SEO)和运营推广工作

     (二)要善于利用新兴的社会化媒体,开展渗透式传播

     (三)建立超越Web 2.0的交互式传播模式

   第八节 推动文化企业与文化产品“走出去”

    一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协调

    二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主体

    三 拓宽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具体形式

     (一)商品出口

     (二)服务贸易

     (三)合作研发

     (四)委托代理

     (五)兼并控购

     (六)建立海外分支机构

     (七)战略联盟

  第九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加快国内投资立法

    一 立法框架

    二 立法举要

     (一)海外投资监管立法

      1.监管机构

      2.投资主体

      3.审批模式

      4.审批范围和禁止范围

      5.明确审批程序,简化审批

      6.违法制裁

      7.其他

     (二)海外投资保险立法

      1.机构设置

      2.承保范围的设定

      3.合格承保条件的设定

      4.保险期限、保险费和保险金的设定

      5.代位求偿权

    三 其他

   第二节 完善相关国际协定

    一 双边投资协定

     (一)关于投资准入

      1.建议在中外BIT中对投资者权利限制要求加以规定

      2.建议参考美国、加拿大BIT范本,将履行要求规定具体化

      3.继续坚持现行投资准入前待遇的规定

      4.建议完善投资准入例外规定

     (二)关于投资待遇

      1.继续坚持准入后国民待遇

      2.反对将最惠国待遇扩张适用于争端解决

      3.统一公正与公平待遇规定的表述和内涵

     (三)关于投资退出保障

      1.重视关于资金转移的规定

      2.适时完善征收和国有化的补偿标准问题

      3.重视间接征收的规定并进行完善

     (四)关于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1.建议弱化中外BIT关于设立其他专设仲裁庭的规定

      2.建议对仲裁方式的任意选择性予以一定限制

      3.建议在中外BIT中明确最惠国待遇条款不适用于争端解决

      4.建议区分不同国家,在可提交仲裁事项中采用不同标准

      5.建议在法律适用中强调中外BIT对东道国法的补充和纠正作用

      6.建议相对缩小用尽行政复议程序的争端范围

    二 国际税收协定

     (一)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第5条的讨论与修改

     (二)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第10条的讨论与修改

     (三)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第12条的讨论与修改

      1.第12条第1款宜保留

      2.建议改善以下条款的表述

     (四)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的其他修改

      1.更多地关注居民管辖权规则,关注对纳税人的平等保护

      2.关于争端解决机制

    三 自由贸易协定

     (一)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问题

      1.文本中无统一的协定模板

      2.文本中某些规定可操作性差

      3.中国所签FTA文本范式和语言欠缺标准化

     (二)自由贸易协定文本的规范建议

      1.中国FTA范本贯穿的原则

      2.中国FTA范本的形式

      3.中国FTA范本的构成

      4.中国FTA范本包括的内容

      5.中国FTA范本应拟定中文文本或条款,语言规范

      6.中国FTA范本要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 其他

     1.在相关国际协定中对基本概念和其适用范围进行明确界定

     2.在中外签订或修改BIT和FTA时,建议在其中增加投资者和母国对环境的义务条款

     3.关于多边投资协定

  第十章 监督管理体系

   第一节 优化机构设置

    一 当前中国海外投资监管主管机构的概况

     (一)财政、商务、发展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二)行业管理部门

    二 中国海外投资监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建立统一的海外投资战略主管机构

   第二节 改善监督管理

    一 简化海外投资审批

     (一)中国海外投资审批制度概况

      1.商务部门审批

      2.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二)中国海外投资审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批程序过于复杂

      2.审批期限过长

      3.审批标准不明确和透明

     (三)简化海外投资审批程序,增强服务功能

    二 改善外汇管理

     (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发展过程

     (二)我国应继续适度放宽外汇管理制度

      1.资金来源审查

      2.资金来源审核权限

      3.前期报告与年检制度

      4.外汇服务

     (三)“严进宽出”与“严进严出”相结合

     (四)根据外汇储备不同功能进行水平分工和决策

     (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提高外汇管理的透明度

    三 海外投资地环境监管

     (一)明确我国政府机构有环境影响评估的责任

     (二)实施投资项目透明度原则

     (三)建立国家联系点制度

     (四)规定多重环境标准,以高者为准

     (五)直接规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其海外投资客户进行环境监管的义务

    四 其他

     (一)关于加强海外投资统计

     (二)关于加强国有资产海外投资管理

      1.科学界定海外国有资产的范围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完善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

  第十一章 财税金融体系

   第一节 财税体系

    一 当前我国海外投资领域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

    二 加强我国海外投资领域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一)加大对重点行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对能源、资源型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

      2.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外投资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制度

      1.改进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税收优惠力度

      3.进一步细化间接抵免的政策

     (三)完善海外投资的税收征管措施

     (四)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1.加强国际税收合作的原则和总体安排

      2.深化国际税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国际税收协定的磋商和执行力度

   第二节 金融体系

    一 当前我国海外投资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

    二 积极完善促进我国海外投资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和金融创新

     (二)建立多层次的海外投资担保体系

     (三)将政策性优惠融资与商业性贸易融资紧密配合,加大对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对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要项目给予重点金融支持

     (五)扩大支持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范围和业务范围

     (六)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

     (七)人民币国际化

      1.加强东亚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

      2.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3.推动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范围

  第十二章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体系

   第一节 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一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一)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层级

     (二)建立高级别、权威性的知识产权部门协调机制

     (三)建立专业、高效的知识产权部门联合执法队伍

     (四)建立畅通、快捷的知识产权执法信息共享制度

     (五)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二 健全知识产权支持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衔接

     (二)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

     (三)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创新发展

     (四)知识产权文化与人才建设

    三 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一)引导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国际化

      1.树立知识产权申报意识

      2.坚决抵制侵权行为

      3.增强知识产权创立能力

      4.重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制度建设

     (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体系和预警应急机制

      1.尽快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体系

      2.尽快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

     (三)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第二节 积极推动标准国际竞争

    一 竞争策略

     (一)策略定位

     (二)策略原则

      1.与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

      2.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

      3.与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

      4.遵守国际规则与追求国际规则公平合理相结合

      5.产品市场优势与国际标准制定相结合

     (三)策略目标

      1.提升整体标准水平

      2.实现重点标准水平的国际突破

      3.完善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机制

      4.形成能胜任国际标准化竞争的专家队伍

      5.保证经费投入

     (四)策略任务

      1.有效采用——提高整体水平

      2.实质参与——提高重点领域标准的竞争力

      3.重点突破——优势特色领域技术标准占领国际制高点

     (五)策略重点

      1.有效采用的重点

      2.实质参与的重点

      3.重点突破的对象

    二 政策措施

     (一)调整采用国际标准的政策

      1.建立采用国际标准有效性指标评价体系

      2.有效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的来标政策

     (二)建立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1.建立国际国外标准跟踪制度

      2.建立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考核激励机制

      3.建立重点实力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机制

     (三)营造有利于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外部环境

      1.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领导职务

      2.争取使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政策更多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争取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签署联合制定国际标准的合作协议

      4.积极与国外标准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1.建立培养引进国际型人才的机制

      2.为提高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提供资金保障

      3.建立国际标准重点突破项目的审议会制度

      4.建立特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设立重点突破网页

  第十三章 行业引导与跨国公司培育体系

   第一节 行业引导

    一 引导企业参与对外工程承包

    二 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对外投资

    三 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投资

    四 引导企业进行学习型投资

    五 引导企业参与海外金融系统建设

    六 引导企业参与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七 引导企业进行农业投资

   第二节 跨国公司培育

    一 主体培育

     (一)推进国有优质企业向跨国公司转型

     (二)重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

      1.优选行业领军的大型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2.将大型民营企业纳入国家整体规划

      3.重视中国大型民营跨国企业的“身份认同”

    二 制度培育

     (一)公司治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

     (三)内部监控制度

    三 推动联合

     (一)联合模式

     (二)加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三)重点培育海外联合投资的牵头企业

  第十四章 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节 政府层面防控体系

    一 改进信息服务

     (一)建立中国海外投资环境综合评估体系

     (二)完善《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

     (三)尽快推出明确实用的安全预警系统

    二 加强安全监管

    三 完善安全风险应急机制

     (一)应急机制常态化

     (二)尽快制定《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跨国远程输送能力提升

     (四)海外军事补给基地建设

     (五)发挥中央在外企业应急脊梁作用

     (六)低调处理我国海外公民的安全问题

   第二节 企业层面防控体系

    一 健全风险成本核算

     (一)聘请战略顾问费用

     (二)风险评估费用

     (三)安全防护费用

     (四)法律费用

     (五)相关保险费用

    二 优化风险决策机制

     1.加强法律部门的顾问和监督权力

     2.规范法律事务工作的程序和流程

    三 大力加强政治公关

    四 切实融入当地社会

     (一)与所在国各方面建立良好关系

     (二)推行本地化战略

     (三)重视当地社会舆论

    五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六 注重风险回避与管理

     (一)安全风险回避

     (二)金融风险管理

      1.风险转移策略

      2.风险分散策略

      3.风险吸收策略

      4.其他避险策略

    七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附:中国企业境外安全应急预案(范本)

    1.编制依据

    2.指导思想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

     3.2 职责

    4.预测与预警

     4.1 预防、预测

     4.2 预警信息的收集和通报

     4.3 预警信息的评估和发布

     4.4 预警分级

      4.4.1 红色等级

      4.4.2 橙色等级

      4.4.3 黄色等级

      4.4.4 蓝色等级

    5.应急响应

     5.1 响应分级

     5.2 响应程序

      5.2.1 报警

      5.2.2 应急措施

     5.3 信息报告

      5.3.1 初次报告

      5.3.2 进程报告

      5.3.3 结案报告

     5.4 信息发布

     5.5 应急终止

    6.后期处置

    7.保障措施

     7.1 预防措施

     7.2 应急救援渠道与装备

    8.培训与演练

     8.1 培训

     8.2 演练

    9.奖惩

    10.预案管理

  第十五章 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体系

   第一节 推进合作区科学发展

    一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总体状况

    二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主要问题

     (一)微观企业问题

     (二)产业定位不明确

     (三)园区规划不科学

     (四)园区所在东道国的各种不利因素

    三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对策

     (一)激发企业“走出去”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有为企业

     (二)合理调整产业定位,促进合作区内特色产业发展

     (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合作区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

     (四)构建并强化政府的导向、服务和保障功能

     (五)完善合作区风险防控和安全防范

      1.切实增强风险意识

      2.建立和健全安全负责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内部安全防范预案与应急处置机制

      4.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建立安全成本核算制度

      5.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安全防范措施

      6.切实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

   第二节 扶助合作区民营企业

    一 境外经贸合作区民营企业的基本状况

    二 境外经贸合作区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

     (一)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缺乏了解

     (二)严重缺乏行业内的国际复合型管理营销人才

     (三)政府重审批、轻服务

     (四)外汇额度审批困难,享受政策的门槛过高

     (五)政府补贴落实不及时

     (六)信息传播途径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七)对资源开发型投资支持政策较少

    三 境外经贸合作区民营企业扶助对策

     (一)对民营企业实施政策倾斜

     (二)设立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基金

     (三)建立半官方的海外投资促进中心

     (四)驻外使(领)馆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

     (五)增强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

  第十六章 海外证券投资促进体系

   第一节 完善海外证券投资的主要制度

    一 我国QDII制度的缺陷

     (一)监管模式

      1.监管机构分散,不统一

      2.重视资格认定,轻视平时监督

     (二)法律体系

      1.立法层次低,规定不统一

      2.法律责任不明确

     (三)信息披露

      1.缺乏信息披露的审查监督认证制度

      2.没有规定持续性的信息披露

      3.没有规定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制度

    二 我国QDII制度的完善

     (一)改善监管模式

      1.统一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手段

      2.完善监管理念,加强自律监管

      3.加强监管国际合作

     (二)健全法律体系

     (三)完善信息披露

   第二节 推动主权财富基金规范化发展

    一 组织治理:规范化与专业化并重

    二 定位明确:商业化与市场化运作

    三 制度完善:基金立法与国际合作

    四 投资策略:组合多元化与区域多元化

    五 遵循惯例:增加透明度与谋求双赢

  第十七章 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行业协会自主发展

    一 加强制度建设

    二 淡化行政控制

    三 增强自治能力

    四 推动行业“走出去”

     (一)发挥企业代言人的作用,应对国际纠纷

     (二)聚合行业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支持作用

     (三)规范行业内竞争秩序,实现企业互利共赢

     (四)整合协会资源,促进技术联盟的建立

     (五)培训、咨询、市场介绍和推广

   第二节 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一 中国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二)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三)缺乏统一的认可机制

     (四)缺乏基本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五)缺乏有效的执业行为规范

     (六)信用评级指标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二 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一)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应坚持自主性

      1.培育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2.遏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渗透与控制

      3.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外资比例限制与“双评级”

      4.支持我国自主评级机构进入美国评级市场

     (二)信用评级统一监管体系建设

      1.完善信用评级法规

      2.建立统一监管体系

      3.统一准入条件与认可机制

      4.强化执业规范

      5.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6.推动协会自律管理

     (三)信用评级指标与方法体系建设

      1.评级信息

      2.考察内容

      3.评级指标

      4.信用记录分析

      5.企业信用评级程序

      6.企业信用等级确定

   第三节 国际物流体系建设

    一 大力推进物流现代化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二)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三)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五)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六)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八)构建顺应物流发展的海关监管和服务体系

    二 国际物流运输能力建设

     (一)水路运输

      1.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

      2.大力发展海洋运输船队

      3.加快国际水运通道建设

     (二)陆路运输

      1.铁路出境通道

      2.沿海港口后方铁路

      3.口岸公路建设

     (三)空中运输

      1.国际合作与竞争

      2.增强机场保障能力

      3.提高客运能力

      4.提高货运能力

      5.推动货运物流化

   第四节 律师服务业国际化

    一 推动律师事务所发展

     (一)突破合伙模式

     (二)减免税收,降低费用

     (三)对事务所合伙人的要求及规范

     (四)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

      1.管理制度

      2.运行机制

    二 律师业务专业化建设

     (一)关于律师专业化问题

     (二)专业化的措施

      1.成立国家律师学院

      2.加强律师国际交流

      3.学历教育

      4.继续教育

    三 律师业的国际化提升

     (一)完善律师管理法规

     (二)适度放开市场,加强相互交流

     (三)支持联合重组,重视扶持培育

   第五节 会计服务业“走出去”

    一 会计服务“走出去”的主要困难

     (一)语言和专业资格

     (二)法律法规

     (三)人文差异

     (四)资格限制

     (五)人才缺乏

     (六)客户争取

     (七)运营成本

    二 会计服务“走出去”的步骤与方式

     (一)“走出去”的步骤

      1.第一步可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发展

      2.第二步可进军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第三步可立足英国,辐射欧盟国家

      4.最后进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二)“走出去”的方式

      1.加入国际知名事务所网络,成为它们的成员所

      2.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合资事务所

      3.先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再升格为全资子事务所

    三 会计服务“走出去”的政府扶持

     (一)财政部

     (二)国资委

     (三)商务部和外交部

     (四)证监会等监管部门

     (五)其他部门与组织

   第六节 咨询服务业“走出去”

    一 “走出去”面临转型挑战——以工程咨询业为例

     (一)打破区域垄断与行业垄断的转型

     (二)宏观经济转型带来市场竞争策略的转型

     (三)行政管理方式转变带来市场竞争格局的转型

     (四)内部体制与机制面临的市场化转型

    二 “走出去”的促进体系——以工程咨询业为例

     (一)改善行业宏观管理

      1.资质管理

      2.加强扶持

      3.产权改革

     (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1.市场环境方面,打破地方与行业垄断

      2.配套环境方面,增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3.竞争环境方面,扩大优势单位的总承包范围

     (三)引导企业注重内涵发展

      1.向整合研发、设计、咨询与施工一体化方向转变

      2.从本身业务向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转变

      3.从注重投资价值分析向价值投资与风险分析并重转变

     (四)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机制

   第七节 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提升

    一 科技中介服务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作用还有待加强

     (二)科技中介机构的公信力不足

     (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基础薄弱

    二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一)改善政府科技管理与服务职能

      1.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环境和法规体系建设

      2.宏观调控科技中介服务市场

      3.政府要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

      4.构建科技信息网络数据库平台

     (二)全面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1.组织和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2.完善科技中介服务门类,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的学习和培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海外投资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日益重大;而当前我国海外投资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投资的进一步展开遭遇诸多困难,迫切要求我国政府从国家层面全方位促进海外投资。作者基于对全球海外投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认为我国应发挥国家特定优势,从外交、文化、法律、监督管理、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与标准化、行业引导与跨国公司培育、风险防控、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海外证券投资促进、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对我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进行完善,以为我国企业走向海外保驾护航。

1.戴艺晗:《多边投资立法中的投资准入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期。

2.金学凌:《国际投资法制多边化发展趋势研究》,《海峡法学》2010年第4期。

3.刘辉群:《WTO多边投资规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年第6期。

4.刘笋:《从多边投资协议草案看国际投资多边法制的走向》,《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5.阮志群:《后危机时代中国海外并购主要问题法律规制探析》,《法学论坛》2011年第5期。

6.沈四宝:《国际直接投资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余劲松:《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中投资者与东道国权益保护平衡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8.翟东升:《美国投资保护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CFIUS改革为案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9.张艾妮:《中国应对多边投资协议谈判的策略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崔岩、臧新:《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杜奇华:《国际投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杜焱:《大国市场及其特定优势》,《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傅元海等:《FDI溢出机制、技术进步路径与经济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5.顾国达、张正荣:《文化认同在外商直接投资信号博弈中的作用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桂子凡:《中小企业不妨国际化经营》,《当代经济》2006年第3期。

7.郭熙保、罗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8.何平:《试论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何予平、秦海菁:《全球化中的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科学出版社,2009。

10.霍建国:《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11.江小涓:《“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体制政策保障》,《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12.金壮龙:《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13.阚景阳:《后危机时代冲销型主权财富基金发展分析》,《西南金融》2011年第1期。

14.李彬、王君超:《媒介二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李辉:《经济增长与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的形成》,《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6.陆芳:《跨国公司与欧盟经济一体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17.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华东科技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1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19.欧阳峣、刘智勇、生延超等:《大国综合优势论纲》,《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0.乔梁:《规模经济论》,《企业并购中的规模经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1.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2.王宏:《中小企业国际化实践及其理论的演进》,《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6期。

23.王跃生、陶涛:《再论FDI的后发大国模式,基础、优势与条件》,《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6期。

24.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

25.冼国明、杨锐:《技术积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26.谢建国:《市场竞争、东道国引资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7.熊伟:《利用大国综合优势推进我国对外投资》,《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

28.姚枝仲、何帆:《外国直接投资是否会带来国际收支危机?》《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29.于津平、张雨:《欧洲一体化的基础与机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30.张李节:《大国优势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现代经济》2007年第6期。

31.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英美新殖民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2.张为付:《国际直接投资(FDI)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33.赵刚、肖欢:《国家软实力》,新世界出版社,2010。

34.赵新平、刘清田:《发展中大国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特殊性研究》,《经济评论》2007年第3期。

35.郑吉昌:《服务经济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3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08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08。

37.钟昌标:《大国国内市场体系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8.钟昌标:《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间溢出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39.周怀峰:《大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基于国内贸易的解释》,《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0.Bjorvatn,Kjetil;Kind,Hans Jarle;Nordas,Hildegunn Kyvik,“The Role of FDI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dic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28(2):109-26.

41.Buckley,P.,M. 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Macmillan,1976.

42.Doraisami,Anita Giselle,“Financial Crisis in Malaysia:Did FDI Flows Contribute to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7,19(7):949-62.

43.Eckhard Janeba,“Attracting FDI in a Politically Risky World”,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2,43(4):1127-1155.

44.Guimon,Jose,“Government Strategies to Attract R&D-Intensive FDI”,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8:364-79.

45.Helpman,Elhanan;Melitz,Marc J.;Yeaple,Stephen R.,“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3:300-316.

46.Hollis,B. Chenery,Alan M. Strout,“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Vol. 56,No. 4,Part 1:679-733.

47.Hymer,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1960.

48.John H. Dunning,“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B. Ohlin,P. O. Hesselbornamp;P. M. Nijkman (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395-418. London:Macmillan,1977.

49.John H. Dunning,“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ome Empirical Tes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1:9-31.

50.John H. Dunning,“The E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1-31.

51.John H. Dunning,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London:Unwin Hyman,1988.

52.John H. Dunning,“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an Age of Alliance Capitalis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3:461-491.

53.John H. Dunning,Rajneesh Narula,Multinationals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A New Agend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4,38-71.

54.Khalifah,Noor Aini,Adam Radziah,“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Malaysian Manufacturing:Evidence from Micro-panel Data”,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9,6:143-167.

55.Kiyoshi Kojima,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London:Croon Helm,1978.

56.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London:John Wiley & Sons,1983.

57.Lance Eliot Brouthers,Yan Gao,Jason Patrick McNicol,“Corruption and Market Attractiveness Influenc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FDI”,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6:673-680.

58.Rosenboim,I. Luski,T. Shavit,“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Optimal FDI Incentives 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Optimal FDI Incentives”,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8,29(7):601-607.

59.Paul Krugman,“History and Industry Location:The Case of the Manufacturing Bel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2:80-83.

60.Peter J. Buckley,Jeremy Clegg,Chengqi Wang,“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DI and Spillover Effects Linear?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3):447-459.

61.Peter J. Buckley,John H. Dunning,“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U. S.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 K.”,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6,2:5-13.

62.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5:190-207.

63.Vinish Kathuria,Liberalisation,FDI,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An Analysis of Indian Manufacturing Firms,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2002,4:88-718.

64.Wang,Miao;Wong,M. C. Sunny,“FDI,Education,and Economic Growth:Quality Matters”,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2011,6:103-115.

65.Wells,L. 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MIT Press,1983.

66.Wladimir Andreff,Some New Economic Concepts Emerging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DIEM Rport 2001,128-145.

67.Yokota,Kazuhiko;Tomohara,Akinori,“A Decomposi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FDI:A Separate Analysis”,Eastern Economic Journal,2009,3:462-478.

1.毕吉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中国金融》2010年第3期。

2.高敏雪、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3.黄武俊、燕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实证检验和国际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10年第1期。

4.聂名华、马翔:《汇率变动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

5.商务部研究院主编《中国对外经济合作30年》,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6.涂万春、陈奉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实证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王凤丽:《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ECM模型的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3期。

8.王子先:《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危”与“机”》,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gylt/20090814/gylt_37.htm。

9.熊志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制度创新》,《经济经纬》2004年第1期。

10.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11.薛求知、朱吉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12.姚永华、苏佳丽、陈飞翔:《我国对外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0期。

13.翟浩然:《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2008年第6期。

14.Blomstr M.Magnus;Konan,Denise;and Lipsey,Robert,E. “FDI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Japanese Economy”,NBER Working Paper No. 7693,May 2000.

15.Khor,Martin. “Blame Denmark,not China,for Copenhagen Failure:The Decision to Override the Multilateral Process and Hold a Secret Meeting of Select Nations Ruined Any Chance of Success”,Monday 28 December 2009,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cif-green/2009/dec/28/copenhagen-denmark-china.

16.Kolstad,Ivar;and Wiig,Arne. “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 CMI WORKING PAPER,WP 2009:3.

17.Krugman,Paul. “The WTO Is Making Sense”,June 26,2009;“Climate,Trade,Obama”,June 29,2009,published in his column Blog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The New York Times.

18.Ning,Lutao;Dylan Sutherl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Chinese MNEs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Opportunities to Catch up through Pursuing Strategic-Asset-Seeking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orth coming in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10.

19.Pradhan,Jaya Prakash. “Overcoming Innovation Limits through Outward FDI:The Overseas Acquisition Strategy of Indian Pharmaceutical Firms”,Working paper,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July 2008.

20.Pradhan,Jaya Prakash Pradhan and Singh,Neelam. “Outward FDI and Knowledge Flows:A Study of the Indian Automotive Sector”,Working Paper No:2008/10,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November 2008.

21.Pradhan,Jaya Prakash. “How Do Indian Multinationals Affect Exports from Home Country?”,Working Paper No:2007/07,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April 2007.

22.Schmidt,Christian W. and Broll,Udo. “The Effect of Exchange Rate Risk on U.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 Empirical Analysis”,Dresden 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cs No. 09/08.

1.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5期。

2.陈涛涛、魏金柱、孙婷:《FDI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5期。

3.杜群阳、王妍:《发展中国家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7期。

4.杜群阳:《R&D全球化、反向外溢与技术获取型FDI》,《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12期。

5.冯雁秋:《我国境外投资理论的比较、综合与发展──五阶段周期理论》,《投资研究》2000年第2期。

6.高敏雪、李颖俊:《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国际经验与中国现状的探讨》,《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7.郭志仪、郑钢:《突破“追赶式”发展的局限——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分析》,《中国投资》2007年第11期。

8.胡朝晖:《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9.计志英:《外汇风险与跨国公司FDI模式选择》,《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2期。

10.江小涓、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73期。

11.江小涓、杜玲:《国外跨国投资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12.姜琰、王述英:《论产业全球化和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13.金灿荣:《“走出去”战略十年回顾:成就与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

14.李国平:《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基本分析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5.李汝、丁宪浩:《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定位与策略选择》,《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16.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7.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与定位》,《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4月21日。

18.刘冬、古广东:《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市场论坛》2010年第1期。

19.刘志伟、高利、陈刚:《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12期。

20.卢进勇、阎实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3期。

21.卢进勇:《入世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6期。

22.梅新育:《另眼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战略》,《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8月17日。

23.邱黎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东道国和母国的视角》,《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4.邱立成、于李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5.史美霖:《经济全球化下跨国资本流动的新趋势与对策》,《商业研究》2007年第3期。

26.王文举、徐琳:《试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财贸研究》2000年第2期。

27.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28.王增涛:《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框架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29.魏东、王璟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

30.魏巧琴、杨大楷:《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31.吴凡、卢阳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战略思考》,《投资研究》2010年第9期。

32.吴静芳:《中国企业FDI的产权结构及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33.谢绵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选择和构建》,《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9期。

34.邢建国:《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35.杨健全、杨晓武、王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IDP检验与趋势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36.尹作敬、刘缉川:《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动机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4期。

37.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3期。

38.张骁、杨忠、苍玉权:《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脉络及最新进展》,《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2期。

39.周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特点及挑战》,《改革》2005年第9期。

40.朱烯颜、李汉玲:《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9期。

41.Amitabh Sing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 of India.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2001.

42.Ashoka Mody,Antu Panini Murshid,“Growing Up With Capital Flow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65):249-266.

43.Elango. “The Influence of Plan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Entry Mode Choice of Overseas Firm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23):65-79.

44.Bernt Berger,Axel Berkofsky. 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s - Agencies,Motives and Decision-making. CASCC BRIEFING PAPER,http://ifsh.de/dokumente/artikel/172_cascc_briefing_paper.pdf.

45.Deng Ping. “Outward Investment By Chinese MNCs:Moti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Business Horizons. 2004,47(3).

46.Janet Y. Murray,Masaaki Kotabe and Joe Nan Zhou,“Strategic Alliance-Based Sourcing and Market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Foreign Firms Operating in Chin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Vol. 36,No. 2 (Mar.,2005),pp. 187-208.

47.Jian Du.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a Diversification Approach. Doctor Dissertation,Saint Louis University. 2003.

48.Oscar Bajo-Rubio,Maria Montero-Munoz.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A Causality Analysis”. Open Economies Review. 2001(12):305-323.

49.Steven Globerman,Daniel Sharpiro. 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frastructure. World Development. 2002,30(11):1899-1919.

50.Sung,Yun-Wing. Chinese Outward Investment in Hong Kong:Trends,Prosp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ECD Development Center,Technical Papers. 1997,7(113).

1.陈继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2.陈洁、王方华:《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决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陈雨露:《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4.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程惠芳、潘信路:《入世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6.程惠芳:《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研究》,三联书店,1998。

7.戴翔:《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新加坡为例》,《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8.董蓉蓉、臧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帮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6年第19期。

9.杜奇华、卢进勇:《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与海外投资操作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0.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

11.高敏雪:《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基础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2.郭思琪:《日本产业结构转换与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初探》,《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l期。

13.郭铁民、王永龙、俞姗:《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4.黄琨、张坚:《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及其启示》,《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5.黄如良、黄家骅:《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淡出与产业“空洞化”问题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16.黄晓玲、刘会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管理现代化》2007年第1期。

17.江小涓:《国内结构调整与全球产业重组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18.姜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亚太经济》1999年第5期。

19.李钢:《国际对外投资政策与实践》,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0.粱曙霞:《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以中国为例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6期。

21.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2.林叶:《中国跨国公司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3.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4.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5.刘凯敏、朱钟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亚太经济》2007年第1期。

26.刘明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7.刘研:《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信出版社,1992。

28.卢进勇、冯涌:《国际直接投资便利化的动因、形式与效应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29.卢进勇、闫实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模式比较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3期。

30.卢进勇、杨立强:《多边投资框架谈判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4年第5期。

31.卢进勇、虞和军、朱唏颜:《国际服务贸易与跨国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2.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昆海外投资指南》,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33.马春光:《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

34.马林平等:《IDP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3期。

35.马淑琴:《跨国投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6.毛蕴诗等:《当代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及其新发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37.潘岳:《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8.裴长洪:《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9.孙倩:《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系构建》,《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0期。

40.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41.吴勤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陈奕平:《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2.冯志伟:《美国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开拓市场——美国经济外交的主轴》,《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3.龚微:《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差别待遇初探》,《法学评论》2010年第4期。

4.郭宏宇:《从经济协调的重点领域看中国对非经济外交》,《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何妍:《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湖湘论坛》2011年第4期。

6.胡欣:《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例》,《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8期。

7.黄梅波:《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演变及未来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

8.李海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求是》2012年第1期。

9.郦莉:《“十二五”的中国外交:创新与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综述》,《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0.刘爱兰:《非DAC援助国及其对外援助的特点》,《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10期。

11.梅秀庭:《“当代中国外交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2.毛小菁:《中国对外援助方式回顾与创新》,《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

13.苏文:《中国战略资源全球配置和外交重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4期。

14.天津大学研究院课题组:《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期。

15.薛宏:《对外援助:几代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世界知识》2011年第13期。

16.杨洁勉:《中国特色外交的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7.杨扬:《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0期。

18.张小峰:《外交如何更好地为“走出去”战略服务》,《国际观察》2010年第1期。

19.赵宗博:《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外交战略研究》,《学理论》2010年第27期。

1.花建:《三大态势和七种形式——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分析之一》,《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第8期。

2.李希光、李佩:《软实力要素》,法律出版社,2010。

3.李小玲:《走出去——新形势下广播媒体的战略选择》,《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11期。

4.廖毅文:《全球化时代的对外军事文化宣传》,《军事记者》2007年第1期。

5.闵令超:《建立超越Web2.0的交互式传播模式——关于在对外传播中应用新媒体的几点思考》,《对外传播》2010年第4期。

6.孙喜莲:《民族体育文化与国家软实力》,《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6期。

7.王晨燕:《网络对外传播的策略,网上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8.王立武:《国际文化贸易的法律冲突与协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10.吴瑛:《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第5期。

11.吴瑛:《让物质文化先走出去——基于对海外孔子学院的调查》,《对外传播》2010年第9期。

12.赵志刚:《我国军事对外宣传跨文化传播策略》,《对外传播》2010年第12期。

13.庄鸿明:《占领对外宣传的新高地——我国媒体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1.蔡庆辉:《我国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第12条的修改、解释与适用》,《涉外税务》2005年第3期。

2.陈红彦:《我国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第10条的修改、解释与适用》,《涉外税务》2005年第7期。

3.陈璟菁:《美、日、德三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兼论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设想》,《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3期。

4.程宗璋:《对构建我国海外投资法律体系的探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冯鹏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6.姜曦:《论我国海外投资立法的完善》,《特区经济》2011年第2期。

7.兰燕:《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构想》,《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3期。

8.李保民:《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形成与展望》,《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4期。

9.李东阳:《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防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0.李方:《全球经济失衡下的金融泡沫经济》,《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

11.李兴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构建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李一文:《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风险与对策》,《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13.梁开银:《论海外投资保险代位权及其实现——兼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立法模式之选择》,《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14.梁开银:《中国海外投资立法论纲》,法律出版社,2009。

15.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

16.隋平:《海外并购交易融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

17.王辉耀:《中国海外发展:海外看中国企业“走出去”》,东方出版社,2011。

18.吴伟达:《境外直接投资法律制度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9.杨凤鸣:《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文本问题及修正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2期。

20.朱旻卿:《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9期。

21.朱炎生:《我国税收协定谈判工作文本第5条的修改、解释与适用》,《涉外税务》2005年第2期。

1.陈江生:《试析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韩秀丽:《中国海外投资地环境保护——母国规制方法》,《国际经济法学刊》2010年第3期。

3.景朝梅:《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支持体系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一文:《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风险与对策》,《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5.李众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建议》,《国际贸易》2010年第10期。

6.梁开银:《中国海外投资立法论纲》,法律出版社,2009。

7.施宏:《构建我国海外资产安全防控与监管体系的思考》,《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2期。

8.王宏纲:《中国海外投资监管刍议》,《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6期。

9.韦军亮:《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许慧、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1.张百茹:《我国海外投资监管立法与实践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2.宋林霖:《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导向》,《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巴曙松等:《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平安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07年6月4日。

2.陈道富:《中国金融展望2020》,人民出版社,2011。

3.戴春宁:《中国对外投资项目案例分析:中国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项目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冯维江:《国际货币权力的历史经验与第三世界货币区的可能性》,《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5.高海红:《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的潜力》,《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

6.韩继云:《我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创新思考》,《新金融》2003年第11期。

7.李稻葵:《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宜于速行》,《新财富》2006年第6期。

8.李桂芳:《2011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9.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

10.卢仁法:《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税收问题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11.沈安:《关于中国未来对拉美外交战略的思考(下)》,《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10期。

12.隋平:《海外能源投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

13.隋平:《全球并购:法律操作与税务筹划》,法律出版社,2011。

14.王信:《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货币博弈的强与弱》,《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第4期。

15.许南:《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布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6.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颜伟:《人民币汇率改革配套政策调整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8.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5期。

19.张博:《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优化研究》,辽宁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9。

20.张明:《人民币国际化:基于在岸与离岸的两种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 No. 2011,W09。

21.张宇燕,张静春:《货币的性质与人民币的未来选择——兼论亚洲货币合作》,《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22.张远军:《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建议》,《当代金融家》2010年第1期。

23.赵宏伟:《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

24.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研组:《积极稳妥利用海外投资基金——关于利用海外投资基金的调研报告》,《浙江经济》2006年第17期。

25.周敏、郑志凡:《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非商业风险防范》,《特区经济》2007年第8期。

26.朱桂方:《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7.Barry Eichengreen,“Hegemony Stability Theo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y System”,in Richard N. Cooper,ed.,Can Nations Agree?Issu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operation,Brooklings Institution,1989,pp. 255-298.

28.Charles A. E. Goodhart,“The Two Concepts of Money:Implic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Vol.14,pp. 407-432.

29.He Dong and Robert N. McCauley,“Offshore Markets for the Domestic Currency”,HKMA Working Paper 02/2010.

30.Peter Kenen,“The Role of the Dollar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Occasional Papers No.13,Group of Thirty,New York,1983.

31.Robert A. Mundell,“EMU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Paper Presented at the CEPR Conference on The Monetary Future of Europe,La Coruna,Spain December 11212,1992.

1.安佰生:《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认知、制度与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5期。

2.柴海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国家战略对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陈晓颖:《企业如何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化活动》,《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9期。

4.董海霞:《浅谈“企业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国标准导报》2011年第11期。

5.郭晨光:《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培育和发展国际竞争新优势》,《质量与标准化》2011年第10期。

6.李学京:《标准化综论》,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7.吴汉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场景——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知识产权协议10周年》,《法学》2012年第2期。

8.吴玮、吕亚萍:《论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商贸》2010年第8期。

9.叶军:《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发明与专利》2012年第2期。

10.虞华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木材工业》2012年第1期。

11.郑胜利:《新经济时代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的思考》,《知识产权》2008年第2期。

1.葛秋颖:《培育跨国公司的路径选择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8期。

2.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调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李丹:《跨国公司与东道主国家的共赢问题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第2期。

4.李晓鹏:《后金融危机时期山东培育跨国公司的重大对策研究》,《理论学习》2011年第4期。

5.李钟山:《着眼全球矿产资源配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

6.刘璟:《自主知识产权视角下的跨国公司培育研究》,《企业活力》2010年第8期。

7.孙建中:《资本化国际运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王立军:《中国资源类企业“走出去”的保障措施》,《中国经贸》2010年第12期。

9.吴二娇:《广东跨国公司培育路径特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5期。

10.杨国亮:《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1.杨秀清:《拓展跨国经营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2.张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3.周叔莲、王延中、沈志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编写组:《中外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比较》,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2.陈华:《后危机时期国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产权导刊》2010年第2期。

3.潘巧凤:《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4.乔平平:《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中国商贸》2011年第25期。

5.桑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防范与控制》,《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9期。

6.王沈阳:《从利比亚撤离行动看“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

7.熊小奇:《海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徐则荣:《企业“走出去”需防范风险、提高水平》,《红旗文稿》2011年第14期。

9.张碧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估:综合评分法及应用》,《财贸经济》2012年第2期。

10.郑厚清:《“走出去”企业控制经营风险理论与方法》,《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2期。

11.钟懿辉:《“走出去”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冯维江等:《“开发区”走出去: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实践》,《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2期。

2.冯兴艳:《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中非投资合作的战略选择》,《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4期。

3.何曲:《对外投资合作新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经贸》2011年第11期。

4.洪联英:《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企业“走出去”战略》,《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3期。

5.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调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贾峭羽:《促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借助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6期。

7.昝宝森:《论境外经贸合作区与“走出去”战略》,《中国有色金属》2010年第S1期。

8.赵建华:《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状分析》,《浙江统计》2009年第11期。

1.刘钊:《淡马锡在规避投资保护主义方面对中投公司的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2.朴明根:《美国证券化法规体系的重大变革及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3.宋婵蓉:《活用平衡计分卡,变革证券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以G公司为例的经验与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10期。

4.王宝杰:《证券非公开发行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变革——以中美比较为视角》,《新视野》2011年第3期。

5.吴晓辉:《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法律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6.杨峰:《论我国QDII监管制度的完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张清华:《全球金融危机后中美证券稽查执法变革比较研究》,《证券法苑》2011年第2期。

8.赵鹏飞:《全球证券交易所的制度变革及启示》,《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9期。

9.周煊:《黑石事件的反思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运营策略的建议》,《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第3期。

1.编辑部:《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整体构想:鼓励事务所做大做强“走出去”》,《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7期。

2.编辑部:《“走出去”的下一步——中介机构谈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经贸》2011年第10期。

3.车探来:《完善我国沿海港口后方铁路通道的措施建议》,《综合运输》2010年第6期。

4.陈莹:《我国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与监管体系构建》,《征信》2010年第2期。

5.陈支农、朱士友:《加快构建我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的研究》,《征信》2010年第4期。

6.杜丽娟、赵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探讨》,《技术与市场》2011年第1期。

7.何德权:《工程咨询单位“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工程咨询》2007年第9期。

8.黄家坤:《中国图书“走出去”需破解的N种屏障》,《出版广角》2011年第10期。

9.李金玲:《中介组织与“走出去”战略》,《前沿》2007年第2期。

10.李诗洋:《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会计中介》,《国际融资》2011年第9期。

11.李镇华:《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2.刘晓芬:《征信标准在基层央行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征信》2011年第1期。

13.冉俊:《信用评级机构监管问题研究》,《征信》2011年第3期。

14.帅式君:《试探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及方法》,《征信》2009年第1期。

15.田侃、夏杰长:《信用环境构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16.吴寿元:《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出去若干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年第12期。

17.杨光:《新疆华和:帮助中国企业文明有序安全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国高新区》2010年第6期。

简 介:目前,中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刻,本书以“宏观经济走势及展望”为题,研究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并预测2014年的发展前景。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继续下降,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6%,物价稳定在2.5%。面对结构性减速的压力,2014年仍然是一个主动减速、控风险的调整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防控法律风险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介绍了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地区的泰国、西亚地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外资法律环境,分析了在这些国家及相关地区的海外投资保护的法律制度。作者结合晚近国际投资法理论发展,对完善我国海外投资保障机制进行深入的思考,建议应充分利用双边条约和多边机制,实现投资者权益和东道...

作者: 张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