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0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报告(2022~202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2022-2023)

SSAPID:101-9865-0206-08
ISBN:978-7-5228-189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系统概述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现状,分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针对能源产业、粮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油料作物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安全发展建议,并结合发达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影响与启示,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治理的政策建议。本书认为,我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在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水平自立自强,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经济和产业利益不受威胁和伤害。

相关信息

丛书名:经济安全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张爽;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1]鲍晓华、朱达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差异化效应: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2015年第11期。

[2]段玉婉、刘丹阳、倪红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兼评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

[3]高翔等:《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重大突发事件的经济影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21年第7期。

[4]洪俊杰、商辉:《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

[5]金则杨、靳玉英:《限制性贸易壁垒有助于促进产品出口目的地多样化吗——基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目的地行为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20年第5期。

[6]刘遵义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卢进勇、杨杰、郭凌威:《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7期。

[8]倪红福:《全球价值链中的累积关税成本率及结构:理论与实证》,《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9]施展:《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中信出版集团,2020。

[10]田开兰、杨翠红:《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对双方经济损益的影响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7期。

[11]田开兰等:《两败俱伤:美中贸易关税战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管理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

[12]王孝松、吕越、赵春明:《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以中国遭遇反倾销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13]王孝松、翟光宇、林发勤:《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抑制效应探究》,《世界经济》2015年第5期。

[14]谢申祥、张铭心、黄保亮:《反倾销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15]杨翠红:《全球价值链框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逻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20期。

[16]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17]Amiti,M.et al.,“The Impact of the 2018 Tariffs on Prices and Welfar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9(4):187-210.

[18]Baldwin,R.,Veneables,A.J.,“Spiders and Snakers:Offshoring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2):245-254.

[19]Bown,C.P.,Crowley,M.A.,“Trade Deflection and Trade Depress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1):176-201.

[20]Brakman,S.et al.,“The Turn From Just-in-time to Just-in-case Globalization in and after Times of COVID-19:An Essay on the Risk Re-appraisal of Borders and Buffers”,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Open,2020(1).

[21]Cavallo,A.et al.,“Tariff Pass-through at the Border and at the Store:Evidence from US Trade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nsights,2021(1):19-34.

[22]Chandra,P.,“Impact of Temporary Trade Barriers: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38):24-48.

[23]Chen,Q.et al.,“Distinguishing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World Input-output Table and Quantifying Its Effect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9(3):361-381.

[24]Delis,A.et al.,“The Global Recession and the Shift to Re-shoring:Myth or Realit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9,103:632-643.

[25]Diakantoni,A.et al.,“Accumulating Trade Cos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Global Value Chains”,WTO Staff Working Paper,2017.

[26]Fajgelbaum,P.D.et al.,“The Return to Protectio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0(1):1-55.

[27]Ferrantino,M.J.,“Using Supply Chai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Costs of Non-Tariff Measures(NTMs)and the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tion”,WTO Staff Working Paper,2012.

[28]Flaaen,A.et al.,“The Production Relocation and Price Effects of US Trade Policy:The Case of Washing Machin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0(7):2103-2127.

[29]Gadde,L.E.,Jonsson,P.,“Future Changes in Sourcing Patterns:2025 Outlook for the Swedish Textile Industry”,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9(3).

[30]Gereffi,G.,“What does the COVID-19 Pandemic Teach Us about Global Value Chains?The Case of Medical Suppl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licy,2020(3):287-301.

[31]Kwan,C.H.,“The China-US Trade War:Deep-rooted Causes,Shifting Focus and Uncertain Prospects”,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20(1):55-72.

[32]Lu,Y.et al.,“How Do Exporters Respond to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2):290-300.

[33]Ma,A.C.,Van Assche,A.,“The Role of Trade Costs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Evidence from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Regime”,Word Bank Working Paper,2010.

[34]Sun,H.,“US-China Tech War:Impacts and Prospects”,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2019(2):197-212.

[35]Tu,X.et al.,“US-China Trade Wars:Is Winter Coming for Global Trad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20(2):199-240.

[36]Yang,C.et al.,“Processing Trade Biases 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China”,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5(1):60-76.

[37]Zhang,Y.et al.,“Trade Destruction and Trade Deflection:A Quasi-experiment Based on US-China Tariff War”,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2023. Forthcoming.

[1]安锋等:《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研究》,《国际石油经济》2019年第5期。

[2]陈曦:《中国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双碳”目标了吗?——基于影响因素与理论条件的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3]董聪、王晨、董秀成:《国际产业转移对各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4]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变革路径》,《新经济导刊》2021年第2期。

[5]《京东与美的携手共建数字化采购新生态》,《电器》2022年第4期。

[6]匡立春等:《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年第1期。

[7]李子晨:《未来5年实现碳效率提升35%》,《国际商报》2021年10月25日。

[8]连捷:《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绿色物流发展路径探析》,《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9期。

[9]梁彦:《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10]廖虹云、康艳兵、朱松丽:《碳中和:国际社会在行动》,《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5期。

[11]刘亭亭、赵旭涛:《智能炼化企业建设Ⅰ.炼化一体化的智能化》,《石化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2期。

[12]卢昌彩:《绿色革命与国际合作的范式:“碳达峰、碳中和”与“一带一路”双赢选择》,《决策咨询》2022年第1期。

[13]陆岷峰、徐阳洋:《“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的新特点、新挑战与新对策》,《新疆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4]潘井宝等:《数字化技术与碳排放领域的深度融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年第3期。

[15]《双十一绿色物流:菜鸟全链路减碳》,《绿色包装》2021年第11期。

[16]王路:《中国石油启动三百万吨CCUS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天然气与石油》2022年第2期。

[17]王同良、徐鹏、郝宏娜:《数字化技术助力油气企业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石油科技论坛》2022年第1期。

[18]张伟、游建民:《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19]Althouse,J.,Guarini,G.,Gabriel,J.,“Ecological Macroeconomics in the Open Economy:Sustainability,Unequal Exchange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in a Centerperiphery Model,” Ecological Economics 172(2020).

[20]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Net Zero Emissions Race,2020,eciu.net/netzerotracker.

[21]Zhong,Z.,Zhang,X.,Gao,W.,“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nsferring via Trade: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2020).

[1]陈静彬:《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粮食安全预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求索》2009年第8期。

[2]陈文杰等:《多维数据驱动的粮食安全分析与智能决策系统研究与实践》,《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2021年第6期。

[3]段浩、徐梦:《新基建下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评估与安全预警》,《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年第4期。

[4]付青叶、王征兵:《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4期。

[5]高青松、刘惠玲:《全球供应链深度互嵌下芯片产业关键节点的产业链安全研究》,《经济论坛》2020年第3期。

[6]顾国达、尹靖华:《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测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7]何海燕、梁洁:《贸易摩擦背景下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风险识别研究》,《科技和产业》2021年第3期。

[8]胡令、朱荣花:《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20期。

[9]李乃旭、王浩玮、梅江钟:《基于云物元理论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预警》,《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年第3期。

[10]李政、王思霓:《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研究》,《创新科技》2022年第1期。

[11]梁琪:《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区域治理》2020年第2期。

[12]林星辰、段伟伦、韩晓露:《5G供应链安全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0年第5期。

[13]刘思捷等:《能源电力产业链短期预警方法》,《广东电力》2022年第1期。

[14]刘育金、李春雷:《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国种子安全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5]吕昳苗:《数字供应链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国际援助》2021年第22期。

[16]马恩朴等:《2000—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20年第2期。

[17]门可佩等:《基于AHP-GRA集成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20期。

[18]祁迪、祁华清、樊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2022年第5期。

[19]汤志伟、李昱璇、张龙鹏:《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期。

[30]王国敏、卢婷婷、周庆元:《我国粮食安全综合评价:1978~20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1]文炳洲、陈琛:《中兴事件、核心技术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兼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产业安全》,《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年第2期。

[22]杨建利、雷永阔:《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14年第5期。

[23]杨磊:《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6期。

[24]杨扬、徐新扬:《基于CNN-PSO的跨境供应链风险预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22年第1期。

[25]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第4期。

[26]尹训飞:《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现状与对策》,《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7期。

[27]袁剑琴:《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21年第7期。

[28]曾繁华、吴静:《自主可控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风险及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21年第1期。

[29]张义博:《产业链安全内涵与评价体系》,《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0期。

[30]钟水映、李魁:《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9期。

[31]周观平、易宇:《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可控水平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

[32]Baryannis,G.,Dani,S.,Antoniou,G.,“Predicting Supply Chain Risks Using Machine Learning:The Trade-off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Interpretability”,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9(103):993-1004.

[33]Chu,C.,Park,K.,Kremer,G.E.,“A Glob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An Application of Text-mining to Identify Region-specific Supply Chain Risks”,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20(45).

[34]Clapp,J.et al.,“Viewpoint:The Case for a Six-dimensional Food Security Framework-Science Direct”,Food Policy,2022(106).

[35]Handfield,R.,Sun,H.,Rothenberg,L.,“Assessing Supply Chain Risk for Apparel Production in Low Cost Countries Using Newsfeed Analysis”,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0(6):803-821.

[36]Pham Hanh,“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for Potential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Case Study from Pulp and Paper Industry”,Hanken School of Economics,2021.

[37]Rajagopal,R.,“A Grey-Layered ANP Based Decision Support Model for Analysing Strategies of Resilience in Electronic Supply Chains”,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0(87).

[38]Rohr,V.,Blakley,J.,Loring,P.,“A Framework to Assess Food Security in Regio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1(91).

[1]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2]田文、张亚青、佘珉:《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3期。

[3]王宏强:《产业链重构:概念、形式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4]张二震、戴翔:《疫情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及中国对策》,《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1]本刊编辑部:《我国天然气管网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断块油气田》2022年第1期。

[2]史丹等:《中国能源安全结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温小青:《中国石油进口海上运输通道风险与对策》,《世界海运》2022年第2期。

[4]吴珉颉、孙文宇、祝婧祎:《中国天然气市场202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21年第6期。

[5]武强等:《打造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煤炭学报》2019年第6期。

[6]徐宏伟、徐超、杨兆波:《新形势下对能源安全的分析与思考》,光明网,2020年8月7日,https://theory.gmw.cn/2020-08/07/content_34068551.htm。

[7]宴菲:《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的成因与对应之策》,《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5期。

[8]杨方亮、许红娜:《“十四五”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路径分析》,《中国煤炭》2021年第5期。

[9]袁亮:《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0]张宏等:《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及中国天然气进口路径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年第6期。

[11]张莉等:《中国与全球煤炭行业形势对比分析》,《中国煤炭地质》2021年第S1期。

[12]《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3]《2021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分析》,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220317/20220317A08HOC00.html。

[14]《2021年中国原油行业区域分布现状分析:天津、黑龙江产量超3000万吨》,“中商情报网”百家号,2021年6月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071338902024470。

[15]《全球产业链和能源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煤炭行业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22。

[16]《“十三五”时期中国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11万千米》,中国政府网,2021年8月2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4/content_5632894.htm。

[17]《市场研究:特斯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车家号网站,2020年1月15日,https://chejiahao.autohome.com.cn/info/5476396。

[1]万科、刘耀彬:《电子信息产业国内价值链省域比较优势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年第9期。

[2]万科等:《高技术产业国家价值链网络结构与省域增加值分解——来自电子信息产业的证据》,《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0期。

[3]徐倪妮、郭俊华:《政府补贴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6期。

[4]赵蕾、韦素琼、游小珺:《基于SNA的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21年第4期。

[5]朱华友等:《危机冲击下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韧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研究》2021年第12期。

[1]李珍萍等:《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与分配问题研究》,《系统科学与数学》2022年第12期。

[2]潘锋:《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完善国家医疗物资储备制度体系——访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党委书记于清明》,《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17期。

[3]舒子芳、姚明、向逾:《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医疗器械与耗材的应急储备初探——以重庆10·26事件为例》,《医疗卫生装备》2020年第2期。

[4]谢忠伟:《企业医药物资储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1]罗重谱:《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与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经济纵横》2021年第11期。

[2]马文杰:《中国食用油安全战略转变:国内条件与国际情景》,《中国工程科学》2016年第1期。

[3]王东、王远卓:《货币超发、粮食金融化与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风险》,《保险研究》2021年第7期。

[4]杨京:《2020年中国大豆市场分析》,《粮油市场报》2021年2月20日。

[5]于宏源、李坤海:《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6期。

[1]顾学明、林梦:《全方位构建后疫情时期我国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国际经济合作》2020年第3期。

[2]庞德良等:《后疫情·后安倍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笔谈》,《现代日本经济》2021年第1期。

[3]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李稻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取向》,《改革》2021年第1期。

[4]盛朝迅:《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改革》2021年第2期。

[5]田正:《疫情冲击背景下日本产业链重构政策及影响》,《日本问题研究》2021年第5期。

[6]汪建、刁沛瑶:《日企研发与生产基地跨国转移的趋势及关联性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22年第2期。

[7]张季风:《迈向新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机遇与挑战》,《国际论坛》2020年第3期。

[8]张季风:《“新冠冲击”与后疫情时代的日本经济》,《日本问题研究》2020年第4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张其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2期。

[1]鲍晓华、朱达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差异化效应: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2015年第11期。

[2]段玉婉、刘丹阳、倪红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兼评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

[3]高翔等:《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重大突发事件的经济影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21年第7期。

[4]洪俊杰、商辉:《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四十年回顾与展望》,《管理世界》2018年第10期。

[5]金则杨、靳玉英:《限制性贸易壁垒有助于促进产品出口目的地多样化吗——基于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目的地行为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20年第5期。

[6]刘遵义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卢进勇、杨杰、郭凌威:《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7期。

[8]倪红福:《全球价值链中的累积关税成本率及结构:理论与实证》,《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9]施展:《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中信出版集团,2020。

[10]田开兰、杨翠红:《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对双方经济损益的影响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7期。

[11]田开兰等:《两败俱伤:美中贸易关税战对经济和就业的冲击》,《管理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

[12]王孝松、吕越、赵春明:《贸易壁垒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以中国遭遇反倾销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13]王孝松、翟光宇、林发勤:《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抑制效应探究》,《世界经济》2015年第5期。

[14]谢申祥、张铭心、黄保亮:《反倾销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15]杨翠红:《全球价值链框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逻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20期。

[16]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17]Amiti,M.et al.,“The Impact of the 2018 Tariffs on Prices and Welfar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9(4):187-210.

[18]Baldwin,R.,Veneables,A.J.,“Spiders and Snakers:Offshoring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2):245-254.

[19]Bown,C.P.,Crowley,M.A.,“Trade Deflection and Trade Depress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1):176-201.

[20]Brakman,S.et al.,“The Turn From Just-in-time to Just-in-case Globalization in and after Times of COVID-19:An Essay on the Risk Re-appraisal of Borders and Buffers”,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Open,2020(1).

[21]Cavallo,A.et al.,“Tariff Pass-through at the Border and at the Store:Evidence from US Trade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nsights,2021(1):19-34.

[22]Chandra,P.,“Impact of Temporary Trade Barriers: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38):24-48.

[23]Chen,Q.et al.,“Distinguishing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World Input-output Table and Quantifying Its Effects”,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9(3):361-381.

[24]Delis,A.et al.,“The Global Recession and the Shift to Re-shoring:Myth or Realit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9,103:632-643.

[25]Diakantoni,A.et al.,“Accumulating Trade Cos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Global Value Chains”,WTO Staff Working Paper,2017.

[26]Fajgelbaum,P.D.et al.,“The Return to Protectio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20(1):1-55.

[27]Ferrantino,M.J.,“Using Supply Chai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Costs of Non-Tariff Measures(NTMs)and the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tion”,WTO Staff Working Paper,2012.

[28]Flaaen,A.et al.,“The Production Relocation and Price Effects of US Trade Policy:The Case of Washing Machin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0(7):2103-2127.

[29]Gadde,L.E.,Jonsson,P.,“Future Changes in Sourcing Patterns:2025 Outlook for the Swedish Textile Industry”,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19(3).

[30]Gereffi,G.,“What does the COVID-19 Pandemic Teach Us about Global Value Chains?The Case of Medical Suppl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licy,2020(3):287-301.

[31]Kwan,C.H.,“The China-US Trade War:Deep-rooted Causes,Shifting Focus and Uncertain Prospects”,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20(1):55-72.

[32]Lu,Y.et al.,“How Do Exporters Respond to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3(2):290-300.

[33]Ma,A.C.,Van Assche,A.,“The Role of Trade Costs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Evidence from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Regime”,Word Bank Working Paper,2010.

[34]Sun,H.,“US-China Tech War:Impacts and Prospects”,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2019(2):197-212.

[35]Tu,X.et al.,“US-China Trade Wars:Is Winter Coming for Global Trad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20(2):199-240.

[36]Yang,C.et al.,“Processing Trade Biases 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China”,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5(1):60-76.

[37]Zhang,Y.et al.,“Trade Destruction and Trade Deflection:A Quasi-experiment Based on US-China Tariff War”,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2023. Forthcoming.

[1]安锋等:《中国传统燃油汽车退出时间表研究》,《国际石油经济》2019年第5期。

[2]陈曦:《中国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双碳”目标了吗?——基于影响因素与理论条件的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3]董聪、王晨、董秀成:《国际产业转移对各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深圳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4]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变革路径》,《新经济导刊》2021年第2期。

[5]《京东与美的携手共建数字化采购新生态》,《电器》2022年第4期。

[6]匡立春等:《人工智能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石油勘探与开发》2021年第1期。

[7]李子晨:《未来5年实现碳效率提升35%》,《国际商报》2021年10月25日。

[8]连捷:《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绿色物流发展路径探析》,《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9期。

[9]梁彦:《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和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10]廖虹云、康艳兵、朱松丽:《碳中和:国际社会在行动》,《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5期。

[11]刘亭亭、赵旭涛:《智能炼化企业建设Ⅰ.炼化一体化的智能化》,《石化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2期。

[12]卢昌彩:《绿色革命与国际合作的范式:“碳达峰、碳中和”与“一带一路”双赢选择》,《决策咨询》2022年第1期。

[13]陆岷峰、徐阳洋:《“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的新特点、新挑战与新对策》,《新疆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14]潘井宝等:《数字化技术与碳排放领域的深度融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年第3期。

[15]《双十一绿色物流:菜鸟全链路减碳》,《绿色包装》2021年第11期。

[16]王路:《中国石油启动三百万吨CCUS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天然气与石油》2022年第2期。

[17]王同良、徐鹏、郝宏娜:《数字化技术助力油气企业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石油科技论坛》2022年第1期。

[18]张伟、游建民:《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19]Althouse,J.,Guarini,G.,Gabriel,J.,“Ecological Macroeconomics in the Open Economy:Sustainability,Unequal Exchange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in a Centerperiphery Model,” Ecological Economics 172(2020).

[20]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Net Zero Emissions Race,2020,eciu.net/netzerotracker.

[21]Zhong,Z.,Zhang,X.,Gao,W.,“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nsferring via Trade: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2020).

[1]陈静彬:《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粮食安全预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求索》2009年第8期。

[2]陈文杰等:《多维数据驱动的粮食安全分析与智能决策系统研究与实践》,《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2021年第6期。

[3]段浩、徐梦:《新基建下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评估与安全预警》,《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20年第4期。

[4]付青叶、王征兵:《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4期。

[5]高青松、刘惠玲:《全球供应链深度互嵌下芯片产业关键节点的产业链安全研究》,《经济论坛》2020年第3期。

[6]顾国达、尹靖华:《非传统安全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安全水平的测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7]何海燕、梁洁:《贸易摩擦背景下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风险识别研究》,《科技和产业》2021年第3期。

[8]胡令、朱荣花:《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20期。

[9]李乃旭、王浩玮、梅江钟:《基于云物元理论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预警》,《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0年第3期。

[10]李政、王思霓:《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研究》,《创新科技》2022年第1期。

[11]梁琪:《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区域治理》2020年第2期。

[12]林星辰、段伟伦、韩晓露:《5G供应链安全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0年第5期。

[13]刘思捷等:《能源电力产业链短期预警方法》,《广东电力》2022年第1期。

[14]刘育金、李春雷:《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我国种子安全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5]吕昳苗:《数字供应链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国际援助》2021年第22期。

[16]马恩朴等:《2000—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地理学报》2020年第2期。

[17]门可佩等:《基于AHP-GRA集成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20期。

[18]祁迪、祁华清、樊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统计与决策》2022年第5期。

[19]汤志伟、李昱璇、张龙鹏:《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期。

[30]王国敏、卢婷婷、周庆元:《我国粮食安全综合评价:1978~20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1]文炳洲、陈琛:《中兴事件、核心技术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兼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产业安全》,《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年第2期。

[22]杨建利、雷永阔:《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测度及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14年第5期。

[23]杨磊:《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6期。

[24]杨扬、徐新扬:《基于CNN-PSO的跨境供应链风险预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22年第1期。

[25]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第4期。

[26]尹训飞:《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现状与对策》,《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7期。

[27]袁剑琴:《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21年第7期。

[28]曾繁华、吴静:《自主可控视角下中国半导体产业链风险及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21年第1期。

[29]张义博:《产业链安全内涵与评价体系》,《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0期。

[30]钟水映、李魁:《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9期。

[31]周观平、易宇:《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可控水平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21年第11期。

[32]Baryannis,G.,Dani,S.,Antoniou,G.,“Predicting Supply Chain Risks Using Machine Learning:The Trade-off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Interpretability”,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9(103):993-1004.

[33]Chu,C.,Park,K.,Kremer,G.E.,“A Glob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An Application of Text-mining to Identify Region-specific Supply Chain Risks”,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20(45).

[34]Clapp,J.et al.,“Viewpoint:The Case for a Six-dimensional Food Security Framework-Science Direct”,Food Policy,2022(106).

[35]Handfield,R.,Sun,H.,Rothenberg,L.,“Assessing Supply Chain Risk for Apparel Production in Low Cost Countries Using Newsfeed Analysis”,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0(6):803-821.

[36]Pham Hanh,“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Early Warning Indicators for Potential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Case Study from Pulp and Paper Industry”,Hanken School of Economics,2021.

[37]Rajagopal,R.,“A Grey-Layered ANP Based Decision Support Model for Analysing Strategies of Resilience in Electronic Supply Chains”,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0(87).

[38]Rohr,V.,Blakley,J.,Loring,P.,“A Framework to Assess Food Security in Regio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21(91).

[1]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2]田文、张亚青、佘珉:《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3期。

[3]王宏强:《产业链重构:概念、形式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4]张二震、戴翔:《疫情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及中国对策》,《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1]本刊编辑部:《我国天然气管网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断块油气田》2022年第1期。

[2]史丹等:《中国能源安全结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温小青:《中国石油进口海上运输通道风险与对策》,《世界海运》2022年第2期。

[4]吴珉颉、孙文宇、祝婧祎:《中国天然气市场202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21年第6期。

[5]武强等:《打造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煤炭学报》2019年第6期。

[6]徐宏伟、徐超、杨兆波:《新形势下对能源安全的分析与思考》,光明网,2020年8月7日,https://theory.gmw.cn/2020-08/07/content_34068551.htm。

[7]宴菲:《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的成因与对应之策》,《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5期。

[8]杨方亮、许红娜:《“十四五”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路径分析》,《中国煤炭》2021年第5期。

[9]袁亮:《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0]张宏等:《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及中国天然气进口路径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年第6期。

[11]张莉等:《中国与全球煤炭行业形势对比分析》,《中国煤炭地质》2021年第S1期。

[12]《中国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3]《2021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分析》,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220317/20220317A08HOC00.html。

[14]《2021年中国原油行业区域分布现状分析:天津、黑龙江产量超3000万吨》,“中商情报网”百家号,2021年6月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071338902024470。

[15]《全球产业链和能源供应链重构对我国煤炭行业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22。

[16]《“十三五”时期中国天然气管道总里程达11万千米》,中国政府网,2021年8月2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4/content_5632894.htm。

[17]《市场研究:特斯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车家号网站,2020年1月15日,https://chejiahao.autohome.com.cn/info/5476396。

[1]万科、刘耀彬:《电子信息产业国内价值链省域比较优势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年第9期。

[2]万科等:《高技术产业国家价值链网络结构与省域增加值分解——来自电子信息产业的证据》,《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年第10期。

[3]徐倪妮、郭俊华:《政府补贴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6期。

[4]赵蕾、韦素琼、游小珺:《基于SNA的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贸易网络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21年第4期。

[5]朱华友等:《危机冲击下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韧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研究》2021年第12期。

[1]李珍萍等:《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与分配问题研究》,《系统科学与数学》2022年第12期。

[2]潘锋:《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完善国家医疗物资储备制度体系——访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党委书记于清明》,《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第17期。

[3]舒子芳、姚明、向逾:《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医疗器械与耗材的应急储备初探——以重庆10·26事件为例》,《医疗卫生装备》2020年第2期。

[4]谢忠伟:《企业医药物资储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1]罗重谱:《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与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经济纵横》2021年第11期。

[2]马文杰:《中国食用油安全战略转变:国内条件与国际情景》,《中国工程科学》2016年第1期。

[3]王东、王远卓:《货币超发、粮食金融化与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风险》,《保险研究》2021年第7期。

[4]杨京:《2020年中国大豆市场分析》,《粮油市场报》2021年2月20日。

[5]于宏源、李坤海:《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6期。

[1]顾学明、林梦:《全方位构建后疫情时期我国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国际经济合作》2020年第3期。

[2]庞德良等:《后疫情·后安倍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笔谈》,《现代日本经济》2021年第1期。

[3]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李稻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取向》,《改革》2021年第1期。

[4]盛朝迅:《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展的思路与策略》,《改革》2021年第2期。

[5]田正:《疫情冲击背景下日本产业链重构政策及影响》,《日本问题研究》2021年第5期。

[6]汪建、刁沛瑶:《日企研发与生产基地跨国转移的趋势及关联性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22年第2期。

[7]张季风:《迈向新时代的中日经济关系:机遇与挑战》,《国际论坛》2020年第3期。

[8]张季风:《“新冠冲击”与后疫情时代的日本经济》,《日本问题研究》2020年第4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张其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