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 广州推进全链条创新的实践与若干思考
作者: 陈发传,朱海陵
SSAPID:102-6607-8372-69DOI:创新链是20世纪末在学术界兴起的新概念,近年来创新链与
产业 链问题成为理论与实践的关注热点。梳理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脉络与演变历程,归纳分析广州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的实践做法,探讨分析广州科技创新全链条路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围绕产业 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 链有效对接;深度谋划,强化技术发明,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增强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 发展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大湾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
B.16 从广东医谷看生物医药
产业 集群发展作者: 沈勇涛,王晓荣,陆小慧,李芳芳
SSAPID:102-5099-7523-95DOI:广东医谷用两年时间在广州南沙成功打造生物医药
产业 集群,其产业 集群构建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本文在分析广东医谷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其特有的产业 集群培育体系,一方面打造适配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的专业载体;另一方面,构建“4+1”产业 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推企业成长。通过对产业 集群打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发现,除了产业 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向好、区域产业 创新氛围等外在影响因素外,运营主体的产业 创新生态打造能力也是集群得以成功打造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广东医谷发展产业 集群的经验,提出三条对策建议:一是布局全产业 链,打造生物医药集聚区;二是建设专业载体,引进优质企业;三是构建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 内生培育体系,赋能产业 集群发展。 -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9060-1570-27ISBN:978-7-5228-0133-9DOI:皮书
Abstract
基本子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网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一 创新型城市内涵与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
1.创新型城市的提出
2.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二)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模型及其测算
1.指标权重
2.测算模型
3.测算结果
二 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知识中心地位更加稳固,科技创新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1.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生态及环境科学成果快速增长
2.发明专利快速增长,技术创新势头良好
3.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实现新突破,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4.“市校(院)联合资助”+“揭榜挂帅”,解决科技重点难点问题
(二)工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创新步伐加快
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势头强劲,创新产出态势良好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全国前列
3.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备
4.全面启动“链长制”,打造省市垂直一体的链群共建体系
(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稳步改善
1.积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速集聚高端人才
2.创新多种融资模式,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3.扩大项目主体自主权,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四)区域创新亮点纷呈,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引擎
1.南沙:打造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
2.黄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
3.番禺: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4.白云:引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三 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
(一)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值得关注
1.产品市场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凸显
2.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经营及创新发展带来挑战
3.借贷成本高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资金困难
4.专业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最大痛点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不强
2.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
3.产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基础研究布局仍需进一步强化
1.“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相对缺乏
2.引导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力度有所不足
3.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面临不小压力
四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展望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
2.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重要导向
3.量子科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二)内部环境分析
1.广州实验室得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海洋经济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3.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三)发展态势展望
1.创新人才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深入推进
2.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将稳步提升
3.创新型产业发展亮点更加凸显,但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五 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
1.探索设立量子信息研究院,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
2.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3.以广州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做强做优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3.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三)强化基础研究布局
1.加强“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
2.大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3.完善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1.前瞻布局前沿数字技术
2.强化试验区引领带动能力
3.构建开放共赢数字平台生态
(五)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1.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缓解当前发展压力
2.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
3.完善法律保障,健全梯度培育体系
(六)优化创新发展大环境
1.广聚英才,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高地
2.结合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引才
3.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Ⅱ 综合篇
B.2 广州推进全链条创新的实践与若干思考
一 创新链重要论述、理论研究分析与推动广州创新发展的思路演变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链问题的重要论述
(二)创新链理论相关研究及分析
(三)推动广州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及其演进历程
二 广州全链条创新发展的实践
(一)前瞻布局推动科学发现
(二)聚焦重点推进技术发明
(三)强化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四)汇聚高端人才支撑创新
(五)优化生态促进创新创业
三 广州全链条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新链与产业链仍欠缺深度融合,有效对接机制未建立起来
(二)技术发明缺乏深度谋划,有效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
(三)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支撑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待深化,有效开放协同创新系统尚未形成
四 推动广州全链条创新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二)深度谋划,强化技术发明,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三)增强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大湾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B.3 京沪广深比较视角下广州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一 京沪广深绿色专利申请状况
(一)专利产出总体分析
1.广州近年来加速追赶,但总量上仍与京沪深有一定差距
2.四市专利质量存在差距,广州专利质量有待提高
(二)技术领域分析
1.四市绿色专利技术领域布局总体一致,行政监管或设计和节能领域引领绿色技术创新
2.四市绿色专利主要集中在减碳技术方向,零碳和负碳技术方向专利布局较薄弱
3.四市绿色专利技术“防”与“治”相结合,广州和深圳优势技术领域多点发力
(三)创新主体分析
1.广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如其他三市突出,高校相对具有优势
2.广州专利龙头多为高校及央企,与深圳差异明显
3.电力部门绿色技术创新表现突出
(四)协同创新分析
1.广州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具有相对优势
2.广州专利国际合作与上海有较大差距
(五)区域布局分析
1.广州创新主体外拓辐射程度最低
2.广州在美、欧、日的专利布局强度最弱
二 广州绿色技术创新的短板
(一)绿色专利质量总体不高
(二)企业创新主体的引领地位尚未形成
(三)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创新能力薄弱
(四)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较少
三 加快推进广州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统筹谋划,推进广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加快制定绿色技术发展战略规划
2.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二)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增强核心竞争力
1.加强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创新
2.加大新兴技术与绿色技术融合创新力度
3.积极开展海外专利布局
(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技术创新策源地
1.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
2.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技术领域的绿色专利优势企业
(四)高水平推进合作创新,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整体效能
1.构建多元互联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
2.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五)加强配套服务,夯实绿色技术创新支撑力
1.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绿色专利统计监测机制
2.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绿色金融服务
B.4 把握跨界融合大趋势 推动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新格局、新优势: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二 新环境、新动力:广州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判断与动力分析
三 新方向、新思路:广州打造跨界融合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
四 新篇章、新谋划:广州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B.5 企业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广州营商环境优化的位势演变
一 广州营商环境改革的“进阶之路”
(一)试点带动,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
(二)一再提速,以“绣花功夫”深挖“改革空间”
(三)导向明确,以“获得感”实施精准政策
二 企业全生命周期营商环境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四)评价方法与权重设置
三 广州营商环境优化评价的基本情况
四 广州营商环境在不同类型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一)广州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二)广州营商环境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三)广州营商环境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四)广州在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Ⅲ 科技篇
B.6 关于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若干思考
一 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概况
(一)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
(二)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
二 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比较
(一)北京
(二)上海
(三)深圳
(四)合肥
(五)粤港澳大湾区
三 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指引方向
(二)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三)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支撑引领城市发展转型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四)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五)以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布局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四 广州完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实践
(一)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二)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政策供给主要实践范例
五 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问题分析
(一)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有待有效衔接
(三)突出改革创新的政策有待深化
(四)聚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有待强化
六 进一步完善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方向与建议
(一)提升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做好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间有效衔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三)突出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深化与完善相应的创新政策
(四)聚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B.7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发展概况
(一)国外大科学装置
(二)国内大科学装置
1.发展阶段
2.发展概况
3.主要特征
(1)呈现分散式集聚的特征
(2)主要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3)注重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关系
(4)主要由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建设
(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发展特征总结
四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
(一)起步发展较晚
(二)布局集聚不高
(三)人才储备不够
(四)研发投入不足
五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二)探索集群化发展模式
(三)构建人才储备体系
(四)完善运行管理政策
B.8 广州基础研究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广州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一)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位居国内主要城市前三
(二)“2+2+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三)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
二 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基础研究情况对比
(一)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超过深圳和合肥,但与北京、上海差距明显
(二)广州科技部门本级基础研究财政支出增速最快
(三)广州市本级实验室及设施建设项目支出占比最大
(四)高校中高被引科学家人次低于北京、上海,高于合肥和深圳
(五)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基础研究发展经验和主要做法
三 广州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广州基础研究优势面临被深圳赶超的风险
(二)广州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载体数量偏少
(三)广州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尚待优化
四 对策建议
(一)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
(二)持续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
(四)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引
B.9 基于科学计量的全球类脑智能领域发展趋势研究
一 类脑智能领域学术论文分析
(一)类脑智能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二)类脑智能论文数量国家分布
(三)类脑智能国际合作论文的国家分布情况
(四)类脑智能国家学术影响力对比
(五)类脑智能主要论文发表机构
(六)类脑智能论文前50高被引论文情况
(七)类脑智能前50高被引专利情况
二 类脑智能领域专利分析
(一)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年度分布情况
(二)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受理地分布情况
(三)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技术来源地情况
(四)类脑智能主要技术来源地的国际专利申请情况
(五)类脑智能专利前五技术来源地的国际专利分布情况
(六)类脑智能前10技术来源地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情况
(七)类脑智能前50高被引专利情况
(八)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前20位全球机构情况
(九)类脑智能相关专利前20的中国机构情况
Ⅳ 区块链篇
B.10 区块链技术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关键问题研究
一 区块链发展概览
(一)全球区块链发展概述
1.各国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加密货币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2.产业新增企业下降,投融资总额保持增长
(二)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1.政策持续大力扶持,京粤沪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前三
2.应用覆盖多行业多场景,需求开始主导技术发展
3.国内区块链产品技术融合趋势明显
二 区块链技术发展态势
(一)性能优化成行业热点研究领域
(二)智能合约发展持续引发关注
(三)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深度融合
(四)云链深度融合,BaaS成为主要应用形态
(五)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互操作性推进更加务实
(六)区块链安全事件高发,多种防护手段逐步探索
(七)开源已成区块链技术发展重要推动力
三 区块链应用发展态势
(一)应用前期呈新型水平化布局
(二)应用场景成为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应用持续推进
(四)从现有业务改造转向创新业务赋能
四 区块链产业生态发展态势
(一)以平台服务为核心,区块链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
(二)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产业生态纵向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环境向好,业务侧主动匹配技术
(四)产业生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赋能实体经济
五 区块链风险及监管态势
(一)加密货币相关监管政策全面收紧
(二)NFT等新业务存在诸多风险
(三)数据安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六 “十四五”期间区块链发展建议
(一)“十四五”区块链产业政策解读
1.“十四五”区块链基础创新路径
2.“十四五”区块链应用拓展路径
3.“十四五”区块链监管机制建设
(二)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
1.落实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2.围绕重点场景打造应用典范
3.促进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4.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支撑体系
B.11 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 发展区块链产业的意义和现状
(一)发展区块链的意义
1.区块链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2.区块链是广州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1.区块链产业政策加快布局
2.区块链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3.区块链核心技术持续发展
二 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基础
1.经济发展稳步增长
2.科研力量持续壮大
3.数字经济强势崛起
(二)政策规划
(三)产业布局
1.企业数量规模
2.技术创新发展
3.产业园区设立
4.应用场景落地
三 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底层架构核心技术掌握不够
(二)应用场景落地仍需探索
(三)监管政策尚不健全
四 推进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区块链技术创新力度
(二)促进区块链应用领域更加丰富
(三)促进区块链行业监管加速完善
(四)加快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步伐
B.12 区块链驱动下数字资产管理研究
一 数字资产管理
(一)数字资产的定义与内涵
(二)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1.数字资产构建
2.数字资产管理
3.数字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 区块链驱动下数字资产管理的研究
(一)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简介
1.区块链
2.区块链相关技术
(1)智能合约
(2)数据存储模型
(3)共识机制
(二)区块链环境下数字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利用区块链可以实现数字资产管理的去中心化
2.利用区块链可以保障数字资产的不可篡改、可信
3.利用区块链可以使主体的资产信息易于穿透
(三)区块链环境下数字资产管理的可行性
三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一)数字资产信息上链
1.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可信存储技术
2.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溯源追踪技术
(二)数字资产链上确权
1.基于区块链的敏感数据共享技术
2.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信托业务模式
(三)数字资产链上交易
1.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据交换技术
2.可适应同构、异构区块链的跨链技术
3.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保护联合数据分析技术
(四)数字资产交易监管
1.基于人工智能的链上数字资产交易非法行为智能识别
2.基于跨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交易穿透式监管
3.监管引起的隐私安全保护问题
Ⅴ 案例篇
B.13 华南师范大学量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创新发展特征
(一)量子通信和计算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技术发展更侧重量子通信
(二)以物理和光学为基础学科,围绕通信装置和密钥分配开展技术研发
(三)实现保真度超过99%的量子态转移,创造量子比特存储效率世界纪录
(四)专利数量居全国第十,是国内时分多路复用系统和同步装置最主要的发明者
(五)专利质量居全国第三,密钥分配技术实力全国领先
(六)南京大学是最主要的基础研究合作伙伴,技术研发合作伙伴相对局限
(七)较早承担市级项目,牵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
(八)拥有多家省级重点平台,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设施条件
(九)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量子信息产业发展
二 影响创新的外部因素
(一)国家及省市出台政策支持量子信息发展
(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其他高校实力凸显
(三)国内量子通信产业生态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 影响创新的内部因素
(一)三大团队长期扎根量子信息领域研究
(二)光学和物理学两大学科具有相对优势
(三)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量子信息奠定人才基础
(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四 对策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赋予华南师范大学引领广州量子信息发展的重任
(二)推动量子网络建设和试验,紧抓量子通信和计算发展
(三)加强量子信息人才引进和培育,助力人才团队建设
(四)强化量子计算和测量领域的技术布局,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五)争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优化学科布局
(六)进一步探索激励机制,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B.14 全球视角下南方医科大学脑科学中心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脑科学科学技术分析
(一)脑科学科学期刊文献分析
1.美国在脑科学领域占据霸主地位
2.中国脑计划取得多项世界级的重大研究成果
3.具有医学院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排名中优势明显
4.ESI高被引论文美国优势更加明显
(二)脑科学专利分析
1.“十三五”时期脑科学专利申请快速发展
2.中国和美国是主要的技术市场
3.中国、美国、韩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技术实力强
4.雅培公司高被引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第一
5.以阿尔茨海默氏病为代表的脑疾病是高被引专利热频词汇
二 脑科学政策环境分析
(一)“一体两翼”战略奠定中国脑计划框架
(二)全国脑科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
(三)广东加速脑科学中心建设
三 南方医科大学脑科学中心创新能力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基础
(三)存在的不足
四 对策建议
(一)加速脑科学动物研究中心建设
(二)推进多中心神经影像数据共享与开放式脑科学
(三)加速脑科学重大疾病临床中心和多中心社区的建立
(四)建立儿童脑科学发育和情绪疾病研究中心
(五)加速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
(六)加速脑科学和类脑科学人工智能中心建设
B.15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区块链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创新发展特征
(一)掌握了若干关键技术
(二)在溯源领域发挥着示范作用
(三)孵化转化成效明显
(四)拥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
二 影响创新的外部因素
(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
(三)仍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 影响创新的内部因素
(一)出台灵活的体制机制
(二)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四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降低人才流动门槛
(二)加强RepChain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三)牵头制定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标准,抢占标准战略高地
(四)结合广州区块链基础研究优势,大力推动科研和产业交流合作
(五)提高引才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分类引入区块链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B.16 从广东医谷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一 广东医谷发展介绍
(一)广东医谷基本情况
(二)广东医谷产业集群培育体系介绍
二 广东医谷产业集群建设成效
(一)企业集聚,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二)龙头带动,打造生物医药四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三)快速打造南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助推区域实现产业发展
(四)荣获多项行业荣誉,获得业界一致认可
三 产业集群打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政策加持,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速
(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三)区域产业氛围活跃,加速资源的整合和聚集
(四)不断创新探索,构建适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生态
四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布局全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集聚区
(二)建设专业载体,引入优质企业
1.根据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需求,打造高品质载体空间
2.构建弹性厂房空间,给予企业多样性选择
3.注重办公与娱乐的配套结合
(三)构建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内生培育体系,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2)》编辑委员会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面临的压力,系统探讨了2022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综合发展、科技、
产业 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与研究 -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1~2022)
SSAPID:101-9972-2703-88ISBN:978-7-5201-9921-6DOI:暂无内容
北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和数字化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为年度主题,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21年北京市公共服务领域整体发展形势和热点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和回顾,不仅对16区公共服务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排名,还聚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中教育、
文化 -
B.4 把握跨界融合大趋势 推动广州
产业 高质量发展作者: 陈旭佳
SSAPID:102-6622-7862-76DOI:近年来,广州坚持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按照强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把握
产业 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集中力量发展具有优势基础、符合未来产业 演变方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经济,着力提升传统产业 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发展水平,现代产业 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得以迅速提升。面向未来,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州经济也由传统的“千年商都”时期进入“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新时代,广州产业 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环境、新变量、新格局、新形势,也必须有新思路、新谋划、新动能、新对策加以应对 -
B.7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
作者: 余炜楷,陈露,张艺馨
SSAPID:102-5108-3651-27DOI:针对前述问题,汲取先进国家及地区发展经验,本文结合广州
产业 与科研发展实际,提出建设共建共享机制、探索集群化发展模式、构建人才储备体系及完善运行管理政策等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
B.1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作者: 张赛飞,杨莹,沈勇涛,钱程
SSAPID:102-7708-9350-01DOI:总的来看,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同比增长7.94%,知识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产业 创新步伐加快,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稳步改善,区域创新亮点纷呈。但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广州在中小企业发展、产业 转型升级、基础研究布局等方面仍面临不小压力。其次,分析了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认为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将保持总体平稳态势,创新人才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深入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将稳步提升;创新型产业 发展亮点更加凸显最后,从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推动产业 高质量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优化创新发展大环境六大方面提出了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9372-3697-59ISBN:978-7-5201-9951-3DOI:暂无内容
全书分为总报告、生态品质篇、生态
文化 篇、生态话语权篇四个部分,重点指出上海提升城市生态软实力需要聚焦生态品质、生态文化 和生态话语权,上海提升城市生态软实力应从生态品质、生态文化 和生态话语权三方面入手,其中生态品质是城市生态软实力的基础底色,生态文化 是城市生态软实力的核心价值,生态话语权彰显城市生态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 -
闽商发展报告(2022)
SSAPID:101-3663-8838-77ISBN:978-7-5228-0148-3DOI: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皮书数据库
皮书网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Ⅰ 总报告
B.1 2022年闽商发展报告
一 2012~2022年:十八大后闽商10年发展的四大特征
(一)闽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发展
(二)闽商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发展
(三)闽商立足本土优势长足发展
(四)闽商坚持拼搏、诚信的精神传承
二 2002~2021年:“晋江经验”提出20年的三大成果
(一)最生动:“六个始终坚持”与“处理好五大关系”
(二)最核心:“晋江经验”核心在于加强党的领导
(三)最坚持:坚持市场导向与科技创新
三 2021年闽商发展情况与特征
(一)闽商锐意进取:闽商大现象与闽商大格局
1.宁德时代引领闽商发展
2.爱国潮下闽商品牌有担当
3.曹德旺捐百亿建大学,教育慈善蔚然成风
(二)闽商立足本土:贡献了福建省GDP的约七成
1.2021年福建100强民企营收超1.8万亿元
2.全国民营经济占比前三城市,福建占两个
(三)闽商科技创新:“小巨人”、“独角兽”和“巨无霸”
1.福光股份的科技创新模式
2.福建省内闽商科技创新头部阵容
(三)闽商科技创新形成产业链效应
四 2021年闽商全球化发展情况
(一)东南亚闽商:数字经济成为新的掘金地
(二)字节跳动:国际化征程中的上市梦想
(二)福耀集团:海外建厂突破全球化天花板
(三)福建船业:向海而兴,大有可为
五 闽商未来发展趋势:四大经济下的产业聚焦
(一)四大经济将助力闽商新发展
(二)闽商聚合四大经济须重科技创新
(三)四大经济对接全球市场,闽商机遇空前
B.2 闽商十年发展报告
一 民营经济在福建国民经济中占比大、位置显,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三重门”,党委、政府大力作为
三 福建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连续4年发布百强榜单
四 福建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广,产业特点显著
(一)传统产业守成创新
(二)先进制造业成为核心力量
(三)新能源企业异军突起
(四)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
(五)房地产业冰火两重天
五 民营企业外向度高
六 闽商公益慈善——恋祖爱乡、回馈桑梓
(一)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
(二)其他各类慈善公益基金会
1.河仁慈善基金会
2.安踏和木爱心基金与和敏基金会
3.福建省闽商文化发展基金会
(三)慈善榜单上的闽商
七 闽商群体的力量
(一)闽商大会
1.第四届世界闽商大会
2.第五届世界闽商大会
3.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
(二)闽商商协会
(三)闽商论坛
八 福建民营经济未来发展展望
Ⅱ 分报告
B.3 2022年闽商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一 福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一)数字峰会效应进一步释放
1.形成数字经济的发展共识
2.取得数字经济的建设成果
3.助推数字技术企业的成长
4.催生了一批应用场景
5.促进了数字政务的发展
(二)数字经济区域发展特征明显
二 闽商数字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企业加速产业布局
1.龙岩军团:在互联网经济中崛起
2.新大陆:参与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
3.网龙:助力智慧校园建设
4.国德:推进智慧养老信息化建设
(二)实体企业拥抱数字化
1.优化数字技术
2.借力数字平台
三 福建数字经济的发展特点
(一)数字经济总量规模大
(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四)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五)“智囊团”全面支撑
结语
B.4 2022年闽商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一 福建现代渔业现状:十大特色养殖,产业链产值破千亿元
(一)渔业大县的发展模式
(二)紫菜与海带不一样的发展模式
(三)大黄鱼之乡的技术魅力
(四)各有风云众彩纷呈
二 福建临港石化产业:万亿级别产业集群助力闽商产业链
(一)形成三大临港石化产业集聚地
(二)石化壮大惠及闽商
三 福建航运物流:疫情之年从挑战中找到机会
四 福建海洋旅游产业:打响“海峡牌”与“东南亚牌”
(一)邮轮经济的海丝路径
(二)海洋旅游对接全福游
(三)福建海洋旅游的两个大市场
五 福建海洋装备制造业:智慧海洋、低碳时代催动装备制造提级
(一)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春天
(二)电动船舶:宁德时代又一大航向
(三)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应用已在多省落地
(四)风电及配套制造:从龙头企业到产业园区
六 福建海底储油:一个方兴未艾的大产业,闽商正介入
七 海洋生物医药:核心企业引领产业扩容
八 福建迈向海洋强省的底气:产业发展、生态筑基、市场走出去
(一)打响“海上福州”品牌
(二)探索海洋产业“新蓝海”
(三)海洋“生态蓝”是发展的根基
(四)福建海洋经济的“走出去”
B.5 2022年闽商绿色经济发展报告
一 福建绿色经济方兴未艾
(一)回首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生态往事”
(二)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二 生态农业
(一)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二)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
(三)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四)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五)初具规模的林下经济
二 生态工业
三 生态旅游
四 环保产业
五 绿色服务业
(一)绿色金融
(二)绿色物流业
结语
B.6 2022年闽商文旅经济发展报告
一 福建文旅经济发展回溯
二 2021年福建文旅经济发展形势
三 福建文旅经济的优势与亮点
(一)文化游、红色游、智慧游、生态游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二)周边游形成了疫情时期文旅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三)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
(四)闽台区位优势突出,海峡文化旅游得天独厚
四 福建文旅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福建文旅经济展望与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文旅项目示范点建设
(二)提升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新业态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推进智慧文旅的发展
(四)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完善文旅产品体系
Ⅲ 专题篇
B.7 2022年东南亚闽商发展报告
一 2021年东南亚闽商整体与分国别发展概况
(一)东南亚闽商整体形势分析
(二)主要居住国闽商发展情况
二 2021年东南亚闽商发展策略分析
(一)拥抱数字化
(二)借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获得财富增长
(三)非凡经营之道助力闽商逆势增长
(四)扎根中国带来持续增长
三 东南亚闽商发展中的隐忧
四 2022年东南亚闽商发展建议
(一)把握RCEP契机,深度嵌入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合作机遇
(二)致力于数字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三)因应全球供应链调整机遇,找准投资方向
(四)面对全球大通胀预期,需未雨绸缪以实现增长
B.8 “晋江经验”20年:晋江闽商发展的总结与启示
一 “晋江经验”的启示
(一)坚持市场导向,国内国际两线作战
(二)立足本地,走特色产业之路
(三)发扬诚信为本、顽强拼搏的闽商精神
(四)核心在于加强党的领导
二 “晋江经验”的成效
三 “晋江经验”的再总结
B.9 2022年闽商体育制造业发展报告
一 福建运动鞋服制造企业发展概况
二 梯队分化趋势下福建运动鞋服制造企业的战略特点
(一)第一梯队:广而全——多品牌、单聚焦、全渠道
(二)第二梯队:细而深——专注赛事、深耕科技
1.“引领破速”“爱跑步,爱特步”的特步国际
2.定位运动科技公司的匹克体育
(三)第三梯队:品牌下沉——亟须转型,重新落地大众化
三 福建运动鞋服制造企业未来展望与趋势
1.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
2.构建利益关系网络,实现多方共赢
3.顺应国潮趋势,打造品牌形象
B.10 2022年闽商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一 福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整体发展形势
(二)资源优势
二 闽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宁德时代:扩大动力电池规模
(二)云度新能源:助力“电动福建”
(三)海辰新能源:扩建储能生产线
(四)实体企业:抢占新能源赛道
三 闽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提高向绿色低碳型经济发展的意识
(二)重视技术创新以及加大研发投入
(三)降低对政策补贴和扶持的依赖性
(四)加强产业集聚形成发展的合力
(五)加强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
(六)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两岸合作
结语
Ⅳ 附录
B.11 2021年闽商大事记
一 企业上市与复牌
二 企业投融资、并购
三 企业合作、升级
四 跨国动向
五 财富、品牌榜单
六 闽商荣誉、奖项
七 企业公益慈善
八 商会动态
九 经营不善、退市
十 其他动态
皮书
《闽商发展报告(2022)》编委会
2021年恰逢十八大召开第10年、“晋江经验”提出第20年,以及“十四五”开局之年,福建在布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数字经济、
海洋 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四大经济领域齐头并进,创造新机遇,引领闽商新发展。 -
B.10 2022年闽商新能源
产业 发展报告作者: 陈丽媛
SSAPID:102-0205-7783-60DOI:text-indent:20pt;">本报告围绕新能源资源优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材料等方面,通过对宁德时代、紫金矿业、云度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企业发展路径的梳理,揭示闽商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成就与思路,分析闽商在新能源
产业 上的发展局限对于大部分经营中小企业的闽商而言,他们对发展新能源的认知较为薄弱,新能源产业 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健全,产业 链条上的交流与合作不够成熟,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性较强。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 环境和实际情况对未来闽商企业在新能源的发展上给出了提高低碳转型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业 集聚、推动融合发展、加强两岸合作的建议。新能源产业 发展到现在已进入全面商业化的阶段,特别是能源供应紧缺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倒逼着新能源产业 的建设和壮大。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能源产业 的持续发展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未来闽商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进行企业的绿色转型,并加码布局新能源赛道。 -
B.1 2022年闽商发展报告
作者: 张建忠
SSAPID:102-0329-3953-67DOI:继往开来,闽商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在数字经济、
海洋 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大经济”下的产业 聚焦。 -
B.4 2022年闽商
海洋 经济发展报告作者: 张建忠
SSAPID:102-3667-9116-32DOI:2021年,福建进行
海洋 强省的全方位布局,在海洋 经济的规划上,凸显了海洋 经济发展的重点与层次。福建具有深厚的海洋 传统,不仅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都居全国第二位,而且闽商在海洋 经济中的创业也颇为突出。福建海洋 经济正在寻找高质量发展之路,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新兴产业 异军突起。本报告分析了2021年闽商在海洋 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福建现代渔业中十大特色养殖产业 发展良好,产业 链产值破千亿元;福建临港石化产业 链“十四五”期间规划了万亿级的发展目标;福建航运物流在疫情影响中找到机会;福建海洋 旅游产业 打响“海峡牌”与“东南亚牌”;福建海洋 装备制造业在智慧海洋 、低碳时代促动下发展提级;福建海底储油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大产业 ,正在吸引更多的闽商介入;海洋 生物医药核心企业引领产业 扩容。以这些为基础,福建在产业 发展、生态筑基、市场走出去的基础上向海洋 强省的方向继续前进。 -
B.3 2022年闽商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作者: 陈丽媛
SSAPID:102-1907-6272-00DOI:本文围绕数字经济
产业 ,分析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对福建的影响力、福建数字经济区域发展特征、闽商数字产业 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并且针对数字福建20多年的建设成果,阐释福建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提升、产业 集聚明显、新业态新模式涌现、智囊团支持”等特征。当前,新锐闽商在数字经济和互联网领域的不断拓展、深耕,传统闽商的各类产业 不断与5G、3D、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智能技术相融合,使数字经济成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源泉。 -
B.2 闽商十年发展报告
作者: 徐德金
SSAPID:102-6083-0890-18DOI:2012年至今,福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大、位置显,同时在
产业 发展、社会公益慈善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报告聚焦福建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传统产业 、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 、互联网经济等发展现状,分析福建民营企业的外向型特色,同时关注闽商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卓越贡献,展示弘扬在闽商精神、闽商文化 方面所体现的群体和社会力量未来,在福建自贸区、海丝核心区以及RCEP等建设的多项政策支持下,围绕“十四五”规划,对内闽商将在海洋 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领域获得更大拓展空间;对外闽商将深度加入全球产业 分工行列,加速以资源和市场为导向的闽商企业的崛起 -
B.6 2022年闽商文旅经济发展报告
作者: 林春虹
SSAPID:102-9271-3975-15DOI:本报告通过回顾“十二五”时期以来福建
文化 旅游业的总体情况,对福建文化 产业 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指出福建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 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2021年,福建文旅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产业 动能加快集聚,“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文旅品牌越发闪亮,在文化 遗产游、闽台游、海丝游、红色游等领域皆凸显出福建的生态文化 优势。福建文旅经济虽然具有文化 资源与区位优势,但也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自然轻文化 等问题,福建企业家对本土文化 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还较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