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18-2019)

SSAPID:101-0912-5270-19
ISBN:978-7-5201-4645-6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通过总报告、京津冀地区篇、长三角地区篇、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中西部地区篇、东北地区篇、大事记七个模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态势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和评价,探讨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区域蓝皮书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Contents

 基本子库

 摘要

 Abstract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与展望

   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引领作用凸显

     1.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1998年)

     2.21世纪开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9~2011年)

      (1)四大板块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2)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

     3.十八大之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走向新高度(2012年至今)

      (1)“一带一路”倡议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历史性变革,区域协调性显著增强

     1.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区域发展差距由扩大演变为缩小,区域分化态势加大

     3.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逐渐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三)城镇化进程不断演进,城市群逐渐形成

     1.城市群发展初具雏形

      (1)快速城市化进程

      (2)八大城市群的形成

      (3)中心城市的崛起

     2.城市群带来的增长红利

      (1)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高度的人口集聚促进了创新

      (3)产业集群发展

     3.城市群之间分工协作日益紧密

      (1)产业分工布局

      (2)企业功能布局

      (3)交通基础设施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

     1.创新创业驱动取得重要进展,新时代创新谱写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2.促进新经济新动能形成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构建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的长效机制

     3.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4.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愈发凸显

     5.创新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五)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区域环境治理成果显著

     1.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1)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萌芽期(1978~1989年)

      (2)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持续深化期(1990~2000年)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初步形成期(2001~2010年)

      (4)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化期(2011年至今)

     2.区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六)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1.以区域经济联系为主体推动区域战略统筹达到新高度

     2.以扩大开放为推手引领区域对外开放实现高层次

     3.以政府管理改革为契机激发区域市场经济活力

     4.以财税制度改革为抓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达到高水平

   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展望

    (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领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1.区域发展协同性不断增强

     2.区域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

     3.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

     1.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2.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3.东北地区增速将有所回升,但仍是发展洼地

    (三)创新驱动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1.继续构建高端化区域创新网络

     2.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3.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城市群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1.土地制度改革将提高城市化质量

     2.城市群将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发展趋势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稳步推进

     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健全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规划将进一步落实

     3.跨行政区域合作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4.贫困农区的支持性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Ⅱ 京津冀地区

  B.2 以可持续城市理念建设雄安新区

   一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二)构筑河北发展新增长极,辐射带动冀中南更广阔区域的转型发展

    (三)有利于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京津冀对外开放水平

    (四)有利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二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可持续城市理念

    (一)可持续城市理念及其主要内涵

    (二)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彰显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

   三 以可持续城市理念建设雄安新区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防止摊大饼式的城市病隐患

    (二)前瞻性布局轨道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和运行效率

    (三)以承接非首都功能为切入,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

    (四)大胆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破解新区发展中的瓶颈约束

  B.3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思考与建议

   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背景和进展

    (一)协同发展背景与意义

    (二)协同发展进展与成效

     1.产业领域的对接协作不断深入,形成一批跨区域重点产业合作项目

     2.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支撑进一步巩固

     3.统筹规划与协调机制取得重要突破,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

   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竞争仍大于合作,城市副中心尚未具备辐射带动北三县的能力

    (二)区域之间发展落差大,北三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短板

    (三)政府级别不对等,行政层级多,统筹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四)产业、环境等配套政策不完善,要素跨区域流动仍面临较多障碍

   三 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一)强化统筹一体化规划,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

    (二)着眼更大尺度空间,打造跨区域产业链、创新链

    (三)加快推进一批跨区域的重点功能性项目建设

    (四)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协同发展

    (五)探索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为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B.4 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判断与预测分析*

   一 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特征分析

    (一)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特征:增长乏力

    (二)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特征:趋势回落

    (三)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区域特征:梯次鲜明

    (四)京津冀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特征:加速分化

   二 2018~2019年京津冀投资模型及预测

    (一)北京投资月度模型

    (二)天津投资月度模型

    (三)河北投资月度模型

   三 京津冀投资方向的认识及建议

    (一)调整投资结构,推进转变增长方式

    (二)制定投资策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提高投资效益,促进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

  B.5 京津冀创新扩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1.创新驱动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2.当前国际经济环境迫使我国走自主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3.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三地的协同创新来实现

     4.创新扩散机制决定了协同创新的成效

    (二)研究综述

     1.创新及区域创新的概念界定

     2.关于创新的空间扩散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

     3.关于创新扩散效应的测度方法相关研究

   二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检验

    (二)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回归模型

   三 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测分析

    (二)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四 主要结论

    (一)京津冀创新研发投入对区域整体创新产出促进作用相对不显著

    (二)京津冀创新吸收转化投入对区域整体创新产出促进效果相对不显著

    (三)京津冀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弱于长三角

   五 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程度的建议

    (一)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1.分阶段提出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重点产业

     2.鼓励北京优势创新资源“走出去”,打造区域科技链

     3.为重点产业协同创新链提供政策配套

    (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布局优化

     2.构建技术交易平台助力创新成果在津冀产业化

  B.6 河北省“三区一基地”规划:落实进展、问题与下一步*

   一 功能定位落实进展情况

    (一)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1.货运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2.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3.港口战略合作迈出新步伐

     4.项目落户取得显著进展

     5.政策措施保障有力

    (二)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1.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3.产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4.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迈出新步伐

     1.城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2.县城建设提档升级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

     4.城乡统筹发展局面初步显现

     5.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1.植树造林成效明显

     2.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

     3.水污染治理扎实开展

     4.土壤污染防治和湿地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5.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二 落实功能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贸物流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完全释放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尚未得到根本性突破

    (三)城镇化质量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四)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三 推进规划下一步实施的建议

    (一)以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全国现代商贸物流核心功能区

    (二)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打造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以雄安新区为引领,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Ⅲ 长三角地区

  B.7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存量优化倒逼机制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一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土地再开发历程

    (一)研究区域范围

    (二)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较好,但产业存在同构化、低产化等问题

     2.产业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经济水平产业密度差异大

    (三)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再开发历程

     1.土地再开发起步阶段(1997~2006年)

     2.土地再开发探索阶段(2007~2012年)

     3.土地再开发提质阶段(2013年至今)

   二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信息熵和功效函数法

    (三)评价结果

     1.土地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大

     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三 土地再开发模式借鉴

    (一)深圳模式

     1.城市更新

     2.土地整备

     3.棚户区改造

    (二)南海模式

     1.分类引导

     2.连片改造

     3.模式多样

    (三)小结

   四 存量土地优化倒逼机制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推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一体化发展,构建土地存量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互相促进机制

    (二)土地利用高集约度城市需重视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土地利用中集约度城市优化土地供给,积极引进高附加值产业

    (四)土地利用低集约度城市实施差异化的用地政策,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化

  B.8 长三角区域创新效率与产业升级研究

   一 长三角区域创新效率的测算

    (一)知识生产函数模型

    (二)数据及特征事实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四)长三角区域创新效率分析

   二 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测度

   三 结论

    1.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提高长三角区域创新效率

    2.强化开放与合作,加强长三角与区外知识生产协同创新

    3.加强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

  B.9 长三角区域农业多元价值评估

   一 引言

   二 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的经济功能

    (二)长三角地区农业的社会政治功能

    (三)长三角地区农业的环境生态功能

    (四)长三角农业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

   三 长三角农业的多元价值测算

    (一)农业的经济价值P

    (二)农业的社会价值S

    (三)农业的环境生态价值E

    (四)农业的文化、旅游休闲价值C

    (五)长三角地区农业多元价值测算

   四 长三角地区农业多元价值的评估分析

   五 结论

 Ⅳ 珠三角与南部沿海

  B.10 改革开放40年珠三角绿色发展的历程与成效

   一 改革开放40年珠三角绿色发展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环境污染蔓延,环境治理起步

    (二)第二阶段:环境污染加剧,开启规模化治理

    (三)第三阶段: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推动排放总量削减

    (四)第四阶段:实施环境优先战略,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二 改革开放40年珠三角绿色发展的成效

    (一)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前列

    (二)产业结构绿色化程度日益加深

    (三)初步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五)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三 珠三角绿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一)释放绿色发展的结构动力

    (二)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

    (三)构建环境成本内化的制度体系

  B.11 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经济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基本的经验和值得重视的教训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二)基本经验

    (三)值得重视的教训

   二 广东省改革开放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面临的新形势

    (二)面临的新任务

   三 对广东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工作建议

  B.12 从社会配套到社会建设:广东社会发展40年

   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社会发展历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配套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领域改革

    (三)中国特色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

   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社会发展的卓然成就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三)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

    (五)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六)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 改革开放40年广东社会发展的经验规律

    (一)坚持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突破社会建设难点的着力点

    (四)坚持把激发公众参与作为社会建设的亮点打造

 Ⅴ 中西部地区

  B.13 西部地区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地带的国际产能合作研究

   一 孟中印缅沿线地带的发展现状

    (一)孟中印缅合作机制的发展情况

    (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核心区和辐射区的区域范围

     1.区域范围

     2.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途经的主要口岸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 西部地区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地带的国际产能合作现状

    (一)贸易逐步增长

    (二)能源合作项目是最大的亮点

     1.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2.水电合作和以电力贸易

    (三)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

    (四)园区合作是趋势

   三 西部地区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地带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机制日益丰富

    (二)加快互联互通

    (三)互信不足干扰经济走廊建设

   四 西部地区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沿线地带的国际产能合作趋势

    (一)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对接将带动国际产能合作

    (二)西部地区和孟中印缅沿线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南亚、东南亚地区将是带动西部崛起的重要市场

    (四)早期收获项目将促进西部地区和孟、印、缅的国际产能合作

  B.14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新疆由大通道向经济枢纽转变

   一 深度挖掘大通道优势构建交通枢纽

    (一)立体交通网强化设施联通

     1.完善东联西出通道体系

     2.构建疆内综合立体交通环线

     3.“互联网+”强化信息联通

    (二)中欧班列助力贸易畅通

     1.国际货运班列沟通内地海陆港

     2.西行班列提升集散枢纽功能

   二 打造经济枢纽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中心城市构筑集散枢纽

    (二)完善物流网络推进提速增效

    (三)优化资源配置促产业转型升级

    (四)推动创新发展积蓄持续增长动力

  B.15 山西能源转型发展的现状、困境与突破

   一 山西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二 山西积极推动能源转型的实践

   三 山西能源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煤炭消费比重偏高,能耗“双控”压力较大

    (二)非化石能源比重偏低,新能源发展不足

    (三)能源技术亟待提高,储能技术发展不足

    (四)能源合作经验不足,宏观环境有待改善

   四 推动能源转型的路径突破

    (一)以用能权交易为突破,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

    (二)以新能源发展为突破,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三)以煤基低碳科技发展为突破,引领能源技术革命

    (四)以新组建的能源局为突破,改革能源管理机制

    (五)以构建“煤电一体智慧能源体系”为突破,实现“互联网+智慧能源”

  B.16 河南现代制造业强省建设研究报告

   一 河南现代制造业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集群发展呈现新格局

    (四)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

    (五)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

   二 河南现代制造业强省建设面临新挑战

    (一)传统发展理念束缚

    (二)绿色发展竞争力较弱

    (三)质量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四)产业生态环境欠佳

    (五)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三 多措并举推进河南现代制造业强省建设

    (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五)加速推进智能制造

 Ⅵ 东北地区

  B.17 关于推进“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 建设“长春一小时经济圈”的内涵和意义

    (一)增强吉林省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强化吉林省的对外开放能力

    (三)助推吉林省实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

    (四)促进吉林省中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 “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地域特色

    (一)区位优势

    (二)产业基础优势

    (三)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地域特征

    (四)生态资源优势

   三 “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阶段特征

    (一)发展阶段识别

    (二)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四 “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空间结构

   五 “长春一小时经济圈”的建设对策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分工格局

    (二)发挥城市领袖功能

    (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四)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B.18 基于县级尺度的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诅咒效应研究

   一 资源诅咒效应的文献简述

   二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诅咒效应检验

    (一)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二)结果分析

   三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诅咒效应类型划分

   四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诅咒效应时空发展特征

    (一)粮食生产诅咒效应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省际差异

    (二)粮食生产诅咒区空间分布向北集聚态势明显

    (三)粮食生产大县更容易遭受粮食生产诅咒效应

   五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诅咒效应传导机制

   六 结论

    (一)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政策倾斜力度,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二)东北地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多样化发展

    (三)东北地区推动省域对口帮扶政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Ⅶ 大事记

  B.19 2018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主要编撰者简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均衡发展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央启动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力求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区域经济制度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以“均衡协调”为目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启动,统筹推进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就。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加精准的政策意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全面提升经济水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之后,进一步制定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增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历史性演变。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挑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区域政策的重心仍是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书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通过总报告、各区域报告、大事记等七个模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和评价。总报告深入研究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探索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分析了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京津冀地区篇主要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京津冀创新扩散效应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篇针对长三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多元化价值评估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珠三角与南部沿海篇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珠三角绿色发展历程、广东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西部地区篇围绕国际产能合作、能源转型、现代制造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东北地区篇围绕“长春一小时经济圈”、粮食生产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大事记部分对2018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

[1]安树伟:《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演变与格局重塑》,《人文杂志》2018年第6期。

[2]段娟:《毛泽东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4期。

[3]方创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经济地理》2018年第9期。

[4]高国力、李天健、孙文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区域发展的成效、反思与展望》,《经济纵横》2018年第10期。

[5]韩鑫等:《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人民日报》2019年3月8日。

[6]胡洪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7]李俊华等:《区域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3期。

[8]李仙:《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和调控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第7期。

[9]李学林、刘宁:《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邓小平研究》2016年第4期。

[10]刘尚希、傅志华等著《中国改革开放的财政逻辑(1978~2018)》,人民出版社,2018。

[11]柳卸林、高雨辰、丁雪辰:《寻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论思维——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思考》,《管理世界》2017年第12期。

[12]苗文龙、何德旭、周潮:《企业创新行为差异与政府技术创新支出效应》,《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13]欧阳峣、汤凌霄:《大国创新道路的经济学解析》,《经济研究》2017年第9期。

[14]裴小革:《论创新驱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15]彭向刚、向俊杰:《中国三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反思与超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3期。

[16]孙久文:《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与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17]王惠琴、何怡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雾霾治理机制及其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8]王佳宁、罗重谱:《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论纲》,《改革》2017年12月。

[19]王睿:《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1期。

[20]王一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管理世界》2018年第3期。

[2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2]徐铁:《从“非均衡”到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的变迁》,《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23]张建平、沈博:《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当代世界》2018年第5期。

[24]赵美珍:《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主体的利益共容与协同》,《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赵弘:《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出版社,2018。

[2]赵弘、何芬:《论可持续城市》,《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

[3]肖金成:《雄安需构建“反磁力中心”》,《小康》2017年第27期。

[4]杨开忠:《北京“都”与“城”不是两张皮》,《中国城市报》2018年1月22日。

[5]李国平:《空间结构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日报》2017年8月28日。

[1]赵弘:《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问题》2009年第5期。

[2]赵弘、何芬:《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1期。

[3]《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征求意见》,《北京日报》2018年6月22日。

[1]祝尔娟、何皛彦:《基于大数据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与动向》,《产业创新研究》2017年第12期。

[2]胡安俊、孙久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实施方略研究》,《城市》2018年第6期。

[1]Liu X.L.,White S.,“An Exploration into 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

[2]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孙凯、李煜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

[4]王珍珍、黄茂兴:《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和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5]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6]李婧、何宜丽:《基于空间相关视角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省际数据为样本》,《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年第1期。

[1]河北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报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

[2]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9042咨询专家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1]杨飞翔等:《城市存量土地再开发利用研究》,《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8年第3期。

[2]刘凯等:《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4期。

[3]牛毅等:《城市经济产业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利用非调查方法估计》,《城市规划》2018年第42期。

[4]丁成日:《城市土地需求分析》,《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4期。

[5]严若谷、周素红:《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城市存量产业用地再开发问题与路径》,《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第3期。

[6]郭湘闽:《土地再开发机制约束下的旧城更新困境剖析》,《城市规划》2008年第10期。

[7]石爱华、范钟铭:《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城市规划》2011年第8期。

[8]施卫良等:《面对存量和减量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2014年第11期。

[9]侯麟科等:《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市场还是政府》,《产业经济评论》2016年第15期。

[10]刘运通等:《珠海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第3期。

[11]徐萍等:《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2]方建国:《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土地结构改革与产业创新发展——以深圳建设用地市场的实践为例》,《宏观视野》2016年第10期。

[13]张琳等:《产业结构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14]吴永娇等:《城市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研究——以广西柳州、来宾市为例》,《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年第4期。

[15]周泳宏、杨亚平:《成本上升、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基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7期。

[16]Tabuchi T.,“Urban 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A Synthesis of Alonso and Krugma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Vol.44(3).

[17]曾龙、陈淑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分析——基于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计量分析》,《工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

[1]文玉春:《我国产业创新的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经济问题》2017年第1期。

[2]赵喜仓、潘志昂:《基于空间计量的我国省际知识溢出效应分析》,《经济经纬》2016年第6期。

[3]张银银、李凡:《中高速增长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基于知识视角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问题》2016年第3期。

[4]李志宏、王娜、马倩:《基于空间计量的区域间创新行为知识溢出分析》,《科研管理》2013年第6期。

[5]严成樑、周铭山、龚六堂:《知识生产、创新与研发投资回报》,《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9期。

[6]于霞、任志安:《国外知识生产函数研究评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胡晓鹏:《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1]王国平、赵敏:《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解读农民素质》,《求索》2005年第8期。

[2]李俊岭:《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3]林卿:《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李洁、周应恒:《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增长:结构变动、机制与效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Costanza R.,Arge R.,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e Capital”,Nature,1997.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吴大磊等:《基于区域发展阶段特征的广东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报告》,《南方经济》2018年第3期。

[3]游霭琼:《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珠江经济》2007年第7期。

[4]段勇:《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对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6]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5月。

[1]魏加宁等:《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8期。

[2]《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网站,2016年9月1日。

[3]卢荻:《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特区经济》2001年第7期。

[4]迟福林:《改革开放40年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实践》,《改革》2018年第8期。

[5]蒋斌、王珺:《广东2035: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6]王珺、赵祥:《先行者的探索:广东改革开放4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13~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xjtj.gov.cn/sjcx/tjgb。

[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中国一带一路网,2018年7月17日。

[3]胡勇:《“十二五”时期加强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的构想与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1期。

[4]范月娇:《论物流通道及其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中的地位》,《综合运输》2015年第5期。

[1]《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山西日报》2018年2月5日。

[2]《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活力支撑——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回眸》,《前进》2016年第4期。

[3]王云珠:《山西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18年第5期。

[4]曹海霞:《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山西日报》2017年7月4日。

[5]高见、邬晓霞:《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突破发展的支持政策研究》,《经济问题》2018年第8期。

[6]韩芸:《用能权交易:绿色能源管理新方式》,《山西日报》2018年8月21日。

[7]韩芸:《山西煤炭清洁化发展研究》,《能源与节能》2018年第4期。

[1]陈述明:《制造业强省河南工业亮出新名片》,《中国工业报》2017年11月13日。

[2]迟福林:《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2期。

[3]龚绍东:《智能化:河南工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河南日报》2017年4月21日。

[4]黄群慧:《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1期。

[5]苗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国电信业》2017年第11期。

[1]唐鸿铃:《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1年第1期。

[2]韩守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谭翔:《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基础设施网络化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谭静娟、罗伟、张修龙:《武汉城市旅游圈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探讨》,《特区经济》2009年第12期。

[5]长春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课题组:《长春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2期。

[6]黄雪梅:《区域绿地系统布局模式研究——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区域绿地规划为例》,《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3期。

[7]成书:《杭州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吴新文、罗阳辉:《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研究》,《经济论坛》2011年第11期。

[9]白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0]刘巧如:《长春都市圈的空间扩展与近域整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张玉智、陈曦:《以长春为中心的都市圈构建》,《区域创新》2014年第3期。

[12]刘贺贺等:《一小时经济圈尺度的中心城市与腹地关系测度研究——以东北地区四大核心城市都市圈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4期。

[13]张玉英:《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一体化问题研究》,《区域经济》2015年第2期。

[14]刘文静等:《“两小时经济圈”农村发展新模式探究——以宁波市双林村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期。

[15]郭天宝、于淞楠:《“长吉一体化”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优化》,《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16]杨彧:《我国大城市空间组织重构研究——以长春市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

[17]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春市“一小时经济圈”七年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2018。

[1]丁声俊:《粮食大省“资源诅咒之忧”》,《黑龙江粮食》2014年第9期。

[2]鲁金萍:《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期。

[3]臧正、郑德风、孙才志:《中国大陆地区生态诅咒效应的多尺度实证检验》,《地理研究》2016年第5期。

[4]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5]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6]杨莉莉、邵帅、曹建华:《资源产业依赖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考察》,《财经研究》2014年第3期。

[7]刘宗飞、姚顺波、刘越:《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森林“资源诅咒”研究》,《资源科学》2015年第2期。

[8]许广月:《耕地资源与经济的增长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9]邵留长、乔家君:《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2期。

[10]丁广文、卜红梅、胡小军:《甘肃省草地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7期。

[11]周喜君、郭丕斌:《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与“资源诅咒”的规避——以中国中西部8个典型省区为例》,《资源科学》2015年第2期。

[12]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与“资源诅咒”效应再检验——以晋陕蒙三省为例》,《技术经济》2012年第7期。

[13]黄悦、李秋雨、梅林:《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人文地理》2015年第6期。

简 介:本书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赋权,对全国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协调发展基本情况和2001~2020年协调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的角度,对全国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20年及过去20年的协调发展...

作者: 韩保江 邹一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