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6

文化同根——闽台文缘图书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SSAPID:101-9957-2097-50
ISBN:978-7-5097-5951-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文化同根——闽台文缘》运用当代文化理论和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具体阐述闽台教育体系、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语言风俗、民间信仰以及史学等方面的亲缘关系,深入探讨闽台文化的传承、互动和文化认同的复杂关系。闽台两地风俗相通、习性相同,民间信仰相通,儒学教化一体,这些塑造了闽台常民相同或相近的“感觉结构”。

相关信息

丛书名:闽台缘丛书
作 者: 刘小新
编 辑:李兰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闽台缘丛书编委会

 第一章 闽台教育之融合

  第一节 历史视野中的闽台教育

  第二节 闽台教育交流的发轫

  第三节 清代:闽台教育交流的黄金时期

  第四节 日据时期闽台教育交流步履维艰

   一 台湾学生赴福建就读

   二 台湾籍民在福建接受教育

   三 台湾学生在福建的爱国活动

   四 福建学校师生赴台湾学习、工作、参观和实习

  第五节 战后初期闽台教育合作

   一 福建为台湾培养和提供教育人才

   二 福建学生赴台湾读书、工作

   三 福建师生赴台湾教育交流

   四 台湾学生来福建读书

  第六节 当代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闽台儒学源流

  第一节 明郑时期闽台儒学的亲缘关系

   一 福建儒学与明郑儒学价值观念的生成

   二 闽台抗清斗争与明郑儒学“经世致用”的实践取向

   三 以闽为本:明郑儒学的制度化移植

  第二节 清代闽台儒学关系

   一 朱子学的经典化与台湾儒教制度化的再启动

   二 仰止鳌峰:台湾书院对福建书院的追慕与承继

   三 多重面相中的闽台儒学关系:建筑、碑文与秘密会社

  第三节 鸦片战争至日据时期的闽台儒学关系

   一 福建儒学的新变与台湾实学的复兴

   二 现代性与殖民性的纠葛与压迫:闽台儒学在困境中的演变

   三 认同的坚持:闽台儒学与台湾身份意识的执守

 第三章 闽台文学情缘

  第一节 明末至晚清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

   一 汉民族文教制度的东移

   二 纪实与想象:台湾文学地理风物叙述中的认同

   三 诗中的刀锋:节义价值观的文学叙述

   四 结社与家族文学:闽台文学亲缘的组织表现

  第二节 日据时期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

   一 以“菽庄吟社”为典型的古典文学互动

   二 五四新文学的东渡与两岸新文学的对流

   三 抵抗:日据时期闽台文学的共同主题

   四 身份追寻中的反殖民意识

  第三节 闽台文学亲缘关系的当代建构

   一 闽台文学亲缘的当代文化表现

   二 文学寻根:记忆重现与身份复归

   三 闽台区域文化的文学书写

   四 “海峡”意象:从文学叙述到文化实践

 第四章 闽台方志与史学

  第一节 清代台湾地方志编修概况

  第二节 福建与清代台湾方志编修参与者

   一 清代台湾方志主修人员与福建的关系

   二 来自福建的其他参修人员

   三 清代福建教育与台湾方志编修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 清代台湾方志与福建的传承关系

   一 编纂宗旨承袭大陆

   二 志书体例与福建一脉相承

   三 方志内容、资料采辑与修志缘起

   四 闽人著述是台湾方志的重要材料来源

  第四节 继承修志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一 官修性质一致

   二 修志的目的、功用与传统方志的异同

   三 两岸方志的取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恢宏

 第五章 闽台佛教渊源

  第一节 明末至乙未的闽台佛教关系

   一 佛教由闽入台

   二 福建僧人和佛寺对台湾的影响

   三 台湾佛教:民俗化与混合化发展

  第二节 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闽台佛教交流

   一 仰止涌泉:台湾佛教界人士的赴闽活动

   二 法音东传:福建僧侣的入台活动

   三 信仰与政治的认同纠葛:日本殖民势力影响下的闽台佛教关系

  第三节 1945年以降闽台佛教交流

   一 闽僧与战后初期台湾佛教的中国化

   二 1987年后闽台佛教交流的恢复与兴盛

 第六章 闽台民间信仰

  第一节 福建移民与台湾民间信仰的产生

   一 移民与移神

   二 移民与台湾开发初期的民间信仰

   三 乾隆以后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

  第二节 闽台共同信仰的神明

   一 天公、土地公

   二 关圣帝君

   三 观音菩萨

   四 城隍

   五 女神妈祖与临水夫人

   六 保生大帝

   七 玄天上帝

   八 王爷

   九 闽台开基祖

   十 禅师崇拜

  第三节 福建民间信仰神灵入台方式

   一 分香

   二 分身

   三 漂流

  第四节 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与互动

   一 改革开放以前的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活动

    1.日据以前台湾宫庙返回福建谒祖进香情况

    2.日据时期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

    3.光复后至大陆改革开放前的进香情况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活动

    1.改革开放以来台湾民间宫庙的返闽进香活动

    2.闽台宫庙缔结“姊妹庙”“兄弟庙”

    3.福建祖庙神像入台巡游

    4.举办文化节、民间信仰文物展及学术研讨会等

    5.台湾民间信仰对福建的反哺活动

 第七章 闽台音乐戏剧渊源

  第一节 《陈三五娘》戏本在闽台两地的传衍

  第二节 1895年以前:以移民为媒介的原乡输入

   一 最早传入台湾的戏剧活动来自福建

   二 移民的地缘结构反映了剧种的流布

    1.“嘉礼”一词

    2.南音

    3.北管乱弹

   三 由福建师傅传下台湾弟子并延续至今

    1.五洲园和亦宛然传承系统

    2.陈深池阁派传承系统

    3.张氏皮影戏团传承系统

    4.潮调布袋戏过台湾

    5.定义潮州文化圈

  第三节 1895—1949年:福建戏班密集赴台及其影响

   一 1895—1937年

    1.观戏场所的发展

    2.观众的培养

    3.舞台美术的提升

    4.表演艺术的仿效

    5.新剧种的发展

   二 1945—1949年

  第四节 1949年以后:以歌仔戏为代表的闽台双向交流与互动

   一 源流考究

   二 赴台福建戏班助力歌仔戏成长

   三 两岸的歌仔戏交流与互相影响

    1.歌仔戏回传闽南

    2.福建歌仔戏在台湾

 第八章 闽台传统美术之传承

  第一节 福建与台湾传统书画艺术

   一 闽人画作流入台湾,成为台湾文人就近师法的对象

    (一)黄慎其人

    (二)所谓“闽习”

    (三)“闽习”与台湾画家

   二 福建书画家赴台授徒,广泛交游

    (一)吕世宜与台湾书法

    (二)谢琯樵与台湾文人水墨画

   三 福建书画家赴台卖画办展,受到台湾民间欢迎

  第二节 福建与台湾民间美术

   一 概说

   二 师承制度

   三 建筑彩绘

    (一)福建原乡的技艺传承、到台湾以后的家族传承和师徒相传

     1.鹿港郭氏家族

     2.新竹李氏匠派及其他

    (二)台湾师傅到福建地区观摩学习或与福建师傅有所交流

    (三)由常年在福建工作的客家师傅带到台湾

   四 木作

    (一)大木

    (二)木雕(凿花)

    (三)木雕神像(妆佛)

     1.妆佛行业的特点

     2.台湾妆佛匠派

     3.小结

   五 石雕

   六 陶艺

    (一)叶王传承体系

    (二)柯云传承体系

    (三)苏阳水传承体系

   七 结语

 第九章 闽台风俗习尚

  第一节 衣食住行习俗

   一 衣

   二 食

    1.日常主副食

    2.风味小吃

    3.“食补”观念

    4.饮茶习惯

   三 住

   四 行

  第二节 岁时节庆习俗

   一 春节

   二 元宵

   三 清明

   四 端午节

   五 七夕

   六 中元节

   七 中秋节

   八 重阳节

   九 冬至

   十 祭灶

   十一 除夕

  第三节 人生礼仪习俗

   一 嫁娶

   二 生育

   三 做寿

   四 丧葬

 第十章 闽台方言关系

  第一节 闽台闽南方言及其文化探源

   一 闽台闽南方言的渊源

   二 闽台闽南方言的语言形态及文化意涵

   三 闽台闽南方言的当下生态

  第二节 闽台客家方言的渊源关系

   一 闽台客家人的渊源

    1.客家民系如何形成

    2.闽台客家人的亲缘关系

   二 闽台客家方言的分布及文化内涵

    1.闽台客家方言的分布情况

    2.闽台客家方言的文化特性

   三 闽台客家方言区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从闽台方言看海峡两岸的文缘

   一 闽台方言的传播与分布

   二 闽台方言的文化内涵

    1.闽台方言的“古汉语”特征

    2.闽台方言的“熟语”

    3.闽台方言的文化习俗词汇

   三 闽台方言的差异

   四 闽台文缘

 总序

 前言

台湾文化主要来自福建移民本土文化的移植,因此,二者的深层结构是相同的。漳州与泉州的闽南方言传到台湾,成为当地使用最频繁的方言;明清以来台湾在福建省的治下全面发展,官府以儒学治台,培养了台湾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哲学、文学及史地著作明显受到福建文化的影响;台湾的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源于福建,结成了深厚的神缘;台湾的民俗与闽南的风俗习惯大致相同;闽南的戏剧传播于两岸之间,相互促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民众。总之,闽台文化之缘反映了两岸之间深厚的文化基础。

1.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台湾文献丛刊》,(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7—1972。

2.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69—1972。

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重修台湾省通志》,1994。

4.《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4。

5.江日昇:《台湾外纪》,(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72。

6.林仁川:《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文汇出版社,1991。

7.林国平主编《文化台湾》,九州出版社,2007。

8.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9.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编《台湾抗日运动史》,(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

10.陈小冲:《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王诗琅编《日本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0。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编《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九州出版社,2007。

13.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编《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鹭江出版社,2008。

14.潘朝阳:《明清台湾儒学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15.李申:《简明儒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陈名实:《闽台儒学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7.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朱双一:《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9.黄道周:《黄漳浦文集》,(悉尼)国际华文出版社,2006。

20.陈昭瑛:《台湾儒学的当代课题:本土性和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1.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2.侯中一编《沈光文先生专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

23.张文彪:《儒学与当代台湾》,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4.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5.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26.〔日〕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江庆林等译,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1。

27.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8.蒋毓英:《台湾府志》,中华书局,1985。

29.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0.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

31.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2.黄乃江:《东南坛坫第一家:菽庄吟社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

33.陈支平主编《菽庄相关诗文集 菽庄收藏杂录》(台湾文献汇刊·第七辑·第四册),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4.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1。

35.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企划编辑《跨领域的台湾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文学馆,2006。

36.黄美娥:《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视域与文学想像》,(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

37.陈碧笙:《台湾府志校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

38.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58。

39.金恩晖、胡述兆编著《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台北出版社,1995。

40.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

41.陈捷先:《清代台湾方志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

42.王德恒:《中国方志学》,大象出版社,1997。

43.夏玉麟、汪佃修纂《建宁府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4.李龙官、徐尚忠纂《连城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5.苏民望:《永安县志》,方志出版社,2004。

46.洪济:《泰宁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7.黄许桂:《平和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8.毛一波:《方志新论》,(台北)正中书局,1974。

49.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新编地方志目录》,方志出版社,1999年。

50.福建省永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春县志》,语文出版社,1990。

51.郭凤岐主编《海峡两岸地方史志比较研究文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52.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53.邢福泉:《台湾的佛教与佛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54.何绵山:《闽台佛教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5.慧严法师:《台湾与闽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晖出版社,2008。

56.慧严法师:《台湾佛教史论文集》,(高雄)春晖出版社,2003。

57.施懿琳等编《全台诗》,(台南)台湾文学馆,2004。

58.张文彪:《台湾佛教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59.江灿腾:《台湾佛教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2。

60.高贤治主编《台湾宗教》,(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95。

61.阚正宗:《台湾佛教史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62.明旸主编《圆瑛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63.阚正宗:《台湾高僧》,(台北)菩提长青出版社,1996。

64.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65.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书局,1997。

66.释如斌:《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研究——以闽南佛学院为例》,(桃园)圆光佛学研究所,1997。

67.王见川、李世伟:《台湾的宗教文化》,(台北)博扬文化,1999。

68.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92。

69.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的阶段论和类型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70.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71.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2.凌志四主编《台湾民俗大观》,(台北)大威出版社,1995。

73.泉州市鲤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六、七合辑),1991。

74.陈晓亮、万淳慧:《寻根揽胜话泉州》,华艺出版社,1991。

75.刘子民主编《寻根揽胜漳州府》,华艺出版社,1990。

76.〔日〕铃木清一郎著、高贤治编《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冯作民译,(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9。

77.魏淑贞编《台湾庙宇文化大系·关圣帝君》,(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

78.黄文博:《台湾信仰传奇》,(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

79.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80.郑振满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81.粘良图选注《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82.周仪扬主编《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83.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4.连雅堂:《雅言》,(台北)实学社,2002。

85.黄少龙:《泉州傀儡艺术概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86.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1961。

87.江武昌:《台湾的布袋戏认识与欣赏》,(台北)台湾艺术教育馆,1995。

88.林勃仲、刘还月:《变迁中的台闽戏曲文化》,(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89.林衡道主编《台湾史》,(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7。

90.徐亚湘:《日治时期中国戏班在台湾》,(台北)南天书局,2000。

9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92.叶龙彦:《日治时期台湾电影史》,(台北)玉山社,1998。

93.叶龙彦:《光复初期台湾电影史》,台湾“电影资料馆”,1995。

94.陈健铭:《野台锣鼓》,(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

95.李天禄口述、曾郁雯撰录《戏梦人生——李天禄回忆录》,(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

96.罗丽容:《南戏·昆剧与台湾戏曲》,(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97.纪家琳:《台湾当代庙宇剧场戏台体制研究》,(台中)白象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

98.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编《歌仔戏资料汇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99.陈耕、曾学文:《百年坎坷歌仔戏》,台湾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100.周婉窈:《台湾历史图说》(增订本),(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

101.《福建省厦门志》(清道光十九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02.崔咏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的台湾水墨画》,(台中)台湾美术馆,2004。

103.林伯亭:《嘉义地区绘画之研究》,(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1995。

104.方熏:《山静居画论》(1集5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105.秦祖永:《画学心印〈桐荫论画〉》,上海扫药山房,1946。

106.秦领云:《扬州八家丛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7.吴步乃、沈晖:《台湾美术简史》,时事出版社,1989。

108.李钦贤:《台湾美术阅览》,(台北)玉山社,1996。

109.王诗琅:《台湾人物志》(上),(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87。

110.吴鼎仁:《西村吕世宜》,(金门)鼎轩画室,2004。

111.颜娟英编《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112.梁桂元:《闽画史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13.吴文星:《日据时期在台“华侨”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114.沈柔坚:《中国美术辞典》,(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

115.李奕兴:《鹿港天后宫彩绘》,(彰化)凌汉出版社,1998。

116.李奕兴:《彰化节孝祠》,(彰化)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5。

117.李奕兴:《台湾传统彩绘》,(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5。

118.王嵩山:《集体知识、信仰与工艺》,(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

119.林会承:《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5。

120.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闽台关系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2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方志出版社,1997。

122.胡建伟:《台湾省澎湖纪略》(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

123.万友正:《福建省马巷厅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24.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6.蔡世钹修、林得震纂《福建省漳平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27.梁克家修纂《三山志》,海风出版社,2000。

128.陈锳等修《海澄县志》(全一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129.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府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0.陈耕编著《闽南民系与文化》,(台北)河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

131.丁邦新:《台湾语言源流》,(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

132.臧汀生:《台湾闽南语歌谣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133.马重奇:《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34.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2005。

135.陈运栋:《台湾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

136.钟荣富:《台湾客家语音导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137.张振兴:《台湾闽南方言记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138.刘还月:《台湾客家风土志》,(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9。

139.洪惟仁:《台湾方言之旅》,(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

140.臧汀生:《台湾闽南语歌谣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141.周长楫等编著《台湾闽南谚语》,(台北)自立晚报社,1992。

142.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李祖基:《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黄新宪:《闽台教育结缘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以清代为中心》,《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

3.黄新宪:《日据时期的闽台教育关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黄新宪:《清代海峡两岸教育交融史论》,《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

5.黄冬富:《战后初期台北师范艺师科(1947-1963)》,(台北)《美育》2009年第168期。

6.赵叶珠、郑蔚:《闽台高等教育生源互动的现状与问题》,《教育与考试》2012年第1期。

7.许明等:《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探析》,《福建论坛》2011年第11期。

8.叶宪允:《简论张伯行的教育成就——以鳌峰书院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林朝成、卢其薇:《从鳌峰书院到海东书院:论清代台湾朱子学的二个向度》,(花莲)《东华汉学》2009年6月第9期。

10.黄保万:《论郑光策与林则徐》,《福建学刊》1992年第3期。

11.刘小新:《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殖民现代性幽灵》,《东南学术》2009年第5期。

12.叶真铭:《福州人与清代台湾教育》,《炎黄纵横》2006年第10期。

13.张鸿恺:《从〈东壁楼集〉及〈延平二王遗集〉看郑经其人及明郑王朝》,(花莲)《慈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08年第7期。

14.龚显宗:《从〈东壁楼集〉看郑经与台湾》,(台北)《历史月刊》2002年6月号。

15.黄美娥:《北台文学之冠——清代竹堑地区的文人及其文学活动》,(台北)《台湾史研究》第5卷第1期,1999年11月。

16.汪毅夫:《1945-1948:福建文人与台湾文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7.刘登翰:《论海峡文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8.魏然:《“海峡文化”概念的历史基础与实践意涵》,《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9.柳浪:《清代台湾地方建置与方志编纂研究》,《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3期。

20.陈汉光:《清初台湾府志纂修史略》,(台北)《台北文物》1953年8月第2卷第2期。

21.董希如:《方志资料反映的闽台文化交流》,《求索》1993年第3期。

22.许维勤:《论鳌峰书院及其对闽台教育文化的影响——兼及闽台学缘》,《福建论坛》,2000年第12期。

23.杜学知:《方志资料之征集方法》,《文献专刊》1951年第2卷第3、4期。

24.释慧严:《台湾佛教史前期》,(台北)《中华佛学学报》1995年总第8期。

25.杨惠南:《明郑时期台湾“名士佛教”的特质分析》,(南投)《台湾文献》2002年第53卷第3期。

26.黄兰翔:《清代台湾传统佛教伽蓝建筑在日治时期的延续》,(台北)《中华佛学学报》2005年第18期。

27.侯坤宏:《互动与互惠(1945—2011):二战后台湾“汉传佛教”历史的新局开展及其在地转型问题》,(台北)《北台湾科技学院通识学报》2011年第7期。

28.高雅俐:《〈鼓山音〉的“想象”:战后台湾本土佛教音乐文化与其僧众群体意识之建构》,(台北)《台湾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

29.连心豪:《闽台民间信仰蠡测》,《台湾研究》1997年第4期。

30.范正义、林国平:《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巡游及其文化意义》,《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

31.蔡相辉:《近百年妈祖研究概况》,(台北)《台北文献》2005年直字第152期。

32.陈元煦、黄永治:《闽台及东南亚之清水祖师信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33.吴慧颖:《荷据时期台湾戏曲活动初探》,《戏曲研究》2008年第3期。

34.〔日〕竹内治:《台湾的在来演剧》,(台北)《文艺台湾》1942年五卷一期。

35.邱一峰:《宜兰傀儡与漳州、闽西提线木偶之比较初探》,(台中)《岭东学报》第26期。

36.张继光:《台湾北管与泉州惠安北管之关联试探》,(台南)《台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9期。

37.曾学文《台湾戏曲发展的历史阶段》,《民族艺术》1994年第3期。

38.石光生:《自废墟升起的火凤凰——台湾戏剧教育百年》,(台北)《美育》2011年第180期。

39.徐亚湘:《论日治时期来台演出之福建戏班——以〈台湾日日新报〉为分析范围(1899—1936)》,(台北)《华冈艺术学报》2000年第5期。

40.何绵山:《试论日本侵占台湾时期福建戏曲对台湾戏曲的影响》,《中华戏曲》2008年第1期。

41.徐亚湘:《日治时期台湾内台戏班考》,(台北)《华冈艺术学报》2002年第6期。

42.陈龙廷《从台湾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研究台北地区布袋戏商业剧场(1961—1971)》,(台北)《台湾文献》1995年第2期。

43.郑国瑞:《郭尚先书学观》,(高雄)《应华学报》2008年第4期。

44.庄素娥:《扬州八怪对台湾早期水墨画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5.周明聪:《刚直不屈一支笔:谢琯樵的艺术与人生之研究》,(台北)《史物论坛》,1989。

46.卢嘉兴:《前清流寓台南的艺术家谢琯樵》,(台北)《雄狮美术》1973年第32期。

47.谢忠恒:《谢琯樵的绘画创作思想》,(台北)《2004造型艺术学刊》。

48.李国坤:《台湾早期绘画研究——以李金进为例》,(台北)《2003造型艺术学刊》。

49.蔡雅蕙、徐明福:《1910至1930年代台湾传统建筑匠司谱系之探讨》,(台北)《民俗曲艺》2010年第169期。

50.谢世英:《妥协的现代性:日治时期台湾传统庙宇彩绘师潘春源》,(桃园)《艺术学研究》2008年第3期。

51.简士豪:《前石匠蒋九——在台生平与作品调查研究》,(台北)《艺术论文集刊》第16、17期合辑。

52.朱天顺:《从台湾地名的文化要素看两岸的密切关系》,《台湾研究集刊》1992年第2期。

53.蔡雅蕙:《以客籍邱氏彩绘家族为主探讨日治时期台湾传统彩绘之源流》,台湾“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奖励客家学术研究计划,2009。

54.侯淑姿主持《高雄市传统艺术普查委托研究计划期末报告修正版》,(台湾)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托,2006。

55.陈慧:《台湾内台戏舞台美术:源由、发展与实践》,(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戏剧学系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2。

56.陈新凤:《从歌仔到歌仔戏——歌仔戏唱腔音乐源流考》,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57.陈秀良:《许筠书画研究》,(彰化)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1。

58.高启斌:《新竹李、傅彩画匠派研究》,(台北)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建筑与古迹保存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8。

59.蓝芳兰:《从庙顶走来的匠师——林再兴交趾陶艺术研究》,(彰化)彰化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1。

60.刘敬民《大木司傅叶金万、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台北)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

61.黄琪惠:《日治时期台湾传统绘画与近代美术潮流的冲击》,(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2。

62.邱圣杰:《北台地区石匠张木成作品之研究》,(台湾)台北科技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63.邱一峰:《闽台偶戏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

64.王燕琇:《北港地区木雕妆佛师傅之研究——以王清河师傅为例》,(台北)台北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65.翁志承:《1895—1945年闽台中国画传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66.吴毓琪:《康熙时期台湾宦游诗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7.谢忠恒:《谢琯樵之艺术研究》,(台北)台湾艺术大学造型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

68.叶郁枚:《吕世宜书学与书法研究》,(台北)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书画艺术组硕士论文,2010。

69.张启丰:《清代台湾戏曲活动与发展研究》,(台南)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

70.张筱芬:《台湾〈陈三五娘〉今昔的演出差异与变化》,(花莲)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0。

71.张能杰:《论民族艺师张德成新编皮影戏》,(台北)台北大学人文学院民俗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8。

72.赵文杰:《台湾传统匠师参与古迹修复之研究》,(桃园)中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2。

73.郑丰穗:《台湾木雕神像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8。

74.庄曙绮:《从报纸广告看战后(1945—1949)台湾商业剧场的演剧生态》,(台北)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

75.庄耀棋:《在台惠安峰前村蒋氏打石匠司群之研究》,(台北)台北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