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1

大学生精神彼岸的探寻图书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Other Side of College Students’ Mind: A Study of Realization Mechanism for Campus Culture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SSAPID:101-8788-5237-83
ISBN:978-7-5097-326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实现机制”这一论题从理论的视域来考察,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觉行动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成长规律和高校特点构建起一套以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支撑的转化机制和可操作的模式,建立起一种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实现机制,为高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淮扬文化研究文库
作 者:陈章龙
编 辑:刘深;;周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后记

 总序

 第一章 理论共识机制研究

  一 理论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理论共识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整合力度

   (二)理论共识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理论共识是社会实践育人的引领

  二 理论共识的现状透视

   (一)高校师生理论共识现状的实证分析

   (二)理论共识误区的深层原因解读

    1.理论共识的几大误区

    2.理论共识误区形成的深层教育原因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共识的实现

   (一)理论共识在“主体间性”中生成

    1.提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方式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主体间性中的实践

   (二)“三个统一”基础上的理论共识谋求

    1.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

    2.导向性与示范性的统一

    3.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三)操作机制建构下的理论共识实现

    1.发挥“第一课堂”的“内化”教育功能

    2.发挥“第二课堂”的“外化”渗透功能

    3.发挥“校园文化”的“固化”引领功能

 第二章 心理认同机制研究

  一 心理认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理性认同的效用

   (二)情感认同的效用

   (三)理想信念认同的效用

   (四)行为认同的效用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现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总体认同现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现状

    1.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现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现状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现状

    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现状

  三 建构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

   (一)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机制,提升大学生的理性认同

   (二)构建以党团和社团为载体的沟通机制,强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三)构建以榜样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

   (四)构建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机制,落实大学生的行为认同

 第三章 舆论导向机制研究

  一 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分析

   (一)舆论导向与文化建设的相关性

    1.推动价值整合

    2.滋养深层意识

    3.承载文化交流

   (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1.引导校园主体的行为

    2.规范校园校风的运作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舆论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校园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1.马克思主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2.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二)突出校园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1.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的重要性

    2.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需要抵制的错误思潮

   (三)体现校园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强大精神动力

    2.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夯实校园文化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成才

    2.研究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三 正确舆论导向机制建设

   (一)发挥教育主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表率作用

    2.发挥政治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3.发挥专业教师的知识渗透作用

   (二)加强校园宣传载体的传播作用

    1.巩固传统媒体引导阵地

    2.开拓新兴媒体引导渠道

    3.发挥学生社团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章 实践强化机制研究

  一 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诉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来源于实践

    1.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根本前提

    2.人民群众的交往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重要媒介

    3.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直接路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1.从实践目的上看,是为了增强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从实践手段上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

    3.从实践结果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广大学生践行的广度和深度

  二 注重实践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

   (二)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方法

   (三)在实践中砥砺意志品格

   (四)在实践中增进情感认同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实践机制构建

   (一)组织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2.建立和完善组织机制

   (二)激励引导机制

    1.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整合渗透机制

    1.突出校内外课堂的整合融通功能

    2.建立校内外高度整合融通的教育链条

   (四)支撑保障机制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五)评估反馈机制

    1.树立正确的评估指导思想

    2.要合理确定评估标准

    3.综合运用评估方法

    4.认真反馈和分析评估结果

 第五章 合力共建机制研究

  一 校园文化合力共建的必要性

   (一)引领校园文化需要校内诸多教育力量的整合

   (二)引领校园文化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整合

  二 校园文化的教育合力共建机制

   (一)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取向相一致

    1.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取向相一致的重要性

    2.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取向相一致的实现机制

   (二)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育人取向相一致

    1.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育人取向相一致的重要性

    2.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育人取向相一致的实现机制

   (三)学校育人取向与社会用人取向相一致

    1.学校育人取向与社会用人取向相一致的重要性

    2.学校育人取向与社会用人取向相一致的实现机制

   (四)学生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取向相一致

    1.学生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取向相一致的重要性

    2.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取向相一致的实现机制

   (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取向相一致

    1.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取向相一致的重要性

    2.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取向相一致的实现机制

  三 校园文化的文化合力共建机制

   (一)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物质文化的实现机制

    1.校园物质文化的概念

    2.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校园物质文化引领的机制

   (二)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活动文化的实现机制

    1.校园活动文化的概念

    2.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校园活动文化引领的机制

   (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团文化的实现机制

    1.校园社团文化的概念

    2.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对校园社团文化引领的机制

 第六章 他国范式借鉴机制建设

  一 境外大学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特性考察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思想性

    1.显著课程方面

    2.隐蔽课程方面

   (二)核心价值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1.西方国家核心价值教育存在着一贯性

    2.西方国家核心价值教育存在着一致性

   (三)核心价值教育方式的潜隐性

    1.利用“大众文化”产品来推销其价值观

    2.利用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各种感性教育

    3.利用校外实践活动来发挥强化作用

   (四)价值教育总目标中大学选择具体方案的自主性

   (五)核心价值教育中各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性

    1.政府指导与协调各方教育力量的专门化

    2.社会“齐抓共管”教育体系的法律固定化

    3.社会环境的引导和约束化

  二 中国大学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特性凝练

   (一)教育目标:主导价值观引领下尊重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1.坚持主导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性

    2.尊重和包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教育原则:社会价值主导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并重性

   (三)教育内容:传统理念和理论创新统一中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性

   (四)教育渠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相作用中凸显第一课堂的主阵地性

   (五)教育方式: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双向结合中偏于显性教育的倾向性

  三 他国借鉴中的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优化

   (一)内容定向基础上的形式借鉴机制

    1.形式上的借鉴

    2.内容上的定向

   (二)整体价值导向下的个体价值观照的机制

   (三)本土构建需要下的外来化引进机制

 前言 寻找价值观多元化下的精神彼岸

本论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实现机制”这一论题从理论的视域来考察,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觉行动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成长规律和高校特点,构建起一套以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为支撑的转化机制和可操作的模式,建立起一种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实现机制,为高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领大学生人牛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文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全集》第25卷,中文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周恩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刘少奇选集》(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共青团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3。

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2。

靳希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原理简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田玉敏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张同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叶庆科:《毛泽东教育思想初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周立平:《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杨东:《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成铭主编《校园文化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吴德勤:《经济哲学——历史与现实》,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许良:《技术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张雷声:《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陈章龙等:《价值观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陈理宣:《教育价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刘复兴:《教育价值的政策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王坤庆:《现代教育价值论探寻》,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美〕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美〕约瑟夫·弗莱彻著《境遇伦理学》,程立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德〕米歇尔·鲍曼著《道德的市场》,肖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E·拉兹洛著《决定命运的选择》,李吟波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英〕丹里斯、麦奎尔、〔瑞〕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美〕梅里亚姆著《美国政治思想》,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