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70

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图书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SSAPID:101-1180-2680-32
ISBN:978-7-5097-033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西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发展、思想体系以及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危机与挑战,介绍了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体育文化,从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的角度上阐述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差异,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匡补,提出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接中的对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杨弢
编 辑:陈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背景的研究

  二 古希腊和中国传统文明的比较研究

  三 传统体育发展的研究

  四 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

  五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人文精神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研究

 第二章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追溯

  第一节 古代奥运会的起源

   一 众说纷纭的神话传说

    (一)关于众神之王宙斯登上王位的传说

    (二)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传说

    (三)雅典娜与波塞东争当保护神的传说

    (四)佩洛普斯娶亲的传说

   二 关于《荷马史诗》的记载

   三 避免战争的传说

   四 希腊人对橄榄树特殊感情的传说

  第二节 古代奥运会的兴起

   一 古希腊的文化繁荣给古希腊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 宗教信仰对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的作用及影响

   三 祭祀仪式对古希腊奥运会的作用及影响

   四 古希腊城邦制度是奥林匹克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

   五 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对古代奥运会的影响

  第三节 古代奥运会的衰落

   一 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使古代奥运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根基

   二 希腊社会文化内涵的变化使古代奥运会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三 基督教的国教化给古代奥运会带来了灭顶之灾

   四 自身弊病积重难返是加速古代奥运会衰亡的内部原因

  第四节 流芳百世的古代奥运会的

 第三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世界体育的风向标

  第一节 现代奥林匹克概述

  第二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

   一 奥林匹克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奥林匹克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运动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四)奥林匹克选手的榜样作用

   二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

   三 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

   四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

   五 奥林匹克理想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 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作用

    (一)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二)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方面

     2.道德社会化方面

     3.培养社会角色方面

     4.个性形成方面

   二 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的作用

    (一)奥林匹克将多种文化形式汇聚到一起,创造和表现着一个美丽的世界

    (二)奥林匹克促进了世界不同类型文明的接触、交流和融合

    (三)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公平的典范

    (四)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之一

  第四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挑战

   一 奥林匹克自身理论缺失引起的异化危机

   二 奥林匹克运动商业化对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挑战

   三 奥林匹克运动员职业化——精彩与危机并存

   四 兴奋剂——可怕的欺骗

   五 腐败——奥林匹克的毒瘤

   六 体育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挑战

   七 裁判执法不公——竞技体育的陷阱

   八 球场暴力危机和恐怖主义的挑战

   九 政治斗争的影响——奥林匹克的阴影

   十 三大支柱之间的矛盾

   十一 自身组织制度的弊端

   十二 欧美为中心的体育沙文主义

   一 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体育的影响

   二 现代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

    (一)现代体育对奥林匹克思想的影响

    (二)现代体育对奥林匹克活动的影响

    (三)现代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六节 西方体育文明的是与非

 第四章 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体育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一 养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二)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的多元文化

    (三)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二 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

   三 血缘宗法制度维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与精髓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儒学

    (一)天理良心

    (二)三纲五常和道德规范

    (三)孝悌观念和家庭伦理

    (四)忠君爱国观念

    (五)成仁取义和气节

    (六)礼俗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观念

    (一)宇宙观上对“生”的崇尚

    (二)社会观上对“家”的爱戴

    (三)人生价值观对“德”的追求

    (四)思维方式上的贵“和”倾向

   三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为万物之宗的哲学观念

    (二)少私寡欲的处事原则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 传统文化沐浴的传统

   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体育文化的形式

    (一)宗教祭祀

    (二)礼仪制度

    (三)军事体育

    (四)文化娱乐

   二 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

    (一)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宋明理学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三 以养生、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体育

    (一)道家思想孕育滋养的养生体育

     1.道家思想对养生体育的影响

     2.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养生体育原则

    (二)中国传统体育的标志性项目——武术

  第四节 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中西体育文化的比较

  第一节 中西体育文明的比较

  第二节 中西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三)中国传统体育以防病健身、竞技表演、文化娱乐为基本模式

    (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宽厚、礼让、和平为价值取向

   二 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个人为社会本位

    (二)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第三节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 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和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差异

   二 中西方体育思想基础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体育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强调整体,以心为本

    (二)西方体育文化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注重分解,以身为本

   三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一)中西方在对体育与人的价值上强调点和侧重点的不同

    (二)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三)中西方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四)中西方对待竞技的态度和胜负观的不同

 第六章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国当代体育对奥林匹克

  第二节 中国当代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带给中国体育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节 从容应对体育运动的全球化大趋势

   一 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二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趋势

   三 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把握中华体育文化的精粹,在世界体育中保持鲜明

  第三节 将中国传统体育文明与现代体育文明内在的衔接起来,实现两种体育文明的匡补

  第四节 将“体育为人人”视为中国

  第五节 弘扬奥林匹克主义,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人与人的和谐

   (三)人自身的和谐

 第八章“人文奥运”理念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

  第一节 “人文奥运”的溯源

   一 古希腊文化的人文意蕴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 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第二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

   一 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二 人文奥运的和谐理念为解决奥林匹克的人文危机提供了哲学基础

    (一)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为解决奥林匹克人文危机提供了方法论

    (二)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为解决奥林匹克人文危机提供了价值取向

   三 人文奥运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会与交流

  第三节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本书以中西方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发展、思想体系及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危机与挑战,介绍了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体育文化,从比较的角度上阐述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差异,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匡补,提出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对接中的对策。

〔澳〕加里·特朗普:《宗教起源探索》,孙善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陈刚:《“人文精神失落”新议》,《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7期。

陈国强:《困扰奥运会的兴奋剂问题》,《中国学校体育》1998年第1期。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青:《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第1期。

陈日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及其差异的本质》,《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第11期。

陈胜、朱智华:《篮球比赛的体育文化价值》,《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陈万章、杨玲:《试论体育文化演进的思想线索》,《体育与科学》1999年第11期。

陈旭:《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

程晓峰:《奥林匹克学对我国体育价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第4期。

从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出版社,1993。

崔连仲:《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

崔晓宇、陶宏军、曹宣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四川体育科学》2005年第6期。

〔德〕斯威布等:《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杜金萍:《“人文奥运”内涵探析》,《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第2期。

杜利军:《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3期。

段健芝、张英建:《论奥林匹克主义的现实意义》,《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

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www.cnki.net。

冯霞:《人文奥运对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2期。

冯虞章:《试谈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高全、尚迎秋、刘庆龙:《“人文奥运”理念及实施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耿开君:《以传统人文精神融摄现代科技——本土现代主义态度》,《新东方》2001年第3期。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战略的回应》,《科学中国人》2003年第8期。

〔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袁华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谷世权、李春龙:《对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中如何突出中国特色的刍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第12期。

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郭金平:《人文精神的历史定位、理性定位、实践定位》,《河北学刊》1997年第2期。

韩丹:《论斯泡茨文化与体育文化》,《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郝勤:《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致性》,《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期。

何振梁:《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本质》,www.cnki.net。

黄彬:《试述体育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整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12期。

黄彬、周评:《2008北京奥运会“人文”主题文化内涵解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贾永雄:《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金延、郝燕:《我国体育理论中的人文精神流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金元浦:《人文奥运、文化中国与和谐世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8期。

孔繁敏等:《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李卞:《奥林匹克运动的启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李辉:《来自苏联的红色冲击波——从个例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第1期。

李金梅:《中国马球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李宁、唐宏贵:《试论奥林匹克运动的群体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李忠杰:《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梁丽娟:《何振梁与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

林向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体育发展的质疑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3期。

刘吉:《我说体育——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机》,《体育文史》1999年第3期。

刘蔚华:《儒家与未来》,齐鲁书社,2002。

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董友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刘柞昌、光仁洪、韩承文:《世界通史》(近代卷上、下),人民出版社。

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竞争》,《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第4期。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芦平生、熊振强、陈仁伟:《浅析中国体育文化的本源及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吕利平、林秋菊:《略论体育文化的起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马永红:《研究体育人文精神价值的意义》,《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0期。

马振铎、徐远和、郑家栋:《儒家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陈新权、王平译,工人出版社,1988。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郭于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拉尔夫、林顿:《文化树》,何道宽译,重庆出版社,1989。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美〕马修·波班等:《奥林匹克大机遇》,新华出版社,200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美〕F.J.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美〕特伦斯·欧文:《古典思想》,覃方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威廉·J.古德:《原始宗教》,张永钊等编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蒙培元:《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www.cnki.net。

孟凡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裴东光:《奥林匹克主义的演变》,《体育文史》2001年第1期。

彭雪涵:《对古今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几点研究》,《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

彭业仁、陈惠娜:《全球化、后现代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1期。

彭永捷:《浅论“人文奥运”观念的内涵》,《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屈洁:《论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政治》,《体育文史》1999年第3期。

全海英、于文谦、王小媛:《试论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人文体育”》,《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任海:《奥林匹克号角为青年而吹响》,《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5期。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1期。

任海等:《奥林匹克运动》,人民出版社,1993。

任海:《顾拜旦与奥林匹克仪式》,《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第3期。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3期。

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苏新荣:《奥运会过度商业化的弊端》,《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苏瞻红:《也谈新世纪的人文精神》,《探求》1998年第5期。

〔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欧洲文化的起源》,陈筠等译,三联书店,1984。

孙葆丽:《北京2008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孙葆丽:《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新北京奉献给新世纪的新奥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期。

孙兴岱、孙东东:《顾拜旦和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山东体育科技》1996年第1期。

谭华:《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田桂菊、赵淑英:《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社会化》,《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田祖国、钟海平:《论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3期。

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万发达、万发强:《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文化比较》,《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汪百祥:《2008北京奥运会:中西文化的契合》,《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王岗、田文波:《穿越历史的目光:中西体育文化之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王桂忠:《析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性》,《韶关大学学报》1999年第8期。

王丽亚:《人文精神的危机与重倡》,《外国文学》2001年第6期。

王日恒:《中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对比及其对体育的影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王一侬:《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之关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王越旺:《“黑暗时代”的文明曙光——中世纪早期修道院对西欧社会发展的推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王增喜:《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1期。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

王祖爵:《奥林匹克文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席焕久等:《体育人类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向家俊:《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雄在高:《人文精神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主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熊斗寅:《顾拜旦和他的不朽诗篇“体育颂”》,《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10期。

熊晓正:《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许斌、许晓音:《西汉体育文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4期。

杨帆:《链接奥林匹克》,《发展》2001年第9期。

杨方:《哲学的人文精神功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杨慧玲:《浅谈新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第5期。

杨弢、卢元镇:《古希腊城邦制度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杨弢:《希腊城邦制度是现代体育文明的基础》,《体育文史》2001年第1期。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杨文学、万彩英:《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之关系》,www.cnki.net。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

杨政:《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易剑东:《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80年代后体育方针的影响》,www.cnki.net。

易剑东、吴昌宗:《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徐钧尧、龚晓庄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英〕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吕大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英〕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英〕玛丽·比尔德、约翰·汉德森:《古典学》董乐山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英〕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于克勤、章会菁:《古代奥运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俞红:《关于重建人文精神的几点反思》,《哲学研究》总114期。

袁黎平、田雨普:《和合思想:人文奥运的精髓》,《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9期。

远方:《丑陋的体育——现代体育批判》,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绽小霞:《奥运精神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弘扬》,《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张成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危机》,《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家成:《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张克步:《关于当代人文精神现状与特征的思考》,《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张立文:《儒家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4期。

张茹伦:《奥林匹克运动的忧思——纪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周年》,《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9期。

张英建:《中西方体育文化特征及发展趋势之比较》,《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赵澄宇、薄云宵:《五环旗下的幽灵》,知识出版社,2000。

赵越:《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人文奥运之浅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郑国华、熊晓正、王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郑杭生、李迎生:《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钟琼、田军谊:《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周令、朱咏贤:《北京2008奥运会对人文的追求》,《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5期。

朱波涌、冯国建:《论体育文化的特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朱龙华:《希腊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左铁儿:《传统文化与体育文化问题的思考》,《广西体育科技》1994年第1期。

Aeschylus,Aeschylus,V.2,translated by Smith,H.W,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Reprinted,1973.

Aristophanes,Aristophanes,V.3,Translated By Rogers,B.B,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Reprinted ,1982.

Clement,Clement of Alexandria,translated by Butterworth,G.W.,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Reprinted,1979.

Adkins,Arthur W.H.& White,Peter ed.,The Greek Polis,London,1986.

Adshead,K.,Politics of the Archaic Peloponnese,Avebury Publishing Company,1986.

Born,A.R.,The Lyric Age of Greece,London,1960.

Bremmer,Jan N.,Greek Religion,Oxford,1994.

简 介:现代体育因其兼具传统体育的娱乐功能和独特的社会化功能,能够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发挥明显的带动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中,以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资源,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较成功地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本书从实际与理论两方对这些宝贵经验进...

作者: 张冬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