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61

地域的等级图书

Territorial hierarchy

SSAPID:101-1028-0601-71
ISBN:7-80190-506-7
DOI:
ISSN:
关键词:

民族人类学 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云南大理喜洲镇的再研究成果,是一部详细的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报告。作者采用结构主义的视角,展现了该地地域崇拜现象的等级结构。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作 者: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文前彩插

 前言

 相关链接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出版说明

 导论 再研究、复合文化、地域崇拜

  导论 再研究、复合文化、地域崇拜

   一 课题的界定:再研究

   二 西南民族研究背景下的大理喜洲

    (一)《祖荫之下》

    (二)建国初期的少数民族研究

    (三)人类学恢复以来

   三 问题与文献

    (一)文化的复合性

    (二)理论背景

   四 本书的框架

 第一部分 喜洲及其复合文化背景

  第1章 本土观念中的喜洲

   一 行政、市场、仪式空间

    (一)变动剧烈的行政空间

    (二)今昔迥异的市场空间

    (三)相对稳定的仪式空间

   二 自然环境

   三 社会经济

  第2章 地方史造就的复合文化

   一 作为地方政权的大理

    (一)古史时代(西汉至10世纪)

    (二)偏安一隅的小朝廷(10世纪至1381年)

   二 作为地方文化的大理

    (一)帝国*边陲(1381~1872年)

    (二)民族—国家时代(1872年至今)

   三 族性的演变

    (一)边缘化后的族性

    (二)从汉族到白族的再次扭转

    (三)傣人问题

 第二部分 仪式中的地域崇拜

  第3章 本主

   一 地域意义上的本主

    (一)本主概况*

    (二)本主的特征

     ·功能一致

     ·各有辖区

    (三)喜洲的本主

   二 依附本主的地域崇拜组织

    (一)莲池会

    (二)执事会

   三 本主仪式

    (一)莲池会念经与家户献祭

    (二)本主诞

    (三)火把节

     ·火把节仪式

     ·火烧松明楼

  第4章 非本主

   一 非本主与地域

    (一)非本主的地域特征

     ·功能单一、结构互补

     ·地域交错

    (二)非本主神祇

     ·山神、土地、龙王

     ·城隍、地藏王、灶君

   二 依附非本主的地域崇拜组织

    (一)洞经会

    (二)圣谕堂

   三 非本主仪式

    (一)降神仪式

    (二)烧包节

    (三)桂楼诞

  第5章 朝圣

   一 神都——五百神王

   二 “接金姑”和“送驸马”

    (一)“接金姑”

    (二)“送驸马”

   三 “绕三灵”

    (一)“绕三灵”的定义

    (二)大理城隍庙(四月二十二日上午至二十三日清早)

    (三)庆洞神都(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

    (四)河涘城(四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四 “绕三灵”(续)

    (一)喜洲人的参与

    (二)“绕三灵”的演变

 第三部分 地域崇拜的等级结构

  第6章 内部和外部

   一 外部涵盖内/外

    (一)本主神的外部起源

    (二)本主的名称与朝贺

    (三)莲池会的外求伦理

   二 内部涵盖内/外

    (一)非本主的就近原则

    (二)修身与聚仙

    (三)内部排斥外部

   三 内/外在朝圣中的等级

    (一)朝圣对本主和非本主的涵盖

    (二)神话中的外部价值

    (三)祈雨——朝圣对本主和非本主的涵盖

  第7章 女性与男性对生育的垄断

   一 男性垄断生育

   二 女性垄断生育

   三 男性与女性的象征性分工

   四 神赐女性生育

 结论 等级结构、“汉语人类学”、“和而不同”

  结论 等级结构、“汉语人类学”、“和而不同”

   一 地域崇拜的等级结构

    (一)一个启示

    (二)两种地域崇拜体系与朝圣的关系

    (三)等级结构与地域崇拜

   二 “汉语人类学”的一个可能

   三 “和而不同”的复合文化

 附录 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

  附录 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

   一 神话和仪式的两个脉络

    (一)大理地方史与神话的关系

    (二)被历史忽略的朝圣仪式

   二 大理神话和仪式的可能关系

    (一)初步的解释

    (二)作为“外部神圣王权”的“三公主金姑”的神话

    (三)生育——朝圣仪式的主题

   三 结论

 《社会学人类学论丛》

BGYY:(清)寂裕著《白国因由》,吴棠校点,巴蜀书社,1998。

BMGX: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编《白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BZJS:《白族简史》编写组编《白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DLXZG:周钟麟撰《大理县志稿》,民国五年排字版。

DSZP: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藏《大理史城董氏族谱》,民国十年版。

JDLFZ:(明)李元阳著《嘉靖大理府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排字版。

KDLFZ:黄元治撰《康熙大理府志》,民国二十六年严镇圭重印。

NZBK:(明)杨慎编《南诏备考》,亦寄轩藏本,乾隆四十年版。

NZYS:(清)阮元声著《南诏野史》,胡蔚本,咸丰丙辰版。

SYDL:大理白族自治州宣传部编《古今诗人咏大理》,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XXZ:《新喜洲》(第一、二期),新喜洲刊社,1936。

XZZZ:喜洲镇志办公室编《喜洲镇志》,送审稿,未刊,1999。

YGGS:《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编《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

YMJB: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YZJS:《彝族简史》编写组编《彝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ZSZP: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藏《大理喜洲赵氏族谱》,1996。

埃里蓬:《今昔纵横谈——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传》,袁文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埃文思-普理查德:《努尔人》,褚建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安字明:《喜洲经济概况调查》,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藏,1940。

巴克斯:《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林超民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陈春声、陈文惠:《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国历史社会发展探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陈寅恪:《序》,载陈垣著《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第235~236页。

陈永龄主编《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

迪蒙[杜蒙]:《论个体主义》,谷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杜昆:《喜洲忆旧》,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杜乙简:《大理白族取乳名习俗》,《大理州文史资料(二)》,政协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员会,1984。

段金录、张锡禄主编《大理历代名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段伟菊:《西镇的家与祭祖》,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厄里:《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学》,载布赖恩·特纳著《Blackwell 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504~535页。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学术自述与反思》,三联书店,1996[1990]。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4~18页。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90],第119~135页。

费孝通:《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费孝通文集》(第七卷),群言出版社,1999[1957],第1~23页。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经过的回顾和体会》,《中国社会科学》(2000a)第1期,第38~51页。

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民俗研究》(2000b)第3期,第5~14页。

费孝通:《人文世界的“和而不同”》,《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年刊》,华夏出版社,2001,第1~3页。

费孝通:《人类学与二十一世纪》,《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18~24页。

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2003。

弗里曼:《米德和萨摩亚人的青春期》,李传家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高丙中:《时空的建构与重构——以土族为例》,载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龚友德:《白族哲学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夫斯基到毛泽东》,胡鸿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郝翔、朱炳祥主编《周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何耀华、詹成绪、杜玉亭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资料集成》(彝族、白族、基诺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横山广子:《命名法与社会组织——日汉及白汉比较研究》,《西南中国诸民族文化の研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与国立民族学博物馆,1990,第39~50页。

横山广子:《大理盆地的民族集团》,载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a,第333~347页。

横山广子:《离开“土”范畴,关于白族守护神总称的研究》,载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109~120页。

侯冲:《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黄林、吴学源:《论云南洞经音乐的社会属性》,《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2期,第29~35页。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黄宣卫:《从岁时祭仪看宣湾阿美族传统社会组织的互补性与阶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9年第67期,第75~108页。

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三联书店,1998a。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b。

剑横:《大理民间同善社、圣谕堂和尹教的活动情况》,《大理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内部发行),政协大理市委员会,1988,第117~119页。

江应樑:《南诏不是傣族建立的国家》,《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第234~260页。

柯约翰:《华中大学》,马敏译,珠海出版社,1999。

雷宏安:《中国洞经文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李春龙主编、主点《正续云南备征志精选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李东红:《白族本主崇拜思想刍议》,《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9~14页。

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咤力教派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67。

李慰苍:《大理的“圣谕坛”》,《大理市文史资料》(第三辑,内部发行),政协大理市委员会,1990,第82~85页。

李亦园:《寒食与介之推——一则中国古代神话与仪式的结构学研究》,《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07~219页。

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连瑞枝:《王权、系谱与婚姻——从云南洱海地区佛教传说的结构谈名家的形成》(初稿),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候选人论文,(台北)中研院网络版,网址,http://ultra.ihp.sinica.edu.tw/~origins/pages/read0103.doc,2002。

梁永佳:《对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研究的几点误读之批评》,《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37~41页。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一卷),谢维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俞宣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三联书店,2000。

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62期,第53~114页。

林美容:《彰化妈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9年第68期,第41~104页。

刘珩:《在本主的庇荫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刘敦祯:《云南西北部古建筑调查日记》,《刘敦祯文集三》,转引自《大理文市资料》(内部发行),政协大理市委员会,2000(1938),第36~49页。

刘尧汉:《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属于彝族之新证》,《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173~184页。

刘永华:《文化传统的创造与社区的变迁——关于龙岩适中兰盆盛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罗常培:《苍洱之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1942]。

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马凌诺斯基:《序》,载费孝通著《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马戎:《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20~25页。

马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9页。

马戎:《民族与民族意识》,载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1999,第34~57页。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第1~30页。

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人所作的原始社会心理研究》,周晓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莫斯:《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莫斯[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木芹:《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转型》,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秋浦:《关于白族本主崇拜的调查与思考》,《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第50~57页。

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张宏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邵献书:《南诏和大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36期,第191~208页。

石钟健:《大理喜洲访碑记》,云南省立龙渊中学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1944。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特纳:《朝圣,一个“类中介性”的仪式现象》,《大陆杂志》1987年第66卷第2期,第51~69页。

田怀清:《大理州本主信仰调查之二》,《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77~218页。

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汪宁生:《西南访古卅五年》,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王积超:《试论云南大理的人口流动与白族家族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王丽珠:《巍山南诏历史调查》,《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38~54页。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

王铭铭:《逝去的繁荣》,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王铭铭:《汉语人类学——西学本土化与学术困境》,《非我与我——王铭铭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a,第299~383页。

王铭铭:《民族与国家——从吴文藻的早期论述出发》,《王铭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b。

王铭铭:《现代场景中的“灵验”遗产》,《王铭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c,第171~211页。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以人类学为中心的思考》,《王铭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d,第1~39页。

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载杨念群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79~130页。

王铭铭:《“朝圣”——历史中的文化翻译》,《走在乡土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王叔武缉著《云南志略辑校》,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王叔武:《大理行记校注 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闻一多:《端午考》,《神话与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吴文藻:《民族与国家》,《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1926],第19~36页。

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成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

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

徐琳、赵衍荪:《白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

许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36期,第165~189页。

许烺光:《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王芃等译,南天书局,1997。

薛琳:《巍山彝族左氏土官社会历史调查》,《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55~94页。

薛琳:《史志研究文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

薛琳:《新编大理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薛琳:《巍山史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杨堃:《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

杨琼:《滇中琐记》,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一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杨定康、杨应康:《喜洲杨氏家谱》,内部核准印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2000。

杨恒灿:《大理民间故事精选》,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89~314页。

杨显公:《闲话大理“文献名邦”》,《大理市文史资料》(第一辑),内部发行,政协大理市委员会,1987,第83~85页。

杨宪典:《大理白族的巫教调查》,《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79~191页。

杨宪典:《喜洲志》(内部资料),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诏史研究学会,1988。

杨宪典、杜乙简、张锡禄等:《大理白族节日盛会调查》,《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81页。

杨永新:《漫忆当年建州时》,《大理文化》1986年第3期,第76~83页。

杨育新:《大理喜洲风物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

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杨政业:《白族本主传说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杨志明:《白族“本主崇拜”的定位问题综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58~61页。

尤中:《僰古通记浅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游国恩:《火把节考》,《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第401~416页。

詹成绪:《试议将白族的本主崇拜定为宗教》,《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第48~53页。

詹承绪、张旭:《白族》,民族出版社,1990。

张渡:《大理仙都考》,未刊,2002。

张旭:《喜洲释名》,载杨宪典:《喜洲志》(内部资料),南诏史学会,1988。

张海洋:《评“民族概念”与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王铭铭等主编《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年刊》,华夏出版社,2001,第204~219页。

张宏明:《神庙祭典与家族竞争》,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

张文勋:《白族文学史》(初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张锡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张锡禄:《大理市本主信仰调查》,载杨政业主编《大理丛书·本主篇》(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第23~56页。

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赵勤:《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赵丙祥:《卫城门外的船队:14世纪以来的地方史进程与殖民遭遇》,载舒炜编《施密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325~397页。

赵丙祥:《古代中国的礼物与神圣王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

赵冠三:《龙湖文录》,私人印行,1999[1947]。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赵寅松:《大理州本主信仰调查之一》,《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57~176页。

郑天挺:《大理访古日记》,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藏抄本,1944。

郑依忆:《血缘、地缘与仪式:向天湖赛夏族三仪式之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9年第67期,第109~142页。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会空间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171~204页。

周锡瑞:《把社会、经济、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史》,《中国学术》2000年第1辑,商务印书馆。

朱炳祥:《村治权力与仪式变迁——以周城白族火把节为例为国家与社会权力互动关系的微观考察》,《社会人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第149~158。

朱家桢等:《大理县喜洲白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第1~85页。

Bell,Catherine(1992),Ritual Theory,Ritual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ch,Maurice(1986),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och,Maurice(1989),Ritual,History and Power:Selected Papers in Social Anthropology,Atlantic Highlands,NJ :Athlone Press.

Bodenhorn,B.(1993),“Gendered Spaces,Public and Private Revisited on the North Slope of Alaska”,B. Bender ed.,Landscape:Politics and Perspectives,Oxford:Berg Press,pp. 169~202.

Bourdieu,Pierre(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Pierre(1985),“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Theory and Society,14,pp.723~744.

Bourdieu,Pierre(1989),“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Sociological Theory,vol. 7(1),pp.14~25.

Cohen,E.(1992),“Pilgrimage Centers:Concentric and Excentric”,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8:33~50.

Credner,Williams(1934),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Observations Made in the Tali(Yunnan)Region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Nan-Chao Problem,Bankok:The Siam Society.

Douglas,Mary(1980),Purity and Danger: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Dumont,Louis(1970),Homo Hierarchicu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mont,Louis(1986),A South Indian Subcaste,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ickelman,D. F.(1976),Moroccan Islam:Tradition and Society in A Pilgrimage Center,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Evans-Pritchard,E.E.(1937),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Pritchard,E.E.(1962),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The Free Press.

Feuchtwang,Stephan(1974),“Domestic and Communal Worship in Taiwan”,in Wolf,A.,ed.,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 105~30.

Feuchtwang,Stephan(1992a),The Imperial Metaphor:Chinese Popular Relig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Feuchtwang,Stephan(1992b),“Boundary Maintenance:Territorial Altars and Areas in Rural China”,Cosmos,Vol.,pp. 93~109.

Feuchtwang,Stephan(1996),“Local Religion and Village Identity”,in T. T. Liu and D. Faure eds.,Unity and Diversity,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pp.161~176.

Feuchtwang,Stephan and Wang Mingming(2001),Grassroots Charisma,London:Routledge & Paul.

Fitzgerald,C. P.(1941),The Tower of Five Glories—A Study of Ta Li,Yunnan,London:The Cresset Press.

Fortes,Meyer(1953),“Structure of Unilineal Descent Groups”,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 55:17~41.

Fortes,Meyer,and Evans-Pritchard(1940),African Political Syste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edman,Maurice(1963),“A Chinese Phase of Social Anthropolog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4(1),1~19.

Freedman,Maurice(1979),“Chinese Geomancy:Some Observations in Hong Kong”,Skinner,W. ed.,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Stand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 189~211.

Geertz,Clifford(1983),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New York:Basic Books.

Granet,Marcel(1932),Festivals and Songs of Ancient China,London:George Routlege & Sons.

Hillier,B. and J. Hanson(1984),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su,Francis L. K.(1948),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su,Francis L. K.(1971),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Kinship,Personalilty &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with a new chapter(1967),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su,Francis L. K.(1999),My Life as a Marginal Man,autobiographical discussions with Francis L. K. Hsu,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Hubert,Henri and M. Mauss(1964),Sacrifice:Its Nature and Fun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per,Hilda(1972),“The Language of Sites in the Politics of Space”,American Anthropologist,n.s.,vol. 74(3),411~25.

Leach,Edmund(1961),Rethinking Anthropology,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The Athlone Press.

Leach,Edmund(1970[1954]),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London:The Athlone Press.

Leach,Edmund(1982),Social Anthropology,Glasgow:Fontana Press.

Lévi-Strauss,Claude(1969),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Boston:Beacon Press.

Lévi-Strauss,Claude(1983),The Way of the Masks,London:Jonathan Cape.

Lévi-Strauss,Claude(1987[1950]),Introduction of the Works of Marcel Mauss,London:Routledge & Paul.

Lévi-Strauss,Claude(1990[1969]),The Raw and the Cook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ckerras,Colin(1988),“Aspects of Bai Culture: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 Yunnan Nationality”,Modern China,14(1).

Malinowski,Bronislaw(1992[1948]),“Myth in Primitive Psychology”,in B. Malinowski,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Other Essays,Prospect Heights:Waveland Press,Inc.

Moffatt,Michael(1986),“Editor’s Introduction”,in Lious Dumont,A South Indian Sudcaste,Dd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yerhoff,B.(1982),“Rites of Passage:Process and Paradox”,in Victor Turner ed.,Celebration:Studies in Festivity and Ritual,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pp. 109~135.

Nissan,Elizabeth(1988),“Polity and Pilgrimage Centers in Sri Lanka”,Man(n.s.),23,253~274.

Notar,Beth(1999),Wild Histories:Popular Culture,Place and the Past in Southwest China,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Ortner,Sherry(1974),“Is Female to Male Is Nature Is to Culture?”,M. Rosaldo and L. Lamphere,eds.,WomenCulture of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67~87.

Pred,Allan(1990),Making Histories and Constructing Human Geographies,Boulder,CO:Westview Press.

Propp,Vladmir(1984),“Oedipus in the Light of Folklore”,in Lowell Edmunds and Alan Dundes,eds. Oedipus:A Folklore Casebook,Garland Press.

Radcliffe-Brown,A. E.(1940),“Preface”,in M. Fortes and Evans-Pritchard eds. African Political Syst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dfield,Robert(1956),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vière,P. G.(1974),“The Couvades:A Problem Reborn”,Man,n.s.,vol. 9(3),423~435.

Robertson-Smith,William(1969 [1927]),Lectures on the Religion of the Semites,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KTAV Publishing House.

Sack,R. D.(1980),Conceptions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A Geographic Perspective,London:Macmillan Press.

Sahlins,Marshall(1972),Stone Age Economics,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Sahlins,Marshall(1985),Islands of Hist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hlins,Marshall(1995),How “Natives” Think:About Captain Cook,For Exampl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llnow,M. J.(1981),“Communitas Reconsidered:The Sociology of Andean Pilgrimage”,Man(n.s.),vol.16,pp.163~82.

Sangren,Steven(1984),“Traditional Chinese Corporations:Beyond Kinship”,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3(3),pp. 391~415.

Sangren,Steven(1987),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gren,Steven(1988),“History and the Rhetoric of Legitimacy:The Ma Tsu Cult of Taiwan”,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30(4),674~697.

Sangren,Steven(1991),“Dialectics of Alienation: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ities in Chinese Religion”,Man,26(1),67~86.

Sangren,Steven(2000),Chinese Sociologics:An Anthr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en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London:The Athlone Press.

Scott,James C.(1990),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Hidden Transcrip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trathern,Marilyn(1980),“No Nature,No Culture:The Hagen Case”,MacCornack and M. Strathern,eds.,Nature,Culture and Gend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174~222.

Trudgill,Peter(1995),Sociolinguistics,New York:Penguin Books.

Ts’ai,Yong-Ch’un(1947),“Tali Funeral Rites—A Study in Ancestor Worship”,master thesis,Columbia University.

Turner,Victor(1969),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Turner,Victor(1974),Dramas,Fields,and Metaphors: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urner,Victor and Edith Turner(1978),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Van Gennep,Arnold(1960),The Rites of Pass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iner,Annette(1976),Women of Value,Men of Renow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Weiner,Annette(1985),“Inalienable Wealth”,American Ethnologist,Vol. 12(2),210~227.

Weiner,Annette(1992),Inalienable Possessions:The Paradox of Keeping-While-Givi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ng Mingming(1995),“Place,Administration,and Territorial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A Case Study from South Fujian”,Late Imperial China,16(1),33~76.

Wang Mingming(2002),“Tributes and the Shares of Center:Some Notes on Chinese Pilgrimages”,in José Antonio Fernández de Rotu y Monter ed.,En el Camino:Cultura y Patrimonio,Coruńa:Universidade Da Coruńa.

Wolf,Arthur(1974),“Gods,Ghosts,and Ancestors”,in Arthur Wolf,ed.,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 31~182.

横山广子(Yokoyama)(1991b):“白族の本主信仰——地域の守護神の儀礼に見られる漢化と民族の独自性”,竹村卓二编《漢族と隣接諸族——民族のアィデンティティの諸動態》,東京: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别冊,281~422枚。

Zhao Bingxiang(2004),“Definitions of Place in Shandong and Heilongjiang”,Stephan Feuchtwang ed.,Making Place:State Projects,Globaliz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London:UCL Press.

简 介:本书作者通过对滇东地一个山地苗寨八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从个人、家庭、家族、村寨、村寨之间等社会层次提示了蕴涵着迁徙以的观念体系。

作者: 杨渝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简 介:《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作者: 谭同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