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5

大学生就业实验经济学研究图书

An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Beijing Graduates’Job Selection

SSAPID:101-9755-3192-27
ISBN:978-7-5097-5001-8
DOI:
ISSN:

[内容简介] 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书应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就业选择实验经济学实验设计和综合数据分析,以及对应用实验经济学进行的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冯咏梅;王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前言

 第一篇 实验理论

  第一章 实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一 实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实验经济学的产生

     1.产生的背景

     2.价值诱导理论

     3.实验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验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发展过程

    (三)实验经济学的特点

     1.实践方面的特点

     2.理论基础

     3.实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

     1.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区别

     2.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

   二 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一)经济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1.实验条件:理论模型与真实世界

     2.有效激励参试人员

     3.无偏性(Unbiasedness)

    (二)实验设计

     1.创建实验条件

     2.实验说明

     3.实验软件的操作方法

     4.测试性实验

 第二篇 实验分析

  第二章 2008年大学生就业实验经济学分析

   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

   二 实验经济学的优点

   三 实验系统设计

    1.基本原理

    2.实验目标

    3.实验设计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OOP)

     (2)系统结构

     (3)系统评价分类指标

      ①竞争力指数

      ②收回年限指数

      ③财富指数

      ④可信指数

      ⑤就业指数

     (4)系统评价总体指标

    4.参试人员的选择

    5.报酬的支付

   四 系统实现及运行情况

    1.系统数据结构

    2.系统运行流程

    3.实验主要接口

   五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三章 2009年大学生就业实验经济学分析

   一 北京大学生就业背景

   二 实验设计原则

    (1)利益偏好的非饱和性(Non-satiation of Preferences)

    (2)显著性(Saliency)

    (3)支配性(Dominance)

    (4)隐私(Privacy)

    (5)平行性(Parallelism)

   三 实验分析

    1.心理底限

    2.期望起薪

    3.乐观起薪

    4.选择工作时的首要依据

    5.目标地域

   四 实验经济学研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第四章 2010年大学生就业实验经济学分析

   一 实验运行结果

   二 实验分析

    1.心理底限

    2.期望起薪

    3.乐观起薪

    4.选择工作时的首要依据

    5.目标地域

   三 小结

  第五章 2011年大学生就业实验经济学分析

   一 分析背景

    1.大学生就业现状

    2.研究目的

    3.研究手段

   二 数据概述

    1.数据介绍

    2.分析思路

   三 数据分析

    1.已就业人员的数据基本情况分析

     (1)已就业人员的专业对口情况

     (2)已就业人员的行业与薪酬水平分析

     (3)是否就业人员中男女人数情况

     (4)已就业人员中就业地点分布状况

     (5)就业地点和户籍所在地的交叉分析

    2.性别、专业及预期差异情况对是否有继续深造打算的影响程度

    3.个人能力和自信心对就业情况、收入及发展的影响

     (1)自信心对薪金状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能力对薪金状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四 结论及建议

    1.专业对口问题

    2.就业地点问题

    3.继续深造问题

    4.就业策略问题

 第三篇 实验综合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选择实验的设计、运行与结果分析

   一 引言

   二 大学生就业选择实验的设计

    1.指导思想和目标

    2.基本结构

     (1)人员结构

     (2)系统结构

    3.实验环境

     (1)软件开发环境

     (2)软件运行环境

     (3)实验人文环境

   三 大学生就业选择实验的运行情况

    1.后台管理运行情况

    2.实验组织人员部分的运行管理

     (1)实验启动

     (2)实验过程控制

     (3)实验例外控制

    3.参试人员部分的运行情况

    4.实验报酬方法

   四 大学生就业选择实验的结果分析

    1.个人基本信息数据结果分析

     (1)几种费用及预期收回投资年限(见表6-1)

     (2)费用来源(见表6-2)

     (3)生源(见表6-3)

     (4)家庭收入(见表6-4)

    2.三种起薪数据结果分析

    3.其他数据结果分析

   五 小结

  第七章 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引导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成果及分析

    1.就业率为90%下的就业意向分析

    2.就业率为70%下的就业意向分析

    3.就业率为50%下的就业意向分析

   四 结论和对策建议

  第八章 基于异质性微观主体就业政策的实验研究

   一 引言

    1.高校毕业生就业阻滞的现实与基本原因

    2.制度变迁与政策沿革

   二 相关理论基础与政策制定依据

    1.理论基础

     (1)就业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2)职业搜寻模型和分析方法

    2.政策依据

    3.简单评析

   三 实验设计、运行与结果分析*

    1.实验经济学原理

    2.实验的设计与运行

    3.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

   四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1.基本结论

    2.政策建议

   附录 实验经济学实验数据分析

    Ⅰ.第一批第一轮数据初步分析的统计分析结论

    Ⅱ.第一批第二轮数据初步分析的统计分析结论

    Ⅲ.第一批第三轮数据初步分析的统计分析结论

    Ⅳ.第二批第一轮数据初步分析的统计分析结论

    Ⅴ.第二批第二轮数据初步分析的统计分析结论

    Ⅵ.数据初步分析1-3的统计分析结论

    Ⅶ.第三批数据初步分析的统计分析结论

 第四篇 实验思考

  第九章 应用实验经济学的思考

   一 实验经济学分析

    (一)广义的实验经济学分析

     1.统计调查问卷分析

     2.方差分析

     3.非参数估计分析

     4.系统仿真分析

     5.系统动力学分析

    (二)狭义的实验经济学分析

   二 应用实验经济学的要点

    1.确定研究的内容

    2.确定实验方案

    3.确定实验对象

    4.对实验对象的培训

    5.实验后的座谈

    6.实验结果验证

    7.环境模拟

    8.实验软件开发

    9.实验结果经济学分析

   三 实验经济学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书应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就业选择实验经济学实验设计和综合数据分析,以及对应用实验经济学进行的思考。

[1]董志勇:《实验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杜宽旗、蒙肖莲:《股票价格时间序列的隐藏瞬时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3]杜宁华:《实验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甘小丰:《中国保险业效率结构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5]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金学军、杨晓兰:《实验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8]林秀梅、王磊:《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9]Smith V.,“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 1962,70,pp.111-137.

[10]Smith V.,“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Winter,pp.113-131.

[11]Smith V.,“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1982,pp.923-955.

[1]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009中国经济形势》,http://www.eol.cn/mian_shi_4350/20081 218/t20081218_348211.shtml。

[3]《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http://news.e21.cn/html/2009/jyzd/201/20090611111604_1244690164401677025.htm。

[4]Smith V.,“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pp.111-137.

[5]Smith V.,“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inter,1994,pp.113-131.

[6]Smith V.,“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1982,pp.923-955.

[7]Smith V.,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acmillan Press Inc.,1987.

[1]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黄涛:《博弈论教程:理论·应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4]郑耀东、蔡骞:《ASP.NET网络数据库开发实例精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Smith V.,“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 1962,70,pp.111-137.

[6]Smith V.,“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1982,pp.923-955.

[7]Smith V.,“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Winter,pp.113-131.

[1]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美〕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论文集》,李建标等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http://news.e21.cn/html/2009/jyzd/201/20090611111604_1244690164401677025.htm。

[4]《2009中国经济形势》,http://www.eol.cn/mian_shi_4350/20081218/t20081218_348211.shtml。

[5]Smith V.,“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1962,pp.111-137.

[6]Smith V.,“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Winter,1994,pp.113-131.

[7]Smith V.,“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ember 1982,pp.923-955.

[8]Smith,V.,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acmillan Press Inc.,1987.

[1]Tengs,Tammy O. and Graham,John D.,“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Haphazard Social Investments in Life-saving”,In Robert W.Hahn,ed.,Risks,Costs and Lives Saved,1996,p.167.

[2]Thaler,Richard,“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pp.39-60.

[3]Thaler,R.,“The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Conference Handbook:Comments on Simon,on Einhorn and Hogarth,and on Tversky and Kahneman”,In R.Hogarth and M.Reder,Rational Choice: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95-100.

[4]Thiele S. and C.Weiss,“Consumer Demand for Food Diversity:Evidence from Germany”,Food Policy,28,2003,pp.99-115.

[5]Tirole,J.,“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Econometrica,53,1985,pp.1499-1528.

[6]Tversky,A.,Slovic P.,Kahneman,D.,“The Causes of Preference Revers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0,1990,pp.204-217.

[7]Tversky,A. and Kahneman,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In D.Kahneman,P.Slovic,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p.3-20.

[8]Tversky,A. and Kahneman,D.,“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In R.Hogarth and M.Reder,Rational Choice: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pp.1-23.

[9]Tversky,A. and Kahneman,D.,“Loss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1991,pp.1039-1061.

[10]Young,Jeffrey T.,Economics as a Moral Scienc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dam Smith”,Edward Elgar:Cheltenham,1997.

[1]蔡国庆:《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2期。

[2]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李玉龙:《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第33期。

[4]李育红:《目前就业面临的形势》,《新西部》2007年第12期。

[5]刘永君、李宇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概述》,《经济师》2007年第6期。

[6]龙庆华、宋余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第9期(中旬刊)。

[7]向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新角度》,《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上旬刊)。

[8]许晓辉、郭安宁、冮勇、刘伟:《大学生预见就业不确定性认知形式及其特点》,《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薛亚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分析与就业心理指导》,《心理》2007年第1期。

[10]虞鲲:《我国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分析》,《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第12期。

[11]Akerlof G.,“The Economics of Illusion”,Economics and Politics,1989,Spring,pp.1-15.

[12]Becker G.,“Irrational Behavior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February 1962,pp.1-13.

[13]Smith,V.,“Experimental Economics:Induced Value Theory 1989”,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Vol.66,No.2.

[14]Smith Vernon,Papers in Experimental Econom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b.

[1]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葛新权、王国成:《博弈实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4]李雪松、Heckman:《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5]王国成:《基于实验方法的经济行为特征研究:当代经济学发展新特点》,《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6]王国成:《经济行为基本特征的假设检验与实证逻辑》,《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7]岳昌君、丁小浩、文东茅:《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8]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9]Stigler,G.,“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9,June 1961,pp.213-225.

[10]Acemoglu,D.,“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vember 1998,pp.1055-1089.

[11]Bowles S.,Microeconomics:Behavior,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12]Falk Armin,Ernst Fehr,“Why Labour Market Experiments?”,Labour Economics,10,2003,pp.399–406.

[13]Heckman J.,“Micro Data,Heterogenei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y:Nobel Lectur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9(4),2001,pp.673-748.

[14]Julian R.Betts,“What do Students Know about Wages?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31,No.1,1996,pp.27-56.

[15]Kahneman D.,“Maps of Bounded Rationality:Psychology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6),December 2003,pp.1449-1475.

[16]McCall,J.J.,“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Optimal Stopping Rules”,Journal of Business,Vol.38,1965,pp.300-317.

[17]Smith V.,“Constructivist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n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3(3),June 2003a,pp.465-508.

[18]Smith,V.,“Experimental Methods in Economics”,Encyclopedia of Cognitive Science,Lynn Nadel(ed-in chief),Nature Publishing Group,Macmillan Publishing,New York,2003b,pp.107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