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2012-2013)
[内容简介] 目前,中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刻,本书以“宏观经济走势及展望”为题,研究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并预测2014年的发展前景。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继续下降,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7.6%,物价稳定在2.5%。面对结构性减速的压力,2014年仍然是一个主动减速、控风险的调整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为了客观评估中国各省区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状况,本书提出了一套发展前景评价体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全景式刻画。
中国皮书网
宏观经济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BⅠ 总报告
B.1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经济转型和供给机制改革
一 2013年经济回顾与2014年预测
(一)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
1.领先分析:工业回升,但实体通缩依然
2.三大动力分析:出口回升,投资靠地产和基建、消费下降
3.物价稳定
4.金融风险
(二)2014年预测和展望
二 潜在增长率及2013~2018年经济前景分析
(一)GDP增长分解:基于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结构变化
1.总人口增长率和人口红利增长率
2.劳动参与率变化率
3.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4.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2013~2018年)的情景分析
(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分解:产业配置效应
(三)潜在增长率估计:基于C-D生产函数和变量的非线性动态
1.劳动力供给
2.资本投入
3.要素弹性变化的长期状况
4.全要素生产率
(四)中国经济增长2013~2018年增长区间:6.4%~7.9%
三 中国区域的经济前景
四 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一)竞争性市场的完善
(二)相对价格体系的完善
(三)动员型经济的转型
(四)提高结构转型效率
(五)降低供给要素的投入成本
(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
B.1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Efficiency Growth: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Supply Mechanism
1 Economic Situation in 2013 and Forecast for 2014
1.1 Economic Situations in 2013
(i)A leading analysis:Recovery in industry vs.deflation in real economy
(ii)Analysis of three driving forces:recovery in export,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and ca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cline in consumption
(iii)Price Stability
(iv)Financial Risk
1.2 Expectation and Forecast of 2014
2 Potential Growth Rate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Prospect for 2013-2018
2.1 Decomposition of GDP growth based o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demographic structural change
(i)Tot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demographic dividend growth rate
(ii)The change of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ii)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rate
(iv)Scenario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change on economic growth (2013~2018)
2.2 Structural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labor productivity change rate:industrial distribution effect
2.3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growth rate based on CD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nonlinear variables
(i)Labor supply
(ii)Capital input
(iii Long-term trend for flexible changes of elements
(iv)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2.4 Interval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2013~ 2018):6.4~7.9%
3 China’s Economic Prospect by Regions
4 Policy Suggestions for Supply-Sid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i)Improvement in competitive market
(ii)Improvement in relative price system
(iii)Transformation of mobilized economy
(iv)Improvement i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v) Reduction in input costs of supply elements
(vi)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BⅡ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B.2 中国区域内生创新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创新、熟练劳动力和R&D
三 模型与数据
四 专利、R&D、研发人员、FDI和政府科技资金
五 回归分析
六 结论
B.3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
一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
1.技术创新投入
2.技术创新产出
3.技术创新效率
4.劳动生产率
二 原因分析
三 政策建议
B.4 新型增长动力的培育
一 新增长动力培育的方向与原则
二 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对新增长动力的探讨
(一)资本
(二)人力资本
(三)技术创新
(四)制度改革
三 小结
B.5 中国对外投资的国际比较和展望
一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征事实
1.对外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2.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
3.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显现
4.贸易出口受阻
二 对外投资国际比较及理论阐述
1.中印对外投资的比较分析
2.中日对外投资的比较分析
三 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方向
1.投资区位选择从重点化向多元化转移
2.利用对外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3.对外投资主体由大型国企向中小企业转变
B.6 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
一 中国现行的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统计体系简介
二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一)将《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转换成《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形式
(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简化
(三)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简表》和《证券公司资产负债简表》并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四)对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变动的简要分析
三 小结:本文估算方法的特点
B.7 城市化率多重“S”型曲线估计及预测
一 文献综述
二 城市化率“S”型增长曲线及其适用性
(一)城市化率“S”(或Logistic)型增长曲线
1.城乡人口增长率之差法(URGD方法)
2.城市化率变化时间路径法
(二)城市化率“S”型增长曲线的拓展
1.城市化效应
2.经济发展效应
3.城市化率增长率与城乡人口增长率之差
(三)城市化率“S”型增长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三 城市化率多重“S”型曲线估计及预测
(一)数据及分析
(二)“S”型增长曲线的线性估计
四 小结及建议
BⅢ 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
B.8 1990~2013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
一 引言
二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结果
(一)各省区市发展前景指数及排名情况
(二)各省区市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情况
1.各省区市经济增长指数及排名情况
2.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增长指数及排名情况
3.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增长指数及排名情况
4.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增长指数及排名情况
三 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一)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3.2013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4.2012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5.2011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6.2010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7.2009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二)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3.2013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4.2012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5.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6.2010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三)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3.2013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4.2012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5.2011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6.2010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四)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3.2013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4.2012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5.2011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6.2010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五)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3.2013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4.2012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5.2011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6.2010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四 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级指标
1.一级指标权重
2.主要省区市发展前景雷达图
(二)二级指标
(三)具体指标
五 结论
六 附录1:评价结果相关图表
七 附录2:综述、指标设计及数据处理
(一)综述
(二)发展前景评价指标设计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1.数据来源
2.指标的处理
3.关于指标的一些说明
(四)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过程
B.9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编简介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季刊)》2010年10月。
张自然、陆明涛:《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金融评论》2013年第1期。
张平、刘霞辉:《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张平、刘霞辉、王宏淼:《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二):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张平、刘霞辉:《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张平、刘霞辉:《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2011):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与区域转型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平、张晓晶:《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蔡濛萌、郑舒丹:《对外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效果的中日比较研究》,《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4期。
何帆:《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环境》,《中国金融》2013年第1期。
李逢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2期。
綦建红、李鸿:《中国与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与启示》,《亚太经济》2007年第11期。
裴长洪:《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裴长洪、彭磊、郑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经验与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裴长洪、郑文:《国家特定优势:国际投资理论的补充解释》,《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裴长洪:《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汤建光:《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点比较及其启示》,《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
武强:《中日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赵伟:《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
曹飞:《中国人口城市化Logistic模型及其应用——基于结构突变的理论分析》,《西北人口》2012年第6期。
王崇锋、张古鹏:《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水平预测研究》,《东岳论丛》2009年第6期。
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丁刚:《基于PDL模型的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王金营:《经济发展中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比较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李恩平:《城市化曲线的推导与应用:误解阐释与研究拓展》,《经济研究》2012年工作论文WP354。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9期。
孙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述评》,《中国可持续发展》,200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Anselin,L.(1988).
Anselin,L.,Vargas,A.,Zoltan,A.(1998).“Local Geographic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
Audretsch,D.B.,Feldman,M.P.(1996).“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Henderson and J.F.Thisse(Eds),
Botazzi,L.,Peri,G.(2003).“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
Cheung,K.,Lin,P.(2004).“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
Cliff,A.,Ord,J.,1972.“Testing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mong Regression Residuals.”
Cliff,A.,Ord,J.,1981.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Pion,London.
Cohen,W.M.and Klepper,S.(1992).“The Anatomy of R&D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Cohen,W.M.,Levinthal,D.A.(1989).“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Innovation.”
Correa,P.G.,Fernandes,A.M.,Uregian C.J.(2010).“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he Investment Climate:Firm Level Evidence for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Dinopoulos,E.,Segerstrom,P.(1999).“A Schumpertarian Model of Protection and Relative Wages.”
Dunning,John,and Rajneesh Narul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Vol.3.Routledge,2003.
Dunning,John H.,Roger Van Hoesel,and Rajneesh Narula.“Explaining the ‘New’Wave of Outward FDI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aiwan and Korea.” Research Memoranda 9(1996):1-25.
Faggian,A.,McCann,P.(2006).Human Capital Flows and Regional Knowledge Asset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
Gilboy,G.(2004)The Myth behind China’s Miracle.
Girliches,S.(1990).“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
Gorodnichenko,Y.,Svejnar,J.,Merrell,K.(2010).“Glob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Grossman,G.M.,Helpman,E.(1990).“Trade,Innovation and Growth.”
Hu,A.G.,Jefferson,G.H.(2009).“A Great Wall of Patents:What is behind China’s Recent Patent Explosion?”
Jaffe,A.B.,Trajtenberg,M.,Romer,P.(2002).
Kim,M.J.,Mah,J.S.(2009).“China’s R&D Policies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Krugman,P.(1991a).
Lucas,R.E.(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an,P.,1950.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Biometrika 37,17-23.
Moreno,R.,Paci,R.,Usai,S.(2005).Geographical and Sectoral Clusters of Innovation in Europe,
NORTHAM,R.M.Urban Geography.New York :John Wiley &Sons,1975:8.
OECD.(2007).
Pakes,A.(1986)Patents as Options:Some 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Holding European Patent Stocks,
Peri,G.(2005).“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Flows and Their Effect on Innovation.”
Romer,P.(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Verspagen,B.(2006).“University Research,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Systems.”
World Bank,Indicators of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Quality,2006.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April 2005,ESDS International,(MIMAS)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5.
World.Bank,“The World Bank Public Information Center Annual Report FY95”,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5.
Zhang,Y.China’s Emerging Global Businesses:Political Economy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igations,Palgrave Macmillan:Basingstoke.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