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8

《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2期(第5卷) 图书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SSAPID:101-9272-1518-66
ISBN:978-7-5201-1821-7
DOI:
ISSN: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评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办,着力于研究现代大学教育问题,以敏锐的触角、创新的理念,及时、全面、深入地反映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进展,通过国际视野,立足中国问题,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中国高校的发展,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田康;刘晶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文前彩插

 附:《高等教育评论》注释体例

 本刊编委会

 《高等教育评论》稿约

 ·特稿·

  论打造一流法与经济学本科教育

   一 重塑育人理念: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二 凸显学科特色:以加强党的建设引领法与经济学教育

   三 建设一流师资:引育并重,德才兼备

    (一)以德立学,培育仁爱之师

    (二)创设新机制,提升师资水平

    (三)制定新政策,激发“从教”之心

    (四)建立新特区,探索教师聘任新模式

   四 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负责人制,及时调整优化

    (一)动态优化、调整专业

    (二)设置专业基础通识课程

   五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法与经济融通人才

   六 优化质量保障:自我评估、学业预警“两手抓”

    (一)自我评估常抓不懈

    (二)学业预警及时矫正

   七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优化学生评价制度,激发向学之心

 ·“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一 何谓一流大学

    (一)“双一流”文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二)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二 何谓一流学科

    (一)“双一流”文件对世界一流学科的要求

    (二)一流学科要多长时间才能建成

   三 “双一流”的建设标准

    (一)“双一流”办法确定的遴选程序

    (二)“双一流”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遴选标准

     1.四类评价内容

     2.参考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第三方学科评价,体现各学科点的实力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3.国际排行榜的缺陷与危险

     4.“双一流”建设评价要有中国标准

   四 “双一流”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一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方案的形成

   二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一)建设一流国际化教师团队,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

    (二)明确培养定位,实施分类培养,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和淘汰机制

    (三)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性教学平台

    (四)严格教学与学术进程管理,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三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认可

    (二)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专家认可

    (三)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应用推广

  关于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

   一 国内外金融学一流学科标杆

    (一)金融学一流学科标杆:国内排名

     1.国内学科标杆之一:国家重点学科

     2.国内学科标杆之二:第三轮学科评估

     3.国内学科标杆之三:“双一流”建设学科

    (二)金融学一流学科标杆:国际排名

     1.国际学科标杆之一:ESI排名

     2.国际学科标杆之二:QS世界大学排名

     3.国际学科标杆之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4.国际学科标杆之四: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5.国际学科标杆之五:亚利桑那大学排名

     6.国际学科标杆之六:UC达拉斯排名

     7.国际学科标杆之七: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二 我国高校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动向

    (一)建设金融学院

    (二)建设金融研究院

    (三)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四)培养一流人才

   三 我国高校金融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一)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二)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三)少数与多数的关系

    (四)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五)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学与学术特色

   一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基本概况

   二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学特色

   三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术研究特色

   四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管理特色

   五 访学见闻与感受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研究*

   一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的缘起

    (一)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二)公立研究型大学内在发展的需求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推动

   二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近十年战略规划内容

    (一)使命、愿景

    (二)指导原则

    (三)战略重点和举措

     1.教育经验

     2.研究与学术

     3.“威斯康星思想”

     4.教职员工

     5.资源管理

   三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战略规划的实施与调整

    (一)广泛参与、共享治理的战略组织

    (二)内外结合进行战略控制

   四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战略管理的启示

    (一)坚守大学精神和本校办学理念,保持规划连续性

    (二)整合组织力量进行管理,实现战略目标

    (三)实施战略评估和改进,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和有效性

   五 结语

  “双一流”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分析及其启示

   一 核心概念辨析

    (一)大学国际化

    (二)全球性大学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研究维度的确定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维度的确定

   三 国外高水平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点分析

    (一)在学校使命、愿景中体现国际化战略思维

    (二)国际化作为一种手段和发展路径融入大学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之中

    (三)不同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有不同的侧重点

    (四)形成了大学国际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 对国内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确定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确立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内容

    (三)指明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

   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容引领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二)善思明辨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三)勤学求真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四)知行合一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三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耦合

    (一)以“中国梦”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坚定理想信念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奠定立身之本

    (四)以“四个自信”引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铸就创新人格

  “德法共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德法共治的内涵及运用

    (一)德治与法治的内涵与关系

    (二)德法共治内涵的运用

   二 德法共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中西思想经验总结

    (二)治理现代化的补充与运用

   三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建设

    (二)文化自信的发展道路

   四 德法共治与教育领域相关问题

    (一)学科建设相关问题

    (二)其他主体相关教育

  基于荆楚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一 荆楚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荆楚文化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三 立足荆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一)营造浓烈的荆楚文化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深厚的根基

    (二)用荆楚文化产品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优秀的载体

    (三)结合荆楚文化知识,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 结语

  论风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一 风俗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 风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

   三 切实发挥风俗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性作用

   四 结语

 ·大学治理·

  政党引领: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枢纽*

   一 执政党:一个被遮蔽的研究变量

   二 意识形态:执政党设定大学的价值坐标

   三 组织制度:嵌套在大学中的政党结构

   四 行动机制:执政党嵌入大学运行的实践模式

   五 结论与讨论

  国立武汉大学前期三位校长办学理念的考察

   一 刘树杞代校长的办学理念

    (一)文化中心

    (二)科学教育

   二 王世杰的办学理念

    (一)“一流水准”“文化中枢”

    (二)“人格训练”“知识灌输”

   三 王星拱校长的办学理念

    (一)注重“理论”、强调“应用”

     1.注重“理论”

     2.强调“应用”

    (二)博深结合、国民表率

     1.博深结合

     2.国民表率

  走向赋能管理:创新院系治理模式的战略设计

   一 研究背景

    (一)案例选择

    (二)赋能管理理念的提出

   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院系治理的实践:以A学院为例

    (一)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整体向赋能管理转变

    (二)以促进师生发展为目标,搭建赋能平台

    (三)系主任从执行层面走到战略设计层面

    (四)建立新型科研组织,创新知识生产模式,集聚优质学术资源

    (五)对外交流合作从单一的“交流”转化为学院高水平发展的战略引擎

    (六)学院的宣传工作从衍生产品转化为使能资源

   三 A学院治理的创新点

    (一)运用赋能理念进行管理再造

    (二)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三)创建新型科研组织,突破地方院校发展的束缚

    (四)重构学院学术创新文化

   四 A学院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院治理相关制度保障缺乏

    (二)学校下放给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不足

    (三)多元主体实质性参与学院治理的深度不够

   五 研究结论与讨论

  论我国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改革需求与路径选择

   一 我国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中的各方主体诉求

    (一)政治权力需求

    (二)学科发展的需求

    (三)市场的需求

   二 我国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探索维度

    (一)改革的要素: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调配

    (二)系统的等级:各层级之间的分权

    (三)外部的环境:系统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管办评分离”的路径与举措

    (一)行政权力的分权

    (二)学术权力的强化

    (三)市场影响的发挥

   四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措施与建议

    (一)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二)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三)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制

    (四)建立政府主导、学科主体、社会参与的国际化评估道路

 ·课程与教学·

  研究生论文质量监控的基本思路

   一 国家、学校的政策规定

   二 落实情况与质量监督发生的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

    (二)问题意识的缺失

    (三)学术不端,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

    (四)结构不合理,论证方法缺失

    (五)缺乏与导师的交流沟通

   三 论文质量监控的基本思路

    (一)从源头抓起,把好生源质量关

    (二)强化日常管理

    (三)重视学术规范的培养

   四 完善监控环节,落实责任主体

    (一)落实预答辩环节,推行责任双轨制

    (二)导师作为第一监管责任人,对论文负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

    (三)答辩组和预答辩组负有把关责任,组长和导师也有责任

   五 加大惩罚与奖励力度

    (一)对于问题论文和不合格论文,追究相关学生、导师和导师组责任

    (二)建立论文奖励机制,给予相关学生、导师和导师组奖励

  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一 引言

   二 慕课和翻转课堂应用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慕课资源应用的价值分析

    (二)翻转课堂应用的价值分析

   三 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环节设计

     2.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知识传授

      (2)课堂互动环节

      (3)小组展示环节

     3.课后反馈环节设计

   四 实践与启示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经济学基础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一 翻转课堂的理念

    (一)翻转课堂蕴含着先学后教的理念

    (二)翻转课堂蕴含着互动与合作的理念

    (三)翻转课堂蕴含着关注主体体验、教学要为主体服务的理念

   二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经济学基础有效教学模式探索

   三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经济学基础有效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教学载体的创新

    (三)学习流程的创新

    (四)考评方式的创新

   四 结语

 ·理论探讨·

  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 大学生出国留学现状分析

    (一)留学人数不断增加

    (二)自费留学人数增幅明显

    (三)留学生的低龄化趋势逐渐明显

    (四)留学目的国和目标专业存在偏好

    (五)留学生回国后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二 概念模型构建、问卷设计与访谈设计

    (一)概念模型构建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三)访谈设计

   三 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访谈分析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上课还是逃课?基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解释和治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就业压力下大学生逃课决策机制的解释

    (一)大学生逃课的理性假设

    (二)无就业压力之下的逃课决策

    (三)有就业压力之下的逃课决策

    (四)劳动力市场信号甄别与实习收益估值

   三 大学生逃课的有限理性

   四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治理策略

  论高校宣传片的现状与改进

   一 高校宣传片在内容方面的调查数据简介

    (一)南京高校宣传片的发展历程及内容构成

    (二)南京12所高校最新版宣传片的内容构成

    (三)调查结果简介

   二 高校宣传片在传播方面的调查数据简介

    (一)南京三校宣传片的播放指数

    (二)调查结果的概括与简析

   三 我国高校宣传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宣传片的传播内容雷同

    (二)高校宣传片的传播渠道狭窄

    (三)高校宣传片的质量标准模糊

    (四)高校宣传片的实然与应然差距很大

   四 高校宣传片的改进策略

    (一)改进拍摄细节

     1.适度使用数字特效

     2.适度展示现代化设备

     3.优化解说词

    (二)完善传播内容

     1.传播内容的精心选择

     2.传播内容的合理编排

    (三)拓展传播途径

     1.传播媒介和设备的多重选择

     2.传播区域的不断拓展

    (四)优化传播过程

     1.传播过程的全程监测与管理

     2.传播过程的及时反馈与改进

   五 调查中的一些反思

    (一)为何要拍高校宣传片

    (二)高校宣传片具有什么特点

    (三)如何评价高校宣传片质量

    (四)是否需要经常更新高校宣传片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我们离一流本科还有多远?——〈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解读》,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016/c367001-29588492.html。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1月24日。

[2]刘海峰:《尽信榜则不如无榜》,《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1日,第5版。

[3]吴付来:《“双一流”建设评价要有中国标准》,《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3日,第5版。

[1]田国强、陈旭东、秦广艳:《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策略与实践——前沿视点“问切”与上财改革实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经济学院课题组:《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 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财经高教研究》2012年第2期。

[3]田国强、陈旭东、刘艳辉:《创新高校人事制度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上海财经大学“常任轨”制度十年探索(2004~2014年)》,《高等教育评论》2015年第1期。

[4]董少校:《上海财大:〈资本论〉系列课开了12年》,《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26日。

[5]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财经高教研究》2012年第3期。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

[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4期,第51~56页。

[3]田国强、陈旭东、刘艳辉:《创新高校人事制度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上海财经大学“常任轨”制度十年探索(2004~2014)》,《高等教育评论》2015年第1期,第45~56页。

[4]甘犁:《用实践和数据,丈量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sohu.com/a/129956653_618569,2017年3月23日。

[5]曹静:《芝加哥大学校长齐穆:世界一流大学是怎样炼成的》,《解放日报》2010年11月19日。

[6]陈平原:《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02078286_232611,2016年7月7日。

[7]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1月24日。

[8]李志民:《高等教育热点话题:十问“双一流”》,“知识分子”,2017年9月6日。

[9]明海英:《“引育并举”规范高校人才流动——访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10日。

[10]邬大光:《“双一流”建设的思考》,HUST教科院,http://jky.hust.edu.cn/info/1016/2265.htm,2017年4月10日。

[11]邹新月、陈玉琳:《理查德·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2015年度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学术贡献评介》,《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期,第148~155页。

[1]程新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成功之道》,《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43~47页。

[2]郭德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办学特色》,《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63~66页。

[3]郭德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93~98页。

[4]兰泽静:《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8期,第68~69页。

[5]李柏红:《费边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884~1984)》,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4,第27~68页。

[6]张君辉、严蔚刚、赵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术治理体系》,《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第152~159页。

[7]张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从默默无闻的夜校到世界一流学府》,《上海教育》2014年第2期,第66~69页。

[8]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s://info.lse.ac.uk/Staff/Divisions/Secretarys-Division/Governance/Committees/Academic-Board/Academic-Board.

[9]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about-lse/our-history.

[10]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Library/About/History-of-LSE-Library.

[11]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s://info.lse.ac.uk/staff/divisions/Governance-Legal-and-Policy/Assets/Documents/Governance/Charity-Gateway/LSEMemorandumandArticLSEofAssociation.pdf.

[12]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about-lse/how-lse-works.

[13]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about-lse/lse-and-brexit.

[14]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about-lse/lse-at-a-glance.

[15]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about-lse/lse-people.

[16]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about-lse/our-strategy.

[17]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News/Latest-news-from-LSE/2017/06-June-2017/LSE-rises-in-latest-world-rankings.

[18]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researchAndExpertise/researchImpact/caseStudies/kanavos-wouters-enabling-health-care-reform-in-the-Republic-of-Cyprus.aspx.

[19]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study/summerSchools/LSEPKUProgramme/Home.aspx.

[20]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www.lse.ac.uk/study-at-lse/The-General-Course.

[21]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s://info.lse.ac.uk/Staff/Departments-and-Institutes.

[22]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s://info.lse.ac.uk/Staff/Divisions/Secretarys-Division/Governance/Court-of-Governors.

[23]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ions,https://info.lse.ac.uk/Staff/Research-centres-and-groups.

[1]乔治·凯勒:《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第12页。

[2]乔治·凯勒:《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第29页。

[3]乔治·凯勒:《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第3页。

[4]乔治·凯勒:《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第192~201页。

[5]乔治·凯勒:《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第204页。

[6]乔治·凯勒:《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第115页。

[7]“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http://www.wisc.edu/about/,2016-10-4.

[8]《世界大学学术排名》,http://www.shanghairanking.cn/World-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html,2016年10月4日。

[9]“A Strategic Framework(2015~2019)”,https://chancellor.wisc.edu/strategicplan2/index.html,2016-10-4.

[10]“For Wisconsin and the World A Great Public University:Self-study for Reaccreditation Prepared for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http://greatu.wisc.edu/process/,2016-7-23.

[11]张军成、段开军等:《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以兰州理工大学为视角》,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第8页。

[12]张晋衡:《大学论》,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第139页。

[13]陈振明:《公共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118页。

[14]肖天亮:《战略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第89页。

[15]Ann H.Dodd,“Accreditation as a Catalyst for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2004,(1):123.

[1]韩双淼、钟周:《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一项战略地图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2期,第10~16页。

[2]“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Amsterdam: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

[3]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From Concept to Action,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2011.

[4]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思考》,载《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2004,第71~87页。

[5]理查德·列文:《全球性大学》,刘凡丰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2期,第10~11页。

[6]埃里克·托马斯爵士:《什么样的院校才算得上全球性大学》,融汐译,《博鳌观察》2015年第4期,第68~71页。

[7]李联明、朱庆葆:《耶鲁大学建设全球性大学的理念与策略——兼论“耶鲁2005~2008年国际化战略框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第66页。

[8]“Strategic Plan 2013~2018”,University of Oxford,http://www.ox.ac.uk/sites/files/oxford/field/field_document/Strategic%20Plan%202013-18.pdf,2016-1-1.

[9]“Glasgow 2020-A Global Vison”,University of Glasgow,http://www.gla.ac.uk/media/media_180610_en.pdf,2015-10-1.

[10]“Strategic Plan 2011~2016”,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http://www.lse.ac.uk/intranet/staff/humanResources/joiningLSE/newArrivals/aboutLSE/strategic%20plan.pdf,2015-11-11.

[11]“Building on Distinction a New Plan for Brown”,Brown University,http://www.brown.edu/web/documents/BuildingOnDistinctionOct262013.pdf,2015-9-1.

[12]“A Global Vision for Duke University”,Duke University,https://global.duke.ed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A_Global_Vision_For_Duke_University_1.pdf,2015-9-1.

[13]“Live the Future Agenda 2020”,Deakin University,http://www.deakin.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4/363370/2015_live_the_triennium.pdf,2016-1-1.

[14]“ANU by 2020”,//http://www.anu.edu.au/files/review/anu-2020-strategy.pdf,2015-11-1.

[15]《国立大学法人一橋大学の達成すべき業務運営に関する目標(中期目標)》,一橋大学,http://www.hit-u.ac.jp/guide/middle/pdf/H16chuki-m.pdf,2016年1月1日。

[16]“Vision and Mission”,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http://www.smu.edu.sg/smu/about/university-information/vision-and-mission,2017-7-27.

[17]“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Strategic Plan 2013~2020”,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https://cdn.auckland.ac.nz/assets/central/about/the-university/official-publications/documents/strategic-plan-2013-2020_web-version.pdf,2015-12-2.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13号(上海财经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 moe.edu.cn/srcsite/A02/zfs_gdxxzc/201405/t20140515_182114.html,2014年5月15日。

[1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2671258.htm,2014年5月5日。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25号(清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372/201410/xxgk_175670.html,2014年9月5日。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24号(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144/201412/xxgk_182101.html,2014年9月5日。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2]秦春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个阶段》,《中国科学报》2013年7月3日。

[3]李祖超、吴冰:《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励志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0期。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5]孙业礼:《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求是》2014年第7期。

[6]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7]朱善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德树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8]李卫红:《肩负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重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9]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秋卷。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11]王志强:《一流大学人才培养须加强“四个自信”》,《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7日。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第99页。

[2]梅珍生:《弘扬荆楚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策》2014年第9期。

[3]张光华:《荆楚文化教育与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36页。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165页。

[5]王生铁:《大力发掘优秀楚文化遗产》,《光明日报》(理论版)2001年11月13日。

[6]梅荣政:《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8期,第4页。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第201页。

[2]王小葵:《“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文化遗产》2010年第3期,第129~138页。

[3]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57页。

[5]王守恩:《传统风俗与现代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24~28页。

[6]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新史学》2002年第3期,第1~20页。

[7]肖贵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5~12页。

[8]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1期,第6~10页。

[9]孔新峰:《传统“风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23~28页。

[10]闫平:《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道德功能及当代传承》,载《第21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第389~39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60页。

[12]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第208~211页。

[13]刘明新:《试析满族习俗文化在满族社会中的功用》,《满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91~95页。

[14]荀利波:《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前沿》2011年第24期,第162~165页。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5~6页。

[4]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5]孔垂谦:《试析西方政党对大学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6]蒋达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大学治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7]李延保:《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8期。

[8]景跃进、陈明明、肖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9]俞吾金:《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求是学刊》1993年第1期。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第1版。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12]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85页。

[13]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348.

[1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15]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关于“211工程”高校校训的分析与思考》,《光明日报》2013年6月4日,第15版。

[16]肖滨:《革命、改革与中国崛起》,《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17]安格鲁·帕尼比昂科:《政党:组织与权力》,周建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第3页。

[18]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第3~5页。

[19]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0]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华文出版社,2011,第246页。

[21]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李义中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第36页。

[22]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李陈华、许敏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3]周育平、张录平:《从动员到沟通:社会变革中党活动方式的变迁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72页。

[25]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73页。

[1]刘树杞:《武汉大学应该继起文化中心的责任》,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98~99页。

[2]刘树杞:《中国科学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02~103页。

[3]王世杰:《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而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09~110页。

[4]王世杰:《履行新的使命,担起中国文化中枢的责任》,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03页。

[5]薛毅:《王世杰传》,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第44页。

[6]王世杰:《大学教育的目的》,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11~112页。

[7]王世杰:《把武汉大学造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学府》,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23~125页。

[8]王星拱:《大学的任务》,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54~155页。

[9]王星拱:《求学的方法》,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51~152页。

[10]王星拱:《大学的任务》,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56页。

[11]王星拱:《大学的任务》,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58页。

[12]王星拱:《求学的态度》,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62页。

[13]王星拱:《大学之使命》,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77~178页。

[14]王星拱:《抗战时期应采取的态度和趋赴的方向》,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83页。

[15]王星拱:《抗战时期应采取的态度和趋赴的方向》,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81页。

[16]王星拱:《大学之使命》,载徐正榜、陈协强主编《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176页。

[17]涂上飙主编《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第274~275页。

[1]王战军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院系治理现代化》,《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第21~27页。

[2]张燕:《授权赋能研究的进展》,《南大商学评论》2006年第11期,第117~132页。

[3]Jaune F.,Laschinger HKS,“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n Perceived Respect in Acute Care Nurses,”J Nurs Manage,16(2008):214-221.

[4]Conger J.A.,“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Acad Manage Review,13(1988):471-482.

[5]David Collins,“Applying Empowerment?A Reply in the Form of a Corrective,”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3(1998):88-92.

[6]Barner R.,“Enablement:The Key to Empowerment,”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6(1994):33.

[7]田在兰:《领导授权赋能行为对知识型员工建言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系,2014,第2~4页。

[8]刘胜男:《教师增权赋能的实现机制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2期,第16~20页。

[9]宋璐璐:《领导授权赋能行为对员工建言的影响》,《科学决策》2014年第5期,第17~32页。

[10]Nancy Lynn,Toy Harrison,The Impact of Distributed Leadership on Teachers(Ed.D.disc.,Indiana University,2005),p.67.

[11]杜鹏程等:《德鲁克经典管理思想解读》,《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第1~10页。

[12]杨颉:《协同治理协议授权——探索校院二级管理改革新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第12~16页。

[1]周海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缘由与路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3~8页。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223页。

[3]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13日。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261页。

[5]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别敦荣等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第102页。

[6]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184页。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175页。

[8]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5页。

[9]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181页。

[10]安文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第78页。

[1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207页。

[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122页。

[1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271页。

[1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第163页。

[1]顾越桦:《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1期,第48~60页。

[2]姜家生、李桂亭:《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与实现》,《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3期,第59页。

[3]侯晓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控》,《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第62~63页。

[4]李永华:《新形势下研究生质量监控与培养模式思考》,《北方经贸》2008年第7期,第186~187页。

[5]李广民、丁金光、欧斌:《试析学位论文答辩对论文质量保证的作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5期,第2页。

[6]罗南书、赵鹤平、吴文平:《西部欠发达地区导师队伍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76页。

[7]周应恒、耿献辉:《预答辩制度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3期,第39页。

[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试行)》,http://yjsb.zuel.edu.cn/news.asp?id=4691。

[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暂行)》,http://www.docin.com/p-859824133.html。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办法》,http://wenku.baidu.com/view/f36e93de6137ee06eff9187c.html。

[1]丁伟:《教学改革动态初探——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中心》,《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156~157页。

[2]谢贵兰:《慕课“三大”“四小”“五开放”的特征与优势》,《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年第2期,第24~26页。

[3]李凌霞:《“慕课+翻转课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6期,第136~138页。

[4]周春花、涂洪彬:《MOOC(慕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案例》,《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18~20页。

[5]李岩:《慕课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新探》,《科教文汇》2015年第11期,第28~29页。

[6]班克庆:《高职法律类专业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及改革思路浅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54~57页。

[7]高蕊:《以慕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在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师》2016年第4期,第110~112页。

[8]赵勇、焦锐:《引入“慕课”教学理念改革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第5期,第115~116页。

[9]肖阳、钱萍、李青云等:《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产品逆向设计〉课程设计方案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第7期,第47~48页。

[1]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第80~86页。

[2]〔美〕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第222页。

[3]〔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第31、46页。

[4]郭文良:《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1期,第3~6页。

[5]刘家访:《先学后教运行机制的重建》,《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1期,第40~44页。

[6]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4~38页。

[7]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洪柳:《高校西方经济学原理有效教学实践探索——以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81~85页。

[9]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第1~6页。

[10]刘清堂:《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活动整合应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第189页。

[11]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第186~187页。

[1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徐福荫:《信息时代的学与教》,《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8页。

[14]郑勤华、陈丽、林世员:《互联网+教育 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第259页。

[15]方旭:《生态学视角下的MOOC发展视角》,科学出版社,2016,第65页。

[16]吕森林:《在线教育微课修炼之道》,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第58页。

[17]韩锡斌、杨娟、周潜:《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应用与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第168页。

[18]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第51页。

[1]《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http://gw.yjbys.com/baogao/96542.html。

[2]汪蕊、倪简、徐灵悦等:《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出国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商贸人才》2016年第5期,第184~186页。

[3]陆根书、田美、黎万红:《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5期,第36~44页。

[4]刘红霞、房嘉煦:《新生代大学生出国留学动机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第86~89页。

[5]王瑜:《关于当代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调查及其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101~104页。

[6]P.G.Altbach,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Knowledge,the University,and Development(Ablex Publishing,1998),pp.75-91.

[7]T.W.Mazzarol,G.N. Soutar,“‘Push-pull’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Destination Cho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3(2008):229-238.

[8]B.M.Kehm,“Analysis of Korea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by 2-D Model:Driving Force Factor and Directional Factor”,Higher Education,6(2009):741-755.

[9]潘昆峰、蒋承:《我国大学生留学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3期,第15~20页。

[10]苏佳卓:《中国大学及以上学历学生出国留学意愿动机调查》,《科技信息》2013年第14期,第152~153页。

[11]张扬、王琴:《家庭禀赋、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出国留学意愿的影响研究》,《农业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第20~23页。

[12]单文鹏、周开杰:《大学生出国留学动因探析》,《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41~44页。

[1]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8期,第84~88页。

[2]黄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59~61页。

[3]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56~58页。

[4]李永乐、宫建霞:《大学生个体特征与逃课行为分析——基于756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4期,第94~97页。

[5]赵显洲:《从大学生逃课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基于某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12期,第69~72页。

[6]G.Wyatt,“Skipping Class:An Analysis of Absenteeism among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Teaching Sociology(3)1992:201-207.

[7]吴淑娟、李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动因分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13~116页。

[8]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第4期,第28~34页。

[9]王长民:《根治逃课视野下的座位管理制度创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6期,第43~45页。

[10]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第22~26页。

[11]吴浩:《逃课·淘课·蹭课——网络公开课风靡现象的反思与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9期,第85~88页。

[12]T.Broker,M.I.Milkman,R.Victor,“How Do Instructor’s Attendance Policies Influence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s & Economic Education Research 3(2014):13-23.

[13]周其凤:《亟待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实习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2期,第25~27页。

[1]陈思含、徐雷:《浅析高校宣传片与高校形象建设》,《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第2期,第27页。

[2]李忆华、闫彦斌:《高校形象建设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2期,第91页。

[3]王鲁捷、高小泽、汤云刚:《高校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第79页。

[4]李佳源:《试论高校形象塑造策略》,《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49页。

[5]张文雯、景庆虹:《运用公共关系塑造高校形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42页。

[6]高磊:《我国高校形象宣传片策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14,第4页。

[7]汤天甜、方堃:《媒介生态视阈下高校宣传片的构图特色分析——基于中、日、韩三部高校宣传片》,《鄱阳湖学刊》2015年第2期,第73页。

[8]焦正平:《试论高校的组织形象》,《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99页。

[9]王鲁捷、谭芝灵:《高校教育改革的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7~83页。

[10]孙再罗、张伟、薛建航等:《地方高校形象与发展耦合度评价实证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15年第4期,第31~36页。

[11]《南京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yMzYyMTc5Ng==.html。

[12]《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5Nzk1Mjk2OA==.html。

[1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招生宣传片》,http://v.cuctv.com/video/player_ERpS-p1pFDo.html。

[14]《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zs.njmu.edu.cn/。

[15]《南京师范大学2016招生宣传片》,http://v.ku6.com/show/8Ic8KpQ1CoDrng PNATL8kg.html。

[16]《河海大学2016国防生招生宣传片》,http://www.iqiyi.com/v_19rrlm5hto.html。

[17]《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 wNjU4OTA2MA==.html。

[18]《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招生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0 MjAxNzM2.html。

[19]《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招生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2 MDA3ODAw.html。

[20]《南京审计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x MzM0NzQ3Mg==.html。

[21]《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www.iqiyi.com/v_19rrlm5kzc.html。

[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招生宣传片》,https://v.qq.com/x/cover/9wij5awulm2ct52/u0307hnn8sy.html。

[23]陈思、敖鹏、靳戈:《2015年度中国网络视频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6期,第52页。

[24]百度百科:优酷指数,http://baike.so.com/doc/7707676-7981771.html。

[25]付建中:《论大学形象的塑造》,《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1期,第16页。

[26]南方财富网:《网络视频排行榜: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十大网络视频排名》,http://www.southmoney.com/touzilicai/qita/201504/306468.html,2015年4月17日。

[27]胡征:《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65页。

[28]王璐鹿:《宣传片在高校形象软实力传播中的作用与表现》,《梧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