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5

国际政治科学2012/1图书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SAPID:101-8689-7037-77
ISBN:978-7-5097-3311-0
DOI:
ISSN:
关键词:

国际政治 丛刊

[内容简介] 《国际政治科学》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写,所选文章多为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对于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文章多为清晰描述国际现象,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创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论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阎学通
编 辑:段其刚;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世界政治
本书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编写,所选文章多为问题型的科学学术成果,特别是与中国对外关系相关的文章,对于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文章多为清晰描述国际现象,发现国际行为规律,或科学预测国际形势,或系统创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论述。本书为《国际政治科学(2012\1)》,由阎学通编著。

引用的资料第一次出现在注释中时,一般中文著作的标注次序是:著者姓名(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作者三人以上,可略写为××(第一作者)等;出版社名称已包含地名,不必重复注出。]

倪世雄主编:《冲突与合作: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评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威廉·沃尔福思:《单极世界中的美国战略》,载于约翰·伊肯伯尔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韩召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17页。

《什特科夫关于金日成提出向南方发动进攻问题致维辛斯基电》(1950年1月19日),沈志华主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第1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48),第305页。

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7页。(译者姓名在著作名后,并用括号括起。)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阎学通:《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世界知识》2000年第3期,第9页。

符福渊、周德武:《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人民日报》1999年6月11日,第1版(此例适合署名文章)。

《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2日,第6版。(此例适合不署名文章或报道。)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写明电文题目、通讯社名称、发电地、发电日期和发电文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研究室:《中国外交:1998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768页。

《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提纲》(1959年12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卷(1959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99—603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提交给“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6月5日至16日,第2页。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19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1月,第39页。

标明作者、文献标题、文献性质、收藏地点和收藏者,收藏编号。

“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缩微胶卷,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来源的资料时,只需注出作者姓名、著作名(副标题可省略)和资料所在页码;如在同一页且紧接同一资料来源的上一注释,可以用“同上”(论文)或“同上书”(著作)代替作者姓名、著作名。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第13页。

同上书,第45页。

将原始资料出处按上述要求注出,用句号结束。用“转引自”表明转引,再把载有转引资料的资料出处注出来。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89页。转引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同中文一般著作注释一样,引用英文资料第一次出现在注释中时,需将资料所在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时间及资料所在页码一并注出。

Kenneth N.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9),p. 81. (作者姓名按通常顺序排列,即名在前,姓在后;姓名后用逗号与书名隔开;书名使用斜体字,手稿中用下划线标出;括号内,冒号前为出版地,后面是出版者和出版时间,如果出版城市不是主要城市,要用邮政中使用的两个字母简称标明出版地所在地,例如CA;单页用p. 表示。)

Hans J. 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Alfred A. Knopf Inc.,1985),6th ed.,pp. 389-392. (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用冒号相隔;多页用pp. 表示,意思是pages。)

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MA:Little Brown Company,1977),pp. 45-46. (作者为两人,作者姓名之间用and 连接;如果为两人以上,写出第一作者,后面加et al.,意思是and others。)

Ole R. Holsti,“The ‘Operational Code’ as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belief systems,”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77,grant No. SCO 75-14368.

David Baldwin 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 106.

Klause Knorr and James N. Rosenau,eds.,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pp. 225-227. (如编者为多人,须将ed. 写成eds.。)

Homer,The Odyssey,trans. Robert Fagles (New York:Viking,1996),p. 22.

Robert Levaold,“Sovie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 Breslauer and Philip E. Tetlock,eds.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1),p. 27. (文章名用双引号引上,不用斜体。)

Stephen Van Evera,“Primed for Peace: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15,No. 3,1990/1991. (期刊名用斜体,15表示卷号。)

Ivan T. Boskov,“Russian Foreign Policy Motivations,” MEMO,No. 4,1993,p. 27. (此例适用于没有卷号的期刊。)

Nayan Chanda,“Fear of Dragon,”Far Eastern Economics Review,April 13,1995,pp. 24-28.

Clayton Jones,“Japanese Link Increased Acid Rain to Distant Coal Plants in China,”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November 6,1992,p. 4. (报纸名用斜体;此处p. 4指第4版。)

Rick Atkinson and Gary Lee,“Soviet Army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Washington Post,November 18,1990,pp. A1,A28-29.

“Beijing Media Urge to Keep Taiwan by Force,” Xinhua,July 19,1995.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Handbook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88 (Washington,D. 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8),p. 74.

“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Rostow) to President Johnson,” November 30,1966,FRUS,1964-68,Vol. II,Vietnam 1966,document No. 319.

报告:United Nation Register of Conventional Arms,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eral,UN General Assembly Document A/48/344,October 11,1993. (文件的注释应包括三项内容:报告题目、文件编号(包括发布机构)、发布日期;题目用斜体。)

决议: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687,April 3,1991. (决议的注释应当包括两项内容:发布机构和决议号、生效日期。)

Albina Tretyakava,“Fuel and Energy in the CIS,” paper delivered to Ecology '90 conference,sponsored by the 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Airlie House,Virginia,April 19-22,1990.

Steven Flank,Reconstructing Rockets:The Politics of Developing Military Technologies in Brazil,Indian and Israel,Ph.D. dissertation,MIT,1993.

Astrid Forland,“Norway's Nuclear Odyssey,”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Vol. 4 (Winter 1997),http://cns.miis.edu/npr/forland.htm. (对于只在网上发布的资料,如果可能的话,也要把作者和题目注出来,并注明发布的日期或最后修改的日期。提供的网址要完整,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稳定;内容经常变化的网址,比如报纸的网络版,就不必注明了。)

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来源的英文资料时,如注释紧挨着,可以用Ibid.代替作者姓名、著作名。

如果有间隔,可以只注出作者姓、著作简短题目和资料所在页码。

Waltz,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 81. (此例适用于著作。)

Nye,“Nuclear Learning,” p. 4. (此例适用于编著中的章节和期刊杂志中的文章。)

Jones,“Japanese Link,” p. 4. (此例适用于报纸署名或未署名文章。)

决议只需提供文件号。

F. G. Bailey ed.,Gifts and Poisons:The Politics of Reputation (Oxford:Basil Blackwell,1971),p. 4,quote from Paul Ian Midford,Making the Best of A Bad Reputation:Japanese and Russian Grand Strategies in East Asia,Dissertation,UMI,No. 9998195,2001,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