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7

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Population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Shenzhen(2013)

SSAPID:101-9186-1968-39
ISBN:978-7-5097-5288-3
DOI:
ISSN:
关键词:

深圳市 健康 深圳 人口

[内容简介] 本蓝皮书的年度主题是“综合改革、深圳率先”。“综合改革”是指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内具有统筹意义的相关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圳率先”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深圳的两个全国率先改革,包括领先国家近四年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合并改革和率先成立了完全“管办分开”的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二是指本书按照全国率先的标准来评价深圳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及相关制度改革成效。因此,本书立足深圳、放眼全国,意图管中窥豹、前瞻全貌。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口与健康蓝皮书
编 辑:许;力;张倩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皮书数据库

 摘要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人口与健康蓝皮书编委会

 BⅠ 总报告

  B.1 综合改革,深圳率先

   一 深圳市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的需求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1.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的内涵

    2.深圳市卫生计生公共服务需求特点

     (1)深圳市人口结构

     (2)深圳市人群健康服务需求

    3.深圳市卫计服务需求特点相对全国而言是“大同小异、更加不利”

   二 从内部看深圳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公众视角中卫生计生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

    2.从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系统内部看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3.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系统“供需不相称”的成因分析

     (1)“人民群众得实惠”任重而道远

     (2)激励低效,医务人员自身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3)服务机构筹资社会化程度低,竞争活力不足

     (4)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低,利用效率不高

   三 卫生计生系统自身问题的制度成因分析及对策

    1.卫生计生系统内各相关子系统制度衔接不够紧密

     (1)卫生计生服务系统的五个“控制键”

     (2)深圳市卫生计生服务系统改革的重点内容

     (3)改善措施

    2.公立医院“四分开”改革依旧存在漏洞

     (1)公立医院“四分开”改革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内容

     (2)公立医院“四分开”改革——深圳市率先内容

     (3)深圳市公立医院“四分开”改革存在的漏洞及改善措施

   四 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建设情况总结和未来改革调整建议

    1.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建设情况

     (1)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2)深圳市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3)深圳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综合改革

    2.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的成效

     (1)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2)公立医院服务效率大幅提高

     (3)市民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3.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四分开”制度建设面临的挑战

     (1)“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管理体制已基本成形,但管理效率尚待考证

     (2)“医药分开”初见成效,但“两费”水平不断上涨

     (3)“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政策导向明确,但实施效果未知

    4.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重点

    5.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路径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深圳市卫生计生服务静态欠佳动态好

     (2)深圳市多项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先试先行,但未尽全力

    2.政策建议

     (1)在人、财、物等方面全面整合计生卫生服务职能,增强系统综合服务能力

     (2)进一步完善卫生计生服务系统五个关键点的改革

     (3)注重公立医院管理中激励机制等配套机制改革

 BⅡ 分报告

  B.2 深圳市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 研究背景

    (一)宏观背景

     1.面向全国:综合改革需要从就医需求寻找新的突破口

     2.立足深圳:深圳多样化人口结构亟须研究就医意愿变化特点

    (二)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目的

     1.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测量

     1.核心概念

     2.核心概念的测量方法

   二 深圳常住人口就医状况与就医意愿特点分析

    (一)深圳常住人口就医现状分析

     1.深圳常住人口就医流向现状分析

     2.深圳常住人口对医疗机构满意度现状分析

     3.深圳常住人口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分析

     4.深圳医疗机构存在问题的历史原因剖析

     5.深圳医疗资源区域配置与就医意愿分析

    (二)深圳常住人口就医趋势分析

     1.深圳常住人口就医变化分析

     2.未来深圳人口变化背景下人口就医趋势预测

    (三)深圳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特点分析

     1.人口学因素与常住人口就医意愿

     2.健康状况与常住人口就医意愿

     3.社会经济地位与常住人口就医意愿

     4.医疗制度与常住人口就医意愿关系

   三 深圳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路径、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研究路径

     2.数据来源

     3.分析方法

    (二)影响深圳常住人口就医意愿因素的Logistic分析

     1.人口学特征对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的影响机制

     2.健康状况对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的影响机制

     3.社会经济因素对就医意愿的影响机制

     4.户籍属性对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的影响机制

     5.医疗制度对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的影响机制

    (三)主要结论

     1.个体因素对就医意愿的规律分析

     2.社会因素对就医意愿的规律分析

   四 以需求为本位的综合改革相关制度设计

    (一)基本原则

    (二)相关政策措施

     1.公平优先,最大限度实现卫生服务均等化

     2.供需并重、整体平衡,破解供需错位格局

     3.兼容并蓄,主体多元,构建多元办医格局

     4.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建立预警防治机制

     5.以技术为依托,构建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B.3 深圳市职业阶层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及制度调整方案

   一 研究背景

    (一)大部制下行政职能拓展到人口全过程迫切要求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综合改革要避免出现人群分化

    (三)日渐稳定的人口变动趋势为综合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 深圳市职业分化与人口健康的关系

    (一)职业收入水平决定购买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

    (二)文化水平差异形成了不同职业阶层的健康理念

    (三)不同的工作环境潜藏危害不同职业阶层人口健康因素

    (四)居住区位对不同职业阶层人口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五)与职业挂钩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覆盖水平参差不齐

   三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分化对不同职业阶层的影响

    (一)医疗机构等级划分降低中低职业群体选择优质医疗服务的可能性

    (二)医疗机构分布与居住区域关系到不同职业群体享有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三)医疗机构财政补贴制度可能在职业阶层之间导致“劫贫济富”的情况

    (四)多层医疗保险制度对不同职业人群分层区别对待有损社会公平

   四 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影响机制

    (一)患者自我选择机制

    (二)医疗机构选择机制

    (三)财政补贴选择机制

   五 关于改善职业群体间健康不平等状况的制度调整建议

    (一)完善社区首诊制度,弥补居住区隔和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负面影响

    (二)改革医疗保险制度,规避多层次医疗保险带来的职业人群健康保障权益的分化

    (三)强调财政补贴的福利导向,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要一视同仁

    (四)公立医院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医务工作者工作重心要向临床一线倾斜

    (五)医疗服务体制综合改革要平衡供需双方,赋予博弈失衡患者议价权

  B.4 深圳区域间经济与卫生计生服务协调性评价及成因分析

   一 协调性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二 协调性指标的构建

    1.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2.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指标体系

    3.经济发展与卫生计生服务综合指标

    4.经济发展与卫生计生服务发展协调性指数

   三 深圳市各区经济发展及卫生计生服务描述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2.优质卫生服务水平

    3.基本卫生服务水平

    4.小结

   四 深圳各区经济发展与卫生计生服务协调性分析

    1.协调性指数的构建

    2.协调性结果分析

   五 经济发展与卫生计生服务不协调的制度成因及政策建议

    1.制度成因

    2.政策建议

  B.5 深圳市人口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研究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二 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微观家庭的劳动决策研究

     1.个人劳动决策的性别差异

     2.不同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3.人力资本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研究

     4.劳动供给的家庭影响因素

    (二)宏观因素的影响研究

     1.社会保障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

     2.公共卫生服务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

     3.工资变动对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

    (三)不同人群的劳动参与研究

     1.妇女劳动决策行为

     2.青少年劳动参与行为

     3.老年人口劳动参与行为

   三 深圳市人口健康和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的微观调查研究

    (一)研究指标选取与指标解释

     1.人口健康指标界定

     2.医疗保障指标界定

     3.劳动供给指标界定

    (二)计量模型和统计方法

     1.劳动供给计量模型

     2.统计分析方法

    (三)问卷初步调查结果

     1.深圳市人口健康状况

     2.深圳市居民医疗保障状况

     3.深圳市居民劳动供给情况

   四 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制度对微观劳动供给影响的定量分析

    (一)健康状况与劳动供给时间关系检验与分析

    (二)医疗保障状况与劳动供给研究关系检验与分析

    (五)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制度与劳动供给的模型分析

     1.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主成分分析

     2.人口健康、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一般线性模型

    (三)医疗保障与劳动供给的logistic检验

   五 人口健康和医疗保障发展趋势下分人口类型的劳动供给研究

    (一)总人口

    (二)流动人口

    (三)低龄老年人口

    (四)结论

   六 结论与总结

    (一)适度医疗保障,促进人口健康和劳动供给

    (二)过度医疗保障对带动劳动供给力不从心

    (三)协调劳动供给与医疗保障的平衡

  B.6 深圳市卫计合并的实践及其对全国相关改革的借鉴

   一 研究背景

    (一)宏观背景

    (二)现实背景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合并前深圳计生和卫生系统的特点比较分析

    (一)合并前深圳计生系统基本状况

     1.计生技术服务人员构成

     2.计生系统的优势

     3.计生系统的不足

    (二)合并前深圳卫生系统的基本状况

     1.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构成

     2.卫生系统的优势

     3.卫生系统的不足

   三 深圳卫计合并的实践模式

    (一)深圳卫计合并的运行体制

     1.机构设置

     2.业务整合

     3.人员安置

    (二)深圳卫计合并的成效分析

     1.行政资源得以初步优化

     2.技术服务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3.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拓宽

     4.基层队伍和信息优势可能得到互补

     5.宣传工作和舆论氛围应该有所改善

    (三)深圳卫计合并的主要特点

     1.改革程度较高但有人员拖累

     2.改革成效初显但基层合并推进不力

     3.机构设置更趋合理但配套机制建设滞后

   四 深化深圳卫计合并改革的主要手段

    (一)目标定位

     1.服务改善民生的社会大局

     2.有利政府职能转变

     3.强调配套机制的建设

     4.注重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的结合

    (二)主要任务

     1.尽快出台有关卫生和计生服务机构整合的指导意见

     2.进一步深化内部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完善

     3.进一步探索管理服务政策的改革和创新

     4.进一步整合卫生和计生服务资源

     5.探索多样化卫计服务资源融合的途径

   五 深圳的实践对全国大部委制下卫计合并的借鉴

    (一)主要思路

    (二)主要原则

    (三)政策设计要点及框架

  B.7 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及未来发展重点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研究现状

    (一)已有文献的研究热点和学术贡献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 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情况及其理论探讨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历史及现状:“放权”与“管制”之间的游走与反复

    (二)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障碍和理论思考

   四 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最新进展及评价

    (一)深圳公立医院改革最新进展

    (二)深圳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三)深圳、北京两地公立医院改革进展对比及启示

   五 深圳公立医院深化改革的制度设计

    (一)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

     1.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2.促进公平,提高效率

     3.统筹兼顾,积极稳妥

    (二)制度设计方案

  B.8 与人口健康状况相应的全科医生服务需求及相关制度建设

   一 深圳人口与发展状况

    (一)人口特征

    (二)社会经济特征

   二 深圳就医人口特征结构

    (一)就医人口疾病谱分布

    (二)人口就医行为特征

    (三)社康中心就医人口特征

   三 深圳全科医生发展现状

    (一)全科医生队伍逐渐壮大

    (二)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实行全科医生制度

    (三)社区首诊效应逐渐显现

   四 深圳全科医生需求预测分析

    (一)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结构

    (二)全科医生需求情况

   五 深圳全科医生制度建设现状与评价

    (一)主要做法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六 国外全科医生制度借鉴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澳大利亚

    (四)主要启示

   七 综合改革背景下完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服务方式的制度设计

  B.9 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研究

   一 引言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及其内涵

    2.国内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二 深圳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1.深圳人口总量超常发展,已成为特大型城市

    2.深圳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年龄结构属年轻型

    3.深圳人口空间分布状况

    4.深圳人口社会经济结构

   三 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评价与分析

    1.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

   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城市间比较分析

    1.相关制度和政策层面

    2.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3.人口健康水平

    4.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5.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五 深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成就和不足

    1.成就

    2.不足之处

   六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优化方案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途径

    2.政策建议

  B.10 深圳市妇幼保健工作状况及制度层面的优化方案

   一 深圳市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及需求特点

    1.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及内涵

    2.与人口结构特征对应的深圳市妇幼保健服务需求特点

   二 深圳市妇幼保健工作成效及其制度成因

    1.深圳市妇幼保健工作成效

    2.工作成效的制度基础

    3.深圳市妇幼保健工作模式

   三 深圳市妇幼保健服务存在的问题

    1.妇幼保健服务供需不平衡

    2.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相关服务水平较低

    3.卫计公共服务资源融合不足

   四 深圳市妇幼保健制度改革建议

    1.优化卫计联动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2.多渠道筹资,合理布局,适应特区扩展新要求

    3.以流动人口为重点,推动妇幼卫生服务均等化

    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建妇幼卫生保健优势领域的学术地位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前言

《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3)》的主题是“综合改革、深圳率先”。“综合改革”是指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内具有统筹意义的相关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圳率先”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深圳的两个全国率先改革,包括领先国家近四年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合并改革(2013年初,国家在“大部制”改革中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率先成立了完全“管办分开”的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二是指本书按照全国率先的标准来评价深圳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及相关制度改革成效。也因此,本书立足深圳、放眼全国,意图管中窥豹、前瞻全貌。围绕这个年度主题,本书以总报告统筹,从“深圳市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个摸清需求情况的分报告开始,在《深圳市职业阶层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及制度调整方案》“深圳区域间经济与卫生计生服务协调性评价及成因分析”“深圳市人口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研究”这三个分报告中专门剖析卫生计生系统在服务提供上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深圳市卫计合并的实践及其对全国相关改革的借鉴”“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及未来发展重点研究”“与人口健康状况相应的全科医生服务需求及相关制度建设”“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研究”“深圳市妇幼保健工作状况及制度层面的优化方案”中评价既往改革绩效,前瞻性地了解改革需求,并提出相关制度优化方案。根据本书的研究,可以用以下三方面结论来大体评价深圳的卫生计生工作状况及相关问题的制度成因:①静态欠佳动态好:相对于全国尤其是一线城市,从需求而言是大同小异、更加不利;从供给而言,在一线城市中绝对水平不高,且历史欠账较多。但有些方面发展很快且制度建设有优势,如妇幼保健工作和社康中心制度建设等。②总量不足与效率不高并存:深圳是新兴城市,在卫生方面还有一些欠账要补;同时,深圳又是发达城市,对卫生计生事业投入力度较大。如果提高相关服务供给的准确性,深圳的发展“动态”将会更好。③改革率先,未尽全力:多项改革在全国率先但制度改革不配套,利益各方难协力。例如,卫生计生资源整合有总体制度、改革基础,但基层仍有整合效果不好、进展不快等不足。根据这些方面的不足,可以对应进行制度调整,使改革更加全面、深化,使改革不配套带来的深层次问题能得到统筹解决。例如,通过整合职能、完善综合改革、强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可以增强总体服务能力,并促进卫生计生服务关键控制点间的有效衔接。而在大改革的同时完善配套机制改革(如调整医护人员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在资源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效率,而且可以达成“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增活力”的愿景。本书还用九个分报告,更详细地评价和前瞻性地分析了深圳卫生计生事业的综合改革。深圳市“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需厘清民众多元化就医需求,建立以主观需求为重要依据的医疗供给制度,实行多部门联动,稳步消除户籍制度壁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动力机制,方可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的供需平衡。而深圳目前的状况是:仍然存在若干方面的不平等、不均衡和资源配置上的供需不相称。具体而言,“职业阶层间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及制度调整方案”说明不同职业阶层人群间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不仅涉及职业分化自身特点,也存在职业之外制度因素,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综合改革必须注重从社会福利的视角,改善较低职业阶层群体的人口健康状况;“区域间经济与卫生计生服务协调性评价及成因分析”显示,深圳市各区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协调,但并未相应地带来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均衡,从“深圳率先”目标出发,尚需在明确薄弱区域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区域卫生规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民生为先、过程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而“人口健康状况与医疗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研究”发现,深圳市率先建立的“全民医保”相关制度,尤其是劳务工医疗保障制度,明显有利于深圳市的劳动供给,但仍然存在户籍差别的内容,为此尚需在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加强地域和人群的公平性建设,并注意过度医疗保障对带动劳动供给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圳市进行了若干方面的改革。“卫计合并的实践及其对全国相关改革的借鉴”研究发现深圳市卫计合并改革程度较高、成效初显,但仍存在基层合并推进不力、配套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尽快出台有关卫生和计生服务机构整合的指导意见,深化内部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探索管理服务政策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多样化卫计服务资源融合的途径。“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及未来发展重点”的研究认为,应加大“六大动力机制”的建立,核心在于建立补偿机制和改革支付方式。“与人口健康状况相应的全科医生服务需求及相关制度建设”研究认为,可仿效英国的全科医师培养体系,并建立成龙配套的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及符合基础医疗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全科医生服务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研究”提出,应重点抓薄弱地区,重点搞队伍建设,并将其体现到资金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上。“妇幼保健工作状况及制度层面的优化方案”认为,需探索卫计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促进妇幼保健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

[1]深圳市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

[2]深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

[3]http://www.szhpfpc.gov.cn:8080/wsj/news/23570.htm.

[4]曹政:《深圳:给医管中心放权》,健康报网:http://www.jkb.com.cn/htmlpage/17/178231.htm?docid=178231&cat=0B&sKeyWord=null。

[1]陆杰华、刘恩、苏杨:《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李士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卫生部新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中心,2008。

[3]王广州、胡耀玲、傅崇辉:《深圳常住人口就医需求及其变动趋势研究》,《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姚兆余、张娜:《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7(3)期。

[5]谢作楷、谢红莉等:《影响贫困人群就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医院》2005年第9(8)期。

[6]周曾同、邹峥嵘:《影响患者就医行为的部分因素调查》,《中国医院管理》1994年第14(2)期。

[7]沈启莹等:《深圳不同健康水平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08年第6(8)期。

[8]周海滨等:《2006~2009年深圳市宝安区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年第19(4)期。

[9]吴婷、宋静媛、朱昌蕙:《成都市居民就医行为的调查与医疗服务建议》,《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第37(5)期。

[10]潘常刚:《医院声誉与患者就医行为》,《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11]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7(33)期。

[12]夏挺松等:《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第28(3)期。

[13]邱亭林等:《东营市居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4年第23(9)期。

[14]李向红、黎燕宁、林江:《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第21(3)期。

[15]刘萍等:《我国老年人口就医行为现状干预政策研究》,《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23(8)期。

[16]杨哲、张寿生、汤泽群:《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年第20(7)期。

[17]刘秀娜等:《重庆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及相关因素调查》,《护理管理杂志》2010年第10(11)期。

[18]印爱平等:《社会支持对肿瘤病人就医行为的影响》,《医学与社会》2007年第20(8)期。

[19]曾智、陈雯等:《广州市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第6期。

[20]谢作楷、谢红莉等:《影响贫困人群就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医院》2005年第9(8)期。

[21]张蔚湜:《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第21(4)期。

[22]单蕾:《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双向转诊现状调查》,《吉林医学》2009年第3(5)期。

[23]宫晓、曹秀玲:《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11期。

[24]邢海燕、沈毅等:《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第22(5)期。

[25]任远:《劳动力供求变化与流动人口就业》,《中国人口报》2008年第2(25)期。

[26]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27]朱力等:《“半主动性适应”与“建构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型》,《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8]陆铭、冷明祥:《健康公平严重缺失导致“看病贵、看病难”》,《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第5期。

[29]王左敏、吴明:《威海市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第7期。

[30]张春汉:《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1]吴明:《北京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见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卫生改革专题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32]凌莉等:《广州市农村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第2期。

[33]张璐莹等:《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卫生服务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6年第7期。

[34]张建军等:《北京市丰台区流动人口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调查》,《首都公共卫生》2008年第4期。

[35]张炎、纪颖等:《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就医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职业与健康》2008年第24(1)期。

[36]贾清萍、甘筱青:《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38(11)期。

[37]袁兆康等:《新农合对婺源县农民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影响的六年连续追踪调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年第29(8)期。

[38]朱冬梅、金国平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住院卫生服务利用变化研究》,《河南医学研究》2007年第16(3)期。

[39]吴晶:《中国患者就医行为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2005。

[40]Andersen R.M. Behavioral model of families’use of health services,research series No.25.Chicago:Center for Health Administration Stud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68:1.

[41]Rosenberg M. Hanlon N. Access and utilization:A continuum of health service environments.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996.43(6).

[42]Schoen C. Doty M. Inequities in access to medical care in five countries:Findings from the 2001 common wealth fund international health policy survey.Health Policy.2004(67).

[43]Sisira K. Sarma. Demand for Outpatient Health Care in India:A Nested Mutinomial Logit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2003.

[44]Canairi J.A. Random Parameter Logit model for modeling Health Care Provider Choice in Bolivia. http://www.mpra.ub.uni-muenchen.de/3263/,accessed07/12/07.

[45]Brown.M,Bindman.A,Lurie.N.Monitoring the consequences-ofuninsurance:A review of methodologies.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1988.55(2).

[46]Jowett,Matthew. Health insurance and treatment seeking behavior:evidence from a low-income country,Health Economics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Science(www.interscience.wiley.com).

[1]安艳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特点与改善策略》,《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年第9(5)期。

[2]任旺兵、屠新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其协调度测度研究》,《市场论坛》2004年第7期。

[3]陆学艺、宋国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5)期。

[4]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及建议》,《管理世界(月刊)》2003年第1期。

[5]张鹭鹭、胡善联、魏颖等:《区域内医院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第5(5)期。

[6]杨永恒、胡鞍钢、张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4(3)期。

[7]尚红云:《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8]罗娟、王泓、崔开昌:《上海市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9年第10(5)期。

[9]徐伟:《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0]轩志东、罗五金等:《卫生公平性发展状况与卫生经济制度的选择》,《卫生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1]Yuanli Liu.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the Chinese experi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9.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雅各布·明赛尔:《劳动供给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第1编。

[3]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樊明:《健康经济学:健康对劳动市场表现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陈冰:《社会保障对城市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王汗青:《健康对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田国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贾洪波:《中国基本医疗保险适度缴费率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汝虎:《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机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郑晓瑛:《人口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6期,第138~140页。

[11]郑晓瑛:《再论人口健康》,《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13~24页。

[12]郑真真、廖少宏:《人口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第1期,第97~108页。

[13]张琼、白重恩:《抚养负担、居民健康与经济增长——影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的人口特征因素》,《财经研究》2011年第7期。

[14]秦秋红、冉艳:《人口素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5]奉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西北人口》2005年第4期。

[16]王金营、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17]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18]沈玉平:《税收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分析》,《财经论丛》1998年第2期。

[19]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0]刘丹、兰庆高、于丽红:《统筹城乡医疗保障问题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30~32页。

[21]谭建军:《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期。

[22]都阳:《教育对贫困地区农户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6期。

[23]张川川:《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24]王娜、夏杰长:《政府行为下的医疗服务价格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25]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劳动供求形势与趋势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5期。

[26]张善余:《中国劳动人口就业形势的差异分析》,《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第13~19页。

[27]张抗私:《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交互作用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9期。

[28]曹星、岳昌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9]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30]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31]Schultz,Theodore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March 1961):1-17.

[32]David Bloom and David Canning.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2003,Vol. 28,Issue 2,pages 304-315.

[33]Jana Stefanova Lauerova,Katherine Terrell.Expla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Unemployment with Micro Data on Flows in Post-Communist Economies. Applied Economics,Vol. 34,No. 11,July 20,2002.

[34]Abdi. H.,Williams,L.J..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omputational Statistics,2010,2:433-459.

[1]高满良、赵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制度选择》,《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期(上)。

[2]李卫平:《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与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张录法、黄丞:《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四种模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4]陆荣强、徐爱军:《国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卫生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5]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5期。

[6]李玲:《国外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红旗文稿》2004年第21期。

[7]李春芳:《公立医院改革动力研究及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5期。

[1]王广州等:《深圳人口结构变动与卫生资源均衡分配研究》,自《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任伟、姚岚、冯友梅:《国内外全科医生制度现状及启示》,《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第4期,第509~510页。

[3]张颖、李永辉:《国外全科医生的特点及启迪》,《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3期,第213~215页。

[4]马家驹:《美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医院管理论坛》2010年第3期,第52~53页。

[5]中人民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谈建立全科医生制度,http://www. gov.cn/gzdt/2011-07/07/content_1901663.htm。

[6]祝丽玲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医院管理》2012年第3期,第69~70页。

[1]管仲军、黄恒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原因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25(6)期。

[2]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4]卫生部政策法规司:《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文件汇编》,2009年。

[5]荆丽梅、徐海霞、胡善联等:《国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及研究现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第1(6)期。

[6]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医学与哲学》2010年第31(6)期。

[7]陈丽、姚岚、舒展:《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第2期。

[8]蒲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软科学》2010年第5期。

[9]闫凤茹、梁玉、梁维萍、郑建中:《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提出背景与内涵分析》,《卫生软科学》2012年第1期。

[10]王芳、刘利群、朱晓丽、周巍、胡同宇:《不同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第12(6)期。

[11]余苏珍、王力、王素珍、王军永:《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第6期。

[12]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3]刘延伟、王健、孟庆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差异性分析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综述》,《卫生软科学》2012年第6期。

[14]万华军、张翔、张亮、刘运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标准探讨》,《医学与社会》2012年第10期。

[15]朱晓丽、代涛、王芳、尤川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年第4(2)期。

[16]邢海燕、李海玉、高向华、谈荣梅:《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调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第3期。

[17]郑建、管仲军:《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8期。

[18]刘宝、胡善联、徐海霞、高剑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年第6期。

[19]吴建、张亮、赵要军、张萌、谢双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估框架设计与构建》,《中国卫生经济》2011年第8期。

简 介:《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9)》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重点聚焦新时代健康深圳战略背景下健康老龄化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全书以人口中长期预测为主线谋划深圳人口结构变化下创新发展路径,以深圳人口发展为脉络探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前期研究,以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优化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模式为支撑,从前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