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8

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7年春季报告图书

Analysis on the Prospect of China' s Economy(2007)

SSAPID:101-9635-3326-70
ISBN:978-7-80230-617-2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07年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首次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名义推出,由陈佳贵担任主编,刘树成、汪同三担任副主编,汇集了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权威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经济蓝皮书春季号
编 辑:范广伟;杨桂凤;彭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法律声明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代序)

 编委会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06年的回顾

  二 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三 2007年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2.防止价格水平的过高上涨,警惕通货膨胀压力

   3.抓好降耗减排,转变增长方式

  四 政策建议

   1.宏观调控不仅需要注意结构性问题,更要注意总量的问题

   2.更积极地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

 又好又快: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大变化

  一 多快好省:新中国的最初探索

  二 又快又好:综合国力大提高

  三 又好又快:新的历史起点

   1.“又好又快”的背景条件

   2.“好”的基本内涵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

   2.中国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仍旧很低

   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仍旧很低

   4.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

   5.中国已开始进入新兴工业化成熟期

  二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三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对比

   2.特定市场竞争力的比较

  四 我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

   1.相关系数的确定

   2.民族制造业出口

   3.民族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4.民族产业贸易竞争指数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的重要结论

   2.主要政策建议

 把脉当前的中国财政走势

  一 收支规模:“超收”主导的决定机制

  二 税收增长:重复以往的故事

  三 “体制复归”:支出占比呈现“V”形格局

  四 税制改革:2008年迎来实质操作

  五 结束语

 2006年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分析

  一 金融形势

   1.货币供应

   2.基础货币供给及结构

   3.银行信贷

   4.存款

   5.货币市场

   6.资本市场与融资结构

   7.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

   8.汇率与外汇市场

  二 货币政策操作

   1.三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利率政策

   3.公开市场操作

   4.“窗口指导”

 中国资本市场:2006年回顾与2007年展望

  一 股市走势:繁荣上行的分析与后市走好的思考

   1.2006年股市的基本走势

   2.证券投资基金的跨越式发展

   3.证券公司全行业大转折

   4.上市公司的改革深化

   5.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显著增加

   6.2007年股市发展的展望

  二 债券市场:创新发展与市场走势

   1.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2.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3.2007年债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的分析

  一 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状况分析

   1.贸易失衡的总体特征——出口大于进口导致巨额外汇顺差

   2.贸易失衡的内部结构特征之一——加工贸易比重高于一般贸易

   3.贸易失衡的内部结构特征之二——商品结构失衡

   4.贸易失衡的内部结构特征之三——服务贸易持续逆差且不断扩大

   5.贸易失衡的内部结构特征之四——外商投资企业占据贸易主体地位

   6.贸易失衡的内部结构特征之五——区域分布不均衡

   7.贸易失衡的外在表现——贸易摩擦数量不断上升

  二 进口贸易增速不高的影响因子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

   2.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剧烈,但上扬趋势未改

   3.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

   4.国产品替代进口品进程加快

   5.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6.进口效率不高

  三 适度扩大进口贸易的必要性分析

   1.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瓶颈

   2.促进国内产业组织结构升级和协调发展

   3.适当增加消费品进口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4.通过进口推动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四 适度扩大进口贸易的内容、目标

   1.适度扩大进口贸易的总体指导思想

   2.适度扩大进口规模:商品结构

   3.适度扩大进口规模:地理分布

  五 适度扩大进口贸易规模的动力机制

   1.扩大政府采购,建立战略性资源的稳定进口机制

   2.关注资本品进口结构低度化倾向,健全先进技术的稳定进口机制

   3.着力降低进口贸易成本,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4.培育进口市场主体,建立促进民营企业扩大进口的动力机制

   5.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完善进口贸易自由化机制

  六 适度扩大进口贸易的促进体系

   1.给予金融信贷支持,设立进口贸易发展专项基金

   2.加强税收调节,有保有压,分类指导

   3.改善进口环境,提高进口便利程度

   4.加快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推动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现原产地多元化

   5.完善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

 数额稳中略降,质量继续提高

  一 2006年外商在华投资概况

   1.可比口径利用外资略有增长,全口径外资略有下降

   2.中国仍为最大的发展中东道国

   3.投资来源国/地区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4.制造业仍为主要投资领域,服务贸易领域比重略有下降

   5.外商投资继续较多地进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加大在华研发力度

   6.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略有上升,实现顺差大幅度增加

  二 利用外资趋势预测:继续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1.数额增速放缓,比重继续下降

   2.我国还需要继续较多地利用外资

   3.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4.利用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机遇,大力承接全球服务外包

   5.适应全球趋势,吸引跨国并购投资

   6.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投资

  三 做好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制工作,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1.有必要实行“两税合一”,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有效配置国内资金

   3.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投资行为

   4.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防止政府不当干预

   5.有效防范资金跨境流动的风险

   6.积极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的完善发展

 保持良好势头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 2006年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

   1.粮食继续增产

   2.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3.2006年农民收入来源与构成的变动情况

   4.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5.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任重道远

   1.开局良好、总体健康

   2.一些值得注意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3.新农村建设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上体现的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三 建设现代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客观趋势的反映,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中国建设现代农业,也必然要遵循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普遍规律,但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3.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劳动力供求的新趋势及其经济发展含义

  引言

  一 劳动力成本上涨是真实的

  二 中国经济竞争力会丧失吗?

  三 面对阶段性变化的政策选择

 我国当前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及对策

  一 “十五”期间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变动格局

  二 投资与消费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三 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总结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环保目标与政策分析

  一 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压力

   1.原始资本积累迅速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特征仍将持续

   2.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上升

   3.综合成本优势带来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

   4.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需要经济高速增长

   5.缩小收入差距需要经济高速增长

   6.城市化与人口迁移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会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二 经济高速增长下如何实现“十一五”节能环保目标?

   1.结构节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2.调整产业结构的核心应是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

   3.能源技术标准和污染减排制度不健全,缺乏强制性,变相激励了能源浪费和污染

  三 几点政策建议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体系

   2.重新构建国民经济的成本价格体系

   3.加大推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力度

   4.制定详尽的环保技术标准,强化环境执法,以环境准入制代替审批制,通过提高能耗和排污技术标准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

刘国光、刘树成:《论“软着陆”》,《人民日报》1997年1月7日。

刘树成:《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树成主编《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

财政部:《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经济日报》2007年3月19日。

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增值税征收率变动与金税工程二期效果宏观分析》,2006。

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人民出版社,2002。

李方旺:《2000~2005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数量特征与新一轮税制改革》,《税务研究》2006年第8期。

谢旭人:《谢旭人答记者问》,《中国财经报》2006年6月13日。

许善达:《在中国税收高层论坛2004上的演讲》,http://www.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424/1551737,2004。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济日报》2006年3月17日。

安义宽:《中国公司债券——功能分析与市场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戴旭:《2006~2007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变革与展望》,《上海证券报》2006年12月25日。

〔美〕弗兰克·J·法博齐等:《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海通证券研究所:《2007年A股投资策略》,内部研究报告,2006年12月。

贾宝丽、周宏:《爆炸式增长——基金净值逼近8000亿》,《上海证券报》2006年12月27日。

李剑锋:《券商:浴火重生大丰收,合纵连横显峥嵘》,《上海证券报》2006年12月27日。

刘晓丹:《资本市场成为并购主战场》,《中国证券报》2006年12月25日。

秦媛娜:《资产证券化:2006年不负众望新品大扩容》,《上海证券报》2006年12月27日。

王哲等:《资产证券化:券商的蓝海战略》,《上海证券报》2006年12月28日。

王国刚主编《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张媛媛、黄婷:《完善法律制度 共筑市场繁荣》,《证券时报》2006年12月26日。

〔美〕滋维·博迪等:《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陈锡康:《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裴长洪:《寻求新的突破——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对外贸易》,《国际贸易》2005年第4期。

裴长洪:《当代国际贸易新现象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9期。

裴长洪:《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王亚飞:《入世后过渡期中美贸易摩擦探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杨丽、金柏松:《适当调整发展战略——探析中国对外贸易的超常增长与调控》,《国际贸易》2005年第11期。

尹翔硕:《贸易结构更为重要——中国外贸依存度及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国际贸易》2004年第3期。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研究参考资料,2006年第18期。

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5:跨国公司与研发活动的国际化》,中文简本,联合国贸发会议,2005。

商务部:《外资动态》2006年相关各期。

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王洛林主编《2003~2004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魏尚进:《政府良治、经济发展与金融全球化》,《比较》2006年第22辑,中信出版社。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Aizenman,J.and N.Marion,“Volatility and Investment:Interpreting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a,Vol.66,1999,pp.157-178.

Banister,Judith,“Manufacturing Earnings and Compensation in China”,Monthly Labor Review,August 2005.

Batra,Amita and Zeba Khan,“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An Analysis for India and China”,Working Paper,No.168,August 2005,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New Delhi.

Bell,Linda,“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s in Mexico and Colombia”,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15,No.3,1997,Part 2: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un.),pp.S102-S135.

Fields,Gary and Ravi Kanbur,“Minimum Wages and Poverty”,Working Paper,WP 2005-18,2005,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rnell University,Ithaca.

Krugman,Paul,“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1994.

Ramey,G.and V.A.Ramey,“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5,1995,pp.1138-1151.

Roach,Stephen,“China’s Rebalancing Imperatives:A Giant Step for Globalization”,Morgan Stanley Research,December 1,2006,Morgan Stanley & Co. Incorporated.

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比较》2007年第28辑,中信出版社。

蔡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蔡昉:《全球化、经济转型与中国收入分配优化的政策选择》,《改革》2006年第11期。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载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蔡昉、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读解中国城镇就业增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2期。

樊纲:《民工荒是一个短期暂时性问题》,http://news.beelink. com.cn/20050910/1928546.shtml,2005。

哈继铭:《人口红利将带来中国的“黄金十年”》,《21世纪经济报道》,http://info.finance.hc360.com/2006/12/13082460536-3.shtml,2006年12月13日。

黄益平、沈明高:《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折》,http://www.caijing.com.cn/cns/sypd/cjwc/2006/09/14/1822701.html,2006。

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提莫西·贝斯利、鲁宾·伯格斯:《劳动力市场监管对经济发展的阻挠——来自印度的证据》,《比较》2006年第26辑,中信出版社。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章铮:《中年和已生育女性就业:乡村劳力转移新课题》,http://news1.jrj.com.cn/news/2006-12-01/000001817819.html,2006。

周详等:《劳动力成本年涨近10%,中国不能总靠廉价劳动力》,http://news.china.com/zh_cn/finance/11009723/20051201/12902596. html,2005。

《纺企直面工资成本高升之累》,全球纺织网,http://cn. globaltexnet.com/data/info/2006/04-26/006-67848.html,2006。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贺铿、李阳:《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刘慧勇:《我国投资率国际水平剖析》,《投资研究》2006年第2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

马秀岩:《我国“十一五”期间合理投资率问题研究》,《投资研究》2006年第2期。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张平:《城市化、政府干预及宏观政策选择》,《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赵京兴:《关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与对策》,《199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赵京兴:《消费需求分析》,《1999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赵京兴:《把握时机,善用国债》,《2003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a。

赵京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由来与对策》,《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b。

赵京兴:《二元经济下的收入分配、财政收支结构与消费增长》,《2004年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齐建国等:《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新华出版社,2006。

解振华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导干部读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杨敏英:《近年内降耗目标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分析》,《能源经济》2007年第2期。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经济增长与环境”课题组:《经济与环境:预警机制与政策分析》,2006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模拟研究报告》,世界银行意大利信托基金项目(编号:TF054538),2006。

朱成章:《怎么看待中国的节能潜力和节能任务》,《电能效益》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