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金融创新的社会信用环境图书

Social Credit Environ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SSAPID:101-9997-2323-98
ISBN:978-7-5097-235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现代的金融创新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7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高潮。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金融产业对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运行模式、具体业务以及操作技术等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性活动。信用管理的成熟和完善也始于20世纪中期。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信用交易方式越来越普遍,信用交易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信用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产生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信用管理的实质,就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信用风险的识别、管理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处理,其目的是为降低和管理信用风险。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创新,都是经济领域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本书就是要对社会信用环境应用于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论证,进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关分析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金融信用理论研究丛书
作 者: 洪玫
编 辑:韩卫华;安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发挥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核心作用的重要前提

   三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投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条件

   四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中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通行证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关于信用概念界定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文献综述

   三 关于博弈论思想和方法的文献综述

   四 关于信用经济的有关论述

   五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的有关论述

    1.关于信用是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基础的论述

    2.信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六 关于信用缺失原因分析的文献综述

   七 关于市场信息及其共享的文献综述

   八 关于建立良好信用环境对策的文献综述

   九 关于金融创新活动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的视角及内容

  第四节 本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社会信用环境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再认识

   一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出发点

   二 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原理

   三 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信用的考察

   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信用的考察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五 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理论

    1.信用主体的独立化

    2.信用制度的契约化

    3.信用关系约束的硬性化

    4.信用制度的二重性

   六 马克思从产业资本角度考察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1.信用制度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2.信用制度节约了流通费用

    3.信用制度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建立发展

    4.信用的不合理使用所带来的外部性

  第二节 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信用研究的贡献

   一 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信用研究的贡献

    1.契约经济学对信用研究的贡献

    2.信息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对信用研究的贡献

    3.博弈论对信用研究的贡献

   二 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信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信用环境的一般原理

   一 信用的内涵

   二 信用的本质规定

   三 社会信用环境的内涵

   四 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型

    1.矩阵决策模型的基本原理

    2.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模型

 第三章 社会信用环境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一 信用与利益的相互性

   二 信用作为资源的经济学理解

    1.信用资本

    2.信用成本

    3.信用收益

   三 市场经济的信用性

    1.市场经济与赊销交易形式

    2.市场经济与企业信贷

    3.市场经济与个人消费信贷

    4.市场经济与合理谋利

    5.市场经济的效率与信用

   四 信用经济的主要特征

    1.阶段性

    2.地域性

    3.层次性

   五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2.信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

    3.信用是市场创新(market innovation)的前提

    4.信用是市场竞争主体的无形资产

    5.信用为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

   六 信用关系破裂的负面效应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信用环境的经济价值

   一 从宏观角度研究信用的经济价值

    1.信用是金融活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

    2.信用为宏观经济的调节器

    3.信用能促使社会资本形成和发展

    4.信用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5.信用作为制度安排提供了交易的秩序

    6.信用作为交易的宏观手段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7.信用交易方式的出现带来了市场交易的变革

    8.信用对经济学“帕累托效率”的支持

   二 从微观角度考察信用的经济价值

    1.信用为政府筹资提供最佳途径

    2.信用对企业经营活动意义重大

 第四章 国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一 美国信用体系的发展阶段及构成

    1.初始发展阶段(1840~1920年代)

    2.快速发展阶段(1920~1970年代)

    3.成熟发展阶段(1970年至今)

   二 美国信用体系的模式

    1.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2.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机构

    3.监督和管理信用的政府和行业协会

   三 美国信用体系的特点

    1.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模式

    2.法律制度保障的信用环境

    3.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信用意识

    4.征信评信制度建设效应显著

   四 信用局的个人信用运作模式

    1.社会安全号SSN

    2.信用局的个人信用具体运作

   五 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的渐进过程

    2.重视信息公开法制建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重视信用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强调信息、法制等基础要素建设并发挥其“协同效应”

    5.信用市场发展与信用文化培育必须相互交融

    6.完善的信用管理法规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作的保障

    7.市场为主、政府为辅是社会信用管理的现实选择

  第二节 欧洲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一 欧洲国家征信概况

   二 欧洲国家的征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三 欧洲国家的征信机构模式

   四 欧洲信用行业的国际拓展趋势

   五 英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

    1.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内容

    2.信息共享的实现

    3.个人征信的管理方法

    4.征信机构的运作方式

   六 德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及应用情况

    1.德国的社会安全号

    2.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内容

    3.信息共享的实现

    4.个人征信的管理方法

    5.征信机构的运作方式

   七 欧洲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市场化运营的征信机构,形成有效竞争的征信市场竞争格局

    2.以互利原则为基础,寻求征信机构与主要客户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

    3.应允许采集正面信息,但要对正面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做出明确限定

    4.在法律和程序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

  第三节 日本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一 日本信用局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 日本的征信机构

   三 日本的政府管制

   四 征信体系的发展特点

    1.由不被认知到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2.被征信企业由态度消极到理解配合

    3.由分散经营到集中垄断

    4.由手工操作到数据集成

    5.服务内容由单一到多样

    6.由政府资助到自由经营

    7.政府对信息的披露逐渐走向开放

    8.外国资本由单独开拓到与当地资本合作

    9.行业发展随景气波动而起伏

   五 日本个人信用征集的范围

   六 日本个人信用征信的模式

   七 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1.征信机构的选择应该符合自身市场条件和信用状况

    2.信用要依靠信用机构自己建立,不能由政府包办

    3.社会信用观和法律共同规范人们的行为

    4.信用数据需要适度集中,信用等级判别标准是长期积累的经验

 第五章 国内社会信用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上海社会信用环境现状总结分析

   一 信息信用记录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 信用产品使用量较快增长

   三 失信惩戒守信受益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 信用服务行业较快发展

   五 社会诚信环境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 国内部分地区信用环境情况比较分析

   一 信用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比较

    1.深圳

    2.湖南

    3.浙江

   二 行业信用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

    1.深圳

    2.湖南

    3.浙江

   三 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

    1.深圳

    2.湖南

    3.浙江

   四 信用产品的使用

    1.深圳

    2.湖南

    3.浙江

   五 信用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1.深圳

    2.湖南

    3.浙江

   六 诚信教育

    1.深圳

    2.湖南

    3.浙江

  第三节 国内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成熟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的标志

   二 国内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信用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方面

    2.在行业信用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方面

    3.在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方面

    4.在各类信用产品的使用方面

    5.在信用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方面

    6.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教育方面

  第四节 国内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新的经济增长解释变量——信用及其重要性

    1.从物质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

    2.从社会资本到信用关系——对社会资本构成要素的剖析

   二 失信行为产生的理论根源

    1.信息不对称

    2.不完全契约

    3.无效的带有强制力的第三方

   三 矫正失信行为的理论机制

   四 中国转型社会下的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1.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信用制度建立的影响

    2.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对信用缺失的影响

 第六章 金融创新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

  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念与迅速发展历程

   一 金融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二 金融创新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三 金融创新活动蓬勃展开的动力

    1.不完善的市场环境

    2.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

    3.税收和监管的约束

    4.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5.信息技术和通讯业的进步

  第二节 社会信用环境对金融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 信用管理社会化有效解决了金融创新中的信用问题

    1.信用立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征信和资信评估机构解决成本与收益问题

    3.不良信用惩罚机制降低了金融创新所扩大的信用风险

    4.信用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了信用风险的转嫁机制

   二 信用管理行业的存在和发展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1.信用环境和金融创新二者的发展密切相关

    2.信用管理行业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金融创新活动的信用基础

   一 金融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对风险进行的转移,并不能削弱、消除风险

   二 金融创新客观上可以增加信用风险的数量、扩大信用风险的影响范围

  第四节 金融创新活动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的实证分析——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一 激进的住房抵押贷款产品让信用风险控制条件松懈

   二 资产证券化对信用风险只有转移功能

 第七章 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 构建政府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

   一 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定位

   二 政府行为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1.政策出台必须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2.政府管理行为的公平与公正

    3.政府守约行为及对社会承诺的兑现

   三 政府为社会创造信用环境

    1.政府为公众提供信息产品

    2.提供制度安排

    3.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创造社会信用建设信用环境

  第二节 整合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建立信用征信环境

   一 国外主要征信模式及监管制度

    1.以市场化运作征信服务为特征的美国征信体系模式

    2.以公共征信机构为代表的欧洲征信体系模式

    3.以会员制征信机构为代表的日本模式

    4.三种主要征信模式的比较

   二 我国信用征信系统构建的模式创新

    1.领导和管理机制

    2.法律法规体系

    3.信用数据的共享、开放机制

    4.信用服务体系

   三 如何加强信用征信环境的建设

    1.制定政府公共信息披露法,保证公共信息的可获得性

    2.制定征信业法规和管理办法,实行分类管理

    3.自愿与强制相结合,推动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

    4.把建立信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与征信体系结合起来

  第三节 加强信用立法,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环境

   一 建立中国信用体系法制环境的意义

    1.当前中国社会信用的恶化已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立信成为必然

    2.依法立信是中国入世后适应对外交流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中国征信环节薄弱,信用管理落后的现状需要依法立信

   二 中国信用体系法制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信用体系法制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形成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

    2.坚持依法征信,在针对个人征信的过程中,需注意保护个人隐私权

    3.促使征信机构的建立和经营符合法律要求,加强对信用行业的依法管理

    4.设立法定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5.完善处罚形式,实现处罚机制的转变

  第四节 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的惩罚机制

   一 建立惩罚机制的意义

   二 惩罚机制的功能

   三 惩罚机制的工作原理

   四 惩罚机制的操作

  第五节 发展和完善信用服务行业,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一 信用服务行业的基础研究

    1.信用服务业的概念

    2.信用服务业的行业细分

    3.信用服务业基本特征

    4.信用服务业的作用与地位

   二 我国信用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1.政策法律环境

    2.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

    3.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扶持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加快信用评级环境建设

   一 信用评级的功能和作用

    1.揭示债务发行人的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2.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1.对资信评级行业的认识有待深入

    2.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3.信用评级市场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4.资信评级相关立法工作明显滞后

    5.资信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有待增强

    6.缺乏客观、可信的评级资料

   三 如何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1.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的“软件”要求

    2.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的“硬件”要求

    3.信用评级制度建设要实现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实行的评级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的对接

    4.在银行系统内部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的资源共享系统

 第八章 金融创新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优化对策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二 发展目标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对策建议

   一 加强信用相关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一套全面的法规制度体系

   二 建立三位一体的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惩戒机制的不断形成

   三 依法依规扩大联合征信系统的信息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公共信用服务能力

   四 继续推动各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与创新,不断扩大各类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

   五 加大对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六 逐步形成信用知识普及教育和信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现代金融创新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7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高潮。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金融产业对其自身的发展方向、运行模式、具体业务以及操作技术等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性活动。信用管理成熟和完善于20世纪中期。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信用交易方式越来越普遍,信用交易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信用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产生了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信用管理的实质,就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信用风险的识别、管理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处理,其目的是为降低和管理信用风险。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创新,都是经济领域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本书就是要对社会信用环境应用于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论证,进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关分析。

[1]Dun and Bradstreet Corporation,“Credi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1997.

[2]John B.caouette,Ed ward I,Aitman,paul Narayanana,Managing Credit Risk,John Wiley Son Inc.

[3]Robinleonard.ShaeIrving(Editov),Credit Repanir,Paoerback,NoIo.com,July 1999.

[4]Kenneth R.Pirok. Managing Cridit Department Functions. Hardcove. MCGran-Hill Compnies,June 1995.

[5]Aiastair Graham,Corporate Credit Analysis,Hardcover,(Glenlake Pudlishing Company Limited,June 2000).

[6]Michael Dennis,Credit and Couection H and Book,Prentice Hall,1999.

[7]Robin Blackburn. The Subprime Crisis. New Lift Review,50(2008 March-April):63-106.

[8]Stiglitz,J. & 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1(1981):pages 393-410.

[9]Steven L.Schwarcz.Systemic Risk. Research Paper No.163,Duk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vol. 97(2008):193.

[10]Charles,Wilber,Economics,Ethics,and Public Policy,(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8).

[11]Lan,Molho,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Lying and Cheating in Markets and Organization,(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12]Maynard,Smith,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3]Rowena,Legario,Credit-Reporting Agencies;Their Historical Roots,Current Status,and Role in Market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pp.123-125).

[14]Grief,A.,Microtheory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through Economic History,In D.Kreps and K.Wallis(Eds.),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Volume II):79-11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Gunningham,N.,“Environment,Self-regulation,and the Chemical Industry:Assessing Responsible Care”,Law & Policy,Vol.17,Jan.,1995,pp.57-108.

[16]Hollingsworth,J.R,Schmitter,Philippe C. and Streeck,W.,Governing Capitalist Economies:Performance and Control of Economic Secto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7]Maitland,I.,“The Limits of Self-regulatio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27,1985,March,pp.132-147.

[18]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9]Ostrom,E.,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0]Rees,J.,“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elf-regulation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Law and Policy,1997 vol.19,Apil.,

[21]Streeck,W. and Schmitter,Philippe C.,Private Interest Gove-rnment:Beyond Market and State,Sage Publications Ltd.1985.

[22]〔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务馆,1997。

[23]喻敬明等著《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4]曾康霖、王长庚:《信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5]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信用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6]张海星、张晓红、齐海鹏:《国家信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7]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河南出版社,2002。

[28]朱荣恩、徐建新:《资信评级》,上海三联书店,1996。

[29]林钧跃著《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0]刘光明著《企业信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1]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2]张其仔等著《企业信用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3]吴晶妹等著《现代信用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4]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5]〔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

[36]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7]彼得·科斯洛夫斯基、陈筠泉主编《经济秩序理论和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8]〔美〕林恩·夏普·佩因著《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9]〔美〕克里斯·杰纳斯著《赢取信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0]〔美〕弗雷德里克·F.赖克尔著《忠诚法则》,中信出版社,2002。

[41]欧阳日辉、易永烽:《拿什么“赌”明天——信用与现代消费》,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2]李长安著《看不见的生命线——信用与企业成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3]徐大建著《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论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4]张忠元、向洪文编《信誉资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5]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6]李世谦等《信用消费》,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7]王有明著《投资财务与信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8]张启振:《投资信用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9]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信用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0]郑也夫著《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1]储贺军:《市场秩序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52]范西成等《诚信为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53]林钧跃编《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上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4]谢旭文编《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5]钟起瑞主编《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人民出版社,1993。

[56]〔美〕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

[5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7。

[58]周永亮著《中国经济前言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9]赵林如主编《市场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0]于绍乐:《诚信能给你带来什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61]张亦春等著《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2]《汇诚信用管理丛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63]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编《“征信与中国经济”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4]杜金富等著《征信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5]洪灿辉著《征信典范》,中华征信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66]朱荣恩、徐建新:《资信评级》,上海三联书店,1996。

[67]王淑芹等著《信用伦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8]任兴洲等:《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7期。

[69]林钧跃:《失信处罚机制的设计和维护》,《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

[70]汪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

[71]苏宁:《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www.cifinet.com,2006。

[72]胡海峰、罗惠良:《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研究述评》,《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12期。

[73]刘稚怡:《信用管理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74]丁振寰、褚昀:《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风险分散还是风险创造?》,《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5]郭红玉:《信用概念的制度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76]孔祥毅:《山西票号高效执行力的动力机制》,《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7]李广晖:《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形成探析——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0期。

[78]李依霖、王树恩:《基于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1期。

[79]刘拥军:《论产权制度、市场秩序与社会信用的形成》,《当代财经》2003年第1期。

[80]茅于轼:《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是解决需求不足的良方》,《中国工商》1999年第9期。

[81]肖建:《诚信的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82]杨延超:《诚信的机制构建与目标追求——以博弈论和效益—成本理论为视角》,《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83]杨艳红:《文化、伦理与社会制序:以山西票号为例》,《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1期。

[84]叶蜀君:《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5]张亚兰、孔祥毅:《从山西票号看信任半径、信誉均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

[86]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87]陈文玲:《大力培育信用需求》,《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88]周建波:《成败晋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9]曹闻民:《政府职能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0]刘斌、杨浩:《我国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功能研究——从交易成本和桂枝角度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第4期。

[91]刘红、蔡志良:《市场失灵:行业协会存在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师》2005年第1期。

[92]马春庆、熊花:《行业协会搭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制度途径》,《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3]粟山、沈荣芳:《企业信用管理的社会整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94]王天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与行业协会发展研究》,《经济问题》2004年第6期。

[95]熊花、马春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行业协会在政府信用建设中的作用》,《经济理论问题》2006年第3期。

[96]张平:《中国行业协会信用自律机制失灵问题及其治理》,《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

[97]张平、刘梅:《略论行业协会是构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力量》,《云梦学刊》2005年第3期。

[98]张祖明:《诚信生成的经济学分析——基于重复博弈的理论视角》,《经济师》2007年第3期。

[99]洪玫:《解读中国转型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上海经济研究,2009,第28~32页。

[100]洪玫:《试论金融创新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金融论坛》2010年第1期,第45~49页。

[101]唐海燕:《风险管理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