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1

中国金融监管图书

Analysis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China

SSAPID:101-9959-2650-18
ISBN:978-7-5097-028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经济秩序的高度对危机的灾害性做出系统评析;并结合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定金融监管体系研究的社会性的前提与框架,通过国际比较与典型案例的精辟分析,系统研究了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运行现状、问题及形成机理,监管模式的规划等重要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博士后文库·经济系列
作 者: 赵渤 王力 潘晨光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总序

 中国博士后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编委会名单

 导言 世界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安全:中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导言 世界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安全:中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一 开放的金融市场与经济生活国际化:金融动荡席卷手中的每一分钱

    (一)金融深化风险:居民投资理念的挑战

     1.金融深化的风险视角:经济生活国际化带给居民新的经济风险

     2.金融市场波动及传导:风险从多层次作用于居民生活

     3.金融活动的社会联系性:影响居民收入及投资的分配效果

    (二)金融动荡卷走手中的每一分钱:中国金融管理纳入严谨的风险治理思维

     1.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蕴藏着风险与机遇: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2.金融体系工具化运作中存在的弊端:利用经济机制的工具化操作猖獗及其治理

     3.中国金融业彻底开放势在必行:新的形势、客观的选择

    (三)全球不均衡发展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后发展历程国家的民族特征与政府干预目标

     1.全球不均衡发展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工具性操作启动市场“偏差”与利益索求

     2.后发展历程国家现代化中的“西化思维”:市场经济秩序与政府干预的民族特征

     3.经济生活国际化: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的新挑战

   二 日益深化的金融一体化市场中金融风险及其危害:工具理性活动使世界经济危机重重

    (一)中国金融市场资本运作空间惊人:规避工具化操作风险成为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

     1.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蕴含惊人的闲散资金:开放条件下规模化运作的风险与挑战

     2.中国外汇储备达到空前高点:规避资本与贸易市场“风险”,双重监控是关键

     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需纳入前瞻性轨道:企业、行业与监管机构通力协作

    (二)世界二十年金融风暴分析:回顾与认识、经验与借鉴

     1.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巴西的蝴蝶扇动翅膀引起得克萨斯一场风暴

      (1)蝴蝶效应: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引起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

      (2)蝴蝶效应:世界金融体系隐藏着引致危机的“厄尔尼诺”气候

      (3)金融危机的波及效应:远隔千山万水殃及他国

     2.世界二十年金融危机回顾:历次危机认识,金融风险——“双重利剑”

      (1)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从风险到危机及诱发因素

      (2)世界金融危机“双重利剑”:历次危机风险来源、形式及导火线

      (3)世界金融危机的代价:国民经济负增长,弥补损失成本巨大

     3.世界主要金融危机剖析:近二十年内世界主要金融危机的形成分析、启示与借鉴

      (1)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日“广场协议”与日元升值诱发日本泡沫经济

      (2)1992年:欧洲金融风暴与英镑淡出欧洲货币体系

      (3)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造成墨西哥国民经济几近瘫痪边缘

      (4)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导致诸多国家经济负增长波及全球经济稳定

    (三)金融危机的灾害性评价:历次主要金融危机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1.工具化运行的金融体系:国际金融活动围绕经济投资与规避风险展开

     2.国际闲散资金流动的侵袭:干扰各国政府金融调控体系

      (1)国际金融危机侵袭的表现形式:微观、宏观经济层面及货币机制视角

      (2)国际游资横冲直撞:各国金融调控机制受到冲击

      (3)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操纵者:国际四大对冲基金巨头

      (4)金融领域工具化操作的猖獗:引发思考

     3.历次主要金融危机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代价评价

      (1)1992年:金融危机后的英国社会经济代价评价

      (2)1994年:金融危机后的墨西哥社会经济状况的社会代价评价

      (3)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代价评价

      (4)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损失与社会代价评价

     4.金融危机的波及效果及后遗症:离每个居民的生活很远吗?

      (1)危机中的众生相:一生积蓄化为“气泡”

      (2)香港房地产泡沫的幻灭:“一夜”变成百万“负翁”

      (3)南亚“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坏账呆账触目惊心

      (4)金融危机造成国民经济瘫痪:真的会卷走居民的饭碗吗?

    (四)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风险治理:风险多发地区金融危机的防范

     1.诱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体制弊端

     2.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提高风险监控能力

     3.增进区域金融领域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区域关联中的扩散

      (1)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2)区域最终贷款人

      (3)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4.协调国际经济组织:协同国际组织相关政策法规上的协调

   三 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一)金融业彻底开放: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外资银行经营手段多元化:登陆后金融监管难度大大提高

      (1)大批外资银行登陆我国:市场冲击在所难免

      (2)外资银行金融经营手段多元化:监管难度大大提高

     2.中资银行对外竞争中存在巨大落差: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中外银行竞争力差异落差巨大

      (2)中国银行业存贷业务结构:简单化经营的“破冰”

      (3)中资银行综合竞争力能力差强人意:国际比较令人“汗颜”

      (4)管理、人才、客户、市场:中资银行都面临挑战

    (二)资本市场:境内外市场关系及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境内外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

      (1)我国企业境外融资:境外资本市场融资高速增长

      (2)境外上市规模增速超过内地上市:对不均衡性若不及时调整将会对内地经济产生冲击

     2.社会经济稳定的威胁:资本市场规模萎缩,资源配置功能日益弱化

      (1)境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企业面临的风险度更高

      (2)内外资本市场的不平衡:资金流入海外造成的后果

      (3)资本市场不“景气”引起负面效果:如何将大量储蓄引入投资领域?

      (4)股票市场“晴雨表”功能淡化:中国资产证券化比率需要提高

     3.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潜在问题易造成市场安全隐患

      (1)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效率:扩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倾向

      (2)资本市场进一步境外化:境外资本市场依赖性提高,形成利润境外转移倾向

      (3)企业价值被低估,国家资产流失,境内外居民利益分配不平衡

      (4)易为腐败分子、不法商人提供侵吞或转移国有资产或公共财产的机会

    (三)我国金融业的弊端、优势及潜力:混业经营、创新现状及金融国际对接的契机

     1.我国需强化与国际金融体系对接的能力: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经营的过渡

      (1)我国金融融入全球金融的程度还不深

      (2)我国金融混业的规模和比例还较小

     2.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环境:我国某些金融机构可以率先进入混业经营阶段

      (1)我国客观金融环境孕育出个别企业:某些领域已经形成混业经营态势

      (2)某些金融机构已经形成混业经营:扶持个别金融机构率先与国际接轨

      (3)分业监管中的监管缺位现象:专门机构分业进行难以控制交叉金融操作领域

     3.香港成为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前沿:增强与内地合作的桥头堡,实现与国际充分对接

      (1)金融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领引全球金融业前沿阵地之一

      (2)香港银行业经营的环境:国内外资本的输出地

      (3)香港银行体系与内地的差异:三级管理为基础的国际经营模式

      (4)香港银行业率先执行新资本协议:国际前沿行列

   四 建立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与治理模式:制度建设与人文秩序的思考

    (一)金融秩序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工具理性猖獗与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1.商品经济中工具化活动与文化伦理:社会活动中的人文秩序

     2.金融危机中的道德伦理:利用市场“偏差”的工具化操作与风险扩大

     3.人类工具理性猖獗及约束问题:市场具有内在错误性及问题解决的本质属性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与国家风险:西方“父爱主义”与金融一体化下的国家干预

     1.政府干预与新自由主义:通过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创造和谐的经济秩序

      (1)自由主义对政府干预的排斥:基于全球社会经济福利的思考

      (2)国际金融自由化对民族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市场的放任自流将起到负面作用

      (3)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跨国经济协调:经济主权让予与国际协调将成为新趋势

     2.西方父爱主义与政府干预之间的辩证:国家宪政管理与社会传统人文秩序的协调

      (1)“父爱主义”在不同体制下的理解:宪政对经济秩序的干预与作用

      (2)父爱主义与社会秩序干预的方式:哈耶克与传统经济秩序

      (3)后发展历程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秩序评析:以东方的日本东方特色模式为例

      (4)日本金融监管中内在矛盾的“磨合”

     3.日本的“强政府”干预的金融监管改革:对传统社会秩序表现协同的一种妥协方式

      (1)日本社会秩序布局具有东方文化特点:它反映于日本金融监管改革的特征中

      (2)国际上对东方国家的社会秩序布局的看法:日本干预金融秩序不可回避的问题

      (3)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的“窘境”:金融监管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秩序因素牵制

    (三)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风险、市场及监管与东方特色解决思维探讨

     1.中国金融监管研究的内容概览

      (1)该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我国金融监管的战略步骤规划

     2.适合国情的中国金融监管的模式:东方特色的金融秩序治理思维探索

      (1)政府主管机构强化金融监管的社会化机制:利用社会力量适应社会文化秩序的需要

      (2)使政府金融业管理体制对国情特点产生适应性的良性互动:确立高效、实施效果明显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向

      (3)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成功之道:兼顾传统社会秩序并发挥市场机制的监管体制

   Abstract

 第一篇 世界金融动荡下的游戏规则

  第一章 世界金融动荡近十年灾害评价

   一 金融风险:国际风险传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国际金融风险灾害防范的挑战:蝴蝶的翅膀与“多米诺骨牌”效应

     1.什么是“蝴蝶效应”?

     2.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引起美国的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

    (二)金融风险:“蝴蝶效应”与“多米诺骨牌”反应机理

     1.“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

     2.“多米诺骨牌”反应机理

     3.摩天大厦会在一指之力下轰然倒塌

    (三)金融风暴的“蝴蝶效应”:启动撬点形成的“多米诺骨牌”反应

     1.“蝴蝶效应”与它的撬点:“多米诺骨牌效应”与金融连锁灾害

     2.“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金融灾害:金融体系坍塌的理论探索

   二 金融风险的灾害放大效果:万丈之堤,毁于蝼蚁

    (一)灾害放大效果:丢失一个钉子,亡了一个帝国

     1.丢失一个钉子,亡了一个帝国:风险的扩大效应

     2.万丈之堤,毁于蝼蚁:风险治理的价值

    (二)金融风险世界范围扩散:危机连锁反应的方式

     1.金融体系高度依存性导致的脆弱性:克罗凯特与金融体系脆弱性

     2.20世纪金融危机的研究:资本流动下中空汇率制度分析与风险连锁反应

     3.国际间扩散广泛性:金融风险交叉微、宏观层面使风险扩散

     4.世界金融风险导致危机频繁:金融市场多灾多难的二十年

     5.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评价:经典观念评析

    (三)金融风险诱发世界性危机的范围扩大:全球一体化环境金融危机的诱发与效果

     1.金融危机涵盖的领域

     2.经济一体化中金融风险扩大的诱发因素与效果

   三 金融危机扩大对金融深化理论的挑战:国家、区域及全球之间的传递趋势

    (一)金融危机:远隔千山万水的波及

     1.经济运行中微小偏差与危机的翘点

     2.20世纪90年代后危机的突出现象:国家间高度关联性导致损失扩大

     3.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影响旷日持久:高度关联性

     4.金融危机与政治关联性:影响政治稳定

    (二)金融风险波及与危机全球范围传递:国家、区域、全球范围的影响

     1.金融风险针对于国家层面的扩散:金融体系各类指标偏差扩大

     2.金融风险在区域层面的扩散:某些偏差的存在会导致灾害在区域间的连锁反应

     3.金融风险针对全球层面的扩散:通过局部风险传导全球性经济危机

    (三)金融开放环境下的金融风险:金融深化理论的挑战

     1.金融深化理论盛行:推行中的理解偏差及造成的危机

     2.传统危机理论解释的窘态: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与新问题

     3.金融深化理论及应用:并非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第二章 世界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分析

   一 金融风险与经济安全治理:未雨绸缪,刻行必施

    (一)货币主义思维失误分析:金融深化中的政府职能的作用

     1.货币主义的新保守主义思想:一体化经济中风险规避“误区”

     2.货币主义自由思想与政府职能多元化:政府职能简单化与调控失败

    (二)全球金融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政府职能发挥作用不可忽视

     1.封闭经济环境中政府调控职能:货币收入支出的凯恩斯规则

     2.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化带来的新问题:一国政府难以独立发挥金融货币调节职能

     3.金融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预防体系:政府职能——未雨绸缪的效果

    (三)我国经济局部“过热”问题评价:资本市场开放、理论分析与风险防范

     1.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过热效果:负面效果的理论分析

      (1)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过热效果:负面效果的理论分析

      (2)我国资本市场开放与经济过热: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2.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过热”问题:问题的症结和中长期风险

      (1)经济短期“过热”的深层原因的剖析:开放中形成的规模投入与粗放型增长

      (2)风险与增长的辩证分析:增长中断而产业结构疏忽调整

     3.中国“经济过热”与风险防范: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进改革*

   二 金融深化中投机风险制造的拍案惊奇:国家掌控金融市场已经成旧话题

    (一)国际金融灾害中的个人力量PK政府:金融危机扑朔迷离

     1.世界经济灾害的重要警报:金融危机预警

     2.全球一体化金融市场:风险更具戏剧性

     3.世界金融市场:个人力量PK政府力量

     4.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拯救危机后的社会

    (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来源分析:资本流动对风险的推波助澜

     1.金融风险来源分析:几个特征因素

     2.国际代表性金融危机分析:资本流动的推波助澜

    (三)金融危机的代价:弥补损失与恢复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

    (四)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区域差异引致的风险:新兴市场国家的挑战极其严峻

     1.新兴市场国家处于风险生成的中间环节:多方位扩散

     2.促使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原因: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3.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成为风险源头:难以承载国际资本流动多样化的方式

    (五)以对冲基金集聚国际游资冲击民族国家的危机:自由经济与管制之间的辩证

     1.独立国家金融活动放在世界的视野:政府该采取何种治理措施

     2.经济自由需要在政府管理下实现:国际领域难以控制,风险隐患时刻存在*

    (六)旧游戏打破、新游戏有待建立:开放经济环境下金融活动游戏规则发生变化

     1.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调控职能:政府主导影响经济建设中的新问题

     2.金融活动旧规则面临破除:新规则挑战全球一体化金融体系

     3.国际游资成为撬动国际风险的新诱因:新兴市场与全球市场对接中的断层

   三 金融创新使国际市场的风险加速传导:一国政府无力独立掌控市场风险

    (一)金融创新机制:创新与监管的“两难”

     1.米什金的金融创新四因素:金融深化中风险生成机制

     2.金融监管指导思想:强化与放纵中的“两难”

    (二)国际金融灾害形成及传导机制分析:成因、机制及效果

     1.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成因

     2.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游资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方式

     3.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方式

     4.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国际负债的传导方式

     5.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方式

    (三)金融创新新手段——对冲基金运作机制:国际金融创新活动进入制度化组织阶段

     1.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s)——对冲基金:从规避风险到赢利的需要

     2.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基金运作机理: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形成的危害

     3.投机组织的投机活动:操纵者如何组合使用它

   四 金融体系预警系统的作用:潜在风险、预警信号及应急反应

    (一)国际金融领域协调范围扩大:难以抑制未能预期的风险与灾害

     1.危机潜在影响因素扩大:复杂化与交叉化生成趋势

     2.国际金融领域协调范围扩大:难以抑制未能预期的风险与灾害

     3.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免疫系统的建设

     4.风险与危机的作用趋势:危机存在并不可怕

    (二)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分析:危机预警信号综合评价

     1.金融风险及预警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2.危机预警信号综合评价:风险于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分析

     3.国际资本介入产业形成综合风险:国际金融风险进一步影响到产业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逐渐突出:形成产业层面危害的评析

     1.国际资本流入金融贸易服务领域:金融风险干扰服务体系增强

     2.国际资本流入基础建设及战略产业:金融风险作用于战略产业的风险增强

     3.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新兴产业:金融风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五 世界金融风险随处可见:当前国际金融风险的区域分布及评价

    (一)资本跨境流动的全球分布情况:金融风险易发的几个区域分析

    (二)国际资本流动特征及趋势分析:投资热点地区,风险相伴而生

    (三)产业风险及未来危机形式:国际资本流动中关注的新问题

 第二篇 WTO与国际组织规范的挑战

  第三章 WTO与中国金融业:风险与创新共生的矛盾

   一 入世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要求:新问题、新挑战

    (一)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服务自由化多边协议》的基本原则

    (二)入世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将产生的影响

   二 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金融创新与监管——共生的矛盾

    (一)基于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环境下的金融风险:风险类型、来源、性质

     1.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涵盖的范围

     2.风险划分的类型:金融风险的划分标准与表现

     3.金融风险的特点

    (二)金融创新与监管——共生的矛盾:金融创新与监管如何同步协同

     1.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着冲突

     2.金融经营与监管——共生的矛盾: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统一

     3.我国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三 金融经营与创新空间巨大:我国监管工作新的难度

    (一)金融经营与创新空间巨大:开放与监管——共生的矛盾

    (二)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将受到冲击

     1.国际混业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监管体制面临挑战

     2.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结构:不平衡的格局

      (1)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与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结构:不平衡的格局

      (2)中资银行变相的混业经营方式:高效的监管协作迫在眉睫

    (三)我国金融企业经营、创新与金融管制:共生且矛盾的风险与挑战

  第四章 新巴塞尔协议的支柱:中国银行业风险监管的协同要求

   一 国际银行监管“新巴塞尔协议”几个焦点问题:《新巴协议》的经济权限与协调范围

    (一)巴塞尔国际金融监管规范的地位与意义:超越经济主权的银行监管指导性原则

     1.巴塞尔委员会——国际非政府组织:超越各国经济主权的监管机构

     2.巴塞尔协议的形成具有权威性:规则与惯例制定对各国具有统一指导性

     3.国际金融监管统一原则实施的“必要性”:规避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4.各国与巴塞尔协议基本原则保持一致:超越经济主权的金融监管的紧迫性

    (二)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尺度:银行业监管确立的新规则

     1.巴塞尔协议:目标与范围

      (1)协议的目标

      (2)协议的范围

     2.巴塞尔协议建立新的专门监管原则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基本原则逐渐完善

      (2)“巴塞尔协议”基本原则国际遵循的效果

     3.“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原则、解释与方式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与地区遵循的国际非法律性原则

     1.原则一 资本充足率:最低资本充足率实施方式分析

     2.原则二 外部监管:央行监管流程与外部监管分析

     3.原则三 市场约束:信息披露与市场纪律分析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实施方式分析

     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规定:协议的实施方式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3)新协议第一支柱的影响分析

      (4)新协议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方式

     2.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协议的实施方式

      (1)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

      (2)监管当局检查各项最低标准的实施内容

      (3)监管的关键内容:信贷、市场、内部控制及其他

     3.第三支柱——市场纪律:协议的实施方式

      (1)市场纪律的内容与目的

      (2)市场纪律:信息披露

   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协同性要求:各主权国与国际惯例走向协同

    (一)各国银行监管方式:走向世界性的协同

    (二)各国银行监管方式与制度:如何协同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三)不同国家协同“巴塞尔协议”的原则:战略步骤不同

  第五章 我国金融业入世后过渡期内面临的挑战

   一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面临的问题与紧迫性:外资银行登陆与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

    (一)外资银行登陆:按照国际协议监管实质性改革提到日程表

     1.外资银行入驻中国:入世前后监管情形将有很大不同

     2.中资银行生存与发展:面临外资银行激烈的竞争

    (二)现有监管模式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监管难度加大

    (三)金融市场获得强劲的创新动力:监管新的挑战

   二 我国证券业监管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开放后的境内外市场关系与竞争

    (一)资本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境内外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

     1.我国企业境外融资:境外资本市场融资高速增长*

     2.境外上市规模增速超过内地上市:不均衡性将会对经济产生冲击

    (二)社会经济稳定的威胁:资本市场规模萎缩,资源配置功能日益弱化

     1.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风险度更高

     2.内外资本市场的不平衡:资金流入海外造成的后果

     3.资本市场不“景气”引起负面效果:如何将大量储蓄引入投资领域

     4.股票市场“晴雨表”功能淡化:中国资产证券化比例需要提高

    (三)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潜在问题及造成市场安全上的风险

     1.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效率:扩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倾向

     2.资本市场进一步境外化:境外资本市场依赖性提高,形成利润境外转移倾向

     3.企业价值被低估,国家资产流失,境内外居民利益分配不平衡

   三 我国保险监管体系改革的紧迫性:开放后的境内外市场关系及市场竞争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完善:外资保险企业登陆后,对我国保险业的挑战

     1.中国保险业治理结构逐渐改善:逐步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

     2.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思路与部署:化解风险,协调发展

    (二)金融开放市场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影响: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1.中国保险业在开放的大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2.中外保险业赢利差距:开放竞争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

    (三)中国保险业调整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竞争中求发展、谋壮大

     1.中国保险业规模扩展后存在的问题:高速度、高风险

     2.保险业来自投资的风险与存在的问题:债务及偿还风险

     3.中国保险业有关自偿付能力存在的问题:如何完成资本偿付

     4.中国保险业来自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发社会保险资源的迫切性

    (四)全球开放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社会经济运行的保障体系

     1.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频繁互动:保险业改革的挑战

     2.全球开放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扩大国际合作,提升保险贡献度

     3.全球开放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全面铺展保险业覆盖范围,提高保障程度

 第三篇 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现状评价

  第六章 中国银行业市场生存能力分析:银行业及其关联风险评价

   一 我国银行业市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一)企业治理的目的: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经营绩效

     1.银行企业现代企业治理:如何成为好猫

     2.完善治理结构,提高市场效率:探讨银行业科学的治理模式

    (二)企业治理结构为何物:改善我国银行经营绩效的核心问题

     1.企业治理结构的含义:制度、体系与控制机制

     2.银行企业治理结构的两个基本问题:投资者利益与内部利益中的制衡机制

      (1)投资者权益制约机制与制衡体系:投资者权益调控制度体系规划

      (2)组织内部利益协调机制与控制体系:责权利关系制衡的科学模式

      (3)企业治理结构改革:银行企业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模式

     3.我国银行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客观要求与战略部署

    (三)我国银行的垄断地位——不破不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生存现状分析

     1.中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外部环境分析

      (1)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宏观环境:体制环境分析

      (2)我国银行体制改革战略:改革推进深度不够

      (3)我国银行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牵制

     2.我国银行业垄断结构不破不立:市场主体地位缺失隐含着新的市场风险

      (1)我国银行业垄断地位不破不立:垄断造成市场竞争风险不可避免

      (2)垄断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银行风险引致国民经济风险扩大

      (3)造成金融行业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垄断使治理结构与管理水平低效率

      (4)金融市场破冰势在必行:垄断将形成市场操纵,破坏市场规则

    (四)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是根本

     1.银行业开放与外资银行登陆:风险与机遇并存

     2.外资银行登陆与银行业国际合作:优化产权结构,推进产权结构的完善

     3.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市场竞争与经济安全统筹兼顾

   二 我国银行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治理结构、不良资产与关联风险评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及遗留问题:银行经营中的呆账与不良债务

     1.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良资产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政府斥资填补缺口的局限

      (2)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途径:市场经营中化解不良资产

      (3)金融监管机构的方针:明确战略与处理方案

     2.解决商业银行不良债务具有战略性:防止不良债务波及整体经济

      (1)我国银行业在企业融资中居核心地位:国民经济中产业关联紧密

      (2)化解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正面效果:避免大的经济动

      (3)银行业不良资产得不到化解的负面效果:埋下危机隐患

     3.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市场化治理结构的完善

      (1)政府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主导姿态:银行治理结构改革中的样板工程

      (2)我国银行市场化治理结构的完善:根据市场原则是解决不良资产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评析:理论指导、国际比较与机制分析

     1.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理论指导

      (1)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解:狭义与广义涵盖的内容

      (2)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涵盖广义范围上一系列系统工作

      (3)银行治理结构规划形式需要明确:系统规划制度化与非制度化体系

     2.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完善:强化银行抗风险能力的第一道防线

      (1)麦肯锡研究报告:中国如何建立有效的银行体系

      (2)强化银行治理结构第一道防线:弥补银行治理中责权利制衡机制缺位问题

     3.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模式评价:世界各国的企业治理结构比较

      (1)世界企业治理模式的简单分类:传统治理弊端与治理模式新发展

      (2)西方企业治理模式规划的价值导向:围绕股东价值与相关利益者价值的治理*

      (3)我国银行治理模式规划需要与时俱进:治理结构构建也需吐旧纳新

      (4)挖掘我国银行的价值潜力:突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我国金融企业治理改革的紧迫性:外资银行登陆机遇挑战并存

    (三)资本市场开放影响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房地产市场波动与居民生活

     1.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银行体系不成熟制约大量资本流入

     2.海外资本流入我国产业的方式狭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融通方式有限

     3.国外“热钱”绕开银行寻求短期获利:缺少风险-赢利保障机制,风险度高

     4.国外资本共同炒作我国房地产:银行业主导的合理的金融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5.国际资本流动银行业应有所作为:国际资本的流动中风险规避手段多样化

     6.拓宽引导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银行业市场化经营体系的全面构建

   三 我国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评价:我国银行企业市场化治理结构不健全的根源

    (一)中国金融机构历史上作为政府职能机构之一:不具备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地位

    (二)中国银行市场化的治理结构改革是关键:治理结构转换在过渡期内具有脆弱性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治理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需要配合银行业的风险应急体系建设

    (四)世界经济中的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后发展历程国家经验借鉴

  第七章 中国资本市场运行“偏差”与存在形式:风险与挑战并存

   一 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偏差”中的“双刃剑”:“晴雨表”失灵与国际“热钱”涌入

    1.我国证券市场“晴雨表”失灵:市场运行失灵的表现形式

    2.国际“热钱”涌入我国之负面效应:短期、长期资本共同作用敏感产业

    3.资本市场“双刃剑”下的作用:“晴雨表”与“热钱”涌入产生双重效果

   二 我国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偏差”及背景因素分析:市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诸多问题

    1.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偏差”与“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金融市场体系“偏差”

    2.资本市场运行中的背景因素:中国企业改革的环境因素分析

    3.优质企业涌向境外资本市场发行股票:优质企业海外上市,市场利益外流

    4.人民币高估下的房地产风险:国际“热钱”涌入,风险双重作用

   三 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其他牵制因素:外贸、保险与国内债务关系

    1.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及其影响评价:汇率风险与多元化汇率运行空间分析

    2.我国保险业垄断门槛造成的弊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保障体系

    3.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往往形成国家债务:内部资本关系与债务问题

  第八章 全球范围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利得评价

   一 中国金融业彻底开放的利得:遵循国际规则的资源配置利益

    1.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争论:新形势下金融业彻底开放大势所趋

    2.中国金融业彻底开放大势所趋:适应风险经营大环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二 我国金融业彻底开放的市场利益分析:金融业的挑战与利得分析

    1.金融业开放与金融资源国际配置:我国获得资源配置利益

    2.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金融业竞争利益: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福利评价

   三 构建中国稳定的市场化金融运行体系:金融体系多元化保障机制

    1.中国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完成适应国际规则的市场体系的制度化调整

    2.政府拥有引导金融机构活动的权利:在过渡期内完成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金融干预体制

 第四篇 中国金融业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第九章 中国银行业监管现状分析:银行治理结构、各类评级及评析

   一 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制:监管现状、职能及监管范围

    1.银行监管体制的建立: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2.中国银监会的职能定位:职能范围、内容与作用

    3.中国银监会监管模式:银行业采取分类监管

   二 我国银行分类监管分析:银行类别、治理结构与监管方略

    (一)政策性银行独立职能与政策性监管形态:兼顾政策性业务的监管

     1.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与职能:政策性银行监管定位

      (1)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2)银行监管部门对政策性银行业务监管的特殊性

     2.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兼顾业务所具备的政策性强度

      (1)政策性银行的分类监管:强化政策性经营中的风险管理

      (2)监管贷款的政策属性:合规监管与风险监管并重

    (二)国有商业银行应强化代理国家货币运营的安全性职责

     1.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强调“所有者缺位”和“内部控制”

     2.国有商业银行监管强调职能监管:监控组织的制衡机制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行超速监管

     1.监控股份制商业银行粗放式扩张方式:控制经营发展中的扩展风险

     2.监管重点应该在其超速发展中发现潜在风险:实现有效监管

      (1)超速监管的目的:实现有效监管

      (2)强化审慎经营原则:强化责任体系

    (四)城市商业银行应实行法人监管: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并驱动法人作为

     1.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2.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法人监管

    (五)农村信用社实行以风险分散程度为核心的指导性监管

     1.农村信用社经营中风险集中:违反风险分散原则

     2.农村信用社应实行以风险分散程度为核心的指导性监管

    (六)我国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重点取其经营中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

     1.信托投资公司应实行产品监管:扩充产品与经营方式中的不规范

      (1)信托投资公司多样化经营中的产品风险:监管市场扩张中产品经营的不规范问题

      (2)信托投资公司产品监管重点:加强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产品的监管

     2.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管理公司应实行程序监管

      (1)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核心: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违规问题

      (2)重点是看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的程序中是否规范

     3.邮政储蓄机构的监管

      (1)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特点:执行原邮电部会计核算制度

      (2)邮政储蓄机构原有核算模式:弊端严重

      (3)分账监管原则下的风险监督体系

   三 我国对各类银行机构的分类监管:银行业的综合考评情况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分业监管:银行业的综合考评

    (二)当前中国银监会的考评:我国银行分类监管与考评方式

     1.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银监会的考评

      (1)国有银行的分类考评

      (2)分类考评结果

     2.股份制银行:当前中国银监会的考评

      (1)参照的方法与评级等级

      (2)银行评价的途径与内容

      (3)评级高低决定监管宽松度

     3.城市商业银行:当前中国银监会的评级情况

      (1)主要考核的指标:经营的门槛

      (2)标准的调整:标准更加明确

      (3)分类监管:对症下药

     4.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当前中国银监会的评级情况

      (1)原则的确定:考评的制度体系

      (2)考评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结合

      (3)分类监管:评价结果的处理

     5.当前中国银监会对信托公司的监管评级情况

      (1)对信托公司的监管:统一标准

      (2)有效监管的原则:分类监管

    (三)不断完善分类监管的方法:继续做好对银行业的分类监管工作

   四 国际标准普尔评级情况分析:中国金融界针对国情特点提出的看法

    (一)我国金融机构被国际标准普尔评级的现状:商业银行的问题突出

     1.我国银行普遍被国际标准普尔评级后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的问题突出

     2.国内金融机构被国际标准普尔评级的现状:考量结果不甚理想

    (二)国际标准普尔公司在评级中存在的问题:考量的主要内容与结论评价

     1.普尔标准对国内几大金融机构的评级:考量的主要内容

     2.我国贷款集中于少量大客户情况:风险集中度高是国际评级偏低的主因

      (1)我国金融界对国际标准普尔考量的看法:存在担忧因素

      (2)风险考量需纳入国情特点:国情不同,风险程度不同

     3.国际标准普尔评级的评价:国际标准普尔对中国商业银行评级不够全面

      (1)国际标准普尔评级的评价标准分析

      (2)国际标准普尔评级不够全面

    (三)国际标准普尔评级留下的思考:我国银行业国际经营中抵御风险能力的评价

     1.放贷大企业是国情的历史原因:银行拟分散风险,需扶持多元化企业发展

     2.在我国国情环境下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开放趋势下考问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经营

   五 国内权威研究机构对我国银行机构的分析:中国银行业竞争能力评价

    (一)我国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排名

     1.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与分析

      (1)现实竞争力指标和潜在竞争力指标:权威机构的评价

      (2)商业银行竞争力:其他经营管理机构的评价

    (二)我国商业银行考评分析:权威机构的分类考量与评价

     1.权威机构的考量范围:除外资银行外的所有商业银行

     2.4大国有商业银行:考量与影响因素

     3.城市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考量:突出了竞争力强的商业银行

     4.我国商业银行考量中暴露的问题:企业治理与管理机制

   六 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制度化手段:根据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调整

    (一)我国商业银行考量标准的调整:方法与手段更加科学

     1.我国历史上的考量原则:《条例》与我国资本充足率指标

     2.细化后的银行考量标准:三部分内容

    (二)结合巴塞尔协议作出调整:新的原则与管理办法

     1.核心资本规范上的举措: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

     2.计算方法的不同之处:附属资本的核算

  第十章 中国证券业监管现状分析:监管制度、市场运行与发展情况评价

   一 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现状:现行制度与历史沿革

    (一)现行证券发行制度状况:证券发行的保荐制度及评价

     1.我国证券发行的保荐制度管理阶段

     2.证券发行的保荐制度的责权关系设立:责权制衡与“诚信”缺失

     3.保荐制度与市场选择:注册制度

    (二)历史演变的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管理制度分析

     1.额度制管理:方法与效果

     2.指标制管理:方法与效果

     3.通道制管理:方法与效果

    (三)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发展方向与评价

     1.证券发行与监管的总体方向:适应市场机制的监管制度

     2.证券发行的审核委员会制度:保荐管理的治理机制完善

     3.证券发行的核准制:市场化选择的过渡阶段

     4.证券发行监管机制改革:效率、安全与稳定

   二 我国证券监管制度运行机制分析:制度安排、市场问题分析及评价

    (一)现行的证券发行的保荐制度内容与机制分析:新制度安排下的责、权、利制衡评价

     1.保荐制度的重点:设定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责任

     2.强化保荐责任: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责任细责

     3.新的保荐制度安排的作用:责、权、利制衡评价

    (二)我国证券市场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公司治理与资源配置评价

     1.非流通股比重较大的历史原因:“非人格化”主体使产权关系不清

     2.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产权不清导致分配不公

     3.市场运行效率低下的表现:不能发挥“晴雨表”的作用

     4.影响市场运行效率的深层原因:市场制度与上市企业的治理

     5.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有其背景因素:非对称性与失真性严重的负面效果

    (三)监管的公正性与市场法则:建立公众、大股东和谐的利益分配关系

     1.公正性为市场法则: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建立起有序、平衡与和谐关系

     2.只有公正才可以保护弱势:发挥市场的公正立场

     3.强化制度化门槛:治根治本、打蛇七寸

     4.构建健康、公正、公平体系:我国制度化建设顺利推进

   三 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中国证券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的紧迫性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比较中的挑战:以科学发展观更新监管理念

    (二)我国证券运行体系的挑战:市场运行体系与证券监管体系的协同发展

    (三)推动我国证券业务的诚信体系的建设:经营理念、诚信建设和风险防范机制面临的挑战

  第十一章 中国保险业监管现状分析:监管体制、主要问题与发展情况评价

   一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评价

    (一)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监管体制与业务扩展

    (二)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1.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2.我国保险业的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三)我国保险业的评价:初级阶段,挑战还很多

   二 中国保险监管体制演变及评价:历史阶段、国际比较及发展方向

    (一)中国保险监管的几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发展评价

     1.第一阶段:保险业的雏形

     2.第二阶段:保险业成长阶段

    (二)中国保险监管的特点分析:分业、实体监管及内容

     1.审慎的分业监管

     2.直接监管企业

     3.保险监管的准入制度

    (三)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主、客体的双向评价

     1.微观主体的行为:保险监管的影响

     2.政府行为对保险监管的影响

    (四)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机制、立法、方式

     1.保险监督机制不健全:权利、机制与内部监管

     2.保险立法严重滞后:法律体系及责权发生机制

     3.保险监管实施模式落后:科学性、系统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的强化挑战

   三 我国保险业——开放的挑战:WTO的法律框架下的IAIS各成员国协调原则

    (一)中国入世后保险业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保险业遵循WTO的法律框架

    (二)中国保险业发展需要遵循市场原则:促进IAIS成员国在核心原则下的协同合作

    (三)推进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强化信息平台下的沟通与交流

 第五篇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的挑战

  第十二章 我国银行监管及其国际协同趋势:银行监管改革的主体思路

   一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差距分析:内外影响因素评价

    (一)我国金融业监管体系与国外存在的差距:金融市场环境有待培育

     1.中国银行业风险监管体系:外部环境还不成熟

     2.我国培育金融市场体系与国际启示:政府需要有所作为

    (二)中国银行业内部风险监管: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上的差距

     1.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局限:整体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2.系统性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三)银行监管制度上的问题:中国银行监管模式的改革

     1.银行监管目标不明确:现阶段国情受到牵制因素较多

     2.银行监管制度安排重点结构不合理:重行政审批,轻权益保护

   二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历史包袱、治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评价

    (一)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与治理结构

     1.清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建立制度化与规范化体系

     2.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我国银行风险监管方式存在的问题:外部评级与信息披露

     1.外部评级机构缺乏:系统的内部评级法开发不够

     2.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风险评价与信息披露的机制

    (三)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的挑战:开放环境下的紧迫性

     1.中国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开放条件下的紧迫性

     2.完善中国银行监管的法制体系:几个关键环节

   三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国际协调:协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层面的完善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与国际原则的一致性:目标、重点、机制与内容

     1.完善协同国际原则的法律体系

     2.监管体系结构上调整的重点

     3.完善监管约束机制与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套

     4.拓宽监管渠道,形成监管合力

     5.依托“巴塞尔协议”,加强对境内外资银行的监管

    (二)中国银行监管机构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分业监管模式下的职能协调问题

     1.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金融监管体系

     2.银行的内部控制职能:规范化、动态化与创新

   四 我国银行业过渡期内的监管原则、任务与目标:监管目标与总体规划

    (一)银行监管的总体目标:新形势、新理念、新监管

     1.银行监管总体规划

     2.中国银监会监管目标:历年落实成效

    (二)银行监管的总体规划:银行过渡期内监管的目标

     1.银行监管:三年规划目标

     2.中国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内容:约束机制、风险识别与量化管理

     3.推进银行机构进一步改善的制度细则——强化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服务与监管体系

    (三)强化重点监管的制度化措施:监管的几个关键环节

     1.建立监管的跟踪措施:几个关键原则要作为具体工作细则来制定

     2.防范与处置金融风险:关键性原则要作为具体工作细则来制定

  第十三章 中国证券业、保险业监管面临的挑战:问题、差距与理念的变革

   一 我国证券业经营中的国际差距与挑战:问题、调整与融合趋势

    (一)金融开放后中国证券业经营中存在的差距:形成证券业多层次成熟的制度体系迫在眉睫

     1.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对证券业的机遇与挑战:差距是明显的

     2.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发达国家市场的示范作用影响分析

    (二)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证券业的热潮:如何创建互惠互利的证券运行体系

     1.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证券行业:推动我国证券经营企业的创新

     2.证券市场外资的股权比重提升:市场换技术策略推动了技术创新

     3.存量市场系统风险基本释放,证券行业的业务基础日益牢固

    (三)QFII体系与管理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融合

     1.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2.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3.监管条理细则清晰:明确了QFII的信息披露义务和投资比例限制

     4.我国QFII业务开放与国际接轨大趋势:证券监管面临新的博弈

      (1)风险的挑战:证券投机中资金注入的短期效果

      (2)监管的长期博弈:引导短期资本,规避长期风险

      (3)证券监管体制的完善

   二 金融开放与中国保险业差距分析:问题、影响与建议

    (一)我国保险服务业开放的挑战:打破垄断、体制改革与企业治理

     1.WTO与外资的市场准入:承诺与挑战

     2.保险服务的市场准入与冲击:打破垄断与经济活动的公平原则

     3.保险业市场准入的挑战:强化产权结构为基础的治理结构改革

    (二)金融开放与中国保险业的差距分析:问题、影响与建议

     1.自主经营能力上的差距:强化偿还能力的监管

     2.保险行业自律机制上的差距:自我约束与内部监管的规范化

     3.建立适应市场化的保险消费监控体系: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三)培育中国开放的保险市场体系的挑战:建设我国运行安全、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培育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统一、开放、有序

     2.完善我国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实现保险业的补偿职能

     3.完善外部监管:政府推动下完成保险业的改革

   三 我国证券、保险业风险监管体系的总体评价:混业经营趋势及其对监管的挑战

    (一)强化证券、保险业之间的制约关系:应急预案需要统筹兼顾、互相协调

     1.银行、证券与保险业之间的风险是互相关联的:利益与风险相互制约

     2.我国分业监管的挑战:应急预案需要统筹兼顾、互相协调

    (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统筹兼顾、制定系统性风险规避体系

     1.制订风险投资的发展战略:改进基础设施的同时,增加规避风险软知识的输出与管理

     2.制定有效的系列风险规避体系:制度、应急模式及措施的协同并举

    (三)金融风险规避体系建设: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十四章 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混业联动趋势:资本市场深化与居民经济生活

   一 我国资本市场混业经营及宏观经济效果:银行、基金与保险开放QDII业务分析

    (一)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

     1.QDII,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

     2.我国QDII制度的实行:从“准QDII”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3.我国QFII制度的准入门槛:利弊共存

    (二)开放QDII与DFII制度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政策机制评价

     1.QDII与DFII制度相互作用的影响:政策利好效果分析

     2.QDII与DFII制度相互作用的影响:资本运作的效果分析

   二 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业混业经营趋势明显:QDII经营契机与三大市场经营的融合

    (一)QDII与DFII制度:现状、问题及政策效果评价

     1.QDII与DFII制度:当前的供需现状分析

     2.我国QDII制度当前的有关规定:约束条件抬高经营者赢利的门槛

     3.QDII与DFII制度:存在汇率风险的博弈

    (二)我国先后推出银行、基金与保险QDII业务:资本市场日益融合与风险评价

     1.我国基金QDII先后推出:国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合

     2.保险QDII基金进入运作阶段:制度、模式及方式

     3.银行QDII业务进一步扩展:传统业务创新与花样翻新

      (1)银行传统QDII业务与翻新业务

      (2)银行QDII业务翻新现状

     4.我国银行、基金、保险QDII业务推动资本市场深化: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1)银行、基金、保险QDII业务对资本市场开放的作用

      (2)我国银行、基金、保险QDII业务与资本市场的整合趋势

      (3)我国银行、基金、保险QDII业务经营的风险评价

    (三)我国QDII业务开放后的社会经济效果:房市话题成为QDII分析重点

     1.金融机构已经盯上房地产企业:成为其新的赢利点

     2.QDII业务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关联中产生经济风险

     3.我国QDII业务开放后的社会经济效果:派生风险的监管评价

     4.总结与评价: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的影响

   三 资本市场深化将理财管理带入经济生活:理财新理念进入居民与企业的日常活动

    (一)资本市场深化使居民理财活动复杂化:专业性理财产业迎刃而生

     1.资本市场深化使居民理财活动复杂化:居民经济活动需要专业化理财顾问

     2.居民财务运作与金融风险规避息息相关:居民面临更多的风险与利润的取舍

     3.专业性理财影响投资决策:信息充分性使单个经济单位形成理性预期

    (二)资本市场专业性投资操作理论评价:证券组合与资产定价模型分析

     1.证券组合理论:有价证券资本市场定价模型的简要思维

     2.证券组合与资产定价模型(CAPM):市场投资的风险-收益衡量与最优决策

     3.证券组合中不同证券间的收益关系:效率边界与证券投资组合最优决策

     4.资产定价模型的新发展:金融理论荣获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合理配置居民手中的固有资源:做到风险与收益合理补偿

     1.金融理财的基本任务:合理配置居民手中的资源

     2.金融理财要做到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合理补偿:风险最低,收益增长

     3.金融理财影响居民收入支出的理论机制分析:资产收益的平衡

    (四)企业理财需要专业化运作人员:企业的经济活动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

 第六篇 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发达国家与后发展历程国家的经验

   一 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

    (一)金融混业经营体系:世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

     1.金融混业经营体系:金融监管的趋势

     2.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格局*

     3.国际金融体制与模式一览表:国家、地区与分类*

    (二)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混业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

     1.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2.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

   二 世界发达国家代表模式评价: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及运行机制分析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特征与机制:具有美国特征的法制化监管倾向

    (二)美国金融监管模式价值取向:监管机制与巴塞尔协议核心原则的协同分析

     1.美国法治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强制化安全原则

     2.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所具适应性能力的评价

   三 后发展历程的发达国家代表模式评价:日本金融监管模式分析

    (一)日本金融监管模式:一体化混业监管改革趋势

     1.日本金融监管模式改革分析

     2.日本金融监管体制与机构:日本对金融业的监管从分业监管转向职能监管两者的统一

     3.日本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方式:合理协调各监管机构的职能

    (二)日本金融监管机制分析:巴塞尔新协议的协同方式

     1.后发展历程的发达国家日本的金融监管改革的取向

     2.后发展历程的发达国家——日本的金融监管机制与巴塞尔原则功能性适应分析

     3.日本的金融监管评价体系:指标、评级与危机处理

    (三)日本金融监管改革:巴塞尔三大支柱功能性适应评价

   四 新兴工业化国家代表模式评价: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分析

    (一)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体思路

     1.韩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总原则:强调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与集中性

     2.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强调制度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框架:主体规划、监管机构与制度

     1.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体框架:剥离原有的中央职能机构权利

     2.韩国集中监管体制与监管权力机构的职责设定:三个职责与监管分工设置

     3.韩国金融监管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新制度:强制保险制度

    (三)韩国金融监管机制分析:韩国的金融监管与巴塞尔协议的适应方式评价

     1.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情况:不同开放进程国家的风险与安全

     2.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金融监管机制:巴塞尔协议功能性适应分析

     3.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强化危机资产的管制

     4.韩国金融监管机制与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功能的适应性评价

  第十六章 发达国家风险监管先进的评价体系:方法与指标、比较与借鉴

   一 风险性监管体系:监管内容设定

    (一)风险监管分析的理论依据

     1.风险监管的理论来源

     2.风险监管的内涵

    (二)巴塞尔协议体系对银行风险监管的基本规定

     1.风险类别的原则性规定

     2.风险监管法规与评价指标

   二 英、美等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一)英国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the RATE framework)”

     1.法案体系下的监管评价:监管体系的框架

     2.比率风险监管体系中的风险测评:目的与步骤

    (二)英国风险测评参照的主要因素

    (三)英国对银行的监管措施

     1.FSA对C,D等级的银行采取的监管措施

     2.价值评估:吸取经验推动整改

   三 美国骆驼评价体系(CAMELS)考评分析: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美国骆驼(CAMELS)评价体系:银行的考评标准

     1.骆驼评价体系:具有广泛性

     2.骆驼评价体系:考评基本标准

    (二)骆驼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说明:指标与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三)CAMELS的评估等级:风险监管与评级报告

     1.骆驼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评估报告

     2.评估等级:五级分类标准

     3.骆驼评价体系的完善:第六评估标准的增订

    (四)中、美金融监管评估模式比较

     1.美国的骆驼评级体系:稽核评价百分比法

     2.中、美银行监管内容:侧重点的差异分析

   四 美国其他先进的风险测评技术分析:系统化风险测评与启示

    (一)美国内部评级法(IRB):银行内部风险测评指标分析

     1.VAR技术和Credit Meterics方法介绍

     2.美国银行风险测评系统的主要指标分析

    (二)美国监管机构的稽核指标:几个主要方面剖析

     1.美国监管机构的稽核:赢利性分析的六个方面

     2.赢利性评价的主要指标评价:剖析与评价

     3.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评估中考虑的因素:银行赢利质量的评价

     4.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预算计划

    (三)美国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式、指标与手段

     1.双重评估体系

     2.ROCA评级法的采用

     3.摩根公司与VAR风险测定方法

    (四)国际先进风险评估SAS分析平台的利用:数据系统分析与借鉴

 第七篇 行动纲领

  第十七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完善金融监管的战略步骤

   一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客观趋势:向混业监管过渡的战略思考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与发展趋势:总体规划分析

     1.金融混业经营方式:形成势不可挡的态势

     2.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战略构想:金融监管模式规划的理论论证

     3.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战略部署:根据国情做出规划

   二 我国金融业混业监管方略: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期的战略步骤

    (一)分业监管体系中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与集中

     1.四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制度化体系与常设机构

     2.金融监管体系构建中管理学视角定位:系统性、关联性与功能性分析

     3.四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功能与内容:制度化协调、规划与集中控制

     4.四方联席会议制度:监管体系配合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经济学评价

     5.四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意义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方案一:制度体系与协调机制

     1.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体系的体制层面:过渡期内监管改革的关键内容

     2.我国金融监督机构的合作内容:过渡期内需要构建监管合作机制

     3.建立制度化牵头召集形式: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信息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方案二:制度体系与协调机制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则:市场导向与监管的协调与统一

   三 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建设:整理、修正与填补法律体系

    (一)全面整理现行金融法规

    (二)金融政策运作透明化

    (三)填补现行金融法制空缺

    (四)完善商业银行立法模式

  第十八章 中国金融监管战略模式规划: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及市场信用

   一 外部监管的战略模式构建:战略重点、理念输出与组织结构配套

    (一)外部监管战略目标:理论分析与评价

     1.外部监管战略模式:目标设定

     2.外部监管战略模式: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目标值的确定:干预效果与目标值

     4.外部监管战略模式:目标监管的形式及选择

    (二)我国构建外部监管体系的内容:评价体系、风险规避与激励创新

     1.建立外部监管体系的原则:保障金融安全并兼顾繁荣

     2.政府干预金融风险的体系建设:借鉴国际经验,提升监管综合能力

     3.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外部监管中的合作方式

    (三)当前目标监管的重点:监管资产质量、规避风险的恶性循环

     1.资产质量低劣负面效果:风险恶性循环的根源

     2.监管资产质量是核心:最基础的防火墙

     3.监管资产质量的基本原则:双降策略与风险管理

    (四)外部监管与创新激励的思考:金融监管的理念输出机制探讨

     1.金融监管:终极目标

     2.外部监管:激励企业自我监督理念

     3.外部监管:企业金融创新的评价机制与组织方式

     4.金融监管的责权制衡治理模式:监管程序增加问责机制

   二 内部控制的战略模式构建:核心理念、战略重点、组织结构配套

    (一)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建设方略:监管机构考评的基本职能之一

     1.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文化理念、内控机制、建设配套结构

     2.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效能:通过企业制度体系发挥监管的效果

     3.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避免使其流于形式,实现有效监管

    (二)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建设方案:规避金融风险的内在保障

     1.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内控机制的完善

     2.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战略部署:监管与扶持同步进行,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机构的制度体系层面的评价:解决内因,事半功倍

     1.完善监管约束机制:监管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监管约束机制

     2.利用行业自律组织形成监管合力:强化自律组织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关联

     3.强化外资银行的监管:依托巴塞尔新协议加强东道国与母国的监管合作

   三 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监控机制的构建:重视舆论监督,引入市场征信制度

    (一)引入市场监督机制:强化中介征信评价体系

    (二)培育发达的市场化征信体系:弥补行政机构评价的不足

  第十九章 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征信评价制度:构建政策扶植下的市场化征信体系

   一 我国金融业征信机制的建构思维:监管机构、金融企业与中介评价机构

    (一)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征信机制:金融活动与征信评价体系

    (二)市场化征信体系涉及的内容:总体规划

   二 我国金融市场征信制度的实施方略:战略、步骤与运行模式

    (一)金融机构征信制度:征信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

     1.征信体系的整体结构:监管机构评价、市场化征信评价与金融机构内部评价并存

     2.扶植市场化征信机构做大:鼓励市场化专业化评价机构的发展

    (二)市场化征信评价体系运作方式:审批、培育及扶植办法

    (三)三大体系的运作模式: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与征信评价体系之间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 风险监管条件下的其他思考:金融风险化经营,中小企业谁来扶植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资金供给的问题严重

     1.我国中小企业资信差:很难符合银行信贷条件

     2.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与担保工程:存在的困难

    (二)以资信评估为基础的市场化资金融通模式: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

     1.面向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价体系:政府引导中小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

     2.中小企业资信评价体系构建方略:扶持、培育与引导的方针

     3.监管机构须特别关注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引导资金进入潜力型中小企业

    (三)专门的征信体系运行机制:监管机构、银行与资信评价体系之间的关联方式

     1.我国中小企业资信评价:主体、关联方式与运行机制

     2.中小企业资信评价问题的联系机制:监管机构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定向资金融通

 中国博士后社会科学研究报告

 附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关法律文件与我国金融监管规划

本书从人文高度的视角,以全球金融世界的动荡现实为背景,展示给读者,当代工具化操作猖獗的金融活动的灾害已对社会居民的经济生活安全构成威胁,规避危机灾害成为国标社会的难题。作者摆脱了金融问题分析的学科局限,从社会经济秩序的高度对危机的灾害性做出系统评析;并结合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定金融监管体系研究的社会性的前提与框架,通过国际比较与典型案例的精辟分析,系统研究了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运行现状、问题及形成机埋,监管模式的规划等重要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12卷,人民出版社,1978。

[2]马克思著《资本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5。

[3]〔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6。

[4]〔英〕彼德·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一卷),商业印书馆,1992。

[5]〔英〕马尔萨斯著《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出版社,1962。

[6]〔奥〕门格尔著《国民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奥〕庞巴维克著《资本实证论》,商务印书馆,1989。

[8]〔奥〕维塞尔著《自然价值》,商务印书馆,1982。

[9]〔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

[10]〔奥〕熊彼特·约瑟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85。

[11]〔英〕马歇尔著《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96,第3版。

[12]〔英〕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7。

[13]〔英〕约翰·巴顿著《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商务印书馆,1990。

[14]〔美〕科斯著《企业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2。

[15]〔美〕科斯等著《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16]〔美〕科斯著《财产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美〕乔治·J.施蒂格勒著《价格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第1版。

[18]〔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著《货币万能》,商务印书馆,1990,第1版。

[19]〔美〕哈罗德·德姆塞茨著《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

[20]〔美〕J.W.弗里德曼著《竞争与垄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21]〔美〕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商务印书馆,1987。

[22]〔苏〕A.F.米列伊科夫斯基等著《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第1版。

[23]〔美〕安东尼·桑德斯著《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及其他范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4]赵先信著《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5]〔美〕夏普(W.F.Sharpe)著《证券投资理论与资本市场》,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26]〔美〕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著《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第2版。

[27]〔美〕马科维茨著《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第2版。

[28]〔英〕哈耶克著《哈耶克论文演讲集》,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9]〔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邓正来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0]〔英〕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译版),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4页。

[3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韩莉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

[32]易宪容、赵春明著《行为金融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3]陈元著《美国银行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4]周道许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5]李扬等著《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6]〔美〕洛伦兹·格利茨著《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7]姜波克、傅浩著《金融开放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8]王洛林著《日本金融考察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9]易宪容、赵春明著《行为金融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凯文·多德、默文·K.刘易斯著《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41]傅钧文著《雨洗礼:开放冲击下的金融深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2]李杨、王松奇著《中国金融理论前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美〕保罗·克鲁格曼等著《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4]〔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443~448页。

[45]王洛林著《日本金融考察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6]〔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著《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第1版。

[47]〔美〕P.彼德·德鲁克著《未来的管理》,李小刚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第1版。

[48]傅钧文著《风雨洗礼:开放冲击下的金融深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9]苏东水著《东方管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50]李晓著《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1版。

[51]蒋自强等编著《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2]〔美〕P.彼德·德鲁克著《管理前沿》,许斌译,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53]〔美〕罗伯特·D.巴克沃著《绩效管理》,陈舟平译,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54]〔美〕罗伯特·D.巴泽尔著《战略与绩效——PIMS原则》,吴冠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

[55]〔英〕洛伦兹·格利茨著《金融工程学》(中译本),唐旭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6]〔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著《价值评估》,贾辉然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2版。

[57]〔美〕查尔斯·M.萨维奇著《第五代管理》,谢强化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

[58]〔美〕罗杰·弗朗茨著《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费方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59]〔美〕唐·埃恩里著《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朱钢、赵京兴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0]〔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61]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3版。

[62]周振华著《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1版。

[63]苏东水著《管理学》,东方出版中心,2001,第1版。

[65]周三多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6]郭咸纲著《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67]赵渤著《人为价值论纲——价值运行原理与企业价值增长机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68]胡建绩、赵渤著《西方经济学说思想图鉴》,百家出版社,2006。

[69]邹治平、刘艳红著《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管理思想大师丛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70]李维安著《公司治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1]薛荣久、刘光溪:《学会面对入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2]章祥逊著《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科学出版社,2001。

[73]马洪、孙尚清著《西方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74]吴东梅著《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75]赵月华著《母子公司治理结构》,东方出版社,2006。

[76]沈小峰、胡岗、姜璐著《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7]崔日明、赵渤著《知识经济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78]〔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著《价值评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2版。

[79]彼德·戈麦兹著《整体价值管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第一章。

[80]〔美〕P.彼德·德鲁克著《未来的管理》,李小刚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第1版。

[81]〔美〕约翰·赫尔著《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张陶伟译,华夏出版社,1997。

[82]〔美〕W.W.罗斯托著《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黄其祥、纪坚博译,商务印书馆,1997。

[83]李玉海著《经济学的本质:价值动力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4]王志华著《大系统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85]林毅夫、蔡昉、李周著《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6]马洪、孙尚清著《西方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87]吴东梅著《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88]赵月华著《母子公司治理结构》,东方出版社,2006。

[89]苏勇著《管理伦理学》,东方出版中心,1998。

[90]罗平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选》,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91]左大培著《弗莱堡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2]远志明著《沉重的主体:中国传统价值观考》,人民出版社,1987。

[93]宝贡敏著《企业成长竞争战略管理:基于我国经济文化特点的分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94]俞文钊、彭星辉等编著《市场经济中人的经济心理与经济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第1版。

[95]孙耀君等著《东方管理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96]朱伟明著《中国管理文化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97]孙耀君编著《管理思想发展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98]刘语平著《动态目标管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99]赵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0]叶敦平著《经济伦理的膻变与适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01]萧功秦著《知识分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第1版。

[102]陈荣耀著《追求和谐——东方管理探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第1版。

[103]田广清著《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104]陈荣耀著《比较文化与管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第1版。

[105]陈平、燕媛著《孙子兵法应用466例》,长春出版社,1996,第1版。

[106]孟子著《孟子》,任大援、刘丰译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第1版。

[107]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108]〔美〕约翰·穆斯(JOHN MUTH):《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经济计量学》杂志(1961年7月号)。

[109]〔美〕小奥尔特·格撒迪:《切合实际的新经济学》,《世界经济论丛》1979年4月号。

[110]盛洪:《对冲基金、金融市场与民族国家》,《经济研究》1999年11月。

[111]赵渤:《巴塞尔协议与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协同性浅析》,《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2月。

[112]瑞磬:《中国保险业 居安思危才能免蹈券商覆辙!对我国保险业作出分析》2005年8月16日人民网。

[113]叶檀:《QFII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木马病毒》,2006年8月28日《每日新闻》。

[114]钟伟:《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分立的有效性前提》,《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15]李文泓:《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的转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116]陈卫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117]罗平、孟长安:《国际金融组织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2001年11月10日《金融时报》。

[118]李文泓:《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的转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119]易纲、赵晓、江慧琴:《对冲基金、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2月(总第19期)。

[120]陈卫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121]王晓枫:《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4期。

[122]刘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资本监管的法律完善》,《法学杂志》2001年第9期。

[123]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投资研究》2001年第3期。

[124]黄运成、葛蓉蓉:《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演变与评价》,2004年9月18日《国际金融报》。

[125]蒋斌:《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金融学苑》2004年第1期。

[126]张卫星:《中国如何避免金融危机》,2004年11月8日《中国经营报》。

[127]《日本大型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基本解决》,2005年5月30日《经济参考报》。

[128]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投资研究》2001年第3期。

[129]赵渤:《东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历史经验再探讨》,《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2001年世界管理论坛特刊)。

[130]〔美〕约翰·穆斯(JOHN MUTH):《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的理论》,《经济计量学》1961年7月号。

[131]唐丰义、房汉廷:《经营力:一个新的理论假说》,《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132]赵渤:《人本经济效应与人为需求管理方法》,《当代财经》(经济类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特刊)2003年第11期。

[133]赵渤:《应用经济学》,河南经济出版社,2004。

[134]赵渤:《文化心理决定的收入支出行为探讨——经典收支框架谬误与当代高收入阶层收支结构》,《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第8期。

[135]赵渤:《日本金融对不良债务的监管及对我国启示》,《山东金融》(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7期。

[136]赵渤:《日、韩金融监管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山东金融》(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第8期。

[137]赵渤:《巴塞尔协议与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协同性浅析》,《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第8期。

[138]章彰、傅巧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

[139]阎龙光:《银行资本目标与资本充足监管》,《上海金融》2003年第2期。

[140]钟伟:《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分立的有效性前提》,《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41]《银行监管在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银监会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主要做法》,2005年1月13日《国际金融报》第八版。

[142]罗平、孟长安:《国际金融组织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2001年11月10日《金融时报》。

[143]李文泓:《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的转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144]《日本大型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基本解决》,2005年5月30日《经济参考报》。

[145]陈卫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146]刘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资本监管的法律完善》,《法学杂志》2001年第9期。

[147]毛晓威、巴曙松:《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演变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进展》,《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148]赵渤:《我国中小企业亟待扶持》,《地方税务》2003年第2期。

[149]《日本大型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基本解决》,2005年5月30日《经济参考报》。

[150]周树春:《国际投机者日益受到限制》(新华社伦敦10月18日电),1998年10月20日《经济日报》。

[151]赵渤:《“欧元效应”与我国应对策略》,《上海投资》1999年第3期。

[152]何德旭、王卉彤:《日本统一金融监管的教训及启示》,2005年8月10日人民网。

[15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商务处:《大荣重建定盘标志日本金融、产业再生进程接近尾声》,2004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摘编。

[154]张诚、苏曼丽:《我国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 外资银行可吸收存款》,2006年11月16日《新京报》。

[155]陈虹:《日本金融监管制度改革》,1998年11月《证券市场导报》。

[156]苏蔓薏:《日本第五大银行谋求重组 金融监管再响警钟》,2003年6月9日《国际金融报》。

[157]孙时联:《中国资本市场境外化现象不容忽视》,2005年8月30日新华网。

[158]《内部控制框架》,国际清算银行网站,1998年8月报。

[159]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概述》,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一司译,2001年1月。

[160]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朱平译,1999年6月。

[161]赵渤:《巴塞尔协议与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协同性浅析》,《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第8期。

[162]唐双宁:《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今日中国论坛·中国农村金融论坛”的发言,200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163]唐双宁:《银行治理结构要进行十项改革》,2004年1月9日广东证券中天网。

[164]唐双宁:《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应坚持五大标准》,2005年11月2日人民网。

[165]唐双宁:《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绝对控股》(“2005中国论坛”发言),2005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166]唐双宁:《商业银行过度互持次级债有风险》(“首届中国债券市场论坛”发言稿),2005年11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

[167]唐双宁:《整顿城信社城商行银行监管要加力加速》,2006年7月17日新华网。

[168]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169]斯蒂芬菲德勒:《不实现美元化就要完蛋》,英国《金融时报》,中译文载于1999年1月19日《参考消息》。

[170]谢平主持的“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人民银行。

[171]《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172]《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173]《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174]《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3年第1号令)。

[175]《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试行)》(保监发[2001]53号文)。

[176]Pigou,A.C.,“The Value of Mone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2,Nov.38-56,1917.

[177]Steve H.Hanke and Kurt Schuler,A Dollarization Blueprint for Argentina,Cato Foreign Policy Briefing,March 11,1999.

[178]Mueser,R.,“Identifying Technical,Invation,Trans,on Management”,1985(11),98-101.Utter Back J.M.,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162,2.

[179]Keny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Rate and Money” 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eynes,Vol.6 London:Macmillan,1971.

[180]Kydland,F.E. and Prescott,E.C.,“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Econometrica 50(6),November:1345-70,1982.

[181]James W.Friedman,Game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82]Ariel Rubinstein,“Game Theory in Economic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0.

[183]Gary Becker,K.Murphy,and R.Tenure,“Human Capital,Fer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No,5(part2.October),1990.

[184]Xiao kai Yang and Jeff Borland.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No3,June 1991.

[185]Gary Becker and Kevin Murphy. “The Division of Labor,Coordination Costs,and Knowled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CVII,(No.4,November),1992.

[186]Douglass North,“Toward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W.Barnett.M.Hinich,N.Schofield,eds Political Economy,Institutions,Competition,and Representation,pp.61-6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87]Michae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188]Robert 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56.

[189]GaryBecker,A Treatiseon the Family,enlarged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90]Robert 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centrics vol,22,1988.

[191]F.Modigliani,M.H.Miller,“Dividend Policy,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ournal of Business,October 1961.

[192]Paul 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4,No5,October,1986.

[193]Paul 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No5(Part2),October 1990.

[194]K.Arrow,“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80,June,1962.

[195]Allyn Young,“Increasing Returnsand Economic Progress”,Economic Journal 141,December 1928.

[196]Nicholas Kaldor,Strategic Factorin Economic Developmen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197]Nicholas Kaldor,Economics without Equilibrium,NewYork:M.E.Sharpe,1985.

[198]Yoram Barzel,“Transaction Costs:Are They Just Cost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vol111.

[199]David Kreps,“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in J.Altand K,Shepsle,eds. Perspective Son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00]Yoram Barzel,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ly Righ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01]Armen Alchianand & Susan Wood ward,“The Firms Dead Long Live the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XXVI,March,1988.

[202]Oliver Hartand John Moore,“Property Rights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8 No 6(December 1990).

[203]Andrew Schotter,The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04]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and the Theory of Group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05]James 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06]Isreal Kirzner,The Prime Mover of Progress;The Entrepreneur i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London: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80.

[207]Freedman,C.,“The Use of Indicators and the 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 in Canada”,in Balino,T.J.T and Cottarelli,C eds. Frameworks of Monetary Stability-policy Issues and Country Experiments,IMF,p.470,1994.

[208]Steven Cheung,“The Structure of a Contract and the Theory of a Nonexclusive Resource”,Journal of Lawand Economics,vol49,1970.

[209]Tibor Scitovsky,The Joyless Economy:The Psychology of Linman Satisfa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10]Mario Morroni,“Production Processand Techn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11]Martin weitz man,The Share Economy,Harrand University Press,1984.

[212]Alesina,A.Rdrik,“Dis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al of Economics,1994.

[213]Shibuya,“Dynamic Equilibrium Price Index:Asset Price and Inflation”,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Bank of Japan,10(1),1992.

[214]Annamaria Lusardi,1998,“The Importance of the Prcautionary Sav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88.

[215]G.Hall and K d Patterson,“A Systems Approach to Relationship beteen Consumption and Wealth”,Applied Economics,24.1992.

[216]Alan D.Viaro,“How Forecastable is Consumption Growth?New Evidence on the Hall Random Walk Hypothesis”,Applied Economics,29.1997.

[217]Ando,Albert and Franco Modiglianti,“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3,No.1-2,March,1963.

[218]Angelos A.Antzoulations,“On the Excess Sensitivity of Consumption to Informaition about Income”,Joural of Macroeconomics,Vol.19,No,3,1997.

[219]D.Kahneman,A.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t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Econometrica,March 1979.

[220]Bhalla,“The Measurement of Permanent Income and Its Aplication to Saving Behavior”,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88,No4.1980.

[221]Clarkson,G.P.E.,& Simon,H.A.,“Simula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Behavio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0(5),1963.

[222]Eugene Fama,Kenneth French,“The Cross 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June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