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2

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图书

The Analysis of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SSAPID:101-8778-5505-60
ISBN:978-7-5097-490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意识形态研究就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力图摆脱传统的“人头式”的或概念史式的研究方式,而以一种原创性研究来建立一套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启示下,本书旨在从语言维度探析“意识形态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并就如何建立良性的意识形态生态样式提供新思考。除从语言的独特视角解决自己的主旨问题外,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原创性观点,如将“特拉西事件”理解为征兆性的,提出界定社会科学概念的四原则并据此对意识形态进行定义,提出“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补偿形式”,以结构化理论重新理解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明确了意识形态要遵照的三原则即功用、协调和直观原则,等等。相信凭借“语言”这一“阿莉阿德尼线”,本书将增进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本质的理解。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 者: 卢永欣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后记

 编委会

 索引

 伟大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总序)

 导言

  第一节 作为重要社会事实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研究的语言之维

   1.意识形态理论的原生研究

   2.对意识形态原生理论文本的衍生研究

   1.意识维度

   2.经济维度

   3.政治维度

   4.社会情境维度

   5.文化维度

   6.精神分析维度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第一章 意识形态与语言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概念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

    (一)内涵的复杂性

    (二)外延的复杂性

    (三)性质的复杂性

    (四)所涉学科和问题的复杂性

   二 意识形态概念界定

  第二节 语言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 语言

   二 语言是意识形态的实现方式

  小结

 第二章 从意义到意识形态

  第一节 语言的意义

   一 索绪尔的意义理论

   二 拉康等人对索绪尔意义观的发展

   三 分析哲学的意义理论

  第二节 意义的形成和作用

   一 意义的形成

   二 意义的作用

  第三节 意义与意识形态

  小结

 第三章 利益、权力和修辞

  第一节 利益及其普适化

   一 利益

   二 利益普适化

  第二节 权力与话语

   一 权力

   二 话语

  第三节 修辞与意识形态

   一 修辞

   二 意识形态的修辞机制

    1.转换

    2.选择

    3.隐喻

    4.三律

  小结

 第四章 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矛盾

  第一节 社会矛盾及其特点

  第二节 社会矛盾作为意识形态之缘起地

   一 社会矛盾、超越和想象

   二 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补偿形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作为应对社会矛盾之整体话语策略

   一 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结构

   二 意识形态如何作为应对社会矛盾的整体话语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主体与语言

  第一节 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 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渊源

   二 卢卡奇:历史与自由行动

   三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与知识分子

   四 从语言视角看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第二节 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 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渊源

   二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主体

   三 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

    1.想象界(the imaginary)

    2.象征界(the symbolic)

    3.真实界(the real)

   四 从语言视角看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节 结构化:对意识形态、主体和语言关系的新思考

   一 对历史主义和结构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反思性批评

   二 从结构化理论看意识形态、主体和语言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语言维度下的意识形态新图景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辩证法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新图景

   (一)功用原则

   (二)协调原则

   (三)直观原则

  小结

 结语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意识形态研究就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力图摆脱传统的“人头式”的或概念史式的研究方式,而以一种原创性研究来建立一套意识形态的纯粹理论。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启示下,本书旨在从语言维度探析“意识形态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并就如何建立良性的意识形态生态样式提供新思考。除从语言的独特视角解决自己的主旨问题外,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原创性观点,如将“特拉西事件”理解为征兆性的,提出界定人文社会科学概念的四原则并据此对意识形态进行定义,提出“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补偿形式”,以结构化理论重新理解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明确了意识形态要遵照的三原则即功用、协调和直观原则,等等。相信凭借“语言”这一“阿莉阿德尼线”,本书将增进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本质的理解。

1.〔美〕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英〕约翰·B. 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美〕丹尼斯·K. 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美〕Leon P. Baradat:《政治意识形态与近代思潮》,陈坤森等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

11.〔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3.〔美〕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英〕罗伯特·鲍柯克、肯尼思·汤普森:《宗教与意识形态》,龚方震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5.〔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法〕泰尔朋:《政权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政权》,陈墇津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

17.〔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李黎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13、21、23、25、27、29、34、40、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2。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列宁选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5.〔匈〕乔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6.〔俄〕Б.H.别索诺夫、И.C.纳尔斯基:《卢卡奇》,李尚德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7.〔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8.〔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黄华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9.〔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0.〔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1.〔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2.〔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33.〔美〕埃里希·弗罗姆:《寻找自我》,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4.〔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3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6.〔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8.〔法〕阿图塞:《列宁和哲学》,杜章智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

39.〔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0.〔法〕路易·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2.〔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敏感的主体》,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3.〔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英〕格林·戴里:《与齐泽克对话》,孙晓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胡雨谭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5.〔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政治因素的享乐》,郭英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6.〔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7.〔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8.〔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9.〔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0.〔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1.〔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2.〔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3.〔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54.〔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5.〔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6.〔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7.〔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5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钱佼汝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5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0.〔德〕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61.〔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62.〔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4.〔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论君主的技艺》,黄克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5.〔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6.〔德〕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6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56。

6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9.〔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0.〔德〕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洪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71.〔美〕A.P. 马蒂尼奇主编《语言哲学》,牟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2.〔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73.〔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4.〔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5.〔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6.〔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集》,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7.〔英〕伯特兰·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8.〔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9.〔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0.〔法〕保罗·利科:《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1.〔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2.〔英〕A.N. 怀特海:《观念的冒险》,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83.〔意〕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84.〔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黄胜强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85.〔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6.〔美〕克利富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87.〔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8.〔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9.〔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90.〔法〕A.J.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吴泓缈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91.〔美〕John R.Searle:《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英文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2.〔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3.〔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4.〔德〕施密特:《历史和结构》,张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5.〔捷克斯洛伐克〕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王福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6.〔美〕艾伯特·奥·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97.〔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8.〔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99.〔美〕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0.〔美〕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判模式与方法》,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0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田佑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3.〔美〕L.布鲁姆等:《社会学》,张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04.〔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6.〔法〕E.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明贵:《意识形态与当代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5.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8.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9.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1.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13.杨生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4.单继刚:《作为意识形态的进步话语》,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15.顾肇基:《新时期意识形态问题》,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6.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17.许明:《新意识形态批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9.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0.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1.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3.林少雄等:《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纪实影片发展与执政党的文化策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家到马克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7.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8.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等:《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9.从莱庭、徐鲁亚编著《西方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0.何怀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3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2.李英明:《哈贝马斯》,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

33.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4.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6.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37.阳小华:《语言·意义·生活世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8.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9.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0.陈波等:《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41.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2.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43.陈波、韩林合:《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4.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45.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6.徐长福:《走向实践智慧——探寻实践哲学的新进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7.徐长福:《拯救实践》第1卷,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2。

48.刘森林:《追寻主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9.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0.旷三平:《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及其当代价值》,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1.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2.严泽胜:《穿越“我思”的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53.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4.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5.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6.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7.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北京:三联书店,1988。

58.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9.安道玉:《意识与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0.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1.李红:《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阿佩尔先验符号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2.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63.朱士群等:《阶级意识、交往行动与社会合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现代性话语》,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64.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5.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6.俞吾金:《俞吾金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7.徐崇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68.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69.高亚春:《符号与象征——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0.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德〕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张世鹏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2.〔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王晴佳译,《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3.〔澳〕G.马尔库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闵家胤译,《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4.〔以色列〕Bernard Susser:《意识形态:一个概念的历史》,黄岭峻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美〕詹姆斯·H.卡瓦纳:《意识形态》,陈立群译,《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

6.杨阳:《意识形态概念分歧的背后——兼论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贺建军等:《意识形态:从特殊到总体再到知识社会学——兼论霍克海默对曼海姆意识形态观念的批判》,《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张一兵:《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9.邱晓林:《意识形态论:从特拉西到齐泽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4期。

10.汪行福:《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河北学刊》2003年第6期。

11.罗良清等:《意识形态:从阿尔都塞到伊格尔顿》,《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2.袁胜育:《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发展》,《社会》2004年第4期。

13.马凤强:《“意识形态终结论”评析》,《实事求是》2007年第5期。

14.江晓红:《意义与指称论对语言学研究的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5.倪梁康:《巴别塔之前与之后——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关系》,《世界哲学》2007年第4期。

16.倪梁康:《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17.秦建栋:《观念视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政治维度》,《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潘宁等:《观念与语言理解》,《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9.周凡:《卡斯托里亚迪斯:世界左翼的“批判良心”》,《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8期。

20.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21.张汝伦:《历史主义与现代性》,《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2.盛宁:《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23.乔瑞金等:《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主导意识》,《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4.刘莘:《结构主义与历史主义》,《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25.马德普:《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自由主义普遍主义的冲击》,《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6.李振宏:《论历史主义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27.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28.陈中竺:《语篇与意识形态:批评性语篇分析——对两条罢工新闻的分析》,《外国语》1995年第3期。

29.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现代外语》1996年第1期。

30.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

31.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外国语》2002年第6期。

32.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

33.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4.邹凌冰:《语言反映意识形态——从经验功能的角度分析布什的讲话》,《语言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年第6期。

35.刘方玲:《话语的诠释:意识形态对政治典型建构的操纵》,《理论探讨》2006年第4期。

36.徐国民:《话语、权力与社会价值》,《求索》2008年第7期。

37.林旺芳:《表达者的话语强势与接受者地位的凸显——解读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表达与接受的平衡》,《东南传播》2007年第4期。

38.泓峻:《从语法分析到修辞阐释——结构主义文论向解构主义文论转换的实质》,《中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9.王希杰:《略论修辞学的基本概念》,《云梦学刊》1995年第2期。

40.张杰:《批评的转向:从语言学走向话语学》,《外国语》1998年第4期。

41.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外国语》2003年第3期。

42.李晓敏:《语言学中的潜意识形态》,《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43.邹涛:《动因的掩饰:语言策略与意识形态》,《求索》2004年第12期。

44.洪艳青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45.鲁苓:《语言·符号·认知——关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再思考》,《外语研究》2003年第2期。

46.刘月新:《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对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一种分析角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7.韩红:《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中的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语言哲学思想探幽”之一》,《外语学刊》2006年第1期。

48.韩红:《论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实现途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问题》,《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49.李洪生:《语言哲学的批判与重建——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到哈贝马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50.罗良清:《保罗·德·曼的语言意识形态论》,《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1.申屠云峰:《保罗·德曼的“语法”与“修辞”》,《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52.郑召利:《批判锋芒的弱化:从意识形态批判到语言批判——哈贝马斯对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变革》,《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3.夏宏:《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根基的语言学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4期。

54.辛斌:《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外语学刊》2006年第2期。

55.袁文彬:《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的叙事——简评詹明信的马克思主义语言批判》,《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6.张玉娟:《话语的功能》,《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57.孙庆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学术交流》2004年第7期。

58.贺来:《“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59.何显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诠释功能及其限制》,《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60.易晓明:《语言与文类中的意识形态指涉——莱弗的意识形态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1.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2.郁建兴、陈建海:《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63.黄继锋:《马克思是在怎样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评国外学者的几种解释》,《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5期。

64.肖寒:《由“文本科学”到革命的“修辞学”——伊格尔顿政治批判观的确立》,《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3期。

1.Michael Freeden,Ideolog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Terry Eagleton,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o,1991.

3.Terry Eagleton,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

4.David Hawkes,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5.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John B. Thompson,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

7.John B.Thompson,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8.Jorge Larrain,Marxism and Ideology,London;Basingstoke:Macmillan,1983.

9.Jorge Larrain,The Concept of Ideology,London:Hutchinson,1979.

10.Jorge Larrain,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Modernity and the Third World Presence,Cambridge,UK;Cambridge,MA:Polity Press,1994.

11.Slavoj Zizek,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89.

12.Paul Ricoeur,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13.Martin Seliger,Ideology and Politic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76.

14.Martin Seliger,The Marxist Conception of Ideology:A Critical Essa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5.Roy C.Macridis,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Movement and Regimes,Cambridge,Massachusetts:Winthrop Publishers,1980.

16.M.A.K.Halliday,Language and Society,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Roger Fowler,Bob Hodge,Gunther Kress,Tony Trew,Language and Control,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18.Gunther Kress,Robert Hodge,Language as Ide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19.Roger Fowler,Linguistic Critici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0.Linda Thomas et al.,Language,Society and Pow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4.

21.Rosalind Coward,John Ellis,Language and Materialism:Developments in Semiology and the Theory of the Subject,Boston,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and Paul,1977.

22.Dennis K.Mumby,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Discourse,Ideology,and Domination,Norwood,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8.

23.John C.Oliga,Power,Ideology,and Control,New York and London:Plenum Press,1996.

24.René Dirven et al.,ed.,Language and Ideology,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25.Thomas Ricento et al.,ed.,Ideology,Politics and Language Policies:Focus on Englis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26.Hans Barth,Truth and Ide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27.Marx and Engels,Collected Works,Vol. 5,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6.

28.Paul de Man,Allegories of Reading,New York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29.Dylan Evans,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30.Louis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31.Louis Althusser,For Marx,London:The Penguin Press,1969.

32.Nicos Poulantzas,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London:Verso,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