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00

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2010年上、中、下卷)图书

SSAPID:101-9509-7152-51
ISBN:978-7-5097-2741-6
DOI:
ISSN:
关键词:

文艺评论 文学 艺术

[内容简介] 内容框架为:1文艺学论文 有关文艺学范畴的学术论文10篇左右,观点摘要20篇,主要论文索引100篇。2、文学史论文(古代、近代) 有关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史范畴的学术论文10篇左右,观点摘要20篇,主要论文索引100篇。3、文学史论文(现代、当代) 有关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范畴的学术论文10篇左右,观点摘要20篇,主要论文索引100篇。4、当代文学评论论文 有关当代作家评论、作品评论范畴的学术论文10篇左右,观点摘要20篇,主要论文索引100篇。5、艺术学论文 有关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史、主要艺术种类等范畴的学术论文10篇左右,观点摘要20篇,主要论文索引100篇。6、年度话题 包括:(1)年度重要学术话题综述;(2)年度重要学术会议情况一览。 作为目前国内首创的大型年选性和文摘性相结合的文学艺术出版物,《中文文艺论文年度文摘》不仅信息全面丰富,而且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是能够涵盖全国文学与艺术领域学术论文精华的年度手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陶东风
编 辑:刘丹;梁艳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文艺学论文

  意义生产、符号秩序与文学的突围

   一

   二

   三

   四

  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

   一 理论、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二 认识论审美化与美学的重构

   三 文学理论的反思性

   结语:文学理论死了吗?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

   一

   二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

   一 传媒体制的张力

   二 传媒话语的分殊

   三 传媒受众的效果

   四 草根传媒的崛起

   结语

  理论是普通平常的

   一 理论的变迁

   二 理论与文化

   三 普通平常的理论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共和国60年文学理论的理想诉求

   一 政治诉求

   二 审美诉求

   三 文化诉求

  “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康德美学的黄昏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结构性描述

   二 反康德美学之一:“生活实用的审美化”对“审美非功利性”

   三 反康德美学之二:“有目的的无目的性”对“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四 反康德美学之三:“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体”对“审美经验的孤立主义”

   五 建构“生活美学”本体论

  回归感性意义

   一

   二

   三

   四

  回家的路 生活的心

   一 引言:是生活不是日常生活

   二 生活转型

   三 生活的心

   四 回家的路

  论文观点摘要

   1.走向自觉反思的文学理论

   2.析“文艺理论的危机”

   3.现代派文学中的“群众”想象

   4.朱光潜美学是主客统一论吗?

   5.中国、人民、革命

   6.文化阶层是如何被想象的?

   7.茶馆、劝业会和公园

   8.论白居易的诗、酒与琴及其美学意蕴

   9.论中国式当代文学性观念

   10.全球化语境中文艺学建构的西论中化

   11.抵抗的力量决非来自话语层面

   12.新中国文学理论六十年(上、下)

   13.“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14.《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

   15.回顾与反思:渴望重生的启蒙

   16.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7.文化研究的三道难题

   18.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19.儒道生活美学

   20.英国文化研究中的亚文化研究谱系

  主要论文索引

 文学史论文(古代、近代)

  诗的源起及其早期发展变化

   一 原始巫术与诗的起源:巫诗

   二 巫政合一与诗的早期发展:史诗

    (一)史诗的形成背景

    (二)史诗的存续时间

    (三)史诗的内涵发展

    (四)史诗的社会功能

    (五)史诗的精神原则

   三 史诗文体的终结与史诗精神的转承

    (一)“诗亡然后春秋作”试解

    (二)由《庄子·天下》篇看史诗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承传

   四 大小传统的融合与史诗、巫诗在《诗经》、《楚辞》中的遗存

    (一)大小文化传统在《诗经》中的融合

     讨论之一:从《诗经》编辑的综合性看大小文化传统的融合

     讨论之二:远古巫诗在《诗经》中的遗存

     讨论之三:商周史诗在《诗经》中的遗存

     讨论之四:史诗精神在《诗经》中的继承:“变雅”、“变风”再认识

    (二)大小文化传统在《楚辞》中的融合

   五 史诗通神观念的突破与中国轴心文明的诞生

  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

   一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的讨论

   二 现存两汉七言诗句传世情况分析

    (一)两汉歌谣谚语中的七言

    (二)汉代镜铭中的七言

    (三)汉代字书、碑刻及其他文献中的七言

    (四)汉代文人七言诗

   三 七言诗的语言结构与诗体特征

    (一)七言诗的节奏韵律特征

    (二)七言诗与《诗经》和四言体的关系

    (三)七言诗和楚辞体的关系

    (四)七言诗与民歌谣谚诸文体的关系

    (五)中国诗歌体式的基本形态与七言诗在其中的位置

    (六)七言诗在汉代不发达的原因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一 晋宋“古调”的结构特征

   二 齐梁古诗的体调变化

   三 齐梁“近调”表现方式的新变

   四 联句、赋得和古题乐府的近体化

  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

  读《沧溟先生集》手记

   一

   二

   三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

   一 从“伐能”到“薄命”

   二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

   三 “诗人薄命”:一种集体认同

   四 从“薄命”到“无穷”

  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

   一 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

   二 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三 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

   四 “文学性”与“演剧性”之张力

  明清通俗小说凡例研究

   一 明清通俗小说凡例的统计及其特点

   二 通俗小说凡例的史料价值

   三 凡例与通俗小说创作方法

   四 凡例与通俗小说回目

   五 凡例与通俗小说读者

  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

   一

   二

   三

  新小说时期趣味文学传统的形成

   一 双性气质成就了新小说的繁荣

   二 借新小说激发的文学娱乐功能

   三 以女性化为特征的趣味文学传统的发生

  论文观点摘要

   1.尧、舜、禹之称的部族文化基因和文学效应

   2.《月令》模式与中国文学的四时抒情结构

   3.中国文学制度论

   4.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

   5.文人五言诗起源新论

   6.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

   7.美感与性感

   8.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

   9.苏、黄的书法与诗法

   10.中国古典词学政教之论的承传

   11.论唐宋词的手写传播及其价值

   12.《张生跳墙》的再认识

   13.明清小说作者的民俗观与江苏民间制度文化

   14.明末清初尚朴的文学思潮

   15.汉宋之争与曾国藩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重建

   16.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17.晚清民初小说情理的把握方式与观念变迁

   18.义和团事件: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触发点

   19.南社作家吕碧成的文学创作及其诗学观

   20.文学和仪式的关系——以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为中心

  主要论文索引

 文学史论文(现代、当代)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

  中国现代文学与东亚人文地理

   一 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1894~1916)

   二 “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1917~1927)

   三 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时期(1928~1937)

  关于“五四文学”的“国家”话语问题

   一 国家话语的传统渊源

   二 “五四文学”的国家话语表现

  再从“头”谈起

   一

   二

  历史整体性的消失与重构*

   文学史编撰:外部与内部之间

   消失的整体性:新史学语境中的碎片重构

   另类视野:北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新想象的整体性:中国大陆的文学史学

   重返主体性:比较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

   结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间隙与互动

  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

   一 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是否可能?

   二 现代性的源起与转向:浪漫主义文化?

   三 浪漫主义文化根基上的西方小说叙事

   四 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被压抑的浪漫主义

   五 新的开启:浪漫主义在当代的涌动

   结语:汉语小说的当下道路与未来面向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

   一 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当代文学史上没有表现土改题材的杰作?

   二 作家的难题:如何表现土改运动中的中农政策、民间暴力和干部中的坏人

   三 作家的困惑例证:土改中的暴力现象与土改小说中的暴力描写

   四 “文革”后文学对于民间暴力与痞子因素的反思

   五 结语

  身体、历史与想象的政治

   一

    (一)《小巷深处》:屈辱——幸福的身体

    (二)《红尘》:苦难——从良的身体

    (三)《红粉》:“女性”——消费的身体

   二

   三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八十年代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三 被遗忘的“十七年文学”资源

   四 “八十年代”与“十七年”的关系

   五 再回到对“八十年代现代化想象”的检讨之中

   六 重回“十七年”的一些问题

   七 怎么来理解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作家身份的社会学透视

   一

   二

   三

   四

  论文观点摘要

   1.新媒体与现代爱情观念的建构

   2.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观中的情感论

   3.80年代的博弈

   4.“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

   5.“新人”想象与“民族风格”建构

   6.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呐喊》小说的叙述模式以及故事结构的成立

   7.从“新启蒙”到“后革命”

   8.世界知识、地方知识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

   9.从“劳动”到“奋斗”

   10.蒋光慈现象

   11.“他人的自我”与“自我”

   12.论战后初期“五四”在台湾的实践

   13.国语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

   14.诗歌翻译与白话诗人的主体建构

   15.文学的方向与倾向

   16.现代文学史“革命化”叙述的开端

   17.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

   18.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

   19.文化转型初期的一种中国想象

   20.诗意的追寻

  主要论文索引

 文学批评论文

  当代诗歌中的地方美学与地域意识形态

   一 为何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当代诗歌

   二 中国当代诗歌地域文化特性的演变

   三 当代诗歌中的“地域性意识形态”特质

   四 文化地理中的“地域诗歌美学”

  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

   一 传统、现代与文学之桥

   二 道德、伦理与都市布景

   三 现实、历史与“底层”的再发现

  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的五重奏

   一 “十七年”文学语境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

   二 现实主义的叛离与“文革”文艺思想

   三 现实主义的复归与“80年代”文艺思潮

   四 多元文化共生与“90年代”现实主义的新变

   五 兼容并蓄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新世纪文学思潮

  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

   一

   二

   三

   四

  一个文学史难题与三个现状层面

   认知的艰难

   关于长篇小说的现代正史叙事

   关于城市文学现状的断想

   关于多媒体格局中的文学命名

  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家庭事务与国家暴力

   不存在土地的土地叙事

   感官叙事的伦理蜕变

   作为影子或精灵的孩童——独立意志的缺失

   空洞的反抗,或封闭的伦理想象

  从反叛到皈依

   一

   二

   三

   四

   五

  论苏童短篇小说的“中和之美”

   一

   二

   三

  异乡人

   归去来:故乡与异乡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

   性、女性、性别

   余论:阳台上的观看美学

  历史文学的“盛世情结”及其文化生成

   一

   二

   三

   四

   五

  论文观点摘要

   1.“十七年文学”中的汪曾祺

   2.“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文学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叙述

   3.中国当代文学自主性的建构

   4.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

   5.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

   6.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性”

   7.新中国文学中文化“恋父”心理解析

   8.论农民工题材小说

   9.当代文学中的“遗产”和“债务”

   10.革命伦理与个体伦理的心史复调

   11.以“体验”的方式进入历史

   12.“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

   13.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

   14.“走出”的批评:关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多样性与“单边叙事”

   15.跨界中的“去”与“留”

   16.自我形象的生成与个人经验的建构

   17.现代空间重构与文化空间想象

   18.突围与归依:礼失而求诸野的精神宿地

   19.新时期文学魔幻写作的两大本土化策略

   20.都市文化在乡村的传播与冲突

  主要论文索引

 艺术学论文

  艺术学的六大讨论焦点

   一 艺术学由起源引起的学科问题与术语问题

   二 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

   三 华语电影与中国的国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四 谍战电视剧定义与惊险美学新变

   五 小沈阳现象及其所关联的艺术与文化问题

   六 中国文化的两种舞蹈象征——张继刚现象与林怀民现象

  文化的物化年代

   一 近十年艺术新景观

   二 文化的物化

   三 通向文化的心物互渗

  碎化的变革

  对影视剧文化功能、文化批评的反思及其广阔空间

   一 场域和认同:电视剧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

   二 电影文化批评:波德维尔的反思及再反思

   三 电视剧:文化批评的广阔空间

  长河潜流:1978年以来的中国抽象艺术

  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

   一 主流电影的建构及其他

   二 电影档期及其商业化运作

   三 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及其他

  当代“巨型展览”的叙事特征和文化理想

   一 国家叙事与历史意识

   二 地域特征与多元面貌

   三 日常叙事与审美

  “现实”如何重归当代戏剧

  悲剧?或者新古典主义的正剧

   一

   二

   三

  中国音乐批评需要批判性文化反思精神

   一 国内音乐批评及研究队伍现状的几点评估

    1.什么是批判性文化反思精神?

    2.音乐批评对象的差异及其所享文化权益的不平衡状态

    3.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分层一体化格局”与研究队伍状况

   二 从民族音乐学学科历史看其批判性文化反思精神

    1.欧洲与北美民族音乐学学术途径的异同

    2.从人类学的三个时代看民族音乐学方法观念的异同

   三 批判性反思文化功能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

  论“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发展动因

   一 职业化舞蹈教育与“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发展

    (一)舞蹈教学发展需要“学院派”舞蹈创作

    (二)舞蹈学科建设拓展“学院派”舞蹈创作

    (三)舞蹈学者参与提升“学院派”舞蹈创作

   二 舞蹈比赛与“学院派”舞蹈创作的发展

    (一)“全国舞蹈比赛”与“学院派”舞蹈创作

    (二)“荷花奖”舞蹈比赛与“学院派”舞蹈创作

    (三)“桃李杯”舞蹈比赛与“学院派”舞蹈创作

   三 结束语

  “设计史”的本质

  论文观点摘要

   1.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培养有文化修养的艺术人才

   2.当代中国20年文艺本体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3.新抽象与老哲学

   4.敦煌艺术及其再生研究

   5.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改造运动的话语建构

   7.技术和艺术的双向驱动

   8.话语·身份·景观

   9.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哲学基础

   10.论李渔戏曲美学的突破性贡献

   11.香港电影:跨越边界的新景观

   12.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衍生的文化问题

   13.当代书法边缘论

   14.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现代性抉择

   15.中国数字艺术发展趋势

   16.广告与女性的视觉呈现

   17.话语转向与价值重构

   18.在钢琴的颗粒性和歌唱性表达方式中探讨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

   19.重新审视中国新美术的现代性

   20.关于当前艺术学学科设置的三个思考

  主要论文索引

 编辑说明

1.陶东风:《作为媒介化公共事件的文学》,《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上半月)。

2.马季:《网络文学:与传统逐渐融合,生产消费机制成型——2009年中国网络文学概述》,《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上半月)。

3.洪治纲:《文学:记忆的邀约与重构》,《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上半月)。

4.陈向春、赵强:《重建中国诗学:朱湘价值的再发现》,《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上半月)。

5.徐翔、邝明艳:《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学理论与传播研究的交叉视角》,《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6.季进、余夏云:《写在主流之外——论周蕾理论批评的边缘论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7.何辉斌:《新中国文艺研究中的西方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8.周宪:《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

9.杨建刚:《文本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

10.赵毅衡:《诚信与谎言之外:符号表意的“接受原则”》,《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

11.傅修海:《文艺“欧化”:一个世纪性的心结》,《文艺评论》2010年第2期。

12.余杰:《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性焦虑》,《文艺评论》2010年第2期。

13.李玉平:《文学选集与文学经典的生成》,《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14.张大为:《未完成的历史主体性表述——当下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元理论”反思》,《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15.张永清:《改革开放30年作家身份的社会学透视》,《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16.谢纳:《现代空间重构与文化空间想象》,《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17.林树明:《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性别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8.董希文:《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文本观之异同》,《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19.王宁:《“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国际化走向和理论建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0.方汉文:《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1.王文生:《“诗言志”文学思想纲领产生的时代考》,《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22.时胜勋:《思想视域下的中国文艺美学》,《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

23.连秀丽:《西方形式主义与〈文心雕龙〉的形式美学观》,《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

24.闫月珍:《郭绍虞与西方文学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范例论析》,《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25.朱首献:《科学主义与草创期中国文学史观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26.易闻晓:《自然与工力:中国诗学的体用之思》,《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27.王一川:《论公众的艺术辨识力——艺术公赏力系列研究》,《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28.张晶:《审美感情·自然感情·道德感情》,《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29.陈伯海:《艺术与审美——论审美传达》,《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30.颜翔林:《论审美空间》,《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

31.陈世雄:《男芭蕾、男旦、“女形”的性别与美学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32.黎萌:《审美感情与认知主义立场——当代分析美学中的情感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33.袁鼎生:《生态批评的规范》,《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34.曾繁仁:《生态美学视域中的迟子建小说》,《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35.周均平:《审美乌托邦研究刍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36.杨位俭:《“十七年”乡村叙事的“神话”症候——以〈三里湾〉、〈创业史(第一部)〉、〈艳阳天〉为线索的考察》,《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37.贺桂梅:《打开六十年的“原点”:重返八十年代文学》,《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38.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39.谢冕:《说不清的“现实”》,《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40.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41.陶东风:《“七十年代”的碎片化、审美化与去政治化——评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42.董丽敏:《身体、历史与想象的政治——作为文学事件的“50年代妓女改造”》,《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43.许子东:《当代文学中的“遗产”和“债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4.路文彬:《自由的禁忌与失范——关于中国当代小说60年的回眸与沉思》,《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45.张鸿声:《“十七年”与“文革”时期文学中上海的城市空间叙述》,《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46.许江:《本土的拆迁与重建——“全球—本土”机制中的主体文化更新》,《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47.朱大可:《文化价值及其民族样态》,《文艺争鸣》2010年1月号(上半月)。

48.陶东风:《祛魅时代的文化图景》,《文学与文化》2010年第1期。

49.金花子:《大众文化语境与韩剧传播的叙事学分析》,《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50.彭锋:《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容》,《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51.胡良贵:《社会责任·理论思维·文学使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2期。

52.王贵禄:《为谁写作:论西部作家的底层意识》,《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53.吴炫:《什么是真正的理论?》,《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54.陆扬:《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上半月)。

5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从“草根庶出”到主流认可》,《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56.徐贲:《扮装政治、弱者抵抗和“敢曝(Camp)美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57.南帆、刘小新、王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述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58.徐亮:《文论焦虑与文论地平线的移动》,《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59.刘康:《寻找新的文化认同:今日中国软实力和传媒文化》,《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60.张永清、张鸿声:《从“西马”文论看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61.蒋磊:《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文艺争鸣》2010年11月号(上半月)。

62.朱立元:《关于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若干问题——与董学文等先生商榷之四》,《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63.王一川:《感兴传统面对生活—文化的物化——当代美学的一个课题》,《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上半月)。

64.张俊:《观照理论:巴尔塔萨的神学审美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65.冯毓云:《审美复兴的文化间性立场——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美学建构之路径》,《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66.徐翔:《政治认同的审美性——兼重审文学在“再政治化”中的本体论建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67.王宏超:《中国现代辞书中的“美学”——“美学”术语的译介与传播》,《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68.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9.朱国华:《另一种理论旅行的故事——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的中国生产》,《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70.钱翰:《回顾结构主义与中国文论的相遇》,《法国研究》2010年第2期。

71.顾明栋:《汉学主义:中国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意识形态》,《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72.龙迪勇:《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73.郭冰茹:《女性解放话语建构中的悖论——关于现代女性写作的一种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74.陆兴华:《如何在景观社会原创出政治与艺术——从德波尔·阿甘本的景观批判出发》,《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75.李笑男:《从现代到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客体”观念转化》,《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76.徐兰君:《“哀伤”的意义:五十年代的梁祝热及越剧的流行》,《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77.曹建国:《谶纬叙事论略》,《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78.《对待立意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79.汪涌豪:《“声色”范畴的意义内涵与逻辑定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0.李洲良:《诗之兴:从政教之兴到诗学之兴的美学嬗变》,《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81.夏中义:《释陶渊明:从陈寅恪到朱光潜——兼及朱光潜在民国时期的人格角色变奏》,《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82.朱玲:《叙述长度和语义——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个修辞诗学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上半月)。

83.柳春蕊:《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84.刘石:《中国古代诗画优劣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85.钟仕伦:《论〈乐记〉的“和乐”美学思想》,《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86.张宝贵:《对文学语言表现功能的探索——〈文心雕龙·隐秀〉主旨浅议》,《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87.寇鹏程:《意境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意境的真正内涵》,《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88.饶龙隼:《中国文学制度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89.陆贵山:《本质主义解析与文学理论建构》,《文艺评论》2010年第5期。

90.李雷:《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美学》,《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上半月)。

91.杨玲:《当代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与文学研究的未来》,《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上半月)。

92.赵勇:《BBS、博客、粉丝与书商》,《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上半月)。

93.曾军:《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学术界》2010年第7期。

94.徐世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后现代联姻》,《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5.王岳川:《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96.邱江宇:《消费文化与文学文体研究》,《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97.欧阳友权、吴英文:《微博客:网络传播的“软文学”》,《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98.俞吾金:《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99.陶东风:《革命的祛魅:后革命时期的革命书写》,《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100.程相占:《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1.刘勇:《论文学活动中作家主体的审美心理:以贬谪文学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周艳:《诗文小说的托物言志和性别斗争》,《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

3.张可礼:《试论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对象和任务》,《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4.江君:《试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5.王三毛:《古代文学中的竹林》,《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

6.赵静宇:《爱情僵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离魂现象解读》,《东岳论丛》2010年第2期。

7.朱崇才:《词体章法形式及其审美特质》,《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8.吴晟:《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物理认知》,《学术研究》2010年第1期。

9.杨嫣:《论词的注释思路和创新》,《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10.郭艳:《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趣味审美追求》,《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1.张蕾:《章回体小说的现代际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2.朱松苗:《浅谈孔子的仁学美学思想》,《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13.王渭清:《美在精神——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性之美》,《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14.杨义:《〈韩非子〉还原》,《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15.周远斌:《关于〈春秋〉叙事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

16.朱明勋:《论孔子的隐逸思想》,《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17.王子墨:《曹丕的“文士气”与“儒士气”》,《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18.李轶婷:《近三十年北朝乐府研究综述》,《晋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9.王婉婉:《论魏晋诗歌时间意识及其影响》,《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20.崔晓黎:《魏晋南北朝女性诗歌解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1.周奕希、杨贤美:《论阮籍哲学文本中的象思维》,《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2.武国权:《作为史家的陆机》,《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23.杨毅:《论唐宋道教青词演变》,《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

24.崔际银:《论唐人小说接受诗歌之方式》,《南开学报》(哲学版)2010年第1期。

25.尚继武:《唐宋时期小说虚实观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6.李贞:《唐代精怪小说的趣味性研究》,《理论界》2010年第2期。

27.刘丽红:《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美学意蕴》,《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28.常法亮:《开元天宝间王维行迹考》,《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29.王铁良:《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冷峭孤寂情怀》,《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30.董乃斌:《李商隐诗的叙事分析》,《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31.万德敬:《借问白云何处去?重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32.王太阁:《论寒山诗的俗与雅》,《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33.王兆鹏:《宋代的“互联网”:从题壁诗词看宋代题壁传播的特点》,《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34.邓新华、程炉威:《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东岳论坛》2010年第1期。

35.陈未鹏:《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两宋怀古词:以金陵怀古词为中心》,《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6.朱智萍:《论秦观词的花意象及其生命意识》,《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7.龙起风:《论竹山词的声音描写艺术》,《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38.苑淑梅:《寒梅之姿,漱玉之韵:试论李清照的梅花词》,《现代语文》2010上.1期。

39.李娟:《论范成大使金纪行诗的田园内涵》,《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40.张红花、张小丽:《论刘克庄的咏史组诗》,《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1.陈文新:《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与文言叙事传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2.赵红梅、程志兵:《明清小说中的一种“农民”》,《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1期。

43.金蕾蕾:《马致远杂剧中的虚实相生之美》,《前沿》2010年第2期。

44.付琼:《明代举业教育中的苏文选本》,《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45.高雅芳:《牡丹亭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6.王勇:《邓原岳的诗歌创作及其成就》,《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47.陈水云:《清初关于词的盛衰之辩》,《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

48.叶君远:《吴梅村:清代诗坛第一家》,《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

49.邵路燕:《黛玉与婴宁的苦笑人生》,《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0.居鲲:《贾宝玉性别角色扮演再探》,《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10年第1期。

51.张惠:《美国红学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期。

52.熊飞宇:《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管窥》,《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期。

53.梁旭艳、张丽君:《透视红楼梦隔窗矛盾》,《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4.谢俊梅:《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青年作家》2010年第1期。

55.赵海霞:《李渔的尚奇意识:以小说创作为中心的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56.赵秀红:《〈瑶华集〉“遗民思想”有无之辨析》,《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57.张思齐:《顾炎武人生的诗意栖居》,《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8.刘红娟:《论家学传承对归庄散文创作的影响》,《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59.管凌燕:《郑梁文学思想初探》,《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60.陈向春:《“诗类”与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61.王立、胡瑜:《聊斋志异吝啬鬼故事及其佛教文学渊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62.吴守斌:《上古情怀的演绎:对杜丽娘情感世界探微》,《兰州学刊》2010年第2期。

63.罗志田:《方法成了学名:清代考据何以成学》,《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64.师海军、郝润华:《李梦阳早年二三事考辨》,《理论界》2010年第2期。

65.吕斌:《明代博学思潮与文论:以杨慎为例的考察》,《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66.陈友冰、刘良政:《阮大铖创作论》,《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67.李静、刘蔓:《从名媛诗话看清代女性文人的贞节观》,《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68.赵臻:《余赵论争读解:百年红楼研究的一个范例剖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9.陈伟娜:《论〈红楼梦〉戏剧对小说〈红楼梦〉的重写》,《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期。

70.陈慧玲:《〈红楼梦〉香菱改名的批判功能》,《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71.邱江宁:《消费文化、文人趣味和文体选择:以〈海上花列传〉为例分析》,《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

72.孙之梅:《柳亚子:南社文献有赖以存》,《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3.刘春芳:《用虚幻的生活拯救自己:〈老残游记〉〈二集〉逸云形象论析》,《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74.温朝霞:《丘逢甲台湾竹枝词的艺术价值初探》,《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5.杨经华:《独立风雪中之清教徒:潘乃光与晚清“诗界革命”》,《广西民族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6.王明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黄绣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7.张云:《“老少年”的“少年中国”想象,以吴趼人〈新石头记〉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1期。

78.黄霖:《“中国也有今天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9.张永芳:《近代小说〈慨生游志〉系〈老残游记〉的仿作》,《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0.宁俊红、王丽萍:《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兼及“新文体”散文的传统渊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81.张振国:《晚清民国志怪传奇研究述论》,《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82.付建舟:《中国历史小说的近现代转型》,《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3.李建梅:《从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清末到五四域外小说输入研究》,《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84.郑丽丽、郭继宁:《清末新小说兴起论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5.邓伟:《试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的欧化倾向》,《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6.宋师亮:《论晚清政治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7.周晋华:《同光体诗人的荒寒之路》,《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8.姜荣刚:《梁启超对小说支配人道的佛学阐释》,《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9.彭玉平:《〈静庵藏书目〉与王国维早期学术》,《复旦学报》2010年第4期。

90.尚永亮:《清朝中期白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复旦学报》2010年第5期。

91.方国武:《世俗化的批判性叙事——晚清谴责小说的政治叙事形态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92.林玫仪:《王鹏运词集考述》,《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第3期。

93.侯运华:《近代传媒的发展与晚清狭邪小说的转变》,《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94.霍俊国:《论儒家仁学思想对王国维文学观的影响》,《东方丛刊》2010年第2期。

95.沈文凡、张德恒:《王国维〈人间词话〉百年研究史综论》,《中外文化与文论》2010年第19辑。

96.李小兰:《强合则两贤相阨 利导则两美相得:兼论〈人间词话〉的批评文体价值》,《理论界》2010年第2期。

97.王志清:《〈次北固山下〉的公信度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8.曾文峰、杨仲坚:《论清代“性灵派”文学创作的俗化倾向》,《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99.夏正亮:《论清初学者对陶渊明诗风的接受:以王夫人、王士禛为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0.潘承玉:《篡窃的文学经典:〈画网巾先生传〉并非戴名世原创》,《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1.王为生:《论现当代文学的一个奇异主题叙事》,《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

2.杨霞:《20世纪中国文学建构中的新传统因素》,《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陈奇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4.张晓风:《追忆绿原叔叔》,《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2期。

5.李祖德:《1950年代的阿Q:十七年文学“农民”话语一例个案的分析》,《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6.张永辉:《鲁迅作品中的两性关系》,《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2期。

7.王巨川:《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与反殖民意识》,《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8.王桂妹:《“五四女作家群”的历史建构曲线》,《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9.赵顺宏:《论鲁迅创作中的献祭意识》,《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0.赵学勇:《非抒情时代的抒情文学——30年代抒情小说论》,《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11.冒建华:《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家的文化人格与文学书写》,《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2.李乐平、姚皓华:《试论闻一多生命与诗文之合一》,《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3.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影迹》,《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14.薛家宝:《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唯美主义特质》,《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15.高玉:《五四新文学与古典传统及其评价》,《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16.张志平:《实际和理念对擂——胡风事件的方法论根源》,《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17.曾一果:《关于上海“现代性”想象》,《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8.赵亚宏:《论〈新青年〉广告的媒介价值》,《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19.江腊生:《〈骆驼祥子〉的还原性阐释》,《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20.李丽:《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还乡”》,《文艺争鸣》2010年11月号(上半月)。

21.雷勤风:《钱锺书的早期创作》,《文艺争鸣》2010年11月号(上半月)。

22.程光炜:《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23.詹玲:《20世纪中国文学国民性改造问题再审思》,《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24.徐兆寿:《巴金的理想和知识分子立场》,《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25.贺绍俊:《新政治小说及其当代作家的政治情怀——周梅森论》《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26.冯鸽:《关于中国通俗文学的“泛化”与“分期”问题——与郭延礼教授商榷》,《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27.栾梅健:《重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起源及其流变——从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出发》,《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28.张莉:《论冰心文学形象的建构(1919-1949)》,《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29.《华文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黄维梁,《文艺争鸣》2010年6月号(上半月)。

30.胡景敏:《“文革”叙述与“随想作家群”的兴起》,《文艺争鸣》2010年6月号(上半月)。

31.俞兆平:《古典主义思潮的排斥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欠缺》,《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上半月)。

32.陈晨:《家园之恋与存在之思——论师陀乡土小说的诗性内涵》,《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上半月)。

33.王建光:《“十七年”农村题材创作中的家园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8月号(上半月)。

34.曹林红:《革命、战争与1920年代后“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退隐》,《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上半月)。

35.吕约:《北京的“声音”——80年代以来北京作家的新叙事话语》,《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上半月)。

36.吕进:《论新时期诗歌与“新来者”》,《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37.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38.洪子诚:《“作为方法”的“八十年代”》,《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39.杨庆祥:《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关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40.周保欣:《道德革命与“革命”的道德——新历史小说革命书写的思想检视与审美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41.刘树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农村小说叙事》,《小说评论》2010年第11期。

42.房伟:《作家身份结构与新时期文学》,《小说评论》2010年第11期。

43.罗晓静、周晓明:《沈从文与张爱玲之比较》,《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44.胡传吉:《小说群治理想之荣衰》,《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45.吴舜华:《曾朴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萌芽》,《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46.张闳:《“文革”后新文学的曙光——从食指到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47.霍俊明:《尚未抵达思想前沿的“征用”写作——就“底层”和“新农村”谈新世纪文学思想性问题》,《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48.李兆忠:《雌性乌托邦——严歌苓之谜》,《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49.张德明:《新世纪诗歌中的田园乡愁》,《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

50.李有亮:《“从”与“领”: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写作中的颠覆策略再读解》,《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51.陈吉荣:《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真实性理论:澳大利亚的视角》,《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52.颜敏:《“第三种空间”的美学建构——试论张翎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定位》,《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53.韩明港:《哀、怒与虚无——鲁迅的启蒙困境与生命困境》,《当代文坛》2010年第3期。

54.贺绍俊:《追寻“另一个世界”的“新市井小说”》,《当代文坛》2010年第3期。

55.刘俐俐:《大历史观与历史文化散文的价值》,《当代作家评》2010年第2期。

56.刘再复:《媚俗的改写》,《当代作家评》2010年第2期。

57.东西:《真正的经典都曾九死一生》,《当代作家评》2010年第4期。

58.丁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断代谈片》,《当代作家评》2010年第3期。

59.谢有顺:《终归是无处还乡》,《当代作家评》2010年第4期。

60.欧阳江河:《诗歌写作,如何接近心灵和现实》,《当代作家评》2010年第4期。

61.马俊江:《30年代北平小报与革命文艺青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62.李跃力:《论“革命话语”对情爱伦理的重构及其本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

63.汤哲声:《论现代北派市民小说的文学史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4期。

64.何锡章、董华:《论“五四”新文学的自由品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65.万安伦:《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奖励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66.黄晓华:《前期创造社疾病书写与现代人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67.袁一丹:《知堂表彰禹稷臆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68.赵卫东:《一九四○年代延安“文艺政策”演化考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2期。

69.张文娟:《女子问题与五四新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70.熊辉:《以译代作:早期中国新诗创作的特殊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4期。

71.孙玉石:《论吕德申小说创作及其与一种文化精神之联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2.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3.彭春凌:《“另一个中国”的敞开——大众媒体的西部行记》(1935—1937),《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4.孙玉石:《他的诗“更新,而且更是中国的了”——林庚诗学探寻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之联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5.陈思和:《关于巴金〈春梦〉残稿的整理与读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76.周东华:《民俗视角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类型及模式》,《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3期。

77.何恬:《“半殖民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5期。

78.温华:《战争叙事中民族/女性话语关系个案透视》,《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9.胡明贵:《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

80.姚国建:《中国新诗发展的三大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81.郑国友:《“新时期文学”的“去政治化”趋势与“新世纪文学”的“再政治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82.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性》,《上海文化》2010年第2期。

83.杨利景:《改造与成长:“十七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书写规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4.卢桢:《荒原上的诗意追求》,《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5.王兴:《试论新写实小说的悲剧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6.章晓琴:《近三十年中国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7.唐铁惠、赵坤:《城市美学视野下香港城市中的“他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88.李正忠:《当今的中国文坛为何产生不了“巨匠”》,《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2期。

89.朱沛生:《“文革记忆”研究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90.秦林芳:《论陕北前期丁玲的政治化写作》,《小说评论》2010年第3期。

91.任诗桐:《论迟子建的温情叙事》,《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92.刘杰:《日本文化与中国五四文坛关系初探》,《学理论》2010年第1期。

93.董洪川:《胡适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1期。

94.张直心、王平:《春风化雨——浙一师时期的朱自清与叶圣陶叙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5.吴矛:《闻一多新诗“诗质论”和“诗形论”的矛盾性》,《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6.杨迎平:《施蛰存小说翻译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

97.郑家建、舒畅:《论〈故事新编〉》,《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期。

98.王风:《周氏兄弟早期著译与汉语现代书写预言》,《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2期。

99.裴毅然:《延安文化人的生活》,《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1期。

100.葛涛:《塑造鲁迅银幕形象背后的权力政治——以〈鲁迅传〉座谈会记录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期。

1.张丽军:《论老舍的城市底层叙述》,《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2.杨朴:《爱情情结和阶级意识的纠葛与冲突——〈雷雨〉周朴园与侍萍重逢一场戏的精神分析》,《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3.胡梅仙:《论沈从文作品的人文精神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4.李祖德:《1950年代的阿Q》,《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5.赵新顺:《从他律到律己》,《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6.叶立文:《言与象的魅惑》,《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7.张文联:《〈乔厂长上任记〉与新时期文学的文化政治》,《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8.王侃:《论女性小说的历史书写——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考察对象》,《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9.陈小碧:《“生活政治”与“微观权力”的浮现——论日常生活与新写实小说的政治性》,《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10.刘宁:《黍离麦秀之悲——论贾平凹对民族文化的设想》,《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11.徐祖明:《从国民性批判到社会性批判——评余华〈兄弟〉中的批判叙事》,《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12.徐兰君:《“哀伤”的意义:五十年代的梁祝热及越剧的流行》,《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3.张冀:《论〈长恨歌〉的叙事策略与海派传承》,《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4.李海霞:《新的科学与人性心跳的诞生——对新时期改革文学的再认识》,《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5.陈亚丽:《论中外文化之间的老生代散文》,《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6.王瑞华:《隔海相叙:王统照、姜贵海峡两岸的家族写作》,《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7.胡德才:《论张翎小说的结构艺术》,《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18.张未民:《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19.雷达:《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0.张颐武:《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1.谢有顺:《那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新世纪文学、80后及其话语限度》,《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2.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的当代性》,《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3.於可训:《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4.张均:《柔弱者的哲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阅读札记》,《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5.季红真:《归去来——论王安忆小说文体的基本类型》,《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6.洪治纲、张婷婷:《乡村启蒙的赞歌与挽歌——评刘醒龙的长篇新作〈天行者〉》,《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7.张立群:《谢湘南论——诗歌的“空间地理”及其逻辑展开》,《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上半月)。

28.张未民:《想起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29.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30.程光炜:《80年代文学批评的“分层化”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上半月)。

31.南帆:《我们这一代的表述》,《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2.陈思和:《对新世纪十年文学的一点理解》,《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3.王光东:《城乡流动中的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4.严峰:《新媒体与青春写作》,《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5.梁艳:《“归来”与“走出”——试论中国“新世纪文学”与世界》,《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6.贺绍俊:《新政治小说及其当代作家的政治情怀——周梅森论》,《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7.乔焕江:《新世纪文学中的“复数”经验——以陆天明的“反腐小说”为例》,《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8.张丽军:《具有强烈现实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新政治写作——张平论》,《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39.杭零、许均:《〈兄弟〉的不同诠释与接受——余华在法兰西文化语境中的译介》,《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上半月)。

40.马季:《话语方式转变中的网络写作》,《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1.徐杨、王确:《生活、身体以及文学消费——“新世纪文学”的婚恋叙事》,《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2.晏杰雄:《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本土化路线》,《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3.俞敏华:《论先锋小说的出场》,《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4.张均:《胡适门生的1949~1952》,《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5.翟业军:《那一种黑色的精神——论莫言的〈蛙〉》,《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6.张立群:《林白论——女性先锋、现实的对话与转型》,《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上半月)。

47.王兆胜:《归位·蓄势·创新——论新世纪的中国散文创作》,《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48.刘旭:《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49.张清华:《〈兄弟〉及余华小说中的叙事诗学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0.赵山奎:《“文学之外”的拯救:余华与卡夫卡的文学缘》,《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1.郭建玲:《异域的眼光:〈兄弟〉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2.张学昕:《玄览圣灵 涤荡沧桑——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3.赵强:《〈河岸〉:为生活立心》,《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4.王一川:《中国晚熟现实主义的三元交融及其意义——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5.张莉:《异乡人——魏微论》,《文艺争鸣》2010年12月号(上半月)。

56.吕进:《论新时期诗歌与“新来者”》,《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57.胡星亮:《从封闭到开放,从写实到后现代——当代台湾话剧与外国戏剧关系之研究》,《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58.周保欣:《道德革命与“革命”的道德——新历史小说革命书写的思想检视与审美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59.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60.陶东风:《“七十年代”的碎片化、审美化与去政治化——评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61.程光炜:《我们如何整理历史——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的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62.陈晓明:《“重复虚构”的秘密——马原的〈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文艺研究》2010年第10期。

63.孟繁华:《历史、现实与多元现代性——2009年长篇小说阅读》,《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64.白烨:《命运与时运的交响回旋——2009年长篇小说概评》,《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65.何向阳:《已泛平湖思濯锦 更看横翠忆峨眉——2009年中篇小说印象》,《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66.洪治纲:《对抗消极的惯性写作——2009年短篇小说巡礼》,《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67.林霆:《发现·关注·表达——2009年度短篇小说创作一瞥》,《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68.雷达:《乡土中国的命运感》,《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69.李遇春:《心理结构的平衡与颠覆——论陈忠实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70.贺绍俊:《“河雾”中成就一种特别的美》,《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71.何镇邦:《还可以走得更宽更远些》,《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72.陈晓明:《守望本真的乡土叙事》,《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73.白烨:《隐痛的背后》,《小说评论》2010年第1期。

74.贺绍俊、巫晓燕:《中国经验——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聚焦点》,《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75.金理:《面对“思想”与“中国经验”的呼唤——讨论开给新世纪文学的两种“药方”》,《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76.雷达:《实力派作家的新探索》,《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77.梁鸿鹰:《魏微小说漫议》,《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78.王侃:《〈兄弟〉内外》,《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6期。

79.黄轶:《新世纪小说“生态”书写视阈的开创及其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6期。

80.王德威:《归去未见朱雀航——葛亮的〈朱雀〉》,《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6期。

81.杨庆祥:《现实主义的“变”与“不变”——读劳马的〈哎嗨呦〉》,《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6期。

82.梁鸿:《玩笑与嬉闹背后的中国镜像——读长篇小说〈哎嗨呦〉》,《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6期。

83.张闳:《“文革”后新文学的曙光——从食指到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84.温存超:《执著的追求与真情的书写——论陆地的小说创作》,《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85.张德明:《新世纪诗歌中的田园乡愁》,《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86.梁振华:《〈蛙〉:时代吊诡与“混沌”美学》,《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87.吴义勤:《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88.牛学智:《从“启蒙”到“底层”——对新世纪之交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察》,《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

89.欧阳友权:《当传统批评家遭遇网络》,《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

90.施战军:《论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的生成》,《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

91.张清华:《精神的冰或诗歌的雪——关于2009年诗歌的散记》,《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92.张学昕:《孤独“机村”的存在维度——阿来〈空山〉论》,《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93.颜敏:《“第三种空间”的美学建构——试论张翎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定位》,《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94.贺绍俊:《追寻“另一个世界”的“新市井小说”》,《当代文坛》2010年第3期。

95.余秋雨:《余秋雨的不忏悔与80后的不懂“文革”》,《当代文坛》2010年第4期。

96.霍俊明:《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97.程光炜:《批评对“贾平凹形象”的塑造》,《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98.杨怡:《苏青的小说创作与女性主义》,《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99.张莉:《在逃脱处落网——论70后出生小说家的创作》,《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1期。

100.樊星:《三十年来中国作家的政治关怀》,《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2期。

1.武洪滨:《“天价艺术品”现象及其分析》,《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1期。

2.凌继尧:《〈乐记〉中的艺术学思想》,《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

3.魏鹏举:《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

4.张法:《一种新的艺术史写作模式》,《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下半月)。

5.肖鹰:《为什么今天的学生要学艺术史?》,《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下半月)。

6.牛宏宝:《艺术史的形式与智慧》,《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下半月)。

7.郭必恒、韩冠杰:《2010年艺术学(二级学科)年度报告》,《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下半月)。

8.倪进:《艺术市场及经纪人制度探究》,《文艺争鸣》2010年6月号(下半月)。

9.姚琳:《数码时代的艺术教育》,《文艺争鸣》2010年8月号(下半月)。

10.彭吉象:《艺术教育不能只教唱歌跳舞》,《成才之路》2010年第27期。

1.戴嘉枋、张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项筱刚:《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

3.管建华:《音乐家族相似性与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论》,《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

4.郭克俭:《新中国声乐学术热点问题的追溯与反思》,《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

5.李建林:《音乐选秀娱乐不能“愚乐”》,《人民音乐》2010年第4期。

6.孙会玲:《音乐作品的视觉形象表现手法》,《文艺研究》2010年第8期。

7.王玲:《中国音乐产业刍议》,《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下半月)。

8.王小明:《四川山歌的多样性特征》,《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下半月)。

9.邓双林:《意识形态宣传对美感经验的征用——论瓦格纳的一段著名乐曲在电影中的运用》,《人民音乐》2010年第10期。

10.庄桂成、孟婧勔:《中国风音乐流行的文学生态原因——从歌词的角度》,《文艺争鸣》2010年11月号(下半月)。

1.常宁生、邢莉:《理念与建构——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绘画》,《荣宝斋》2010年第2期。

2.朱德义:《艺术市场与中国油画的发展》,《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3.黄宗贤:《新中国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扫描》,《美术》2010年第1期。

4.于洋:《衰败想象与革命意志——从陈独秀“美术革命”论看20世纪中国画革新思想的起源》,《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

5.倪进:《浅析当代中国书画鉴定体系》,《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4期。

6.潘耀昌:《做学问是历史画的重中之重》,《美术观察》2010年第6期。

7.丁宁:《博物馆的艺术更切合艺术史本意》,《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下半月)。

8.张兴成:《视角转换与本体追问——西方艺术理论阐释下的中国书法》,《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9.顾铮:《作为新学科的摄影史:历史、现状与反思》,《文艺研究》2010年第8期。

10.张宝贵、朱立元:《一百年的智慧与蒙昧——从杜尚谈起》,《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上半月)。

11.谢宏声:《当代绘画的摄影式观看》,《艺术评论》2010年第9期。

12.谢朝:《中国民族传统“色彩流”辨析》,《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下半月)。

13.郎绍君:《读齐白石手稿——日记篇》,《读书》2010年第11期。

14.杨志宇:《鲁迅提倡木刻版画的原因探析》,《文艺争鸣》2010年8月号(下半月)。

15.王琥钧:《徐悲鸿与林风眠对中国画改良之比较》,《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下半月)。

1.赵华、李德庚:《“在中国设计”中的文字》,《装饰》2010年第3期。

2.宋雪梅:《书籍设计的“五感”》,《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3.陈丽萍、黄伯璋:《〈考工记〉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下半月)。

4.肖琼琼:《论服装细节的设计视点与设计方法》,《艺术评论》2010年第6期。

5.吴振全:《当代的摄影与平面设计》,《文艺研究》2010年第8期。

6.侯明勇、黄芬:《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初探》,《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7.杭间:《设计“为人民服务”》,《读书》2010年第11期。

8.熊应军:《工业设计渐入乡村日常生活》,《文艺争鸣》2010年8月号(下半月)。

9.黄迪:《以太极图形为例浅析标志设计中的“计白当黑”》,《艺术与设计》2010年第11期。

10.李轶南:《数字化时代设计创新之维》,《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下半月)。

1.惠雁冰、高阳:《“样板戏”的传播与文化认同》,《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2.邹元江:《谁是“梅兰芳”?》,《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3.马淑贞:《六十年〈白毛女〉研究述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2期。

4.杨慧仪:《剧院与银幕——20世纪早期京剧两种新的“感触结构”》,《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5.张俊卿:《由才子佳人戏看民间与文人创作的互渗与分野》,《戏剧文学》2010年第4期。

6.郭怀玉:《曹禺话剧的显性音乐捃摭》,《文艺争鸣》2010年2月号(下半月)。

7.何吉贤:《从三个角度看“抗战演剧”的实践》,《艺术评论》2010年第5期。

8.穆海亮:《戏剧观论争的理论偏颇及其消极影响》,《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下半月)。

9.王凤霞:《从〈申报〉广告看“文明戏”称谓的变化(1906~1949)》,《文艺争鸣》2010年6月号(下半月)。

10.陈丽芬:《历史剧的现代性演变》,《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下半月)。

1.倪震:《全球化时代和政论史诗〈建国大业〉》,《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陈犀禾、王雁:《论琼瑶电影的中国性与台湾图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张颐武:《小成本喜剧的前世今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肖鹰:《析中国大片的致命缺陷》,《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5.丁亚平:《论民营电影公司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周星:《中国电影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背景、动因与发展分析》,《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7.郝建、邓双林:《主旋律电影创作与阐释的“主流化”趋向》,《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8.赵凯、胡光玉:《动漫艺术形象创意中的怀旧意味与悲剧情怀》,《文艺研究》2010年第6期。

9.路春艳:《电视电影的尊严与诚意——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参评电视电影评析》,《当代电影》2010年第7期。

10.田卉群:《拒绝边缘的女性——2010年女导演创作研究》,《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

11.胡克:《近年香港电影发展、美学特点与市场策略》,《当代电影》2010年第11期。

12.肖永亮:《以动漫教育推动产业发展》,《求是》2010年第14期。

13.赵勇:《中国电影,谁是你的主顾?》,《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月号(下半月)。

14.贾磊磊:《读解文化的符号性死亡》,《大众电影》2010年第14期。

15.戴锦华:《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下半月)。

16.李刚、孙丽娟:《动画与古典音乐的联姻》,《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下半月)。

17.贺桂梅:《亲密的敌人——〈生死谍变〉、〈色·戒〉中的性别/国族叙事》,《文艺争鸣》2010年9月号(下半月)。

18.梁向阳:《影视剧中的“延安”元素——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为例》,《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下半月)。

19.李雁翎:《数字媒体艺术与教学方式变革》,《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下半月)。

20.陶雯:《中国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接受》,《文艺争鸣》2010年10月号(下半月)。

1.张宗伟:《语境与文本:2009年国产电视剧热点述评》,《艺术评论》2010年第2期。

2.方菁:《谈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与出路》,《中国电视》2010年第2期。

3.徐海龙、莫瓅:《无形与有形——中国动画片的内容来源分类》,《中国电视》2010年第2期。

4.胡智锋、周建新:《广告主抢夺紧俏资源的战略分析》,《广告人》2010年第3期。

5.张谦:《浅析电视综艺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国电视》2010年第3期。

6.周志强:《从“娱乐”到“傻乐”——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7.张同道:《〈澳门十年〉:以纪实提升审美力量》,《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

8.李朝阳:《形式 内容 内蕴——谈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表达误区》,《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5期。

9.胡智锋、李继东:《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现代传播》2010年第6期。

10.杨旦修:《e社会:电视剧传播的危与机》,《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下半月)。

11.丁亚平、董茜:《创新性的思想维度与形态——电视节目〈论道〉及其启示》,《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

12.丁磊:《〈三国〉——并非演义,亦非历史》,《当代电视》2010年第8期。

13.马振宏:《我们在城市里该怎样生活——从电视〈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说开去》,《文艺争鸣》2010年4月号(下半月)。

14.崔莉萍:《国际品牌广告设计中的中国元素》,《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15.吴晓川、蒋忠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的四种视角》,《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下半月)。

1.金秋、莎日娜:《建国六十年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

2.欧建平:《点评与反思: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3.沈阳:《论汉画像舞蹈形象的身体语言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王芳:《从〈贵妃醉酒〉看中国古典舞的“古典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吴海清、张永庆:《革命与中国民间舞蹈的现代性转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李丹娜、王蕾:《从“阈限”中的曹植看舞剧〈洛神赋〉的舞台调度》,《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马盛德:《仪式与舞蹈》,《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8.唐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史诗风格》,《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9.闻慧莲:《舞蹈艺术在实验戏剧中的作用》,《文艺争鸣》2010年8月号(下半月)。

10.罗敏:《从〈云南映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文艺争鸣》2010年8月号(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