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6

经济动态与评论(2016年第2期总第2期)图书

Review of Economic Trends No.2 Issue 2, 2016

SSAPID:101-8679-3083-92
ISBN:978-7-5201-026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经济动态与评论》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登经济发展动态研究和经济学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评等,致力于反映经济发展和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本辑收录论文12篇,分为经济动态、金融研究、农村经济、国际经济、产业经济等栏目,内容均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反映世界经济学新动向的理论文章。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清津
编 辑:韩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征稿启事

 Editorial Committee

 经济动态

  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前言

    (一)调查目的

    (二)组织与实施

    (三)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四)抽样方案与实施结果

    (五)调查质量控制

    (六)统计推断

   一 健康状况

    (一)身体健康

    (二)心理健康

   二 收入与消费

    (一)居民收入

    (二)消费支出

   三 社会保障

    (一)社会养老保障

    (二)社会医疗保障

    (三)其他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

   四 婚姻家庭

    (一)婚育状况

    (二)生育意愿

    (三)婚姻家庭观念

     1.与父辈关系

     2.婚姻观念

     3.经济、财产观念

   五 日常生活

    (一)交通

    (二)居住

    (三)日常生活问题

   六 社会交往

    (一)人情关系

    (二)社会团体交往

   七 公共服务

    (一)公共教育服务

    (二)医疗卫生公共服务

    (三)住房保障

    (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

   八 法律意识

   九 环境保护

   十 未来经济形势判断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进城意愿与利益诉求研究

   一 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一)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年龄情况

    (二)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性别情况

    (三)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文化程度情况

    (四)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职业情况

    (五)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家庭人口情况

    (六)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家庭收入情况

    (七)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家庭支出情况

    (八)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土地经营情况

   二 齐河县被调查农民的进城意愿分析

    (一)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农民进城落户意愿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子女教育、生活好和发展机会多是被调查农民愿意到城镇落户的三大主要原因

    (三)县城是农民进城落户的第一选择

    (四)生活成本高、生活不习惯和房子太贵是被调查农民愿意在城市住而不愿意在城市落户的三大主要原因

   三 齐河县被调查农民对新型城镇化的利益诉求分析

    (一)30岁以下农民对土地最为看重

    (二)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是农民到城镇生活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三大主要问题

   四 影响齐河县农民进城落户的因素分析

    (一)农民个体特征的影响

     1.农民的性别

     2.农民的年龄

     3.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4.农民的职业

    (二)农民家庭资源禀赋的影响

     1.农民家庭人口数

     2.农民家庭总收入

     3.农民房屋建成年份

   五 以差异化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实施差异化进城落户政策

    (二)对不同类别的农民实施差异化进城落户政策

    (三)对不同落户能力的农民实施差异化进城落户政策

    (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农民落户城镇的后顾之忧

  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发展

   一 样本村基本情况

   二 受访村干部基本情况

   三 样本村集体收入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集体土地收益是村集体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三)社区建设为村集体增收创造了条件

   四 样本村集体支出情况

   五 样本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二)农村教育发展仍不均衡

   六 样本村农业生产情况*

    (一)绝大多数样本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好

    (二)土地流转较为普遍

    (三)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园区发展情况

   七 村民就业情况

    (一)务工经商成为多数样本村村民的主要就业形式

    (二)“就地转移,离土不离家”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很多务工人员不具备专业技能

   八 样本村城镇化情况与意愿

    (一)县城和济南是齐河农村居民进城购房的主要选择

    (二)白天和晚上在村里人员数量的变化也反映出齐河农村务工人员具有“就地转移,离土不离家”的特点

    (三)村干部认为城镇化对农村的好处

    (四)村干部认为城镇化对农村的坏处

    (五)改造村庄的意愿和困难

   九 小结

 金融研究

  无限期界经济中的银行业、流动性与银行挤兑

   一 基本模型

    (一)关键特征

    (二)家庭

    (三)银行

    (四)汇总与均衡:不存在银行挤兑时的情况

    (五)不可预料的银行挤兑

   二 数值实例

   三 可预测的银行挤兑

   四 控制金融脆弱性的策略

   五 结论

   附录

    (一)关于可预期的银行挤兑的细节

    (二)家庭流动性风险

  收入差距、杠杆和危机:内生性违约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典型事实

    (一)收入不平等与家庭债务的积累

    (二)不同收入组别的负债水平

    (三)不同收入组别的财富

    (四)金融产业的规模

    (五)杠杆与危机发生的概率

    (六)危机中的家庭债务违约

    (七)大衰退时期的一些附加事实

     1.收入流动性和不平等性

     2.替代债务比率

   四 模型

    (一)高收入群体

    (二)低收入群体

    (三)内生性违约

   五 结果

    (一)违约区域

    (二)脉冲响应

    (三)基准情景

    (四)敏感性分析

    (五)平滑消费与冲击持久性

    (六)反事实实验:收入不平等的减少

   六 结论

   附录

  山东与韩国深化金融合作的实践经验与对策*

   一 山东与韩国金融合作的实践与经验

    (一)山东与韩国金融合作的实践

     1.山东与韩国金融机构合作的实践

     2.山东与韩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实践

    (二)山东与韩国金融合作的经验

     1.努力争取成为中韩金融合作的试点,实现政策先行先试,给双方金融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2.积极跟进完善地方相关政策与措施,主动与韩国方面对接,较大范围内推动金融合作

     3.勇于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创新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便利

   二 深化山东与韩国金融合作面临的有利因素与问题

    (一)山东深化与韩国金融合作的有利因素

     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为金融合作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2.山东与韩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为金融合作提供有利的合作基础

     3.山东金融改革为金融合作提供新的契机

     4.中韩自贸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为金融合作带来重大机遇

    (二)山东深化与韩国金融合作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2.两地金融制度差异

     3.金融合作涉及层面较少

   三 深化山东与韩国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争取和落实中韩金融合作的新政策,争创金融合作示范

    (二)加强金融机构合作,提高金融业务便利性

    (三)提高资本市场开放度,拓宽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四)创新人民币结算服务,满足新型金融需求

    (五)积极借鉴学习韩国经验,为山东金融发展所用

    (六)构建大数据平台,服务山东与韩国经济金融合作

 农村经济

  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挑战、任务与对策

   一 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

    (二)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三)农业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四)国际国内粮价严重倒挂问题化解难

    (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存在

    (七)农产品市场波动显著加剧

    (八)农业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

   二 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

    (一)调结构:相对稳定与积极调整并举

    (二)提品质:重点提升食品安全品质

    (三)促融合: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是薄弱环节

    (四)去库存:实现粮食顺价销售是关键

    (五)降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乃良策

    (六)熨波动:着力提升统计精准性、生产计划性和组织化程度

    (七)补短板:着力于五个“提升”

   三 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一)深化农村改革

     1.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激励机制

     2.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设

     3.促进农业生产和服务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跨地区联合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大绿箱补贴

     1.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和强度

     2.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三)加快三产融合

     1.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2.筹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4.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农业信息化

  城郊失地农民“幸福悖论”的行为经济学视角分析

   一 引言

    (一)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

    (二)“幸福”的影响因素之谜

    (三)最新研究趋势——收入公平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四)简要述评与问题提出

   二 数据收集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二)主要变量的解释与测量

     1.主观幸福感

     2.家庭纯收入

     3.收入公平感

     4.其他变量

    (三)模型建构

   三 城郊失地农民是否存在“幸福悖论”?

    (一)城郊失地农民收入增长了吗?

     1.城郊失地农民的家庭纯收入的纵向比较

     2.城郊失地农民与农民和市民在家庭纯收入上的横向比较

    (二)城郊失地农民幸福感现状

     1.城郊失地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纵向比较

     2.城郊失地农民与农民和市民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横向比较

   四 什么才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变量?

   五 产生“幸福悖论”的深层原因——案例分析

    (一)比较的“多参照点”产生“嫉妒效应”(jealousy effect)或“地位效应”(status effect)

    (二)对“土地”的强“禀赋效应”产生高损失感

    (三)“不患贫而患不安”——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和保障缺失产生低安全感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国际经济

  新形势下推进山东与新加坡合作发展的思考

   一 鲁新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1.货物贸易增长迅猛

     2.在中国对新投资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3.劳务合作发展迅速

     4.新加坡成为山东省企业境外上市的主导目的地之一

    (二)人文交流合作进展良好

     1.人力资源培训效果明显

     2.旅游合作发展迅速

   二 新加坡对华合作的发展特征

    (一)新加坡对华经贸合作的空间特征

    (二)新加坡对华合作的行为特征

   三 新时期鲁新经贸合作的新形势

    (一)国家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有利于鲁新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为鲁新经贸合作注入助推剂

   四 新形势下鲁新经贸合作的主要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优化合作空间

    (二)创新合作模式

    (三)扩大合作规模

  什么因素影响了国家间生产分割联系?

   一 引言

   二 理论模型

   三 计量检验

    (一)引力模型

    (二)变量及指标选择

     1.MIDijt,第t年i、j两国之间的中间品贸易量

     2.解释变量

    (三)模型回归:总样本结果分析

    (四)分样本结果讨论

   四 结论

  FTA深度一体化的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背景

   二 FTA特征性描述

    (一)FTA文本的基本情况和评分标准

     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

     2.FTA进行量化分析的评分标准

     3.FTA文本的基本情况及说明

    (二)FTA文本的特征性描述

   三 签订FTA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一)关税削减,企业成本降低,中间品贸易流量增多

    (二)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学习国外高新技术

    (三)利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跨国企业投资设厂

   四 对中国未来签订FTA的启示

 产业经济

  本土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的挑战与创新

   一 引言

   二 欧美“智能制造”战略概况

    (一)美国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简介

    (二)德国“工业 4.0”计划概况

    (三)日本智能制造战略概况

   三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瓶颈问题

    (一)内部瓶颈

    (二)行业瓶颈

   四 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创新路径分析

    (一)实施智能制造的基础条件:数字化、信息化

    (二)实施智能制造的战略前提:企业战略选择

    (三)实施智能制造的核心保障:大型企业和标准化平台

   五 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关键点

 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编委会

《经济动态与评论》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登经济发展动态研究和经济学各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书评等。本刊致力于反映经济发展和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优先刊登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论文。欢迎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经济学科的研究生、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各界人士不吝赐稿。

[1]李荣梅:《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路径研究——基于对山东省德州市典型做法的分析》,《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2][3]樊祥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建设现代农业》,《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1]Mark Gertler,Nobuhiro Kiyotaki,“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Credit Policy in Business Cycle Analysis,” in 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ume 3A,edited by Benjamin M.Friedman and Michael Woodford,2011:547-599,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2]Douglas W. Diamond,Philip H.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1983):401-419.

[3]Tobias Adrian,Paolo Colla,Hyun Song Shin,“Which Financial Frictions?Paring the Evidence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 to 2009,”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2012,edited by DaronAcemoglu,Jonathan Parker,and Michael Woodfor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3),pp.159-214.

[4]Ben S.Bernanke,“Causes of the Rece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 September 2,2010,Washin-gton,DC: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5]Gary B.Gorton,Slapped by the Invisible Hand:The Panic of 200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6]Mark Gertler,Peter Karadi,“A Model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8 (2011):17-34.

[7]Harold L.Cole,Timothy J.Kehoe,“Self-Fulfilling Debt Cris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7 (2000):91-116.

[8]Huberto M.Ennis,Todd Keister,“Economic Growth,Liquidity,and Bank Run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09 (2003):220-245.

[9]Antoine Martin,David Skeie,Ernst-Ludwig von Thadden,“Repo Run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7 (2014):957-989.

[10]Ignazio Angeloni,Ester Faia,“Capital Regu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with Fragile Bank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60 (2013):311-324.

[11]Roger E.A Farmer,Macroeconomics of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Camb-ridge,MA:MIT Press,1999).

[12]Boissay Frederic,Fabrice Collard,Frank Smets,“Booms and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1514,2013.

[13]Franklin Allen,Douglas Gale,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4]Markus Brunnermeier,Yuliy Sannikov,“A Macroeconomic Model with a Financial Sect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 (2014):379-421.

[15]Russell Cooper,Thomas W.Ross,“Bank Runs:Liquidity Costs and Investment Distortion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1 (1998):27-38.

[16]Bengt Holmstr?m,Jean Tirole,Inside and Outside Liquidity(Cambridge,MA:MIT Press,2011).

[17]Roberto Robatto,“Financial Crises and Systemic Bank Runs in a Dynamic Model of Banking,”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obertorobatto/home,2014.

[18]Zhiguo He,Arvind Krishnamurthy,“Intermediary Asset Pric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 (2013):732-770.

[19]Arvind Krishnamurthy,Stefan Nagel,Dmitry Orlov,“Sizing Up Repo,” Journal of Finance 69 (2014):2381-2417.

[20]Harald Uhlig,“A Model of a Systemic Bank Ru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7 (2010):78-96.

[21]Milton Friedman,Anna Jacobson Schwartz,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

[22]Markus K.Brunnermeier,Lasse Heje Pedersen,“Market Liquidity and Funding Liquidit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2 (2009):2201-2238.

[23]Thomas Phillipon,“Has the US Finance Industry Become Less Effici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5 (2015):1408-1438.

[24]Ben Bernanke,Mark Gertler,“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 (1989):14-31.

[25]Nobuhiro Kiyotaki,John Moore,“Credit Cyc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 (1997):211-248.

[26]Stephen Morris,Hyun Song Shin,“Unique Equilibrium in a Model of Self-Fulfilling Currency Attack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1998):587-597.

[27]Itay Goldstein,Ady Pauzner,“Demand-Deposit Contract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ank Runs,” Journal of Finance 60 (2005):1293-1327.

[28]Simon Gilchrist,Egon Zakraj?ek,“Credit Spreads and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 (2012):1692-1720.

[29]Guido Lorenzoni,“Inefficient Credit Boom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5 (2008):809-833.

[30]Javier Bianchi,“Overborrowing and Systemic Externalities in the Business Cyc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 (2011):3400-3426.

[31]V.V.Chari,Patrick J.Kehoe,“Bailouts,Time Inconsistency,and Optimal Regul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3):191-192.

[32]Mark Gertler,Nobuhiro Kiyotaki,Albert Queralto,“Financial Crises,Bank Risk Exposure and Government Financial Policy,”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9 (2012):S17-S34.

[1][12][14]C.D.Carroll,“Why Do the Rich Save So Much?” in Does Atlas Shrug?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axing the Ric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9][25][31]M.Schularick,A.M.Taylor,“Credit Booms Gone Bust:Monetary Policy,Leverage Cycles,and Financial Crises,1870-2008,”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2012):1029-1061.

[3]B.J.Keys,T.Mukherjee,A.Seru,V.Vig,“Did Securitization Lead to Lax Screening?Evidence from Subprime Loa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5 (2010):307-362.

[4]J.B.Taylor,“Getting off Track:How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Caused,Prolonged,and Worsened the Financial Crisis,” Business Economics 443 (2009):182-183.

[5]M.Obstfeld,K.Rogoff,“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Products of Common Causes,” Proceedings(2009):131-172.

[6]R.G.Rajan,Fault Lines: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7]R.B.Reich,Aftershock:The Next Economy and America’s Future(New York:Random House,2010).

[8]D.Acemoglu,“Thoughts on Inequality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Technical Report,AEA Meeting,Denver,2011.

[10]V.Midrigan,T.Philippon,“Household Leverage and the Recession,” Technical Repor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1.

[11]D.Krueger,F.Perri,“Does Income Inequality Lead to Consumption Inequality?Evidence and Theory,”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3(1)(2006):163-193.

[13][15]M.Reiter,“Do the Rich Save Too Much?How to Explain the Top Tail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Pompeu Fabra,2004.

[16][19]M.L.Olney,Buy Now,Pay Later:Advertising,Credit,and Consumer Durables in the 1920s(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

[17][26]M.L.Olney,“Avoiding Default:The Role of Credit in the Consumption Collapse of 1930,”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1999):319-335.

[18][27]L.Calder,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0]T.Piketty,E.Saez,“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13-1998,”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2003):1-39.

[21]W.C.Plummer,“Social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Buying on the Instalment Pla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27):i-57.

[22]E.N.Wolff,Top Heavy:A Study of the Increasing Inequality of Wealth in America(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 Press,1995).

[23]W.Kopczuk,E.Saez,“Top Wealth Shar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16-2000—Evidence from Estate Tax Returns,” National Tax Journal,Technical Repor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57)(2004):445-487.

[24]T.Philippon,“Has the U.S.Finance Industry Become Less Efficient?On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echnical Report 18077(2012),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8][29]W.Kopczuk,E.Saez,J.Song,“Earnings Inequality and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Evidence from Social Security Data since 1937,”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5(2010):91-128.

[30]J.DeBacker,B.Heim,V.Panousi,S.Ramnath,I.Vidangos,“Rising Ine-quality:Transitory or Permanent?New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 Tax Retur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13.

[1]《金融合作让中韩经贸“轻装上阵”》,《大众日报》2016年1月13日。

[2]《山东青岛获批人民币跨境试点可从韩国借贷》,中国证券网,2015年7月17日。

[3][4]《中韩贸易五项金融合作首个成果在山东正式落地》,《金融时报》2016年2月4日。

[5][8]《山东深化与韩经贸合作 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中国山东网,2015年9月15日。

[6]《郭树清省长率团成功访问韩国》,山东商务网,2015年8月28日。

[7]《青韩金融五大方面展开合作 韩国将在青设机构》,《青岛财经日报》2015年8月31日。

[9]《中韩金融合作青岛先行试点举办财富管理沙龙》,《青岛早报》2015年12月28日。

[10]《烟台拟建设区域基金管理中心》,《中国基金报》2016年2月29日。

[11]范爱军、魏巍:《中国与韩国金融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2]王治华:《中韩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外资》2012年第4期。

[13]Lim Ho-yeol,“South Korea and China face a new era of cooperation in finance,” POSRI,Chindia Quarterly,winter 2012:79-85.

[14]邓鑫:《中韩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展望》,《国际金融》2013年第10期。

[15]王乃静:《山东半岛城市群内日韩企业集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山东经济》2005年第1期。

[16]温跃、赵小亮:《山东出台金融改革发展意见 5年初步建成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时报》2013年8月10日。

[17]《山东经济蓝皮书——山东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8]《改革潮起齐鲁先——山东以改革创新打造发展升级新蓝图扫描》,新华网,2013年12月8日。

[19]卢青:《潍坊发布“金创33条” 山东金改进入全面落实阶段》,《证券时报》,2013年12月11日。

[20]《韩国金融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六》,《韩国亚洲经济》2016年3月17日。

[21]《省金融办:山东企业或将在韩国挂牌上市》,齐鲁网,2014年6月25日。

[22]蒋润祥、魏长江:《区块链的应用进展与价值探讨》,《甘肃金融》2016年第2期。

[1][2][3][10]吴曼、李响、马康贫、汪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天津农业科学》2016年第7期。

[4]包宗顺:《江苏农业现代化如何带好头领好向》,《新华日报》2015年1月14日。

[5][6][7][8][9]包宗顺:《未来谁来种田?》,《唯实》2014年第6期。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3669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3月24日。

[12][14][15][17][36][40][41]赵明、朱一超:《“十三五”江苏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点》,《江苏农村经济》2015年第5期。

[13][18][19][20][21][22][27][30][39]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新华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1版。

[16]王月荣、张秀珍:《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案的特点、影响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14年第7期。

[23][24][25][26]徐鸣:《江苏: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wszb/zhibo541/content_2269904.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3月10日。

[28][29][37]吴沛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江苏农村经济》2014年第3期。

[31]包宗顺:《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水平》,《江苏统计》2010年第2期。

[32][33][34]包宗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利弊及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4期。

[35]包宗顺:《加拿大中小企业外向发展的主要措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1年第9期。

[38]特约评论员:《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五大能力》,《江苏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

[42][43][44][45][46][47][48]张艳:《韩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0年第4期。

[1]E.Mentzakis,M.Moro,“The Poor,the Rich and the Happy: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8(2009):147-158.

[2]R.Veenhoven,Happiness in Nations:Subjective Appreciation of Life in 56 Nations,1946-1992,(The Netherlands:Erasmus University Press,1993).

[3]R.A.Easterlin,“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7(1995):35-47.

[4]E.Diener,E.Suh,“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Social,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40(1997):189-216.

[5]A.J.Oswald,“Hap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conomic Journal 107(1997):1815-1831.

[6]D.G.Myers,“The Funds,Friends,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2000):56-67.

[7]R.Inglehart,H.D.Klingemann,“Genes,Culture,Democracy and Happiness,” In E.Diener & E.M.Suh,Ed.,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Cambridge:MIT Press,2000),pp.165-183.

[8]D.Blanchflower,A.Oswald,“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2004):1359-1386.

[9][50][61]C.Bjornskov,N.D.Gupta,P.G.Pedersen,“Analysing Trend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15 European Countries,1973-2002,”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2008):317-330.

[10][64]R.A.Easterlin,“Income and Happiness: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111(2001):465-484.

[11]D.Kahneman,“Experienced Utility and Objective Happiness:A Moment-based Approach,” The Psychology of Economic Decisions:Rationality And Well-being,1(2003):187-202.

[12]C.Graham,“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World Economics 6(2005):41-55.

[13][51]Y.Georgellis,N.Tsitsianis,Y.P.Yin,“Personal Values as Mitigating Factors in the Link Between Income and Life Satisfaction: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Social Surve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1(2009):329-344.

[14][29][70]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5][30][66][76]王玉龙、彭运石、姚文佳:《农民工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支持和人格的作用》,《心理科学》2014年第5期。

[16][72]张爱莲、黄希庭:《从国内有关研究看经济状况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8期。

[17]M.E.P.Seligman,A.C.Parks,T.A.Steen,“Balanced Psychology and a Full Life,” In F.A.Huppert,B.Keverne,and N.Baylis,ed.,The Science of Well-be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8][31][47][67][73]张学志、才国伟:《收入、价值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11年第9期。

[19]R.A.Cummins,“The Second Approximation to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Life Satisfactio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1998):307-334.

[20]D.G.Blanchflower,A.J.Oswald,“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0.

[21]M.Sing,“The Quality of Life in Hong Ko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2(2009):295-335.

[22]G.Yao,Y.P.Cheng,C.P.Cheng,“The Quality of Life in Taiwa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2(2009):377-404.

[23]C.M.Park,“The Quality of Life in South Kore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2(2009):263-294.

[24]T.Inoguchi,S.Fujii,“The Quality of Life in Japa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2(2009):227-262.

[25]黄有光:《黄有光看世界——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6][28][77][78]赵翠霞:《城郊失地农民的家庭资产选择》,博士学位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15。

[27]吕航:《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分析——收入视角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4。

[32][71]任海燕:《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

[33]米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34]彭代彦、赖谦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福利影响》,《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35]韩伟、李一博:《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与公共支出相关性研究》,《开发研究》2009年第4期。

[36]鲁元平、张克中:《经济增长、亲贫式支出与国民幸福》,《经济学家》2010年第11期。

[37]亓寿伟、周少甫:《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第1期。

[38]赵雪雁、林曼曼:《城市化与西北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互动关系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1期。

[39][75]黄林秀、唐宁:《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7期。

[40]曹大宇:《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21期。

[41]吴丽、杨保杰、吴次芳:《失地农民健康、幸福感与社会资本关系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42]侯志阳:《社会资本与农民的生活质量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3][74]温晓亮、米健、朱立志:《1990—2007年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财贸研究》2011年第3期。

[44]A.E.Clark,A.J.Oswald,“Satisfaction and Comparison Incom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1(1996):359-381.

[45][56]M.McBride,“Relative-income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Cross-se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45(2001):251-278.

[46][48]Ferrer-i-Carbonell,“Income and Well-be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Income Effec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2005):997-1019.

[49]R.Ball,K.Chernova,“Absolute Income,Relative Income,and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8(2008):497-529.

[52]L.Becchetti,F.Rossetti,“When Money Does not Buy Happiness:The Case of ‘Frustrated Achievers’,”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8(2009):159-167.

[53]C.Senik,“Direct Evidence on Income Comparisons and Their Welfare Eff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72(2009):408-424.

[54]H.Brockmann,J.Delhey,C.Welzel,H.Yuan,“The China Puzzle:Falling Happiness in A Rising Econom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0(2009):387-405.

[55]R.Smyth,I.Nielsen,Q.Zhai,“Personal Well-being in Urban 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5(2010):231-251.

[57]M.Hagerty,R.Veenhoven,“Wealth and Happiness Revisited:Growing National Income Does Go with Greater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4(2003):1-27.

[58]E.Diener,R.E.Lucas,C.N.Scollon,“Beyond the Hedonic Treadmill:Revising the Adaptation Theory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2006):305-314.

[59]E.C.Solberg,E.Diener,D.Wirtz,R.E.Lucas,S.Oishi,“Wanting,Having,and Satisfaction:Examining the Role of Desire Discrepancies in Satisfaction with Inco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2002):725-734.

[60][65]A.Stutzer,The Role of Income Aspirations in Individual Happines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54(2004):89-109.

[62]K.W.Brown,T.Kasser,R.M.Ryan,P.A.Linley,K.Orzech,“When What One Has is Enough:Mindfulness,Financial Desire Discrepancy,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3(2009):727-736.

[63]M.McBride,“Money,Happiness,and Aspirations:An Experimental Study,”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74(2010):262-276.

[68]彭代彦、吴宝新:《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世界经济》2008年第4期。

[69]何立新、潘春阳:《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

[79]马磊、刘欣:《中国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80]王甫勤:《风险社会与当前中国民众的风险认知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81]约翰·奈特、宋丽娜、拉曼尼·古纳提拉卡、王芳:《中国农村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决定因素》,《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6期。

[82]D.Kahneman,A.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1979):263-291.

[1]李皖南:《新加坡推动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与借鉴》,《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8期。

[2]潘云官:《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港口经济》2004年第9期。

[3]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4]夏耕:《鲁新合作突破园区模式 再造升级版山东》,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6/c_125333270.htm。

[5]张述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鲁新经贸合作模式转型升级》,《理论学刊》2016年第1期。

[6]CHEN Cheng,“Comparative Study of Eco-city Indicator System in Tianjin-Tangshan Area:A Case Study of Sino-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 and Caofeidian Eco-city,”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12(2012):54-57.

[7]Alice Yang,“Singapore’s Investments More Involved in China’s Urbanization,” China’s Foreign Trade 5(2011):8-9.

[8]M. Bahmani-Oskooee,H Harvey,“Exchange Rate Sensitivity of the USA-Singapore Trade Flows: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e & Global Markets 8(2015):152-179.

[9]B Maitra,“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ingapore,” Global Business Review 17(2016):1-18.

[10]A.Flynn,L.Yu,P.Feindt,C. Chen,“Eco-cities,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Lifestyles:The Case of the Sino-Singapore Tianjin Eco-City,” Habitat International 53(2016):78-86.

[11]LYC Lim,“Singapore’s Economic Development,” Ekonomicky Casopis 61(2015):65.

[12]LL Koon,LK Chee,“The Cruise Industry of Southeast Asia:Singapore’s Perspective,” Agra-Europe (Germany,F.R.)2015:256-265.

[13]L Zhong,“The Experiences of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Singapore and the Enlightenment—Taking Urban Construction of Jiyuan,Henan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16(2016):12-15.

[14]朝夕:《新加坡能为中国企业带来什么?——专访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助理局长林瑞年》,《中国经贸》2012年第12期。

[15]胡潇文:《新加坡政府鼓励和保护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淡马锡在华投资为例》,《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8期。

[16]丁焰辉:《新加坡开放发展战略研究》,《广西经济》2013年第11期。

[17]巴曙松:《巴塞尔协议Ⅲ在新加坡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新金融》2013年第12期。

[18]文皓:《开放型经济的外溢发展问题初探——社会技术视角的新加坡科技工业园案例》,《特区经济》2014年第5期。

[19]任燕:《中国—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0]仇堃:《在伦敦与新加坡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优势》,《经济纵横》2014年第4期。

[21]太平:《中国与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投资促进机制的对策选择》,《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5期。

[22]罗芳:《中国(上海)自贸区、香港、新加坡自贸区物流水平的比较》,《中国集体经济》2014年第8期。

[23]张丹:《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与实践》,《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6期。

[24]滕熙:《新加坡产业空间发展历程及启示》,《上海城市规划》2014年第8期。

[25]盛立:《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探讨》,《信息化建设》2014年第8期。

[26]邹允祥:《新加坡工业及园区发展对我们的启示》,《江苏建材》2012年第9期。

[27]牛芳:《我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商贸》2012年第10期。

[28]邓珊:《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法律服务体系研究》,《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11期。

[29]张光南:《中国台湾、香港、内地与新加坡建立共同市场的影响研究》,《学术研究》2013年第2期。

[30]王娟宁:《新加坡开发区海外扩展模式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2期。

[31]李林:《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启示(连载一)》,《中国信息界》2013年第3期。

[32]张琦:《新加坡成为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可行性分析》,《金融发展评论》2013年第5期。

[33]卢宝锋:《新加坡:迈向“亚洲知识产权枢纽”》,《电子知识产权》2013年第4期。

[1]Sawyer,William C.,R.L.Sprinkle,and K.Tochkov,“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si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1 (2010):485-493.

[2]Egger,Hartmut,P.Egger,and D.Greenaway,“The Trade Structure Effects of Endogenou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4(2008):278-298.

[3][5]Grossman,Gene M.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50 (2005):135-159.

[4]蒲华林:《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中国零部件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5期。

[6]Tinbergen,“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New York,1962.

[7][8]Kepaptsoglou K,Karlaftis M G,Tsamboulas D.,“The Gravity Model Specification for Modeling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and Free Trade Agreement Effects:A 10 Year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pen Economics Journal 3(2010):1-13.

[9]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0]郝景芳、马弘:《引力模型的新进展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11][13]Heckman,James J.,“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Econometrica 47(1979):153-161.

[12]阳佳余:《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4期。

[14]Schmidheiny K.,“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Models,” Lecture Notes in Microeconometrics,University Pompeu Fabra,2007.

[15]邵敏、包群:《地方政府补贴企业行为分析:扶持强者还是保护弱者?》,《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第1期。

[16][18][19]Athukorala P,“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rade Patterns in East Asia:Regionalization or Globalization?” Asian Economic Papers 10(2001):65-95.

[17]Ng,Francis,and A.Yeats,“Production Sharing in East Asia:Who Does What for Whom,and Why?Global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East Asia,” Springer US,2001:63-109.

[20]Isaksson A.,“World Productivity Database:A Technical Description,” UNIDO Research Paper 2007(10).

[1]Baybars Karacaovali,“Free Trade Agreements and External Tariffs,” 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10,(NO.03).

[2]Edwards,Jeffrey A.,“GDP Growth Volatility And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0(2010):.

[3]Soo Yeon Kim,“Regionalization in Search of Regionalism:Production Networks and Deep Integration Commitments in Asia’s FTAs,”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Society,2013-10-25.

[4]Orefice Gianluca,Rocha Nadia,“Deep Integration and Production Networks:An Empirical Analysis,” WTO Staff Working Papers,ERSD-2011-11.

[5]盛斌、果婷:《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条款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亚太经济》2014年第2期。

[6]文洋、王维薇:《亚太地区深度一体化的评价与启示》,《亚太经济》2016年第1期。

[7]华晓红、杨立强:《中国内地与香港CEPA效益评价》,《国际贸易》2008年第11期。

[8]郎永峰、尹翔硕:《中国—东盟FTA贸易效应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9]孙林:《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基于出口相似性指数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1期。

[10]李顺德:《自由贸易协定(FTA)与知识产权国际环境》,《知识产权》2013年第10期。

[11]柴瑜、孔帅、李圣刚:《自由贸易协定中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承诺水平评价——基于哥伦比亚四个主要自贸协定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12]沈铭辉:《亚洲经济一体化——基于多国FTA战略角度》,《当代亚太》2010年第4期。

[13]海艳:《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现代商业》2011年第17期。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 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0月3日。

[2]孙秋霞:《一场关于制造业的革命》,《中国科技奖励》2015年第7期。

[3]〔日〕藤原洋:《精益制造030:第四次工业革命》,李赋瑛译,东方出版社,2016。

[4]搜狐财经:《中国力推装备制造业品牌十年达到制造强国水平》,http://business.sohu.com/20160829/n46660910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0月1日。

[5]〔加〕Vaclav Smil:《美国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王友发、周献中:《国内外智能制造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4期。

[7]孟卫东、司林波:《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趋势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