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2

中国扶贫精细化:理念、策略、保障图书

The Refine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Theory, Strategy and Security

SSAPID:101-8870-5060-22
ISBN:978-7-5201-065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基于中国扶贫深入推进的现实需求,本书从理论、策略、保障三方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扶贫精细化问题。书中采用了多维贫困的研究思路,对收入贫困、健康贫困、权利贫困及其精细化应对进行了具体探讨,不仅使扶贫研究更为深入和细致,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教授文集系列
作 者: 王三秀
编 辑:王宁;任晓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总序

 上编 理念基础研究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评析

    (一)关于贫困概念的新认识及应对研究

    (二)关于精准扶贫的理论渊源、内涵及实质的研究

    (三)精准扶贫困境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四)特定人群精细扶贫的研究

   三 本研究的基本目标

    (一)确立扶贫服务精细化的基本理论

    (二)提出和论述我国扶贫精细化的系统目标

    (三)构建新的扶贫策略及实施保障机制

   四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扶贫精细化概念及价值意蕴

   一 扶贫精细化的探索依据

   二 扶贫精细化的概念界定

   三 扶贫精细化的价值意蕴

    (一)应对我国长期存在的扶贫实践困境

    (二)克服我国地方扶贫创新实践的局限性

    (三)克服我国扶贫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第三章 中国扶贫精细化的理论支持

   一 多维贫困及应对理论

    (一)多维贫困理论的梳理分析

    (二)多维贫困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三)多维贫困理论的影响及扶贫实践策略观念

   二 福利主义应对贫困理论

    (一)民主社会主义扶贫观念的分析借鉴

    (二)积极福利主义扶贫观念的分析借鉴

   三 生活质量及其提升理论

    (一)生活质量的含义

    (二)生活质量测量和评估

    (三)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 政府管理精细化理论

    (一)政府管理的精细化含义与目标

    (二)精细化管理实现途径

 中编 策略设计研究

  第四章 中国收入扶贫精细化策略

   一 收入贫困现状及致因分析

    (一)低保群体贫困现状及致因分析

    (二)特殊人群贫困现状及致因分析

    (三)特定区域贫困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

   二 收入扶贫精细化的目标与原则

    (一)收入扶贫服务精细化目标

    (二)收入扶贫精细化应遵循的原则

   三 收入扶贫精细化的策略建议

    (一)救济性扶贫的精细化策略

     1.城乡低保精细化策略

     2.五保供养精细化策略

     3.贫困补贴精细化策略

    (二)劳动就业增收服务精细化策略

     1.增加贫困者就业机会策略

     2.通过精准措施提升贫困者劳动就业能力

     3.通过贫困者就业福利制度的完善促进贫困者就业脱贫

    (三)提升科技致富能力的服务策略

     1.激励社会参与

     2.促进科技富农知识下乡

     3.加强专项经费投入

     4.全面提升农民致富知识技能

    (四)“工作贫困”治理精细化策略

    (五)救助扶贫与开发扶贫衔接精细化策略

  第五章 中国健康扶贫精细化策略

   一 健康贫困现状及致因分析

    (一)健康贫困内涵及现状之审视

    (二)健康贫困致因分析

   二 健康扶贫精细化的基本目标

   三 健康扶贫精细化的策略建议

    (一)实行整体性健康扶贫策略

    (二)加大政府健康投资力度

    (三)促进健康卫生资源分配公平

     1.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公平分配

     2.促进卫生资源内容的公平分配

     3.健康资源分配公平性还应包括基于特定人群需要的特殊扶持

    (四)加强公民健康社会参与支持

    (五)实现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服务的精细化

     1.扩大医疗救助人群范围

     2.进一步促进医疗救助与贫困者医疗保险相衔接

     3.加强基层健康服务

     3.扩大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范围

  第六章 中国权利扶贫精细化策略

   一 权利贫困现状及致因分析

    (一)权利贫困概念与现状

    (二)权利贫困致因分析

   二 权利扶贫精细化的基本目标

    (一)全面应对和消除贫困者的权利贫困

    (二)通过权利扶贫消除收入贫困

    (三)通过权利扶贫提升贫困者生存质量并发挥潜能

    (四)通过权利扶贫提升政府扶贫管理绩效

   三 权利扶贫精细化的策略建议

    (一)对贫困者的权利贫困进行精细识别

    (二)贫困者需要导向的多维度赋权

    (三)注重对于贫困者的维权服务

    (四)优化对贫困者权利扶贫的社会环境

 下编 实施保障研究

  第七章 中国扶贫精细化管理保障

   一 我国政府扶贫管理成效与问题

    (一)成效

    (二)我国精细扶贫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国外相关经验分析借鉴

    (一)以系统立法保障扶贫管理精细化

    (二)强调对特定人群扶贫的精细化管理

    (三)实现扶贫项目管理精细化

    (四)注重各项管理措施的配套衔接

   三 我国以管理创新保障扶贫精细化之路径

    (一)实现贫困类型的精细识别

    (二)精细处理扶贫中的利益关系

    (三)健全扶贫资源精细管理机制

    (四)促进贫困者社会参与的精细管理

    (五)贫困者参与扶贫项目的精细管理

  第八章 中国扶贫精细化社会参与保障

   一 扶贫精细化中社会参与的意义与目标

   二 我国目前社会参与扶贫的问题反思

    (一)扶贫中社区参与不足

    (二)非政府组织扶贫参与存在的问题

    (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扶贫参与不足

   三 以社会参与保障扶贫精细化之建议

    (一)强化扶贫精细化中的社区参与策略

    (二)促进专业组织扶贫参与策略

     1.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参与保障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保障

    (三)非政府组织扶贫参与策略

    (四)企业参与扶贫精准化策略

  第九章 中国扶贫精细化制度保障

   一 制度对扶贫精细化的重要意义

    (一)制度是保障扶贫精细化的关键因素

    (二)以制度保障贫困治理精细化是反贫困发展的重要规律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我国扶贫走向精细化的迫切要求

   二 我国扶贫精细化中制度建设目标

    (一)促进扶贫资源精准公平分配

    (二)消除贫困者多维贫困

    (三)有效提升扶贫效率

    (四)实现扶贫制度结构的系统配置

   三 以制度创新保障扶贫精细化之建议

    (一)健全扶贫制度体系

    (二)细化扶贫中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

     1.政府各部门之间:“统筹—协作型”权责关系

     2.政府—非政府组织:“契约-监管型”权责关系

     3.政府与贫困者:“保障—促进型”权责关系

    (三)细化与完善扶贫绩效监督与考核制度

    (四)加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结语

基于中国扶贫深入推进的现实需求,本书从理论、策略、保障三方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扶贫精细化问题。书中采用了多维贫困的研究思路,对收入贫困、健康贫困、权利贫困及其精细化应对进行了具体探讨,不仅使扶贫研究更为深入和细致,而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张玉国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奈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美〕Neil Gilbert,Paul Teeer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的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美〕诺曼·厄普霍夫等:《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汪立华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安娜·M.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何敬、葛其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美〕迈克尔·谢诺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商鉴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年版。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美〕马丁·瑞沃林:《贫困的比较》,赵俊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付岩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 Alan Carr:《积极心理学》,郑雪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英〕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温卓毅、庄文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出版社,2009年版。

〔英〕诺曼·巴里:《福利》,储建国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艾伦·肯迪:《福利视角:思潮、意识形态及政策争论》,周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英〕彼得·泰勒—顾柏编:《新风险 新福利》,马继森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英〕A.C.庇古:《福利经济学》(上、下卷)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张宝莹译,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英〕萨比娜·阿尔基尔等:《贫困的缺失维度》,刘民权、韩华为译,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简·米勒主编:《解析社会保障》,郑飞北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英〕内维尔·哈里斯等:《社会保障法》,西霞、李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霍华德·格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法〕帕特丽夏·威奈尔特等:《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郭瑞卿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救助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编:《以权利为基础促进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6》,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林闽钢:《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林闽钢、刘喜堂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丁建定:《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丁声俊、王耀鹏等:《反饥饿 反贫困——全球进行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沈振新:《编织反贫困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上海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柳拯:《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过程与实施效果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主编:《中国发展型社会论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张文隆:《赋权:实务领导大趋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文显:《权利与人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韩君玲:《日本最低生活保障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谭诗斌:《现代贫困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林万亿:《社会福利》,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朱玉福:《中国扶持较少人口民族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屈海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心理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版。

黄晨熹:《社会福利》,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严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金钟范编著:《韩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都阳主编:《城乡福利一体化:探索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曹艳春:《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上海世纪集团,2009年版。

樊怀玉等:《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王卫平等:《社会救助学》,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张巍:《中国农村反贫困制度变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刘海英主编:《大扶贫:公益组织的实践与建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王颉等:《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李兵等主编:《社会服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罗蔚、周霞、马骏、牛美丽主编:《公共行政学中的伦理话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徐丽杰:《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郭伟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文建龙:《权利贫困论》,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晓丹:《印度社会观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俄〕纳塔利娅·拉杜洛娃:《“幸福概念的性质差异”》,叶佳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0期。

〔挪威〕艾尔泽·厄延:《减少贫困的政治》,张大川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年第4期。

景天魁:《底线公平概念和指标体系——关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郑功成:《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挑战》,《人民论坛》2014年第1期。

邓大松、吴振华:《“高龄津贴”制度探析与我国普惠型福利模式的选择》,《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杨立雄:《高龄老年津贴制度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

顾海英等:《现阶段“新二元结构”问题缓解的制度与对策——基于上海外来农民工的调研》,《管理世界》2011年第11期。

熊惠平:《“穷人经济学”的健康权透视:权利的贫困及其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朱晓阳:《反贫困的新战略: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刘晓霞、周凯:《反贫困立法:定位与进路》,《西部法学评论》2013年第3期。

周端明:《社会保障的新理念与中国农民扶持性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学家》2006第5期。

慈勤英、王卓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微观分析: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黄晨熹:《城市低保对象求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以上海为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徐贵权:《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嬗变的主体性向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9期。

徐志明:《我国扶贫投资及绩效分析》,《西部学刊》2013年第11期。

陈化:《健康贫困与卫生公平》,《学术论坛》2010年第7期。

陈福平:《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建设——台湾和香港的比较研究》,《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丁建军:《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西部论坛》2014年第1期。

杨菊华、姜向群、陈志光:《老年社会贫困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4期。

李祖佩:《“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社会》2016年第3期。

李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老年人扶贫的路径分析——基于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2期。

李建新、李春华:《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人口学刊》2014年第5期。

王瑜、汪三贵:《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兼论人口流动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王小林、Sabina 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王春光:《扶贫开发与村庄团结关系之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左停:《精准扶贫战略的多层面解读》,《国家治理》2015年第36期。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汪三贵、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虞崇胜、余扬:《提升可行能力:精准扶贫的政治哲学基础分析》,《行政论坛》2016年第1期。

周沛:《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行政》,《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张立彦:《政府社会救助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13年第9期。

林闽钢:《关于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的思考》,《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8期。

林卡:《社会政策、社会质量和中国大陆社会发展导向》,《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邹薇、方迎风:《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6期。

高艳云:《中国城乡多维贫困的测度及比较》,《统计研究》2012年第11期。

高帅:《社会地位、收入与多维贫困的动态演变——基于能力剥夺视角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刘凤芹、徐月宾:《谁在享有公共救助资源?——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瞄准效果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1期。

刘文、焦佩:《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曾毅、顾大男:《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钱雪飞:《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及其经济性影响》,《华南农业大学学》2011年第1期。

关博:《完善新型五保供养制度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12期。

关信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凡凤林、邹莘、郭卫:《国外老年津贴制度的启示》,《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12期。

孟庆国、胡鞍钢:《消除健康贫困应成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优先战略》,《中国卫生资源》2000年第6期。

总报告起草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老龄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郝晓宁、胡鞍钢:《中国人口老龄化:健康不安全及应对政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原新、刘佳宁:《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贫困探讨》,《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

仇雨临:《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郭延安:《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11期。

潘泽泉:《参与与赋权:基于草根行动与权力基础的社区发展》,《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4期。

吴玉琴:《老人福利推动联盟的发展历史》,《社区发展季刊》2005年第109期。

吴姚东:《生活质量:当代发展观的新内涵——当代国外生活质量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孔刘柳、谢乔昕:《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规模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相焕伟:《台湾地区老人福利法制及其借鉴》,《法学论坛》2013年第3期。

谭银清等:《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农民扶贫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邵科、朱守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不良类型、成因与应对思路》,《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1期。

韩俊魁:《农民的组织化与贫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胡依波等:《NGO扶贫模式对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启示研究——以昆明市为例》,《中国林业经济》2015第5期。

胡明宝、任大鹏:《立法整合扶贫资源的必要性与制度安排》,《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

许琳:《论老年人的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迎接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挑战》,《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清华大学“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课题组:《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改革》2012年9期。

盛学军、刘广明:《“新农保”个人缴费“捆绑制”的实践考察与理论研判》,《河北法学》2012年第3期。

戴旭宏:《构建贫困主体、基层组织和NGO在扶贫开发中联动参与机制的思考》,《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Atchley,C.Robert,Social Force and Aging,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58.

C. Murray,Losing Ground. New York:Basic Books,1984.

Christopher Gray,eds,the Philosophy of Law-An Encyclopedia,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9.

Chambers R,Poverty in India:Concepts,Research and Reality,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1988.

D. Ellwood,Poor Support:Poverty in the American Family,New York:Basic Books,1988.

Rowe J W,Kahn R L,Successful Aging,The Gerontologist,1997,37(4).

Levi J,Segal L,St Laurent R,Investing in America’s Health:A state-by-state look at public Health Funding and Key Health Facts,2012.

Wilson W J,The Truly Disadvantaged:The Inner City,the Underclass,and Public Polic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Yusuf M,Community Targeting for Poverty Reduction:Lesson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Pardee Papers,2010,8.

Jerome J.Shestack,The Jurisprudence of Human Rights,Cited in Theodor Meron,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legal And Policy Issu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Townsend P,The Concept of Poverty,London:Heinemmann,1974.

Ravallion,Targeted Transfers in Poor Countries:Revisiting the Tradeoffs and Policy Options,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3.

Mead L M,the New Politics of Poverty:The Nonworking Poor in America,New York:Basic Books,1992.

Mead L. M,the New Politics of Poverty:The Nonworking Poor in America,New York:Basic Books[M]. 1992.

George V,Page R M,Modern Thinkers on Welfare,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Hemel Hempstead,Journal of Social Policy,1996,25(4).

Field F,Making Welfare Work:Reconstructing Welfare for the Millennium,London:Institute of Community Studies,1995.

Sheldon H. Danzinger,Daniel H. Weinberg,Fighting Poverty: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R.M.Titmuss,Commitment to Welfare,London:Unwin University Books,1968.

Harrington M,The Other America,Simon and Schuster,1997.

See Michael Hill,Social Policy:A Comparative Analysis,Hemel Hempstead:Harvester Wheatsheaf,1996.

S.Cohens,T.A.Wills,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

Gilbert N,Transform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the Silent Surrender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Demetrius Iatridis,Social Policy: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rvices,Cengage Learning,1994.

Barrera,M.Ainlay S L,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

Goodin R E,Support With Strings:Workfare As An Impermissible Condition,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2004,21(3).

Mcginnis J.M,Williams-Russo P,Knickman J R,The Case for More Active Policy Attention to Health Promotion,Health Affaires,2002,21(2).

Robert Chambers,What is poverty?Who asks?Who answers?International Poverty Centre:Poverty in Focus,December 2006.

Grossman M,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80(2).

Gebel M,Giesecke J,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Inequality:The Changing Skill-Based Temporary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Risks in Europe,Social Forces,2011.

Robson,William B.P.,Will the Baby Boomers Bust the Health Budget?Demographic Change and Health Care Financing Reform. C.D.Howe Institute Commentary148.Toronto,CA:C.D.,Howe Institute.Februbary,2001,OECD.

Williams R H,Donohue,Processes of Aging: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8.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1:Attacking Pover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Morgen S,Acker J,Weight J,etal,Stretched Thin:Poor Families,Welfare Work and Welfare Reform,Contemporary Sociology A Journal of Reviews,2010,14(1).

Oppenheim C,Poverty:the Facts,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

Kieffer,C.H. Citizen Empowerment: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s,1984,(3)(2-3).

Fogel R.W.,Catching Up with the Econom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

Johnson,L.C.,& Schwartz,C.L.,Social Welfare:A Response to Human Need,Boston:Allyu and Bacon,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