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9

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图书

暂缺

SSAPID:101-9887-0166-08
ISBN:7-80230-13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认识”,以太平洋战争前的各时期的历史事实为研究重点,分析构成今天的日中关系基础的各事件与历史认识的框架;第二部分“为了实现和解的历史认识”,选取了横亘在现代社会的日中间的课题,并对未来作了展望。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编辑中心外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言

 后记

 历史事实与历史认识

  中日关系史的语境

   前言

   一 “开化/守旧、侵略/抵抗”定式的形成

   二 传统的文化世界共鸣——日清修好条规

   三 “处分”还是“处置”——琉球归属问题

   四 “传统”的再定义与近代——中国·朝鲜的宗属关系

   五 地域构想的竞赛——“亚洲”

    1.从中国看“亚洲”——“朝鲜策略”

    2.从日本看“亚细亚”——兴亚与脱亚

   结语

  关系紧密化与对立的原形

   前言

   一 19世纪的日中关系

   二 甲午战争

   三 戊戌变法

   四 义和团事件与光绪新政

   五 日俄战争

   六 前往日本的留学生的增加与友好论

   七 辛亥革命

   八 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十一条”问题

   结语——“中国”形成期及“支那”称呼问题

  “反日”、“反中”循环中的日中外交

   前言

   一 “反日”事态之把握

   二 中国的外交姿态:对内与对外

   三 日本的外交姿态——唯一的抉择

   四 梦幻的第二选择

   结语

  围绕《田中奏折》的论争

   一 问题所在

   二 各国的《田中奏折》观——美国与俄国

    1.美国

    2.俄国

    3.蒙古、印度、韩国、朝鲜

   三 各国的《田中奏折》观——日本、中国、台湾地区(1970年代之前)

    1.日本

    2.中国与中国台湾

   四 各国的《田中奏折》观——日本、中国、台湾地区(1980年代以后)

    1.日本

    2.中国

    3.台湾地区

   代结语

  “满洲国史”的争论点

   一 序言

   二 “满洲国”=傀儡国家的观点

   三 “满洲国”=理想国家的观点

   四 结语

  南京残暴行为

   前言

   1.为什么成为“日中两国最大的争论焦点”

    1.1 矛盾的政治象征

    1.2 历史事实之争?

   2.关于南京残暴行为,我们知道什么?

    2.1 从整体形象开始

    2.2 数字统计的观点

    2.3 理解事件的状况

    2.4 理解结构上的原因

    2.5 理解做人的责任

   3.能否超越不同意见,创造共同研究的框架?

  汪兆铭与“南京国民政府”

   前言

   一 是“汉奸”?还是“爱国者”?——围绕汪兆铭的评价

    1.汪兆铭在日本的形象

    2.在中国对汪兆铭的评价

   二 汪兆铭政权与日本——围绕其“傀儡性”问题

    1.日本的意图

    2.通过日军撤兵恢复主权

    3.汪氏南京政府内的日本顾问

   结束语

 为了实现和解的历史认识

  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制度与论争

   一 现在的问题状况

   二 学校的历史教育

   三 现在的教科书制度

    1.文部科学省的审定手续

    2.地方选定过程

    3.学习指导要领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四 围绕历史教科书的国内争论

    1.战后的左右对立

    2.2001年的论争

    3.2005年的经过

   结语

  中国和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相互认识

   前言

   1.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

    1-1 日本历史教育的概况

    1-2 日本的日本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史是如何描述的

    1-3 日本的世界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

   2.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

    2-1 中国历史教育的概要

    2-2 中国的中国史教科书中的日本

    2-3 中国世界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

   3.中日在历史教育中的相互认识的差距及其背景

   4.日中两国历史教育应采取的方向——结语

  如何认识台湾史和日据时代

   前言——台湾的“民主化”及其历史背景

   一 关于台湾史的国际政治式逻辑

    1.两岸关系中的台湾史

    2.民主化与为台湾人页写的台湾史的出现

    3.美国的介入与台湾史

   二 革命斗争史观与中华民族史观中的台湾

   三 夹在日本帝国主义史观与近代化论点缝隙间的台湾史

   结论——“民主”与“民族”的相克以及超越的可能性

  战后日本的政治与慰灵

   前言

   一 国家护持的摸索与挫折(1952~1975年)

    1.从战败出发

    2.恢复独立与遗族的待遇

    3.靖国神社国家护持运动——围绕靖国神社法案的攻防

   二 正式参拜的实现与中断(1975~1986年)

    1.正式参拜路线的登场——战略再编

    2.中曾根内阁与正式参拜的归宿

   三 首相参拜的复活与新设施的争论(1986~2004年)

    1.历史的政治化与小泉内阁的诞生

    2.设立恳谈会与建立新设施的争论

   结束语

  日中间的战争赔偿和战后补偿问题

   前言

   一 日中间战争赔偿问题由来

    1.联合国对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处理

    2.依照“日华和平条约”(“日台条约”——译者)日台间的妥协

   二 日中间战争赔偿问题的处理

    1.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的决定

    2.邦交正常化过程中赔偿问题的处理

   三 日中间战后补偿(对日民间索赔——译者)问题的提出与现状

    1.日中间战后补偿问题的提出

    2.中国人战后补偿审判的争论点与现状

   结束语——被追问的历史认识与战后处理的方式

  历史对话与史料研究

   一 历史认识的差异与“对话”之困难

   二 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

    1.研究历史

    2.历史研究的非对称性——中国的中国史·日本史、日本的日本史·中国史

    3.台湾史·“满洲国史”·汪政权史——形成东亚史的过程

   三 扩大与新状况的出现

   四 近代史·现代史的史料——档案·霸权

   五 历史的共同研究与共同的历史

 索引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清韩关系与东亚的命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佐佐木扬:《清末中国的日本观和西洋观》,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

芝原拓自:《日本近代化的世界史位置》,岩波书店,1981。

西里喜行:《清末中日琉球关系史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5。

坂野润治:《近代中国的外交与政治》,研文出版,1985。

藤村道生:《甲午战争前后的亚洲政策》,岩波书店,1995。

三谷博:《“亚洲”概念的受容和变容——从地理学到地缘政治学》,渡边浩、朴忠锡编《韩国·日本·“西洋”》,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5。

茂木敏夫:《变容的近代东亚国际秩序》,山川出版社,1997。

山田贤:《“中国”的畏怖——近现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村正则等编《历史与真实——思考今日日本的历史》,筑摩书房,1997。

稻生典太郎:《条约改正论的历史的展开》,小峰书店,1976。

稻生典太郎:《东亚的不平等条约体制与近代日本》,岩田书院,1995。

江口圭一:《日本帝国主义史论》,青木书店,1975。

秦郁彦:《追踪昭和史之谜》上卷,文艺春秋,1993。

服部龙二:《〈田中奏折〉与中日关系》,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国民党政权的研究》,中央大学出版部,2005。

山口一郎:《近代中国对日观研究》,亚洲经济研究所,1970。

高殿芳主编《爱国人士王家桢——〈田中奏折〉的历史见证人》,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李玉、夏应元、汤重南主编《中国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沈予:《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沈予:《关于〈田中奏折〉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沈予:《关于〈田中奏折〉抄取人蔡智堪及其自述的评价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王家桢:《日本两机密文件中译本的来历》,《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60。

王俊彦:《浪人与〈田中奏折〉》,北京,华侨出版社,1994。

章伯锋:《〈田中奏折〉的真伪问题》,《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

半宾:《出兵山东和〈田中奏折〉——简谈日本侵华外交之二—》,《历史月报》第19号,1989。

程玉凤:《台湾志士蔡智堪传》,新店,统帅出版社,1981。

陈丰祥:《田中奏折的形成背景》,《历史月报》第42号,1991。

陈鹏仁口述《从蔡智堪与〈田中奏折〉谈起》,《历史月报》第42号,1991。

林明德口述《〈田中奏折〉的骨血来自何处?》,《历史月报》第42号,1991。

高殿芳、刘建业编《蔡智堪与田中奏折》,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

John W.Dower,War without Mercy:Race and Power in the Pacific War(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6)。ジョン·W·ダワー(斉藤元一訳)《人種偏見——太平洋戦争に見る日米摩擦の底流》(TBSブリタニカ、1987)。

Edgar Snow,The Far Eastern Front(London:Jarrolds,1934)。エドガー·スノー(梶谷善久訳)《極東戦線 1931~34》(筑摩書房,1987)。

John J.Steohan,“The Tanaka Memorial(1927):Authentic or Spuriors?” Modern Asian Studies 7,no.4(1973).

William Fitch Morton,Tanaka Giichi and Japan’s China policy(Folkestone:Dawson,1980).

田浦雅德、古川隆久、武部健一编《武部六蔵日记》,芙蓉书房出版,1999。

塚瀬进:《满洲国——“民族和谐”的真实形象》,吉川弘文馆,1998。

浜口裕子:《日本统治和东亚社会》,劲草书房,1996。

山本有造编《满洲国的研究》,绿荫书房,1995。

山室信一:《异种——满洲国的肖像》,中公新书,1993。

秦郁彦:《南京事件》,中央公论社(中公新书),1986。

笠原十九司:《南京事件》,岩波书店(岩波新书),1997。

南京战史编辑委员会:《南京战史》,偕行社。

南京事件研究会编《南京大屠杀的研究》。

笠原十九司、铃木忠明、渡边晴己:《南京大屠杀事件》、《如何认定、宣传历史的事实》,教育史料出版社,1997。

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验证》,展转社。

孙宅巍等:《南京大屠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历史学中的南京大屠杀》,乔治·A.佛盖尔,冈田良之助译,柏书房,2000。

《南京事件资料集(1)与美国相关的资料编》、《南京事件资料集(2)与中国相关的资料编》,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青木书店,1992。

《南京战史资料集》(1)(2),南京战史编辑委员会,偕行社,1993。

小野贤二、藤原彰、本多胜一编《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大月书店,1996。

《南京事件的日子 明妮·魏特琳的日记》,冈田良之助、伊原阳子译,笠原十九司解说,大月书店,1999。

《南京的真实》,约翰·拉贝,埃尔文·维克特编,平野卿子译,讲谈社,1997(讲谈社文库/2000)。

《资料德国外交官看到的南京事件》,大月书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

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教科书制度的概要》,2004年3月。

每年文部科学省面向以有关教科书出版人员为中心的公开的制度说明。每年都能看到微妙的变化,其简略情况登载于http://www.mext.go.jp./menu/shotou/kyoukasho/main3 a2.htm。

文部科学省:《初中学习指导要领(1998年12月)解说·社会篇》,大阪书籍株式会社,1999。

《家永三郎集8 诉讼批判·教科书审定论》,岩波书店,1998。《家永三郎集14 历史教育·教科书诉讼》,岩波书店,1998。

出版劳连教科书对策委员会:《“日本史”“世界史”审定史料集——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与历史教科书》,日本出版劳动工会连合会,1982年11月14日发行。关于1982年的教科书事件,支援家永三郎教科书诉讼的劳动工会调查的审定前后变化的资料。

西尾干二等:《(市贩本)新历史教科书》,扶桑社,2001年6月10日发行。有关“新教科书编撰会”的活动和历史请参见http://www.tsukurukai.com。

俵义文:“儿童与教科书全国组织21世纪”,原出版劳动工会连合会支持家永三郎诉讼的人物的运动团体。http://www.ne.jp/asahi/kyokasho/net21/top f.htm。

小森英二、坂本义和、安丸良夫编《彻底检验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所在:问与答》,岩波书店,2001年6月25日发行。

日本最大的历史专家团体历史学研究会得到其他领域的专家的合作所编写的对“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教科书的批判论文集。历史学研究会的网址是http://wwwsoc.nii.ac.jp/rekiken/。

夏目书房编辑部:《差异——新历史教科书vs迄今的历史教科书》(总讲评 大月隆宽),夏目书房,2001年7月25日发行。

原“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成员,后来以退会的评论家大月隆宽为中心编撰的比较各初中教科书论集,每一个论点中都有引用,使用方便。

小熊英二、上野阳子:《“治愈”的民族主义——草根保守运动的实证研究》,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3。

历史学者对“编撰会”的运动的参与与观察。

波多野澄雄:《通向“历史和解”的路标——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历史问题”》,添谷芳秀、田所昌幸编《日本的东亚构想》,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4。

日本外交史专家敏锐地分析各国的政治背景、为了和解所提的具体建议。

宫嶋博史、李成市、尹海东、林玄弦:《殖民地近代的立场 朝鲜和日本》,岩波书店,2004。这是一本日本与韩国的历史学者通过论述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时代的历史、探索克服本国中心主义历史认识道路的论文集。

三谷博:《日本的历史认识与近邻关系——思考教科书争论的今后》,历史学研究会编《历史学研究》758期,2002年1月,青木书店。以“不能忘记别的人”这一概念为线索在分析民族主义连续性的同时,论述了防止并长期消除反感的恶性循环的途径。

与教科书有关部门的文献仅记载书名、出版社名、最新发行的时间。

1.《新订新的社会6上》,东京书籍,1968年(小学社会科)。

2.《小学社会6上》,教育出版,2002年(小学社会科)。

3.《新的社会6上》,东京书籍,2002年(小学社会科)。

4.《新的社会历史部分》,东京书籍,1972年(中学社会科历史部分)。

5.《新的社会历史》,东京书籍,2002年(中学社会科历史部分)。

6.《详说日本史》,山川出版社,2004年(高中地理历史科日本史B)。

7.《详说世界史》,山川出版社,2004年(高中地理历史科世界史B)。

8.《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第4册,2003。

9.《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 中国历史 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www.pep.com.cn/zglsjc2/index.htm。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世界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二册,2003。

14.《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 世界历史 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www.pep.com.cn/zglsjc2/index.htm。

1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上册·下册,2004。

17.《高级中学课本 历史(试用本)一年级》,上海教育出版社,上册·下册,2002。

18.《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上册·下册,2003。

19.《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1998。

1.日本教材文化研究财团编《关于开发促进日中相互理解的教材的基础研究》,同财团发行,2004。

2.中村哲编著《东亚的历史教科书应如何写——从日、中、韩及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比较谈起》,日本评论社,2004。

3.渡边雅子编著《叙述风格与历史教育——教授法与教科书国际比较》,三元社,2003。

4.杨彪:《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历史与现状》,《日本历史学协会年报》第18号,2003。

5.斋藤一晴:《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新的方向性——以战争记述为中心》,《日本历史学协会年报》第18号,2003。

6.二谷贞夫:《中国 生动与真实的记述》,石渡延男、越田稜编著《世界的历史教科书——11个国家的比较》,明石书店,2002。

7.比较史·比较历史教育研究会编《帝国主义的时代与现在——东亚的对话》,未来社,2002。

8.段瑞聪:《中国的历史教育与日中关系》,《杏林社会科学研究》第15卷第4号,2000。

9.并木赖寿:《中国教科书中的世界与日本》,山内昌之、古田元夫编《日本形象的交错——亚洲太平洋的场所》,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

10.小岛晋治、并木赖寿监译《入门 中国的历史——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明石书店,2001。

11.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小岛晋治等译)《中国的历史——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明石书店,2004。

何义麟:《二·二八事件——“台湾人”形成的民族政治学》,东京大学出版会,2003。

森宣雄:《台湾/日本连锁殖民地主义》,冲击出版会,2001。

李登辉:《台湾的主张》,PHP研究所,1999。

宗像隆幸:《台湾独立运动私记:三十五年之梦》,文艺春秋,1996。

若林正丈:《蒋经国与李登辉》,岩波书店,1997。

田珏主编《大学历史丛书台湾史纲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板垣正:《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汇总》,展转社,2000。

大江志乃夫:《靖国神社》,岩波书店,1984。

国立宗教研究所编《新追悼设施必要吗?》,鹈鹕社,2004。

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立法考查局:《靖国神社问题资料集》,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立法考查局,1976。

小堀桂一郎:《靖国神社与日本人》,PHP出版,1998。

清水美和:《中国为何变得“反日”?》,文艺春秋,2003。

田中伸尚:《靖国的战后史》,岩波书店,2002。

田中伸尚、田中宏、波田永实:《遗族与战后》,岩波书店,1995。

日本遗族会事物局编《日本遗族会的40年》,日本遗族会,1988。

靖国神社编《靖国神社百年史》,资料篇下、事例年表,原书房,1984、1987。

刘杰:《中国人的历史观》,文艺春秋,1999。

波多野澄雄:《遗族的迷走》,细谷千博、入江昭、大芝亮编《作为记忆的珍珠港》,Minerva书房,2004。

石井明等编《日中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交涉——记录与考证》,岩波书店,2003。

奥田安弘、川岛真等著《共同研究中国战后补偿:历史·法·审判》,明石书店,2000。

内海爱子:《从战后补偿思考日本和亚洲》(日本史手册68),山川出版社,2002。

高木建一:《战后补偿的逻辑:怎样倾听受害者的声音》,炼瓦书房新社,1994。

石井明:《背负中国无限的赔偿》,《中央公论》,1987年8月号,第164~171页。

朱建荣:《中国为何放弃赔偿:政策决定过程和对国民的说服》,《外交论坛》,1992年10月,第27~40页。

殷燕军:《中日战争赔偿问题——以中国国民政府的战时和战后对日政策为中心》,茶水书房,1996。

殷燕军:《日中邦交正常化过程的再检验——从日本外务省的公开资料看》,《中国研究月报》第663号(2003年5月),Vol.57 No.5,中国研究所,第15~28页。

孙占坤:《战争与法——对日民间索赔诉讼的历史与法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东瀛求索》2005年度《全球化下的中国与日本:海内外学者的多元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17~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