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3

强国之道图书

The Road toward a Strong Nation: Destroyments and Establishments in the Fiscal Rule of Law

SSAPID:101-9696-0538-66
ISBN:978-7-5097-548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财税法注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怎样才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使财税法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法是一门富有活力、充满智慧的“理财之法”,财税法治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强国之道”!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剑文
编 辑:宋超;郭烁;于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后记

 一 导论

  一 导论

 二 文献述评

  二 文献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三 财税法治的理论溯源与价值定位

  三 财税法治的理论溯源与价值定位

   (一)财税法的学科属性:公共财产法

    1.财税法成其为公共财产法的原因

    2.公共财产法意义上的财税法的贡献

    3.公共财政语境中的公共财产法

   (二)财税法的精神内核:控权与保障纳税人权利

    1.私人财产课税理论的基础

     (1)税法行政权力关系说的革新

     (2)税收债权债务关系理论的确立

     (3)私人财产课税的宪法基础

    2.财税法治的权利扶持作用

     (1)税权二元结构的塑造

     (2)对私人财产的双重保护体系

    3.纳税人权利保护机制的实现

     (1)构建权利体系:聚焦纳税人之诚实推定权

     (2)优化纳税服务:权利保护的最佳诠释

   (三)财税法的功能意涵:收入分配正义

    1.作为公平的正义: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价值探索

     (1)收入分配的思想和理论中的价值归纳

     (2)我国收入分配实践的价值提炼

     (3)分配正义的内涵解析

    2.财税法的分配正义观

     (1)财税法与分配正义的价值关联

     (2)财税法的制度功效

    3.财税法治框架内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

 四 国家与纳税人:以民为本和良法善治

  四 国家与纳税人:以民为本和良法善治

   (一)财政民主的构建

    1.宪治视角下的财政民主

     (1)财政民主的宪法逻辑

     (2)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与财政民主

    2.财政民主的现状及反思

    3.财政民主的制度重构

     (1)财政民主及其文化背景

     (2)财政民主的路径选择

    4.财税民主的现实认同

   (二)财税法治的整体化实现路径

    1.税收法定:税收法治的形式要素与程序性保障

    2.税收公平:税收法治的品格要素与内质性保障

    3.财税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统一进路

     (1)坚持权力与权利协调的理念

     (2)按部就班地提升财税法治的高度

    4.税收法定原则应当明确写入宪法

   (三)预算公开的制度建设

    1.现实呼唤:让纳税人看紧政府的钱袋子

    2.切入点:“三公”经费的公开与严格控制

    3.现实意义:权力腐败的防治利器

     (1)预算公开的反腐意涵

     (2)预算公开的已有实践

     (3)预算公开与官员私人财产公示的耦合性关联

     (4)预算公开的实现路径

 五 人大与政府:权力制衡与财政监督

  五 人大与政府:权力制衡与财政监督

   (一)税收授权立法的规范

    1.我国税收授权立法制度的演变与现状

    2.税收授权立法的弊端

    3.规范行政授权立法的理念指导

    4.人大收回税收立法权的具体路径

   (二)人大预算监督职能的归位

    1.宪法框架中全国人大的双重职能

     (1)作为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

     (2)全国人大权力谱系中的监督权与财政监督权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架构

    2.全国人大财政监督职权行使现状的审思

    3.全国人大的财政职能加强与体制建设构想

     (1)落实人大在预算全过程的监督

     (2)加强议事规则和制度的构建

     (3)增强相关工作机构的组织建设及专业人员编制

    4.强国目标下人大工作重心的适度转移

   (三)加强预算的刚性拘束力:从超收收入和突击支出谈起

    1.预算具有法律效力和控制政府权力的双重属性

     (1)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收支安排

     (2)预算的本质是控制政府收支行为

     (3)预算拘束力、执行力是预算执行的保障

    2.超收预算收入的合法化路径选择

     (1)我国超收预算收入的现状

     (2)超收预算收入的合法性审思

     (3)规制超收预算收入的建议

    3.突击支出的违法性风险控制

     (1)我国突击支出的现状

     (2)经济学和法学对突击支出合法性的不同认识

     (3)对突击支出的法律控制

    4.公共财政建设呼唤“刚性预算”

 六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与均衡协调

  六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与均衡协调

   (一)财政分权的法治化建构与运行

    1.财政分权的学理解读

     (1)分级公共产品思维

     (2)地方自治思维

     (3)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宪法思维

    2.财政分权的立法模式选择

     (1)财政分权的法定化

     (2)财政分权的立法形式选择

     (3)财政分权模式的确立

    3.财政分权的权限配置

     (1)财政立法权在中央与地方的权限配置

     (2)财政收益权的权限划分

     (3)财政征收权的合理配置

     (4)财政支出权的各级政府分担

     (5)财政预算权的合理配置

   (二)财政均衡与转移支付的规范化

    1.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源流

     (1)公平正义理论

     (2)公共产品外部性理论

     (3)分权与制衡理论

     (4)财政宏观调控理论

    2.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主要问题

     (1)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不清

     (2)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不规范,缺乏公平合理的标准

     (3)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失衡,专项转移支付缺乏监督

     (4)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层次低,缺乏法律权威性

    3.我国地方财政均衡的基本规范框架

     (1)财政转移支付目标的法定化

     (2)财政转移支付决策主体的法定化

     (3)财政转移支付基准的法定化

     (4)财政转移支付决策程序的法定化

     (5)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确立

    4.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具体改革措施

     (1)确立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形式

     (2)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统一计算公式和客观标准

     (3)建立规范的省对地市县的转移支付和其他配套制度

     (4)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的机构设置

   (三)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规制:以地方政府发债为视角

    1.《预算法》有关地方发行债券制度与改革突破

    2.目前不宜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的原因

     (1)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看

     (2)从我国地方治理的现状看

     (3)从国家宏观经济秩序看

     (4)从国家有效配套制度看

     (5)从欧债危机的域外启示看

    3.地方政府发债权问题应从长计议

 七 结语

  七 结语

 八 参考文献

  八 参考文献

 附录

  刘剑文:我的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

  季卫东:财税改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

  吴晓灵:预算改革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顾功耘:追问政府的法人地位和责任边界

   1.政府的投资要不要控制?

   2.政府及其机关法人地位要不要确立?他们有没有财产所有权?

   3.政府及其机关应不应制作资产负债表?要不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许善达:税收立法面临的现实问题

  施正文:解读财税法的独特功能

  陈少英:论税法的改革取向

   一 税法作为收入分配正义之法的调控机制

    (一)流转税(商品税)法的调控机制

    (二)所得税法的调控机制

     1.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控机制

     2.公司(企业)所得税法的调控机制

     3.社会保障税法的调控机制

    (三)财产税法的调控机制

   二 个人所得税法改革之关键是附加福利课税

   三 财产税公平财富的功能有赖于其制度完善

    (一)财产税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二)我国财产税公平财富功能弱化

     1.财产税法体系不健全

     2.财产税法城乡不统一

     3.财产税法构成要素不合理

     4.财产税收入规模小

    (三)我国财产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1.加快房地产保有阶段的税收立法

     2.加快遗产与赠与税的立法

     3.改革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

  许多奇:“量能平等负担”原则应写入宪法

  张怡:有关本书标题、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看法

   一 关于标题的再斟酌:“大国之道”“治国之道”,还是“强国之道”更好?

   二 关于内容创新

   三 关于写作和表达方式的选择

  朱为群:财税法的终极价值是正义

  朱大旗:公共财政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财税法注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怎样才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使财税法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税法是一门富有活力、充满智慧的“理财之法”,财税法治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强国之道”!

财政部预算司:《预算管理国际经验透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

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

蔡茂寅:《预算法之原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

陈东琪、宋立等:《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陈云生:《现代宪法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程瑜:《政府预算契约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

高培勇:《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

葛克昌:《国家学与国家法——社会国、租税国与法治国理念》,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

龚六堂:《公共财政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韩大元:《宪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黄新华:《公共部门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贾康、阎坤:《中国财政:转轨与变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贾康、赵全厚:《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蒋洪:《公共财政决策与监督制衡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焦建国:《英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孔庆芝:《政府预算审查监督》,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李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国际比较与借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刘剑文:《重塑半壁财产法——财税法的新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

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法律出版社,2009。

刘剑文:《财税法学前沿问题研究——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与财税法治》,法律出版社,2012。

刘军宁:《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

刘琍琍:《地方债务融资及其风险管理:国际经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刘润璞:《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刘怡:《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刘洲:《财政支出的法律控制研究:基于公共预算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12。

罗春梅:《地方财政预算权与预算行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马海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马骏、赵早早:《公共预算: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马骏:《治国与理财:公共预算与国家建设》,三联书店,2011。

马寅初:《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1。

茅渝锋:《守望地平线——新闻传播学视野与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10。

倪志良:《政府预算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王晟:《财政监督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王书君:《论西方议会监督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王淑杰:《政府预算的立法监督模式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王淑梅、王光宇、考燕鸣:《防范和化解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王雍君:《中国公共预算改革:从年度到中期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王永礼:《预算法律制度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王宗文:《权力制约与监督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夏勇:《法理讲义——关于法律的道理与学问》(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肖蔚云、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谢旭人等:《中国财政6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徐孟洲等:《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

徐阳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学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徐永胜:《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公共预算监督——体系构建与制度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薛钢:《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亚洲开发银行:《政府支出管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译,人民出版社,2001。

姚来燕:《我国人大财政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张千帆:《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张树剑:《中国省级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张献勇:《预算权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周旺生:《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2010。

朱秋霞:《中国财政制度——以国际比较为角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50期。

曹艳杰:《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重构政府预算监督体系》,《学术交流》2007年第5期。

陈家刚、陈奕敏:《地方治理中的参与式预算——关于浙江温岭市新河镇改革的案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陈静:《预算法变革中的立宪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年第9期。

陈伟昌:《预算监督体系完善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10年第4期。

戴激涛:《公民参与预算的法治建构:从规范到制度》,《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郭道晖:《社会公平与国家责任》,《法治研究》2007年第1期。

郭维真:《以公法之债解读我国社会保险税的建立——以纳税人财产权保护为视角》,《河北法学》2008年第12期。

范毅:《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概念群》,《财贸研究》2008年第6期。

冯曦明:《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机制的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高宏贵、魏璐:《论财政预算公开原则——以政府治道变革为视角》,《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

郭剑鸣:《从预算公开走向政府清廉: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国际视野与启示》,《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2期。

何家弘:《探索中国特色的反腐败之路》,《中国法律》2010年第4期。

胡联合、胡鞍钢:《贫富差距是如何影响社会稳定的?》,《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华国庆:《预算法的理念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法学论坛》2009年第4期。

江龙:《财政监督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失效》,《财政研究》2002年第12期。

姜明安:《全球化时代的“新行政法”》,《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蒋劲松:《宪法与预算法》,《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2期。

寇铁军、彭健:《我国预算监督机制改革问题研究》,《财政监督》2006年第11期。

李步云、赵迅:《什么是良法》,《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李昌麒、范水兰:《正确处理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十大关系》,《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

李传喜:《公共选择理论与宪政分权学说评析——兼论对完善我国预算监督体制的借鉴》,《民主与法制》2003年第6期。

李冬妍:《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演进与框架构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李兰英:《财政监督存在问题剖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87期。

李丽琴:《中国部门预算深化改革内容研究》,《经济与法》2009年第3期。

李龙、刘连泰:《宪法财产权与民法财产权的分工与协同》,《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李龙、朱孔武:《财政立宪主义论纲》,《法学家》2003年第6期。

李炜光:《公共财政的宪政思维——公共财政精神诠释》,《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效度: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以全国人大预算审查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林晓:《税收公平的四种体现与重塑我国的税收公平体制》,《税务研究》2002年第4期。

刘剑文:《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障——兼论税法与私法的承接与调整》,《河北法学》2008年第12期。

刘剑文:《纳税人权利保护:机遇与挑战》,《涉外税务》2010年第5期。

刘剑文:《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制创新》,《中国法学》2011年第5期。

刘剑文、侯卓:《论预算的拘束力与执行力——对超收预算收入与突击支出的审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刘来宁:《论建立人大审计制度的几个问题》,《人大研究》1992年第4期。

刘尚希:《从“公共财政”走向“民生财政”》,《财政监督》2012年第4期。

刘尚希:《我国预决算体系基本实现全口径》,《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9期。

刘小妹:《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理论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刘运毛:《加拿大税务审计制度探析及启示》,《税务研究》2008年第5期。

罗豪才、沈岿:《平衡论:对现代行政法的一种本质思考——再谈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马骏:《重新思考公共预算原则:理解中国预算改革的控制取向》,《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彭礼堂:《论中国税收授权立法的越位与回归》,《经济法学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漆多俊:《论权力》,《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齐加将:《公共财政预算的法律性质论纲》,《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冉富强:《美国州宪法公债控制的方式、实效及启示》,《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9期。

饶方:《论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法研究》1997年第1期。

任喜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理论研究》,《当代法学》2012年第6期。

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回眸——一个整体观的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孙开:《公共预算监督机制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7年第10期。

汤洁茵:《财税法治的形成与〈预算法〉修改——以预算审批权为核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谭丽:《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监督的公众参与——一个财政立宪角度的分析》,《法治论坛》2010年第1期。

王春婕:《美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立法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法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汪丁丁:《财政民主化的原理与表达》,《财经》2007年第14期。

王高贺、郭文亮:《当前我国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理》,《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王世贵:《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若干问题的思考》,《人大研究》2013年第4期。

王世涛:《中国财政的宪政解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世涛、杨喆峰:《中国地方债的宪政机理与法律控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王锡锌:《依法行政的合法化逻辑及其现实情境》,《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法治变革的动力模式》,《法学家》2008年第6期。

王怡:《立宪整体中的赋税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湘潭市税务学会优化纳税服务课题组:《美国纳税人权益保护的借鉴与启示》,《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4卷第4期。

谢立中:《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日本的经验与教训》,《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熊伟:《财政法基本原则论纲》,《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熊伟:《宪法视野下的预算:预算法律说批驳》,《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熊伟:《认真对待权力:公共预算的法律要义》,《政法论坛》2011年第5期。

许正中、刘尧、赖先进:《财政预算专业化制衡、绩效预算与防治腐败》,《财政研究》2011年第3期。

杨芳:《中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岭南学刊》2000年第3期。

杨敏之:《限权才能反腐败》,《财经》2012年第31期。

杨雅琴、江南:《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预算监督的新视角》,《当代财经》2009年第10期。

曾飞:《国外纳税服务的经验及借鉴》,《税务研究》2003年第12期。

翟继光:《试论税务法庭在我国的设立》,《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张富强:《纳税人诚实纳税推定权的立法完善》,《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

张建伟:《地方债治理的宪政经济学分析》,《法学》2012年第10期。

张献勇:《预算公开论纲》,《法学杂志》2011年第11期。

张馨:《论财政监督的公共化变革》,《财政研究》2004年第12期。

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3期。

赵娟:《论行政法的宪政基础——对行政法与宪法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

朱大旗:《科学发展与我国〈预算法〉修订应予特别关注的五大问题》,《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9期。

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1期。

〔爱尔兰〕帕特里克·麦克纳特:《公共选择经济学》,梁海音译,长春出版社,2008。

〔澳〕杰弗瑞·布伦南、〔美〕詹姆士·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

〔法〕埃蒂耶纳·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第三卷),李雄飞译,商务印书馆,1976。

〔法〕巴札尔、安凡丹、罗德里格:《圣西门学说释义》,王永江、黄鸿森、李昭时译,商务印书馆,1986。

〔法〕《傅立叶选集》(第二卷),赵俊欣、吴模信、徐知勉、汪文漪译,商务印书馆,1981。

〔法〕《欧文选集》(第二卷),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商务印书馆,1981。

〔法〕摩莱里:《自然法典》,黄建华、姜亚洲译,商务印书馆,1982。

〔法〕泰·德萨米:《公有法典》,黄建华、姜亚洲译,商务印书馆,1982。

〔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

〔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3。

〔美〕理查德·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董勤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美〕肯尼思·W.汤姆森:《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三联书店,199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艾伦·希克:《现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王卫星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美〕罗伊·鲍尔:《中国的财政政策:税制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关系》,许善达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萨尔瓦托雷·斯基亚沃-坎波、丹尼尔·托马西:《公共支出管理》,张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美〕托马斯·D.林奇:《美国公共预算》,苟燕楠、董静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美〕肯尼思·F.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美〕卡恩:《预算民主:1890~1928年美国的国家建设与公民权》,叶娟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08。

〔美〕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叶娟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约翰·威尔逊:《公共服务财政管理》,高鹏怀、孙健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布莱登·斯瓦德洛:《预算与治理》,苟燕楠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日〕井手文雄:《日本现代财政学》,陈秉良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

〔日〕金子宏:《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

〔日〕北野弘久:《日本税法学原论(第5版)》,郭美松、陈刚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匈〕雅诺什·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肖梦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英〕彼得·斯坦、约翰·季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

〔英〕锡德里克·桑福德:《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许建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英〕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英〕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昌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E.R.A.Seligman,Essays in Taxation,The Macmillan Company,1913.

Frederick A.Cleveland,“Evolution of the Budget Idea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15.

William F.Willoughby,“The Movement for Budgetary Reform in the States,” D.Appleton and Company for the Institute for Government Research,1918.

Irene S.Rubin,“Budget Theory and Budget Practice:How Good the F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March/April,1990.

Irene S.Rubin,The Politics of Public Budgeting:Getting and Spending,Borrowing and Balancing. Third Edition,Chatham,New Jersey:Chatham House Publishers,1997.

Allen Schick,“Budget Reform Legislation:Reorganizing Congre-ssional Centers of Fiscal Power,” 11 HARV.J.ON LEGIS,1974.

Philip G.Joyce,“Congressional Budget Reform:The Unanticipated Implications for Federal Policy-Making,” 56 PUB.ADMIN.REV,1996.

Charles 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4,1956.

Richard,A.Musgrave,“Who Should Tax,Where and What?” in Charles McLure,Jr.(ed.),Tax Assignment in Federal Countries,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83.

Wallace E.Oates,Fiscal Federal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Wallace E.Oates,“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Vol.37,No.3.

Allen Schick,The Federal Budget:Politics,Policy,Process,3rd ed. 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7.

Jorge M.Valadez,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Westview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