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图书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rural china in modern time

SSAPID:101-9386-5599-30
ISBN:978-7-5097-384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1年7月9-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期“中国近代史论坛”在河南开封举行,旨在就学界分歧和争议较集中的前沿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切实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近30名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均卓有建树的与会学者就地权和租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即是这期论坛的成果结集。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徐秀丽 潘晓霞
编 辑:赵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以开放的心态研究经济史(代序)

 真假亚当·斯密

  一 “社会分工”抑或“技术分工”:多重变幻的斯密形象

  二 “自然道路”与“反自然道路”:一个真实的亚当·斯密

  三 从继承到超越:马克思与斯密“社会分工”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四 “东亚奇迹”与“欧洲道路”的纠结:杉原论题的意义及局限

  五 乡村经济:一个未完结的征途

 近代中国乡村研究的社区范式

  引言

  一 社区范式的确立

  二 社区视野下的村落和市镇

  三 余论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

  一 权力、市场构建与资源隐性掠夺

  二 粗粮化与“贫困的传递”

  三 资源流失与现代技术引进

  四 结论

 走向产权的在地化解释

  一 司法档案及其解释纬度

  二 契约文书的区域史解读

  三 田野中的档案工作与档案馆中的田野工作

 理论与实证:五十年来清代以降鱼鳞册地权研究之反思*

  一 康熙、乾隆苏州鱼鳞册考辨

  二 苏州鱼鳞册佃户栏填写内容释义

  三 苏州鱼鳞册所反映的土地占有规模正误

  四 余论

 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

  一 引言

  二 祖宗地主

   1.“祖宗地主”的形成

   2.“祖宗公产”的地租分配

   3.宗族中的阶级分化

  三 神道地主

   1.庙、寺、观

   2.神会

   3.社坛

   4.其他“会”

  四 个人地主

   1.大地主

   2.中地主

   3.小地主

   4.富农

   5.土地买卖

  五 产业分化与人口分化

  六 简短的结论

 查田运动:理念、策略与现实

  一

  二

  三

 分散与不均:从冀中定县看近代华北平原乡村的土地分配关系*

  一 地权相对分散

  二 地权分散的推动力

  三 土地分配较为集中

 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

  一 太和县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一)土地农民所有制阶段(1949—1956)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阶段(1956—1980)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阶段(1980年至今)

  二 现阶段太和县农村土地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

   (二)农村土地使用权不稳

   (三)农村土地收益权受限

   (四)农村土地处置权残缺

  三 太和县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走向

 永佃制下土地买卖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 从“收苗管业”的土地买卖到“收租管业”的租权买卖

  二 从依存于土地的租权买卖到剥离土地的地租买卖

  三 从以田地丘块为单元的地租整卖到分拆零卖

  四 地租买卖的零碎化、日常化和计价标准的变化

  五 土地买卖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929—1948年无锡农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一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问题和无锡保定调查资料

  二 1929—1948年无锡农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的变化趋势

  三 1929—1948年无锡农村土地出租率和地租率下降原因之探讨

   1.土地出租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2.地租率下降原因之分析

  四 结论

 佃农、地主与国家: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看民国时期佃农保障政策的实际执行(1946—1948)

  一 佃农保障政策

  二 从租佃纠纷看佃农、地主与国家的关系

   (一)因欠租、欠粮引发的租佃纠纷

   (二)解除租佃关系时关于押租返还和搬迁费给付而引发的纠纷

    1.押租

    2.搬迁费

   (三)收回耕作权引发的租佃纠纷

  结语

 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

  一 富农阶层的代内流动趋向

   1.上向流动情况

   2.下向流动情况

  二 富农阶层的代际流动状况

  三 富农阶层社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

  四 富农的历史命运:面对历史的思考

   1.土改前富农的下向流动

   2.土地改革后富农的下向流动

 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

  一

  二

  三

  结语

 参加土改知识分子眼中之地主形象

  一 地主的发家原因

  二 地主的剥削内容

  三 地主有无差别

  结语

 农贷与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1935—1945)

  一 农贷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二 农贷与农村经济建设

   (一)农贷与农业生产

   (二)农贷与农田水利建设

   (三)农贷与农村副业

  三 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

   (一)粮食产量有所提高

   (二)农村副业有了变化

   (三)农村社会经济有了变化

  四 余论

 冲突与协调:国家权力、基层市场与农民生活的关系

  一 问题的产生

  二 国家权力的介入、集市贸易的兴衰与农民的日常生活

   (一)集市贸易的关闭与农民生活的困难

   (二)集市贸易的恢复与农民生活的好转

  三 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在基层市场上的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在基层市场上的冲突

   (二)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在基层市场上的协调

  四 博弈中的农民意愿行为和沟通疏导渠道

   (一)农民的意愿和行为的作用

   (二)缓解社会冲突的沟通和疏导渠道

  五 结语

 求同存异 推陈出新

  一 理论与方法

  二 地权分配

  三 租佃关系

  四 乡村社会变迁

  五 农村经济发展

 编后记

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是新时期史学研究非常活跃而且成果丰硕的一个领域,同时,在几乎每一个重要问题上,相关学者的看法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近年来,乡村史研究引入了若干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这些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否应用于近代乡村研究、如何应用,又出现较大的分歧。分歧和争论的存在,表明研究已达相当深度,同时也说明继续探讨存在很大空间。本书是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相关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这次会议围绕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这一主题,分别就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方法、地权分配、租佃关系、乡村经济发展及乡村社会变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将讨论话题延伸到怎样建构中国自身的学术理论,历史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怎样融合,如何理解农村、土地与革命的关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