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SHANGHAI(2011)

SSAPID:101-8753-1838-05
ISBN:978-7-5097-204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发表了以“和谐城市”为主题词的《上海宣言》,通过对联合国“包容性城市”理念的吸纳综合,使建设包容性城市-和谐城市成为各国城市推进社会融合的新愿景。世博会为上海今后推进社会融合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一是办博期间上海在推进社会融合方面形成的比较有效的经验及其启示,本文主要从弱势人群融入社会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弱势人群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弱势群体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二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展示的国内外城市在推进社会融合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本文主要从包容弱者的城市规划理念、关心穷人利益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实现弱者参与的城市治理理念三个角度进行了归纳。最后,本文从志愿服务、基础技术工程、立法、长效机制、财力统筹等五个方面对上海推进社会融合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编 辑: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Abstract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BⅠ 导论

  B.1 促进社会融合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一 本报告的基本背景

   二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拓展

    (一)公共租赁房政策出台有望缓解房价和居住需求的矛盾

    (二)满足青年人的居住需求亟须公共租赁政策的积极引导

    (三)推行积极型社会政策:使“制度”成为生产要素

   三 社会建设的核心: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

 BⅡ 综合篇

  B.2 借助世博经验 推进社会融合*

   一 包容性城市——和谐城市:“后世博”时期上海推进社会融合的新愿景

    1.包容性城市——和谐城市新理念的时代背景分析

    2.包容性城市——和谐城市:社会融合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新议程

   二 世博经验与启示:“后世博”时期上海推进社会融合的新动力

    1.上海“办博”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经验及其启示

    2.世博展示的相关经验及其启示

   三 “后世博”时期上海推进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引导弱势群体参与志愿服务事业,构建完善长效的关爱弱势群体志愿服务体系

    2.研究建立推进社会融合的两大基础技术工程

    3.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4.固化办博期间的有效经验,形成推进社会融合的长效机制

    5.针对双重二元结构,加强财力统筹力度,均衡推进社会融合

  B.3 上海市2010年民生调查报告

   一 对上海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1.上海人的身份认同

    2.语言使用习惯

    3.对上海户籍开放的态度

    4.喜欢或不喜欢上海的理由

    结论

   二 世博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重要契机

   三 金融危机对上海市民生活的影响

   四 公共交通的“公共”性质有待提高

    1.上海居民对于降低出行成本的诉求十分强烈

    2.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越来越依赖公共交通

    3.目前交通补贴的最大受益者是中高收入群体,但加大补贴有助于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更多使用公共交通

    4.公众认为,上海的公共交通目前体现的“公共”性质仍比较弱

   五 上海社会治安情况及市民安全感评价

   六 上海市民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评价

    1.上海市民对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

    2.上海市民关注食品安全的方式与评价

    3.上海市民对上海食品监管的看法与评价

    4.上海市民对上海食品质量保障信心与物价的看法

    5.简要的结论

   七 上海市民住房状况问题

    1.当前上海住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解决上海住房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八 上海市民对社区生活的评价

    1.居民对居委会抱有较高认同

    2.居民对居委会选举热情不高

    3.居民对业主委员会较为关注

    4.居民对社区环境的总体满意率较高,但尚存困扰

 BⅢ 公共政策调整篇

  B.4 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 2010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

    1.2010年全球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

    2.2010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

    3.2010年上海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回顾

   二 “十二五”时期上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融合

    1.综保纳入城保的制度融合

    2.镇保纳入城保的制度融合

    3.农保制度安排的衔接与融合

   三 “十二五”时期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十二五”时期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目标

    2.“十二五”时期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思想

    3.“十二五”时期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四 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远景设计

    1.远景设计的战略思想

    2.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机制

    3.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远景规划

  B.5 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归并和衔接中提高保障水平

   一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福利化必然趋势

    2.2009年新医改方案确认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公共产品

    3.从医保体系建设出发,上海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考虑四个问题

   二 碎片化改革后现有参保人群规模和特征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

    2.小城镇社会保险的参保人群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

    4.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

    5.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参保人群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群

   三 上海各类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筹资水平及享有待遇评价

    1.从参保者角度比较缴费水平和资金使用

    2.各类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和使用比较

    3.各类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差异

    4.居保问题

   四 促进医疗保险衔接和归并,提高整体人群保障水平

    1.构建“1+X”社保制度

    2.综保和镇保企业参保人群缴费率逐步与城保接轨

    3.镇保参保人群区别对待

   五 各种医疗保险衔接和归并的方案测算

    1.综合保险及镇保企业参保人员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归并

    2.被征地农民镇保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归并

   六 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医疗保障机制的具体建议

    1.综保和镇保企业参保人群缴费率逐步与城保接轨

    2.镇保征地农民,酌情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归并

    3.医保基金增加同时注重医保控费

  B.6 逐步实现同城教育待遇 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公平权利

   一 上海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权益的主要政策文件和重要举措

    1.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权益的主要政策文件

    2.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权益的重要举措

   二 上海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权益所取得的成效

    1.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少年儿童规模越来越大,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很快

    2.外来少年儿童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规模不断扩大,比例不断上提高

    3.外来少年儿童在民办小学的就读规模也不断增多,比例也不断提高

    4.中等职业教育的外来少年规模逐年增加,与本市少年待遇相同

    5.学前教育外来儿童人数占到全市的近三成,新入园比例更高

   三 上海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权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户籍为基础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教育模式的限制,政策执行不到位

    2.学龄儿童增加,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3.学龄儿童向郊区集聚,导致郊区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4.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仍然偏差,教学质量仍然难以保证

    5.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少年儿童初中后教育问题非常突出

    6.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儿童幼儿教育问题严重

   四 进一步保障上海外来少年儿童教育权利的对策建议

  B.7 改革身份管理方式 促进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

   一 我国身份管理方式的历史沿革

   二 上海身份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1.改革开放以前上海身份管理的制度框架

    2.对改革开放以前上海身份管理制度的评价

    3.2000年以前上海身份管理的制度框架

    4.改革开放至2000年上海身份管理制度的变化

    5.对改革开放至2000年上海身份管理制度的评价

    6.2000~2009年上海身份管理的制度框架

   三 上海身份管理方式的改进思路

    1.放宽身份管理的准入标准

  B.8 探索上海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及其创新策略*

   一 关于旧区改造的简要解释

   二 上海旧区改造的主要机制创新及经验

    1.动迁意愿与方案的事先征询机制

    2.全透明的阳光动迁机制

    3.旧区改造与住房保障衔接机制

    4.文化资源保护机制

    5.全面的政策支持机制

   三 上海旧区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动迁难是旧区改造的突出问题

    2.法律和规章不健全是旧区改造的制度问题

    3.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是旧区改造的后续问题

    4.旧区改造的资金缺口较大是旧区改造的重点问题

    5.旧区改造政策不配套是旧区改造的深化问题

   四 上海进一步完善旧区改造工作的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

    1.总体要求

    2.基本原则

    3.旧区改造的机制创新

    4.旧区改造的公共政策选择

  B.9 双轨化政策调控:住房分层的融合渠道

   一 政策导向:从效率公平到理念创新

    1.上海政策:聚焦民生的双轨化调控机制

    2.世博理念:公共住房政策的创新前景

   二 住房供求:市场与保障两种路径的分析

    1.市场视角:供需矛盾依旧存在,楼市拐点难以形成

    2.保障性视角: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公共住房投入增加

    3.调控初步效应显现:住宅销售量降幅较大,二手房指数和租赁指数相对稳定

   三 不同目标的城市住房政策及其效果

    1.针对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市场政策

    2.针对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支持政策

    3.针对低收入家庭或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援助政策

   四 未来政策方向及相关建议

    1.正确处理好优化社会结构与加快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2.明确政府责任主体,加强保障性住房的人文关怀

    3.明确保障对象,健全财产登记制度

    4.建立产权与租赁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5.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广泛开展政策征询和后评估

  B.10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老年友好型城市社会

   一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1.基本现状

    2.人口老龄化近期趋势

    3.外来常住人口对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影响

   二 上海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现状

    1.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服务

    2.照料护理的需求与服务

   三 上海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项目的意义与现状

    1.“老年友好型城市”项目来源和任务

    2.上海开展活动的意义和可行性

   四 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对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新挑战

    1.室外空间和建筑方面

    2.交通方面

    3.住房方面

    4.社会尊重与包容方面

    5.参加社会活动方面

    6.信息交流方面

    7.社会参与和就业方面

    8.社会支持与健康服务方面

    9.构建“老年友好型”城市社区的基础性目标

  B.11 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方式 促进社会融合

   一 发展现状与作用

    1.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较快

    2.社会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 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

    2.社会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3.社会管理体制及社会组织创新的实例分析

   三 瓶颈问题

    1.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四 发展路径与对策

    1.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2.明确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

    3.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化环境

    4.加强社会组织的“内功修炼”

  B.12 促进中产阶层发育 壮大社会中坚力量

   一 中产阶层在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稳定器”作用:国际视野与现实意义

    1.国际视野下的中产阶层及其社会作用

    2.对上海中产阶层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 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1.我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2.本文对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

   三 上海中产阶层发展现状

    1.以家庭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上海中产阶层的主要区间大体为110000~170000元人民币(占比近16%),极端下限不低于90000元(合计占比30%)

    2.以职业标准来衡量,上海社会分层形态呈现“亚金字塔”型—“洋葱头”型的变化

    3.以消费标准来衡量,家庭恩格尔系数应在40%以下,同时还应结合教育支出和文化娱乐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进行界定

   四 上海中产阶层的发展前景与社会功能

    1.发展前景

    2.社会功能*

   五 上海中产阶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壮大中产阶层队伍的对策

    1.主要问题

    2.成因分析

    3.培育中产阶层的对策研究

 BⅣ 案例和经验篇

  B.13 浦东新区促进社会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一 浦东新区社会融合的时代背景分析

    1.社会融合的理论解读

    2.浦东社会融合面临的时代背景

   二 浦东新区社会融合与建设的主要举措与经验总结

    1.主要举措

    2.主要经验

   三 新时期浦东新区社会融合存在的瓶颈与挑战

    1.经济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2.多元化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得社会融合难度较大

    3.两区合并后浦东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提升

    4.浦东公共服务的数量和品质,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四 进一步促进浦东新区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

    1.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政社关系

    2.加快制度创新,促进社会服务和社会群体的互动融合发展。

    3.优化城市规划体系,促进社会空间协调融合

    4.创新社会体制机制,率先构筑“包容性城区”

  B.14 以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来自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经验

   一 新形势下社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面临新的问题

    2.社会领域的重组整合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3.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面临新的任务

   二 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开启新的探索

    1.同心家园的产生背景

    2.同心家园的核心理念

    3.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的主要做法

   三 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1.着眼民生,切实解决居民所需

    2.凝聚人心,不断增强社区合力

    3.优化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效率

    4.维护稳定,有力促进社区和谐

   四 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带来新的启示

    1.超越行政管理的概念和领域,回应了社会建设新时期对社区功能的新诉求

    2.通过在公共领域的有所作为,实现在基层社会的有效认同

    3.通过社会认同的实践,使社区各种要素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职责

    4.通过创新党与社会连接的有效通道,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构能力

    5.通过有效的政治吸纳,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利益代表和利益整合功能,实现了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全面发展

  B.15 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一 工作概况

    1.资助资金情况

    2.项目需求申报情况

    3.招标投标情况

    4.社会组织参与情况

    5.评审委员会组建情况

    6.项目跟踪监督情况

   二 工作成效

    1.扩大了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服务内容和受益对象

    2.增强了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透明度和使用效率

    3.促进了社区公益服务的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

    4.形成了一套具有可复制性和操作性的公益项目招投标机制和运作流程

   三 社会影响

    1.政府机构层面:转变了基层工作的思路,为科学的项目形成机制带来了探索

    2.理论学术层面:实现了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社会组织层面:培育了社会组织的活力,为创新思路和竞争带来了可能

    4.受众层面:感受到丰富多样的服务,为人和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 存在的问题

    1.公益招投标项目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缺失

    2.项目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的工作机制不完善

    3.信息不对称,政府机构职能和重复资助界限难以把握

    4.业态要素不成熟,竞标不充分

    5.智库功能开发不足,评审专家管理需进一步规范化

   五 未来展望

    1.逐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升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合理性

    2.加强服务项目的日常管理,确保社会效益的产出

    3.加快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的衔接,形成小范围试点和普及性推广互补机制,促进有效竞争

  B.16 在沪俄罗斯东正教活动的现状及相关管理体制的探讨

   一 上海东正教问题的历史演变

   二 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的变化与世博期间上海东正教活动的恢复

   三 对在沪外籍东正教活动的管理方式的评估及相关建议

    1.审批程序严格,管理成本较高。

    2.场所空间布局不能物尽其用,有待改善。

    3.对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开放原尼古拉斯教堂的宗教活动,俄罗斯方面总体表示满意,但是仍提出若干看法

    4.上海本地的东正教徒宗教活动合理需求仍有待满足。

 BⅤ 附录

  B.17 附录一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1)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3)

   上海社会发展主要指标(4)

  B.18 附录二 直辖市主要社会指标

  B.19 附录三 上海小康生活标准综合评价值

  B.20 后记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全书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是综合篇,第三部分是公共政策调整篇,第四部分是案例和经验篇,第五部分是附录。“导论”论述了全书的“社会融合”主题,展示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上海社会建设的作用。指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拓展到常住人口,促进了社会融合。报告认为,上海要加强公民社会和公民组织的建设,发挥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基础性作用,促成真正的社会融合发展。“综合篇”共有两章。在“借助世博经验 推进社会融合”一章中,介绍了国内外城市推进社会融合的成功经验,提出要对弱势人群更加关心,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从上海举办世博会形成的志愿服务、基础技术工程、立法、长效机制、财力统筹等五个方面的经验,对上海推进社会融合提出了一些建议。“上海市2010年民生调查报告”一章,是2009年底,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上海城区18~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的一次民生状况调查的分析报告,报告从世博会、金融危机、食品安全、住房问题、交通出行、安全感、社区、城市认同等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市民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观点,对于针对民众关心的问题制定政策促进上海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公共政策调整篇”共有九章。在“加快完善上海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章中,介绍了上海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把各种碎片化的养老保障融合起来的一些建议。在“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归并和衔接中提高保障水平”一章中,提出了上海“十二五”期间需要打造统一的医保平台,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保护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权益。在“逐步实现同城教育待遇 保障外来少年儿童教育公平权利”一章中,指出外来儿童已经成为上海儿童群体的重要部分,全市42万外来少年儿童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其中70%在公办学校就读,但是在义务教育前后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改革身份管理方式 促进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一章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与社会福利和资源分配挂钩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迁移,难以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需要弱化户籍的社会福利价值、构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上海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及其创新策略”一章着重探讨了上海旧区改造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旧改”需要和城市更新相结合。“双轨化政策调控:住房分层的融合渠道”一章,认为应该通过保障和市场两种方式解决不同阶层的住房问题,住房的制度安排应以保障为重,但也不可放弃市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老年友好型城市社会”一章,把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有成果与正在开展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框架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在,提出要通过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方式 促进社会融合”一章,对上海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其在促进社会融合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参与社会治理、推进慈善公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融合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促进中产阶级发育 壮大社会中坚力量”一章中,探讨了转型社会中的上海中产阶层发展状态和困境,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全方位融入城市等。“案例和经验篇”共有四章。“浦东新区促进社会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一章,分析总结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20年来,特别是以综合配套改革5年以来的社会建设和社会融合经验,提出了浦东新区建设“包容性城区”的发展方向。“以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来自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经验”一章,总结了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探索实践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起到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工作情况调查报告”一章,介绍了2009年6月以来上海民政部门开展的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购买社会服务取得的一些经验和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在沪俄罗斯东正教活动的现状及相关管理体制的探讨”一章,分析了在沪俄罗斯东正教活动的现状、管理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应该为在沪外国人提供一条更好的社会与文化融入的路径。“附录”列出了上海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并与一些直辖市的发展指标进行了比较,可以量化地记录上海社会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