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5

产业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第三辑)图书

Hot Problem Studies on Industrial Economy

SSAPID:101-9889-9096-12
ISBN:978-7-5097-7491-5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究竟存在哪些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些经济问题如何影响中国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政府和企业又该如何应对?面对这些疑问,本书精选了中国钢铁产业、光伏产业、航空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电子商务、奢侈品行业、中国制造业、一小时经济圈、影子银行这十大经济热点问题,力图在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阐述中探寻以上答案,并给读者一定的思考和启迪。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研究学术文库
作 者: 赵娴 褚晓琳
编 辑:许秀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后记

 前言

 编后语

 专题一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一)“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二)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三)加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三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钢铁消费与供给情况

    2.钢材进出口情况

    3.中国钢铁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4.中国钢铁产品遭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情况

   (二)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特征

    1.铁矿石进口量、价逐年提高

    2.钢材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3.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

    4.出口目的地趋于多元化

    5.出口企业集中度下降

    6.规模扩张增速放缓

    7.中国钢企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不断改善

    8.行业财务状况表现差

    9.行业地位依然稳定

  四 中国钢铁行业SCP产业组织分析

   (一)市场结构(S)

    1.中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1)绝对集中度对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描述

     (2)HI指数对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描述

     (3)中国与各钢铁强国产业集中度的横向比较

    2.钢铁行业规模经济分析

    3.产品差异化分析

    4.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二)市场行为(C)

    1.企业的价格行为

    2.兼并重组

   (三)市场绩效(P)

    1.利润率指标分析

    2.技术进步

    3.节能减排

  五 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中国钢铁业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投资,存在重复盲目建设

    2.当前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3.钢铁企业地区布局不合理

    4.环保欠账较多、资源浪费严重

   (二)以宝钢集团面临的困境看中国钢铁行业的问题

    1.宝钢集团简介

    2.钢铁行业现有竞争状况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5.替代品的威胁

    6.新进入者的威胁

  六 促进钢铁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国家及行业角度

    1.合理控制钢铁工业发展规模

    2.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污染、无资源的生产企业,从全局出发,杜绝地方利益干扰

    3.大力发展钢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加快海外资源基地建设,确保稳定资源渠道

    5.提高钢铁行业准入条件,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无资源的钢铁生产企业进入

    6.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挥产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7.积极调整产业布局

    8.积极改善产业组织结构

   (二)企业角度

    1.优化钢铁品种结构,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2.加速淘汰落后技术设备,实现生产设备现代化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

    4.强化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力度

  七 钢铁行业发展前景及预测

   (一)宏观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二)行业预测

    1.发展环境

    2.2015年粗钢消费量预测

    3.中远期粗钢消费量预测

    4.关键钢材品种需求预测

 专题二 浅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

  一 光伏产品制造业的背景及意义

  二 中国光伏市场发展现状

   (一)中国光伏应用领域分类情况

    1.通信和工业应用(大约占36%)

    2.农村和边远地区应用(大约占51%)

    3.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大约占4%)

    4.太阳能商品及其他(大约占9%)

   (二)中国光伏产业的市场现状

    1.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大国、光伏发电市场应用的小国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

    3.光伏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整合力度加强

  三 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发展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

   (二)市场规模化发展面临“并网难”的牵制

   (三)各路资本竞逐光伏产业,行业竞争愈加残酷

   (四)产业整合成本较大,行业规范难度不小

   (五)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产业面临严峻贸易保护挑战

  四 以尚德破产案为例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一)无锡尚德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尚德破产受理后的情况

   (三)尚德破产及国内光伏产业低迷的原因分析

   (四)尚德破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启示

    1.积极扩大内需,摆脱国际市场束缚

    2.努力降低成本,利用政策扶持

    3.平衡债务关系,避免过重债务

    4.要规范行业竞争,避免恶意价格战

  五 促进中国光伏产业“重生”策略

   (一)提升光伏发电战略地位

   (二)规范光伏行业发展制度

   (三)引导光伏产业有效整合

   (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光伏市场

   (六)积极应对国外贸易保护措施,规避国际贸易壁垒

  六 中国光伏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光伏发电应用需要国家政策的驱动

   (二)光伏发电在通电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

   (三)基本商业化的光伏应用市场有望加快发展步伐

   (四)大型荒漠电站建设将成为投资热点

   (五)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将进一步推广应用

  七 结论与展望

 专题三 中国航空业发展研究

  一 背景

  二 中国航空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航空业概述

   (二)中国航空产业链基本分析

   (三)客货运情况

    1.运输总周转量

    2.旅客运输量

    3.货邮运输量

    4.机场吞吐量

  三 中国航空业SWOT分析

   (一)竞争优势

    1.航空科技水平的进步

    2.民航企业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二)竞争劣势

    1.安全级别较低

    2.内部资源不足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航空运输市场需求旺盛

   (四)外部挑战

    1.不可抗力的影响

    2.欧盟碳税实施构成挑战

    3.国外航空公司抢占中国市场

    4.高速铁路异军突起

  四 中国航空业SCP分析

   (一)SCP理论框架

   (二)中国航空业SCP框架分析

    1.航空业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

     (2)产品差异化

     (3)进入壁垒

    2.航空业市场行为分析

     (1)价格行为

     (2)非价格行为

    3.航空业市场绩效分析

     (1)资源配置效率

     (2)经营业绩

  五 中国航空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建议

   (一)中国航空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中国航空市场最新动态

    2.最优发展目标——构建一特大航空公司占优寡头格局

   (二)改善中国航空市场格局的建议

    1.鼓励航空公司合并、兼并,提高市场集中度

    2.采取股权转让实现航空公司之间相互持股

    3.对长期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

 专题四 中国物流业振兴之路

  一 振兴物流业的研究背景

   (一)提出振兴物流业的背景

    1.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物流业战略地位凸显

    2.后危机时代,振兴物流业是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

    3.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物流需求旺盛

   (二)物流业的重要性

  二 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物流业发展及现状

    1.中国物流业发展历程简介

    2.中国物流业发展图表分析

    3.中国物流业振兴政策出台后业界的变化

     (1)物流业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并快速发展。

     (2)“物流业国九条”出台与逐步落实

   (二)当前中国物流业的主要问题

    1.从中外物流业对比看中国物流业现存问题

    2.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看中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

  三 中国新物流模式案例分析:菜鸟网络

   (一)菜鸟网络与中国智能骨干网

    1.菜鸟网络

    2.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构建模式与目的

    3.菜鸟网络与CSN项目的现实意义

   (二)菜鸟网络物流地产模式分析

    1.物流地产界定

    2.菜鸟物流地产运营模式:自建兼合作

    3.中国主要物流地产运营模式

    4.国际领先物流地产商概况及赢利模式

   (三)菜鸟网络的预期挑战与影响

    1.菜鸟网络面临的问题

    2.中国智能骨干网对中国物流及地方经济的影响

  四 对菜鸟网络的一些借鉴性建议

   (一)重视高科技集成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集于一体)

   (二)提高仓储物流服务集中度

   (三)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

   (四)探索新的赢利与运营模式

 专题五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探究

  一 前言

  二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政策环境趋紧

   (二)大部分运行指标回落,调控效果明显

   (三)赢利能力仍然较强,但资产负债率继续提升

   (四)企业利润下降已成定局,并购趋势凸显

  三 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土地财政

   (三)城镇化进程

   (四)产业政策

    1.第一阶段调控政策及效果

    2.第二阶段调控政策及效果

    3.第三阶段调控政策及效果

    4.第四阶段调控政策及效果

   (五)社会文化环境

  五 规范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

   (二)尽快破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三)从严执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四)加快推进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

   (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六 结论

 专题六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 行业背景

  二 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作用与影响

   (二)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1.萌芽与起步期(1997~1999年)

    2.冷冻与调整期(2000~2002年)

    3.复苏与回暖期(2003~2005年)

    4.崛起与高速发展期(2006~2007年)

    5.转型与升级期(2008年至今)

   (三)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四)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效应

    1.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2)电子商务对证券业的影响

     (3)电子商务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2.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3.电子商务发展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1)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促进了虚拟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的竞争和发展在电子商务时代必然导致虚拟企业的产生

     (3)电子商务能实现对虚拟企业的有效整合

    4.电子商务产业联盟的产生

    5.电子商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 中国电子商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利用SPSS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模型拟合度检验

    2.模型显著性检验——F检验

    3.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

    4.自相关性检验

    5.异方差检险——white检验

  四 互联网的发展

   (一)互联网功能

   (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三)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四)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

    1.手机端应用成为互联网发展新引擎

    2.“互联网+”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行业

    3.4G将引领网民享受“畅游无限”

  五 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企业赢利模式

    1.在线销售商品模式

    2.在线销售数字内容模式

    3.在线提供服务模式

    4.交易费用模式

   (二)电子商务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

    2.电子商务管理的问题

    3.电子商务交易存在信任危机。

    4.电子商务的费用支出问题

    5.电子商务的合同法律问题

    6.电子商务交易存在物流发展滞后的问题。

  六 电商物流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

   (二)快递配送模式

   (三)物流在电商中地位的变化

   (四)通信技术对电商物流发展的支撑

  七 电商未来的发展空间

   (一)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平台经济的发展

   (三)电商智能物流网络的形成

   (四)“农村包围城市”及“地球村”

  八 结论

 专题七 奢侈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一 引言

   (一)奢侈品的研究现状

   (二)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

  二 奢侈品的界定与分类

  三 奢侈品的特征

   (一)卓越的品质

   (二)稀缺性

   (三)高昂的价格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地域性特征

   (六)炫耀性特征

   (七)非必需品

  四 我国奢侈品行业的特点

   (一)消费年龄年轻化

   (二)消费集中于国外品牌

   (三)我国尚处于奢侈品消费初期

   (四)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消费

  五 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

   (一)追求自我实现的消费心理

   (二)炫耀性消费心理

   (三)从众性消费心理

   (四)模仿性消费心理

   (五)情绪性消费心理

  六 奢侈品的营销建议

   (一)注重培育品牌知名度

   (二)追求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引导奢侈品消费向体验驱动型消费转变

   (四)选名人做代言

  七 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富人阶层的人数和财富都在飞速增长

   (二)新兴中产阶级以奢侈品为成功标志

   (三)奢侈品行业发展的其他有利因素

  八 我国本土奢侈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九 路易·威登的中国发展

   (一)LV在华发展面对的烦恼

    1.利润下滑

    2.山寨品太多,打假很忙

    3.海外消费多于国内

   (二)LV在华发展战略调整

    1.针对中国富豪开启高级定制服务

    2.提高欧洲市场价格,降低国内外价格差

    3.渠道下沉进入二三线城市

 专题八 高速铁路对一小时经济圈溢出效应的分析

  一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与概念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1.区位经济理论

    2.生长轴理论

    3.中心地理论

    4.增长极理论

    5.点轴理论

    6.网络优化组织理论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

    1.交互推拉效应

    2.相互作用效应

    3.外部效应

  二 长三角地区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现状

   (二)长三角经济圈发展历程

   (三)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建成的意义

  三 高速铁路对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正溢出作用

   (一)时空效应

   (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的效应

   (三)改善城市交通并促进城市发展的效应

   (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效应

   (五)促进城市人口增长的效应

   (六)提高城市劳动力水平的溢出效应

   (七)增强经济圈的辐射效应

   (八)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效应

   (九)消费效应

   (十)建设效应

  四 高铁建设可能引起的负溢出效应

   (一)虹吸效应

   (二)替代效应

  五 高速铁路对一小时经济圈的影响力分析

   (一)高速铁路提高圈内城市的空间可达性

    1.空间可达性的概念

    2.高速铁路提高经济圈内城市的空间可达性

   (二)高速铁路提高经济圈内城市相互吸引力,增强空间相互作用

  六 高速铁路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依托高速铁路,增强一小时经济圈整体经济实力

    1.依托高速铁路的建成,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2.推动城市间合作,促进城市体系联动发展

   (二)强化正的溢出效应同时避免负的溢出效应

   (三)经济圈内各个城市要做好各自的功能定位,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结构

  七 结论

 专题九 “中国制造”背后的思考

  一 背景与意义

  二 “中国制造”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一)“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1.1949~1978年为外贸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2.1978~2001年为外贸发展的经济转轨时期

    3.2002年至今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下的外贸发展

   (二)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1.贸易大类的总体失衡

     (1)中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分析

     (2)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微笑曲线”中的位置

     (3)中国加工贸易处于“微笑曲线”“下颚”的原因分析

    2.中国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现状

     (1)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2)进口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3.出口市场结构出现问题

    4.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5.贸易地区结构失衡

  三 “中国制造”存在的困惑与隐忧

   (一)工资、能源等价格上涨,成本优势弱化

    1.工资上涨

    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

    3.汇率上涨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中国制造”开拓更广的国际市场

   (三)部分出口产品质量问题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声誉

   (四)产业升级缓慢,“中国制造”受到瓶颈制约

   (五)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四 “中国制造”的出路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二)提高产品质量

   (三)有效应对贸易壁垒

 专题十 影子银行该何去何从

  一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影子银行体系概念的诞生与演变

   (三)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

  二 美国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阶段

    2.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动因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1.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现状

     (1)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2)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2.中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3.中国信托公司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阶段:起步试验阶段

     第二阶段:真空停滞阶段

     第三阶段:“一法两规”框架下的规范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新办法”框架下的高速扩张阶段

     第五阶段:“一法三规”框架下的创新突破阶段

    4.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 影子银行体系的几个功能

   (一)影子银行信用中介功能

   (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

    1.理解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

     (1)影子银行体系为什么具备独立的信用创造功能

     (2)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

     (3)以金融产品为中心的证券化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

     (4)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证券化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

   (三)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

    1.传统的信用创造理论

     (1)金融中介角色的扮演过程:创造流动性

     (2)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

    2.广义流动性创造

     (1)理论发展

     (2)影子银行体系与广义流动性的创造

  四 影子银行带来的问题

   (一)影子银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1.影子银行削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2.影子银行扭曲了基准利率的价格信号机制

    3.影子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系统风险

    1.逃避监管掩盖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

    2.期限错配使得影子银行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3.与传统银行关联度高蕴含较高的系统性风险

    4.较低的信息透明度导致外部评级失灵

    5.缺乏监管约束使得风险可控性降低

  五 针对影子银行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货币政策调控的改进与完善

    1.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3.提高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的效力

    4.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审慎应对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系统风险

    1.加强影子银行监管

    2.坚持分业经营

    3.提高监管透明度

    4.合理确定杠杆比例

  六 结论

[1]刘汉章:《加入WTO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影响及策略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2]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3]郎莹、王东杰:《国内钢铁行业横向并购的形势与动因分析》,《经济纵横》2009年第2期。

[4]陈书荣:《我国城市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城市问题》2000年第1期。

[5]李晓荣、伊丽娜:《对我国钢铁行业目前的状况及未来走势分析》,《国泰君安证券》2004年第5期。

[6]侯永丰:《论钢铁外贸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2期。

[7]赵美玲、陈海波、张华:《我国钢铁贸易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6期。

[8]杨丽梅、陈春华:《中国钢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7期。

[9]王小广:《宏观经济走势对钢铁业的影响》,《兰格钢铁》2007年第11期。

[10]沈辉、曾祖勤:《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狄丹:《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华中电力》2008年第5期。

[12]邢运民、陶永红:《现代能源与发电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3]樊立萍、王忠庆《电力电子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4]刘宏、吴达成、杨志刚、翟永辉:《家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5]Hua C.,Lin J.G.,Shen C.M.,“Implementation of a DSP controlled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peak power tracking,” IEEE Transactons on In-dustrial Electonics,1998.

[16]郑诗程:《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7]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8]《太阳光发电协会》,《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刘树民,宏伟译,科学出版社,2004。

[19]刘凤君:《现代逆变技术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0]罗运俊、何锌年、王长贵:《太阳能利用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1]夏爱民、李华、马胜红:《2012年光伏产业将进入脱乳期——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展望》,《阳光能源》2012年第9期。

[22]清源计算机工作室:《Protel 99 SE 原理图与PCB及仿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3]奥本海姆、威尔斯基、纳瓦布:《信号与系统》,刘树棠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4]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光伏产业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5]章华:《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民航运输产业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

[26]禾祺夫:《中国民航产业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浅析》,《学理论》2010年第24期。

[27]周江军:《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8]蔡缦华:《中国航空货运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1期。

[29]《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http://wenku. baidu.com/view/f762717927284b73f242504a.html。

[30]杨俊杰、缪建营:《民营航空公司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11期。

[31]刘岚、刘旸:《中国民营航空业发展战略探讨》,《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2]孟丁:《中国民航业的发展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江苏商论》2003年第12期。

[33]《中国航空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对策》,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d5cfef49e31433239689335.html。

[34]潘海颖:《中国民营航空战略分新——以春秋航空为例》,《经济论坛》2006年第21期。

[35]陈素白、于利军:《中国航空业之格局》,《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第4期。

[36]杨俊杰、缪建营:《民营航空公司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2010年第9期。

[37]王慧:《中国航空业在竞争中稳步发展》,《人民日报》2011年10月8日第3版。

[38]杨治:《产业组织理论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9]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0]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2009年中国民用航空业行业分析报告》。

[41]张丞、叶康为:《后危机时代我国物流业发展策略分析》,《商业时代》2010年第30期。

[42]卢胜:《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2期。

[4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0年)》,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44]鲍务英:《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资源整合》,《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

[45]田丰伦:《物流产业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改革》2011年第4期。

[46]李丽娜、刘英军:《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7]张晓彬:《我国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科技资讯》2008年第28期。

[48]苗云飞:《我国仓储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年第8期。

[49]周桂香、王庆锋:《新加坡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宁夏的启示》,《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年第12期。

[50]张瑗、魏际刚:《全球物流业形势与中国物流业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10期。

[51]百度百科,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http://baike.baidu.com/view/10644228.htm。

[52]百度百科,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0021025.htm。

[53]黄刚:《“菜鸟”如何飞?物流其实应该这样建》,《中国经济网》2013年第7期,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13/07/10/01945875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1月17日。

[54]蔡学玲:《中美物流成本的比较研究》,《现代商业》2010年第12期。

[55]冉宝松:《物资物流地产商逐鹿中国》,《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年第13期。

[56]王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与物流业发展》,《Maritime China》2012年第13期。

[57]全新顺、吴宜:《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第7期。

[58]李伟:《金融危机下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浅议》,《现代物流》2010年第5期。

[59]陈斌、李莹:《房地产行业价格泡沫的经济学模型设计》,《市场研究》2008年第10期。

[60]侯玉萍、蒋铮、韩梅:《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15期。

[61]刘旦:《房产新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8期。

[62]龙克维、刘毅、姚小龙:《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知识经济》2011年第6期。

[63]刘彦、王晓霞:《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中国地产市场》2006年第8期。

[64]罗伯特·J.席勒:《非理性繁荣》,李心丹、陈莹、夏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5]廖湘岳:《商业银行贷款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66]孙寒冰、李世平:《均衡理论与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目标分析》,《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年第1期。

[67]上海房地产行业协会:《2005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及市场运行情况》,《中国房地信息》2006年第3期。

[68]王烨、汪红艳:《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及未来走势判断》,《商业时代》2012年第5期。

[69]王炳夫、吕志:《浅析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1期。

[70]王萍萍:《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新西部》2006年第12期。

[71]许学红:《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现代商业》2010年第36期。

[72]杨兆廷、庞如超:《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基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的调控分析》,《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3]张所续:《我国银行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资源与产业》2011年第2期。

[74]张燕:《我国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10,兰州大学。(张燕,2010)

[75]张英佩:《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3期。

[76]张红:《房地产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7]杨青云:《我国电子商务上市企业盈利模式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16期。

[78]史益芳、郑小丽、赵娜:《关于电子商务的创新性经营模式研究》,《中国商贸》2012年第6期。

[79]李长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1期。

[80]曹磊、张周平、方盈芝、冯林:《1997~2009:中国电子商务十二年调查报告》,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09。

[8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

[82]郑小龙、王栋:《物流配送应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经营与管理》2012年第1期。

[83]王丽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智》2010年第16期。

[84]廖欣:《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现代商业》2013年第3期。

[85]任博华、董行:《中国电商企业自建物流问题研究——以京东商城为例》,《物流科技》2013年第1期。

[86]刘磊:《我国电商物流之现状》,《信息与电脑》2012年第2期。

[87]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中信出版社,2013。

[88]汪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商业时代》2012年第29期。

[89]高瑞云:《奢侈品购买动机文献综述》,《商品与质量》2012年第3期。

[90]刘晓刚、朱泽慧、刘唯佳:《奢侈品学》,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91]孔淑红:《奢侈品品牌历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92]朱晓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7期。

[93]王微微:《关于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思考》,《中国物价》2008年第9期。

[94]王倩:《奢侈品品牌传播策略探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3期。

[95]严骏、Brunogodey、孙雷:《中国奢侈品品牌的机会》,《商学院》2010年第1期。

[96]许加彪:《消费社会中奢侈品的神话建构与符码传播批判》,《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97]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8]沃夫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中信出版社,2003。

[99]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候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0]张红蕊、李英杰:《奢侈品品牌赞助营销》,《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期。

[101]周平、刘清香:《京沪高铁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6期。

[102]李文陆、张正河、王英辉:《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2期。

[103]张学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4]曾万涛:《一小时经济圈辨析》,《城市》2008年第1期。

[105]伍业春:《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9。(伍业春,2009)

[106]孙婷:《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第7期。

[107]张学良、聂清凯:《高速铁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6期。

[108]张炜:《关于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影响的思考》,《上海铁道科技》2010年第2期。

[109]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空间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0]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111]戴帅、程楠:《高速铁路对城镇群及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规划师》2011年第7期。

[112]王清:《“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探析》,《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6期。

[113]李林泉:《“中国制造”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4]熊芙蓉、刘俊武:《直面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经济纵横》2009年第11期。

[115]刘晓玲:《“中国制造”的现状及政策建议》,《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16]武震:《“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年第170期。

[117]蒋兰陵:《FDI与中国制造业配套产业链升级研究》,《商业研究》2012年第4期。

[118]张茉楠:《当“中国制造”遭遇全球产业嬗变》,《发展研究》20l3年第2期。

[119]陈仁新、张建清:《“中国制造”问题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20]唐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产业链整合和升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121]方海燕、白硕、钱洁:《由“微笑曲线”看中国的加工贸易》,《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22]吴敬琏:《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新经济导刊》2010年第8期。

[123]马永驰、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经济纵横》2005年第5期。

[124]耿献辉:《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及其优化——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10年第8期。

[125]孙晓飞:《“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4期。

[126]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127]汤震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过程中信用创造的缺陷》,《开放导报》2009年第2期。

[128]周莉萍:《货币乘数还存在吗?》,《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129]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130]张佳、许华伟:《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监管对策》,《经济纵横》2012年第10期。

[131]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132]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133]李东卫:《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134]唐红娟:《影子银行体系:功能、脆弱性和监管改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35]李杨:《银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136]克鲁格曼:《反思大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金融危机》,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

[137]李建军:《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138]游德铭:《试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

[139]李建军:《中国影子金融体系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140]Tsai,Shu-pei.2005. “Impact of Personal Orientation on Luxury-Brand Purchase Val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47.

[141]Nueno,JoseL. and John A.Quelch. 1998. “The Mass Marketing of Luxury.” Business Horizons 6.

[142]Dubois & Duquesne. 1993. “The Market of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 Cul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

[143]Arghavan Nia,Judith Lynne Zaichkowsky. 2000. “Do Counterfeits Devalue the Ownership of Luxury Brands?”.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9(7).

[144]Boarnet,Marlon G. 1998. “Spillovers and Locational Effects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No.36.

[145]Ingham.G. 2002. New Moneytary Spaces The Future of Money. OECD Publication Serveice.(Ingham.G,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