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社会领域的公民互信与组织构成图书

Citizenry Trusts and Organizational Linkage in the Emerging Social Sphere: Through the Progress of Legitimacy and Accountability

SSAPID:101-9905-6660-27
ISBN:978-7-5201-0232-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对家族组织、草根庙会组织、妙峰山香会、北大天津校友会及南都公益基金会等不同社会组织的观察分析,指出社会领域已经形成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意味着国家和市场领域的弱化,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以各自的主导原则相对自主而又互为依托和支撑。基于这一发现,作者提出了公民互信与社会组织合法性和应责力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组织研究丛书
作 者: 高丙中
编 辑:谢蕊芬;胡庆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编委会

 第一章 总论: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生成

  第一节 社会的分演与三个领域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的兴起

  第三节 社会自身的组织化

  第四节 “社会组织”被整体接受的事实与意义

  第五节 社会的新价值及其主流化

  第六节 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呈现

 第二章 家族组织的当代复兴与调适

  第一节 中国的家族组织与社会的构成

  第二节 “江南第一家”的组织依托与家族活动

   一 郑氏义门文史研究会

   二 “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

   三 义门郑氏宗亲会

  第三节 家族组织的合法化与家族文化的被征用

  第四节 在当下重新表述家族组织

 第三章 草根庙会组织的社会结合

  第一节 龙牌会的信仰

  第二节 龙牌会的组织

  第三节 龙牌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四节 从村庄乡土生长的社会结合

   一 村社对地方社会的有机性的塑造

   二 村庄作为民族国家的有机构成

 第四章 妙峰山庙会:地方社会的组织建构与文化呈现*

  第一节 妙峰山庙会传统:信仰与组织

   一 以碧霞元君为朝拜中心的诸神信仰

   二 妙峰山香会的组织

    1.香会的兴起及其组织属性

    2.妙峰山香会的“完型”:“幡鼓齐动十三档”

  第二节 双名下的庙会复兴:城里的花会与妙峰山的香会

   一 香会以“花会”的名义继续存在

   二 妙峰山庙会的复兴:花会朝顶成香会

   三 重新传承的香会传统

    (1)香会联谊会

    (2)准备

    (3)启程

    (4)上山

    (5)参山门

    (6)签到

    (7)打知、换帖

    (8)上惠济祠

    (9)参庙门

    (10)报号

    (11)献艺

    (12)参拜娘娘

    (13)参白塔

    (14)参碑林

    (15)参各路文会

    (16)回香下山

    (17)参香会去世各位督管及参村庙或祖师

  第三节 公民的民间组织与国家的地方社会

   一 个人的故事:在香会中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 妙峰山庙会的合法化:从迷信的渊薮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三 妙峰山庙会:香会的联动与大型地方社会的自我认知

   四 妙峰山庙会作为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

 第五章 网络性的校友会组织:单位之外的社会结合*

  第一节 学缘、校友群体和校友会

  第二节 北京大学校友会及其社会网络

   一 北京大学校友会的成立与法人登记

   二 北京大学校友会的转型

   三 北京大学校友会的社会网络

  第三节 北京大学天津校友会的发展历程*

   一 松散的校友联谊组织时期(1983~1995)

   二 魅力型领导主导的校友联谊和服务组织时期(1996~2006)

   三 精英民主制下的多功能校友组织时期(2007年至今)

  第四节 校友如何成“会”:内部机制探讨

   一 作为汇聚校友资本平台的校友会

   二 作为经营文化资本主体的校友会

 第六章 社会领域的组织合作:从偶发事件到常态机制*

  第一节 怒江“反坝”:一次全国性社会组织合作事件

   一 社团合作的缘起:作为环保对象的怒江

   二 社团合作的开始:各环保组织的反坝行动

   三 社团合作的深入:共同发出声音和行动

    1.建坝阵营宣传方面的努力

    2.环保组织的进一步活动

   四 社团合作的成果:怒江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

  第二节 作为支持性组织的南都公益基金会

   一 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组织、历程与项目

   二 南都公益基金会参与对社会领域的双重形塑

    (一)社会领域的要素培育

     1.行业人才的培育

     2.行业机制的建立与推行

     3.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4.各种服务项目的资助

    (二)社会领域的整体统合

     1.创造社会领域的公共平台

     2.提升社会领域的自主性

     3.促进社会领域的良性运作

     4.加强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 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的社会内生合作

   一 慈善事业的转型:从企业责任到公益的组织化

   二 促成社会领域的内生合作

   三 社会合作的实例:铜关生态博物馆与“为村”项目

   四 网络技术下的公民互信与社会组织合作

  第四节 社团合作对社会领域发展的意义

   一 社团合作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 社团合作加强社会领域自身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领域的内在构成:公民互信、合法性与应责力的视角

  第一节 公民互信的个人维度与组织维度

   一 (社会)信任与公民互信

   二 组织层次的公民互信

  第二节 社会合法性和社会领域的成长

   一 “合法性”与“合法化”的概念

   二 社会组织的合法化与“社会”的生长

  第三节 从“问责”到“应责”:社会组织与decent society

   一 “accountability”的概念:不是“问责”是“应责”*

   二 应责力与“君子”社会

   三 社会组织的应责努力*

  第四节 从合法化到应责:积极社会性的培育

   一 积极社会性的培育

   二 迈向公民互信的常态

 后记

本书通过一些社会组织的发展讲述了具有自主性的社会领域在中国的兴起。公民个体从原有体制中游离出来,基于互信而自愿结成民间组织并在运行过程中增进互信,各种民间组织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因为需要扩张生存空间而与其他组织合作,共同营造了多主体平等协商的开放空间。这种“社会”内生的相互支持及其与政治和经济组织在价值、利益、服务等方面的交换赋予了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基本而重要的地位,那些曾经背负负面标签的草根组织也通过合法性与应责力的提升而有机会树立自己的社会声望。大量的社会组织因为传统价值、历史记忆和共同利益而参与同一个社会事件,而非公募基金会的迅速崛起为民间组织从社会内部获得资源、寻求共识、采取集体行动提供了资源的和机制的保障。一个具有自主性的社会领域逐渐形成,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福音,对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影响也将越来越突出地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