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9

2008年和谐长三角图书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2008)

SSAPID:101-9636-0562-05
ISBN:978-7-5097-010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结构合理优化、文化事业繁荣共享、政府间合作深化有效、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2007到2008长三角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三角蓝皮书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长三角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总报告

  努力将长三角打造成中国和谐发展先行区

   一 长三角和谐发展的背景与态势

    1.长三角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动力之一

    2.长三角正成为高度国际化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增长极

    3.长三角将由三个圈层构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承载更多的人口

   二 2007年长三角和谐发展现状评估

    (一)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区域共同市场正在形成

     3.产业集群与分工体系快速成长

     4.区域内发展趋向均衡

    (二)长三角区域社会结构不断优化

     1.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2.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

     3.就业结构渐趋合理

     4.城乡共享均等化公共服务

     5.社会组织有序发展

    (三)文化事业繁荣共享

     1.科技资源与成果共享

     2.教育资源与人才共享

     3.文化旅游资源共建共享

    (四)府际合作与制度建设不断深化

     1.一体化发展规划正在形成

     2.体制整合不断深入

     3.公共治理初见成效

    (五)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1.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航运中心初步形成

     3.区域信息交流网络快速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三 长三角和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长三角与世界级都市圈尚有很大差距

    2.市场与分工体系仍不完善

    3.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4.政府行政壁垒仍然阻碍区域和谐发展

    5.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四 长三角和谐发展几点建议

    1.强化文化认同,以“长三角意识”推进区域和谐发展

    2.强化制度合作,加快区域协调机制与规范建设

    3.强化城市群规划协调,加快推进世界级的六大都市圈建设

    4.强化共同市场理念,加快产业升级与大分工体系建设

    5.强化城乡统筹,加快社会结构现代转型

    6.强化社会创新,推进区域和谐共享

    7.强化“绿色长三角”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发展

 分报告

  2007年上海经济发展分析及2008年展望

   一 2007年国内外经济发展背景

    (一)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多变,对国内经济平稳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二)国内经济在持续加速趋势下,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攀升,具有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倾向

    (三)国内宏观经济调控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将遭遇更严重的约束

   二 2007年上海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1.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2.金融业发展非常迅速,市场繁荣扩张有力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适度增长,工业投资呈现增长加快迹象

    4.市场销售高位运行,消费热点保持旺盛

    5.外贸进出口同步快速增长,吸收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稳,生产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三 2007年上海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亮点

    (一)上海经济发展特点

     1.投资和消费“一缓一快”

     2.发展质量进一步向好

     3.创新发展有新突破

     4.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新进展

    (二)上海经济发展亮点

     1.财政收入首破2000亿元

     2.世博会筹备正在全面升温

     3.集装箱吞吐量有望全球第二

     4.吸引合同外资148.69亿美元

     5.整车销量突破160万辆

     6.洋山深水港发展神速

     7.交通设施改善效果明显

   四 2008年上海经济发展展望

    1.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

    2.密切跟踪、科学分析,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背景的变化

    3.进一步加快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进一步加快上海国有经济的调整优化速度

    5.加快加强长三角区域协作

  2007~2008年浙江社会发展报告

   一 2007年浙江社会发展现状

    (一)关注与改善民生成了2007年浙江社会发展的一条红线

     1.创业富民,人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

     2.就业优先,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3.“大社保”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4.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公平得到凸显

     5.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6.社会科技稳步发展,“五大百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二)社会体制改革渐趋深化

     1.二元户籍制度正在破解,城乡逐步共享均等化公共服务

     2.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事业发展更具活力

     3.社区建设受到中央关注,社会组织发展良好

    (三)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突破

    (四)社会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 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乡、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态势还没完全扭转

    2.物价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呈上升趋势

    4.企业劳动者收入偏低,社会保障缺失

    5.社会体制改革仍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6.人口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

    8.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三 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对策建议

    1.牢固树立发展的人民性理念

    2.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公共产品

    3.继续花大力气改善民生,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切身利益

    4.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5.大力保护劳权,建立健全劳权保护长效机制

    6.加强社会安全机制建设,保障社会公众安居乐业

    7.加大资源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江苏经济和谐发展评估与分析

   一 国资、民资和外资“三足鼎立”

    (一)优化国有经济结构

    (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三)提高外资利用质量

   二 投资、外贸与消费“三大引擎”

    (一)投资结构在调整中优化

    (二)外贸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三)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三 苏南、苏中与苏北“三驾马车”

    (一)苏南在较高起点上实现创新发展

     1.加快建设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提升工业化水平

     2.加快实现外资外贸以质取胜的战略转变,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3.加强宁镇、苏锡常两大区域都市圈建设,提升城市化水平

    (二)积极推进苏北的工业化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一步,为工业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产业转移的力度,在输血的同时培育苏北自身的造血机能

     3.苏北五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

    (三)苏中通过加快发展与苏南接轨

     1.扬州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泰州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成效显著

     3.南通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争创名牌成效显著

 专题报告

  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形势、新阶段、新趋势

   一 当前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的新形势

    (一)国际背景:以区域化应对全球化

    (二)国内背景:区域合作呈现大区化趋势

   二 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台阶,经济发展进入“转折点”阶段

    (二)产业集群影响全球,结构升级进入“高附加”阶段

    (三)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规则建设进入“国际接轨”阶段

    (四)建设能力大幅提升,交运设施进入“快捷”阶段

    (五)中央强调区域协调,三地政府进入“主动合作”阶段

   三 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呈现新趋势

    (一)基础设施:全面联网

    (二)产业合作:链条分工

    (三)环境治理:共防共治

    (四)民生发展:新的领域

    (五)政府作用:制定规则

  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挑战与对策研究

   一 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江、浙、沪数据比较

    (一)江、浙、沪老龄化:基本数据动态比较

     1.老龄化程度与老年人口抚养比

     2.平均预期寿命

    (二)长三角老龄化:“五普”数据与国际比较

    (三)长三角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1.程度最高

     2.地区差异

     3.城乡差异

   二 从经济保障分析老龄化挑战

    (一)宏观层面:制度压力增大

    (二)微观层面:老人保障水平低,人群差异大*

     1.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收入水平分析

     2.退休人员不同群体基本养老金收入差异的比较研究

     3.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收入与普通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研究

     4.退休人员收入特征总结

   三 从社会管理与服务分析老龄化挑战

    (一)保障水平:“基本满足”的必要补充——社区保障与服务

    (二)养老场所:主观、客观的共同作用——社区保障与服务

     1.老人意愿:居家养老为主

     2.社会条件:养老机构紧缺

   四 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理论思考与政策实践

    (一)经济保障——老有所养:迎接老龄化

     1.制度内保障:缩小人群差别,改善收入水平

     2.制度外保障:消除“啃老”现象,确保自身消费

    (二)社会服务——老有所乐:“健康老龄化”

     1.体系建设:政府为主导,社区为载体,实体办服务

     2.基本照料:日常生活有所养,医疗保健有所依

     3.身心健康:内无家务,外有场地,家庭关心,社区扶助

    (三)精神支持——老有所为:“积极老龄化”

   五 结语

  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其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 上海产业结构发展变化阶段

    (一)生产要素导向阶段(1952~1978年)

    (二)生产要素导向向投资导向转型阶段(1978~l989年)

    (三)投资导向阶段(1990~1998年)

    (四)投资拉动并向创新导向转型阶段(1999年~)

   二 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

    (一)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1.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综合服务配套功能

     2.优化制造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二)推进节能降耗,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

     1.多方齐头并进,加快节能降耗发展步伐

     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上海经济跨越发展

     1. R&D投入不断增大

     2.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通

     3.人才高地初步形成

   三 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长三角区域的互动发展影响

    (一)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凸显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地位

    (二)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提高服务长三角的能级水平

     1.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对长三角地区产生示范效应

     2.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调整,特别是产业转移的步伐,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协作和一体化产生重大作用

     3.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产业调整和转移力度,将对长三角区域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明显拉动效应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合作的加强,有助于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长三角小城镇建设与竞争力评估

   一 长三角小城镇建设概况、特点与问题

    (一)长三角小城镇发展概况

     1.依托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实力强镇

     2.推动企业集聚,建设优势集群经济

     3.科学目标定位,构建特色发展之路

    (二)长三角小城镇建设地位及作用

     1.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发展与效益提升

     2.小城镇建设有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

     3.小城镇建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4.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

    (三)长三角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1.粗放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受到资源瓶颈的严重约束,已经难以为继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矛盾开始显现,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存在体制性、功能性的障碍

     3.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与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不相适应,居民素质亟待提高

     4.社会结构的不和谐,制约和谐社会进程

     5.龙头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和经营国际化特点,与小城镇政府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存在潜在的矛盾

   二 长三角小城镇竞争力构成及现状评价

    (一)小城镇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二)长三角小城镇竞争力现状分析

     1.强大的工业经济竞争力

     2.薄弱的基础设施竞争力

     3.滞后的配套服务竞争力

     4.失衡的结构与功能竞争力

     5.陈旧的制度环境竞争力

     6.缺失的协调管理竞争力

    (三)长三角小城镇竞争力特点分析

     1.企业竞争力强,集群产业竞争力弱

     2.资金竞争力强,技术与人才竞争力弱

     3.政策竞争力强,环境竞争力弱

   三 促进小城镇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小城镇,拓展延伸城镇优势

    (二)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构建小城镇发展阶段战略

    (三)规划指导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成长

    (四)加快基础与服务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动小城镇乡村一体化建设

    (六)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城镇规划管理体系

    (七)优化完善小城镇的空间整合与优势互补

  长三角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评估

   一 长三角民营企业家的现状

    (一)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总量扩张,私营企业增幅明显高于个体工商户

     2.产业发展各有侧重

     3.私营企业质量提升,竞争力增强

     4.外贸出口持续增长

     5.因地制宜,差异性经济发展加快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特点

     1.属于原生型的民营企业家

     2.表现出强烈的企业家精神

     3.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者”

     4.形成了一个企业家群体

   二 长三角民营企业家队伍生存与发展中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生成机制与成长环境中的问题

    (二)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三)面对经济转型,民营企业家创新能力不足

    (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五)政府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能有待加强

   三 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趋势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趋势

     1.共同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将直接推动民营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民营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3.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为民营企业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提供了便利

     4.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民营企业广泛融入国际市场营造了环境

    (二)长三角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1.加强长三角民营企业成长环境建设

     2.引导民营企业家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3.引导民营企业家把个体企业家精神转变为公司企业家精神

     4.引导民营企业家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建设

     5.探索和推进企业家队伍职业化建设

     6.积极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培训

  长三角民营企业劳资关系评估与分析

   一 长三角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现状

    (一)工资情况

    (二)社会保障状况

    (三)受理劳动争议调解情况

    (四)劳资关系组织程度

    (五)在福利待遇方面已有改善

    (六)“非物质关怀”日益受到重视

   二 长三角企业劳资关系的矛盾和问题

    (一)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流于形式

    (二)超时劳动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报酬偏低

    (三)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严重

    (四)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频发

    (五)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缺乏基本社会保险

    (六)纠纷控制能力较差

   三 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与成长

    (二)建立集体协商的报酬制度

    (三)建立效益挂钩的绩效制度

    (四)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工会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六)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的职业素质

    (七)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

    (八)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和劳动监察力量,转变劳动管理部门的职能

    (九)建立员工满意度工程

    (十)建立新机制,减少劳资纠纷

  长三角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评估分析*

   一 长三角地区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一)各方合力推进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正在形成

    (二)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数量快速增长

    (三)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域不断拓宽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呈现出多元化投资态势

    (五)已形成多种模式

     1.村企运作融合型

     2.产业带动型

     3.合作组织带动型

     4.合作开发型

     5.外资投入带动型

     6.公益捐助型

   二 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一)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促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

    (四)加快了农村资源要素的开发

    (五)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七)促进了企业发展,实现了互利双赢

   三 存在的问题

    (一)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单一

    (三)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还缺少广阔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四 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

    (二)消除政策障碍,加速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

    (三)完善以企带村政策支持体系

    (四)必须坚持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长三角民营经济现状及比较

    (一)长三角民营经济概况

    (二)浙江民营经济现状(2007年)

     1.数量

     2.主要经济指标

     3.产业、行业分布

     4.品牌、科技创新

     5.企业规模

     6.空间分布

    (三)江苏民营经济现状(2007年)

     1.数量

     2.主要经济指标

     3.产业分布、块状经济

     4.企业规模

     5.地区分布

    (四)上海民营经济现状(2007年)

     1.数量

     2.主要经济指标

     3.规模

     4.产业、行业分布

    (五)三省市民营经济现状之比较

     1.数量比较

     2.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3.小结

   三 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二)江苏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三)上海民营经济发展路径

   四 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及原因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

    (二)江苏和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

    (三)路径选择的启示

   五 结束语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整合与升级对策研究

   一 长三角区域扩大与产业整合

   二 长三角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局

   三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整合与升级的政策建议及对策措施

    1.推动国际和区域内产业双向转移

    2.提高技术层级,实现产业链向上游转移

    3.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国内跨区域经济合作

  长三角产业集聚及其空间转型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长三角工业经济空间集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判断

   三 长三角工业经济空间集聚转型的实证分析

   四 主要分析结论与对策建议

  长三角城市的和谐更新实践与启示

   一 欧美城市更新的主要历程

   二 长三角城市更新面临的基本问题

   三 长三角城市和谐更新的实践探索

    (一)扬州:可持续的老城更新*

     1.目标:可持续的老城更新

     2.机制和策略:“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和“社区行动计划”(community action project)

     3.合作: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理解

     4.效果:居住条件显著改善,老城活力和魅力增强

    (二)绍兴:“绍兴模式”破解古城保护难题

    1.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的搬迁,扩大古城居民的生活和就业空间

    2.文物保护的整体化和有机化——从文物大树到文物森林

    3.对古城风貌实行动态管理

   四 长三角城市和谐更新的主要启示

    (一)城市更新的主体:从政府到居民

    (二)城市更新的决策路径:从“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更新到“自下而上”的自愿式更新

    (三)城市更新的速度:从跃进式更新到渐进式更新

    (四)城市更新的价值取向:从物质现代化到社会生态化

  长三角房地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一 长三角房地产业发展回顾

    1.第一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9~2002年)

    2.第二阶段:迅猛发展的阶段(2003~2004年)

    3.第三阶段: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阶段(2005年以来)

   二 长三角房地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3.房地产开发投资有力地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4.房地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1.商品房供求状况得到逐步改善

     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规模效应不断加强

     3.房地产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三 当前长三角房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价高位运行,居民购房压力较大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自筹资金比重过小

    (三)商品房供应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四)商品房空置面积居高不下

   四 长三角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宏观调控政策应着眼于供需双向调控

    (二)加强监管,规范房地产开发与交易秩序

    (三)切实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满足有效需求

    (四)调控房地产市场需求,鼓励合理住房消费

  南京都市圈卫星城市产业对接南京的研究

   一 产业无缝对接是都市圈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南京都市圈发展的特殊意义

    (二)南京都市圈的定位与产业对接目标

   二 南京都市圈卫星城市对接南京的基础条件

    (一)文化同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三)产业聚集基础较好

    (四)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交通道口等基础设施便利

   三 产业对接的思路

    (一)产业对接原则

    (二)支柱产业集群化思路

   四 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与对策

  长三角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与调控*

   一 长三角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二 长三角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1.构建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收集并整理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

    3.计算长三角承载力的最终评价值

    4.分析测评的结果

   三 长三角环境承载力的调控途径

    1.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更新区域的发展动力作为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根本途径

    2.丰富与完善环境制度,打造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预测、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环境管理体系

    3.运用先进技术,推行绿色农业、节能工业、环保工业,实现循环型经济

    4.提高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信息网络的超脱性、信息资源的增值性降低交易成本与资源耗费

    5.提倡空间的“精明增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的有序扩张

    6.继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减少产业结构趋同、企业恶性竞争、城市分工不清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7.遵循“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倡导“绿色消费”,抵制穷奢极侈、挥金如土的消费行为,减轻资源压力

  绿色集群:上海国际化工城的集群创新模式*

   一 国外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一)集群式化工园区的空间特性

    (二)集群式化工园区的技术特性

    (三)集群式化工园区的组织特性

    (四)集群式化工园区的规划特性

   二 上海国际化工城建设的集群创新实践与特色

    (一)产业链拉长“吃干榨尽”:“绿色”代表最优路径

    (二)产业链长粗“带动盘活”:集群追求最佳效应

   三 “绿色集群”的内涵及意义

    (一)循环化集聚

    (二)高级化集聚

    (三)融合化集聚

  长三角和谐发展进程中的汽车产业

   一 长三角汽车产业总体概况

   二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品价值链分工发展状况

    (一)长三角汽车产品研究开发环节城市分布

    (二)长三角汽车产品整车组装环节城市分布

    (三)长三角汽车产品零部件环节城市分布

    (四)长三角汽车产品销售服务环节城市分布

   三 长三角地区汽车产品价值链分工模式分析

   四 推进长三角地区价值链分工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开发联合化

    (二)整车组装集团化

    (三)零件生产通用化

    (四)市场服务一体化

 个案研究

  现状、问题与对策:浙江和谐社会建设评估与分析

   一 浙江和谐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一)统筹发展

    (二)社会结构

    (三)居民生活

    (四)社会事业

    (五)公平秩序

    (六)生态环境

   二 2001~2006年浙江和谐社会建设指标评估

   三 评估结果

    (一)和谐社会建设良性发展

     1.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2.社会结构趋于合理

     3.社会公共产品日渐丰富

     4.居民生活水平居全国前列

     5.社会环境不断向好

    (二)和谐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

     2.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

     3.城乡社会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4.城乡内部分化日益严重

    (三)浙江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2.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

     4.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5.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6.完善社会安全体系

  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一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内在要求

   二 杭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

   三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职业化程度不高

    (二)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社会化程度不高

    (四)工资待遇不高

    (五)社会公信度不高

   四 杭州市至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预测

    (一)社区家庭

    (二)福利保障

    (三)司法矫治

    (四)青少年服务

    (五)公共卫生

    (六)学校教育

    (七)就业服务

    (八)企业单位

    (九)其他领域

    (十)社会管理

   五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二)健全职业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三)开发社工岗位,积极吸纳人才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五)加强激励保障,激发人才活力

    (六)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以和谐理念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一 追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和谐统一

   二 追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

   三 追求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四 追求文化育人和文化外宣内外兼修

  南京市白下区和谐社区标准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一 社区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方向和意义

   二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白下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社区标准化建设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和谐社区评价体系建设

    (三)贯彻标准,全面推动和谐社区创新发展

     1.以成熟的社区自治为基石

     2.以完善的社区服务为重点

     3.以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为纽带

     4.以先进的社区文化为支撑

     5.以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为保障

   三 白下区和谐社区标准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启示

    1.把标准定在满足群众利益上

    2.把力气用在让居民群众得到实惠上

    3.把检验放在获得百姓满意程度上

 前言

 中文摘要

本书为年度长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08年的主题为“和谐长三角”。当前长三角地区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程度最高、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成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区,已是长三角发展新的课题和新的责任。长三角地区新一轮发展目标定位,就是全国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行地区。这是长三角内生发展需求,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社会和谐主要是社会均衡、社会共享与社会公正,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流动畅通,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本书提出,和谐长三角包括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结构合理优化、文化事业繁荣共享、府际合作深化有效、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本书也就从这五个方面对2007~2008年长三角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进行全面评估与深入分析,研究现状,发现问题,展望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John Sabelhaus,“Public Policy and Sa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0,No.2,May,1997.

Martin Feldstein,“Social Security Pension Reform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0(1999).

Song. S. & Chu. G.,“Social Security Reform in China:The Case of Old Age Insurance”,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5(April)(1997).

Stephen P. D’Arcy,James H. Dulebohn,Pyungsuk Oh,“Optimal Funding of State Employee Pension Systems”,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Vol.66,No.3,Sep.,1999.

The World Bank,“Old Age Security:Pension Reform in China”,China 2020 Series,(1997)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丛树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丛树海:《我国养老金缴费和给付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1期。

卡特琳·米尔丝:《社会保障经济学》,法律出版社,2003。

刘鑫:《2006上海老年人口与老龄事业发展情况》,上海统计网,2007年5月25日。

柳清瑞:《中国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罗菁:《政府补贴解决就餐难 首批30辆送餐车昨上岗》,2007年5月30日《劳动报》。

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上海老西门街道老年协会:《同兄弟姐妹共享灿烂的阳光》,黄浦区“百家助老志愿者表彰大会”发言材料,2006年4月。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纯老家庭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身心适应》(研究报告),载《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度课题报告文集》,2007年7月。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上海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2007年7月。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印《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手册(2006年)》。

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孙兴伟:《社会保障专家提示: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将影响社会公平》,2005年8月19日《中国劳动保障报》。

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王文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于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生活质量的三重境界》,《人口信息》2006年第6期。

于宁:《养老金水平与退休生活质量:“啃老”现象、影响与对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张莉:《论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4期。

曾湘泉、李丽林:《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政策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周其俊:《“银龄行动”志愿者启程赴疆》,2007年5月30日《文汇报》。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蒋应时:《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促进上海循环经济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8期。

方竹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1期。

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5。

谭炳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实现“四个转变”》,《广东经济》2007年第6期。

朱金海:《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及其路径研究》,上海综合经济研究所,2007年9月。

上海市综合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盐城市接轨上海工作专项规划(2007~2010年)》。

王薇主编《走向崛起——南京都市圈2006~2010五年建设规划纲要》,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周明生等:《产业集群化:南京都市圈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唯实》2006年第4期。

吴志华等:《创新型都市圈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曾康宁等:《南京都市圈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张为付:《南京都市圈石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周勇等:《现代服务业:空间分布趋势、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对南京的启示》,《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

宋林飞主编《长三角年鉴(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陈楷根:《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韦蔚:《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环境承载力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中国国土资源环境》2005年第5期。

王俭:《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第4期。

相震:《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博士论文,2006年7月。

方维慰:《基于区域一体化的长三角信息化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2004。

杭州市统计局编《杭州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

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顾东辉:《社会工作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郭清:《健康和谐之路——中国下岗职工社区健康保障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查尔斯·H.扎斯特罗:《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孙唐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佩恩:《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