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传统中和思想图书

SSAPID:101-9993-1993-09
ISBN:978-7-5097-110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道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自上古尧、舜开始,一脉相承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以及汉唐、宋、明、清乃至近代,延续了几千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历代社会的治乱兴衰,均逃不出执政者的得中与失中的因果规律。因此,认真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的中道即中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形式,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方古代哲学系列
作 者:程静宇
编 辑:魏小薇;宋淑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自序

 内篇

  绪论

   (一)中和的内涵

   (二)中和的思想特征

    1.中和是对立面统一与平衡

    2.中和是事物多样性统一与融合

    3.中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源泉

   (三)中和思想的表现

  一 哲学中的中和思想

   (一)宇宙万物起源于中和之气

    (1)地球表面温度的稳定性

    (2)海洋中盐含量的规律性

    (3)大气层中20%的氧浓度的稳定性

    (4)大气层中少量氨的存在

    (5)高层大气中臭氧层的存在

   (二)中和与对立面统一的思想

   (三)中和思想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

  二 天人合一中的中和思想

   (一)天人内涵及二者关系

   (二)关于“天人合一”论

    1.从道家关于人与天地同构同元及气功养生学中看“天人合一”思想

    2.从中国古代关于人类社会的礼法政治制度效法天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3.从中国古代各派哲学思想中看“天人合一”论,并强调人必须效法天地

    4.从天上的星辰与地面的人物相对应,从帝王的都城、宫殿等建筑与地上的山川地形相契合来看“天人合一”论

    5.从中国古代医学的人天和谐一体观中看“天人合一”说

    6.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或农学理论著作中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7.从古代生态理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制中看“天人合一”思想

   (三)几点结论

  三 医学中的中和思想

   (一)人体生理上与自然时空相应的和合关系

    1.人天同构同源

    2.人体的时间节律——人体与天地日月相参同运

    3.人体与自然界空间地域的密切联系

   (二)人体是阴阳中和平衡矛盾统一体

    1.人体阴阳五行说

    2.中医对人体病理的分析

   (三)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持中以致和

    1.调和气血法,以恢复机体平衡

   (四)维护机体中和平衡的养生学

  四 伦理道德中的中和思想

   (一)中国古代中和伦理观的理论根据

    1.人性本善的和谐理论——中和伦理思想的内在依据

    2.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

   (二)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伦理美德

    1.上古社会首先定人伦、叙五教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孟子》及《大学》、《中庸》中所发挥的,关于先秦原始儒家运用伦理道德规范来协调人际关系作进一步说明

    3.从爱亲到爱众的仁学观

   (三)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与政治的高度统一

   (四)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墨子的“兼相爱”道德理想

   (五)中国传统的伦理美德在当今的现实价值

  五 政治中的中和思想

   (一)古代的民本思想

    1.从尧、舜、禹禅让帝位中,可见上古时代原始朴素民主思想

    2.上古民本思想产生的根源

    3.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

   (二)古代治民的策略与方法

   (三)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蓝图

   (四)关于中国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实现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

  六 美学中的中和思想

   (一)“中和”是美的核心

   (二)关于音乐美感的起源

    1.“美”产生于人的主观情感

    2.美感产生于自然

   (三)中和之美的效用

    1.诗歌、音乐的教化作用

    2.诗歌、音乐的作用

   (四)其他艺术形式的中和之美

    1.书法艺术形式的中和之美

    2.绘画艺术的“中和”之美

    3.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和之美——“天人合一”

    4.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的中和之美

  七 民族关系中的中和思想

   (一)中华民族文化是由众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远古至秦汉)

    1.华夏民族内部融合形成过程

    2.华夏民族与周边其他民族的融合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

    1.魏晋南北朝社会历史变迁发展概况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

    3.隋唐时期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4.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地区的关系

    5.唐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关系

   (三)五代、辽、金、西夏到元时期的民族分裂与融合

    1.五代、辽金、西夏国的产生

    2.宋、辽、金、元时代民族迁徙与融合

    3.宋与辽、金、西夏从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4.元朝统一中国后,政治上实行民族迁徙政策

    5.元统一中国后,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四)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八 宗教中的中和思想

   (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妥协与依附

   (二)儒、佛、道三教的冲突与融洽

    1.三教的冲突与斗争

    2.三教的融合过程

   (三)佛教完全中国化

    1.从纵的方面来看

    2.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融合

  九 学术发展史中的中和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的争鸣与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简述

    2.荀子总结各家思想、集诸子思想之大成

   (二)《吕氏春秋》是对先秦各派思想的全面综合与发展

    1.宇宙观和天人观

    2.社会政治观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的融合

    1.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出现——儒道合流

    2.魏晋时期的佛学与玄学交融

   (四)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1.理学的前驱

    2.理学的形成

   (五)清末民初学术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十 中和原则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道统

   (一)先秦时期中和之道统

   (二)汉唐时期中和之道统

    (1)阴阳中和而产生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宇宙观

    (2)关于人的养生之道

    (3)将“中和”之道运用于政治上治理国家天下

    (1)治国之道要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

    (2)个人道德的心身修养要坚持中和原则

    (3)将中和原则精神运用于生活起居各个方面

    (1)认为大中之道是圣人之道,是儒学的根本

    (2)王通关于儒、释、道三教融合变通的思想

    (1)什么是中道思想

    (2)中道思想内容

    (3)关于如何致中的方法

   (三)宋以下中和之道统

    (1)朱熹“中和”哲学来源于对《中庸》心性的改造

    (2)朱熹对“中和”有过新旧两次认识

    (1)王夫之的心性中和论

    (2)王夫之的“中和”之美的美学观

  十一 关于致中和

   (一)自然与社会的致中和

    1.关于宇宙自然界自致中和道理

    2.人类社会致中和的道理

   (二)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中看“致中和”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三)“致中和”的方法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十二 中和思想的根源及现实意义

   (一)中和思想产生的根源

    1.中国的地理环境

    2.经济生产的性质

    3.社会制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在当今的价值

    1.追求人生的价值理想

    2.追求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实践

    3.在实践上用“中和”思想方法去处理当前的实际问题

   (三)当今人类的共生之道

    1.世界向全球化方向发展

    2.西方学者分析当今人类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的途径

 外篇

  一 试论《周易》中的中和思想

   (一)

   (二)

   (三)

  二 《尚书》中的中和思想

   (一)关于《尚书》的真伪问题

   (二)天人关系方面的中和思想

   (三)从人格和伦理道德修养方面来看

   (四)《尚书》的中和思想,表现在政治中

  三 夏殷文化中辩证思维的萌芽

   (一)夏时与夏政

    1.夏时

    2.夏政

   (二)卜辞问风雨与《洪范》论九畴

    1.卜辞问风雨

    2.《洪范》论九畴

  四 中国古代变易革新思想简述

   (一)殷周奴隶制社会的变易革新思想

   (二)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变易革新思想

    1.关于管仲及其学派的革新思想

    2.关于子产的改革思想

    3.孔子的改良思想

    4.商鞅推行封建化的改革

   (三)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巩固发展时期的变革思想

   (四)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变迁和改革思想

   (五)唐宋至明代的革新思想

  五 《管子》一书辩证法思想发微

   (一)《管子》一书辩证法思想特点

   (二)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三)《管子》中关于矛盾对立与统一关系的辩证运用

    1.关于赏与罚的政策,《管子》认为治民,必须推行赏与罚并举的政策,而且必须是厚赏与重罚

    2.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3.关于公私之辩

    4.关于任法与任智之辩

    5.义利之辩

    6.在认识和思想方法上,有偏听和兼听的关系

   (四)《管子》书中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六 孔子思想要论

   (一)关于孔子所创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孔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时代背景

   (三)关于孔子的仁学思想

   (四)关于孔子政治改革的思想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孔子招收学生对象是“有教无类”

    2.关于孔子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3.教学方法

   (六)孔子对《六经》的整理、编纂,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所作的一大贡献

   (七)孔子创办私学、编纂删订六经对后世的影响

   (八)总结:必须把原始的孔子及儒家思想与历代帝王封谥的孔子区别开来,还孔子的本来面貌

  七 中国古代生命整体观及其现代价值

   (一)古代生命整体观考察

   (二)现代价值

  八 《老子》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一)

   (二)

  九 试论先秦时期的朴素唯物史观

   (一)

   (二)

   (三)

   (四)

  十 浅谈荀况的天人关系

  十一 董仲舒思想中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一)宇宙论

   (二)物必有合论

   (三)董仲舒矛盾观的根源

  十二 朱熹对我国书院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创办书院,制定学规,提倡自由讲学

   (二)确定和编著书院的基本教材,提出教学原则

   (三)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几个关系

    1.博与专和博与约

    2.有疑与无疑

    3.去旧与来新

    4.知与行

  十三 “元极学”的人天整体观

   (一)人和天的判析

    1.人和天的概念

    2.人和天的关系

    3.元极图是人天关系的基础模型

   (二)人天整体观的内涵

    1.人天同元

    2.人天同序

    3.人天同参

    4.人天同运

    5.人天同德

   (三)元极人天整体观的思想渊源

    1.道家的人天整体观

    2.佛家的人天整体观

    3.儒家的人天整体观

    4.传统医家的人天整体观

   (四)元极学对古代人天整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十四 康有为进化历史观浅析

 文前彩插

中和之道也即中庸之道,就是要用公平、公正、恰到好处的、合理的中道原则,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为只有公平,才能使对立双方互相谅解,达到互惠、互利、双赢。所以,只有中,才有和。中道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自上古尧、舜开始,一脉相承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以及汉、唐、宋、明、清乃至近代,延续了几千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历代社会的治乱兴衰,均逃不出执政者的得中与失中的因果规律。因此,认真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的中道即中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各方面的表现形式,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