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20

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图书

Values Ori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SAPID:101-9085-9056-77
ISBN:978-7-5097-198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文化多样性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影响,探寻在文化多样性的环境下,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辨识力,以使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格局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全书从历史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进行了回顾,也从现实的角度,深入分析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并就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如何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谢宏忠
编 辑:何根平;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后记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界定

   (一)文化多样性

   (二)先进文化

   (三)价值观

   (四)价值观导向

  三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四)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四 研究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研究

   (二)关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3.关于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关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四)关于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五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节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形成

   一 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外部条件

   二 文化多样性形成的科技支撑

   三 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二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三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共生

   四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

   五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争锋

  第三节 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一 从形式上的多样到实质性的多样

   二 从地域性到超越地域性

   三 日渐凸显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历史及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1949~197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初步确立(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及其走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初步确立

   二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曲折过程(1957年1月~1966年4月)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遭受严重挫折(1966年5月~1976年10月)

    (一)“文革”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失误

    (二)政治泛化之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偏离

   四 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恢复与重建(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新启动

    (二)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重建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1978年12月至今)

   一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

    (一)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走向

    (二)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

   二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

    (一)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走向

    (二)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

   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大学生价值观导向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启示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主要经验

    (一)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

    (二)重视榜样示范在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中的作用

    (三)利用社会动员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采取自我教育法确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一元化简单替代多样化的倾向

    (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知行脱节倾向

    (三)开展价值观理论宣传上的片面性倾向

 第三章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正向影响及其导因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正向影响

   一 外来优秀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更多价值参照

   二 现代文化催生了大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

   三 多样性文化的竞争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

   四 多样性文化的冲突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正向影响的导因

   一 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 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保证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改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 高校的“三全育人”机制巩固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导向

   五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的拓展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

 第四章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诱因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文化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引起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

   二 西方的文化渗透冲击社会主导价值观

   三 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勃兴导致大学生理性精神缺失

   四 全球化主导下的文化思维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的诱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不足使非主流文化拓展生存空间

    (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规律性和艺术性认识不足

    (二)对大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及重大现实问题解释乏力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

   二 强调文化多样而放弃社会一元价值导向带来的认识偏颇

   三 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上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共识上的脱节

 第五章 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导向

  第一节 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觉

   一 确立浓厚的问题意识

   二 确立鲜明的阵地意识

   三 确立积极的主动意识

   四 确立深切的忧患意识

  第二节 以先进文化引领多样性文化,夯实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文化基础

   一 吸收与整合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二 规范与引导大众文化,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 借鉴与超越外来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育人过程,确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文化坐标

   一 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交流中进行价值选择

   二 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价值认同

   三 引导大学生在文化的创造中完成价值内化

  第四节 以多方联动的整体思维防控价值失范,构建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文化调控机制

   一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二 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三 以完善的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 以同步的动态监测防控大学生的价值失范

    (一)对社情舆情反映出价值观的监测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的监测

 第六章 结论

 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袁贵仁、韩震主编《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人民出版社,2003。

10.李德顺:《立言录——李德顺哲学文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1.傅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传播路径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2.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13.戴元光、邱宝林:《当代文化消费与先进文化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车美萍等:《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16.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7.张绵厘、张昱:《新时期文化政策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文艺思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8.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9.郭凤志:《德育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23.冯刚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马抗美主编《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法律出版社,2007。

28.杨雄主编《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9.王仕民:《德育文化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0.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1.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8。

32.刘卓红、钟明华等:《开放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8。

33.农华西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4.俞思念主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6.郭国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规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7.陈耀武主编《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8.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9.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0.何云庵等:《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1.李德顺:《新价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2.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王玉樑、赵馥洁主编《邓小平的价值观与改革开放2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5.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

46.阎孟伟、森秀树主编《新世纪价值观——中日学者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7.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8.江畅、戴茂堂:《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9.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0.郑国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1.郑又贤:《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难点研究》,长春出版社,2002。

52.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3.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4.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人民出版社,2006。

55.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6.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7.刘济良等:《价值观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8.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59.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0.苏振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1.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2.朱永康、苏振芳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64.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5.戴焰军主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66.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67.叶启绩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8.杨业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9.李田贵、申文杰、张玉海等:《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70.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1.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学——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72.华琪:《思想工作创新谈》,解放军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0。

7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

7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

75.檀传宝等:《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76.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7.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78.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9.《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0.傅治平:《郁闷与喧嚣——世纪青年心态破解》,东方出版社,2005。

81.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2.陈亚杰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出版社,2007。

83.刘建军:《追问信仰》,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84.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85.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

86.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87.丁志刚:《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8.林贤治、陈璧生编《2004人文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9.鲍宗豪、张华金等:《科学发展观论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0.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91.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4.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95.刘思扬、程军主编《一九九二——社会热点透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6.董娅、邓力主编《困惑与超越——西方文化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97.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8.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9.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学林出版社,2007。

100.陈桂蓉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概论》,长征出版社,2000。

101.陈桂蓉:《人生哲学导引》,长征出版社,2000。

102.王岗峰等:《走向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3.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9。

10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

105.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译,新华出版社,2002。

106.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7.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ited by Stephen Macedo and Yael Tamir.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2.

1.徐晨光、张民、谭树新:《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的区别和联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3.冯小平:《从人的价值与价值的关系看人的价值》,《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4.罗建文:《简论当前社会思潮中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学术交流》1999年第2期。

5.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态势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

6.周中之、余玉花:《社会转型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7.刘建强、刘建钢:《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曲洪志:《论社会价值导向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9.王忠武:《大众文化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0.李斌雄:《论知识教育·价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11.陈钢:《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2.伍学军:《邓小平价值观与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比较》,《兰州学刊》2001年第1期。

13.肖勤福:《从意识形态及其演变角度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14.李万锦:《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5.王月霞:《制度,经济和道德的连接点》,《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第6期。

16.于利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群众》2001年第1期。

17.张春生、王立奇:《化虚为实,虚实并进——浅述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8.许士密:《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求实》2002年第6期。

19.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0.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载《价值与文化》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1页。

21.焦垣生、廖春艳:《从文化的生成看“文化一体化”之不可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2.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23.孙亚菲:《制度漏洞,亟待修补》,《新闻周刊》2002年6月10日。

24.郝翠荣、吴沁芳:《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现实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5.李晓莲:《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导向对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27.孙卫卫:《大众文化的德育观照》,《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28.宫宏祥:《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晋阳学刊》2003年第2期。

29.庞卫国:《价值多元与主导价值观》,《求索》2003年第l期。

30.苏振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

31.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32.李立锋:《多元价值选择与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9期。

33.胡旭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的多元化与社会稳定发展的矛盾冲突及其出路探求》,《价值与文化》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61~66页。

34.戴钢书:《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塑造作用》,《价值与文化》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54页。

35.王玉梁:《21世纪的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价值与文化》第2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胡钦太:《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坚定性的对策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1期。

37.胡鞍钢、张晓群:《我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

38.唐拯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丰富与发展》,《求索》2004年第4期。

39.李红:《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社会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2期。

40.李小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重构》,《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41.郭凤志:《价值观教育应把握好的三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2期。

42.黄明伟:《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探索》2004年第2期。

43.叶松庆:《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点与发展前景》,《青年探索》2004年第4期。

44.张文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价值导向的理性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5.赵康太:《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认识误区》,《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

46.戴锐:《“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2期。

47.王炳权、梅荣政:《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求实》2005年第11期。

48.吴敏英:《以人为本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发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9.杨中刚:《论江泽民价值观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0.孙家正:《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光明日报》2005年10月28日。

51.邹千江:《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存在特点》,《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52.戴锐:《“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2期。

5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三贴近”中积极探索新的宣传话语系统》,《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54.郑又贤:《关于当前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7期。

55.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56.李新生:《执政党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57.李文彩:《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文化环境》,《党建》2006年第7期。

58.郑传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59.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60.陈桂蓉、练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1.朱力:《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62.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史林》2006年第5期。

63.张春生:《基于BBS的青年群体形态研究》,《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64.李建平:《大力开展文本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5.吴圣刚:《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天中学刊》2007年第4期。

66.陈佳琪、陈奇超、李虎诚:《走向现代勿忘传统——渤海大学等五校大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状况的调查》,《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4日第3版。

67.陈静、郝一峰:《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68.陈亚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发展和形成》,《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1期。

69.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70.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求索》2007年第1期。

71.李维岳、柳玉芬:《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比较》,《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72.高静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第4期。

73.王晓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原则与途径》,《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74.陈静、郝一峰:《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5.黄静婧:《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前沿》2007年第11期。

76.吴中胜、范春玲:《在经典诗词教学中进行荣辱观教育》,《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7.袁行霈:《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78.杨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追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9.龚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0.周显信、冯灵芝:《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81.张惠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2.夏艳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研究》,《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3.钱华:《试论功利主义思潮与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前沿》2008年第1期。

84.仲彬、关志超、魁海琳:《论人本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诱惑性及其对策》,《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85.钟添生:《西方价值观教育模式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启示》,《网络财富》2008年第7期。

86.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0期。

87.韩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学习时报》2008年5月13日。

88.钟添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导向功能》,《求实》2008年第5期。

89.耿步健:《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90.颜旭:《多元文化态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对策》,《黑河学刊》2008年第1期。

91.仵天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运行机制》,《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2.丘树宏:《多元开放环境与宣传文化工作体制创新》,《学习时报》2008年11月3日第11版。

93.徐贵耀:《多元文化思潮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94.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95.高永久、陈纪:《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96.周建标:《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7.肖力、邢洪儒:《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98.张敬斌:《价值导向:大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的关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99.王贤卿:《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100.仲彬、关志超、魁海琳:《论人本主义人生价值观的诱惑性及其对策》,《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101.颜旭:《关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02.陈金龙:《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103.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104.陈彦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05.桂署钦:《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8期。

106.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107.张泽民:《试论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及精神交往平等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9月(中)。

108.杨昕:《流行文化影响下“80后”青少年道德发展探析》,《青年探索》2009年第3期。

109.唐如前:《论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行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10.焦子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高校教育的价值导向》,《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111.谭德礼:《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7期。

112.朱效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合力》,《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113.张宝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非主流文化引导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简 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与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以宏阔的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综合运用理论思辨、文本诠释、多学科综合等方法,全景式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基本状况,探讨大学生精神需求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说明加强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明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方向、目标、内容和渠道,从而构建引领高尚精神需求,...

作者: 廖志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