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9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 Grand Canal (2021)

SSAPID:101-8867-7271-08
ISBN:978-7-5201-8777-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运河区域文旅融合、运河交通运输与城乡协同发展、运河城镇、世界运河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大运河蓝皮书
编 辑:韩莹莹;陈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9 地理

 编撰机构简介

 摘要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报告

   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与主要成果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进

    (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进行

    (三)大运河“文旅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五)运河学研究百花齐放

   二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多方式、多样化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若干问题研究亟待展开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阶段瓶颈问题突出

    (四)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但数字资源过于分散

    (五)基础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畛域分明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突出公园的功能与特色

     1.处理好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关系

     2.突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与“化育性”功能

     3.注意挖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区域特色,建立虚拟传播空间

     4.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管理体制和模式

    (二)在文旅融合和遗产保护方面,打造“千年运河”品牌,提高运河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品质”

    (三)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生态保护、污染防控、资源利用等全域“共治”与“共享”

 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

  B.2 从国家公园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探索

   一 从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到中国首倡国家文化公园的演变

    (一)从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的理论与实践到中国首倡国家文化公园的背景

    (二)从国家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相关学术研究的梳理

     1.国外对国家公园的研究

     2.国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

     3.从文化线路、线性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

   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容

    (二)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目标的五大系统

     1.构建人文生态系统

     2.构建文化意义系统

     3.构建文旅产业系统

     4.构建心理需求系统

     5.构建制度规范系统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角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

     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角的人文生态系统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角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意义符号系统与实践路径

     3.构建基于“国际循环”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活力系统与实践路径

     4.构建“求同存异”框架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国际受众心理需求系统与实践路径

    (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制度与体制机制

    (五)构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开发利用机制

    (六)构建基于中国话语体系的文化传播方式

  B.3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一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

   二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待加强”

   三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重思考”

   四 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六点建议

  B.4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原则与路径研究*

   一 大运河山东段基本情况

   二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认识不清

    (二)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同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建设和管理主体不明确

    (四)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充分

    (五)统筹协调能力不强

   三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二)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四 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

    (一)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管理体制

    (二)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创新传承利用模式

    (三)成立专门智库,强化学术研究

    (四)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五)推进实施重大工程,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六)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Ⅲ 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篇

  B.5 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路径探讨*

   一 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的历史地理概况

    (一)黄运区域形似“银杏叶”或“绿折扇”

    (二)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下游的河道

    (三)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下游的地貌

   二 鲁豫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可行性分析

    (一)统筹治理才能体现两省联动整治的终极效果

    (二)抓好示范项目的规划建设才能实现两省的双赢

    (三)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贯通思维

   三 鲁豫两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典型案例与整合思路

    (一)河南省沿黄地区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基本情况

    (二)山东省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的基本情况

    (三)黄运区域生态一体化修复需要顶层设计先导

    (四)运用项目开发驱动山东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

   四 加强文化创意,形成社会合力

    (一)创建大运河文化与旅游示范区

    (二)大力培育和弘扬运河生态文化

    (三)推进全民绿色教育的理念宣教

    (四)做好沿河文物遗产的保护整合

  B.6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生植物分布、环境效应及管理对策

   一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特征

   二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生植物的环境效应

   三 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物种入侵监控,保护湖区生态安全

    (二)外源内源双管齐下,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三)实施生态养殖,增强下行控制

    (四)水生植物适时收割打捞,推进植物资源化利用

 Ⅳ 运河区域文旅融合篇

  B.7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分析报告

   一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城市旅游发展现状

   二 2020年大运河城市旅游发展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配套政策,推动文旅融合

    (二)创新融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三)丰富融合形式,打造文旅精品

   三 “新态势”下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再思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开发路径

    (二)理解资源内涵,细化开发对象

     1.运河文化遗产类——保护式开发

     2.运河古城古镇类——原生态自然式开放

     3.文化主题公园类——凝聚文化内核的重塑式开发

    (三)打造精优产品,建构精准体系

  B.8 京杭大运河文旅融合现状及对策报告

   一 京杭大运河旅游现状分析

    (一)市场发展现状

    (二)主要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2.人文旅游资源

     3.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三)支撑体系现状

   二 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分类

    (一)空间融合与功能融合

    (二)活动融合

    (三)品牌融合

    (四)产品融合

   三 京杭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点多面散,整体规划不强

    (二)各自为政,市场融合不深

    (三)观念落后,产业融合不全

    (四)航道紧张,运河水上游难以发展

    (五)追求功利,过度开发利用

   四 促进文旅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完成运河旅游规划的编制

     1.统筹好各方利益

     2.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

     3.处理好各种关系

    (二)融合开发运河旅游产品,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1.展示式旅游

     2.体验式旅游

     3.运河水上遗产游

     4.运河生态游

     5.网上游运河,推进数字文旅

    (三)倾心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线路

     1.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研学游

     2.京杭大运河沿线古镇记忆游

     3.运河文化遗产特色专题游

     4.运河水上长线游

     5.运河爱国主义传承游

     6.运河古都传承游

    (四)双向延长运河旅游产业链

    (五)打造统一的“下江南游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六)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发展环境

  B.9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机制*

   一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研究概况

   二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利用情况

    (一)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类型

     1.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

     2.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概况

   三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原则

    (一)真实性

    (二)完整性

    (三)延续性

   四 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协调机制

    (一)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二)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旅游利用相促进

    (三)大运河文化遗产功能延续与旅游发展相融合

    (四)大运河文化遗产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相协同

    (五)大运河文化遗产法规制度与规划控制相配合

     1.法规保障方面

     2.制度建设方面

     3.遗产保护规划方面

  B.10 2019~2020年江苏省运河城市旅游业发展报告

   一 江苏省旅游资源概述

    (一)中国大运河江苏段简介

    (二)江苏省旅游资源

   二 江苏大运河城市旅游业发展状况

    (一)旅游收入方面

    (二)2019年“十一”黄金周再创佳绩

    (三)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后旅游业的变化

     1.疫情影响下,旅游业大幅度萎缩

     2.周边游、散客游成为生力军,生态休闲游受到偏爱

     3.入境游大幅度萎缩

   三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江苏省旅游业的战略部署

     1.缩小南北差异,大力扶持落后地区

     2.因地制宜,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做好全域旅游筹划

     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满意度

     4.深度推动“互联网+文旅”宣传推广模式,激活消费热情

     5.发挥节事活动吸引力,提升城市知名度

     6.培养专门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业恢复对策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2.注重国内市场,刺激省内需求

     3.以网络科技创新助力旅游业复苏

  B.11 大运河文化带(聊城段)背景下特色景区IP建设及利用发展报告

   一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况概述

    (一)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二)政府相关支持政策

   二 聊城市文化资源分析

    (一)聊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二)聊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三)近邻效应影响下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评价

    (四)聊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

    (五)聊城市文旅IP建设理论分析

     1.融合创新理论

     2.文化消费理论

     3.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理论

   三 聊城市特色文旅IP建设路径

    (一)特色文旅产品IP建设路径

    (二)聊城市特色文旅IP建设具体实施路径

     1.文化资源挖掘与提炼

     2.文旅IP的包装与宣传

     3.文旅IP的品牌延伸

     4.文化旅游IP的运营

 Ⅴ 运河交通运输与城乡协同发展篇

  B.12 关于大运河航运业支撑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

   一 大运河航运业发展现状

    (一)航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二)船舶运力持续增长

    (三)生产运行稳中有升

    (四)管理服务不断规范

    (五)整体效能日益显现

   二 大运河航运业的发展优势

   三 大运河航运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四 大运河航运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加快大运河航运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B.13 2019~2020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进展调查报告*

   一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文件的制定与发布

   二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活动的开展

   四 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资源供需不匹配,浪费与不足并存

     2.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差距明显,发展不均衡

     3.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4.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社会监督能力有待提高

    (二)发展建议

     1.成立智库为完善公共文化立法建言献策

     2.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化建设

     3.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与问责机制

  B.14 大运河区域特色非遗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

   一 《规划纲要》、《实施规划》和《战略规划》中的相关阐述

   二 山东省大运河非遗产业发展状况介绍

    (一)个案介绍

     1.德州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

     2.聊城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

     3.泰安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

     4.济宁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

     5.枣庄市知名运河非遗产业发展概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 发展非遗产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落实政策

    (二)科技助力,品牌聚合

    (三)以人为本,传承创新

    (四)交流学习,与时俱进

    (五)非遗助农,农推非遗

  B.15 大运河沿线城市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报告

   一 概况

   二 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现状

    (一)规划先行,统筹布局

    (二)建设各类园区,促进城乡空间协同发展

    (三)坚持提升城乡经济竞争力,提升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水平

    (四)统筹规划,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三 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不快,转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

    (三)城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四 济宁市城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高创新浓度,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

    (三)搭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Ⅵ 运河城镇篇

  B.16 运河古镇五百户历史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一 城镇概况

   二 发展现状

    (一)位置与人口

    (二)经济发展

    (三)风俗文化

     1.民族文化

     2.民俗文化

     3.饮食文化

   三 历史文化遗产

    (一)杨家将文化遗产

    (三)运河文化遗产

     1.青龙湾减河与青龙湾大堤

     2.金门闸

     3.土门楼节制闸

     4.吴打庄沉船

   四 问题与对策

    (一)保护传承

    (二)对策建议

     1.重留存

     2.深挖掘

     3.合古今

     4.入民心

    (三)文化小镇发展利用

     1.以生态保护为先,不搞“大拆大建”

     2.以历史传承为基,实现“古今对话”

     3.以弘扬文化为魂,培育“民族精神”

     4.以辐射带动为纲,打造“乡村文旅”

  B.17 河北省清河县油坊镇运河文化遗产建设报告

   一 概况

    (一)地理环境

    (二)运河关联与定位

   二 运河文化遗产

    (一)运河工程

    (二)运河古镇

    (三)运河建筑

     1.山西会馆

     2.崇兴寺

     3.益庆和盐店

   三 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一)运河遗产保护

    (二)运河遗产传承

    (三)运河遗产利用

   四 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二)对策

     1.推进水系利用保护

     2.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B.18 运河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发展报告

   一 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历史沿革及变迁

   二 城镇发展现状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1.民生工程扎实有效

     2.城镇建设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3.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4.加强环卫管理,营造生态宜居的镇域环境

     5.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 运河文化遗产

    (一)遗产概况

    (二)运河文化

    (三)运河旅游

   四 问题与对策

    (一)城镇、运河与文化遗产关系分析

    (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对策

 Ⅶ 世界运河篇

  B.19 世界知名运河的保护和利用

   一 旅游文化开发型运河——里多运河

    (一)里多运河历史概述

    (二)里多运河保护利用措施分析

     1.进行景观特征评估

     2.各级政府为保护运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建设便利的旅游设施

   二 交通运输型运河——苏伊士运河

    (一)苏伊士运河发展简史

    (二)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政策以及通行量分析

   三 对中国保护和开发大运河的启示

    (一)旅游文化方面

    (二)运输方面

  B.20 克拉运河工程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一 克拉地峡的地理环境与运河工程规划史

   二 马六甲海峡面临的问题

   三 克拉运河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运河工程花费巨大

    (二)运河回报周期长

    (三)泰国国内局势的影响

    (四)国际地缘政治博弈

   四 克拉运河与“一带一路”

  B.21 构建文明互鉴的世界运河城市命运共同体

   一 WCCO发展历程

   二 WCCO成立以来致力于世界运河城市的文化交流

    (一)突出“国际性”,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1.打造运河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平台

     2.组建有志于运河事业的国际化团队

     3.拓展运河领域的国际朋友圈

    (二)彰显“原点性”,助力扬州世界运河之都建设

     1.助力扬州牵头城市作用转型

     2.推动扬州城市国际化

     3.打造国际性社会组织发展的“扬州模式”

    (三)秉持“服务性”,致力服务会员提升组织凝聚力

     1.为运河城市宣传助力

     2.为运河古镇发展助力

     3.为运河精品景区合作出招

   三 WCCO的发展愿景及下阶段工作设想

    (一)发展愿景

     1.努力成为世界运河城市合作的桥梁

     2.努力成为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典范

     3.努力成为扬州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二)工作设想

     1.全力打造世界运河城市国家级论坛品牌

     2.着力提升WCCO国际交流平台高度

     3.抓住机遇,以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世界运河城市合作交流

     4.加强项目化合作,提升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5.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国际性社会组织的典范

   四 2021年度WCCO的工作目标与计划思路

    (一)工作目标

    (二)计划思路

     1.高水平办好2021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全力推动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成为国家层面机制性论坛

     2.实质推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合作,助力世界运河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3.充分发挥国际性社会组织作用,着力推进世界运河文化交流项目建设

     4.探索建立两个新机制,拓展服务会员和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5.密切关注全球疫情态势,继续发挥国际性社会组织应有的责任担当

     6.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国际性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皮书

 主要编撰者简介

范周、言唱:《大运河文化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高飞、陈焱松:《后疫情时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探析》,《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北京,2020年4月。

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2019年9月27日。

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旅游学刊》2021年第1期。

刘庆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

刘庆余:《京杭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路璐、王思明:《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中国农史》2019年第4期。

孙久文、易淑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重塑》,《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王秀伟:《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水平测度与发展态势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熊海峰:《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抓好五个着力点》,《中国旅游报》2020年10月1日。

杨英法、李彦玲、韩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互融共建探讨》,《社会科学家》2019年第6期。

张秉福:《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中州学刊》2019年第8期。

赵云、赵荣:《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实现过程与评估框架》,《东南文化》2020年第4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19年12月5日。

陈耀华、黄丹、颜思琦:《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地理科学》2014年第3期。

苏杨、王蕾:《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相关概念、政策背景和技术难点》,《环境保护》2015年第14期。

田世政、杨桂华:《国家公园旅游管理制度变迁实证研究——以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田世政、杨桂华:《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的路径选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吴承照、周思瑜、陶聪:《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及其体制适应性研究——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中国园林》2014年第8期。

赵继敏、王洁:《新公共管理背景下国外国家公园管理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世界林业研究》2014年第5期。

Adeniyi,Gbadegesin,et al.,“Avoiding the Mistakes of the Past:Towards a Community Oriented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Proposed National Park in Abuja-Nigeria,” Land Use Policy 2(2000).

Besharov D. J.,“Presidential Address:From the Great Society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overnment:Shifting from‘Does It Work?’to‘What Would Make It Better?’”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2(2009).

Hamin E. M.,“The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s Partnership Parks:Collaborative Responses to Middle Landscapes,” Land Use Policy 2(2001).

Jewett F. I.,“The Impact of a National Park upon a County’s Economy,”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1968).

Turner R. W.,“Using Contingent Choice Surveys to Inform National Park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Sciences 2(2013).

Wang G.,Innes L.,Wu S. W.,et al.,“National Park Development in China:Conservation or Commercialization?” Ambio 3(2012).

万金红、游艳丽、陆京选、吕娟:《把握文化核心 深化传承利用——关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中国水文化》2019年第2期。

王健:《大运河的精神品格和时代价值》,《群众》2018年第3期。

龚良:《大运河:从文化景观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群众》2019年第24期。

郭春:《环境法的建立与健全:我国环境法的现状与不足》,山西经济出版社,2017。

胡郑丽:《文化资源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李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学旅游发展初探——以江苏段为例》,《科技创业月刊》2020年第7期。

孙国学、赵丽丽:《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王虎华主编《扬州运河世界遗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王健、彭安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四大转换》,《唯实》2019年第12期。

吴丽云、蔡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三大原则》,《环境经济》2020年第16期。

熊海峰:《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解析与建设对策研究》,《人文天下》2017年第23期。

郑民德:《“运河文化带”视阈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郑小云、赵晓宁:《国际视野下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周书云、胡秋红、杨丽春等编著《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朱民阳:《借鉴国际经验 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群众》2019年第24期。

邹统钎等:《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大运河山东段规划出炉,德城、武城、夏津为文化保护核心区》,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62731360217535359&wfr=spider&for=pc。

康建军:《明清山东运河河道工程及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8。

齐璞、齐宏海、田世民:《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巨变与前景展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3年第6期。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2020年3月31日。

《打好碧水保卫战!东平湖及周边开展综合整治》,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d5e6a851bc8e0577d0002de。

邓焕广、刘涛、鲁长娟、张菊、曹起孟、姚昕:《山东省东平湖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腐烂过程中水体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扩散通量变化》,《湖泊科学》2020年第5期。

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水产业发展中心“以鱼保水”助推生态渔业发展》,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407809.html。

山东省东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平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范小莉、刘伯燕、梁玉、刘建、房用、孟振农:《南四湖湿地植被构成及分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年第7期。

侯元同、舒凤月、董士香、柳明、谢松光:《水盾草——南四湖外来水生植物新记录及其生境特点》,《水生生物学报》2012年第5期。

焦银合、于泉洲、刘恩峰、梁春玲、田晓飞、张保华:《基于遥感的南四湖菹草群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林业资源管理》2020年第1期。

梁莉莉、于泉洲、邓焕广、刘恩峰、张保华、牛振国、刘加珍:《基于时序NDVI的东平湖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遥感提取及时空格局》,《湖泊科学》2019年第2期。

孟娟、马迎丽、吴广州、时彦民:《菹草疯长对南四湖水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齐鲁渔业》2017年第8期。

《南四湖渔业资源公益放流优质苗种1380余万尾》,http://jining.iqilu.com/jnminsheng/2018/1226/4149327.shtml。

庞清江:《东平湖水体生物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佀同程:《南四湖湿地生物入侵简述》,《现代园艺》2019年第1期。

田翠翠、吴幸强、冯闪闪、蔡启佳、杨甜甜、肖邦定:《东平湖沉水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年第11期。

王丽虹、杨磊、刘玲、何亮、蒋万祥、申恒伦、朱天顺、潘保柱:《南四湖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水深梯度的响应》,《生态学报》2020年第17期。

王元军:《南四湖湿地外来入侵植物》,《植物学报》2010年第2期。

殷山红、张智博、肖燕、张真、姚春霞、邓焕广、张菊:《东平湖菹草—上覆水—沉积物系统中汞、砷的赋存特征》,《环境化学》2019年第3期。

于少鹏、孙广友、窦素珍、马玉美、葛惠敏:《东平湖水生植物的衰退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第2期。

张金路、段登选、王志忠:《东平湖菹草大面积衰亡的危害及防治对策》,《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年第2期。

张菊、邓焕广、吴爱琴、陈诗越、王东启:《东平湖菹草腐烂分解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第9期。

姜师立:《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旅游发展高质量对策研究》,《中国名城》2019年第6期。

明庆忠、赵建平:《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学术探索》2020年第3期。

石景、王虹、刘明:《推动新时代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打造文旅融合创新品牌——文旅融合创新品牌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http://www.rmlt.com.cn/2019/1209/563672.shtml。

《未来城市:文化旅游如何创新引领》,http://www.lwcj.com/wh/w/157605679435624.html。

吴楠、秦宗财:《促进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10日。

熊海峰:《抓好大运河文旅融合的五个着力点》,《中国文化报》2020年10月15日。

朱季康:《在大运河文化带中实施文旅融合的价值与构想》,《江南论坛》2020年第7期。

敖久丽、刘永生:《承德旅游业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学理论》2019年第12期。

淳悦峻:《以文化旅游促进聊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9期。

高雅楠:《安徽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26期。

黄妹玉、李爱宁、杨飞:《山东省聊城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前景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5期。

姜师立:《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构想与路径》,《中国名城》2017年第10期。

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研究》,《中国名城》2019年第2期。

吴欣主编《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杨京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策略研究》,《商讯》2020年第26期。

于志勇、郭子文:《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究——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例》,《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21期。

张晓伟、殷红梅:《聊城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19年12月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年2月1日。

周沫:《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现代营销》(学苑版)2020年第7期。

李永乐、杜文娟:《申遗视野下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中国名城》2011年第10期。

刘庆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遗产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0日。

刘庆余:《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2020年7月3日。

于冰、谭徐明:《京杭大运河的遗产性质探讨》,《杭州通讯》(下半月)2008年第6期。

张清俐:《山东省启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406/t20140624_1225640.shtml。

曹百奎:《论“互联网+”推进江苏省文旅融合与旅游业转型》,《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4期。

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商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黄思诗、曹晓娜、端木千慧:《故宫文创产品的营销策划分析》,《经营与管理》2020年第12期。

《江苏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http://www.ce.cn/culture/gd/201708/10/t20170810_24929107.shtml。

李经龙:《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八大转变》,《2020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疫情应对》,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年4月。

刘莉:《浅析长吉图旅游一体化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年第2期。

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

权计举:《浅谈江苏省旅游业的地位与旅游发展》,《中国集体经济》2014年第16期。

《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答记者问》,《时事报告》2019年第6期。

陈元刚、孙平、刘燕主编《文化经济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程恩富主编《文化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聊城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tjcn.org/tjgb/15sd/36300.html。

汪仁正:《文旅IP的建设路径与价值创造》,《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2期。

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夏蜀:《旅游IP概念探微:范式转换与信息产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1期。

《2019年杭州市交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http://tb.hangzhou.gov.cn/art/2020/6/15/art_1229356875_3557159.html。

《2019年杭州水运经济表现亮眼》,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534356。

《2020年12月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101/t20210121_3517383.html。

《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105/t20210517_3593412.html。

《关于济宁港航“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报告》,http://www. jining.gov.cn/art/2020/11/20/art_59679_2712219.html。

《千年运河 焕发新生 流向未来》,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0/7/20/art_41904_9313954.html。

《施桥船闸2020年船舶通过量再超3亿吨》,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1/1/5/art_41987_9625128.html。

范应力:《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成就、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

刘韩露:《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8。

时明德:《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唐鑫、李茂:《北京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中国市场》2014年第3期。

王淑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8。

吴蓓:《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2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奋斗》2017年第20期。

叶成伟、孙勤明:《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问题、对策》,《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11期。

《中办 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第1版。

白硕:《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社会》2018年第6期。

《百年洛房泥塑:用泥土讲故事的民间艺术》,http://zaozhuang.dzwww.com/jrtt/201504/t20150415_12228782.htm。

《东平县非遗微电影〈半碗蜜〉开机拍摄》,http://taian.sdnews.com.cn/xyxw/201908/t20190812_2594811.htm。

高建军编著《大运河民俗》,济南出版社,2006。

《关于〈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的解读》,http://www.liaocheng.gov.cn/xxgk/szfbmxxgk/szfhcxjsj/201908/t20190816_2351685.html。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胡其伟:《运河酿造业遗产及其保护传承》,《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李泉、王云:《大运河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6。

李晓光、寻捍东:《山东临清御制贡砖考》,《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梁子黑陶:坚守工匠精神,传承黑陶文化》,http://dezhou.sdnews.com.cn/ys/201703/t20170303_2208437.htm。

姚常珠:《关于德州扒鸡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15期。

秦玉峰:《着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实施精准扶贫部署》,《中国食品安全报》2019年3月12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通知》,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0/5/12/art_100623_36856.html。

王云:《明清大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

吴元芳:《山东省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众文艺》2019年第13期。

许大海:《组织·生产·管理:社会经济史视域中的手工生产——以运河聊城区段手工艺传承为中心的考察》,《理论学刊》2019年第6期。

言唱:《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杨庆春、林金彦、王忠友、吴华枫:《让古老传统技艺绽放时代异彩——聊城市东昌府木版年画的传承与新生》,《春秋》2019年第3期。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聊城木版年画为核心个案》,《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

朱季康:《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现状、分析和提升策略》,《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杜聪:《济宁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关键处落子,规划先行、分类实施!济宁这样抓乡村振兴》,https://www.sohu.com/a/334531211_114731。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推广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地区经验的通知》,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906/t20190627_962469.html。

《济宁市1县5镇40村上榜省级森林城市、乡镇、村居》,http://jining.iqilu.com/jnyaowen/2019/1105/4371949.shtml。

济宁市统计局:《2019年济宁统计年鉴》,2020。

罗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以济宁市为例》,《城乡建设》2020年第19期。

《山东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的通知》,http://zjt.shandong.gov.cn/art/2020/8/26/art_102884_9677223.html。

孙竞昊:《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以济宁为个案的研究》,《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谭俊涛、张新林、刘雷、赵宏波、仇方道:《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测度与评价》,《经济地理》2020年第7期。

王圣云、罗颖、李晶、廖纯韬:《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协同发展演进与系统耦合机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五化融合城乡统筹 邹城阔步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https://www.sohu.com/a/62690850_115512。

王晓楠、孙威:《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第10期。

《2019年上半年全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http:china.com.cn。

敖迪、李永乐:《加拿大里多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研究及启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李节传编著《加拿大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吴欣主编《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Environmental Rules and Regulations-Rideau Canal,” http:www.rideau-info.com.

“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http:www.pc.gc.ca/en/index.

“Nomination of Natural,Mixed and Cultural Propertie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Rideau Canal,” http:whc.unesco.org.

“OTEN Tik Accomadation,” http:www.pc.gc.ca/en/index.

“Suez Canal Authority,” http:www.suezcanal.gov.eg.

曹文振、黄微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视野下的泰国克拉运河修建探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5年第3期。

段立生:《克拉运河的相关动议、争论及前景》,《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年第2期。

冯帆:《克拉地峡运河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建设研究——基于海洋运输成本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韩锋:《克拉地峡四百年的等待》,《中国科技纵横》2004年第9期。

赖文光、王静改:《克拉运河计划影响分析》,《港口经济》2014年第10期。

兰洋:《“克拉运河”开通对中国未来的影响分析》,《港口经济》2015年第2期。

梁爽:《克拉运河,另辟蹊径任重道远》,《国企管理》2017年第12期。

任远喆:《克拉运河与中国的海洋安全》,《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5年第3期。

孙海泳:《克拉运河方案:挑战、意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7期。

王本涛:《英国关于克拉运河计划的认知和政策》,《运河学研究》2019年第1期。

吴凯:《克拉运河建设对区域国家贸易与枢纽港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7。

赵昌平、郑米雪、范厚明、齐建华:《克拉运河对南海的战略价值分析》,《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