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93

面子与消费图书

Face and Consumption

SSAPID:101-1575-3678-70
ISBN:978-7-5097-104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专著从面子这一非常本土化的概念着手,探讨面子文化下的消费行为特点,立意新颖,而且研究面子消费行为对深入研究中国人的独特消费行为也是十分有价值的选题。本专著注重实证分析,定性材料丰富,定量研究能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对开展和促进本土化消费者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姜彩芬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附录3 问卷

 附录1 初步访谈提纲

 前言

 附录2 初步被访个案资料

 后记

 附录4 G村被访者资料

 第1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视角与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2章 面子与消费的理论综述

  一 面子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中对面子含义的讨论

    1.胡先缙对面子的定义

    2.金耀基的面子定义

    3.何友晖的定义

    4.翟学伟对“面子”的定义

    5.其他学者论“面子”

   (二)有关面子的层次

   (三)面子的产生根源探索

    1.面子与儒家传统

    2.面子是耻感文化影响下的结果

    3.面子是社会取向的文化背景下的结果

    4.面子与人情社会

   (四)面子的功能与相关理论解释

    1.面子是个体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

    2.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造就了个人印象整饰的面子功夫

    3.面子的社会交换功能有利于中国人建立和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

    4.面子的社会控制功能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 社会学领域有关面子与消费的文献

   (一)消费的符号象征性

   (二)消费与社会分层

   (三)消费与地位的升降

   (四)面子是一种符号资源

  三 实证研究文献

   (一)有关面子的实证研究

   (二)有关人情消费的实证研究

   (三)有关面子消费的实证研究

 第3章 脸面解析与初步探索性定性研究

  一 脸面的含义

   (一)关于“面”、面子及其引申意义

    1.“面”、面子的含义

    2.与“面”有关的词及其引申含义

    3.与面子有关的其他说法

   (二)关于“脸”的含义及其引申意义

    1.对“脸”的解释

    2.与“脸”有关的引申含义

    3.有关民间习语分析

    4.与面子相近的词的含义

  二 面子与消费的初步探索性定性研究

   (一)面子的内涵

    1.面子的符号象征性

    2.面子的特点

    3.关于面子的层次

   (二)受面子影响的消费行为的特点

    1.面子与消费的物品和场合

    2.面子与礼物消费

    3.面子与消费的动机

    4.影响面子消费的因素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假设

  一 本研究对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本研究对“面子”和“脸”的界定

   (二)面子的定义

   (三)面子的层次

   (四)与消费相关的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立论依据与理论假设

 第5章 面子与消费的调查数据分析

  一 调查过程

   (一)概念模型中的变量设计与测量项目

    1.面子观念

    2.面子消费行为的特点

    3.测量消费者在消费中的态度和取向

    4.测量社会阶层

    5.消费目的和消费水平

   (二)样本概况

  二 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一)关于面子观念的可靠性分析

   (二)有效性分析

  三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对面子的看法

   (二)与面子有关的消费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1.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情况

    2.因面子而购买物品的情况

    3.着装方面

    4.礼物的消费方面

    5.关于宴请

    6.关于住房消费

    7.关于交通工具的消费

    8.关于在消费时是否会经常考虑到面子因素

    9.关于消费时面子观念的变化情况

   (三)个人属性不同,其在消费时面子观念的比较分析

    1.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

    2.非参数检验

  四 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分析

   (一)对相关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说明

   (二)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各种统计量说明

   (三)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

  五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分析前的数据处理

    1.划分职业层次

    2.建立5个新变量,作为隐变量“消费目的”的标识

    3.建立“消费物品价值”新变量,作为隐变量“消费水平”的标识

   (二)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1.关于缺失值的处理

    2.拟合结构方程模型

   (三)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第6章 个案研究

  一 调查背景

   (一)面子在农村

   (二)作为被调查对象的G村

  二 村民面子消费现象的分析

   (一)时尚型消费,主要表现为村民在消费中追求潮流和体现个性,并以此来争得面子

   (二)炫耀性消费,即村民通过消费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并以此获得面子

   (三)攀比性消费,即村民在消费中明显地是为了与别人攀比,以免自己的物品太差而失了面子

   (四)人情性消费,即村民在人际交往中要维持自己的面子而进行的礼物交换和宴请等

   (五)根消费,即为了表明自己不忘本而进行的投入和花费,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当事人及其亲属的面子

  三 面子文化下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从众性

   (二)超前性

   (三)广泛性

 第7章 结语与讨论

  一 结论

   (一)概念模型的普遍适用性

   (二)结论

  二 本研究的贡献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贡献

  三 本研究的局限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本研究未深入探讨“面子文化”共性下的区域差异化特征

   (二)本研究未深究面子文化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三)本研究未调查集体消费

埃·弗尔姆:《占有还是存在——一个新型社会的心灵基础》,杨慧译,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二卷),王佩莉、袁志英译,三联书店,1999。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艾尔·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安东尼·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周红云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保罗·彼德:《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韩德昌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边燕杰:《中国城市中的关系资本与饮食社交: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开放时代》2004年第2期。

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布莱斯:《消费者行为学精要》,丁亚斌等译,中信出版社,1999。

C.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杨小东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C.米尔斯:《权力精英》,王崑、许荣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蔡禾、何艳玲:《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学术研究》2004年第1期。

陈虎强:《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陈思编《现代营销心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陈向明:《旅居者与外国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陈学明、吴松、远东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成达建:《面子:管理中难以回避的文化差异问题》,《企业活力》2004年第8期。

达尼埃尔·罗什:《平常事情的历史》,吴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王崑、朱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

戴慧思:《中国城市消费革命》,卢汉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德尔·霍金斯等:《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符国群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丁华:《解析面子》,《社会》2002年第10期。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0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费正清:《观察中国》,傅光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冯小双:《面子文化的位置——农村妇女消费观调查》,《21世纪》1995年第3期。

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余宁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高雅杰主编《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高永平:《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格雷戈里:《礼物与商品》,杜杉杉、姚继德、郭锐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顾伟列:《村民交际中的人情伦理与互惠原则——上海松江张泽镇村民视野中的礼物馈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

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侯杰泰等:《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黄光国、胡先缙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吉尼·斯蒂芬·伏琳:《时尚:从观念到消费者》,王立非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姜彩芬:《面子文化助长面子消费》,2005年7月14日《南方日报》(理论版)。

姜彩芬:《人情消费难算账》,2005年8月25日《南方日报》(理论版)。

姜彩芬:《表现性消费异化》,2005年11月17日《南方日报》(理论版)。

姜彩芬:《社会经济的和谐与发展需警惕消费异化》,《岭南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姜彩芬:《面子、符号与消费》,《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蒋英菊:《苏村的互助——乡村互惠交换体系的人类学分析》,《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金耀基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蓝甲云、张长明、易永卿:《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李鹏飞:《印象整饰与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与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李亦园、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煜:《社会学取向的消费研究初探》,《社会》2001年第1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林南:《社会资本》,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

卢泰宏:《关注中国消费行为》,《销售与市场》2004年第2期。

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卢纹岱、朱一力、沙捷:《SPSS for Windows 从入门到精通》,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上)》,《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5期。

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下)》,《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5期。

罗钢、王中枕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罗格·布莱克韦尔等:《消费者行为学》(第9版),徐海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

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

马克斯:《人员推销》,郭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马戎:《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

马银春编《点子面子票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2。

迈克·彭等:《中国人的心理》,邹海燕等译,新华出版社,1990。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恒译,华夏出版社,2003。

米切尔·舒德森:《广告:艰难的说服》,陈安全译,华夏出版社,2003。

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舒扬等译,书海出版社,2004。

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纳雷希·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涂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尼古拉·埃尔潘:《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彭华民:《炫耀消费探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

齐泽克、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权立枝、吴晓东:《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0期。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沙莲香:《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史密斯、克拉曼:《时代行销——消费者世纪大调查》,姜静绘译,三联书店,2000。

宋圭武:《说说面子经济学》,凤凰网,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5040617914368/20051225/716686.shtml,2005。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

王保进:《多变量分析——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王建平:《中国城市中间阶层消费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宁:《定性研究方法讲义》(未出版),2005。

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王晓霞:《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

王雅刚:《布朗与列文森礼貌理论研究述评》,《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王轶楠、杨中芳:《针对面子得失及因应行为的初步构念:面子——预测差异模型的提出》,《社会心理研究》2004年第3期。

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王轶楠、钟向阳:《一项从自我呈现角度针对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第1~2期。

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翁定军编《社会研究定量数据的处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吴铁钧:《“面子”的定义及其功能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吴志鹏:《面子研究的社会心理取向述评》,《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第1~2期。

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谢斯、米托:《消费者行为学管理视角》,罗立彬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辛丽丽:《儒家理性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晏辉:《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求是学刊》2007年第3期。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杨晖:《“面子”的文化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杨美惠:《关系学的力量》,《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7~8期。

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易中天:《品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易中天:《闲话中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应国瑞:《案例学习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于洋:《面子:中西文化与语言解读》,《北方论丛》2002年第5期。

袁方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约翰·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翟学伟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张琳琳、黎亮:《面子》,重庆出版社,2006。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世界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世界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文彤、闫洁:《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秀娟、汪纯孝:《人际关系与职务晋升公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赵玲:《消费合宜性的伦理意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郑也夫主编《消费的秘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

钟明善、朱正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第二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周建国:《紧缩圈层结构论:一项中国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三联书店,2005。

周桔:《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

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

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社会》2003年第9期。

佐斌:《面子与脸——一项关于中国人典型心理的初步分析》,《社会心理研究》1993年第1期。

佐斌:《中国人的脸与面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SPSS “Tables”在比率同质性χ2事后比较之应用》,http://web.nutn.edu.tw/gac610/%E5%AD%B8%E8%A1%93%E5%B0%88%E5%8D%80/%E5%90%B3%E8%A3%95%E7%9B%8A%E6%95%99%E6%8E%88/SPSS%E7%9A%84Tables%E7%A8%8B%E5%BA%8F%E5%9C%A8%E6%AF%94%E7%8E%87%E5%90%8C%E8%B3%AA%E6%80%A7%E5%8D%A1%E6%96%B9%E6%AA%A2%E5%AE%9A%E4%BA%8B%E5%BE%8C%E6%AF%94%E8%BC%83%E4%B9%8B%E6%87%89%E7%94%A8.doc。

Arbuckle,James L. and Werner Wothke. 2003. Amos 4.0 User’s Guide.

Bohmstedi,George W. and Edgar F.Borgatte(eds.). 1981. Social Measurement:Current Issue. 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

Bourdieu,P. 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ourdieu,P. 1998. Practical Reason:On the Theory of A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Conlin. 1995. “Conspicuous Confusion?— A Critique of Veblen’s Theory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Sociological Theory,13(1):37-47.

DeVellis,Robert F. 2003. Scale Development: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Ltd.

Fan,Ying. 2002. “Guanxi’s Consequences:Personal Gains at Social Cos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38(4).

Foxall,Gordon R. 1975“Social Factors in Consumer Choice: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1):60-64.

Garl,Howard and Bert R.Brown. 1972. “Face-Saving as Affected by Subjects’ Sex,Audiences’ Sex and Audience Expertise.” Sociometry,35(2):280-289.

Hair,Joseph F.Jr.,Rolph E.Anderson,Ronald L.Tatham,and William C.Black.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Ho,David Yau-fai. 1976. “On th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1(4):857-884.

Jin,Wenshan. 2000.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Chinese Lian/Mian(Face)Practices.” Ph.D.dis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Joy,Annamma. 2001. “Gift Giving in Hong Kong and the Continuum of Social Ti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8(2).

King,A.Y.S. and Myers,J.T. 1977. Shame as an Incomplete Conception of Chinese Culture:A Study of Face. Hong Kong:Social Research Center.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ipains,Andrew B. 1997. Producing Guanxi:Sentiment,Self 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Daniel.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tion. T.J.Press(Padstow)Ltd.

Samli,A.Coskun. 1995. International Consumer Behavior:Its Impact on Market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USA.

Stover,L.E. 1974.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New York:Mentor.

Vaus,David de. 2001. Research Design in Social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Ltd.

Wong,Nancy Y. and Aaron C.Ahuvia. 1998. “Personal Taste and Family Face:Luxung Consumption in Confusion and Western Societies.”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15(5):423-441.

Yang,M.F. 1994. Gifts,Favors and Banquets: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Yau,Oliver H.M. 1994. Consumer Behavior in China: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T.J.Press(Padstow)Ltd.,Padstow Cornwall.

简 介:本书核心在于以伦理视角审视现行消费的合宜性,揭示西方消费理论的伦理欠缺,穷举消费违背伦理众象,明确合宜性消费范围扩展及动力提升的路径;研判违背伦理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不足,界定出合宜性消费作为“首驾马车”拉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发展出伦理约束下的消费力提升理论及对应的质量型经济增长理论。

作者: 孙世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