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5

新中国巩固国防的理论与实践图书

SSAPID:101-9805-8631-23
ISBN:978-7-5097-661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确保民族生存,重视国防战略运筹、进行国防建设、开展必要的国防斗争是当今世界各国忧患意识的重要表征和应对危机的必然选项,而且,由于尚未实现国家统一、与周边国家在陆上海上存在领土争端,又面临大国加大力度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的特殊形势,中国国家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正在增大。因而,系统地梳理新中国巩固国防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及规律,以资借鉴,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房功利
编 辑:许玉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2 中国军事

 后记

 绪论 研究新中国巩固国防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一 国防及国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一)国防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二)国防仍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 一项回应“中国威胁论”的必要工作

 第一章 “边打边建,联苏抗美”

  第一节 走上执政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防观

   一 对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来说,国防不可不有

   二 强大国防的根本在于建立并保持一支强大的国防军

   三 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四 国防建设必须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五 建设强大国防的目的在于抵御外敌入侵,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国防斗争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联苏抗美”的国防战略思路

   一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中苏结盟

   二 两个同盟条约的比较

   三 “联苏抗美”国防战略思路的实践意义

  第四节 抗美援朝战争与国防战略思想的丰富

   一 入朝参战前的战略预置

   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国防战略运筹

    1.采“志愿军”之名,在法理上不给敌对国家以扩大战争的口实

    2.量体裁衣,建立并实施符合抗美援朝战争特点的国民动员机制

    3.科学确定战争目标,努力使战争“局部化”、“地方化”

   三 国防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要赢得现代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有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实现国防现代化

    2.战争的胜利不仅直接取决于前线,更取决于后方,取决于后勤

    3.全民办国防

    4.积极防御是中国军事战略的基石

 第二章 战略出台:积极防御

  第一节 保卫祖国战略方针的提出

   一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

   二 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升级

   三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敌情的判断

    1.只要存在帝国主义,就不能丧失对战争的警惕

    2.中国安全的最大隐患是美帝国主义的现实威胁

    3.突然袭击是美帝国主义最有可能使用的发动战争的手段,我们必须做到常备不懈

   四 重要推动力量——自主意识增强

  第二节 保卫祖国战略方针论析

   一 基本精神

    1.立足防御

    2.军事服从政治并服务政治

    3.主动积极,防攻结合

    4.全面筹划,重点建设

   二 理论特色

   三 历史地位

  第三节 贯彻保卫祖国战略方针的实践

   一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国防建设

    1.调整国防和军队领导体制

    2.减少部队员额,军力建设突出重点

    3.自力更生,有重点地开始常规武器生产和科研

    4.立足自卫,研发威慑武器

    5.后备力量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二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国防军事斗争

    1.两次台海危机

    2.中印边境自卫防御作战

 第三章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与实践(上)

  第一节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的形成

   一 大国关系的转换对国防战略方向调整的影响

   二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新判断

   三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的确立过程

    1.由“整军备战”到“备战整军”

    2.从临战危机到举国临战战略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临战战略思想总结与评析

   一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第三节 战略重点的调整:由抵御美苏到联美抗苏

   一 影响战略调整的基本因素

    1.军事威胁北重于南的安全环境现实为战略重点调整提供了基本依据

    2.苏、美不同的外交政策取向坚定了中国联美抗苏的决心

    3.地缘政治变化给中国战略方向调整提供了突破口

   二 因势利导,启动战略调整的艺术

   三 从“一条线”战略构想到联美抗苏战略格局形成

   四 战略调整的思想价值

 第四章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与实践(下)

  第一节 举国临战战略思想的贯彻与实践

   一 全国大备战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

    1.基本过程

    2.全国大备战的主要特征

   二 全国大备战的重要成就

    1.适应现代条件下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建立起独立的核反击力量

    2.针对脆弱的战争支持系统,集中力量建设了国家战略大后方

    3.根据反侵略作战需要,全面加强了国防工程和战场建设

    4.演练了社会动员体制,强化了全民的国防观念

   三 全国大备战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

  第二节 两场军事行动引发的新思考

   一 西沙之战

   二 中越边境自卫防御作战

  第三节 国防谋略新思想的萌芽

   一 国防战线整顿和初步改革

    1.努力消除各种隐患,着力恢复人民军队优良传统

    2.重新确立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目标

    3.建立党的领导和国家领导相统一的国防新体制

    4.着眼于战略需要,加强武器装备和边海防建设

   二 从战略视角看国防战线整顿和初步改革的意义

 第五章 立足和平时期建设增强现代战争自卫能力

  第一节 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

   一 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提出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认识奠定了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理论基础

    2.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国防建设现状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现实要求

   二 历史关头的抉择——中央军委扩大会议(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

  第二节 国防战略目标的深化与发展

   一 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标准的安全观

   二 确立符合时代主题要求的战略重点

   三 确立新历史条件下的国防斗争手段

   四 确立“应付和打赢局部战争”军事斗争准备立足点

  第三节 国防战线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 重视质量建军的军队改革与建设

    1.百万大裁军与体制改革

    2.深化教育训练改革,加强军事理论研究对部队建设的牵引作用

    3.以改革为动力,加速后勤保障现代化建设

    4.军队政治工作确立起“两个服务”、“四个保证”的明确目标

   二 稳步推进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三 开拓前进的国防科技工业

   四 开辟以法治军、依法治国防之路

  第四节 新战略指导下的国防斗争

   一 立足有备,伐谋促和

   二 “3·14”海战

    1.“3·14”海战的基本过程

    2.“3·14”海战的深刻内涵

    3.“3·14”海战的意义

 第六章 不断增强国防实力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一节 战略环境的改变对国防战略运筹的新要求

   一 “冷战”结束后的中国国防安全问题

    1.“天平的失衡”——世界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国防安全的新挑战

    2.祖国统一大业面临极严重威胁

    3.南海形势的新变数

   二 战争形态的变化——海湾战争引起中国军界高度关注

  第二节 呼应世界军情和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

   一 制定与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1.关于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分析与判断

    2.关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3.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准备

   二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精要探析

    1.强调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在继承中求创新、求发展

    2.强调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大局下行动,一切行动的结果要有利于大局

    3.强调实施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就是要做到军事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始终立于主动之地、不败之地

    4.强调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实质就是使中国军事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摆脱在未来的局部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第三节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坚定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一 迎难而上,在新军事变革中求发展

    1.新军事变革与军事变革的挑战性

    2.战胜挑战的国防建设谋略

   二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迈出坚实步伐

    1.武器装备建设硕果累累*

    2.编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精兵、合成、高效”型军队渐露雏形

    3.军队科技素质大大改善,科技练兵成效显著

  第四节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谋新形势下治军经武之道

   一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为“打得赢”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 经济国防互动,寓兵于民进入更高层次

   三 着力于军事法规建设和军事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

   四 确立新使命,牵引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

  第五节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一 反对分裂、遏制“台独”

   二 发展交往,扩大合作——军事外交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七章 现实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 挑战国防安全的新因素

   一 冷战结束后,中国安全面临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二 三股势力成为危害中国国防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 台湾问题仍是中国国防安全面临的关键挑战

   四 国防实力与战略边疆的扩大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五 经济实力、人才及国民科技素质仍构成国防建设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赢得挑战的理性思考

   一 把军事外交置于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加大力度,全方位展开

   二 重视同三股势力的斗争: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边疆建设

   三 依据国家发展利益安全需要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标准,制定国防、军队建设方略

   四 把国家战略能力建设置于重要地位

   五 贯彻习主席指示,坚定不移实现强军目标

 结论

  第一节 新中国巩固国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特点及经验

  第二节 面向未来,历史需要跨越

   一 观念的跨越

   二 战略内容的跨越

   三 战略手段的跨越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猖獗以及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国家安全问题仍是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确保民族生存,重视国防战略运筹、进行国防建设、开展必要的国防斗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忧患意识的重要表征和应对危机的必然选项,中国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尚未实现国家统一、与周边国家在陆上海上存在领土争端,又面临大国加大力度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的特殊形势,中国国家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正在增大。因而,系统地梳理新中国巩固国防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及规律,以资借鉴,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战士出版社,1981。

5.《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战士出版社,1982。

6.《列宁全集》第26卷、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邓小平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

20.刘炎编《周恩来早期文集》(上、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1.《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22.《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3.《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24.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编《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25.《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

26.《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9~1950)》,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2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1988。

3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

3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3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3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海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87。

3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国防工业》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40.《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民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2.王振西主编《世界军事年鉴》(1988),解放军出版社,1989。

43.王振西主编《世界军事年鉴》(1991),解放军出版社,1991。

44.于新阜主编《世界军事年鉴》(1992),解放军出版社,1992。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政府白皮书》(1、2),外文出版社,2000。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政府白皮书》(3),外文出版社,2002。

47.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

48.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下),人民出版社,1999。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年谱组编《毛泽东军事年谱(1927~1958)》,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52.廖国良、李士顺、徐焰:《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5.侯树栋主编《邓小平国防理论研究》,学习出版社,1999。

56.张全启主编《邓小平国防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7.刘鸿基、范震江、罗海曦:《邓小平国防建设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

58.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

59.《彭德怀传》编写组编《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60.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战略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61.朱成虎、张伊宁、孙科佳、蔡仁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12。

6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编《战争与战略理论集粹》,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63.王普丰等:《现代国防论》,重庆出版社,1993。

64.聂全林主编《国防环境与未来国防》,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65.陈维民、张景敏:《时代的抉择》,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66.马保安主编《战略理论学习指南》,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

6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68.张万年主编《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69.赵文飞、龚维松、赵青海编著《大国角逐——20世纪的国际政治图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0.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71.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新华出版社,1995。

73.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4.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时事出版社,2000。

75.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1~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76.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

77.邓华:《论抗美援朝战争的作战指导》,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78.刘宏煊主编《抗美援朝研究》,人民出版社,1990。

79.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80.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81.金鑫、徐晓萍编著《中国问题报告——影响新世纪中国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浦东电子出版社,2002。

82.《学习时报》编辑部编《高层访谈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83.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第3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84.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85.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87.于化民、胡哲峰:《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88.张伊宁主编《邓小平军事理论》,解放军出版社,1999。

89.楼耀亮:《地缘政治与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90.宫玉振:《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91.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92.周文琪:《美国对华战略纵横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93.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4.林军:《中苏关系(1689~198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95.邱石编《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96.林志坚主编《新中国要事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97.陈先义主编《大裁军》,长征出版社,1998。

98.李同成主编《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文汇出版社,2003。

99.曹保健、郭富文:《面对太平洋的沉思——海洋意识与国防》,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100.房宁:《新帝国主义时代与中国战略》,北京出版社,2003。

101.梁月槐主编《外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教程》,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102.熊光楷:《国际战略与新军事变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3.沈伟光主编《论中国军事变革》,新华出版社,2003。

104.张相元主编《海湾战争纵览》,海潮出版社,1992。

105.岳岚主编《高技术战争与现代军事哲学》,解放军出版社,2000。

106.盛洪生、杨泽伟、秦小轩:《武力的边界——21世纪前期武装冲突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

107.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

108.张文木:《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09.〔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李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110.〔美〕阿兰·内文斯编《和平战略·肯尼迪言论集》(内部读物),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111.〔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册),伍任译,商务印书馆,1979。

112.〔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谭朝洁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

113.〔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陈瑶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114.〔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俞金戈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5.〔美〕威廉·伯尔:《基辛格秘录》,庞伟译,远方出版社,1999。

116.〔美〕约翰·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程宗家译,北京出版社,1982。

117.〔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艾森豪威尔传》(下),徐问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8.〔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于滨、谈锋、蒋伟明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

119.〔美〕迈奇欧·卡库、丹力尔·阿克斯洛德:《美国五角大楼核作战计划揭密》,王仲春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20.〔美〕道格拉斯·默里、保罗·维奥蒂主编《各国防务政策之比较研究》,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

121.〔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柯雄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

122.〔美〕扎勒米·哈利勒扎德等:《美国与亚洲:探索美国的新战略和兵力态势》(中文),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123.〔美〕迈克尔·奥汉隆:《高科技与新军事革命》,王振西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

12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8。

125.〔美〕帕特里克·奥沙利文等:《战争地理学》,荣旻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

126.〔苏〕尼基塔·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上、下卷),赵绍棣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127.〔美〕斯特罗勃·塔尔伯特编译《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

128.〔苏〕沙夫罗夫主编《局部战争今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解放军出版社,1984。

129.〔英〕彼得·琼斯、西安·凯维尔:《中苏关系内幕纪实》,郭学德、朱耀先、黄飚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130.〔英〕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131.〔印度〕尼兰詹·普拉沙德:《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汇苓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132.〔日〕伊藤宪一:《国家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13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3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1964。

134.〔英〕利德尔·哈特:《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

135.〔法〕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Edited by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9,Vol.9,The Far East:China,1974.

2.Edited by June Teufel Dreyer,Chinese Defense and Foreign Policy,Paragon House,1989.

3.Douglas Pike,The Soviet Union and Vietnam,Westview,1987.

4.Daniel Tretiak,“China’s Vietnam War and Its Consequences”,China Quarterly,December 1979.

5.Edited by Gerald Segal and William T.Tow,Chinese Defence Policy,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4.

6.Douglas Pike,People’s Army of Vietnam,Brassey’s Defence Publishers Ltd.,1986.

7.John Wilson Lewis and Xue Litai,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Alice Langley Hsieh,Communist China’s Strategy in the Nuclear Era,The RAND Corporation,1962.

9.David G.Muller,Jr.,China as a Maritime Power,Westview Press,1983.

10.Edited by John J.Weltman,Michael Nacht and George H.Quester,Challenges to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1990s,Plenum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