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
作者: 杨祥银
SSAPID:101-2719-0895-88ISBN:978-7-5201-2338-9DOI:暂无内容
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访谈与文学再现,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以及口述历史、
社区 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 -
自发移民与社会治理
作者: 杨永芳
SSAPID:101-9636-6535-93ISBN:978-7-5201-4041-6DOI:附录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发移民调查问卷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一)西部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反贫困: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扶贫移民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自发移民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
(四)正确对待自发移民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框架、内容和观点
一 研究框架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调查点的选取和样本基本情况
二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一)自发移民的迁徙行动在主流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二)自发移民的迁徙是改革开放的大社会背景下催生的结果
(三)自发移民成为被“边缘化”的群体
(四)重建移民社会网络有助于移民的发展
(五)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具有共生关系
(六)对待自发移民要“尊重历史,以人为本”
(七)政府在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中承担主体责任
(八)户籍和土地问题是解决自发移民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第三节 研究路径、方法和创新
一 本课题研究的路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路径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三)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二 本课题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与学理分析相结合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四)理论分析与对策建议相结合
三 本课题研究特色和创新
(一)研究特色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移民与自发移民的概念、理论和讨论
第一节 国内外移民理论研究概述
一 国外移民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推-拉”理论
(二)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
(三)新经济移民理论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五)世界体系理论
(六)移民系统理论
(七)跨国主义理论
(八)移民网络理论
(九)因果积累理论
(十)移民的社会适应理论
二 国内移民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移民类型理论
(二)反城市化战略理论
(三)社会隔绝理论
(四)就地转移理论
(五)特殊社会群体理论
(六)有序转移、服务和管理理论
(七)跨社会建构行动理论
(八)文化适应理论
(九)侨乡社会资本理论
三 小结与评析
(一)西方移民研究奠定了移民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移民理论体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节 移民界定与国内研究概述
一 移民的概念及类型
(一)移民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二)移民的类型
二 关于国内移民问题研究概述
(一)国内移民问题研究概述
1.农民工移民群体研究
2.关于政策性移民——生态移民的研究
(二)小结与简要评析
第三节 关于自发移民的讨论分析
一 自发移民的界定及特征
(一)自发移民的概念及界定
(二)自发移民的特征
二 自发移民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一)划分自发移民类型的若干角度
(二)产生自发移民的社会环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的优劣是自发移民迁移的重要原因
2.产业发展滞后,潜力不足,经济贫困是自发移民迁移的关键因素
3.社会发展滞后,民生保障不足是自发移民迁移的间接诱因
4.政策性移民的示范效应带动了自发移民的迁移
5.基层社会治理薄弱导致自发移民产生
三 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比较分析
(一)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相同之处
1.来自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都属于贫困人口
2.搬迁的目的和动机相同
3.搬迁后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不同点
1.组织实施搬迁的主体不同
2.享受的政策待遇不同
3.搬迁的意愿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不同
4.社区治理不同
(三)对自发移民现象的思考:鼓励、反对还是默许?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移民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古代和近代西部地区的移民与开发
一 远古和秦汉时期
(一)远古传说和先秦时期的大迁徙
(二)秦汉时期:开启移民戍边和农业开发的先河
(三)魏晋南北朝:各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和移民迁居
二 隋唐五代宋夏时期
(一)羁縻府州与“昭武九姓”
(二)党项族的内迁和崛起
三 元明清时期
(一)元代屯田与人口迁入
(二)回族的形成和在西北的定居
(三)明代军屯制度下内地居民的移民实边
(四)明代西北地区的“土达”
(五)满族的迁入和战乱中的回族迁徙
四 近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移民状况
(一)民国时期的军事移民
(二)战乱背景下的“流民”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迁徙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
(一)支援西北建设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西部民族地区移民的特点
1.移民的综合素质较高,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移民的迁入改变了西部民族地区人口的民族结构与分布
3.移民的迁移规模大,定居率低
4.移民活动的负面影响
二 三线建设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
(一)三线建设的由来
(二)三线建设中的人口迁入
三 西部民族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移民
(一)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西部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
1.增加了大量农业新型劳动力人口
2.提高了农村农场科技文化水平
3.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
4.造就了一批领导人才
四 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移民
(一)吊庄移民
1.吊庄移民产生的背景
2.吊庄移民开启了扶贫移民开发之路
(二)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
(三)生态移民
1.21世纪前十年的生态移民工程
2.“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的生态移民
五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部民族地区的商业移民
(一)宁夏改革开放时期的商业移民
(二)商业移民的新趋势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国家政治格局稳定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二 民族关系和谐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 民族交流交往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互通有无的纽带桥梁
四 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是西部民族地区移民开发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五 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和人口迁徙的特点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一节 自发移民的经济状况
一 经济收入
(一)收入来源
(二)收入显著增加
1.收入基本情况
2.收入构成
3.搬迁前后收入对比
二 支出情况
(一)搬迁前后的家庭支出比较
(二)家庭收入总体能够满足家庭生活需求
三 土地占有情况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活
一 社会地位
(一)户籍性质
(二)受教育水平
(三)职业身份
二 家庭生活
(一)家庭规模
(二)生育子女
(三)定居年限
(四)住房
三 公共服务
(一)子女上学
(二)看病就医
(三)社会保障
四 社会管理
(一)计划生育
(二)社会治安
(三)社区管理
(四)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大多数家庭摆脱了贫困
二 自发移民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三 自发移民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自发移民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 生态环境变迁与自发移民迁移的动力因素
(一)迁出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2.退化趋势明显
3.自然灾害频发
(二)自发移民迁移的动力因素分析
1.区域环境变迁是自发移民迁移的主要原因
2.自发移民迁移的主要方式是自主自助搬迁
二 自发移民迁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发移民聚居区环境的基本状况
(二)自发移民聚居区环境状况的比较分析
1.水资源污染
2.土地沙化或盐渍化
3.树木草地等植被情况
4.空气污染
5.关于垃圾处理问题
(三)自发移民聚居区环境问题综合分析
1.固体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2.工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越来越突显
3.人为破坏导致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三 自发移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节 自发移民与资源的利用管理
一 土地资源
(一)土地占有情况
(二)土地的来源
(三)土地的用途
(四)征地
二 生活用水和供电
(一)自发移民的生活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
(二)生活用水部分依靠自己解决,部分靠政府解决
(三)大多数自发移民没有因为用水发生冲突
(四)供电状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的生态效益分析评价
(一)自发移民的易地搬迁有利于迁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二)自发移民的迁移给迁入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压力
二 进一步加强移民迁出与迁入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一)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二)强化水土资源管理
(三)重视迁入区的污染治理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民族关系与宗教、文化生活
第一节 自发移民聚居区的民族关系
一 自发移民聚居区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
(一)民族构成
(二)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
二 自发移民聚居区民族关系的具体表现
(一)邻里关系
(二)工作劳动关系
(三)交往关系
(四)族际婚姻关系
(五)风俗习惯
(六)社会矛盾
三 自发移民聚居区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自发移民聚居区内各民族平等,民族关系比较融洽
(二)彼此尊重和包容是回汉民族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宗教、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
一 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
(一)宗教信仰
(二)宗教活动
二 文化生活
(一)调查问卷反映的自发移民聚居区文化生活
(二)缺乏公共文化生活的原因
三 自发移民的价值认同和观念意识
(一)自发移民的价值认同
(二)观念意识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聚居区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
二 回族自发移民从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中获得了精神慰藉
三 缺乏公共文化生活和归属感
四 具备与主流社会合拍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 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社会融合
第一节 社会融合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演进
一 社会融合的相关概念及辨析
(一)基本概念
(二)概念辨析
二 社会融合的相关理论及演进
(一)族群融合理论
(二)文化认同理论
(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理论
(四)社会资本理论
(五)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六)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理论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聚居格局类型
一 自发移民独立聚居社区模式
二 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混居的社区模式
(一)以政策性移民为主的插花居住模式
(二)以自发移民为主的插花居住模式
第三节 自发移民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
一 人际关系网络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基本状况
(二)自发移民社会交往的范围有所扩大
(三)邻里关系比较融洽
二 社会参与
(一)自发移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
(二)从与干部的接触看自发移民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 就业路径及信息来源
(一)务工经历有助于自发移民与迁入地的融合
(二)就业主要依靠自己和亲朋好友
(三)很少参与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
四 自发移民的满意度评价和社区认同
(一)自发移民对搬迁的满意度很高
(二)对迁入区的认同
1.迁入区认同
2.对迁入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态度和看法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在迁入地大都有稳定的住所和收入
二 自发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适应状况较好
三 自发移民对自身搬迁行动的满意度较高,社会适应总体良好
四 自发移民正在建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五 自发移民被接纳认同的程度仍然较低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反贫困之路
第一节 区域贫困和区域差别
一 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成为自发移民迁移的推动力
(一)自然环境成为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滞后
1.人口超载严重加剧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的贫困
2.扶贫攻坚任务重
3.基础设施瓶颈仍然存在
4.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弱
5.公共服务水平低
二 宁夏北部川区对贫困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宁夏平原素有“塞北江南”之称
(二)宁夏山川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人口迁徙流动态势
第二节 贫困地区农民自发迁移的机制
一 迁徙的动力:摆脱贫困
二 迁移的制度性条件
(一)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
(二)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环境被改变
(三)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农民的迁移流动
(四)社会网络带动农民外出
三 人口迁移大潮中的自发移民
(一)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易地移民工程
(二)自发移民:宁夏扶贫开发过程中的特殊群体
第三节 自发移民反贫困行动的调查分析
一 搬迁的动机和搬迁前后谋生方式的变化
(一)搬迁的动机
(二)搬迁前后谋生方式的变化
(三)搬迁前后收入来源的变化
二 最近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一)收入
(二)搬迁前后收入与开支的变化
第四节 自发移民对区域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
一 自发移民的基本特征和与政策性移民的共生关系
(一)自发移民的基本特征
1.与政策性移民的比较
2.与进城务工人员的比较
(二)自发移民与政策性移民的共生关系
(三)历史地看待移民中的土地转让行为
二 自发移民对区域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
(一)自发移民用实际行动为党和政府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自发移民发扬光大了人民群众可贵的自强不息精神
(三)自发移民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自发移民对建立更加高效的扶贫治理结构和体系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的迁徙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促成的
二 举家迁徙表现了奋斗精神
三 历史地看待土地有偿转让现象
四 自发移民的迁徙活动具有反贫困的积极意义
第九章 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结构与困境
第一节 X村的基本结构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一 X村的形成与管理
(一)X村的由来
(二)X村的地理位置和移民迁入
(三)X村的村落布局和居住格局
二 X村回族自发移民聚居区的人口特征
(一)年龄和性别
(二)民族
(三)婚姻、家庭和户籍状况
(四)文化程度
三 X村的属性
第二节 X村社会治理中自发移民的参与活动
一 X村自发移民的政治参与
(一)自发移民户籍问题的症结
(二)搬迁前后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的情况对比
(三)自发移民政治资源的变化
二 X村自发移民的拆迁安置
三 宗教信仰与社会治理
(一)清真寺:居民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清真寺的社会治理功能
第三节 X村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 X村流动人口管理站的建立和功能
(一)移民村的矛盾升级
(二)流动人口管理站的成立和职能
二 管理站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管理站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二)管理站的式微
(三)管理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M移民区:一个独特的自发移民聚居区
一 M移民区的由来和形成
(一)M移民区的由来
(二)M移民区的治理结构
二 M移民区属地化管理的探索
(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部署安排解决M移民区问题
(二)M移民区属地化管理的举措
第五节 从X村和M移民区看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
一 西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二)基层组织凝聚力不强,群众的社会治理参与度较低
(三)权力过分集中,基层贪腐问题危害性增大
(四)人情消费和婚娶消费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引发社会问题
(五)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二 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户籍制度壁垒成为自发移民发展的最大束缚,也成为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难点
(二)自发移民超生多生现象普遍,给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带来难度
(三)自发移民聚居区基础设施薄弱,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基层组织不健全,社会管理问题突出
第六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自发移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低
二 X村流动人口管理站是由基层地方政府建立的非常设机构
三 宗教组织发挥了某些社会整合功能
四 自发移民具备基本的公民素质
五 M移民区的启示
第十章 西部民族地区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
一 社会冲突理论及功能简述
(一)第一阶段:社会冲突理论的产生兴起
(二)第二阶段:社会冲突理论的繁荣发展
(三)第三阶段:社会冲突理论的延续扩展
二 当前民族地区的信访形势与主要社会矛盾
(一)宁夏2015年信访形势
(二)信访内容反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第二节 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
一 自发移民的发展困境
(一)虎某某:从政策性移民转为自发移民
(二)马某某:年轻有文化但仍然不能摆脱困境
(三)安某某:担任了管理站干部的女性移民
(四)白某某:自发移民中的能人代表
(五)马某某:自发移民中的精英人物
二 自发移民的利益诉求
(一)对政府的希望
(二)访谈中表达的利益诉求
(三)上访中表达的利益诉求
(四)自发移民的利益诉求行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身份之困
二 民生之困
三 权利之困
四 治理之困
第十一章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节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意义
一 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发移民
(一)自发移民的迁移具有历史传承性
(二)自发移民迁移的正当性
(三)自发移民迁移模式与政策性移民迁移模式的内在联系
二 充分肯定自发移民对反贫困的意义和价值
三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
(一)政府在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中负有主体责任
1.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体现着政府的责任和担当
2.统筹安排解决自发移民问题所需资金
(二)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
(三)统筹解决省(区)内外自发移民问题
(四)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1.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
2.整体解决跨省区迁移问题
3.理顺土地房屋权属关系问题
4.落实厘清户籍关系
5.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入
二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对策
(一)赋予自发移民合法身份的关键是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加快核转落实户口问题,使其在迁入地落户
(二)建立健全自发移民聚居区的基层组织,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性资源
(三)维护自发移民的经济权益,使自发移民与所有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四)加强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推动自发移民聚居区的文化建设,重塑移民群体的新形象
(六)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一 从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角度认识和评价自发移民
二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思路
四 创新自发移民聚居区社会治理的对策
本书聚焦宁夏自发移民群体,对自发移民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状况、民族关系与宗教信仰、文化生活、社会融合等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形式对自发移民与反贫困的关系、自发移民聚居
社区 的治理结构和困境,及自发移民自身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剖析 -
B.7 巴山牧业公司可持续发展案例
SSAPID:102-0656-7037-01DOI:巴山牧业作为一家食品企业,始终把食品安全放在首要的地位,坚持并建立了消费者责任、
社区 责任、股东责任、员工责任、政府责任、环境责任和公益责任相结合的具有“巴山”特色的责任管理机制。 -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作者: 侯婧
SSAPID:101-2269-7093-69ISBN:978-7-5201-4081-2DOI:第一章 研究进入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一种本土化的研究视角
2.地方性知识的可靠案例
3.为理解乡土特性提供可能的启示
4.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的依据
二 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论
3.研究方式
4.个案的研究
5.资料收集及分析方式
第二章 理论准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
一 关于生计的研究
1.生计概念的梳理
2.有关生计决策的研究
生计策略相关研究
生计途径相关研究
二 关于社会行动的研究
1.关于社会行动的理论研究
2.关于行动逻辑的研究
行动逻辑概念界定
对农民行动逻辑的分析
三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1.经典小农行为理论
理性小农
生存小农
剥削小农
有限理性
2.国内学者对农民行动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总结
第三章 调查地点介绍
一 县域、乡域概况
1.张北县概况
2. H乡概况
3.东村概况
4.元村概况
二 村庄自然资源状况
1.东村资源简介
种植情况
养殖情况
基础设施
2.元村资源概况
种植状况
养殖状况
基础设施
三 村庄中的大事件
1.地震——部分村民的新起点
2.水库堵塞——生计发展的障碍与契机
四 融入社区
第四章 个体意愿、家庭行动与群体影响
一 模糊的个体行为、具体的家庭行为
二 家庭生计行动达成的可能途径
1.赞同
2.顺从
3.折中
4.冲突
三 村头效应——农民行动的重要参考
第五章 适应与调整的逻辑
一 人与自然
二 水资源——影响当地农民生计的首要因素
1.水库修建——水资源受益群体的扩大化
2.水资源的管理——村民间利益的协调
3.水库的堵塞——村民生计方式的改变
三 适应自然——农民调整生计的准则
1.公与私:如何使用资源的判断标准
2.有限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适应土地:土地的人性化管理
4.农时的制约——农民的适应与调整
四 生产链的延续——农民的基本考量
1.种植对于养殖——饲料的提供
2.养殖对于种植——畜力的提供
3.完整的生产链
五 祈雨:望天乞水的仪式
1.龙王庙——当地唯一供奉神灵的场所
2.祈雨仪式——权力的凸显
第六章 作为“社会人”:农民行动与社会资源
一 外出打工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利用
1.外出打工——村民的普遍选择
2.打工过程中资源的获得性差异
二 不出村的收入:村内资源的利用
1.村庄中的额外收入
2.村支书的权限
三 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生产互助过程中的资源对等
1.交往圈与合作圈
2.生产互助:以资源对等为前提
3.生产过程中的博弈——主动与被动
四 合作的可能性——几个典型事件
1.放牛过程中利益的“可见性”使合作成为可能
2.水库使用过程中的“公”“私”认知——合作从可能成为不可能
3.买药——未能实现的合作
第七章 市场影响下的农民行动
一 日益增长的现金需要——农民生计行动的根本“动力”
1.消费与收入——农民试图实现的均衡
2.“欲望消费”向“需求消费”的转变
3.村庄中的小贩
4.品牌意识——时尚的村民
二 追求市场利润过程中的农民付出
1.市场波动——自然风险外的另一风险
2.偏远地区——较高的交易成本
3.种菜的经历——农民的“卖难”
三 市场因素渗入后农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1.不再种植小麦——经济的选择
2.经济作物与外出打工——“退却”方案
四 从被动到主动——农民对政府介入的反应
1.甜菜的种植——响应政府的号召
2.农民的主动——自我利益的衡量
第八章 个体特殊性
一 农民行动的阶段、阶层论
1.“安全第一”“追求利润”,农民发展的不同阶段
2.需求差异——不同层次农民的行动特征
3.有限理性——农民理性的不同体现
二 个体农民的行动逻辑——几个案例
1.探索创新型
2.风险规避型
3.劳苦规避型
4.试错型
5.从众型
6.顽固型
7.惯习型
第九章 结论和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讨论
三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本书通过窥视
社区 中农民的生计社会,说明中国农民生计过程中的行动特征和逻辑。 -
碎片整合:
社区 整体性治理之道作者: 尹浩
SSAPID:101-8518-3057-10ISBN:978-7-5201-3397-5DOI:“善政思想与治理创新”编委会
总序
代序 探寻城市社区整体性治理的支点
文前辅文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经历与问题提出
(一)一个全国和谐社区的蹲点观察
(二)参与社区治理综合配套改革调查
(三)参与省“和谐社区”评估检查
(四)参与湖北省社区公益创投大赛
(五)参与上海浦东等地的社区考察
二 文献综述
(一)分析进路
(二)对象与取向
三 研究方法
(一)系统方法论
(二)比较研究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篇章结构
五 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变迁轨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分析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一)总体性社会结构下的社区建设探索(1949~1978年)
(二)分化性社会结构下的社区建设实践(1979年至今)
二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动力
(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倒逼
(二)行政规划性变迁拉动
(三)社区服务供求矛盾助推
第三章 “阿喀琉斯之踵”:社区治理与社区结构的碎片化
一 政府功能分散化的表象解析
(一)3个典型街道办的追踪
(二)规模扩张的街道办事处
(三)运行失范的街道办事处
二 社区结构碎片化的表象解析
(一)社区组织网络结构碎片化
(二)社区组织权力结构碎片化
(三)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碎片化
三 追溯社区治理碎片化之源
(一)传统“家庭本位”观致使公共精神发育不足
(二)传统官僚政治文化削弱了居民公共说理能力
(三)对民间组织不信任的传统降低了民众结社水平
(四)“分散的集权”内在缺陷割裂了政府功能整体性
第四章 公益创投:社区整合的阿基米德支点
一 组织共同体:社区碎片整合的黏合剂
(一)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概念解析
(二)整合趋势:从“地域共同体”到“组织共同体”
(三)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共同体发育的根基
(四)自发抑或建构:社区公益组织的生长逻辑
二 前世与今生:公益创投的欧美之路
(一)历史起源
(二)内涵特征
(三)运行机制
(四)发展现状
(五)公益创投的功能及其面临的挑战
三 落地与生根:公益创投的中国实践
(一)公益创投实践样态的比较分析
(二)公益创投之孵化模式地方探索
(三)公益创投之项目培育模式探索
四 中国城市社区公益创投运作的理想模型构建
第五章 预见未来:走向整体性社区
一 整体性社区的内涵
(一)社区形态演变的未变属性
(二)整体性社区概念的缘起
二 整体性治理:整体性社区的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的背景分析
(二)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命题
三 整体性治理应用中国城市社区分析的边界
(一)理论本土化的适用度
(二)理论本土应用的限度
四 城市社区整体性治理模型的建构
(一)外推力:政府部门功能的项目整合机制
(二)基础:社区内各类组织关系的整合机制
(三)内拉力:社会组织网络平台的整合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 基本结论
结论一 社区碎片化是工业化进程下传统共同体消解的自然产物
结论二 社区碎片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过度渗透社区的动因
结论三 政府功能碎片化加重了社区负担,加剧了社区碎片化整合的难度
结论四 整体性社区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理想目标
结论五 政府部门主动介入社会组织化网络的建构,同步推动政府功能协作是整体性社区得以实现的路径和方向
二 问题与讨论
本书以探究
社区 居民自治何以可能被构建为问题导向。换句话说,国家权力介入基层社会组织共同体建构的可能以及社会力量培育后,基层社会自主意识和能动性萌发的条件和路径。具体而言主要有:一是中国城市社区 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虽然在硬件和组织体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社区 居民自治水平依然较低和居民自治能力依然低下,社区 居民自治组织要么处于行政化状态,要么被边缘化,居民自治空转现象严重;二是探究导致社区 居民自治空转的机制及其背后的逻辑;三是如何破解中国城市空转现状,建构现代化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