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25 潮州市2021年经济运行综述及2022年展望
作者: 潮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SSAPID:102-3751-3885-17DOI:sup>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一年多来,潮州把总书记提出的“把潮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发展目标作为最大任务,全力推动经济
社会 各项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最终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潮州答卷 -
B.24 汕头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作者: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SSAPID:102-3039-7800-80DOI: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是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关键。汕头市坚决扛起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使命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1+1+9”工作部署,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全力办好第三届亚青会,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推动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保持社会 大局稳定 -
B.23 肇庆高新区2021年经济运行综述及2022年展望
作者: 肇庆高新区发展研究中心
SSAPID:102-1178-1008-15DOI:2021年,肇庆高新区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和“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年”行动,经济
社会 发展逆势上扬,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骨干企业培育 -
B.8 “双减”的
社会 反响调查及深化治理的对策研究作者: 明亮,徐睿,胡燕
SSAPID:102-6680-3283-39DOI: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的比例非常高,中间阶层家长更加焦虑,为孩子报的学科类培训班偏多;校外培训热有深层次的
社会 文化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成才通道变窄、职教学历和蓝领双重歧视等社会 现实下的集体理性选择;“双减”虽影响了家长对校外学科培训的认知和行为,但难以消除社会 焦虑。“双减”治理应正视社会 风险并积极回应合理诉求,坚持系统思维和标本兼治的思路,在减少校外培训的同时,增加高质量的校内服务供给,促进教育均等化发展,破除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壁垒,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缓解社会 焦虑 -
B.4 街镇治理新探索:资源调度作用
作者: 曾胜利,杨麒
SSAPID:102-0752-9223-18DOI: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基础在街道、根在社区,而掌握治理资源的主体,是由党组织、政府、企业商户、
社会 组织以及居民群众等组成的庞大体系。 -
四川
社会 发展报告(2022)SSAPID:101-0753-9325-21ISBN:978-7-5228-0072-1DOI: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四川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21~2022年四川省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 2021年四川省社会建设成就
(一)城乡基层治理的体系化格局日渐形成
1.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2.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3.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4.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日趋壮大
5.城乡社区智慧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二)基层治理领域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出台
1.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年规划*
2.全面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
3.有序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4.逐步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
5.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
6.加强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
(三)民生服务基础领域不断进步
1.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2.人口结构呈现新变化
3.教育服务进一步完善
4.医疗卫生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加强
5.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提高
7.文化服务事业进一步繁荣
二 2022年四川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风险因素增加给社会稳定与基层治理带来的挑战
(二)缩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关键的现实发展诉求
(三)还需进一步理顺并平衡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三 对策建议
(一)着眼机制创新,在社会治理深水领域寻突破
(二)聚焦四川特色,在三个重要领域探索社会建设模式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各类社会风险
Ⅱ 年度主题:县域治理新探索
B.2 四川“两项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对策
一 “两项改革”的实施背景
(一)四川原有基层组织架构已不适应现代基层治理的要求
(二)国家对优化行政区划和加强基层治理作出系列部署
二 “两项改革”的“前半篇”文章
(一)经验做法
(二)初步成效
三 “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
(一)优化资源配置
(二)提升发展质量
(三)增强服务能力
(四)提高治理效能
四 做好“后半篇”文章的对策建议
(一)重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
(二)管控产业资本下乡的社会风险
(三)促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B.3 县域治理新探索:基层治理整体统筹的温江样本
一 样本描述:温江在县域治理中的代表性
(一)城市进阶程度不一,覆盖不同时代发展形态
(二)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兼存稳态、流动双重特征
(三)地域空间南城北林,兼备城乡融合治理要素
(四)承扬巴蜀古今文脉,兼具稳健、创造双重气质
二 行动策略
(一)阶段一:夯实基层治理底部根基
1.创新将“空间”作为基层治理单元
2.在不同空间中识别治理元素
3.在不同空间中探寻治理路径
4.重构治理工作体系,为不同空间开展治理行动提供保障
(二)阶段二:全面赋能,提升多元主体治理能力
1.以民生诉求响应处置机制,赋能“政社”体系内各主体
2.以公共服务精准对接机制,全面赋能党委、政府治理主体
3.以企业参与城市运营机制,全面赋能市场领域治理主体
4.以社会组织引育扶持机制,全面赋能社会领域治理主体
三 对策建议
(一)供给体系
(二)运行体系
(三)评估体系
(四)价值体系
B.4 街镇治理新探索:资源调度作用
一 工区街道资源调度实践的成长背景
(一)治理主体的参与和主动意识不强
(二)资源分布不均匀
(三)治理资源的需求多样性高
(四)治理资源的调度和配备运行机制欠缺
二 资源整合调度和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
(一)抓党建引领,建强资源调度龙头
1.强化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功能
2.强化行业党组织的吸附功能
3.强化小区楼栋支部的引领功能
(二)抓平台建设,健全资源调度机制
1.联席会议制度聚集资源
2.一体化运作调度资源
3.健全网格队伍用好资源
(三)抓有感服务,用好资源调度成果
1.1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共享
2.15个党群服务中心精确共享
3.N个主体互动服务暖心共享
三 经验启示
(一)资源有效下沉,必须发挥好街道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资源有效下沉,必须健全一体联动的街道运行机制
(三)资源有效下沉,必须打造多元共享的街道利益链
B.5 社区治理新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与路径研究
一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演进
(一)社区治理的政策演进
1.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2.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3.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演进
1.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阶段
2.引导社会组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阶段
3.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错位发展阶段
二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发展
(一)典型案例分析
1.背景介绍
2.评估分析
3.营造计划
1.社区基本情况
2.评估分析
3.项目目标
4.阶段任务
(二)案例展现的路径
三 结语和思考
B.6 小区治理新探索:信托制物业的武侯经验
一 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实践
(一)党建引领确保信托制物业开展有方向、有力度
(二)信义构建促使信托制物业实践有依托、有韧性
(三)授权赋能推动信托制物业有活力、有支撑
(四)公开透明助力信托制物业实践有持续、有保障
(五)分类治理推进信托制物业实施有针对、有效力
二 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实践的重点工作与成效
(一)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实践的重点工作
1.加强信托制物业服务的宣传
2.持续健全信托制物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保障信托制物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
(二)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的实践成效
三 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的经验
1.构建小区治理新体系,形成职责明晰的治理共同体
2.激发小区治理新活力,形成持续有效的治理新动力
3.聚焦小区治理新需求,形成需求导向的治理新方式
(二)武侯区基层社区信义治理的启示
1.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紧扣时代步伐
2.党建引领下的共识互信是根本
3.互惠原则上的信义构建是关键
4.基层协商中的活力激发是抓手
四 发展基层社区信义治理的建议
1.凝聚发展共识,推动信托制物业实践理论的全方位发展
2.推动集成改革,健全信托制物业实践推广的治理体系
3.强化制度保障,完善信托制物业持续发展的制度设计
Ⅲ 专题篇
B.7 构建四川省社区“双龄共养”模式研究*
一 “一老一小”养育模式的发展及“双龄共养”的释义
(一)“一老一小”养育模式的溯源与发展
(二)“双龄共养”的释义
二 四川省“一老一小”养育压力持续强化
(一)四川省老年人口现状
(二)四川省少儿人口现状
(三)四川省“一老一小”的养育压力相互叠加
三 构建四川省社区“双龄共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四川省构建“双龄共养”模式的必要性
1.“双龄共养”模式有利于形成老幼养育工作合力
2.“双龄共养”模式有利于弥合养育服务供给偏差
3.“双龄共养”模式有利于提升社会养育服务水平
4.“双龄共养”模式有利于完善社会养育服务监管体系
(二)四川省构建“双龄共养”模式的可行性
1.四川省养育服务的跨部门合力正在加强
2.四川省发展“双龄共养”的可盘活资源较好
3.四川省发展“双龄共养”模式前景良好
四 构建四川省社区“双龄共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分解需求层级,强化社会养育有效供给
(二)多元模式推进,突破“双龄共养”协调难题
(三)推动生活服务,实现社区“双龄共养”共融
(四)强化政府支持,促进“双龄共养”公信认可
B.8 “双减”的社会反响调查及深化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二 “双减”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特征及原因
1.“双减”前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特征
2.校外培训热的原因分析
三 “双减”背景下的行为选择和社会隐忧
1.“双减”落地引发的新问题
2.“双减”的诱致性行为选择
3.“双减”背景下的社会隐忧
4.“双减”背景下的利益诉求
四 深入推进“双减”治理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对策建议
1.持续深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2.强化学校职能职责和多元化服务供给能力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着力破除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壁垒
5.缓解教育焦虑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五 结语
B.9 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城乡人口迁徙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一 我国城乡关系与人口迁徙的阶段性特征
(一)城乡二元分割阶段
(二)以乡促城阶段
(三)城乡统筹阶段
二 成都市城乡人口迁徙制度的演进历程
三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成都西部片区人口迁徙制度创新
(一)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
1.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人才集聚机制
2.深化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激励机制
3.建立城乡专业人才定期交流服务机制
(二)创新城乡土地利用机制
1.维护离乡进城“新市民”的土地权益
2.回应“新村民”对承包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现实诉求
3.构建促进人口集聚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机制
(三)创新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机制
1.基本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2.探索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
(四)创新乡村社区治理机制
1.引入社区治理人才,参与乡村社区治理
2.探索形成多方共建的乡村治理模式
四 成都西部片区城乡人口迁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地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出得来”的问题
(二)城市居民向乡村流动面临“进得去”的问题
(三)市域外来人口市民化面临“进得来”的问题
五 推进成都西部片区城乡人口迁徙的思路与建议
(一)推进成都西部片区城乡人口迁徙的思路
(二)推进成都西部片区城乡人口迁徙的建议
1.从制度上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带着财产权落户
2.明确新村民可享受和获得的各项权利
3.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4.打通从居住证到户籍的体制机制障碍
5.切实推进基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
B.10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一 四川省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概况
(一)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1.党建引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
2.政府购买社会组织专业、多元的服务
3.打造服务平台,链接多方社会资源
4.创新帮扶机制,提升扶贫工作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1.多形式宣传动员,提升社会组织积极性
2.组织建设完善工作格局
3.优化登记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4.人才培训提升工作能力
(三)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不足
二 四川省社工站(室)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三 四川省社工站(室)参与乡村振兴的展望
(一)社工站(室)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容
1.提供公共服务
2.公共政策倡导
(二)社工站(室)参与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政府职责
2.加强社工站(室)规范建设,建立多元协同平台机制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
4.开展专项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和宣传力度
四 结语
B.11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组织特征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一)网约配送行业基本概况
(二)网约配送员特征描述
二 研究方法
三 组织形态
(一)站点概况
(二)组织形式
(三)规章制度
(四)工作流程
(五)技术管控
四 总结与建议
B.12 2017~2022年四川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与改革趋势
一 四川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与政策支持
(一)发展背景
(二)政策支持
二 四川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
(一)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加
(二)高校“一把手”提能和教师质量提高
1.领导队伍提能
2.优质教师队伍建设
(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1.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建设
2.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交流合作
3.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
(1)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质量平稳提升
(2)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软实力
三 四川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机遇、挑战与改革趋势
(一)机遇与挑战
1.四川省高等教育发展机遇
2.四川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二)改革趋势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2.回应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现实需求
(1)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培养乡村振兴专类人才
3.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三)展望
1.高校要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目标创新培养体系
2.高校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高校要主动担当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使命
Ⅳ 案例篇
B.13 县域治理的经验案例
一 县域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邛崃基本概况
(二)邛崃推进县域治理的重要性
二 推进县域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政府治理
(二)经济治理
(三)文化治理
(四)社会治理
(五)生态治理
三 推进县域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探索“中心城市+特色镇”方式,增强人口集聚和承载能力
(二)打通东西通道,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三)吸引人才下沉,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四)提升区域首位度,塑造城市新形象
B.14 中心镇社会治理的四川实践与思考*
一 中心镇发展与治理实践历程
二 泸州中心镇社会治理的实践和经验
(一)推动行政执法改革,创新街镇行政执法体系*
(二)探索县域医共体,优化农村卫生健康服务*
(三)清单制破解小城镇社会治理难题
(四)注重产城人景融合,注重民生工程配套
(五)盘活闲置资源,创新集体经济
(六)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三支队伍
三 中心镇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四 完善中心镇社会治理的建议
皮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回顾四川省基层
社会 深刻调整甚至结构重塑的重大工程,即“两项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选取并解剖了一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各级各类治理单元的创新探索,包括县域如何整体统筹、街镇如何统合调度治理资源书中还展示了“双龄共养”“双减”后的社会 影响,乡村社工站、城乡人口迁徙、高等教育、网约车组织等社会 热点,试图以管窥豹地呈现今天四川省社会 治理的多元样态与生动的一线实践。 -
B.14 中心镇
社会 治理的四川实践与思考*作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小城镇课题组
SSAPID:102-9298-9823-96DOI:本文基于四川中心镇
社会 治理政策和实践,分析中心镇社会 治理与乡村社会 治理的不同以及优化中心镇社会 治理的建议。第一,将中心镇纳入政府治理的制度体系。第二,加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与事权协调。第三,构建地方政府全域村社发展治理体系性社会 支持政策。第四,构建宜居型小城镇的民生指标。第五,推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活化乡村文化,发挥文化艺术和创意在中心镇的可持续性作用。 -
B.13 县域治理的经验案例
作者: 金小琴,康莹
SSAPID:102-5892-5272-80DOI:本文以四川邛崃为例,结合其县域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政府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
社会 治理和生态治理等五个方面探索新时代县域治理的路径选择。 -
B.5 社区治理新探索:社区
社会 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与路径研究作者: 张雪梅,王磊
SSAPID:102-5236-7521-60DOI:在
社会 治理重心持续向基层社区下移的过程中,社区社会 组织作为一类新型基层社会 组织,其作用得到民政部门自上而下的重视。成都市的政策演进和实践路径展示了地方政府在发挥社会 组织作用、激发社会 活力上的持续探索。近15年来的政策回顾表明,社区治理的政策侧重在三个方面: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区治理中的重要参与者,伴随社区治理政策的演进,社区社会 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则经历了三个阶段:引导社会 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引导社会 组织培育社区社会 组织、引导社区社会 组织和社会 组织错位发展。同时,对典型社区社会 组织的分析表明,社区社会 组织从生长、发展到比较成熟地参与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经历了四个环节:社会 组织服务介入——自组织因事而生——社会 组织专业陪伴——自组织项目化发展。从政策和路径的演进来看,当前社区社会 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参与,主要是通过社会 服务和社区价值观重构,将原本“原子化”的个体联系在一起,构建起他们的社团生活,促进社区整合,实现社会 和谐。 -
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No.8(2022)
SSAPID:101-3632-9287-31ISBN:978-7-5228-0045-5DOI:暂无内容
本书系中国
社会 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四川省全面依法治省办联合发起,并由中国社会 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蓝皮书主创团队打造,共同服务四川法治建设的皮书品牌。书中全面梳理了四川省在过去一年贯彻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工作经验与成效,并分析了四川省在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建设、社会 治理等方面的进展与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法治建设工作的展望 -
B.6 小区治理新探索:信托制物业的武侯经验
作者: 田昭,杨元
SSAPID:102-8611-5759-86DOI: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区成为日常生活的最主要场景之一,是人口高密度聚居地、
社会 矛盾高发地和服务多元化需求聚合地。 -
B.1 2021~2022年四川省
社会 建设与社会 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作者: 廖冲绪,刘伟,黄熹微
SSAPID:102-2885-3170-89DOI:新冠肺炎疫情时常点状出现,给
社会 的稳健发展与基层治理能力带来较大挑战。2021年,四川在社会 建设与社会 发展领域重点聚焦公共服务供给与城乡基层治理,通过不断夯实社会 底部基础,防范与化解社会 稳定风险并保证基础民生。智慧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基层治理领域不断下深水、探索创新,一批重要举措相继出台,比如出台全国首个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有序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逐步完善社会 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与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的治理探索;居民生活、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 保障、就业、文化服务等民生服务领域不断进步。同时,2022年四川省社会 发展事业也面临着三个主要的全新挑战,分别为:风险因素增加给社会 稳定与基层治理带来的挑战,缩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关键的现实发展诉求,还需进一步理顺并平衡社会 发展与社会 治理的关系等 -
B.11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组织特征研究*
作者: 曹栩豪,陈丽,夏璐,席德璐
SSAPID:102-5253-2571-16DOI: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当今
社会 的一种重要就业形式,并且具有劳动者人数众多、劳动方式与平台算法技术相生、劳动产出与现代社会 生活相互契合等特点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就业形态在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持社会 正常运转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被称为“城市的摆渡人”的网约配送员,他们既为社会 创造了经济价值,又带来了社会 价值。 -
B.10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作者: 四川省社会工作站(室)研究课题组
SSAPID:102-6070-7989-58DOI:社会 组织在参与巩固脱贫攻坚的同时,与乡村振兴之间有效衔接,既体现了社会 组织的重要责任,又体现了社会 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性。在各方支持下,社会 组织从多个方面参与了精准扶贫工作。接下来,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社工站(室)必将成为社会 组织参与四川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