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文化研究第22辑(2015年·春)图书

Culturial Studies Vol.22

SSAPID:101-9507-0623-65
ISBN:978-7-5097-7625-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辑分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书写与阐释”“城市文化研究”“电视剧研究”三个专题。专题一从文化角度切入,具体阐述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的重要内容——英雄形象和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专题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城市空间的动态变化和复杂构成,解读城市文化的创造与意义;专题三聚焦于当下电视剧,分析了“红剧”、青剧和国共剧三种重要电视剧种类与主流价值的关系,当下电视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症结,以及电视剧中民族主义情绪。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吴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文化研究》编委会

 主编的话

 专题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书写与阐释

  将否定进行到底:1949~1959年文学中英雄形象建构的方法

   引言

   一 英雄不能“谈情说爱”

   二 英雄不能脱离组织

    (一)个人和庸众

    (二)革命伦理和个人伦理的纠缠

   三 英雄不能是小资产阶级

    (一)爱情小说的女主角

    (二)政治与爱情的同构性

   四 杨沫之痛改前非

    (一)删除小资产阶级感情

    (二)与工农兵结合

    (三)突出革命斗争中的领导力

   五 郭小川之心灵切割

   六 路翎之“最后的奋斗”

  革命变雌雄: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性别政治*

   一 革命变雌雄

   二 革命与恋物

   三 革命/性政治

   结语

  历史的缺位与情感化的“文革”叙事

   一 知识分子身份的空壳化与叙事主题的转移

   二 情感主题的转移:由女性视域到家庭伦理

   三 传奇化的历史叙述与戏剧化的历史呈现

  建构创伤与抵抗遗忘

   一 源自于历史深处的成长孤独与未曾完结的历史

   二 非亲历的能动者与文化创伤的言说

   三 非亲历者的想象局限

  《繁花》“文革”叙事与都市叙事中的微观政治

   引言

   一 “上帝不响”:信仰的被篡位

   二 政治“不响”:“革命”的被匿名

   三 1980年代“不响”:知识分子的缺席

  《第九个寡妇》:底层视角下的中国革命书写

   一 革命伦理的水土不服

    (一)“适者生存”的为我所用

    (二)“看风使舵”的半信半疑

   二 历史之外的逍遥人:王葡萄

    (一)“躲躲就过去了”的时局

    (二)“再咋阶级,我总得有个爹”的亲情

    (三)“好歹也得活着”的乐观

    (四)好恶分明的情爱

   三 好人“地主”:孙二大

  身体与灵魂的革命改造

   一 对知识分子进行整风

   二 向无产阶级兄弟靠拢

   三 灵魂深处闹革命

   四 收获甘甜的果实

  被“浪漫”遮掩的“血色”

   一 大院顽主的成长轨迹与“文革”记忆

   二 大院与胡同:无法消解的对立

   三 在怀旧中重塑“文革”记忆

   结语

 专题二 城市文化研究

  后海:空间与文化

   一 新都市文化

   二 空间意义

   三 开放型文化

    (一)夜生活的创造功能

    (二)夜色

    (三)夜生活衍生公域的新功能

    (四)社交功能及其模式

    (五)氛围与想象

  作为都市空间的法源寺

   一 历史上的法源寺

   二 小说里的法源寺

   三 多元媒体解读中的法源寺

    (一)赏花吟诗的闲适空间

    (二)个性选择的趋同空间

    (三)消解戒律的享乐空间

   四 城市脉络的想象性接续

  城市景观与文化自觉*

   一 伤逝之城:清初文人笔下的北京

   二 北京景观之美的重新发现

   三 《宸垣识略》:北京景观的定义与价值输出

  “东北人不是黑社会”

   一 “都市外乡人”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

   二 分化的暴力空间:“锈带”的抗争、对立与结合

   三 构成“主流社会”的黑社会:他者修辞与历史质疑

 专题三 电视剧研究

  国产剧的三种类型与主流价值观

   一 大众文化的政治

   二 “红剧”与市场经济价值的融合

   三 青春剧与青春想象的“腹黑”化

   四 国共剧与民国想象

  论当下电视剧的公式化与概念化问题

   一 表现当下人性与生活时的概念化与公式化

   二 表现现代历史进程时的概念化与公式化

   三 重申政治意识形态对电视剧的意义

   结语

  社会转型与灵氛的消逝

   引言

   一 善恶之争:家族史叙事的变奏

   二 民族资产阶级的挽歌

   三 传统的意义

   四 社会语境与《大宅门》的命运

  “镜”中之人

   一 “黑镜”之“镜”

   二 “镜”中之“邦”:《黑镜》与反乌托邦叙事

   三 “镜”中之人:《黑镜》与后人类主义

 其他论文

  戴维·莫利与文化研究*

   一 “全国”的文本分析

   二 “全国”的受众研究

   三 电视观看与文化权力

  国家控制、民间暴力与铁道游击战

   一 吴淞铁路

   二 义和团

   三 铁道游击队

   结语

  民族想象与身份认同:《舌尖上的中国》透视

   一 宏大叙事中建构中国形象

   二 菜单上的民族想象

    (一)美食制作和享用过程的仪式化再现

    (二)观看、解读的仪式性

    (三)美食地图包含的领土感

   三 用舌尖促进身份认同

  论数字艺术生产中的四类非义行为

   一

   二

   三

   四

本辑组织了三个专题,分别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书写与阐释”“城市文化研究”和“电视剧研究”。其中,第一个专题为《文化研究》的常设栏目,与以往相比,本组论文在理论性上有所提升,既有对某部作品的个案分析,又有对文学艺术作品背后的建构机制的深入探讨。第二个专题聚焦于城市文化,有文章对后海、法源寺等重要城市文化空间进行了饶有兴味的解读,也有文章对北京城市景观书写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历史性考察,还有文章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城市“江湖”想象及其空间表述。第三个专题是对电视剧这一重要的大众文化类型的研究,同样体现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并重的特点,前两篇文章阐述了当前国产电视剧的主要类型和缺陷,而后两篇文章则通过对《大宅门》和《黑镜》的个案分析,指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