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9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建构图书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sted Corporations' Legal System

SSAPID:101-9889-8332-68
ISBN:978-7-5097-187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既源于公司法,又相对独立于公司法。实际上,以上市公司治理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规范,且显露出资本市场法律规范主导的趋向。但目前没有一部成文法以“上市公司法”命名,上市公司的法律调整仍处于不同效力层级、不同性质(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堆积在一起的状态。是采取上市公司集中统一立法的形式,还是明确授予资本市场监管者对上市公司的立法权,从而在客观上将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纳入资本市场法律规范的范畴,抑或保持目前分散且堆积式立法的现状,但通过创设某种机制使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之间保持融合,再或者有其他路径?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仅基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上市公司的法律规范就已不可能由一部法律完成,而只能选择以公司法或资本市场法律规范为主导来完成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化建构的任务。若选择前者,则必须给予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制定上市公司组织法的权力,以回应资本市场立法实践的需要;若选择后者,则必须对公司法和证券法的法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为扩充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组织法的规范功能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作 者: 张辉
编 辑:韩莹莹;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后记

 出版说明

 引言

 第一章 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联结点

  第一节 主体性联结点:上市公司

   一 上市公司的双重地位

    (一)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双重调整

    (二)资本市场问题产生的联动关系

   二 股东与投资者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护

    (一)股东与投资者的同义性和异义性

    (二)股东的公司法地位与保护

    (三)投资者的证券法地位与保护

    (四)股东与投资者:比较与评价

   三 董事的身份及法律规范构成

  第二节 功能性联结点:资本市场功能

   一 融资功能

    (一)融资价值与分拆上市

     1.分拆上市的起因

     2.分拆上市的公司法问题

    (二)融资方式与上市公司治理规范

   二 投资功能

    (一)投资功能的价值体现

    (二)股东冷漠与资本市场

     1.股东冷漠的解释

     2.股东冷漠问题的解决

    (三)代理人问题与资本市场

     1.代理人问题的产生

     2.代理人问题的公司法解决

   三 流通功能

    (一)公司法与资本市场的资本观念

    (二)资本流动与法律规范

  第三节 规范性联结点:证券法与公司法

   一 法律规范上的关联

   二 立法技术上的关联

 第二章 资本市场法制的挑战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

  第一节 资本市场法律规范整理

   一 资本市场法律规范的形式

   二 资本市场法律规范的内容

    1.资本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

    2.投资者保护法律规范

    3.资本市场参与者规范

  第二节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另类形成路径

   一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

    1.立法宗旨的交叉

    2.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3.公司法的操作性问题

   二 政府监管规则的公司法化

    (一)政府监管规则公司法化

    (二)政府监管规则公司法化的表现

    (三)政府监管规则公司法化的路径

   三 证券上市规则的公司法化

    (一)证券上市规则的强制效力

    (二)证券上市规则内容的扩张

   四 公司治理准则的公司法效力

    (一)以“或遵守或解释”为中心的分层次的信息披露

    (二)“或遵守或解释”原则的适用范例

    (三)公司治理准则与资本市场

  第三节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执行机制的构建

   一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内部执行机制

    (一)上市公司内部权力分配及执行机制

     1.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下的执行机制

     2.董事会中心主义下的执行机制

    (二)公司法中的民事执行机制

   二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外部执行机制

    (一)证券执法和解制度概述

    (二)证券执法和解对上市公司法律规范执行的价值

   三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司法执行机制

  第四节 公司法法制功能检视

   一 公司法法制功能解释

    (一)公司法法制功能之一:公司组织的基本法

    (二)公司法法制功能之二:公司行为的规范法

   二 公司法法制功能虚化现象

    (一)将证券法规范视为公司法的特别法

    (二)援引公司法和证券法作为依据

    (三)以公司法立法机制的问题为理由

    (四)以公司法执行机制薄弱为介入点

    (五)以上市契约为形式

  第五节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体系化思考

   一 上市公司与公司类型化

   二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立法机制

    (一)公司法定期检查机制的构建

    (二)资本市场法律规范公司法化的长效机制

   三 上市公司的法律规范体系

    1.纳入公司法的法律规范选择

    2.纳入证券法的法律规范选择

 第三章 资本市场竞争推动的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趋同性

  第一节 资本市场竞争性发展的态势

   一 资本市场竞争的主角: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

    (一)监管权与资本市场竞争

    (二)证券交易所的竞争

   二 资本市场竞争的方式:规则竞争

    (一)资本市场法律规范的竞争方式

    (二)资本市场法律规范的执行机制

   三 资本市场竞争的结果: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

    (一)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

    (二)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现象

     1.公司治理观念层面的趋同

     2.公司治理架构层面的趋同

     3.公司治理制度层面的趋同:以独立董事为例说明

    (三)资本市场压力与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

     1.股权结构的变动与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反应

     2.资本市场竞争与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的压力

     3.资本市场的趋同与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趋同

  第二节 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的两个样本

   一 样本一:美国法

    (一)美国式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的特征

    (二)以美国式上市公司治理规则为样本的趋同

    (三)美国式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的限度

     1.经济发展状况是衡量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程度的指标

     2.发达的资本市场成为以美国为样本的趋同较难跨越的障碍

   二 样本二:欧盟公司法

    (一)Centros案之前的欧盟公司法状况

    (二)Centros案之后的欧盟公司法趋同

    (三)欧盟公司治理规则趋同样本的分析

  第三节 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的两种形式

   一 形式趋同

    (一)形式趋同的表现:以独立董事制度为例

    (二)形式趋同的法律问题

   二 功能趋同

    (一)功能性趋同的原因

    (二)功能性趋同的表现

    (三)功能趋同的法律价值

   三 资本市场因素的权重差异

  第四节 上市公司治理规则趋同的四种方式

   一 强制性立法方式

   二 法院裁判方式

   三 倡导性规范方式

   四 上市公司自我选择方式

 第四章 资本流动性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重构

  第一节 资本流动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动

   一 股权结构的公司法意义

   二 资本流动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一)资本流动限制下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1.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

     2.上市公司内部特定人群持股的流动性限制

    (二)资本流动自由下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三 上市公司立法对股权结构变动的应对

    (一)信息披露法律规范对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变动的记载

    (二)上市公司收购法律规范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

    (三)资本市场违法行为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动

  第二节 交叉持股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建构

   一 交叉持股——资本流动的结果

   二 交叉持股的公司法规制

    (一)交叉持股的表决权规则

    (二)因交叉持股而产生的关联交易的公司法规范

    (三)交叉持股的收购防御功能

    (四)围绕交叉持股的公司法规范体系构建

   三 交叉持股的资本市场法律规范

  第三节 公司集团化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模型建构

   一 公司集团化的一般现象

   二 公司集团化现象的公司法应对

    (一)公司集团化现象的两种公司法调整模式

    (二)公司集团化实践对公司法规则的修正

     1.“公司利益”的公司法保护方式

     2.事实董事、影子董事或法人董事制度的创立

    (三)上市公司在集团化中的特殊价值

     1.上市公司的融资价值及风险防范

     2.公司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及法律规范

   三 小结

  第四节 资本市场收购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建构

   一 资本市场收购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督

    (一)资本市场收购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

    (二)股价的信号功能与资本市场收购的监督作用

     1.股价的信号功能:投资者的视角

     2.股价的信号功能:公司治理的反映

     3.资本市场收购与股价的变动

   二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对资本市场收购的态度——反收购措施的运用

    (一)反收购的立法与实践

    (二)反收购措施决定权的公司法分配

    (三)小结:平衡与选择

  第五节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发展*

   一 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理念:市场化

   二 征集委托投票制度检视:股改实践与立法

    (一)委托投票授权的范围:概括抑或具体*

    (二)委托投票授权效力的实践及评析

   三 股改进程与上市公司治理规范化

    (一)股改承诺的履行保障与股东保护

    (二)股改承诺的形式与上市公司治理

     1.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公司治理理念

     2.控股股东或控制股东滥用控股权或控制权问题

   四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变革压力

    (一)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变革的主体性压力:源自股东

    (二)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变革的外部压力:来自资本市场

    (三)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结构性变革压力

     1.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构成

     2.中国上市公司类型的界分

     3.资本市场国际竞争的压力

    (四)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发展压力:源自新现象、新问题

    (五)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特殊问题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现状

   一 以资本市场监管法律规范为主体的体系构成

    (一)《公司法》在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地位

    (二)资本市场监管法律规范的主体地位

   二 以资本市场监管权为基础的法律执行

    (一)资本市场规则制定权的执行功效

    (二)资本市场监督管理权的执行功效

    (三)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处罚权的执行功效

   三 指引性规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地位

   四 相对独立的理论研究状况

  第二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视角:对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影响

   一 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状况

    (二)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发展

   二 监管与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矛盾

    (一)股价的作用受限导致上市公司法律规范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二)资本市场没有形成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作用,过于集中和稳定的股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内部监督机制难以奏效

    (三)强制性规范过多使上市公司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四)监管的妥协与发展的顾虑影响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的发展

   三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一)自然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现状

    (二)自然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1.不同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

     2.投资者结构差异与上市公司治理规范

    (三)以投资者结构的视角评价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范

  第三节 中国公司集团化的特殊形成及法律规范

   一 中国公司集团化的特殊形成

   二 中国公司集团的法律规范

    1.中国公司集团化的特殊形成与法律规范调整

    2.中国公司集团组织规范现状检视

   三 中国公司集团的上市模式选择

    (一)现状整理与分析

    (二)未来选择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对上市公司法律规范设计的影响

   一 国有企业上市——资本市场的使命

   二 国有股份流通的限制:限制资本流动性的措施

    (一)国有股份流通的限制之一:股权分置

    (二)国有股份流通的限制之二:国有股份转让的限制

   三 国企改革发展与上市公司法律规范设计

    (一)上市公司的“国有”性质使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二)国有上市公司质量依然不容乐观

   四 小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总序

上市公司法律规范既源于公司法,又相对独立于公司法。实际上,以上市公司治理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规范,且显露出资本市场法律规范主导的趋向。但目前没有一部成文法以“上市公司法”命名,上市公司的法律调整仍处于不同效力层级、不同性质(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堆积在一起的状态。是采取上市公司集中统一立法的形式,还是明确授予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立法权,从而在客观上将上市公司法律规范纳入资本市场法律规范的范畴,抑或保持目前分散且堆积式立法的现状,但通过创设某种机制使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之间保持融合,再或者有其他路径?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仅基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上市公司的法律规范就已不可能由一部法律完成,而只能选择以公司法或资本市场法律规范为主导的方式来完成上市公司法律规范体系化建构的任务。若选择前者,则必须给予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制定上市公司组织法的权力,以回应资本市场立法实践的需要;若选择后者,则必须对公司法和证券法的法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为扩充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组织法的规范功能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汤欣等:《控股股东法律规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熊海斌等:《股东行为与股东产权——公司治理中的股东与股权》,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赖英照:《股市游戏规则:最新证券交易法解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冯震宇:《公司证券重要争议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赵旭东主编《国际视野下公司法改革——中国与世界:公司法改革国际峰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吴越主编《公司治理:国企所有权与治理目标》,法律出版社,2006。

张民安:《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第2版。

江平、赖源河主编《两岸公司法研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王文宇:《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叶林:《证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5。

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吴越主编《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中国与欧盟的比较》,法律出版社,2005。

傅穹:《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

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谢朝斌:《解构与嵌合:社会学语境下独立董事法律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法律出版社,2006。

叶林:《公司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

吴越:《企业集团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刘连煜:《公司法理论与判决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王保树:《商法的改革与变动的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3。

王建平:《上市公司风险的结构控制研究——以法律控制为核心》,法律出版社,2007。

张建伟:《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语境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吴晓求:《“非理性”上市行为凸显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缺陷》,载《中国金融》2004年第18期。

赵昌文、蒲自立:《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及若干实证检验》,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刘勇、欧阳勇、徐加根:《对我国现阶段股票市场功能缺陷的思索》,载《改革与战略》1998年第5期。

申屠青南:《有效增加股东回报》,载2008年11月4日《中国证券报》。

〔美〕詹姆斯·嘎那:《美国资本市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载2006年8月21日《证券日报》(第A06版)。

《OECD公司治理准则:推广普适,兼顾特色——专访OECD公司治理工作组主席Veronique》,载《当代金融家》2007年第4期。

郭富青:《当今世界性公司法现代化改革:竞争·趋同·融合》,载《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叶林:《公司治理机制的本土化——从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分离理论展开的讨论》,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王志诚:《公开发行公司之内部组织法制:日本法与中国台湾“法”之比较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6。

陈甦:《论公司法与证券法的立法协调(上)——对公司法中证券法律规范的修改建议》,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

梅慎实:《透过〈证券法〉弥补〈公司法〉漏洞之探讨》,载《法学》1997年第2期。

朱慈蕴:《公司法证券法修改需要良性协调》,载《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王文宇:《公司法制之回顾与前瞻》,载《法令月刊》第54卷第1期。

刘俊海:《论新〈公司法〉的现代化》,载游劝荣主编《公司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李建伟:《有限公司制度的发展趋向及我国的立法选择》,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2005年第2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李霖:《英国公司法的新近改革——英国“2006年公司法”评介》,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石慧荣:《从英国公司法的改革看中国公司法的修订》,载《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彭真明、陆剑:《德国公司治理立法的最新进展及其借鉴》,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

徐龙炳、吴华、陈小琳:《证券交易所竞争上市公司资源研究综述》,载《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9期。

吴秀波:《〈萨班斯法案〉影响美国资本市场竞争力》,载《国际融资》2007年第5期。

胡田野:《欧洲公司法最新改革与发展》,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王文宇:《从股权结构论公司治理法制》,载《月旦民商法研究》第10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汪志平、李致平:《日本新公司法:演进、背景和变革》,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吴晓求:《股权流动性分裂的八大危害——中国资本市场为什么必须进行全流通改革》,载《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董春华:《浅析美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载《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6期。

中国人民银行驻法兰克福代表处供稿:《德国机构投资者普遍厌恶风险》,载《中国金融》2006年第5期。

〔韩〕赵公正、黄义珏:《韩国大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载《经济导刊》2002年第6期。

贺福春:《韩国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以监察制度为重心》,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葛开明、耿锁奎:《法人交叉持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载《上海企业》2005年第7期。

沈乐平:《论我国企业集团立法模式及其配套法规》,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秦莉:《权力的博弈与制衡——母公司控制权的行使与公司集团成员间的利益平衡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官欣荣:《法人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对“肯定说”的商榷与修法建议》,载《法学》2007年第12期。

张德斌:《韶能股份调高对价增加承诺》,载2006年1月6日《中国证券报》。

陈健健:《G闽福发零分配方案被否股改承诺10转增6获通过》,载2006年6月25日《中国证券报》。

牛洪军:《改革潮中唱G股》,载2006年2月24日《中国证券报》。

浙江证监局、浙江上市公司协会课题组:《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公司治理监管对策研究》,载2007年4月23日《上海证券报》。

张良悦:《完善公司治理有赖于有效的资本市场》,载《经济经纬》2003年第6期。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股改后公司治理矛盾更加突出》,载2007年4月23日《中国证券报》(第A20版)。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股改后公司治理监管任重道远》,载2007年4月23日《中国证券报》(第A20版)。

冯果:《变革时代的公司立法(下)——以台湾地区“公司法”的修改为中心考察》,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朱慈蕴、金明义:《评我国独立董事之引进》,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赵增耀:《董事会的构成与其职能发挥》,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吴越:《中国公司法之构造缺陷及克服》,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柳经纬:《修订〈公司法〉应实现三大转变》,载游劝荣主编《公司法比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韩〕李基秀:《韩国的公司治理》,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荷兰〕温福瑞得·凡·登·马森伯格:《荷兰公司法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实践中的“软法”问题》,苏蓓译,载法大民商经济法律网。

沈四宝编译《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

〔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日〕末永敏和著《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美〕罗伯特J.希勒:《美国资本市场丑闻已经过去》,龚伟同译,载《商务周刊》2004年第Z1期。

王保树主编《最新日本公司法》,于敏、杨东译,法律出版社,2006。

〔美〕罗纳德·J.吉尔森:《公司治理全球化:形式性抑或功能性融合?》,黄辉译,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11卷),法律出版社,2006。

〔美〕亨利·汉斯曼、内涅尔·克拉克曼:《公司法的终极》,黄辉译,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2006。

〔日〕上村达男:《日本公司法修改的重大意义》,白国栋译,载黄来纪、布井千博、鞠卫峰主编《中日公司法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刘俊海译《欧盟公司法指令全译》,法律出版社,2000。

刘俊海、徐海燕等译《公司法剖析:比较与功能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法〕伊夫·居荣:《法国商法》(第1卷),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4。

〔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

〔英〕珍妮特·丹恩:《公司法》(第4版),法律出版社,2003。

Martin Lipton and Steven A.Rosenblum,“A New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Quinquennial Election of Directors”,U. Chi. L. Rev. 58(1991):187.

Roly & Ske,Gore-Browne on Companies,Vol.1,(Jordan Publishing Limited,1991).

Troy A.Paredes,“A Systems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Why Importing U.S. Corporate Law isn’t the Answer”,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45(2004).

Michael Bradley,Cindy A. Schipani,Anant K. Sundaram,James P. Walsh,“The Purposes and Accountability of the Corpor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orporate Governance at A Crossroad”,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62(1999).

Joel Seligman,“A Modest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Notre Dame L. Rev, 80(2005):1159.

Kon Sik Kim,The Role of Judge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Korean Experience,载《21世纪商法论坛·第六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46页。

Robert W.Hamilton,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including Partnerships and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seventh edition(West Group,2001).

The Combined Cod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2003,2008.

Julia Charlton,Charltons,The Cod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 and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eport.

Alan Dignam,Michael Galanis,Australia Inside-Out: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of the Australian Listed Market,http://www.austlii.edu.au/au/journals/MULR/2004/21.html.

Joel Seligman,“A Brief History of Delaware’s General Corporation Law of 1899”,Del. J. Corp. Law, 249(1976).

Udo C Braendle,Juergen Noll,“On the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Economics,16(2005).

Robert A.G.Monks,Nell Minow,Corporate Governance(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

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N.Y. Times,Sept. 13,1970,6(Magazine).

Jeffrey Brown,“From Slow Start to Relentless Build Up”,Financial Times Survey-Markets 2000,Jap. 11,2000.

Faul Rose,“EU Company Law Convergence Possibilities after Centros”,Transnational Law & Contemporary Problem,11(2001):121.

Mark J. Roe,“Some Differences in Corporate Structure in Germany,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Yale L. J. 102(1993):1957.

John C.Coffee,Jr,The Future as History: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nverg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s,http://papers.ssrn.com/paper.taf?abstract_id=142833

Maras Lutter,“The Law of Groups of Companies in Europe:A Challenge for Jurisprudence”,Forum International,1(1983).

Alan R.Palmiter Reshaping the Corporate Fiduciary Model:A Director’s Duty of Independence,67 Tex.L.Rev.1351(1989).

Marc Goergen,Marina Martynova,Luc Renneboog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vergence:Evidence from Takeover Regulation,Law Working Paper N° 33/2005.

Jeffrey N. Gordon,“The Shaping Force of Corporate Law in the New Economic Order”,University of Richmond Law Review,3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