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考
作者: 苗宾
SSAPID:102-2291-1110-32DOI:“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新时期
文化 和旅游工作的基本思路。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 和民族风情的展示平台,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化 形态,是独一无二的、含金量极高的文化 旅游资源。随着国家文化 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及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正成为深层次、高品质旅游的基础,博物馆旅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高质量推进基层公共
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对策思考作者: 毕绪龙
SSAPID:102-7532-1566-05DOI:加强基层公共
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公共文化 服务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心和关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适应群众文化 需求增长、数字化科技变革、文化 消费模式变迁等新形势、新情况,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明确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路径,巩固价值导向主阵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加强基层公共数字文化 建设,推动公共文化 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基层文化 队伍建设,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 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
公共
文化 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作者: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SSAPID:101-9570-0961-70ISBN:978-7-5228-1717-0DOI:编委会
前言
Ⅰ 总报告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使命与发展方向
一 新时代十年中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卓越成就
二 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使命定位
三 新伟大征程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Ⅱ 理论思考
高质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对策思考
一 巩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导向主阵地
二 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 突出加强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四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
五 创新思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路径模式
一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内涵
(一)公共文化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二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模式
(一)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推进
(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地融入旅游行业链条
(三)旅游公共服务经文化要素赋能提质升级*
(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催生主客共享的新型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三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途径
一 高质量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锚定物
二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处理的几类关系
三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和升级转型
一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类型和功能分析
1.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类型
2.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功能
二 当前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危机
三 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重塑和改造升级思路
(一)场馆的重塑和改造升级
1.打造有辨识度的文化场馆
2.优化环境空间布局和设计
(二)构建内容多元、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
1.服务内容的重塑
2.突出场景化和体验感
3.探索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
(三)打造个性化虚拟文化空间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考
一 前言
二 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一)博物馆与博物馆旅游的关系
(二)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简述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简述
(四)国内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
三 博物馆旅游的时代机遇
(一)文博旅游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机构改革推进、政策红利凸显,为博物馆旅游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 博物馆旅游的发展路径思考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造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风格的博物馆旅游文化
(二)坚持“内容为核”发展理念,提高文化旅游消费品质
(三)坚持融合共享发展要求,促进资源有机整合
(四)坚持科技引领发展策略,推进智慧化、智能化体验
(五)坚持现代营销发展思路,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
五 启示与展望
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运营思考
一 当前文化馆委托运营与购买服务类型
(一)文化场馆的运营与管理
(二)打造数字文化馆及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三)文化活动的组织及承办
(四)文艺辅导培训师资的购买
(五)非遗项目的交流、推广、传承和展示
二 文化馆在委托运营与购买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与供给没有做到精准对接
(二)缺乏规范严格的管理机制
(三)对购买主体缺乏信用档案记录
(四)监管力度不够,缺乏绩效评估体系
(五)缺乏奖励、培育机制和绩效评价结果公布
(六)社会服务的过度购买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 文化馆购买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一)选定、把握好购买的项目和内容
(二)了解服务承接方的资质和业务水平
(三)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
(四)加大监管力度并完善第三方评估体系
(五)有导向地培育有特色的团队和剧目
(六)充分调动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外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研究
一 研究的学理基础
二 各国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其特点研究
(一)美国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其特点
(二)法国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其特点
(三)英国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四)德国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五)澳大利亚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六)埃及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七)爱沙尼亚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八)奥地利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九)比利时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荷兰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一)丹麦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二)瑞士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三)印度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四)南非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五)立陶宛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六)挪威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七)葡萄牙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八)瑞典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十九)西班牙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二十)希腊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二十一)匈牙利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二十二)亚美尼亚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二十三)爱尔兰的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及特点
三 借鉴经验总结和政策建议
(一)国外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核心特征
1.“分权”与合作
2.“一臂之距”的财政投资管理模式
3.重点突出,兼顾多元化
4.重视非营利性文化部门的经济贡献
(二)对我国的借鉴经验总结
(三)我国公共文化发展经济政策提升建议
Ⅲ 研究报告
云南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研究
一 云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实证分析
(一)县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1.县级财政投入保障达标情况
2.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情况
3.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达标情况
(二)乡(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三)村(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二 云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标准与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1.硬件设施标准与云南建设实际的差距
2.基本服务项目标准与云南建设实际的差距
3.经费、人员保障标准与云南建设实际的差距
4.数字文化标准与云南建设实际的差距
(二)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滞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三)公共文化投入相对不足,实现均等化困难较大
(四)政府提供的现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服务效能和水平有待提高
(五)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匮乏,队伍不稳,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六)公共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评估、监督和反馈机制
三 云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云南建设实际,以《云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为目标,科学规划,按立体化思路逐步推进云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弥补云南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三)以重点地区为突破,提升云南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度,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四)强化民生服务,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服务效能和供给水平
(五)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推进建设主体多元化,打造共同治理格局
(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云南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
(七)强化队伍建设与人才保障,推动云南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
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
一 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现状分析
(一)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培养政策
2.培养内容
3.培养方式
4.培养效果
(二)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现状分析
1.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政策
2.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方式
3.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效果
二 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2.人才培养难以发挥其应有效果
3.人才结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1.精神激励流于形式
2.薪酬体系的预期激励效果不突出
3.部门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 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意识相对薄弱
2.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3.薪酬待遇偏低
4.人才培养政策的作用未完全发挥
(二)人才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激励管理的主观因素
2.激励机制的客观因素
四 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的设计
(一)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架
(二)“41”培养战略的运行体系构建
1.人才培养供需调控系统的构成
(1)决策控制系统
(2)培养政策调节系统
(3)信息反馈系统
(4)监督保证系统
2.人才培养运行体系的构建
(1)对培养开发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
(2)培养目标的设置
(3)培养计划的制订
(4)培养效果评估
3.人才培养服务体系的构建
4.人才培养法规体系的构建
(三)“41”培养战略的培养绩效评价制度设计
1.评价制度的内容
(1)评价主体
(2)评价客体
(3)评价指标
(4)评价方法
(5)评价程序
(6)评价结果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评价方法体系设计
4.评价程序设计
(1)计划阶段
(2)执行阶段
(3)检查阶段
(4)处理阶段
(四)基于绩效提升的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的整体构建
(1)保障机制
(2)管理机制
(3)评估机制
(4)反馈机制
2.基于工作体系再造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协调机制的构建
(1)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决策层协调系统
(2)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运行层协调系统
(3)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管理的信息沟通协调系统
(4)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组织协调系统
(5)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协调决策模式
(6)基层公共文化人才激励协调信息平台
五 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运行的措施与建议
(一)形成科学的培养管理体系
1.建立完备的培养内容管理体系
2.建设灵活高效的培养质量检测体系
3.建设齐备的内部管理体系
4.明确培养对象类型
(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多元化在岗培养模式
(1)基于胜任力的在岗培养模式
(2)基于“带教帮扶”的师徒结对培养模式
2.基于理论提升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基于理论提升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2)基于高校的教学基地模式
(3)高校短期培养
(三)建设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系统
1.努力建设培养信息化服务平台
2.完善公共文化系统远程网络培养模式
(四)大力建设内部培养师队伍
(五)完善科学的培养实施程序
1.完善培养需求的分析
2.确定培养评估目标
3.规范培养计划的设计环节
4.落实培养计划的实施环节
5.强化培养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六)树立现代激励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变被动为主动的激励管理
(2)结合人才需求,制定激励标准
2.畅通激励的沟通渠道
(1)建立自下而上的激励交流方式
(2)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激励交流方式
(七)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薪酬体系
1.按岗定酬,突出岗位价值
2.按绩定酬,实行业绩工资制
3.建立与薪酬激励结合的精神激励手段
(八)打通基层公共文化人才职业发展瓶颈
1.建立晋升渠道,打破职称发展瓶颈
2.职业生涯路径由“h”形向“H”形转变
(九)合理规划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发展
1.建立人才的发展目标
2.建立科学的工作量化机制
(十)保障措施
1.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2.优化培养与激励机制运行的环境
(1)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2)提升组织文化建设
(3)加强培养硬件设施建设
3.加强培养系统运行的资金保障
(1)强化培养资金预算机制
(2)实施培养投入收益分析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基本方法研究
一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结果
1.图书馆
2.博物馆
3.文化馆
4.艺术馆及美术馆
(二)调研结论
(三)建议
1.管理层
2.技术层
3.队伍建设
二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来源及类型构成
(一)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来源
1.传统媒体
2.网络媒体
3.政府文件
4.其他来源
(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类型构成
1.结构化数据
2.非结构化数据
3.半结构化数据
三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采集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领域
1.辅助服务数据采集
2.线下体验的用户数据的采集
3.公共数字文化全国共享服务平台的运行数据采集
(三)关键技术
(四)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采集方法
1.数据采集路线
2.传统纸质文献数据采集
3.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采集
(1)网页抓取技术
(2)网页抓取策略
(3)开源网页抓取工具
4.基于文化体验设备的用户行为大数据采集
(1)体验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2)软件系统用户行为数据采集技术
5.文化机构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采集
6.大数据平台运行数据采集
(1)平台资源日志采集技术
(2)用户行为日志采集技术
①Web Usage Mining
②数据采集的分类
7.其他数据源的采集方法
(五)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存储模式与机制研究
1.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存储模式与机制
2.海量数据预处理技术
3.海量数据装载技术
4.关系型数据库
5.NoSQL数据库
6.分布式文件系统
(1)Google文件系统
(2)Hadoop系统
四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一)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指标
1.网站流量指标
2.用户行为指标
3.用户访问方式指标
4.平台建设指标
(1)数据存储指标
(2)计算能力指标
(3)系统性能指标
(4)可靠性指标
(5)安全指标
(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指标体系的评测和优化
1.目的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典型性原则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五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一)常用数据挖掘方法
1.聚类分析
2.分类分析
3.关联分析
(二)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算法
1.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算法
(1)基于资源访问热度的分析
(2)基于地区的资源访问类型分析
(3)基于时间段的资源访问分析
(4)公共文化内容的热点主题分析
2.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资源优化模型
(1)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性能管理方法
(2)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资源分配模型及算法
(3)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智能放置方法
(4)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优化系统
3.用户个性化推荐
(1)个性化服务技术现状
(2)推荐系统现状
(3)推荐技术现状
(4)协作过滤算法现状
(5)基于物理模型的推荐算法
(6)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
(7)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荐系统架构设计
4.数据分析算法的计算框架
(1)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算法的并行编程模型
(2)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网络拓扑分析的图计算框架
(三)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方案
1.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逻辑架构
2.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架构
3.硬件虚拟化技术
(1)开源硬件虚拟化平台
(2)虚拟计算机集群建设
4.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
5.数据管理技术
(1)结构化数据的管理
(2)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管理
(3)元数据的管理
6.基于Hadoop的计算框架技术
(1)内存计算框架的研究
(2)并行编程模型
(3)流计算技术
(4)图计算技术
7.平台安全管理
(1)数据加密技术
(2)授权认证技术
(3)访问控制技术
(4)网络防火墙技术
8.Hadoop生态圈安全技术研究
(1)Apache Knox Gateway
(2)Apache Sentry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研究
一 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博物馆概况
(二)推进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举措
(三)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
二 江苏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
(一)江苏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二)江苏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经费支出概况
(三)江苏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四)江苏省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内容
1.博物馆藏品日益丰富,服务效能显著提高
2.陈列展览水平提升,满足社会大众需求
3.科研水平全国领先,各类项目成果丰硕
4.发挥宣教基地作用,研究设计活动项目
5.信息化建设加快,丰富互动与体验内容
6.文创产品开发大力推进,文化辐射力日趋增强
三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人员配置标准化研究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研究
1.博物馆设施布局的合理性与系统性
2.基础设施:场馆及其他功能设施
(1)场馆规划的标准化探讨
(2)场馆与各功能区设置
3.保障设施
4.促进体验升级的附加设施
5.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数量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配置标准化研究
1.博物馆服务队伍配置体系
2.博物馆人员配置标准探讨
3.价值观与人才配置
四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标准化研究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构成
1.参观前
2.参观中
3.参观后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研究
1.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2.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衡性原则
3.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评估与指导的标准化
五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标准研究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实施的目的、必要性与原则
1.目的
2.必要性
3.原则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标准的研究基础
1.法律法规
2.行业标准
3.相关研究成果
(三)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1.指标特征
2.指标要素构成
3.指标体系构建
(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取值标准设计
1.取值依据
2.取值思路
3.权重设计
(五)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实施与保障
1.实施方法
2.制度保障
六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一)《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议草案)》
(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实施建议
文化和旅游融合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思考
一 国内图书馆与旅游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二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独特优势
(一)美好生活是融合的实践导向
(二)法律优势
(三)平台优势
三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抓顶层设计:政府主导、行业引领、社会力量参与
1.政府主导
2.行业引领
3.社会力量参与
(二)强产品供给: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是图书馆文化旅游的试金石
(三)提数据效能:图书馆大数据与旅游大数据共享整合
(四)推信用链接:信用助力图书馆服务,突破地域和诚信制约屏障
(五)拓全域服务:供给侧发力,资源互补提供全域服务
(六)重宣传营销:强化旅游营销思维,增强互动体验
四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满足机制研究
一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及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一)主要文化需求
(二)现状
(三)国内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案例
1.没有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单独群体服务
2.缺乏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调研,服务与需求存在脱节
二 新生代农民工精准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2.需求导向,底线保障
3.权责清晰,责任到位
4.精准供给,创新机制
(三)发展目标
三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广覆盖的数字文化服务
(三)着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积极有效融合
(五)创新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四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精准服务
(三)加大经费投入
(四)加强宣传推广
(五)逐渐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
五 结语
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研究
一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烟台模式”
二 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问题分析
(一)烟台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基础
1.从经济发展看,烟台市社会力量具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基础
2.从文化发展看,烟台市社会力量具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自觉
3.从实践成果看,社会力量参与起步早、效果好
(二)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1.政府引导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社会力量参与仍有巨大空间
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尚未完全打开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不平衡,推进落实机制亟待加强
三 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方向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和扶持制度
(二)优化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
(四)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力度,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支撑
Ⅳ 实践案例
公共文化服务融入旅游发展
一 案例背景
二 具体做法
(一)文化线路考察:构建起“遗产解读新框架”
(二)与教师结盟:“驿路同游”综合实践课程设计
(三)面向未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南粤古驿道实践课程
1.古驿道之人类寻祖
2.博物学家的实践
3.地理学家实践
4.古驿道之乡土智慧
5.古驿道之风云人物
三 启示与思考
引入社会力量 打造艺术社区
一 背景
二 主要做法
(一)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结合
(二)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议题结合
(三)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日常消费结合
(四)延伸出的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成果转化
三 发展设想
四 经验启示
新技术应用助推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一 背景
二 主要做法
(一)体系描述
1.“随申码·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2.文化和旅游预约预订及展码平台
3.文化和旅游场所管理与赋能平台
4.文化和旅游场所服务平台
(二)典型应用场景
1.数字景区和文化场馆赋能场景
2.数字酒店赋能场景
3.乡村旅游赋能场景
(三)主要成效
三 发展设想
四 经验启示
志愿服务助力农村未成年人艺术普及
一 背景
二 主要做法
(一)探索一:如何服务农村未成年人
(二)探索二:如何组织文化志愿者
(三)探索三:如何保障每个课堂的教学
(四)探索四:如何充实“乡村美育课堂”的内容
(五)探索五:如何拓展“乡村美育课堂”辐射面
(六)探索六:如何提升“乡村美育课堂”质量
三 发展设想
四 经验启示
优化评价机制 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一 背景
二 主要做法
(一)主要做法
1.公开招募,明确权利义务
2.提出明确要求,形成高素质队伍
(二)主要成效
三 发展设想
四 经验启示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 背景
二 主要做法
(一)“请进来”“走出去”,推动文化交流
(二)搭建展示平台,共享艺术盛宴
(三)开展线上活动,推动数字化发展
(四)潜心文艺创作,推动河湟文化传承发展
三 发展设想
四 经验启示
以联动促融合 开启全民阅读新模式
一 背景
二 主要做法
(一)统筹策划,联动开展
(二)充实内容,突出特色
(三)多方合作,创新形式
(四)扩大宣传,提高美誉
三 发展设想
四 经验启示
本书以“公共
文化 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实践创新为线索,力图呈现我国公共文化 服务发展的新情况、新做法和新经验。全书由总报告、理论思考、研究报告和实践案例四部分组成。总报告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成就,研判了下阶段的发展方向。理论思考汇集了专家学者对当前公共文化 服务发展重点理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研究报告聚集公共文化 服务具体领域,对实践新问题新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实践案例介绍了公共文化 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地方典型做法,对创新行经验进行了归纳提炼。 -
优化评价机制 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作者: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SSAPID:102-8972-2376-09DOI:为进一步提高成都市公共
文化 服务效能,2019年成都市文化 馆启动“公共文化 服务体验师”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以志愿者亲身体验服务项目后撰写的体验报告为重要参考,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完善服务流程,助力成都市公共文化 服务实现“以需定供”和效能最大化。 -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公共
文化 空间的重塑和升级转型作者: 李蓁,陆丽明
SSAPID:102-5899-7255-80DOI: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
文化 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 和旅游发展规划》,对现代公共文化 服务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其中健全基层公共文化 设施网络、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 空间被列为重要任务。目前,公共文化 空间提档升级已上升到战略层面,新型文化 空间建设正从基层试点探索向全国推广普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些地方的文化 馆、博物馆等传统公共文化 空间由于运营多年,场馆面临设备老旧、设计落后、场馆面积不足、功能不齐全、人气不旺等问题,应大力进行改造、升级、转型或重塑,不断提升场馆品质和服务功能,以满足新时代群众需求 -
B.2 河北省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 从佳琦
SSAPID:102-7320-7676-63DOI:旅游景区作为
文化 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要素,在推动文化 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在文化 和旅游产业全面振兴中面临着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的现实挑战 -
B.19 城市更新助推
文化 古镇复兴模式探索作者: 张志国,张军昭
SSAPID:102-5671-3769-22DOI:旅游业是当前很多古镇的支柱产业,古镇独特历史
文化 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多方参与的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模式是当前城市更新与文化 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 -
B.10 河北省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的重点及路径研究
作者: 朱丽娇
SSAPID:102-3528-3086-87DOI:本报告通过阐述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在地理区位、
文化 区位、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剖析了当前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在总体布局、融合深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驱动、专业人才等方面的瓶颈 -
B.7 后冬奥时期河北省文体旅融合创新研究
作者: 王春蕾
SSAPID:102-6299-1728-87DOI: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极大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喜爱度、参与度,体育、
文化 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不仅成为持续释放冬奥效应的必然选择当前,以承办冬奥会为契机,在多方政策支持下,河北省体育文化 旅游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全省精品体育文化 旅游线路、赛事、活动精彩纷呈,京张体育文化 旅游带建设如火如荼,全省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局势良好。本报告指出,河北省应做好冬奥遗产综合利用、加快培育城市品牌、聚焦冰雪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体育文化 旅游目的地,并通过主动借力数字技术,进一步助推后冬奥时期全省文体旅创新融合发展。 -
河北旅游发展报告(2023)
SSAPID:101-0615-3236-96ISBN:978-7-5228-1503-9DOI:主编简介
摘要
河北蓝皮书(2023)编辑委员会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2022~2023年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22年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创伤持续,产业整体“腰斩”后继续下探
(二)行业发展受限,多行业企业面临经营困境
(三)投资尤其是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下滑,产业后期增长动力不足
(四)潜力仍在,核心领域的逆势增长显示出行业正向发展预期
二 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
(一)产业发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二)结构调整:景区、旅行社等传统旅游发展的核心环节被重新定义
(三)业态变化:大休闲、微度假由初露端倪到成为主流
三 新阶段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居民收入普遍下降,消费支出更为谨慎,非刚性支出被普遍压缩
(二)远距离流动大幅度减少
(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更加深入,数字化转型成为开辟旅游发展新空间的关键支撑
(四)市场优胜劣汰效应得到强化,整合重组与跨界融合速度加快
四 2023年河北省旅游业创新突围需破解的关键难题
(一)消费挤占效应下,如何适应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激发消费者的文旅消费潜力
(二)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城市和近郊文旅空间的开发及可适文旅产品的供给,激活内需尤其是省内需求发展潜力
(三)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下,如何依托科技赋能推动文旅景区(园区)转型升级,夯实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竞争基础
(四)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如何使为企纾困政策落到实处,避免政策空转
(五)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本质性提升
五 2023年推动河北省旅游业创新突围、复苏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当前,破解旅游业发展困境
1.丰富文旅消费业态、提振文旅消费活力,形成供需两端促发展的双向合力
2.加快近郊短途游产品的开发和县域文旅空间的打造,打造省内(市内)文旅需求释放的出口
3.营造完整的政策生态,实现对市场主体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扶持
(二)着眼长远,打造文旅发展新动能
1.加快文旅“新基建”,夯实未来文旅产业竞争发展的基础
2.创新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平台载体和动力引擎,实现未来产业竞争关键点的提前布局
3.完善制度设计,构建旅游便利化服务系统
Ⅱ 业态重塑
B.2 河北省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
一 河北省旅游景区发展情况
(一)景区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二)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高等级景区创建和提升取得实效
(四)景区体制机制和开发模式不断创新
(五)旅游景区文旅融合产品供给愈加丰富
(六)景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持续推动
(七)旅发大会助推景区提档升级
二 河北省旅游景区暴露的短板与不足
(一)消费损失不可弥补
(二)抗击风险能力不足
(三)优质化发展程度不深
三 河北省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策略
(一)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和产品重塑
(二)通过创新营销塑造旅游景区品牌和形象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旅游
(四)强化危机意识和构建危机管理机制
B.3 河北省旅游住宿业转型发展研究
一 河北省旅游住宿业发展困境
二 旅游住宿业发展趋势
(一)数字技术触角在旅游住宿业加速延伸
(二)近郊游、周边游、城内游推动旅游住宿业持续转型
(三)旅游住宿业产业集中与优胜劣汰加速
(四)旅游住宿品牌持续连锁化、绿色化、品质化
三 旅游住宿业发展经验
(一)聚焦旅游住宿企业“急难愁盼”,通过扶持政策助企纾困
(二)推动科技力量植入旅游住宿实体,实现数字技术全域覆盖
(三)转变思维模式集力打造健康型旅居产品
四 河北省旅游住宿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推动旅游住宿业转型升级,构建完善的旅居产业产品体系
(二)加大旅游住宿业数字技术注入力度,构建“数字旅居河北”
(三)稳定旅游住宿业从业人员队伍,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育机制
(四)加快实施河北省旅游住宿业品牌培育工程
(五)搭建管理服务平台载体,为河北省旅游住宿业提供全面保障
B.4 河北省旅行社转型发展研究
一 河北省旅行社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旅行社转型是适应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旅行社转型是满足旅游市场消费需求的现实选择
(三)旅行社转型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
二 2020~2021年河北省旅行社发展状况
(一)河北省旅行社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二)河北省旅行社组织接待的游客数呈回暖趋势
(三)河北省旅行社营业收入有所回升,但营业利润不容乐观
(四)河北省旅行社人才流失严重
三 河北省旅行社转型发展的机遇
(一)国潮、国风兴起,河北传统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二)消费需求转变,旅游产品创新成必然趋势
(三)健康意识增强,康养类旅游将成为重要方向
四 河北省旅行社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旅行社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能力亟须提升
(二)传统旅行社的商业运营模式亟须突破与改进
五 河北省旅行社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定旅行社转型发展信心
(二)锚定游客消费需求,打造特色精品旅游产品体系
(三)加强与数字平台的合作,构建数字化、互联网化营销体系
(四)建强旅游人才队伍,构筑旅行社转型发展人才体系
B.5 河北省旅游演艺创新发展研究
一 旅游演艺发展现状
(一)国内旅游演艺行业现状
(二)河北旅游演艺行业现状
二 国内旅游演艺发展趋势
(一)行浸式演艺、实景光影演艺引领旅游演艺形式创新
(二)融入城市夜经济大潮,旅游演艺释放消费新活力
(三)与城市剧院团合作渐多,旅游演艺与传统演艺的界线进一步消解
(四)红色文化成为创作源泉,红色旅游演艺扛起旅游演艺的大旗
(五)转型升级加速,小体量、精耕细作的作品成为新增长点
三 河北省旅游演艺创新发展路径
(一)强化融合发展理念,促进旅游演艺与多元业态的融合式、嵌入式发展
(二)转变投资经营思路,重点鼓励“小、精、奇、巧”的旅游演艺项目
(三)聚焦大众旅游时代需求,创排红色旅游演艺精品
(四)拓展“旅游+演艺”模式,加强与城市剧团的合作
(五)创新旅游演艺形式,以观演新体验助力行业破冰再出发
B.6 河北省文旅消费新潜能释放研究
一 游客文旅消费呈现新特点
(一)追求场景化,新场景带动新消费
(二)追求新科技,共赴数智硬核美学
(三)追求新国风,尽享国潮新盛宴
(四)追求个性化,玩的就是与众不同
(五)追求大自然,短途近郊游放松身心
二 河北省文旅消费新潜能释放的意义
(一)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二)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
(三)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三 河北省文旅消费新潜能释放现状
(一)政府发力,出台扶持配套政策
(二)科技赋能,助力数字文旅发展
(三)营销宣传,推动文旅恢复振兴
(四)政策惠民,提振文旅消费信心
(五)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 河北省文旅消费新潜能释放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服务质量待提升
(二)产品创新创意不够,消费吸引力待提升
(三)文旅融合程度不深,产品特色待提升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落地执行力待提升
五 河北省文旅消费新潜能释放的对策
(一)坚持需求导向,丰富文旅产品供给
(二)补齐设施短板,优化文旅消费场景
(三)强化政府主导,营造健康营商环境
(四)挖掘本地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双向联动营销,塑造文旅产业品牌
(六)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全域发展格局
Ⅲ 产业融合
B.7 后冬奥时期河北省文体旅融合创新研究
一 河北省文体旅融合的现状
(一)多策并举助推全省文体旅高质量融合
(二)精品线路、赛事、活动点亮全省文体旅融合发展格局
(三)冬奥会助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加速跑”
(四)河北省文体旅多元共生基础雄厚
二 河北省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文体旅融合发展是适应消费新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文体旅融合发展是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文体旅融合发展是持续释放冬奥效应的必然选择
三 后冬奥时期河北省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一)用好用活冬奥遗产,拓展各大场馆体育、文化和旅游功能
(二)加快培育城市品牌,全力营造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社会氛围
(三)聚焦冰雪产业发展,将崇礼打造成世界冰雪爱好者首选地
(四)找准产业功能定位,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高新科技创新赋能,以数字技术助力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B.8 后冬奥时期河北省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化建设研究
一 河北省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各分支发展现状
(一)冰雪旅游
(二)冰雪装备制造
(三)冰雪赛事
(四)冰雪教育培训
(五)冰雪文化
二 河北省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化建设思路
(一)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聚和差异化发展
1.冰雪旅游
(1)张家口
(2)承德
(3)其他地区
2.冰雪装备制造
(1)张家口
(2)廊坊
(3)石家庄
(4)雄安新区
3.冰雪赛事
4.冰雪教育培训
5.冰雪文化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供产业发展长足动力
(三)突出产业协同,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
(四)推进文化赋能,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 河北省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化建设的政策保障
(一)顶层设计、加强支持,科学规划冰雪旅游产业体系
(二)政府引导、社会管理,优化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分支
(三)统一品牌、整合营销,加强冰雪旅游产业市场影响力
(四)引才引智,加大科研投入和培育高素质人才
B.9 河北省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研究
一 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意义
(一)数字化有利于满足游客文旅消费新需求
(二)数字化有利于重构河北文旅产业新格局
二 河北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现状
(一)智慧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不断创新
三 河北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仍需改善
(二)智慧文旅产品创新开发能力有待加强
(三)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融资效率有待提高
(四)文旅产业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有待培育
四 河北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顶层设计,筑牢文旅产业数字化的政策基石
(二)丰富应用场景,拓展营销宣传,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新活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持,打造良好的数字文旅融资环境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培训体系,建设河北文旅复合型人才智库
B.10 河北省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的重点及路径研究
一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区位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2.文化区位优势显著
(二)河北省乡村旅游政策支持
(三)河北省乡村旅游建设现状
1.样板村庄建设成效初显
2.乡村游线路精品化发展
3.乡村游推广成熟化
4.乡村游项目高端化
二 河北省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布局和科学规划欠佳
(二)农文旅融合深度不够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亟须完善
(四)农文旅创新驱动不足
(五)农文旅项目专业人才短缺
三 河北省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的重点
(一)农文旅战略认知要“高”而“深”
(二)农文旅发展理念要“新”而“实”
(三)农文旅要素融合要“全”而“专”
(四)农文旅服务体系要“细”而“精”
(五)农文旅项目开发要“品牌化”,宣传要“独特化”
(六)农文旅融合要实现“数字化”
(七)农文旅融合要培育“新农人”
四 河北省乡村旅游农文旅融合的路径研究
(一)按照全省空间布局划分
1.打造北部康养旅游产业带
2.打造东部滨海休闲农业产业带
3.打造中部红色和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带
4.打造南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
(二)按照距离市中心远近划分
1.城市近郊的庄园模式
2.城乡接合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3.城市远郊的休闲度假区模式
B.11 太行山—燕山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一 研究综述与研究区域概况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区域概况
1.旅游资源赋存及发展情况
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二 生态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一)以生态景观资源为依托,发展低碳生态旅游
(二)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三)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旅游+”经济
三 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
(二)旅游发展空间差异明显,综合性开发不足
(三)营销渠道单一,营销方式有待改善
四 发展建议
(一)依托生态景观资源,塑造生态旅游品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二)加强交通连接,实现区域合作,促进综合性发展
(三)结合当地独特的环境与条件,创新生态旅游模式
(四)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宣传
B.12 河北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研究
一 河北省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成效分析
(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二)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深入
(三)“红色旅游+”业态融合,绽放新时代光芒
(四)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成效凸显
(五)红色文化传播广泛开展
二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问题
(一)产业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还不充分
(三)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还不深入
(四)红色旅游产品供给还不丰富
(五)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 助推河北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保护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二)深挖文化内涵,活化表达形式,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三)强化融合创新,优化产品体系,提升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四)提升公共服务,打造高品质景区,增强红色旅游软实力
(五)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管,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环境
B.13 河北省康养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研究
一 河北省康养度假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先进省份康养度假旅游快速发展的着力点
(一)聚焦疫情之下的“健康焦虑”,以优质载体为抓手大力发展医疗旅游
(二)打破行政壁垒,以跨区域载体和协同机制为链接推动康养旅游一体化
(三)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为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与依据
(四)开发高端医疗产品,率先形成以医疗康养旅游为核心的产品优势
(五)通过出台激励性政策和专项标准规范,培育强大的康养旅游市场主体
三 河北省康养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以跨区域示范平台和区域协调机制为抓手,打破京津冀康养旅游的行政壁垒
(二)重视康养旅游对于河北省的战略价值,尽快推动系列规划及规范标准出台落实
(三)紧抓河北省中医药优势与人们的健康需求,建立以中医药康养为核心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四)突出重点区域的发展支撑,打造“核心圈层带动,山海两翼齐飞,多片联动共进”的康旅产业格局
(五)实施“康养旅游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解决好康养旅游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
(六)搭建康养旅游产业平台载体,形成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保障
B.14 先进地区文旅产业金融政策主要做法及对河北省的启示研究
一 河北省文旅产业金融政策现状分析
(一)文旅产业金融创新尚显不足
(二)文旅产业金融政策推进力度有待加大
(三)文旅产业金融扶持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
(四)文旅产业基金运营管理有待优化
二 先进地区文旅产业金融政策的典型做法
(一)强化金融协同合作
(二)完善文旅金融服务
(三)创新特色金融产品
(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五)搭建交流服务平台
三 河北省优化文旅产业金融政策的建议
(一)加快文旅产业金融创新步伐
(二)推动文旅产业金融政策落实
(三)提升文旅产业金融扶持效果
(四)做强做大做优文旅产业基金
(五)实施文旅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六)推进文旅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附表1:
Ⅳ 案例分析
B.15 新时期秦皇岛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一 秦皇岛旅游的地标属性
(一)旅游发展资源的地标属性
(二)旅游发展定位的地标属性
(三)旅游发展成果的地标属性
二 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旅游+文化”相辅相成,城市文化魅力充分彰显
(二)“旅游+农业”多点开花,乡村振兴动能持续增强
(三)“旅游+渔业”融为一体,休闲渔业尽显发展活力
(四)“旅游+工业”加速转型,工业文化展示独特魅力
(五)“旅游+康养”创新发展,产业集群效应持续凸显
(六)“旅游+体育”优势互补,城市形象名片不断擦亮
(七)“旅游+商业”扩容提质,旅游消费潜力有效释放
(八)“旅游+教育”蔚然成风,研学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九)“旅游+科技”强化赋能,加快提升旅游产品服务体验
(十)“旅游+宣传”秀出活力,充分彰显旅游城市品牌形象
三 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下步思路
(一)坚持高位统筹协同,凝聚“一体化融合”新合力
(二)持续创新产品供给,构建“多元化融合”新格局
(三)强化龙头支撑引领,打造“集群化融合”新高地
(四)全面加强要素赋能,开拓“品质化融合”新空间
(五)全面优化市场环境,培育“规范化融合”新生态
B.16 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创新突围研究
一 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一)文旅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
(二)文旅融合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四)文旅融合是赋能全域旅游的有效手段
(五)文旅融合是激发消费新动能的重要抓手
二 正定古城全域旅游创新实践基础条件
(一)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二)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三)政策红利带来新机遇
(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 正定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创新突围实践解读
(一)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二)社区参与文化遗产古城保护
(三)补齐短板,拓展公共服务空间
(四)业态融合,激发产业新动能
(五)景区提升,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六)城乡统筹,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四 正定全域旅游创新突围实践经验借鉴
(一)坚持文化自信,科学保护开发古城
(二)深挖本地文化,打造“自在正定”品牌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多产业深度融合
五 正定全域旅游创新突围实践作用启发
(一)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协调发展
(二)打造品牌,突出精品扩大影响力
(三)强势营销,多渠道宣传提高知名度
(四)文旅融合,跨领域跨行业全域融合
(五)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管理
B.17 太行山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创新突围实践
一 太行山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概况
二 太行山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一)基于“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促进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
(二)以强基固本、美化环境为初心,促进生态保护措施创新
(三)健全基层组织管理制度,推动乡风文明和谐发展途径创新
(四)强化旅游扶贫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扶贫方式创新
三 太行山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力回流困难,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二)产业链不健全,设施要素支撑待强化,相关服务有待提升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村民参与程度仍需提高
(四)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品质不高、类型不足,项目创新性有待提高
四 太行山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对策
(一)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
(二)发挥重点产业的带动作用,结合信息技术,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三)提高村民参与度,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共同富裕
(四)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产品体验感
B.18 “乡愁—乡创—乡建”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创新突围实践
一 相关概念解析和逻辑解读
(一)“乡愁—乡创—乡建”内在联系
1.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是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2.乡创是对乡村有情怀,依托乡村文化和资源进行创新创业,创造价值的行为
3.乡建是农村面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
(二)“乡愁—乡创—乡建”背景下的民宿发展
(三)民宿、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
1.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3.乡村民宿助力乡村振兴
二 听松书院民宿成长之路
(一)“乡愁”——激发文化使命,离职归乡创业
(二)“乡创”——建立听松书院,开启创业之路
(三)“乡建”——带动周边村民,共建美丽家乡
三 听松书院民宿助推乡村振兴创新突围实践解读
(一)传播特色文化,延长产业链
(二)坚持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营销渠道,提高知名度
(四)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开发
四 听松书院民宿助推乡村振兴创新突围经验借鉴
(一)打造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二)挖掘特色,推进产业融合
(三)村民参与,实现利益共享
五 河北省民宿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启发
(一)健全民宿法律法规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五)补齐短板,提升质量
(六)构建全域发展格局
B.19 城市更新助推文化古镇复兴模式探索
一 城市更新的时代解读
(一)城市更新相关概念
1.城市更新
2.城市更新方式与路径
3.城市更新行动
(二)城市更新历程
1.欧美国家城市更新历程
2.我国城市更新历程
(三)新时代城市更新要求
1.新时代城市发展新形势
2.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
3.开展试点,积极探索
(四)城市更新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辩证传承
(五)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发展
二 典型城镇案例借鉴
(一)苏州古城
(二)永新古城
(三)广府古城
三 胜芳古镇的困境
(一)胜芳镇概况
(二)胜芳镇历史文化价值
(三)胜芳古镇再生的困境
四 城市更新视角下胜芳古镇的复兴之路
(一)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再现水乡盛景
(二)弘扬历史文化特色,走微更新道路
(三)依托特色文旅造势,实现产业赋能
五 探讨与不足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皮书数据库
发展新格局部分围绕环京津文旅协同发展先行区,长城、大运河国家
文化 公园(河北段),沿渤海文化 和旅游带等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实践探索部分总结京张体育文化 旅游带、定窑研学基地以及太行红河谷旅游区的实践经验,为河北省同类型旅游规划建设提供更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