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61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nan (2017)

SSAPID:101-0636-7723-78
ISBN:978-7-5201-079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主题,立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梳理和总结了2016年河南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2017年河南省将全面进入城市群时代,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河南蓝皮书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城市群是城镇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5%。按照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计2017年河南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突破50%,实现由乡村社会为主体的社会向城市社会为主体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未来一个时期,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河南的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国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城镇化总体水平落后、发展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症结所在,而且不利于实现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央在支持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础上,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原城市发展规划和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规划平台,以期推动河南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中共河南省委精准把握到,中原经济区主要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抓好中原城市群对于河南全省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从而提出聚焦“三区一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强化国家战略规划平台统筹联动,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努力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带动发展的巨大潜能,支撑中部地区崛起、东中西协调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也标志着河南全面进入城市群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7)》以“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主题,把握发展趋势,立足河南实际,服务全国发展,多维度、全方位探索研究中原城市群引领河南城镇化和城镇转型发展的问题。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与河南省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7)》第一篇总报告《发挥中原城市群引领作用》系统梳理研究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对2017年河南全面进入城市群时代之后的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第二篇总报告《2016年河南省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及2017年展望》立足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对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提出城市群时代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对策建议。“一体化发展篇”、“关联发展篇”、“城市转型篇”、“市县发展篇”主要围绕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与难点问题,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提出发挥中原城市群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河南城镇化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刘振锋、薛东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实力差异时空演变研究》,《河南科学》2015年第3期。

刘邦凡、詹国辉、李向东:《我国地级城市投融资体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以秦皇岛为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年第28期。

方辉振、董若愚:《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

李全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困境与出路》,《求实》2016年第11期。

陈修颖:《信息社会下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的创新——兼谈新经济背景下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3期。

杨东援:《对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的思考——目标、任务和理论》,《交通与运输》2016年第4期。

宁越敏:《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和建设》,《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方创琳:《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需有一体化统筹机制》,《新重庆》2016年第2期。

孙斌栋、丁嵩:《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证据》,《地理研究》2016年第9期。

周正、杜立柱、张毅:《新常态下哈长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6期。

张桢禛:《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11期。

齐喆、张贵祥:《城市群综合交通承载力研究——以京津冀为例》,《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年第4期。

张新红等:《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周宏仁:《信息化论》,人民出版社,2008。

周宏仁:《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李广乾:《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中国信息化年鉴》编委会:《中国信息化年鉴2015》,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洪鼎芝:《信息时代:正在变革的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洪鼎芝:《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中华复兴的历史机遇》,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秦海等:《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问题》2015年第4期。

魏杰、张林:《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改革》,《经济纵横》2015年第6期。

李伟、刘鹤、卢中原、隆国强:《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

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宣烨、余泳泽:《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地区38城市的经验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

张占仓等:《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万宇艳:《中原城市群与产业群耦合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6期。

张鹏岩、张倩倩、杨丹、秦明周:《中原城市群核心—外围经济联系潜力与地缘经济关系类型分析》,《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9期。

李学鑫、苗长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

刘媛、胡忆东:《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10期。

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中心城市产业合作研究: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柴志贤、何伟财:《城市功能、专业化分工与产业效率》,《财经论丛》2016年第11期。

杜建军、刘学华、张军伟:《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9期。

张建清、王艳慧:《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王艳慧、王亚东:《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战略选择》,《北方经济》2015年第3期。

曹海军、刘少博:《京津冀城市群治理中的协调机制与服务体系构建的关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9期。

马雪松:《推动城市群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江西日报》2015年6月29日第3版。

王德利、游霭琼、杨维凤、赵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梁志峰、唐宇文:《2015年湖南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张文磊、张思颖:《区域生态共建的理论和制度设计探讨》,《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4期。

郭荣朝、苗长虹等:《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及对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3期。

王玉明、刘湘云:《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机制》,《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

民革天津市委会课题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研究》,《天津政协》2015年第3期。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经济地理》2015年第7期。

洪世键、黄晓芬:《大都市区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

王国霞、蔡建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经济地理》2008年第2期。

孟晓晨、马亮:《“都市区”概念辨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

曾群华:《关于区域同城化的研究综述》,《城市观察》2013年第6期。

朱惠斌、李贵才:《深港联合跨界合作与同城化协作研究》,《经济地理》2013年第7期。

魏旭红、孙斌栋:《我国大都市区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上海研究及与北京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5期。

杨姝琴:《广州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力研究》,《城市观察》2014年第6期。

张欣炜、宁越敏:《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地理科学》2015年第6期。

詹荣胜、刘兴景、孙立锋:《把握区域发展都市区化趋势,以宁波为极核城市打造都市区》,《宁波日报》2016年5月12日。

陈启明:《推动洛阳与豫西北各市联动发展》,《洛阳日报》2016年12月20日。

段进军:《长三角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1期。

谷人旭:《日本都市经济圈产业联动发展及其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第2期。

葛立成:《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思路研究》,《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

胡艳、丁玉敏、孟天琦:《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3期。

石晓利:《中部地区经济联动发展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廖富洲:《构建和完善城市群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学习论坛》2014年第11期。

张占斌、周跃辉:《两个百年战略节点与中国经济强国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11期。

尹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陈荣平:《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概念性分析框架》,《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5期。

丁朵:《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径——基于河南省的实证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张生玲等:《路径依赖、市场进入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第2期。

田红娜:《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营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支大林:《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破解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曾万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3。

郭海霞:《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镜鉴》,《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张复明:《资源型经济与转型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宋冬林、汤吉军:《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研究》,《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

王宇燕:《产业转移与传统农区工业化——以周口市为例》,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河南省委政研室、驻马店市委联合调研组:《传统农区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探索——河南省平舆县县域经济发展调查》,《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16期。

刘晓亭、代克斌:《商丘市传统农区推进城镇化进程路径分析》,《2011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苏存欣:《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传统农区经济跨越发展之路》,《北方经贸》2012年第8期。

喻新安:《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7(6)期。

雒佩丽:《河南省传统农区贫困问题调查与思考——以黄淮四市为例》,《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第39(6)期。

李道军:《正确认识基本市情始终保持清醒忧患》,《商丘日报》2016年8月1日,第1版。

刘翔、王凌云:《因户施策精准发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综述》,《信阳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6版。

李辽、王河长、高洪驰:《“组合拳”打出我市脱贫攻坚新局面》,《周口日报》2016年10月17日,第1版。

邓思婕:《为了这37.8万人的笑脸——驻马店高位驱动扶贫攻坚》,http://www. zmdtvw.cn/showinfo-48-72707-0.html。

冉园园:《脱贫攻坚众志成城》,《南阳日报》2016年10月17日,第2版。

朱传耿:《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经济地理》2007年第2期。

尚正永等:《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梁华石等:《冀鲁豫省际边界城镇区域协调的几点认识》,《小城镇建设》2009年第10期。

陈潇潇等:《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韩雨薇等:《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发展的途径分析——以商丘为例》,《区域经济》2011年第12期。

何丹等:《省际边缘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以阜阳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5期。

韩跃:《省际边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以冀鲁豫交界区为例》,《特区经济》2012年第12期。

王印传:《省际边界城镇发展研究——首都经济圈省际边界城镇类型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1期。

王友云等:《省际边界城市建设:定位与路径》,《开放导报》2015年第1期。

曾冰:《边界效应与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财经科学》2015年第9期。

腾飞:《中心城市互动引领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4期。

普蕾米拉·韦伯斯特、丹尼丝·桑德森、徐望悦、赵晓菁:《健康城市指标——衡量健康的适当工具?》,《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4期。

阮师漫、岳大海、成刚、孟庆跃:《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环境与健康杂志》2014年第9期。

贾红、张俊辉、李爱玲、叶运莉、周显刚、汤燕、熊伟、蒋学君:《健康城市建设满意度多水平模型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第4期。

于海宁、成刚、徐进、王海鹏、常捷、孟庆跃:《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12期。

张琼、曹承建、李金涛:《2008~2011年杭州市健康城市建设对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12年第11期。

杜微、郑金贵:《福州市健康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策略》,《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罗勇:《中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第10期。

宁德强、何定军:《“健康城市”发展模式视角下的健康重庆建设》,《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吕东旭:《体育健康促进在建设健康城市中的作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杜立柱、刘德明:《从理想城市到健康城市的角色认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袁爽秋、李立明:《健康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年第2期。

宋言奇:《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李娜、许冰、许从宝:《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运动》,《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姜涵:《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分类供给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叶继红:《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来自江苏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15年第6期。

杨松、孟兰:《北京西城区: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实践》,《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4期。

颜玉凡、叶南客:《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场域的结构性因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出版社,2000。

蔡临申:《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PPP模式研究》,浙江大学,2006。

袁志学:《公私合作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06。

相琪昂、高敏:《浅谈工程项目BT管理模式的投资控制》,《科技信息》2009年第22期。

佚名:《污水处理PPP项目打包招商模式》,《水利建设与管理》2015年第11期。

胡丽、张卫国、叶晓甦:《基于SHAPELY修正的PPP项目利益分配模型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第2期。

王世惠、王涯茜:《PPP模式下的政府信用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1期。

沙骥:《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东南大学,2004。

纪度军:《我国PPP模式及其发展瓶颈研究》,重庆大学,2007。

李秀辉、张世英:《PPP——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2期。

杭怀年、王建平:《PPP模式公私博弈框架和合作机制构建》,《建筑经济》2008年第9期。

浙江省委组织部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专题研究班:《英国社会治理创新对浙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启示》,《政策瞭望》2015年第11期。

孔新峰等:《论英国“协同政府”的理念及对中国的启示》,《行政与法》2011年第6期。

沈雷洪:《城市地下空间控规体系与编制探讨》,《城市规划》2016年第7期。

熊晓亮、刘恒新、岑仰润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探讨》,《城市勘测》2016年第2期。

施卫红:《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及应用探讨》,《中外建筑》2015年第12期。

孙云章:《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中的决策支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6/05/17/010641961.shtml.2016年4月27日。

齐振虎、项军:《济南市城市交通智能化的条件、原则及措施》,《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0年第8期。

吴丰慧:《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探析》,《现代制造》2014年第12期。

徐曙光:《浅析当前济南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杨涛、钱林波、何宁:《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态势及其基本战略》,《城市规划》2005年第5期。

茹艳等:《智慧交通在构建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无线互联科技》2015年第20期。

邓玉勇、李璨、刘洋:《我国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发展研究》,《城市》2015年第11期。

王元庆、孙林岩、孙传姣:《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及解决对策》,《城市问题》2007年第5期。

陈尚云、杜文、张殿业:《关于我国城市智能交通结构体系的研究》,《软科学》2003年第5期。

王卫东、富晓艳、马金路:《改造微循环 建设大交通》,《道路交通管理》2014年第6期。

王建国:《推进中原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河南日报》2016年9月23日。

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东慧:《新型城镇化,洛阳“蹄疾步稳”》,《洛阳日报》2016年12月22日。

王新涛:《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河南日报》2016年8月3日。

杨军、张牧童:《郑新融合,如何走好融合“全盘棋”》,《新乡日报》2016年12月23日。

侯皓、孙静:《未来5年,一亿河南人的生活将发生巨变》,《决策探索》2016年第21期。

郭志远:《加快培育河南新产业新业态》,《河南日报》2015年10月1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2016年4月19日。

王东东:《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研究——以郑州等九城融合发展为路径》,《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刘敏、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与推进对策》,《经济地理》2016年第3期。

郭志远:《加快培育河南新产业新业态》,《河南日报》2015年10月15日。

李虎成、赵同增:《主动借“东风”,拥抱郑新融合大机遇》,《河南日报》2017年1月25日。

杨军、张牧童:《郑新融合,正在释放国家“战略+”效应》,《新乡日报》2017年2月4日。

王新涛:《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河南日报》2016年8月3日。

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8期。

吴根平:《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困境与出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1期。

晁玉方、郭吉涛、杜同爱:《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8期。

舞钢市统计局:《2016年舞钢统计年鉴》,2016年7月。

舞钢市人民政府:《舞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7月。

简 介:本书围绕“以城市群为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这一主题,系统梳理研究了2017年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对2018年河南进入新阶段之后的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对全省18个省辖市2017年信用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城市信用建设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